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性天然色素开发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源性天然色素开发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治城[1](2021)在《黄甜菜中甜菜黄色素的稳定性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甜菜中的甜菜黄色素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将其开发成一种天然水溶性黄色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黄甜菜为原料,研究了黄甜菜色素的提取条件;黄甜菜色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以及采用大孔树脂对甜菜黄色素进行分离纯化,所得结果如下:(1)在黄甜菜色素提取实验中,黄甜菜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80 nm,且在提取液p H为4.0时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甜菜黄素的稳定性;相比较压榨的方式,酸水浸提的可以降低黄甜菜色素的氧化程度,更好的保持黄甜菜色素溶液的色泽;黄甜菜色素易溶于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中,使用50%的甲醇溶液进行提取可以得到浓度较高的黄甜菜色素溶液(51.92±1.92 mg/L)且杂质含量少,澄清度高;乙酸乙酯对黄甜菜色素中的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采用乙酸乙酯一次萃取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黄甜菜色素。(2)在不同条件下黄甜菜色素稳定性实验中,温度对黄甜菜色素的稳定性影响很大,采用拟一阶动力学模型阐述了不同温度下黄甜菜色素的热降解动力学,相关系数均在0.83以上,反应速率常数k的变化程度与温度的升高趋势成正比;通过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得到的黄甜菜色素热降解的反应活化能为Ea=45.10 KJ/mol,黄甜菜色素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在天然色素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温度熵Q10可以看出温度对黄甜菜色素降解速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40-50oC,这可能与酶解作用有关。对不同摩尔量的7种金属离子进行了研究得到在允许添加的范围内选择0.01mol/LK+可以较好的保持黄甜菜色素的色泽并维持其稳定性。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9种酸类添加剂和2种糖类添加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在酸类添加剂中没食子酸表现出较好的效果,阿魏酸的效果最差,在糖类添加剂中壳多糖表现出较好的增强效果。由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实验得出,在短时间内添加0.2%的Vc和使用1.0%的山梨酸钾低温冷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黄甜菜色素的稳定性。(3)在大孔树脂纯化黄甜菜色素实验中,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根据树脂吸附量筛选了6种树脂,并选择XAD-4(2.879±0.156 mg/g)、XAD-16(4.025±0.142mg/g)、LH-17(4.438±0.119 mg/g)三种树脂进行静态吸附等温线实验。Langmuir方程可以更好的拟合三种树脂的静态吸附行为(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3、0.9903、0.9808),三种树脂对甜菜黄素的吸附行为更倾向于单分子层吸附。且根据最大吸附容量Qmax(10.941 mg/g)来看,LH-17树脂更有利于从黄甜菜色素粗提液中回收甜菜黄素,且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三种树脂吸附甜菜黄素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动态吸附实验,采用1 BV/h流速进行吸附和解吸时可以得到较高的树脂利用率和洗脱液浓度,且LH-17树脂的再生效果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树脂,可以用于连续生产使用。经过大孔树脂的一轮吸附和洗脱处理,黄甜菜色素回收率为37.03%、纯度为2.18%,与粗提液中黄甜菜色素的纯度相比提高了72.4%。

苟玉萍[2](2021)在《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文中认为异迟眼蕈蚊Bradysia impatiens Johannsen食性广,在国外因为害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而被首次记录,我国最早发现于食用菌和药用菌种植大棚。最近的调查发现,异迟眼蕈蚊对设施蔬菜(韭菜Allium tuberosum、葱Allium fistulosum和蒜A.sativum等),以及设施瓜果和花卉造成严重危害,在高温高湿的温室环境周年发生,世代重叠。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以化学农药灌根或直接喷药为主,但长期频繁用药,使异迟眼蕈蚊的抗药性显着增强,用药量进一步增加,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蔬菜、瓜果等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生产上对新的绿色防控技术需求很大。新近发现的十字花科植物提取物—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因绿色、安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已广泛用于多种仓储害虫的熏蒸防治,对地下害虫、杂草、线虫和病原菌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活性。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是调节昆虫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浓度升高(?10%)会促进昆虫呼吸,使气门保持永久开放。温室大棚设施内生态环境密闭性较好,能为AITC室内熏蒸和土壤熏蒸防控异迟眼蕈蚊提供良好环境。此外,生产中人们常采取措施对设施作物进行CO2富集,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CO2浓度适当升高对设施作物有利,基于高CO2浓度可以使昆虫气孔保持永久开放,我们将AITC与高CO2混用,以期增强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吸收,达到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本论文从毒理学、生态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研究了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响应机制;测定了AITC熏蒸剂与高CO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从生态学和生理学上探讨了异迟眼蕈蚊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对异迟眼蕈蚊卵、幼虫、蛹、雌虫和雄虫均有良好的熏蒸活性,尤其对雌、雄成虫效果更明显;AITC对3龄幼虫熏蒸法测得的LC50为10.400μL/L,浸叶胃毒法测得的LC50为13.632μL/L;两种生测法亚致死浓度处理异迟眼蕈蚊3龄幼虫后,幼虫期和蛹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减小,蛹的重量下降,雌虫繁殖力显着受到抑制,且熏蒸亚致死比浸叶胃毒亚致死对繁殖力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雌虫体内共出现480个差异表达基因,雄虫体内共出现14856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数据库的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异迟眼蕈雌虫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昆虫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上显着富集,该通路中保幼激素酯酶(hormone esterase,JHE)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2)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上也显着富集,而且这些通路出现了一个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3)通过对JHE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验证,得到的值与转录组数据FPKM值保持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上结果表明,AITC引起异迟眼蕈蚊激素、产卵和解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表达,其中JHE基因是调控AITC抑制异迟眼蕈蚊产卵的关键基因;GST基因在异迟眼蕈蚊对AITC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应答作用。3.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后产生了大量的差异代谢物;采用层次聚类法鉴定共筛选出22种表达量显着上升的代谢物;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有15条通路影响较显着;最终鉴定得到的关键代谢产物主要包括:L-丝氨酸、L-蛋氨酸、L-亮氨酸、L-天冬酰胺、DL-丝氨酸和牛磺酸等氨基酸类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与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致病或致死机理具有重要作用,为异迟眼蕈蚊的防控提供新思路。4.增加CO2浓度可以提高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毒力,致死率显着提高,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致死率高达100%;高CO2浓度胁迫后,异迟眼蕈蚊体内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被显着诱导;AITC熏蒸处理后,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 E)活力被显着诱导;AITC与高CO2双重胁迫之后,SOD、GST和Car E活力显着提高。5.CO2浓度升高,异迟眼蕈蚊成虫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先缩短后延长,在正常CO2浓度(NC=400 ppm)下分别为19.01和20.43 d,中等CO2浓度(MC=600 ppm)条件下最短(分别为14.48和15.59 d),高CO2浓度(HC=800 ppm)条件下最长(分别为19.98和21.41 d);雌成虫寿命随CO2浓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产卵量先增加后减少,在NC浓度时为92.50粒,MC浓度增高到99.33粒,但HC浓度时产卵量较低(75.50粒)。异迟眼蕈蚊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在MC浓度下均最高,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陪时间均最短;HC浓度时各种群参数值与之相反。6.CO2浓度升高影响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进而间接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生化指标。韭菜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CO2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下降,对游离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糖原、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被诱导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海藻糖和总脂肪含量则出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指标含量与韭菜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相关,且这种相关性随CO2浓度升高而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异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植物源农药AITC的开发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CO2浓度升高后异迟眼蕈蚊的适生性提供参考依据。

李越[3](2021)在《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文中认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我国常见珍贵红木品种,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其食叶害虫之一双线卷裙夜蛾(Plecoptera bilinealis)大面积发生,对降香黄檀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对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防控主要为化学防治,植物源驱避剂方面的生物防治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以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为防治对象,从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林下植物,筛选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作为原材料;与优选出的农药助剂混合配制成植物源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治应用研究。可为预防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通过对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开展调查,选定含有挥发油类、皂苷类、黄酮类驱避活性成分的薄荷、垂序商陆与含羞草三种植物。以超声波提取法提取三种植物粗提物,三种植物浓度以100 g/L的浓度进行不同时间条件下处理结果表明:薄荷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效果分别为76.77%、71.72%、66.67%;含羞草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分别为67.45%、50.19%、42.86%;垂序商陆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各为62.40%、54.46%、46.52%,可见薄荷粗提物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再以薄荷粗提物进行150 g/L、100 g/L、50 g/L、25 g/L四种浓度下薄荷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的驱避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00 g/L时,驱避效果最佳,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76.77%、71.72%、63.62%;浓度为 150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61.17%、55.42%、47.31%;浓度为 50 g/L 时,24h、48h、96h的驱避率为 58.13%、50.80%、43.77%;浓度为 25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为39.69%、36.51%、31.87%。因此,根据试验结果,综合选择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2)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以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进行溶剂、乳化剂筛选。溶剂优选结果表明:溶剂二甲基亚砜与植物提取液的溶解性最好、溶解度高、混合液呈棕黄色、溶液均一透明、无沉淀;乳化剂优选结果表明:乳化剂吐温-80加入后,混合液的分散性以及稳定性皆处于合格水平、冷贮热贮性能合格、降解率为2.7%、低于5%。因此,选择二甲基亚砜作为植物源驱避剂的溶剂,吐温-80作为乳化剂。进而将植物原药与溶剂(二甲基亚砜)和乳化剂(吐温-80)以及增效剂(松节油)按比例配成四种植物源驱避剂,分别命名为JZQ1(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24:6:60:10)、JZQ2(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48:12:30:10)、JZQ3(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15:15:60:10)、JZQ4(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30:30:30:10)。(3)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使用JZQ1、JZQ2、JZQ3、JZQ4四种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效,结果表明:JZQ1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63.88%;JZQ2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1.40%;JZQ3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8.34%;JZQ4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48.62%。依据林间防效结果,再以JZQ1驱避剂与生物驱虫剂苦楝油进行持效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JZQ1药剂的第5d的虫口减退率为54.18%,苦楝油施药后1d时的虫口减退率为68.05%;防效结果出现显着差异性,表明JZQ1驱避剂的药剂持效期为4d。且由于JZQ1植物源驱避剂中的植物粗提物成分为24%;因此,JZQ1驱避剂为24%薄荷乳油。以JZQ1驱避剂,按照国家农药标准HG/T 2214-2013进行质量检测与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分散性、含水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药标准;同时农药对小鼠的安全性试验,也表明药剂对人畜不存在毒害作用。

陈晨[4](2021)在《植物挥发性化合物DMNT毒杀小菜蛾的机制解析》文中研究指明小菜蛾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植食昆虫之一,依靠取食甘蓝、包菜和油菜等蔬菜和作物为生。由于其啃食能力强,繁殖周期短等特性容易造成虫害爆发。现有的防治方式不能满足对小菜蛾绿色防治的要求,开发新型天然抗虫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抵御食草昆虫侵食的方式,分泌化合物毒杀食草昆虫是一种重要植物防御手段。先前研究表明植物通过合成萜类化合物DMNT间接抵御害虫的侵食,但DMNT的对昆虫有无直接影响尚未明确。本文以鳞翅目害虫小菜蛾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萜类化合物DMNT对小菜蛾的毒杀作用及其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萜烯类化合物DMNT显着影响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的生长和繁殖。选择性取食试验发现,超表达PEN1基因的拟南芥植株对小菜蛾具有趋赶效果。根据已有文献报道,超表达PEN1基因的拟南芥植株能够产生大量萜烯类化合物DMNT。DMNT体外试验表明,DMNT对小菜蛾幼虫具有直接趋和毒杀作用。(2)DMNT处理能破坏小菜蛾幼虫肠道。对小菜蛾幼虫进行饥饿或饲喂DMNT发现,食用DMNT的幼虫比处于饥饿中的幼虫出现了较早的死亡,表明幼虫是被DMNT毒杀致死而非饥饿致死。幼虫肠道酶活试验发现,脂肪酶酶活显着下调,表明食用DMNT后幼虫肠道消化能力减弱。“Smurf”试验发现,食用DMNT后肠道发生渗漏的幼虫比例显着增加。体式镜下观察围食膜结构发现,食用DMNT后的幼虫肠道内围食膜结构薄而疏松。幼虫肠道HE染色切片发现,在食用DMNT后,幼虫肠道内围食膜糜烂。透射电镜观察肠道横切面得到类似结果。这些结果表明食用DMNT后幼虫肠道内围食膜遭到破坏。(3)DMNT通过下调小菜蛾肠道Mucin like基因表达破坏围食膜结构。RT-PCR分析发现,食用DMNT后幼虫肠道内围食膜合成基因Mucin的表达量显着下降,表明DMNT能够显着抑制Mucin基因的表达。RNAi试验发现,Mucin沉默后幼虫的存活率、体重和化蛹率显着下调,并且肠道内围食膜变薄。这些结果表明DMNT对围食膜的破坏作用是通过抑制Mucin的表达实现的。(4)DMNT毒杀小菜蛾幼虫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参与。抗生素的饲喂试验发现,抗生素对幼虫的生长发育无影响,HE染色切片显示幼虫食用抗生素后肠道内围食膜结构完整,因此小菜蛾幼虫肠道内围食膜的完整性的维持不需要肠道微生物存在。同时饲喂抗生素和DMNT试验发现,与喂食DMNT相比,小菜蛾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显着上调,且HE染色切片显示同时饲喂DMNT和抗生素的幼虫肠道内围食膜结构仍然破损,这些结果表明DMNT对小菜蛾幼虫的毒杀作用不是围食膜破损本身导致的,而是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助攻。同时饲喂DMNT和粪肠球菌的革兰氏染色切片显示,在围食膜结构破坏后,粪肠球菌进入肠道细胞内,表明幼虫的死亡是由于细菌攻击肠壁细胞导致的。(5)DMNT对小菜蛾幼虫肠道菌群稳态有显着影响。16S r DNA测序显示,食用DMNT后幼虫肠道内菌群发生了紊乱: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变化较大,其中厚壁菌门中肠球菌属菌群丰度上调85倍。这些结果表明DMNT能够导致幼虫肠道内菌群紊乱。

祝敏[5](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夏晗[6](2021)在《麻栎壳染料的提取、纯化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课题选用产于云南的麻栎壳作为研究对象,对麻栎壳进行染料的提取、纯化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研究,为实现麻栎壳染料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实验参考。首先,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得到麻栎壳染料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水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50,在80℃下提取40 min。对麻栎壳进行提取动力学研究,得到麻栎壳染料提取符合二阶提取动力学模型。为了结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对麻栎壳染料的提取进行了中试及大样试验,得到提取率稳定在31%-32%,为进行麻栎壳染料提取及应用的工业大生产提供参考。其次,将麻栎壳染料及单宁酸标准品进行显色反应后的紫外扫描谱图及两者的红外谱图分析对比,证明麻栎壳染料中含有单宁酸物质。通过6种大孔树脂对麻栎壳染料中单宁酸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性能对比,选择D101型树脂进行纯化麻栎壳中的单宁酸。然后对D101树脂进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101树脂吸附麻栎壳染液中单宁酸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在25℃下更有利于D101型树脂对麻栎壳染液中单宁酸的吸附;通过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确定D101树脂纯化麻栎壳染料的最优工艺为:使用60 m L的麻栎壳染液,1 m L/min吸附,再用70%的乙醇溶液2 m L/min解吸,麻栎壳中单宁酸的质量分数由纯化前的16.44%提高到纯化后的36.67%,纯度提高了1.23倍,证明了D101型号树脂对纯化麻栎壳中的单宁酸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对麻栎壳染料真丝染色条件进行工艺优化,得到了最优的上染条件:浴比1:40,溶液pH控制在5-6,T=80℃,t=40 min,所得织物的K/S值为3.56,各种色牢度等级都大于4,由此可见麻栎壳染料是一种色牢度优良的植物染料。通过对麻栎壳染料染色的真丝抗紫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麻栎壳染料染色真丝的UPF值可达到50+,产品具有防晒功能。通过对麻栎壳染料及其上染的真丝的抗氧化性能测试得知麻栎壳染料的IC50为46.5(?)g/m L,经过十次水洗后的麻栎壳染料对DPPH的清除率仍可以达到50%以上。通过抗菌测试显示麻栎壳染料对金葡菌和白念菌的MIC为1000(?)g/m L,染色真丝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9.62%和71.33%,抑菌圈宽度大致为0-1 mm,可以达到抗菌标准。

陈佳[7](2020)在《樱桃制品中植物源性成分筛查及定量鉴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于樱桃等三代水果及其制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其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违规添加、质量良莠不齐等现象随着监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樱桃制品的掺假现象因为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而尚未得到解决。樱桃制品掺假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制约了高附加值小浆果行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樱桃制品中植物源性成分高通量筛查及定量鉴别方法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高附加值小浆果行业的质量,加强樱桃制品的监管及促进高附加值小浆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展的樱桃制品中植物源性成分高通量筛查及定量鉴别方法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樱桃及其制品基因组DNA提取,通过比较4种商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樱桃及其制品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确定了改良深加工食品DNA提取试剂盒法效果最佳,并作为后续试验果汁的基因组提取方法。(2)针对果汁中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残留对分子检测的影响,建立了常见的10种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的荧光PCR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试验结果证明柠檬酸、柠檬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在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荧光PCR检测造成抑制,且紫外吸收峰存在偏移的现象。(3)针对果汁中植物源性食品添加剂,建立了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ITS2和trnH-psbA引物组合筛选方法。以木薯作为模式,构建了木薯质量与扩增DNA拷贝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基于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定量检测方法。(4)针对樱桃制品中植物源性成分高通量筛查的需求,以ITS2为测序基因设计测序引物,建立樱桃及其制品中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筛查方法。结果表明,在种水平上,该方法仅能对车厘子、红树莓、黑加仑、蔓越莓、杏、葡萄、苹果、梨进行二代测序高通量筛查;在属水平上,该方法能够对研究所涉及的物种进行二代测序高通量筛查;该方法不适用于在种或属水平上的定量筛查。(5)针对樱桃制品中植物源性成分定量鉴别的需求,建立了车厘子、小樱桃、红树莓、梨、桃、葡萄、苹果、杏8种浆果的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设计了每个物种的数字PCR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车厘子等8种浆果质量与DNA含量的关系曲线、DNA含量与其扩增DNA拷贝数的拟合曲线,且上述曲线线性拟合度和最大变异系数均符合试验要求。两条曲线以DNA浓度作为中间换算值,构建出浆果质量和扩增DNA拷贝数的计算公式:车厘子:M车=0.0833C-3.8420,小樱桃:M樱=0.0434C-2.5028,红树莓:M树=0.0161C-1.4329,梨:M梨=0.3092C-11.7040,桃:桃=0.0933C-2.2654,葡萄:M葡=0.1899C-3.9500,苹果:M苹=1.6333C-6.3074,杏:M杏=0.0281C-0.7585。(6)利用(5)中数字PCR检测方法,构建了车厘子、小樱桃与其它6种水果数字PCR检测的12个掺假模型,每个掺假模型的最大误差和最大变异系数均满足试验要求;通过市售样品检测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应用于市售样品的检测。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实现樱桃制品掺假成分的快速鉴别,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执法、打击樱桃制品掺杂使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维护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小浆果及其制品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吕存东[8](2020)在《植物中药用于制备抗菌防螨功能棉纤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使用两种植物中药提取物:HB提取物和AH提取物作为抗菌、防螨功能剂以及单宁酸作为增强改性棉纤维耐洗涤性能的功能因子,制备抗菌防螨功能棉纤维,研究分析改性工艺条件及其各项性能。首先,使用琼脂平皿扩散法对五种植物中药提取物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B提取物和AH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抗菌活性:HB提取物>AH提取物>TZK提取物>YT提取物>GZ提取物;对不同浓度的HB提取物和AH提取物进行的抗菌和防螨性能测试结果显示:HB提取物浓度5%,AH提取物浓度9%时具有较好的抗菌、防螨效果。然后,对棉纤维进行改性前处理。使用由氢氧化钠和双氧水配制而成的练漂液去除纤维中的腊质、果胶以及天然色素等棉纤维共生物;将高碘酸钠作为选择性氧化剂对棉纤维进行氧化处理,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氧化后棉纤维生成了活性基团醛基,随高碘酸钠浓度的增大,结晶度发生变化,纤维受到损伤,表面产生裂纹,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次,设计了直接浸渍、大豆蛋白涂覆氧化棉纤维、添加植物功能因子单宁酸这三种方案对棉纤维进行功能改性,并测试水洗后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单宁酸能够有效增强提取物与棉纤维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功能的耐洗涤性。对改性处理过程中植物功能因子的添加量、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对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确定最佳的改性工艺参数为:单宁酸添加量为2%,改性处理温度为90℃,改性处理时间为60min。最后,制备抗菌防螨改性棉纤维并测试其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植物中药提取物牢固的附着在纤维的表面;与未改性棉纤维相比,抗菌防螨改性棉纤维的线密度基本不变,断裂伸长率稍有提高,断裂强度略有降低;动、静摩擦力以及摩擦系数均有增加。改性后棉纤维具备较好的抗菌防螨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6%,对螨虫的驱避率为64%。

董潞娜[9](2020)在《生物合成二氧槲皮素的工程菌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DHQ)作为一种重要的黄酮类物质,是一种比较稀缺的天然强效抗氧化剂,可有效去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与毒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力等重要生物活性,是食品、医药和保健品领域的珍贵原料,而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的产率较低且不环保。目前,已能利用大肠杆菌和工程酵母等微生物合成二氢黄酮、黄酮、异黄酮、黄酮醇、花色素和黄烷酮等黄酮类化合物,为DHQ的生物合成提供了理论支持。本研究应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在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中将DHQ合成途径中的植物源关键基因(F3H、F3’H)进行异源表达,并进行条件优化,最终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DHQ。通过基因筛选和优化后,人工合成具有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的3种不同植物来源的黄酮3-羟化酶基因(CsF3H、GbF3H、GmF3H)和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sF3’H、GbF3’H、GmF3’H)以及2种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ATR、CPR),并分别构建单基因表达载体和多基因共表达载体pETM6-F3H-F3’H-ATR/CPR。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构建大肠杆菌工程菌。将所有工程菌诱导表达之后,通过SDS-PAGE电泳检测到该工程菌可以表达F3H但不能表达F3’H,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到代谢产物二氢山奈酚但没有检测到次级产物圣草酚和目标产物DHQ。对3种F3H蛋白分离纯化之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CsF3H重组酶在pH7.5、40℃条件下相对酶活达到最高;GbF3H重组酶在pH7.0、40℃条件下相对酶活达到最高;GmF3H重组酶在pH7.0、35℃条件下相对酶活达到最高,整体上相差不大。比较它们的动力学参数可知,CsF3H蛋白对柚皮素的亲和力最低,但催化效率最高。同时,人工合成了具有酿酒酵母密码子偏好性的3种不同植物来源的黄酮3-羟化酶基因(CsF3H、Gb F3H、GmF3H)和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sF3’H、GbF3’H、GmF3’H),分别构建单基因酵母表达载体和双基因酵母表达载体,并对双基因酵母表达载体中的F3H基因进行启动子优化(将诱导型启动子GAL10替换为组成型启动子GPD)。将重组质粒转化酿酒酵母WAT11菌株,构建酵母工程菌。工程菌诱导表达后,通过HPLC检测,筛选到4株可以产生DHQ的菌株,其中DHQ的最高产量为437.47μM。综上,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成功构建出4株可合成DHQ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为在微生物体内合成其他黄酮类天然产物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魏梦霞[10](2020)在《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樟是我国四川宜宾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现今对油樟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于在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油樟精油上,水蒸气蒸馏提取技术具有能耗高、时间长、效率低等弊端。对油樟叶主要活性成分的利用主要集于在精油主要成分1,8-桉叶素,关于油樟叶资源其它活性成分的报道较少,特别是关于油樟叶的绿色化学可持续综合利用方面。因此本文以油樟叶为原料,对油樟叶资源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工艺创新性提取,包括油樟叶精油和油樟叶原花色素的方法创新性提取,精油和原花色素活性成分的创新性应用,以及对油樟叶精油提取剩余物利用,建立了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综合利用工艺路线。提出了油樟精油新型提取方法,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制备方法(HSEMHD),根据酸水解和柱前衍生化分析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结合酶活力大小,确定了高固体系混合酶组成为0.25%果胶酶+0.65%纤维素酶+0.05%半纤维素酶+1.05%木聚糖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出了 HSEMHD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体系高固含量为14%,茶皂素添加量为6 g/L,pH为5,酶解温度为323.15 K,酶解时间为6h,液料比为24.45 mL/g,微波辐照时间为27.41 min,微波辐照功率为540 W,该实验条件下,油樟精油得率为73.21±2.32 mg/g;对油樟精油GC-MS分析,发现HSEMHD提取油樟精油的主成成分1,8-桉叶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叶过程,水资源消耗量较少,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为新型壁材,以油樟精油为芯材,采用挤压法制备了两种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包括挤出机3 mm挤出孔径制备所得的缓释颗粒(3-SRP)和7mm孔径制备所得缓释颗粒(7-SRP)。分析了 3-SRP和7-SRP外观形态,表观密度、载药量、包封率、热稳定性等;随时间变化,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的油樟精油累积释放率变化过程符合Avrami’s方程;在低温条件下(277.15 K和293.15 K),缓释颗粒的精油释放过程为扩散-限制释放和一级动力学释放相结合的释放过程,在高温条件下(333.15 K)为一级动力学释放过程;将缓释颗粒应用于西红柿储藏过程,对西红柿的品质特性进行动态监测,包括果实硬度和果肉硬度,可溶性果胶含量和非可溶性果胶含量,果胶甲脂酶(PME)活性和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发现缓释颗粒的加入有效的延缓了西红柿的品质下降趋势;经实验证明,缓释颗粒化油樟精油后,油樟精油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以天然高聚物杜仲胶为植物精油新型环保可降解壁材,制备所得精油缓释颗粒对精油具有较好的控释性,控释长效性,因此,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可广泛推广用作其它植物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壁材。通过氯化氢催化法和置换反应制备了绿色溶剂甘氨酸乙酯硝酸盐([GlyC2]NO3)离子液体,以新型绿色安全[GlyC2]NO3离子液体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法同时提取了油樟叶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对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进行了 FTIR、DSC、1H-NMR分析;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方法简单,操作性强,产物的收率和纯度较高;以2%[GlyC2]NO3离子液体用作油樟叶原花色素提取溶剂,当液料比为20 mL/g,微波功率为540 W,辐照时间为30 min,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和高聚原花色素(PPC)总得率为11.37±0.44 mg/g,提取液分级、纯化后,分离PPC和OPC的回收率分别为59.98%和40.02%,平均聚合度分别为2.49和12.48;70%乙醇与2%[GlyC2]NO3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传质过程相似,因此[GlyC2]NO3离子液体有潜力作为乙醇的替代溶剂或助溶剂用于植物活性成分提取过程。以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制备纳米钯(PdNP)。确定了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的最佳方法:当OPC和Pd2+体积比为60:40,流速为1 mL/min,超声频率为45 kHz,功率为200 W,温度为333.15 K时,Pd2+转化量高达89.39%;制备所得PdNP结晶性良好,呈现不规则多面体形态,粒径为202.86±24.99 nm,纯度为80.94%;制备所得PdNP吸收和存储氢能力较强,对光催化降解染料甲基橙(MO)和次甲基蓝(MB)效果较好;以油樟叶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制备过程连续可控,还原条件温和,无需添加其它还原剂,纳米颗粒稳定性好,制备PdNP纯度较高,有机还原制备PdNP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良好,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无相同报道。分析油樟叶高聚原花色素(PPC)对染料的吸附行为。对影响PPC吸附的实验因素,以及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孔雀石绿(MG)初始浓度越高,温度越高,PPC对MG的单位平衡吸附量Qe越大;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FTIR分析表明MG吸附于PPC表面主要依靠静电力(1586 cm-1)和氢键(3390 cm-1)作用;油樟叶PPC是一种良好的环境污染物吸附剂,该研究有效的拓展了油樟叶资源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领域。制备磁性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多孔微粒(Fe3O4@CLR),并讨论了其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染料的吸附行为。采用浸泡预处理结合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吸附剂Fe3O4@CLR,表征分析结果表明Fe3O4@CLR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强大的磁场响应能力,较大孔隙率和比表面积;Fe3O4@CLR磁性粒子对MG的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以N2-MG水溶液-Fe3O4@CLR磁性粒子为三相体系,采用气液固磁稳定流化床(MSFB)分析Fe3O4@CLR对染料的动态吸附行为,当MG上样浓度为500 mg/L,上样流速为8mL/min,Fe3O4@CLR磁性粒子的上样量为20 g,磁场强度为42.87 Oe,平衡时,Fe3O4@CLR对MG的吸附量可达201.07±10.05 mg/g;Fe3O4@CLR磁性微粒回收并重复使用多次后,仍对MG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磁性多孔结构吸附剂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其它种类生物质酶解剩余物资源利用;吸附过程结合MSFB,在磁场中磁性吸附剂吸附后可实现较易分离,吸附剂可回收和再利用。本研究在油樟资源的应用领域率先强化了油樟叶资源的绿色化学应用,以化学过程和终端低排放、低污染为目标,实现了油樟叶中目标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及绿色化学应用,为油樟叶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及技术支撑。

二、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黄甜菜中甜菜黄色素的稳定性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天然色素
        1.2.1 天然色素的分类
    1.3 甜菜的种类及甜菜色素的研究进展
        1.3.1 甜菜作物简介
        1.3.2 甜菜色素的种类、性质及功能
        1.3.3 甜菜色素的提取纯化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黄甜菜色素的提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析方法
        2.2.2 黄甜菜色素粗提液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黄甜菜中甜菜碱的最佳测定波长和p H的确定
        2.3.2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甜菜色素的影响
        2.3.3 不同溶剂对黄甜菜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2.4 小结
3 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3.1 仪器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黄甜菜色素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3.2.2 不同金属离子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2.3 食品添加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黄甜菜色素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3.3.2 不同金属离子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3 酸类和糖类添加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4 抗氧化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5 防腐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大孔树脂对黄甜菜色素的初步纯化
    4.1 材料与设备
        4.1.2 实验用树脂
    4.2 实验方法
        4.2.1 树脂预处理
        4.2.2 树脂最适吸附p H和洗脱剂的选择
        4.2.3 静态吸附和解吸筛选树脂
        4.2.4 静态吸附等温线实验
        4.2.5 静态吸附和解吸动力学
        4.2.6 动态吸附和洗脱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树脂最适吸附p H和洗脱剂的选择
        4.3.2 静态吸附和解吸筛选树脂
        4.3.3 静态吸附等温线实验
        4.3.4 静态吸附和解吸动力学
        4.3.5 动态吸附和洗脱实验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附录2 不同酸类和糖类添加剂条件下黄甜菜色素保留率
附录3 不同抗氧化剂条件下黄甜菜色素的颜色变化
附录4 不同防腐剂条件下黄甜菜色素的颜色变化
附录5 不同防腐剂条件下黄甜菜色素保留率

(2)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异迟眼蕈蚊研究概况
        1.1.1 形态体征、生活习性及为害
        1.1.2 发生规律
        1.1.3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1.4 防治策略
    1.2 植物源杀虫剂概况
        1.2.1 植物源杀虫剂简介
        1.2.2 杀虫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
    1.3 异硫氰酸烯丙酯概况
        1.3.1 异硫氰酸烯丙酯简介
        1.3.2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提炼步骤简介
        1.3.3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菌活性
        1.3.4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除杂草活性
        1.3.5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虫活性
        1.3.6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作用机制概述
    1.4 转录组学概况
        1.4.1 转录组学简介
        1.4.2 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
        1.4.3 转录组学在调控昆虫生殖方面的应用
    1.5 代谢组学概况
        1.5.1 代谢组学简介
        1.5.2 非靶向代谢组学在昆虫领域的研究进展
    1.6 设施作物概况
        1.6.1 设施作物简介
        1.6.2 温室大棚环境条件及常见虫害
        1.6.3 防治策略
    1.7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及对昆虫的影响
        1.7.1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1.7.2 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
        1.7.3 CO_2 对熏蒸剂的作用
    1.8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1 研究背景
        1.8.2 研究意义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及亚致死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寄主植物
        2.1.2 供试昆虫
        2.1.3 试剂及仪器
        2.1.4 配药
        2.1.5 熏蒸法
        2.1.6 浸叶法
        2.1.7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3 龄幼虫后续发育的影响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分析
        2.2.2 AITC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存活率分析
        2.2.3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2.4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蛹期和蛹重的影响
        2.2.5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2.2.6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转录组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寄主植物
        3.1.2 供试昆虫
        3.1.3 试剂及仪器
        3.1.4 测序样品准备
        3.1.5 c DNA文库构建
        3.1.6 转录组测序
        3.1.7 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测序质量评估
        3.2.2 Unigene功能注释
        3.2.3 GO功能分类
        3.2.4 KEGG功能分类
        3.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与分类
        3.2.7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2.8 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寄主植物
        4.1.2 供试昆虫
        4.1.3 设备及试剂
        4.1.4 样品准备
        4.1.5 样本提取方法
        4.1.6 色谱-质谱分析
        4.1.7 数据分析流程
    4.2 结果
        4.2.1 样本质控分析
        4.2.2 代谢物化学分类归属统计
        4.2.3 组间PLS-DA分析
        4.2.4 组间差异显着的代谢物
        4.2.5 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
        4.2.6 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效率及酶活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韭菜
        5.1.2 供试昆虫
        5.1.3 试剂及仪器
        5.1.4 幼虫的高CO2 胁迫
        5.1.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幼虫的双重胁迫
        5.1.6 抗氧化酶、解毒酶和消化酶活力检测
        5.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
        5.2.1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致死率的影响
        5.2.2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死亡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5.2.3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5.2.4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5.2.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5.2.6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酶活力影响的方差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长繁殖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寄主植物
        6.1.2 供试昆虫
        6.1.3 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6.1.4 异迟眼蕈蚊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的建立
        6.1.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存活率的影响
        6.1.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繁殖力的影响
        6.1.7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寿命期望的影响
        6.1.8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6.1.9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6.1.10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6.2.2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6.2.3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存活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6.2.4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寿命期望值的影响
        6.2.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6.2.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CO_2浓度升高通过食物链对异迟眼蕈蚊生理特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寄主植物
        7.1.2 供试昆虫
        7.1.3 试剂及仪器
        7.1.4 样品收集
        7.1.5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
        7.2.1 CO_2浓度升高对韭菜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7.2.2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影响
        7.2.3 韭菜营养物质含量与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
    8.1 总体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双线卷裙夜蛾概述
    1.2 植物源农药概况
        1.2.1 植物源药剂的植物种类
        1.2.2 植物源农药药剂的有效成分种类
        1.2.3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1.3 国内外植物源驱避剂研究进展
        1.3.1 植物有效活性物提取方法概述
        1.3.2 植物源农药剂型
    1.4 薄荷研究概述
        1.4.1 薄荷概述
        1.4.2 薄荷化学成分
        1.4.3 薄荷研究的现状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
    2.1 研究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植物粗提取方法
        2.2.3 驱避活性试验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驱避活性结果
        2.3.2 驱避浓度筛选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3 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溶剂筛选方法
        3.1.3 乳化剂筛选方法
        3.1.4 植物源药剂配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剂筛选结果
        3.2.2 乳化剂筛选结果
        3.2.3 植物源驱避剂配制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林间防效与药剂持效期试验设计
        4.1.3 药剂安全性评价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源驱避剂的林间防效测定结果
        4.2.2 植物源驱避剂持效期测定结果
        4.2.3 安全性评价结果
    4.3 小结和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植物挥发性化合物DMNT毒杀小菜蛾的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食型昆虫的分类
    1.2 现代化技术对植食昆虫的防治现状
        1.2.1 化学杀虫剂
        1.2.2 植物源杀虫剂
        1.2.3 RNAi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4 微生物防治
        1.2.5 转基因抗虫技术的应用
    1.3 植物对草食型昆虫的天然防御方式
        1.3.1 间接防御
        1.3.2 直接防御
    1.4 植物天然化合物对微生物的影响
    1.5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先天免疫
    1.6 昆虫的先天免疫
    1.7 昆虫肠道防御系统
        1.7.1 天然物理防御-围食膜
        1.7.2 Duox-ROS防御系统
        1.7.3 Imd免疫通路
    1.8 小菜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和防治研究
    1.9 研究背景
    1.10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DMNT能够驱逐和直接毒杀小菜蛾幼虫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和昆虫的饲养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及试剂配方
    2.2 试验方法
        2.2.1 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
        2.2.2 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纯合植株中PEN1 基因表达量检测
        2.2.3 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条件
        2.2.4 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对小菜蛾幼虫的气味偏好性选择试验
        2.2.5 小菜蛾幼虫对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的强制性取食
        2.2.6 GC-MS(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检测 35Spro:PEN1转基因拟南芥中 DMNT 的含量
        2.2.7 体外化学合成DMNT对小菜蛾幼虫的气味偏好性选择试验
        2.2.8 小菜蛾幼虫强制性取食DMNT试验
        2.2.9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阳性苗鉴定
        2.3.2 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中PEN1 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
        2.3.3 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能够驱逐和毒杀小菜蛾幼虫
        2.3.4 挥发性化合物DMNT在35Spro:PEN1 转基因拟南芥中累积
        2.3.5 DMNT能够显着驱赶和抑制小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
        2.3.6 DMNT对小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影响
        2.3.7 DMNT降低小菜蛾幼虫的取食量和排便量
    2.4 讨论
第三章 DMNT破坏小菜蛾肠道内围食膜屏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验试剂与配方
    3.2 试验方法
        3.2.1 饥饿试验
        3.2.2 脂肪酶酶活检测
        3.2.3 “Smurf”染料检测幼虫肠道的渗透性
        3.2.4 幼虫食用DMNT后围食膜结构的观察
        3.2.5 幼虫肠道横切片
        3.2.6 qRT-PCR分析
        3.2.7 dsRNA-PxMucin的合成
        3.2.8 dsRNA的饲喂
        3.2.9 RNAseq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MNT破坏幼虫肠道完整性
        3.3.2 DMNT破坏幼虫肠道内围食膜结构
        3.3.3 幼虫的转录组分析
        3.3.4 DMNT抑制小菜蛾幼虫肠道内围食膜合成基因PxMucin的表达
        3.3.5 dsRNA-PxMucin的合成
        3.3.6 PxMucin基因沉默后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
        3.3.7 dsRNA-PxMucin脱靶风险较低
    3.4 讨论
第四章 小菜蛾幼虫肠道微生物在DMNT毒杀中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及配方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抗生素处理
        4.2.2 检测抗生素对肠道菌的杀灭效果
        4.2.3 小菜蛾幼虫肠道横切片HE染色
        4.2.4 小菜蛾幼虫肠道横切片革兰氏染色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抗生素对小菜蛾幼虫生长发育无显着影响
        4.3.2 小菜蛾幼虫肠道内围食膜结构完整性不依赖于肠道微生物
        4.3.3 肠道微生物在DMNT对小菜蛾的致死作用中至关重要
        4.3.4 DMNT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作用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助攻
        4.3.5 围食膜屏障破损后微生物攻击肠道细胞
    4.4 讨论
第五章 DMNT致使小菜蛾幼虫肠道菌群紊乱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及配方
        5.1.3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16S rDNA测序
        5.2.2 清洁型2 龄幼虫的培养
        5.2.3 小菜蛾幼虫肠道菌的分离与培养
        5.2.4 肠道菌的喂食试验
        5.2.5 DMNT处理后幼虫肠道组织中溶菌酶基因表达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成分分析
        5.3.2 DMNT破坏小菜蛾幼虫肠道内菌群稳态
        5.3.3 DMNT导致幼虫肠道内菌属丰度显着改变
        5.3.4 清洁型2 龄幼虫肠道内大部分微生物被抗生素清除
        5.3.5 肠道微生物帮助DMNT加速小菜蛾幼虫死亡
        5.3.6 DMNT处理后肠道溶菌酶基因表达量降低
    5.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DMNT 碳普
附录 B DMNT 氢普
附录 C pLGNL-35S 载体图谱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
授权专利

(5)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1.1.1 花粉孢子
        1.1.2 理化指标
        1.1.3 挥发性化合物
        1.1.4 酚类化合物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1.2.1 抗氧化性
        1.2.2 抗炎活性
        1.2.3 其他生物活性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1.3.2 现行治疗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2.3 小结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4.3 小结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6.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麻栎壳染料的提取、纯化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染料及其开发现状
        1.1.1 天然染料概述及分类
        1.1.2 天然染料研究现状
        1.1.3 天然染料的提取
        1.1.4 天然染料的纯化
        1.1.5 天然染料的抑菌性
    1.2 麻栎及其研究现状
        1.2.1 麻栎概述及其研究
        1.2.2 麻栎壳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麻栎壳染料的提取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工艺流程
        2.2.2 麻栎壳染料提取效果的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麻栎壳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
        2.3.2 麻栎壳染料提取的正交实验
        2.3.3 麻栎壳染料提取动力学研究
        2.3.4 麻栎壳染料大样生产实验
    2.4 小结
3 麻栎壳染料的纯化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麻栎壳染料的成分分析
        3.2.2 单宁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大孔树脂预处理
        3.2.4 静态吸附与解吸
        3.2.5 乙醇体积分数对D101 型号树脂解吸率的影响
        3.2.6 动态吸附与解吸
        3.2.7 验证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麻栎壳染料主要成分
        3.3.2 单宁酸标准曲线
        3.3.3 静态吸附与解吸
        3.3.4 等温吸附过程
        3.3.5 乙醇体积分数对D101 型号树脂解吸率的影响
        3.3.6 动态吸附
        3.3.7 验证实验
    3.4 小结
4 麻栎壳染料在纺织品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麻栎壳染料染色工艺
        4.2.2 麻栎壳染色织物的颜色及牢度测试
        4.2.3 麻栎壳染色织物的抗紫外测试
        4.2.4 麻栎壳染色织物的抗氧化测试
        4.2.5 麻栎壳染色织物的抗菌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麻栎壳染料真丝染色工艺研究
        4.3.2 麻栎壳染料染色真丝织物的抗紫外性能研究
        4.3.3 麻栎壳染料染色真丝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4.3.4 麻栎壳染料染色真丝的抗菌性能研究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樱桃制品中植物源性成分筛查及定量鉴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源性食品掺假现状
    1.2 樱桃制品的掺假情况
        1.2.1 樱桃及其制品简述
        1.2.2 樱桃制品存在的问题
        1.2.3 樱桃制品中常见的掺假物种
    1.3 植物源性食品掺假鉴别技术
        1.3.1 植物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技术
        1.3.2 植物源性成分定量检测技术
        1.3.3 现阶段掺假鉴别方法的缺陷
    1.4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技术
        1.4.1 二代测序技术
        1.4.2 数字PCR技术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樱桃制品基因组提取及添加剂干扰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果肉中基因组提取结果分析
        2.2.2 果汁中基因组提取结果分析
        2.2.3 化学合成添加剂对荧光PCR检测干扰的结果分析
        2.2.4 化学合成添加剂影响基因组提取效果的紫外光分光光度计分析
        2.2.5 植物源性添加剂DNA条形码筛选结果
        2.2.6 果汁中植物源性添加剂(木薯)定量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樱桃制品中植物源性成分高通量筛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二代测序数据质控结果分析
        3.2.2 二代测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3.2.3 二代测序数据多样性结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数字PCR技术樱桃制品成分精准定量检测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车厘子、小樱桃及其他六种浆果引物探针的特异性检测
        4.2.2 DNA提取质量的确定及含量的测定
        4.2.3 八种浆果其DNA含量和拷贝数的关系曲线
        4.2.4 车厘子、小樱桃及其它六种浆果质量和拷贝数公式的建立
        4.2.5 车厘子、小樱桃掺假模型的数字PCR检测
        4.2.6 市售车厘子、小樱桃样本的数字PCR检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植物中药用于制备抗菌防螨功能棉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菌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2.2 防螨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2.3 棉纤维及纺织品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1.2.4 植物中药活性成分
        1.2.5 单宁酸(植物功能因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植物中药提取物抗菌防螨性能研究
    2.1 抗菌防螨植物中药提取物的筛选
        2.1.1 功能剂简介
        2.1.2 抗菌性能测试
    2.2 HB和AH提取物抗菌性能的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 HB和AH提取物防螨性能的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棉纤维前处理方式的研究
    3.1 棉纤维练漂处理
    3.2 选择性氧化棉纤维
        3.2.1 试验部分
        3.2.2 试验结果及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棉纤维功能改性工艺的研究
    4.1 棉纤维改性处理方法筛选
        4.1.1 试验部分
        4.1.2 试验结果及讨论
        4.1.3 单宁酸作用机理分析
    4.2 棉纤维改性工艺参数优化
        4.2.1 实验部分
        4.2.2 试验结果及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抗菌防螨改性棉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抗菌防螨改性棉纤维的制备
    5.2 抗菌防螨改性棉纤维性能的研究
        5.2.1 纤维外观形态
        5.2.2 力学性能
        5.2.3 表面摩擦性能
        5.2.4 抗菌性能
        5.2.5 防螨性能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生物合成二氧槲皮素的工程菌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HQ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1.2 DHQ的来源
        1.2.1 植物提取法
        1.2.2 化学合成法
        1.2.3 生物合成法
    1.3 DHQ的生物学活性
        1.3.1 DHQ对肝脏细胞的影响
        1.3.2 DHQ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1.3.3 DHQ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1.3.4 DHQ的抗炎抗氧化作用
        1.3.5 DHQ的抗病毒活性
        1.3.6 DHQ对多种细胞内酶的影响
        1.3.7 DHQ的其他活性
    1.4 DHQ的应用
        1.4.1 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4.2 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1.4.3 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1.5 DHQ的生物合成及关键基因
        1.5.1 DHQ的生物合成途径
        1.5.2 F3H基因
        1.5.3 F3’H基因
    1.6 合成生物学在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F3H和F3’H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黄酮3-羟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类黄酮3'-羟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酮3-羟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2 类黄酮3'-羟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合成DHQ原核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与质粒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基因的优化与合成
        3.2.2 pETM6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4 转化及菌落PCR验证
        3.2.5 质粒提取及测序验证
        3.2.6 原核表达及产物鉴定
        3.2.7 不同诱导温度对二氢山奈酚合成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的人工合成
        3.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3.3.3 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F3H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与质粒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F3H基因的纯化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4.2.2 重组表达载体的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
        4.2.3 F3H蛋白酶学性质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重组表达载体的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
        4.3.3 F3H蛋白酶学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合成DHQ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及优化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与质粒
        5.1.2 仪器与试剂
        5.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基因的优化与合成
        5.2.2 单基因酵母工程菌的构建
        5.2.3 双基因共表达酵母工程菌构建
        5.2.4 酵母工程菌的诱导表达与产物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基因的优化与合成
        5.3.2 单基因酵母工程菌株的构建
        5.3.3 双基因共表达酵母工程菌的构建
        5.3.4 酵母工程菌的发酵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樟起源和地理分布
    1.2 油樟叶成分研究进展
        1.2.1 精油
        1.2.2 原花色素
        1.2.3 其它成分
        1.2.4 提取剩余物
    1.3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1.3.1 传统提取方法
        1.3.2 新型提取方法
        1.3.3 酶预处理提取
        1.3.4 酶在高固体系中的应用
    1.4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
        1.4.1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用途
        1.4.2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1.4.3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制备方法
        1.4.4 杜仲胶(反式聚异戊二烯)作为缓释壁材的可行性
    1.5 原花色素提取
        1.5.1 传统提取方法
        1.5.2 新型提取方法
        1.5.3 提取溶剂
    1.6 低聚原花色素作为生物还原剂的应用
        1.6.1 纳米贵金属催化作用
        1.6.2 低聚原花色素用于纳米贵金属制备
        1.6.3 连续流微管反应
    1.7 高聚原花色素作为染料吸附材料的应用
        1.7.1 染料水污染处理现状
        1.7.2 天然有机吸附材料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7.3 磁稳定床及磁性生物吸附剂
    1.8 绿色清洁化学过程
    1.9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9.1 研究背景
        1.9.2 研究内容
        1.9.3 研究意义
2 高固体系辅助酶解预处理及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酶活力测定
        2.2.2 柱前衍生化测定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
        2.2.3 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2.2.4 实验优化设计
        2.2.5 GC-MS分析油樟精油组成
        2.2.6 提取动力学分析
        2.2.7 混合酶回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2.3.2 PBD筛选影响显着因素
        2.3.3 BBD优化最佳条件
        2.3.4 验证实验
        2.3.5 酶的回收利用
        2.3.6 提取动力学分析
        2.3.7 GC-MS精油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杜仲胶-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表征及控释效果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制备
        3.2.2 油樟精油GC-MS成分分析
        3.2.3 1,8-桉叶素标准曲线绘制
        3.2.4 缓释颗粒物化性能分析
        3.2.5 缓释颗粒表征
        3.2.6 缓释效果分析
        3.2.7 缓释颗粒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精油成分GC-MS分析
        3.3.2 缓释颗粒物理参数分析
        3.3.3 缓释颗粒表征
        3.3.4 缓释特性
        3.3.5 缓释颗粒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微波提取油樟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的制备
        4.2.2 离子液体表征
        4.2.3 离子液体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表征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3.3 不同功率下的提取动力学分析
        4.3.4 不同提取方法下的提取动力学比较
    4.4 原花色素分级和聚合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低聚原花色素为还原剂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
        5.2.2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5.2.3 钯离子转化率的定量测定
        5.2.4 纳米钯制备影响因素分析
        5.2.5 超声连续制备纳米钯的表征
        5.2.6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特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纳米钯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纳米钯制备机理分析
        5.3.3 制备所得纳米钯的表征
        5.3.4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效果分析
        5.3.5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聚原花色素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高聚原花色素吸附染料影响因素分析
        6.2.2 吸附过程分析
        6.2.3 吸附前后高聚原花色素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影响因素分析
        6.3.2 吸附过程分析
        6.3.3 PPC吸附前后表征
        6.3.4 吸附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磁修饰及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试剂
        7.1.3 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制备过程
        7.2.2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表征
        7.2.3 气液固磁稳定床冷模实验
        7.2.4 MSFB实验操作
        7.2.5 磁性吸附剂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静态吸附过程
        7.3.2 吸附等温线
        7.3.3 吸附动力学
        7.3.4 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
        7.3.5 动态吸附过程
        7.3.6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表征
        7.3.7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甜菜中甜菜黄色素的稳定性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 李治城. 烟台大学, 2021(11)
  • [2]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D]. 苟玉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D]. 李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植物挥发性化合物DMNT毒杀小菜蛾的机制解析[D]. 陈晨.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5]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6]麻栎壳染料的提取、纯化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D]. 夏晗. 常州大学, 2021(01)
  • [7]樱桃制品中植物源性成分筛查及定量鉴别技术研究[D]. 陈佳.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8]植物中药用于制备抗菌防螨功能棉纤维的研究[D]. 吕存东. 青岛大学, 2020(01)
  • [9]生物合成二氧槲皮素的工程菌的构建[D]. 董潞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10]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D]. 魏梦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植物源性天然色素开发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