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校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益文[1](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美育研究》文中认为
张雅婧[2](2020)在《中职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文学阅读开始得到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同时,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出,语文文学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而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但是,也逐渐发现一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中职文学阅读教育质量低、教学效率差、学生阅读素养得不到提高,但是对中职文学阅读教学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理性认识,提出解决策略的论文仍然不多见。因而将以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对中职语文中文学阅读教育进行实践研究。绪论部分,了解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的研究背景,通过查找阅读相关文献研究,并进行实践考察,探索本论题的研究意义。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意义。本部分旨在通过概括中职阅读教学内容,以及比较中职语文文学阅读和其他学段的不同特点,探究出在中职学校推广文学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谈话调查了解当前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这部分将从教师、学生和学校等维度展开探讨。第三部分从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适合的解决方法,提出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的新出路。第四部分将结合上述相关举措在班级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进一步总结反思,并为下一步工作提出计划。
陈浩然[3](2020)在《重阳节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日益提升,消费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国设计类专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热门专业,中职等职业学校具有免学费、注重技能训练、毕业后就业范围广等优势,因此平面设计类专业也如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专业建立时间不长,教学环境、师资和生源等问题受限,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存在一定僵化,不能与企业和市场接轨。重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与变化,现如今的文化内涵与从前产生较大差异,但对人的教育意义却是不变的。尊老敬老是中国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以传统文化为素材,结合中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能够有效结合设计行业优秀作品,对中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个人素养,传承传统文化。本文通过重阳节文化与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相结合,旨在增强中职学生对重阳节的认识程度,了解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教师在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中使用重阳节文化符号进行教学,不仅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技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为主体,通过文献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生源和师资力量及其软硬件设施及重阳节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案例,将重阳节文化题材设计运用到中职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中,分析优秀重阳节文化题材平面设计作品,提高中职教师业务能力与工作效率;构建中职学生对平面设计体系的认识,了解平面设计流程,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在课堂中运用情境认知论,将重阳节的趣味性与传承性和中职平面设计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相结合,提升中职学生对重阳节的认识;对比分析研究课程前后学生的平面设计作业水平及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从新角度探索如何在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达到技能与思想品德并举的双重教育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民族精神,为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结合提供可能性。
石勇[4](2019)在《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技工院校越来越重视发挥文化基础课程的德育教育作用,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强化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衔接。语文学科成为技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的渗透与语文的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当前技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分析,从技校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对德育渗透的策略实施进行了探讨。
廖秋苑[5](2019)在《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最早的人生启蒙导师。对处于语言初步形成继而飞速发展关键阶段的学龄前儿童来说,教师的语文素养对他们的语言、行为、习惯、认知、心理和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还比较低下,难以适应高质量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形式,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科学有效的开展。据调查,当前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导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发挥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对提升学生学前教育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以提升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为研究目标,经过大量理论论证和调查研究撰写了本论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总结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第二部分在总结开展技工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提出开展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理念;第三部分重点对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重点提出高质有效开展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以及策略的实证性调查结果分析。本文提出的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有针对性地克服技工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语文教师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教学参考,对于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张鑫慧[6](2019)在《高教版(2018)中职语文教科书的实用性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教科书是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教育的凭籍。本文是根据黄显华、霍秉坤在《寻找课程论与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的语文教科书分析框架来对2018年出版的高教版中职语文教科书(第三版)的实用性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从内容及意识形态、教材组织及教学协助、习作设计三个维度研究教科书实用性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进而有依据的给出相应的建议,以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第一章是对中职语文教科书实用性特征理论依据的阐述,从认知心理学、多元智力理论方面论述了理论基础;从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及学情方面论述了现实基础。第二章是对中职语文教科书实用性特征研究。分别从内容及意识形态、组织与教学协助、习作设计三个维度来分析实用性特征。从课文的多元化、分量分配的合理性及意识形态与职业化指向三个方面来分析内容及意识形态的实用性特征;从编写体例的程序性、教学要求贴合学生心理的程度、语文知识的启发作用和教学协助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来分析组织及教学协助的实用性特征;从题型指引的明确性和内容上的多种指向相结合来分析习作设计的实用性特征。第三章是基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下的调查问卷及分析。分别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调查这套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而为更好的发挥本套教科书的作用提出建议。第四章对教科书的编者和教科书的使用者教师、学生提出意见。希望编者在教科书中增加对学生职业精神涵养的内容、加强各个学习板块的连贯性及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希望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整合教科书中职业教育的内容、注重职业素养的渗透。希望学生有充分利用协助系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利用配套电子资源拓宽视野。好的语文教科书是教好语文和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一门课程开设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科书的选用。教科书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对中等职业语文教科书实用性的特征研究对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使用教科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7](2019)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文中提出201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对学科德育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教师、学者针对学科德育问题开展研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学科德育实践仍困难重重,有些问题始终进展缓慢。通过对文献的检索不难发现,学科德育现实问题难以改善,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学科德育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如研究的同质化较严重,研究与问题解决相分离等。因此,有必要开展学科德育领域的元研究,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研究的现状,为学科德育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将学科德育研究现状作为切入点,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2001-2017年学科德育研究的数量、研究学者、研究机构、研究关键词、研究方法等特征向量,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归纳整理,呈现了研究年度内的文献存在特性。文献数量部分包括文献数量年份分布情况和学科分布情况;研究者部分包括研究者人数、合作度、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研究机构部分包括研究机构数量、类别、合作度和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关键词和研究内容部分主要是通过关键词的词频、聚类分布和时序分布了解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年份等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对研究内容的重点、新话题、变化趋势作出评析。本研究参考元伦理学和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发展趋势、研究共同体、研究方法作出分析。陈述体系分析包括语言形式分析和逻辑形式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包括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和研究内容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共同体分析主要是对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发文量、合作度和研究兴趣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使用和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分析结果对学科德育“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而实践问题却难以改善”等问题予以回应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以期能促进学科德育实践的改善。
鲁敏[8](2018)在《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及制造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能工巧匠,因为他们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从工匠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一丝不苟、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的培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对专业技能有高标准,而且对个人素养和职业操守也有很高的要求。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它能更直接地为企业和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技校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利用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进行审美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匠心品质的价值意蕴,以帮助技校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成人成才。本文对技校师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进行了调研;采取定量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技校语文课文中的工匠形象进行了剖析。本文的创新在于将工匠形象放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运用语文教育学和美学、美育学的理论进行审美教学研究,引导学生从语文审美的角度来解读工匠形象,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使学生深刻把握匠心品质的精髓,从而真正成长为新时代的中国工匠。本文针对劳动版技工学校语文教材课文中的工匠形象进行审美教学研究,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可行性。结合技校语文教学的要求分析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可行性;运用实践论美学理论揭示工匠形象美的本质,用美育学理论分析审美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从技工教育的实际谈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现实意义。第二章针对技校师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了解技校语文教师及学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全文研究提供依据。第三章技校语文教材中工匠形象美的表现及审美教育价值的研究。以人社部劳动版教材为基础,具体分析语文课文中工匠形象的审美教育因素,探讨工匠形象的审美教育价值。从匠形美、匠技美、匠心美等方面引导学生笃行致远、崇善致美、追求卓越,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第四章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策略研究。从课文的解读策略、教学资源的整合策略、教学设计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尽可能发掘、总结更多语文审美教学的策略和可利用的资源,促进技校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郭建灵[9](2016)在《PBL教学法在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评估信息显示,中职毕业生的语文能力明显不足。问题在于这类院校(尤其是中职医学校)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教育。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的服从教师的管理,按照老师的设计和要求完成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团队精神、道德修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难以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长此以往,就会让语文课堂形成沉闷无趣的气氛,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掀起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浪潮,作为世界上先进的医学职业教育教学理论,PBL教学法逐渐被引用到一些基础学科的教学上。在深入研究了中职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群体特点和PBL教学法的特点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在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PBL教学法的核心界定。第一章,围绕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展开,重点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教学改革的紧迫性。第二章,从理论依据、教学优势、操作流程及医学校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了“为什么PBL教学法可以在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应用”这一问题。第三章,为PBL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部分从语言文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美育教学等方面对PBL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第四章,对PBL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析及对推行PBL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朱冉冉[10](2014)在《中职技工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多数的中职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仍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阅读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任务主要体现在:直接以中职技校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中职技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具体在章节上,安排是:(1)总结概述了中职技校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阐述,包括:“大纲”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的区别、中职技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材特点,提出了提升中职技校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2)开展了中职技校学生语文阅读的实际现状与问题分析的研究。以金陵高级技工学校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在校学生语文阅读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方面对客观问题,最终得出对语文阅读教学调查后的体会与感悟;(3)总结提出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学校应营造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感,教师应(从教学观念和兴趣培养上)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科学地选择适合中职技校学生的阅读文本,灵活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改进阅读教学模式,加强对中职学生语文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不断优化和改进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以上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所在。希望能够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对工作实践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技校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校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文学阅读教学研究中存在问题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内容、特点和意义 |
第一节 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内容 |
一、作家作品及文学史知识 |
二、文学理论知识 |
三、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知识 |
第二节 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特点 |
一、阅读教育功利性相对较弱 |
二、阅读目标定位相对略低 |
三、中职学生阅读时间相对宽裕 |
第三节 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意义 |
一、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
二、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
三、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 |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五、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 |
第二章 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现状 |
第一节 中职语文教师方面的问题 |
一、教师队伍杂糅且观念落后 |
二、教师自身文学鉴赏能力弱 |
三、教师功利化教学现象严重 |
第二节 中职学生方面的问题 |
一、学生文学素养普遍偏低 |
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 |
三、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
(一) 厌倦心理 |
(二) 自卑心理 |
四、学生阅读兴趣偏离主流 |
第三节 中职学校办学局限性 |
一、中职学校教学侧重实用性 |
二、社会舆论对中职文化课的影响 |
三、缺乏相应的阅读设施配置 |
第四节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当 |
一、肢解作品,拆分文义 |
二、先入为主,强灌结论 |
三、教法死板,千篇一律 |
第五节 中职语文教材缺乏特色 |
一、教材职教色彩不突出 |
二、选文内容编排有待改进 |
第三章 中职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观念,重视文学阅读教学 |
一、扭转偏见,树立职业人才观 |
二、提高阅读课地位,重视阅读 |
三、转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 |
四、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过渡 |
第二节 提升中职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
一、紧跟时代,转变教师角色 |
二、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
三、终身学习,提升文学素养 |
第三节 培养中职学生阅读兴趣 |
一、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自主阅读 |
二、引导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
三、多种方式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
第四节 精选教材,优化教材目标设置 |
一、教材内容重新编排 |
(一) 丰富选文内容,适合中职学生阅读 |
(二) 结合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 |
(三) 选文注重时效性和科技性 |
(四) 传播正确价值观取向 |
二、教学目标合理优化 |
第五节 开设符合中职特点的文学阅读活动 |
一、营造校园文学氛围 |
二、文学阅读结合社会实践,加强技能训练 |
第六节 不断优化改进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
一、评价机制建立原则 |
二、完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
第四章 教学实践效果及反思 |
第一节 阅读教学实践效果 |
第二节 阅读教学反思 |
第三节 改进方案和预期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课程标准 |
二、专着 |
三、学位论文 |
四、期刊论文 |
致谢 |
(3)重阳节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2.1 中等职业学校现状分析 |
2.1.1 培养目标 |
2.1.2 教学模式 |
2.1.3 教学环境 |
2.2 学情分析 |
2.2.1 中职学生来源 |
2.2.2 中职学生知识结构及生活经验 |
2.2.3 中职学生兴趣爱好 |
2.2.4 中职学生学习水平及预期学习目标 |
2.2.5 中职学生就业情况 |
2.3 师资队伍 |
2.3.1 教师年龄与学历构成 |
2.3.2 教师职称构成 |
2.3.3 教师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
2.4 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软、硬件设施分析 |
2.4.1 硬件设施 |
2.4.2 软件设施 |
2.5 中职平面设计课程概述 |
2.5.1 中职平面设计课程的培养方案 |
2.5.2 中职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标准 |
2.5.3 课程大纲 |
2.5.4 授课计划 |
2.5.5 课堂教学方法 |
2.5.6 教学内容实用性 |
2.5.7 教学效果分析 |
2.6 存在的问题 |
2.7 小结 |
第3章 重阳节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案 |
3.1 重阳节文化在中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3.1.1 理论可行性 |
3.1.2 技术可行性 |
3.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学习 |
3.2.1 虚拟情境 |
3.2.2 技术学习 |
3.2.3 模仿与创造 |
3.2.4 辅导与多种实践 |
3.2.5 实践共同体与合作 |
3.3 课堂教学方式 |
3.3.1 创设生活情境认知 |
3.3.2 创设专业情境认知 |
3.3.3 创设陷阱情境认知 |
3.3.4 创设探究情境认知 |
3.4 “情境认知”模式下的师生角色 |
3.4.1 教师的支架作用 |
3.4.2 互动交流 |
3.4.3 “双师型”教师 |
3.5 小结 |
第4章 重阳节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 |
4.1 重阳节文化在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中的课程占比分析 |
4.1.1 教材选用 |
4.1.2 案例选用 |
4.1.3 技术指导 |
4.2 重阳节文化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4.2.1 与重阳节文化有关的色彩与图案 |
4.2.2 图形设计 |
4.2.3 字体设计 |
4.2.4 海报设计 |
4.2.5 广告设计 |
4.3 中职设计专业教师核心职责 |
4.3.1 学生能听懂并运用 |
4.3.2 课堂组织有序 |
4.3.3 教育教学一体 |
4.4 校企合作 |
4.4.1 请进来 |
4.4.2 走出去 |
4.5 小结 |
第5章 重阳节文化在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对比 |
5.1 重阳节文化在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
5.1.1 知识技能 |
5.1.2 情感态度 |
5.2 重阳节文化对中职平面设计学生的专业能力影响 |
5.2.1 短期影响 |
5.2.2 长期影响 |
5.3 重阳节文化对中职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意义 |
5.3.1 现实意义 |
5.3.2 理论意义 |
5.4 教师授课分析 |
5.4.1 备课 |
5.4.2 教学反思 |
5.4.3 课堂管理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建议与展望 |
7.1 未解决的问题 |
7.1.1 学生生源 |
7.1.2 师资队伍 |
7.1.3 硬件设施 |
7.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
二、现状 |
三、方法 |
1. 通过作者介绍渗透积极的人生观 |
2. 在文学鉴赏中渗透德育教育 |
3. 积累和理解格言警句, 进行德育渗透 |
4. 在写作中进行德育渗透 |
(5)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
一、学前教育事业对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二、学生语文素养现状不尽人意 |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诸多问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学前教育 |
二、语文素养 |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六节 研究内容 |
第七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理念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教育学理论基础 |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
三、语文学科的目标和特点 |
(一)语文学科的目标 |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 |
第二节 指导理念 |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 |
二、彰显幼教专业特色,加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 |
三、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加强学习方法和习惯态度培养 |
四、发挥语文美育功能,加强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 |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调查问卷说明 |
二、调查问卷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的兴趣态度与理解认识存在偏差 |
(二)活动项目未体现专业特色和学情特点 |
(三)组织和实施缺乏充分准备和过程管理 |
(四)教师的指导缺乏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
(五)活动的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
第二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
(一)关注度重视度不高 |
(二)活动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
(一)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念 |
(二)缺乏积极的态度和热情 |
(三)缺乏合理的目标和设计 |
(四)缺乏组织指导活动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
(一)缺乏正确认识和足够重视 |
(二)缺乏参与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主体性意识 |
第四章 高质有效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语文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经验水平 |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活动常态化 |
第二节 对接语文素养需求,科学定位活动目标 |
一、活动目标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
二、活动目标应体现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素养需求 |
三、活动目标应体现立体综合并且可操作可达成 |
第三节 挖掘实践活动资源,合理设置活动项目 |
一、设置活动项目的原则 |
(一)活动项目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
(二)活动项目应切合生活专业实际 |
(三)活动项目应具有合适的难易度 |
(四)活动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
(五)活动项目应保持语文本质属性 |
二、设置活动项目的途径 |
(一)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构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 |
(二)从幼教职业实际出发设置活动项目 |
(三)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活动项目 |
第四节 加强活动设计指导,切实保障活动质量 |
一、精心做好实践活动全过程的教学设计 |
二、正确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 |
第五节 坚持结果过程并重,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机制 |
一、评价标准多元化 |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
第六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实效性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表 |
(6)高教版(2018)中职语文教科书的实用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职语文教科书实用性特征研究的依据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 |
二、多元智力理论 |
第二节 现实依据 |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
二、中职生学情 |
第二章 中职语文教科书的实用性特征研究 |
第一节 内容及意识形态的实用性特征研究 |
一、选文的多元化 |
二、分量分配的合理性 |
三、意识形态与职业化指向 |
第二节 组织及教学协助的实用性特征研究 |
一、编写体例的程序性 |
二、教学要求贴合学生心理 |
三、语文知识的启发作用 |
四、教学协助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三节 习作设计的实用性特征研究 |
一、题型指引的明确性 |
二、内容上的多种指向相结合 |
第三章 基于实用视角的中职语文教科书使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生的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教师的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与分析 |
第四章 中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建议 |
第一节 编者编写的建议 |
一、增加对学生职业精神涵养的内容 |
二、加强各版块的连贯性 |
三、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
第二节 教师教学使用的建议 |
一、整合职业教育的内容 |
二、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
第三节 学生学习使用的建议 |
一、利用协助系统增强自学效果 |
二、利用配套电子资源拓展视野 |
结语 |
附录1 |
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
调查问卷(教师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致谢 |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学科德育问题成为课改重点内容 |
2.学科德育研究指导下的实践不够理想 |
3.缺乏对学科德育研究本身的研究 |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3.创新之处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文献计量法 |
二、学科德育研究的理论探讨 |
(一)概念辨析 |
1.道德 |
2.德育 |
3.学科德育 |
4.学科德育研究 |
(二)理论依据 |
1.教育性教学理论 |
2.元研究理论 |
3.文献计量学理论 |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 |
(一)文献来源 |
(二)文献数量统计 |
1.文献年份分布 |
2.文献学科分布 |
(三)发文作者共现 |
1.整体情况 |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发文作者情况 |
(四)研究机构共现 |
1.整体情况 |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研究机构情况 |
(五)关键词共现 |
1.整体情况 |
2.一般性学科德育研究文献 |
3.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关键词情况 |
(六)研究方法归纳 |
1.常用研究方法 |
2.已出现但使用较少的研究方法 |
四、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
(一)研究现状分析 |
1.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分析 |
2.学科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
3.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共同体分析 |
4.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 |
(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反思 |
1.对实践问题的原理性研究数量偏少,深入程度不足 |
2.对实践的对策性研究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
五、对当前学科德育研究的建议 |
(一)完善学科德育研究体系 |
1.完善学科德育基础理论研究 |
2.加强学科德育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 |
3.加强美术、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德育研究 |
4.完善学科德育教学实践的内部因素研究 |
5.加强对原始教学经验的学理性研究 |
6.加强教师的学科德育主动性研究 |
(二)改善学科德育研究的外部条件 |
1.加大高校学者占比,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
2.着力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3.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提升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方法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设想 |
第一章 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可行性 |
第一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工匠形象美的本质 |
三、工匠形象的审美教育目的 |
第二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
一、工匠形象的审美突显技校语文的工匠精神教育 |
二、工匠形象的审美促进技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三、工匠形象的审美增进技校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 |
第三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
一、有利于实现技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
二、为技校学生树立行业模范,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三、激发技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
第二章 针对技校师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针对技校教师工匠形象认知现状的访谈分析 |
一、访谈简介 |
二、访谈结果分析与思考 |
第二节 针对技校学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的问卷分析 |
一、调查简介 |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
第三章 技校语文教材中工匠形象美的表现及审美价值研究 |
第一节 技校语文课文中的工匠形象教学资源分析 |
一、涉及工匠形象的具体选文呈现情况 |
二、技校语文教材涉及工匠形象选文的特点 |
第二节 技校语文课文中工匠形象美的表现 |
一、匠形美——工匠的言行、神态之美 |
二、匠技美——工匠技艺巧夺天工 |
三、匠心美——匠心品质臻于至善 |
第三节 技校语文课文中工匠形象的审美教育价值研究 |
一、笃行致远——以工匠之实践活动,启发技校学生知行合一 |
二、崇善致美——以工匠之优良品质,塑造技校学生完善的人格 |
三、追求卓越——以工匠之高超技艺,唤起技校学生对美的追求 |
第四章 技校语文教材中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课文解读策略 |
一、贴近技校学生实际,创设解读工匠形象的审美情境 |
二、立足文本工匠形象,多元化拓展匠心品质的内涵 |
三、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语文实践解读匠心品质 |
第二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资源整合策略 |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
二、提升教师审美教学素养,促进教育智慧的全面提升 |
三、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整合技校语文教学资源 |
第三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
一、把握技校语文课程目标,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
二、积极引导技校学生合作探究,打破传统学习方式 |
三、注重情感因素主导作用,以情施教促进审美教学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PBL教学法在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PBL教学法的核心界定 |
第一章 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
第一节 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选编教材不合理 |
二 课时安排不符合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
三 语文教学效果差 |
第二节 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的不良后果 |
一 中职学生语文素养明显低于同龄水平 |
二 教师队伍建设停滞不前 |
第三节 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应试教育和职业教育倾向的原因 |
二 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方法滞后 |
三 学生的片面认识及其自身条件的限制 |
第四节 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第二章 PBL教学法在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 |
第一节 PBL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
一 认知学习理论 |
二 建构主义与情景学习理论结合 |
三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相结合 |
四 驱动还原理论 |
第二节 在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的益处 |
一 PBL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
二 PBL教学法让教学目标更易实现 |
三 PBL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 |
第三节 PBL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流程 |
一 教师活动的流程 |
二 学生活动的流程 |
第四节 PBL教学法在医学校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利条件 |
一 医学校的环境建设适合PBL教学法的展开 |
二 新编语文教材适合采用PBL教学法 |
第三章 PBL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析 |
第一节 PBL教学法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的应用 |
一 词语发音、词汇书写教学 |
二 写作教学 |
第二节 PBL教学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
一 国外口语交际教学 |
二 国内口语交际教学 |
第三节 PBL教学法在语文美育教育中的应用 |
一 生命教育 |
二 审美教育 |
三 道德教育 |
第四章 教学效果评析及推行PBL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
第一节 PBL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评析 |
一 医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
二 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
三 教学环境得以改善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 PBL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相结合 |
二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
三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
四 建立并完善合作学习的相关制度 |
五 改善教学条件,发掘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中职技工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中职技校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中职技校语文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中职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以及与普通高中的区别 |
第三节 中职技校语文阅读教材特点 |
一、“人文性”基础上突出了“实用性” |
二、突出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的训练 |
第四节 提升中职技校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
一、中职技校学生完善自身人格的需要 |
二、中职技校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
第二章 中职技校学生语文阅读的实际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案例:金陵高级技工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 |
第二节 对在校学生语文阅读情况的调查 |
一、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
三、教师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中职生阅读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
二、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
三、阅读教学的教材文本选择缺乏针对性、应用性 |
四、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较为简单、陈旧、单一 |
第四节 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原则设定 |
第三章 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学校应营造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感 |
第二节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 |
一、在教学观念上,通过不断树立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
二、在兴趣培养上,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内在情趣 |
第三节 科学地选择适合中职技校学生的阅读文本 |
一、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文本 |
二、结合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文本 |
三、增加时效性、科技性文本的比重 |
四、注重增加关于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的比重 |
五、增加“励志性”、“人生哲理性”等主题文本的比重 |
第四节 灵活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改进阅读教学模式 |
一、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训练语文应用水平 |
二、利用生活这一“资源”为中职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活力 |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引领学生感受“美” |
四、耐心点拨和指导,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
五、课外辅导:给学生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并创造机会展示阅读成果 |
六、教学模式:注重对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的积极改变 |
第五节 加强对中职学生语文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 |
一、加强口头表达训练和写作训练的结合,为提高阅读水平奠定基础 |
二、强化写作技能,训练学生应用文写作与文体写作能力 |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突出朗读表达技巧的训练 |
四、拓宽阅读渠道,训练学生阅读理解与作品欣赏能力 |
第六节 不断优化和改进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技校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版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美育研究[D]. 陈益文.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中职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张雅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重阳节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 陈浩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4]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石勇. 职业, 2019(20)
- [5]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D]. 廖秋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高教版(2018)中职语文教科书的实用性特征研究[D]. 张鑫慧.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D]. 黄河. 湖北大学, 2019(05)
- [8]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研究[D]. 鲁敏. 扬州大学, 2018(05)
- [9]PBL教学法在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郭建灵.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10]中职技工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朱冉冉.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