一、青年干部要重视党性修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霞[1](2019)在《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它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结晶和升华,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历代党的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精髓要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求意识形态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客观认识和安排部署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作为主要创立者,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针对党员干部、学生、农民、军人等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提出“四个讲清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是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习近平主要提出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遵循意识形态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等原则。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习近平认为,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习近平倡导并使用了宣传教育法、舆论斗争法、辩证分析法、示范警示法、滴水穿石法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习近平主要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教育队伍建设、重要支撑构筑等方面阐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在宣传教育方面,他主张正面宣传教育和舆论斗争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和分层分类教育相结合、教育“软约束”和制度“硬措施”相结合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他主张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法规等,在教育队伍建设方面,他主张选拔和任用优秀教育人才、加强教育队伍培训和管理、增强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加大对教育者的考核激励力度等,在重要支撑构筑方面,他分别从话语支撑、理论支撑、文艺支撑、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起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体系。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具有丰富意蕴、重要价值和鲜明特征。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蕴含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主张寓言于教,在形象生动的话语隐喻中彰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实践方面,它为促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方向指引;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而辩证的特征,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胡兵[2](2019)在《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共内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处于政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层级重要位置,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有一定权力并能对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属于中共执政骨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井冈山、延安、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执政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于2018年进行合并,继续积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其它几所干部学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执政骨干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在中国的“政党——政府”体制下,中共执政骨干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和具体职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要求他们从属于中共的领导和组织体系,而具体职位身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即使是非中共党员的领导干部,对中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是他们工作的基本政治前提。因此,几所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强调执政骨干政治意识和人民立场并重,既要忠诚于党的领导,又要忠诚于为人民服务;既要提升政治素养,又要提升行政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美国联邦行政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新加坡公务员学院等培训机构,以中高级公务员为培训对象,在进行文官培训的时候,并不要求个人政治上的忠诚和偏好,重点突出职业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内容,强调提高行政官员的国家意识、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作为培训执政骨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共中央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1933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党校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因中共的中心任务变化,在发挥宣传、培养和教育干部方面的作用也各有侧重。建党之初,中共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鼓动和宣传人才”以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解决“思想不统一、行动不统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变作风”、“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目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党校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口号,由短期轮训干部转向正规化培训部干部主,重视执政骨干能力提升。新形势下的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再次回归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题,将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党性锻炼作为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突出“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两方面内容,重视提高执政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为此,中央党校先后进行几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分量,突出主业主课,强调“用学术讲政治”,以保证执政骨干不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除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中共中央党校也重视培养执政骨干各种能力,全面增强其执政本领。在重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把学员管理当作是促进中共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员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员全面负责学员管理,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反映学员意见和要求。除此之外,中共中央组织部也选派联络员到中央党校,深入考察学员,对学员学习期间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并协助组织员共同开展学员管理工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积极创新学员管理方式,进一步严格学员管理。首先,探索建立党性教育贯通机制、学员党性锻炼成果系统集成机制和党性教育保障机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其次,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从学风、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加强学员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再次,完善学员管理机制,健全学员常规管理机制、创新学员互动交流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协商机制、严格学员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学员到课率、就餐率和请假情况进行逐月检查,督促学员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强化党性锻炼,提升管理效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对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旨在通过灌输中共意识形态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再塑执政骨干“信仰”、“忠诚”及相关品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强调“主义”认同与问题研究并重,统一思想与能力提升并重,理论宣传与组织培养并重,党性锻炼与党性教育并重。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也是促使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手段,从技术层面体现了中共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重视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政治优先,坚持与时俱进,以保证再塑执政骨干的效果。
王曼[3](2020)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政治信仰作为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等的信奉和敬仰,是对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仰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共同的政治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西化”“分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弱化,甚至是动摇的现象。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使党失去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撑,损害党内的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下践行政治理想、行为规范,在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下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执政课题。本文以“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为题,由导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组成,各章大致的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信仰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政治信仰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修养、“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和“大同社会”的政治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风貌,并逐渐成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亦成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经验。在历史脉络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纵向、动态的梳理,纵观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变迁历程,体悟党的政治信仰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出党在政治信仰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即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现实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突出问题意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政治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因此,通过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两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把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作为时代课题来讨论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精神,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的内容建构应包含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科学政治信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章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路径,以实现政治信仰建设的目标。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认识和尊重政治信仰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机制上,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生成过程中应遵循信仰的一般心理发展机制,包括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意志培养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依托红色资源、学习先进典型、完善党内制度、加强实践锻炼等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七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巩固与强化,提高党员、干部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于瑶[4](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王秀良[5](2015)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导者、重要组织者以及党和国家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和主要实施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党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推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培养、提高和转变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社会问题和重大政治问题。新时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其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阐述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为全文研究提供了概念基础和逻辑起点。其次,分析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和党对教育理论的发展,考察了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为下文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与实践基础。再次,结合社会调查和个案剖析,对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积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系统思维,从市场经济、思想文化、党内腐败、政治体制、官德考评、教育本身等六个方面,多角度探寻了制约和影响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呼应新形势下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基本价值目标,明确了今后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努力的方向。接下来,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基本理论教育、时代性教育以及作风、精神和心理教育等三个层面十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最后,作为全文的落脚点,从加强教育的基本原则、加强教育的基本思路、系统构建教育的长效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增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在加强教育的基本原则方面,提出教育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五项基本要求;在加强教育的基本思路方面,提出要从强化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增强自律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创新发展;在系统构建教育的长效机制方面,提出要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机制、健全与教育相配套的监督保障机制、健全干部思想政治状况的考核制度机制、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又是一项蕴含理论与实践创新要求的系统工程。论文试图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和创新:一是在梳理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轨迹的基础之上,富有创新性地提出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新观点。二是在回顾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的基础之上,对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等九条启示,这对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三是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要求,提出必须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明确定位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基本价值目标,即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四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新时期增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仅要从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入手,而且还要从与教育相配套的制度、监督、考核等方面切入,在制度机制的整体配套及刚性约束上下功夫,系统构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科学管用的长效运行机制。
张凯[6](2019)在《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在新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更需要强大的理论信仰作为精神指引。总书记又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这项极端重要工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背景下展开的,因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壮大发展不仅需要理论逻辑的论证,更需要历史逻辑的说明,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无法抛却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的深切关照。可以说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中能够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从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能够发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从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能够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基于这样的宏大背景,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张闻天同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既具有承继珍贵遗产的本源性意义,又具有引领当前的创生性价值。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他在多年革命生涯中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其理论是张闻天伟大人格和崇高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浓缩反映,记录着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初步萌芽到渐进发展的曲折过程。因此,以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为依据,厘清其理论内涵,既可以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加快解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又可以推动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水平。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分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本章对张闻天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曲折演变过程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剖析,阐述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国内和国际时代的背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张闻天优良的个人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等,这些主客观条件促成了他的理论成就。同时,张闻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深化、再思考的实践过程。第二章阐释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此章主要探讨了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地位、内容、原则、主要方法的思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思想上,张闻天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一切工作的灵魂”、“马列主义是一切党员和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改造同组织工作同等重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等。需要指出的是,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这几条原则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交叉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原则体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张闻天主张因时制宜、以理服人、典型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相互交叉运用使张闻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极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章阐明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和历史价值。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各部分内容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承上启下,呈现出人本化、科学化、务实化的特征。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促进了党在革命年代中心任务的完成,而且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建设。第四章论述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启示。虽然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利益多元化、教育复杂化等挑战,但是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现今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总结经验、补齐短板、探索规律,从地位、内容、原则、方法等多维度提升实效性。
田仁来[7](2017)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党性坚强的中国共产党干部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中流砥柱。干部坚强的党性不会自然产生,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加强中国共产党干部的党性教育,对不断提升干部党性修养、建设党性坚强的执政骨干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对党的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结合时代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把党性教育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不同意识形态和各类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党的干部面对的诱惑和考验前所未有,加强党的干部党性教育以应对各种危险和挑战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党内干部出现党性观念弱化、理想信念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等,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反映出对党的干部开展党性教育还存在不足。因此,新时期加强对党的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提升干部党性修养是解决干部突出问题、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迫切需要,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塑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的需要,是推动党性教育实践创新、提升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责任。鉴于对党的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概念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学科交叉法,试图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党性教育作进一步理论探讨。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真分析梳理,对干部党性教育涉及的党性、党性教育、党的干部及其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归纳和界定,有利于在系统研究干部党性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从而对干部党性教育内涵进行比较深入地阐述。其次,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即分别对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西方政党的“党性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的思想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古代官德教育和西方政党“党性教育”的特点、地位作用、主要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三,回溯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建党后到当前干部党性教育取得的成效和主要经验,为今后开展好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启示。另外,重点分析了当前干部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阐释了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时代要求和主要目标,厘清了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党的自身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的具体要求,为后文阐述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指导。第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通过对干部党性教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从开展干部党性教育的六个维度,即党性教育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主要途径和长效机制入手,综合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当前党的干部具体实际,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干部党性教育的实现路径,为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第六,通过结合不同学科对干部党性教育的影响,丰富了党性教育理论内涵,也为研究实现党性教育的具体途径和丰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参考。
何彦霏[8](2020)在《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党的事业成败关键在干部。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离不开社会实践熔炉的锻炼,更离不开党实施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深化理论武装以及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更重要的是统一了思想,保证党的团结与统一,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奋斗的历史中,始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干部,在学习培训中提高干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干部教育第一”,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再到新时代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从未松懈过。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培训,考察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之一的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了解党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角度。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与体系,即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办学机构布局及功能定位。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部门和行业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等。除了以上实体类培训基地外,还有网络学院、在线学习平台等虚拟类培训基地。本论文主要研究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之一的干部学院,这是因为,相较于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学院覆盖范围更广,服务基层党员更多,组织培训方式更灵活。因此,研究干部学院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研究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理论与实践,就是要将其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部分放入到党的理论武装、理论强党和党的思想建设的整体研究当中,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干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要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传承性和发展性;要从宏观文本史料与微观实证调研两种形态结合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特色性和创新性。因此,本论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理论基础、历史脉络、现状概述、策略趋势为逻辑理路,坚持史料梳理与实践解读相结合,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宏观概述与微观细究相结合,在充分研究理论和历史发展中,结合当前干部学院建设的调研分析,对党的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出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而言:绪论,阐释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价值、述评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介绍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研究不足。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相关概念与功能定位。本章分析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格局,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有关概念,并通过与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对比,明确了干部学院的功能定位与办学特色。基于此,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内涵、要素及作用,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章,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本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相关理论,即: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思想到列宁有关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关干部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思想。同时,归纳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支持。第三章,梳理了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本章依次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党的干部学院建设的基本情况,并以一些影响较大的干部学院为例,解剖麻雀,具体分析这些干部学院的建设,探索发展规律,总结经验,以史为鉴,为研究干部学院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第四章,研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学院建设面临的情况,接着基于国家级三所干部学院和2019年4月党中央批准备案的64所省部级干部学院为研究对象,围绕办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体制机制进行了有关数据分析与研究,并总结了取得的成效。第五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及趋势。本章基于前几章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并针对国家法制化、社会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等新形势,指出干部学院建设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表现出更加专业化、制度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郭沅鑫[9](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王伟[10](2014)在《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政治精英培训的制度史。中共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政治精英,提升了政党的整体素质,加强了政党的能力建设。在中共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也逐步探索、构建并完善了政治精英培训制度。制度的物质载体是进行政治精英培训的场域基地,主要是党校和干部院校;理论载体是培训的课程和内容体系;功能是塑造与政党要求相一致的新型政治精英,从而提升政党素质,推动政党发展。在中共发展的九十多年里,制度根据政党的目标和战略,主要培养了两类政治精英:革命精英和执政精英。这些精英也都成为了中共革命和执政的中坚力量,由此也证明了制度的有效性。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的变迁与中共的发展呈现出同步性的特征,是中共发展的缩影。在建国之前,制度开始初步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其目标指向于培养适应战争环境的优秀革命精英,制度的物质载体不断完善,理论载体在经历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后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从建国至“文革”结束,制度实现了演进发展,但最终走向分化和断裂,其目标指向于培养革命后执政精英,但是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制度的理论载体演变为新的教条主义,最终制度走向崩溃。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制度得以恢复,并实现了变迁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制度致力于培养符合改革需要的新型执政精英,并在制度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上实现了创新。在物质载体上,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精英培训基地体系,并将制度的边界延伸到了国外,派遣政治精英到海外受训或调研考察;在理论载体上,构建了意识形态导向和实用主义导向两个维度的培训内容体系,其中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意识形态思想,现实主义导向的课程内容则更加丰富。制度的功能在于再生产出符合政党要求的新型政治精英。一方面,提升政党的学习能力,使政党能够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对政治精英的整合,主要在意识形态教育和党性锻炼两个方面,强化政治精英对政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当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意识形态教育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党性锻炼与个人利益的张力、政治逻辑与市场侵袭的张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让政党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界定论文使用的关键概念、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讨论政治精英培训与现代政党建设。从现代政党的起源与发展谈起,论述政治精英培养对现代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本章比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模式,资产阶级政党主要是培养选举导向型的政治精英,而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模式则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本章重点论述了共产主义政党的特征和政治精英培养模式。共产主义政党具有强调意识形态、组织结构严密和处于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之中的特点,因此政治精英的培养模式也显着区别与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第三章,讨论建国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探索。将建党至建国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分别讨论这几个时期政治精英培训制度所处的环境、制度的具体安排、制度的绩效和影响制度变迁的变量。第四章,讨论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演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恢复生产秩序,开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政治精英培训制度也实现了制度演进,构建了较为科学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体系。但是在1957年之后,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制度缺乏继续演进和变迁的土壤,相继出现了分化和断裂。第五章,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培训制度变迁。在这一时期,中共实现了政治路线的转变,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因此也需要培养大量适应改革需要的新型执政精英。在这一阶段,中共实现了政治精英培训物质载体的完善和理论载体的持续更新,促进了制度的变迁。第六章,讨论制度的特征、功能和问题。制度呈现出与中共同步性变迁的特征,主要是由政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的功能主要是增强政党的学习能力和实现对政治精英的整合。制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意识形态教育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党性锻炼与世俗利益的张力、政治属性与市场侵袭的张力。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政治精英培训制度在提升中共政党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制度是中共实现政治精英培养、加强政党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的政党内部制度安排。本文还认为,制度与中共具有同步性变迁的特征,其变迁受到内部冲突、外部压力、新观念输入、政治精英推动这些基本变量的影响。要解决制度存在的内在张力,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实现意识形态的持续更新。
二、青年干部要重视党性修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年干部要重视党性修养(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解析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思想溯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 |
二、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任务 |
三、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
四、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二、列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第三节 中共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二、邓小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四、胡锦涛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第二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 |
第一节 时代召唤: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 |
一、历史方位 |
二、国际背景 |
三、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历史借鉴: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历史依据 |
一、对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败得失的反思 |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的借鉴 |
第三节 现实需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现实依据 |
一、顺应国内外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 |
二、解决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 |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 |
第四节 发展历程: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
一、孕育阶段 |
二、萌芽阶段 |
三、探索阶段 |
四、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三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宏观设计 |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一、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二、意识形态教育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 |
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 |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任务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 |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方针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原则 |
第四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具体部署 |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理想信念教育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
四、党史国史教育 |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 |
一、宣传教育法 |
二、舆论斗争法 |
三、辩证分析法 |
四、示范警示法 |
五、滴水穿石法 |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
一、宣传教育途径 |
二、制度建设途径 |
三、教育队伍建设途径 |
四、重要支撑构筑途径 |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多维视角及具体要求 |
一、领域维度具体要求 |
二、群体维度具体要求 |
第五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价值和特征 |
第一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 |
一、哲理深邃: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哲学意蕴 |
二、寓教于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话语隐喻 |
第二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价值 |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理论价值 |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三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特征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
二、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2)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关于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中共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框架思路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
第一节 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概念 |
一、干部与中共执政骨干 |
二、干部教育培训 |
三、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
第二节 国内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
一、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 |
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
三、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
第三节 国外高级公务员培训比较 |
一、美国联邦行政学院 |
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
三、新加坡公务员学院 |
小结 |
第三章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宣传与培养并重:建党初期的党校教育 |
一、建党初期对党校教育的认识 |
二、各地创办党校的尝试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育 |
第二节 统一思想: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一、初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二、六届六中全会后的党校教育方针和任务变化 |
三、整风运动中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第三节 素质提升: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央党校干部正规化教育 |
一、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提出 |
二、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内容 |
三、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改革发展 |
第四节 主义认同:新形势下的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 |
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定位 |
二、“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 |
三、党校工作“九条经验” |
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概况 |
一、教务部 |
二、教研部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主要内容 |
一、党的理论教育 |
二、党性教育 |
三、能力培训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
一、教学内容调整: |
二、教学方法创新 |
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 |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概况 |
一、学员管理部门 |
二、学员部主要职能 |
三、组织员 |
四、联络员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创新 |
一、在学员管理中贯穿党性教育 |
二、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 |
三、完善、创新学员管理机制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长沟流月去无声——致谢 |
(3)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缘由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分析 |
一、政治信仰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
(一) 信仰的概念分析 |
(二) 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 |
(三) 政治信仰的特征 |
(四) 政治信仰的功能 |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理论 |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政治信仰论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
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探索之路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之路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发展之路 |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
(三) 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 |
(四) 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个别党员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
(二) 个别党员在生活中“不信马列信鬼神” |
(三) 个别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
(二) 全球化的挑战 |
(三) 网络化的影响 |
(四) “西化”“分化”的干扰 |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 |
(一)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助推党的政治建设 |
(二)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三)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柱 |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想追求 |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
(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时代目标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 |
四、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实践要求 |
(一) 对党忠诚是为政之魂 |
(二) 个人干净是立身之本 |
(三) 敢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
五、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践行旨归 |
(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
(二)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
(三)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实现路径 |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
(二)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
(三)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
(四) 坚持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有效机制 |
(一) 政治信仰理性认知机制 |
(二) 政治信仰情感认同机制 |
(三) 政治信仰意志培养机制 |
(四) 政治信仰行为践行机制 |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具体路径 |
(一) 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政治信仰的认知深化 |
(二) 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 |
(三) 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信仰的初心锤炼 |
(四) 依托红色资源,接受政治信仰的文化熏陶 |
(五) 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政治信仰的示范引领 |
(六) 完善党内制度,建立政治信仰的制度保障 |
(七) 加强实践锻炼,实现政治信仰的外化于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
(一) 党员领导干部 |
(二) 政德与政德观 |
(三) 政德观培育 |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
(一) 培育主体 |
(二) 培育内容 |
(三) 培育方式 |
(四) 培育保障 |
(五) 培育环境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
(一) 意识形态性 |
(二) 人民性 |
(三) 时代性 |
(四) 系统性 |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逻辑思路和基本框架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与作用 |
第一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一、党的干部的界定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三、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一、阶级性 |
二、主体性 |
三、时代性 |
四、实践性 |
五、长期性 |
第三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一、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保证 |
二、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进而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础 |
三、确保路线方针政策持续发挥效力的前提 |
四、改进作风引领社会风气健康文明发展的条件 |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有力的保障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
第一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二、列宁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第二节 党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
一、毛泽东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邓小平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三、江泽民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四、胡锦涛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五、习近平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三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
一、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是一脉相承的 |
二、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一脉相承的 |
三、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
四、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
五、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是一脉相承的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一、建国初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二、过渡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三、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四、“文革”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一、坚持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不动摇 |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 |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宗旨 |
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五、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
六、坚持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 |
七、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八、坚持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九、重视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积极成效 |
一、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已成共识 |
二、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日臻完善 |
三、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得到有力建设 |
四、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发展 |
五、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稳步提升 |
第二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育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尚难得到保证 |
二、县处级干部教育环节相对薄弱 |
三、“官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
四、教育工作尚不能即时满足时代要求 |
五、部分干部思想政治状况不容乐观 |
第三节 制约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
三、党内腐败的危害 |
四、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
五、官德教育及考德不够到位 |
六、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价值目标 |
第一节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一、新时期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
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的主要影响 |
三、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第二节 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一、新时期国内环境的新变化 |
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的主要影响 |
三、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第三节 党自身的新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一、新时期党自身的新变化 |
二、党自身的新变化对干部队伍的主要影响 |
三、党自身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第四节 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
一、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
二、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
三、增强公仆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 |
四、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
五、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 |
第六章 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加强基本理论教育 |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
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宗旨教育 |
四、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 |
五、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 |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二节 加强时代性教育 |
一、党情党史、国情国史教育 |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 |
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市场经济基本素养教育 |
四、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教育 |
五、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教育 |
第三节 加强作风、精神和心理教育 |
一、“三大作风”教育 |
二、“两个务必”教育 |
三、新时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 |
四、“官德”的教育 |
五、求真务实与改革创新精神教育 |
六、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教育 |
第七章 新时期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新时期加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
三、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
四、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节 新时期加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
一、强化教育理念,把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
二、完善教育模式,加大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
三、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
四、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
五、增强自律意识,开展干部思想政治的自我教育 |
第三节 新时期系统构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
一、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机制 |
二、建立健全与教育相配套的监督约束保障机制 |
三、建立健全干部思想政治状况的考评制度机制 |
四、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博士论文选题的梳理 |
(二)关于文献着作类的梳理 |
(三)关于期刊论文的梳理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演进历程 |
一、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 |
(二)理论资源: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外来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
(三)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
(四)个人因素:理论修养和个性品质 |
二、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 |
(一)张闻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萌动与曲折演进 |
(二)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章 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阐释 |
一、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一切工作的灵魂” |
(二)“马列主义是一切党员和干部的必修课” |
(三)“思想改造同组织工作同等重要” |
二、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 |
(一)思想教育 |
(二)政治教育 |
(三)作风教育 |
(四)理想信念教育 |
三、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思想 |
(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 |
(二)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
(三)提倡朴素切实的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
(四)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坚持理论掌握群众的原则 |
四、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
(一)反对“党八股”,主张因地、因时制宜的方法 |
(二)反对命令主义,主张说服群众、以理服人的方法 |
(三)反对千篇一律,主张树立榜样、典型示范的方法 |
(四)反对“填鸭式”灌输,主张结合实践锻炼的方法 |
第三章 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和历史价值 |
一、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一)全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持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三)人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五)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六)务实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
(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
(三)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 |
(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四章 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启示 |
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复杂情形 |
(二)利益多元化导致复杂情形 |
(三)教育社会性导致复杂情形 |
二、启示之一: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一)在地位上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二)在内容上以党的中心任务为核心 |
(三)在原则上坚持服从大局与服务大局展开工作 |
(四)在方法上创新思想理论教育方式 |
三、启示之二:着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要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系统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特载1:邓小平在张闻天同志追悼会上致的悼词 |
特载2:江泽民在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附录3: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大事年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
1.2.1 党性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中国共产党干部的界定 |
1.2.3 党性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4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
1.2.5 中国共产党干部是党性教育的重点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述评 |
1.3.2 国外研究述评 |
1.3.3 研究发展态势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思想梳理和理论基础 |
2.1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官德教育的思想 |
2.1.1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地位作用 |
2.1.2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2.1.3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
2.1.4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与干部党性教育的联系 |
2.1.5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局限性 |
2.2 西方社会关于政党官员“党性教育”的思想 |
2.2.1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特点 |
2.2.2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作用 |
2.2.3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
2.2.4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方法途径 |
2.2.5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与干部党性教育的联系 |
2.2.6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局限性 |
2.3 马克思主义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的思想 |
2.3.1 干部党性的重要地位 |
2.3.2 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
2.3.3 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要求 |
2.3.4 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
2.3.5 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
2.3.6 干部党性教育的方法途径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成就、经验、问题与成因 |
3.1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取得的成就 |
3.1.1 干部党性教育重视程度增强 |
3.1.2 干部党性教育内容日益丰富 |
3.1.3 干部党性教育方法途径不断创新发展 |
3.1.4 干部党性教育阵地得到加强 |
3.1.5 干部党性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
3.2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
3.2.1 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3.2.2 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 |
3.2.3 立足于解决干部的突出问题 |
3.2.4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
3.2.5 正面教育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
3.3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干部党性教育内生动力不足 |
3.3.2 干部党性教育能力建设不足 |
3.3.3 干部党性教育统筹管理不够 |
3.3.4 干部党性教育成效难以衡量 |
3.3.5 干部党性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滞后 |
3.4 制约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
3.4.1 市场经济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并存 |
3.4.2 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
3.4.3 党内腐败依然存在 |
3.4.4 尚未成熟的政治体制 |
3.4.5 部分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的能力弱化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新要求及目标 |
4.1 国际环境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1.1 经济全球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1.2 政治多极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1.3 信息网络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1.4 文化多元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 国内环境的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1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2 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3 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4 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3 党自身的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3.1 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3.2 党的建设目标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3.3 党员干部队伍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 |
4.4.1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4.4.2 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党性强的好干部 |
4.4.3 激发党的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推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
4.4.4 改进作风引领社会风尚,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特征、原则与内容 |
5.1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
5.1.1 政治性 |
5.1.2 先进性 |
5.1.3 实践性 |
5.1.4 时代性 |
5.1.5 层次性 |
5.1.6 长期性 |
5.2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
5.2.1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 |
5.2.2 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
5.2.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
5.2.4 整体性与分层分类原则 |
5.2.5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
5.3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
5.3.1 坚定理想信念教育 |
5.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5.3.1.2 “四个意识”教育 |
5.3.1.3 “四个自信”教育 |
5.3.2 加强党的宗旨和官德教育 |
5.3.2.1 党的宗旨教育 |
5.3.2.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
5.3.2.3 官德教育 |
5.3.3 加强党章党规党纪教育 |
5.3.3.1 党章教育 |
5.3.3.2 党规党纪教育 |
5.3.3.3 反腐倡廉教育 |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方法、途径、机制 |
6.1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方法 |
6.1.1 理论教育法 |
6.1.2 实践锻炼法 |
6.1.3 批评与自我批评法 |
6.1.4 正反典型教育法 |
6.1.5 组织约束法 |
6.1.6 自我修养法 |
6.2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
6.2.1 适时开展集中性教育,解决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 |
6.2.1.1 大力推进各级党校集中学习培训 |
6.2.1.2 与时俱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 |
6.2.1.3 抓好党内巡视拓展集中性教育新途径 |
6.2.2 持续实施经常性教育,营造干部党性教育的良好环境 |
6.2.2.1 严格干部党内政治生活 |
6.2.2.2 坚持好干部标准选拔任用干部 |
6.2.2.3 加强干部管理监督问责 |
6.2.2.4 创新全媒体宣传教育 |
6.3 新时期系统构建干部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
6.3.1 优化顶层设计机制,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的战略部署 |
6.3.2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干部党性教育的主体责任 |
6.3.3 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 |
6.3.4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干部党性教育的强大合力 |
6.3.5 改进条件保障机制,优化干部党性教育的系统环境 |
6.3.6 完善理论研究机制,提升干部党性教育的先进性时代性 |
6.3.7 构建评价监督应用机制,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长效性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概念阐述与功能定位 |
1.1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格局 |
1.1.1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是主渠道主阵地 |
1.1.2 部门和行业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是重要力量 |
1.1.3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是有益补充 |
1.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
1.2.1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内涵 |
1.2.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功能定位 |
1.2.3 与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异同 |
1.3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概念及作用 |
1.3.1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内涵 |
1.3.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要素 |
1.3.3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作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
2.1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思想 |
2.1.2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内容 |
2.1.3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方法 |
2.1.4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途径 |
2.2 列宁关于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 |
2.2.1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性 |
2.2.2 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
2.2.3 创建专门的干部教育机构 |
2.3 党的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1 毛泽东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2 邓小平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3 江泽民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4 胡锦涛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干部教育重要论述和中央政策法规 |
2.4.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干部教育重要论述 |
2.4.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有关政策法规 |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 |
3.1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1.1 党创建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学校教育与湖南自修大学 |
3.1.2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党政干部学校和红军干部学校 |
3.1.3 全面抗战时期延安的各级各类干部学校 |
3.1.4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创办的干部学校 |
3.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2.1 党的执政能力考验与干部学院地位的确立 |
3.2.2 恢复、新建各级各类干部院校 |
3.2.3 干部学院建设的特殊时期 |
3.3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3.1 干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及干部政策的落实 |
3.3.2 确定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明确具体要求 |
3.3.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
3.3.4 国家级干部学院的建立以及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的形成 |
3.4 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基本经验 |
3.4.1 高度重视党的领导,突出办学原则的政治性 |
3.4.2 始终围绕党的任务,彰显培训目标的时代性 |
3.4.3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推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
3.4.4 依据时代发展变化,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性 |
3.4.5 采用专兼结合方式,确保教师队伍的充足性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创新 |
4.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面临的形势 |
4.1.1 国际国内形势带来新挑战 |
4.1.2 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
4.1.3 干部学院现状凸显新需求 |
4.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
4.2.1 办学理念建设 |
4.2.2 课程内容建设 |
4.2.3 教学方法建设 |
4.2.4 师资队伍建设 |
4.2.5 运行机制建设 |
4.3 取得的主要成效 |
4.3.1 干部学院覆盖范围更广,层次划分更清 |
4.3.2 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形成整体联动发展 |
4.3.3 更加注重办学理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 |
4.3.4 内容、师资、方法和机制建设更加科学规范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及趋势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遵循的理念 |
5.1.1 遵循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 |
5.1.2 遵循理论性与业务性相结合 |
5.1.3 遵循传承性与创新性相贯通 |
5.1.4 遵循本土性与借鉴性相补充 |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具体路径 |
5.2.1 先导:树立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 |
5.2.2 基础:明确全面精准的课程内容 |
5.2.3 途径: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5.2.4 关键:确保充实专业的师资队伍 |
5.2.5 保障:完善合理健全的运行机制 |
5.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发展趋势 |
5.3.1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专业化 |
5.3.2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制度化 |
5.3.3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信息化 |
5.3.4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特色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拟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关于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
二、 国外关于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三、 进一步开展对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学术空间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历史制度主义方法 |
二、 实证研究方法 |
三、 比较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 政治精英与中共政治精英 |
二、 政党能力建设 |
第五节 本文的分析思路 |
第六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政治精英培训与现代政党建设 |
第一节 现代政党建设与政治精英培养 |
一、 现代政党的起源与发展 |
二、 现代政党发展与政治精英队伍建设 |
三、 现代政党政治录用与政治精英培养 |
第二节 西方主要政党政治精英培养机制 |
一、 资产阶级政党与选举导向型政治精英培养 |
二、 社会民主党与多向度政治精英培养 |
第三节 干部培训与共产主义政党政治精英培养 |
一、 强意识形态政党与纲领型政治精英培养 |
二、 组织严密的政党结构与政治精英培养的主客观需求 |
三、 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与职业革命家的政治精英培养目标 |
小结 |
第三章 制度的探索与创立:建国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探索 |
第一节 制度的探索: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培训(1919—1927.7) |
一、 革命需要与意识形态引入:干部培训制度产生的早期环境 |
二、 制度载体的产生与革命精英培养 |
三、 制度的初步探索: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构建的制度分析 |
第二节 制度的创立: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27.8—1937.7) |
一、 对抗中生存与意识形态中国化:冲突环境下制度的独立发展 |
二、 核心制度的创立与实干型精英培养 |
三、 制度的形成:关键节点与制度生成动因 |
第三节 制度的完善: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37.7—1945.8) |
一、 政党自主发展与意识形态整合:战争环境下制度的全面发展 |
二、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政治精英主体地位的确立 |
三、 制度的完善:路径依赖与制度内在价值的重构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45.8—1949.10) |
一、 国家机器扩张与干部紧缺的矛盾:全面战争环境下对干部的需求 |
二、 阶级基础扩大与制度边界延伸:制度载体的拓展与全方位干部培训 |
三、 制度边际延伸与政党整合: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现实需要 |
小结 |
第四章 制度演进与制度断裂: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演进 |
第一节 制度的演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培训(1949—1956) |
一、 主体角色转变与客体多样化:过渡时期制度演进的环境 |
二、 政治精英培训正规化:制度体系与内涵的建构 |
三、 制度的演进:倾向与影响变量分析 |
第二节 制度的分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56.9—1966.6) |
一、 制度环境变迁与制度分化 |
二、 制度的分化与调整 |
三、 制度规定与现实运行的分化 |
第三节 制度断裂:“文革”时期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扭曲(1966—1976) |
小结 |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制度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培训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干部培训(1976.10—1982.9) |
一、 政治路线回归与意识形态重构 |
二、 制度的变迁:载体恢复与内涵重建 |
三、 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与影响变量 |
第二节 制度化与科学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82.10—2000) |
一、 意识形态发展与二元结构环境下对执政精英的要求 |
二、 制度化与科学化:任务与目标的转变 |
三、 推动制度化与科学化的综合动因 |
第三节 制度的完善:新时期围绕培养高素质执政精英的干部培训(2000—) |
一、 国情变化与政党能力提升 |
二、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 |
三、 制度完善的特征与影响变量 |
小结 |
第六章 对制度的特征、功能与问题的分析 |
第一节 制度同步性变迁及根源 |
一、 制度的同步性变迁 |
二、 制度同步性变迁的根源 |
第二节 制度的主要功能 |
一、 强化政党学习能力 |
二、 加大政党整合力度 |
第三节 制度发展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
一、 意识形态标准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 |
二、 党性修养与世俗利益的冲突 |
三、 政治属性与市场侵袭的矛盾 |
四、 应对问题的策略选择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青年干部要重视党性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D]. 王海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胡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D]. 王曼. 山东大学, 2020(10)
- [4]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5]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秀良.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1)
- [6]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张凯.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研究[D]. 田仁来.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
- [8]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彦霏. 山西大学, 2020(12)
- [9]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10]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D]. 王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