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省乡镇企业工业卫生与职工健康建档试点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思[1](2021)在《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小静[2](2020)在《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工作成绩显着,改变了以往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区域广泛等状况,是最早探索实行国家救助扶贫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扶贫济困、以民为本等思想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仁者爱人”、“兼爱大同”,到中国共产党开启轰轰烈烈、彪炳史册的反贫困工作,消除贫困始终是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族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反贫困工作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人民幸福,对于反贫困理论,国内外学者从贫困的概念、贫困的类型、贫困的成因等多方面进行了探析。对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内涵的研究,有利于探究中国贫困治理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列宁反贫困理论以及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影响,并且从基本国情出发,阐述了反贫困工作的本质,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不能两极分化”的两个基本要求,明确了分三步走的反贫困战略。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内容丰富,包含了对贫困现状的认识、对发展农村的政策探索、对社会主义贫困与富裕关系的阐述,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在反贫困过程中,邓小平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发展市场经济和计划生育的两个重要策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极端贫困人口问题,正式步入“后小康时代”。对于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可以发现其在土地制度、农产品流通制度、乡镇企业发展制度以及开发式扶贫制度等方面为当代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在进一步提高贫困治理能力、优化贫困治理的结构、健全贫困治理的共享制度、健全贫困治理的管理模式等方面,为“后小康时代”提供了重要启发。
郜清攀[3](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张宏,贾强,赵玉军,张娟,孙胤羚,邵华[4](2019)在《努力拼搏,敢于担当,山东省职防工作成就辉煌——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职业健康事业发展巡礼》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省职防院")于1959年10月成立,伴随新中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壮大。6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省职防院全体干部职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防、研、医、教、技术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保护广大劳动者
冯媛[5](2019)在《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稳中求进深化脱贫攻坚,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并且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使技能扶贫成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抓手。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应当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完善专业设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等方式,深化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推动技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发现并且总结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以提升培训效果,促进贫困劳动力长效增收,实现既扶贫又扶技的双重目标。从“十三五”脱贫攻坚实施情况看,国家已经把技能扶贫作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的重要举措之一。技能扶贫不仅仅是改变个人生存困境的现实考量,也是阻断贫穷代际相传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国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扶贫能够让精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方式。通过精准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技能,成为技能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收入实现脱贫。通过技工教育,确保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两后生”都能免费接受教育,学会一技之长,这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现如今,全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技能扶贫,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凭借技能走出了脱贫新路。本文选取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从现实的角度把握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当前,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发展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贫困劳动力自身存在的问题、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技工院校存在的问题、企业存在的问题、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既可以补充和完善技能扶贫相关的理论,也能为其他地区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做好赋能造血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技能扶贫的更好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助推脱贫攻坚战,确保云南省贫困县高质量完成脱帽摘贫。
左宇[6](2019)在《郑州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为社会发展创造稳定局面、保障国民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医保制度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已建成了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等医保制度共同构成的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但由于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城乡二元的特征,三项医疗保险制度也分立运行,此外受制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医保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城镇与乡村、职工与居民分属不同医保范畴,且归属不同部门管理。这种分割既不利于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医保服务,也不利于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进一步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最终影响了我国医保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当前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与农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城乡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就业身份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6年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对全国范围内整合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制度做出了明确的部署。郑州市根据国家及河南省相关政策出台规定自2017年起实施由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管理的城乡统筹、公平可及、管理规范、便民高效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作为河南省省会的郑州市是省内人口流动规模最大的城市,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许多郊县农民由于失地而面临收入、身份以及就医方式的转变。研究郑州市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实现郑州市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维护城乡居民健康平等,进而推动郑州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与调研访谈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首先将整合城乡医保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其次梳理了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并以郑州市为例从多个方面对三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再次对国内四种典型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最后从政策背景、政策基本规定以及其他补充政策等方面对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进行研究,包括郑州市城乡医保制度整合效果,整合后居民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郑州市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存在医保经办管理体系需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需提高、缺乏与职工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机制以及政策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医保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设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转化机制、建立城乡医保动态筹资机制和积极组建郑州市医疗保障局等五个方面。
许汉泽[7](2018)在《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研究 ——以武陵山区茶乡精准扶贫实践为例》文中指出不同于西方反贫困战略之中认为市场导向的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主的方法,中国的扶贫实践之中首要强调的是国家行政力量的主导与政府的作用。“精准扶贫”正是在行政力量主导之下自上而下发起的一项综合性的扶贫治理运动,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了瞩目的减贫效果。本文通过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A贫困县茶乡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详细考察,深入研究了这种国家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与实践逻辑。通过对于中国农村扶贫治理进行长时段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通过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减贫阶段、农村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治理阶段、“开发式扶贫”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的综合性扶贫治理阶段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脱贫攻坚阶段。历史的逻辑突出了以下两条主线:第一,国家开始利用市场对贫困个体进行激励,进而提高其收入水平,但是随着经济滴漏效应(trickle-down)的减弱,贫困人口不能够在市场之中获得收益;第二,在行政方面,扶贫领域被纳入到了正式化的行政体系,国家也开始集中统一资源配置,但是完全依靠行政科层体制扶贫资源并不能够有效传递到贫困人口身上,出现了扶贫瞄准困境。面对扶贫领域的市场与行政的双重失灵,这就需要国家主导的精准扶贫政策出现。首先,对于行政科层本身,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表现出的是科层化与逆科层化的双重逻辑。第一,政府内部上层将行政问题政治化,在压力型体制之下压力层层传导将扶贫工作上升成为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第二,对于政府中层来讲,采用地方部门负责人挂帅“高位推进”来打破科层制内部“条块”的界限,设立临时性攻坚指挥部门,动员科层内部各种力量投入到脱贫攻坚之中;第三,对于非正式化化的下层村级组织则采用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第一书记”等形式嵌入进去,并推动村级组织与村干部的向行政科层化转型。其次,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表现在行政对于市场发挥的整合作用。行政整合市场是行政工具化的表达,其手段主要包括:第一,各级政府在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之下,采用“行政包干”的方式从主导产业的选择、典型产业的打造以及市场主体的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干预;第二,在脱贫的行政压力之下建立了“利益捆绑、责任连带”的利益联结机制与“打包”发展和示范带动机制,有效地保证了贫困人口在市场中的获益;第三,再具体的经营主体选择上,加强对资本“内生—内向”型企业/合作社的扶植力度,产业扶贫的扶贫济困功能得到凸显。最后,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精准扶贫政策到了乡土社会落地之后容易出现社会治理困境。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宏观结构层面来讲,基层治理结构对于精准扶贫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合理、不稳定的基层治理消解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行效果;第二,从微观角度来看,自上而下输入的扶贫资源进入到村庄社会之后面临着分配难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农民上访行为增多,地方政府遭遇治理困境;第三,完全依靠农民自主参与的民主化的决策形式又会在乡土逻辑的影响之下出现失效的结果。所以在精准管理的过程之中需要加强国家的主导与干预,在有效应对以上困境的同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王雪[8](2016)在《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较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问题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面,通过对大量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旨在论述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现状,即立法上有关职业安全卫生合作主体的规定、立法上有关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具体形式的规定等现状,指出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存在着立法指导思想偏颇、立法内容的不健全且可操作性不强、漏洞较多以及对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责任规定的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英美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提出在完善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体系的框架下,设置具体明确的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机制;设置相应的处罚机制,严厉打击破坏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行为;制定鼓励性的经济政策,鼓励劳资双方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合作;选择试点企业,积极推进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等措施。
彭先艳[9](2016)在《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之下,我国企业集团得以快速成长,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多元化,实行跨区域经营,企业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监管网络日趋复杂。然而,集团的安全监管水平却远落后于其发展的步伐,导致事故频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明确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监管责任,提高安全监管水平,落实安全监管任务,已迫在眉睫。本文从集团总公司的角度出发,揉和了组织学、集团管理学、安全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全面开展对集团总公司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有关企业集团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全面调研和具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实施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讨论。(2)对企业集团和安全监管的基础理论进行概述,探讨集团总公司安全监管的特征与作用、内在和外在驱动力,明确落实安全监管的意义,对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在安全监管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3)对集团总公司所面临的内外安全环境进行分析,并结合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分析法与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分析法实施定量分析,制定出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监管战略目标;其次,采用SWOT分析法,探究出安全监管战略的备选方案;最后,借助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分析,筛选出合适的战略方案。(4)从安全监管模式和安全监管组织结构两个方面对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监管组织模式进行探讨。一是,明确不同产权关系下,集团总公司宜采用的安全监管模式;二是,从安全管理机构社会、安全管理部门职责、安全管理人员结构等方面对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5)分析企业集团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介绍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原则,明确安全文化建设内容,结合具体实例,提出落实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目标、途径与保障条件。(6)明确安全绩效考核流程,通过参考文献、专家咨询、与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管理专职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选定考核指标,将平衡计分卡(BSC)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借助实例,实施安全绩效考核。
张萍[10](2014)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能力评价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适用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J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为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提出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对策,为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和调整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0年和2013年J省卫生统计年报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对比分析,了解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建设、财力资源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及数理统计学方法构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百分权重和变异系数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计算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克朗巴赫系数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应用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相结合对J省范围内的6家县级综合医院、24家乡镇卫生院和48所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2013年J省县级综合医院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为1.17张,医护比为1:1.06,进修半年以上人员比例为1.13%,建立信息系统的医院比例为19.28%,药占比为25.55%,转往基层医疗机构人数占出院人数的0.43%。床均建筑面积未达标准的医院占37.35%,病床使用率未达标准的医院占69.88%;乡镇卫生院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为1.07张,卫生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比例未达标准的卫生院占78.97%,医护比为1:0.60,全科医生占执业(助理)医师的5.19%,药占比为18.48%,平均病床使用率32.20%。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年召开乡村医生例会13.5次;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达标比例为79.14%,有71.52%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备少于50种;每千农业人口村医数为1.52,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比例为11.77%,平均年诊疗人次数2583人次,平均药占比为33.01%,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比例均未超过50%。年人均参加乡镇卫生院例会次数不足年举办例会次数的60%。2.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及25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7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以及22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16个一级指标及35个二级指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及14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12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3.经Topsis法排序,6家县级综合医院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A4医院,Ci值为0.449,最差的是A6医院,Ci值为0.221。24家乡镇卫生院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B1卫生院,Ci值为0.426,最差的是B11卫生院,Ci值为0.087。48所村卫生室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C15村卫生室,Ci值为0.574,最差的是C43村卫生室,Ci值为0.133。经RSR法分档后,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档次为“好”的各占33.33%;村卫生室档次为“好”占31.25%。经相关分析,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构建了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J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仍缺乏有效的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合作不足,整体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执业水平较低,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本仪器设备和基本药物配置不足;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财政投入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投入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和信息专业人才匮乏;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足,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3.从系统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四川省乡镇企业工业卫生与职工健康建档试点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乡镇企业工业卫生与职工健康建档试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是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
2.1.1.1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缘起 |
2.1.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问题的揭示 |
2.1.1.3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的策略 |
2.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
2.1.2.1 列宁反贫困理论概述 |
2.1.2.2 列宁反贫困的目标和方法 |
2.1.2.3 列宁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内容 |
2.1.3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
2.1.3.1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概述 |
2.1.3.2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实践 |
2.2 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渊源 |
2.2.1 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厚的反贫困思想理念 |
2.2.2 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反贫困政策方法 |
2.3 西方反贫困思想和实践经验是理论借鉴 |
2.3.1 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思想提供理论参考 |
2.3.2 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
2.4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4.1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出的国际背景 |
2.4.2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出的国内背景 |
第三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
3.1 以“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反贫困工作的出发点 |
3.1.1 强调要认清落后的基本国情 |
3.1.2 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3.1.3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反贫困工作路径 |
3.2 以“政策调整”为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措施 |
3.2.1 以农村政策调整为突破点 |
3.2.2 推动分配制度的改革试点 |
3.2.3 要求保持好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3.3 以“先富带后富”为反贫困工作的发展步骤 |
3.3.1 坚持“先富带后富”的分阶段发展 |
3.3.2 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反贫困发展目标 |
3.3.4 将反贫困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动 |
3.4 以“生产力提升”为反贫困工作的发展途径 |
3.4.1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
3.4.2 革新顶层设计,明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3.4.3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生产力水平提升 |
3.4.4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巩固反贫困工作成果 |
第四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 |
4.1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理论价值 |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4.1.1.1 明确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出发点 |
4.1.1.2 提出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要求 |
4.1.1.3 描绘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路线 |
4.1.1.4 规划了社会主义反贫困各个阶段 |
4.1.1.5 强调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主体 |
4.1.2 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 |
4.1.3 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提供了理论参考 |
4.2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实践价值 |
4.2.1 健全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治理制度 |
4.2.1.1 改革土地制度激发农村生产积极性 |
4.2.1.2 改革农产品流通制度提高农民收入 |
4.2.1.3 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制度促进农村通过发展减少贫困 |
4.2.1.4 改革扶贫开发制度推动农村规模化反贫困工作 |
4.2.2 为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
4.2.2.1 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满足贫困治理多样化需求 |
4.2.2.2 优化贫困治理结构,发挥各主体积极作用 |
4.2.2.3 完善贫困治理共享制度,推动反贫困成果共享 |
4.2.2.4 健全贫困治理管理模式,提升反贫困“精准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三)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
(一)体制性要素 |
(二)制度性要素 |
(三)主体性要素 |
(四)策略性要素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三)实地调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努力拼搏,敢于担当,山东省职防工作成就辉煌——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职业健康事业发展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沿革 |
2 职业病防治工作 |
2.1 尘肺病防治工作 |
2.1.1 粉尘治理 |
2.1.2 尘肺病防治研究 |
2.2 职业中毒防治 |
2.2.1 职业中毒普查 |
2.2.2 职业中毒救治 |
2.2.3 农药中毒防治 |
2.3 乡镇工业职业危害防治 |
2.4 职业病防治政策研究 |
3 职业医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
3.1 科学研究 |
3.2 人才培养 |
4 临床医疗工作 |
4.1 医院设置 |
4.2 工作开展 |
4.3 创建“三甲”医院 |
5 职业医学教育 |
6 技术服务 |
7 展 望 |
(5)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技能人才 |
二、精准扶贫 |
三、技能扶贫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需求层次理论 |
三、劳动力转移理论 |
四、终身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现状与评估 |
第一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基本情况及扶贫工作现状 |
一、云南省贫困地区基本情况 |
二、云南省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 |
第二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情况抽样调查与评估 |
一、调查问卷的目的与设计 |
二、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
三、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三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现状 |
一、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具体措施 |
二、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成效 |
第四章 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存在问题 |
第一节 贫困劳动力自身存在的问题 |
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二、学习能力不足 |
第二节 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
一、培训层次低 |
二、培训机构以利益为驱动 |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 |
第三节 技工院校存在的问题 |
一、公众对技工院校缺乏认识 |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
第四节 企业存在的问题 |
一、参与技能扶贫的积极性不高 |
二、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较少 |
第五节 政府管理存在问题 |
一、资金不足且投入分散 |
二、各部门尚未形成合力 |
三、监管力度不强 |
第五章 国内技能扶贫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技能扶贫经验 |
第二节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技能扶贫经验 |
第三节 国内技能扶贫的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完善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的建议 |
第一节 提高贫困劳动力培训的积极性 |
一、广泛动员,提供保障 |
二、建立台账,动态管理 |
三、搭设实训课堂 |
四、举办技能竞赛 |
第二节 政府鼓励优化培训模式 |
一、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层次 |
二、优化培训方式方法 |
三、加强基础设施 |
第三节 各部门深入推进技工教育 |
一、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技工教育 |
二、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
第四节 企业进一步承担社会责任 |
一、政策激励企业参与技能扶贫 |
二、发挥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
第五节 健全培训保障机制,完善培训保障制度 |
一、加大资金投入与统筹力度 |
二、整合资源 |
三、健全监管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6)郑州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二元经济结构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表现 |
第二节 社会公平理论 |
一、罗尔斯的公平理论 |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三、公平与效率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体现 |
第三节 公共产品理论 |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
二、医疗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 |
第二章 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三项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第二节 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比较 |
一、基本参保规定 |
二、目标群体参保的强制性程度 |
三、筹资机制 |
四、补偿机制 |
五、经办管理 |
第三章 国内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比较 |
第一节 四种整合模式与实现路径 |
一、“一元制”模式——东莞 |
二、“全民免费医疗”模式——神木 |
三、“多档次二元制”模式——成都 |
四、“三元制”模式——太仓 |
第二节 四种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一、共同特征 |
二、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四章 郑州市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践 |
第一节 郑州市的基本情况 |
一、整体社会经济情况 |
二、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
一、政策背景 |
二、基本规定 |
三、其他政策 |
四、整合效果 |
第三节 郑州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后的居民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居民意愿影响因素 |
三、研究结论 |
第五章 郑州市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郑州市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 |
一、医保经办管理体系建设需完善 |
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需提升 |
三、与职工医疗保险之间缺乏衔接机制 |
四、医保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居民参保意愿仍需提高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加强医保管理队伍建设 |
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
三、增设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转化机制 |
四、建立城乡医保动态筹资机制 |
五、积极组建郑州市医疗保障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郑州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调查问卷 |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信息 |
第二部分 家庭基本信息 |
第三部分 郑州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后的满意度与参保意愿 |
致谢 |
(7)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研究 ——以武陵山区茶乡精准扶贫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概念界定 |
1.2.4 分析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资料说明 |
1.4 论文具体章节构成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在治理研究之中找回国家 |
2.2 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 |
2.3 关于中国扶贫治理的研究 |
2.4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的研究 |
2.5 对于当前研究的总结评析 |
第三章: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治理及其转型 |
3.1 贫困的贫困研究:一段被忽略的扶贫史 |
3.2 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背景下发展式扶贫(1978-1985):不是为了扶贫的减贫阶段 |
3.3 农村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治理阶段(1986—2000):从扶贫救济到扶贫开发 |
3.4 综合性扶贫治理阶段(2001—2011):“开发式扶贫”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 |
3.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脱贫攻坚阶段(2012—2020):从扶贫瞄准到“精准扶贫” |
3.6 小结 |
第四章: 政治突破官僚:精准扶贫的科层与逆科层化逻辑 |
4.1 精准扶贫对科层体系的重构 |
4.1.1 县级扶贫机构的设置与组织现状 |
4.1.2 乡镇扶贫机构的设置与组织现状 |
4.1.3 贫困村扶贫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机制 |
4.1.4 扶贫任务压力的下村级工作行政化 |
4.2 政治突破行政在精准扶贫中的表现 |
4.2.1 扶贫工作队的构成以及运作 |
4.2.2 地方政府行政统筹能力提升 |
4.3 技术治理遭遇乡土逻辑 |
4.3.1 “精准扶贫”的地方实践过程及其困境 |
4.3.2 “精准扶贫”实践与政策表达背离的乡土逻辑 |
4.4 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的耦合 |
4.4.1 茶乡案例: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的耦合机制 |
4.4.2 耦合性治理:比较视野中的“政治一行政”关系 |
4.5 进一步讨论 |
第五章: 行政整合市场:产业扶贫、合作社与精准帮扶 |
5.1 产业扶贫的谱系:历史脉络与概念分析 |
5.2 地方政府主导打造扶贫产业的实践逻辑 |
5.2.1 “再造历史”与产业包装 |
5.2.2 “典型产业”的选择与打造 |
5.2.3 产业扶贫中的行政包干制 |
5.2.4 目标责任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 |
5.2.5 “打包”发展与示范带动机制 |
5.3 产业扶贫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5.3.1 产业扶贫的微观组织模式 |
5.3.2 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限度 |
5.3.3 合作社参与扶贫治理的政治逻辑 |
5.3.4 产业帮扶过程中扶贫功能的凸显 |
5.4 行政工具化表达:对市场与资本的双重规制 |
第六章: 行政治理社会:精准管理、分配政治与地方政府治理困境 |
6.1 作为国家资源分配的“精准扶贫” |
6.2 治理消解扶贫:基层治理对于精准扶贫的影响 |
6.3 资源输入下的农民上访与地方政府被困的治理 |
6.3.1 扶贫政策执行本身所引发的上访 |
6.3.2 扶贫资源分配不均而引发的上访 |
6.3.3 历史遗留事件问题化而进行上访 |
6.3.4 贫困话语的自我建构而进行上访 |
6.4 精准管理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与村民评议 |
6.4.1 上级督查与动态调整的背景 |
6.4.2 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整改 |
6.4.3 精准识别“回头看”与村民评议 |
6.5 资源输入下的分配政治与道德农民的理性化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
7.2 精准扶贫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
7.3 扶贫治理与反贫困的中国经验 |
7.4 论文不足与延展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流程图 |
附录2 驻村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责任考核表 |
个人简历 |
(8)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2 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的基本理论 |
2.1 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定义 |
2.2 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历史演进 |
2.3 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法理基础 |
2.4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必要性 |
2.5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可行性 |
2.6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现状 |
3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的现状 |
3.2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英美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制度的介绍 |
4.1 美国的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体系 |
4.2 英国“自愿主义”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原则 |
4.3 英美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制度的启示 |
5 完善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的几点设想 |
5.1 营造良好的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环境 |
5.2 设置具体明确的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劳资合作法律机制 |
5.3 设置法律处罚机制,严厉打击破坏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的行为 |
5.4 制定鼓励性政策,鼓励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合作 |
5.5 选择试点企业,积极推行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集团总公司安全监管概论 |
2.1 企业集团简介 |
2.1.1 企业集团定义 |
2.1.2 企业集团的成长模式 |
2.2 安全监管基础理论 |
2.2.1 安全监管定义 |
2.2.2 安全监管的作用 |
2.3 安全监管驱动力 |
2.3.1 内部驱动力 |
2.3.2 外部驱动力 |
2.4 现代集团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安全监管战略方案研究 |
3.1 安全监管战略简述 |
3.1.1 安全监管战略的特征 |
3.1.2 安全监管战略目标 |
3.1.3 安全监管战略的作用 |
3.2 安全监管战略方案制定 |
3.2.1 战略方案制定流程 |
3.2.2 方法介绍 |
3.3 安全监管战略方案制定实例 |
3.3.1 FN集团简介 |
3.3.2 FN集团安全环境分析 |
3.3.3 安全监管战略制定 |
第四章 安全监管组织模式构建 |
4.1 安全监管模式 |
4.1.1 现代集团管控模式分析 |
4.1.2 集团总公司安全监管模式构建 |
4.2 安全监管组织结构 |
4.2.1 组织结构定义 |
4.2.2 安全管理机构设置 |
4.2.3 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
4.2.4 安全管理人员结构 |
4.3 FN集团组织模式优化构思 |
4.3.1 FN集团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
4.3.2 FN集团组织模式优化 |
第五章 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
5.1 安全文化概述 |
5.1.1 安全文化的发展阶段 |
5.1.2 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
5.1.3 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
5.2 FN集团安全文化建设 |
5.2.1 FN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
5.2.2 FN集团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3 FN集团安全文化建设完善方案 |
5.3.1 FN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目标 |
5.3.2 FN集团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
5.3.3 FN集团安全文化建设保障条件 |
第六章 安全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
6.1 安全绩效概述 |
6.2 安全绩效考核的流程 |
6.3 安全绩效考核的方法 |
6.3.1 平衡计分卡 |
6.3.2 层次分析法 |
6.4 构建安全绩效考核体系 |
6.4.1 构建安全绩效考核体系的原则与作用 |
6.4.2 选择安全监管绩效考核指标 |
6.4.3 安全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确定 |
6.4.4 安全绩效指标考核细则 |
6.5 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FN集团某子公司安全绩效考核专家评分结果 |
附录Ⅱ FN集团某子公司安全绩效考核计算结果 |
个人简历 |
(10)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能力 |
1.2.2 卫生服务 |
1.2.3 卫生服务能力 |
1.2.4 卫生服务能力评价 |
1.3 国内外卫生服务能力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能力评价理论 |
2.1.1 能力评价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
2.1.2 能力评价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
2.2 系统管理理论 |
2.2.1 系统管理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
2.2.2 系统管理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
2.3 协同学理论 |
2.3.1 协同学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
2.3.2 协同学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资料来源 |
3.2.2 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现状 |
3.3.2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现状 |
3.3.2.1 基本情况 |
3.3.2.2 基础设施 |
3.3.2.3 人力资源 |
3.3.2.4 财力资源 |
3.3.2.5 医疗服务 |
3.3.2.6 公共卫生服务 |
3.3.2.7 卫生相关服务 |
3.3.3 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现状 |
3.4 讨论 |
3.4.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
3.4.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
3.4.2.1 基础设施建设 |
3.4.2.2 人力资源建设 |
3.4.2.3 财力资源 |
3.4.2.4 卫生服务提供能力 |
3.4.3 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
3.4.4 各级卫生机构间协同合作情况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指标体系初建方法 |
4.2.2 指标筛选方法 |
4.2.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2.4 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 研究结果 |
4.3.1 初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3.2 专家遴选结果 |
4.3.3 专家积极性 |
4.3.4 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
4.3.5 专家权威程度 |
4.3.6 第 1 轮指标筛选结果 |
4.3.7 第 2 轮指标筛选结果 |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4.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4.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4.3 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 指标分值的确定 |
4.7 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 |
4.7.1 信度检验 |
4.7.2 效度检验 |
4.8 讨论 |
4.8.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分析 |
4.8.2 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分析 |
4.8.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位及适用范围分析 |
4.8.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 |
5.2.3 数据分析方法 |
5.3 结果 |
5.3.1 县级综合医院综合评价结果 |
5.3.2 乡镇卫生院综合评价结果 |
5.3.3 村卫生室综合评价结果 |
5.4 讨论 |
5.4.1 数据分析方法讨论 |
5.4.2 评价结果分析 |
5.4.3 局限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
6.1 系统层面 |
6.1.1 充分实现各级机构间的功能互补和业务协同 |
6.1.2 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
6.2 组织层面 |
6.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6.2.2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
6.3 个体层面 |
6.3.1 加强现有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
6.3.2 建立农村医学教育系列,保障农村卫生人力的可持续供给 |
6.3.3 完善激励保障政策,提高卫生人才职业满意度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1.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7.1.2 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 |
7.1.3 对策研究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四川省乡镇企业工业卫生与职工健康建档试点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研究[D]. 王静思.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2]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 李小静.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努力拼搏,敢于担当,山东省职防工作成就辉煌——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职业健康事业发展巡礼[J]. 张宏,贾强,赵玉军,张娟,孙胤羚,邵华. 中国职业医学, 2019(04)
- [5]云南省贫困地区技能扶贫问题研究[D]. 冯媛.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6]郑州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研究[D]. 左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研究 ——以武陵山区茶乡精准扶贫实践为例[D]. 许汉泽.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8]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劳资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 王雪.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9]集团总公司的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彭先艳. 福州大学, 2016(07)
- [10]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D]. 张萍. 吉林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