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固定治疗踝关节韧带损伤

石膏固定治疗踝关节韧带损伤

一、橡皮膏固定治疗踝关节韧带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思[1](2020)在《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急性踝关节扭伤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损伤,如果早期失治、误治,会影响痊愈的时间甚至导致不愈合,进而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等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传统医学将本病归为“筋伤”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是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中药外治法因其独有的特点,更是被广泛应用。双乌祛痛方作为河北省固安县中医院骨科的经验方,已有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其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等症状的治疗能力得到了证实,且因其简单方便、价格便宜等特点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来对其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本研究旨在验证经验方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的能力,对比外用扶他林乳胶剂之间疗效的差异,为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的能力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验证双乌祛痛方膏剂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对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机理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双乌祛痛方的进一步研究和全面推广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临床收集68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双乌祛痛方组和扶他林乳胶剂组共两组,采集其一般情况、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瘀斑面积、皮肤过敏反应评分和皮肤刺激反应评分共七个数据。记录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治疗结束1个月共计4个观察点患者症状的改变情况。将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对两组组间和组内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瘀斑面积四个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进行对比,评价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症状的治疗能力,分析两组治疗间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对皮肤过敏反应的记录与分析,记录两组发生过敏反应的人数以及评价过敏反应的程度,评价本药的皮肤刺激性的强度和皮肤致敏性的强度。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伤踝、病程、疼痛程度、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踝关节表面瘀斑面积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线不具有差异,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疼痛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较对照组疼痛程度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早、中期对于疼痛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一个月的随访中,两组间VAS疼痛评分基本相同,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远期效果差别不大。3.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功能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较对照组踝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改善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早、中期对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一个月的随访中,两组间踝关节功能基本相同,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远期效果差别不大。4.两组患者踝关节肿胀程度和表面瘀斑面积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急性踝关节扭伤肿胀和瘀斑这两个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对比,各观察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对于踝关节肿胀程度和瘀斑的改善效果差异不明显。结论:双乌祛痛方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显效,在早、中期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症状的改善优于外用扶他林乳胶剂,在治疗关节肿胀和消除瘀斑的能力上两组差异不明显。双乌祛痛方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早期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症状的改善疗效显着,但其对于踝关节肿胀和瘀斑的改善不占主导作用。

薛果果[2](2020)在《《临床运动医学》(第一至五章)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作者一直对专门用途语篇的翻译兴趣浓厚,在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进行过医学相关领域的翻译实践。在临床运动医学方面,西方国家起步早,发展成熟,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本报告选取了皮特·布鲁克纳和卡里姆·汗的着作《临床运动医学》的第一至五章内容为翻译文本。该书是有关运动与运动医学的世界领先着作,旨在为每一个热爱锻炼身体,向往健康体魄的人提供服务和帮助。本报告以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该理论注重受众的理解程度和阅读感受。《临床运动医学》的受众多为运动医学领域的从业人员或运动爱好者,目的在于通过介绍运动医学有关知识指导相关人员更好地进行运动医学实践。读者的反应在翻译过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报告选取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本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包含《临床运动医学》、作者、项目意义的有关信息。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译者按照译前、译中、校对的顺序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整理和回顾。第三部分为实例分析,译者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例子进行呈现,主要分为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第四部分是总结,译者对翻译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译者希望通过本报告总结医学文本的形式特点和语言特点、归纳临床医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初步了解医学知识从而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希望本篇报告能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参考。

白子兴,曹旭含,孙承颐,陈思,胡海威,温建民,李晏乐,林新晓,孙卫东[3](2020)在《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绷带外固定:有限元分析截骨端稳定性》文中指出背景:微创治疗拇外翻临床效果显着,仅通过绷带外固定维持截骨端稳定,目前缺少有关截骨端稳定性的研究。目的:研究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平衡站立工况"8"绷带外固定对截骨端应力和位移的影响。方法:在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外固定有限元模型上,以第一跖骨截骨面为中心,建立3条两两垂直的坐标轴(X轴、Y轴、Z轴)。X、Z轴平行于足水平面,分别指向足内侧、前方;Y轴垂直于足水平面,指向上方;定义远端截骨面4个节点内上为A1,外上为B1,外下为C1,内下为D1,近端截骨面对应4个节点为A2、B2、C2、D2。位移与坐标轴方向一致时为正值,相反时为负值。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平衡站立工况截骨面远端及近端各个节点的应力、位移的方向和大小。结果与结论:(1)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有限元模型平衡站立工况时,截骨端最大应力在截骨面的背外侧(B2),为0.632 MPa;(2)截骨面第一主应力在Z轴上,方向与Z轴相反,与总应力相同,属于压应力;剪切力在XY平面最大,最大应力在近端截骨面的背内侧(A2),为0.058 MPa;(3)第一跖骨截骨远、近端主要位移在X轴上,位移分别在截骨面的跖内侧(D1),为-1.002 mm、跖内侧(A2),为0.621 mm;(4)结果说明"8"字绷带外固定能够维持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的稳定,有利于截骨端愈合。

董婷,沈佳炎,李振[4](2020)在《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占全身骨折的4%[1]。其中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踝关节损伤的30%~70%[2]。临床上根据Lauge-Hansen分型将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分为Ⅰ~Ⅳ度[3],其中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常存在踝关节不稳定,治疗失当易导致踝关节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笔者采用手法整复联合杉树皮夹板固定,

李瑜琳[5](2019)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中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的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完全随机平行对照双盲的试验设计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频率参数,将100名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5Hz组、100Hz组、5/100Hz组(5Hz与100Hz隔日交替使用)、Placebo组。各组患者在进行30分钟/日的康复训练前,先接受30分钟的经皮穴位电刺激,电刺激参数如下:电极片贴附部位为阴陵泉与阳陵泉,连续、平衡、非对称双向波形,200μs波宽,强而舒适的电流刺激强度,共2周(连续10天)。在Placebo组中,与其余三组唯一区别在于:强而舒适的电流刺激强度只持续30秒,在随后15秒内逐渐降为0m A,电刺激总作用时间为45秒。主要在术后第3天干预前(POD3)、干预第1周(week 1)、干预第2周(week 2)评估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1)静息和活动时的NRS疼痛评分;(2)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次要结局指标:(1)术侧膝关节的主动关节活动度;(2)双下肢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图;(3)改良版30秒坐站试验。附加结局指标包括:患者满意率。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安全性也将被评估,为评价盲法,于最后一次经皮穴位电刺激结束后的5分钟内,要求患者猜测其接受的是真刺激还是假刺激。结果1.各组NRSR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OD3的NRSR评分相比,week2的NRSR评分下降0.458(P<0.001),week1的NRSR评分下降0.091(P<0.01)。2.各组NRSM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week 1,100Hz组、5/100Hz组与Placebo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100Hz组的NRSM评分最低,P=0.001,95%CI=(0.618,3.352);在week 2,5Hz组、100Hz组、5/100Hz组与Placebo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100Hz组的NRSM评分最低,P<0.001,95%CI=(1.703,4.067)。除Placebo组外,其余各组week1与POD3间NRSM评分差值均数的统计量t值的绝对值最大且具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AKS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18,P=0.005)。在week 1,5Hz组与Placebo组的对比估计值(95%CI)=16.325(1.306,31.343)有统计学意义(t=2.141,P=0.033),100Hz组与Placebo组的对比估计值(95%CI)=28.610(12.907,44.313)有统计学意义(t=3.588,P<0.001),5/100Hz组与Placebo组的对比估计值(95%CI)=24.438(8.853,40.023)有统计学意义(t=3.088,P=0.002),其余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在week2,100Hz组与Placebo组的对比估计值(95%CI)=24.900(11.917,37.882)有统计学意义(t=3.777,P<0.001),5/100Hz组与Placebo组的对比估计值(95%CI)=18.779(5.873,31.684)有统计学意义(t=2.866,P=0.005),100Hz组与5Hz组的对比估计值(95%CI)=15.336(2.709,27.963)有统计学意义(t=2.392,P=0.017),其余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在5Hz组、100Hz组和5/100Hz组中,week1与POD3间的对比估计值最大(P<0.001),Placebo组时间点多重比较的结果与以上三组相反。4.各组KA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week 1和week 2,100Hz组、5/100Hz组与Placebo组相比,组间K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100Hz组的KA评分最高,分别为week 1:P=0.003,95%CI(3.897,25.677);week 2:P<0.001,95%CI(5.060,21.842)。除Placebo组外,其余各组week1与POD3间KA评分差值均数的统计量t值的绝对值最大且具统计学意义(P<0.001)。5.各组FA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87,P=0.047)。在week 1,100Hz组与Placebo组的对比估计值(95%CI)=14.018(2.821,25.216)有统计学意义(t=2.465,P=0.014),5/100Hz组与Placebo组的对比估计值(95%CI)=12.983(1.803,24.164)有统计学意义(t=2.287,P=0.023),其余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在week2,各组组间对比估计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Hz组、100Hz组和5/100Hz组中,week1与POD3间的对比估计值最大(P<0.001),Placebo组时间点多重比较的结果与以上三组相反。6.各组AROME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POD3为对照,week1、week2的固定效应系数分别为-0.663(P>0.05)、-3.497(P<0.001)。7.各组AROMF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POD3为对照,week1、week2的固定效应系数分别为4.165(P<0.05)、21.097(P<0.001)。8.同一患者双下肢的i EMG、peak value和RMS在各评估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各评估时间点,双下肢i EMG、peak value和RMS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双下肢i EMG、peak value和RMS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各组m30 STS tes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week1与POD3间m30 STS功能测试差值均数的统计量t值的绝对值最大且具统计学意义(P<0.01)。10.只有100Hz组的满意率与Placebo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0,P<0.01)。结论在5Hz、100Hz、5/100Hz三种频率参数中,100Hz TEAS的疗效最佳,表现为TKA术后活动痛的缓解、功能水平的改善且患者的满意率最高。随着TEAS连续干预次数的增加,在干预第5天以后体内出现阿片耐受性或交叉耐受性现象。在临床应用中,可控制连续干预时间不超过5-6天来避免或推迟耐受性的产生。

毕春强[6](2016)在《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拇外翻是足部常见畸形,发病率约为10%,主要表现为足部拇囊炎,拇趾跖趾关节内侧红肿疼痛、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拇外翻治疗术式存在对软组织损伤大,采用内固定或石膏支具外固定,费用较高,患者痛苦大,恢复慢,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等缺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合并症少、疗效确定等优点,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科技部推荐参加了德国举行的“新思维、新发明、新技术”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十大优秀项目向全国推广,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的医院开展此项技术,经前期986足拇外翻患者随访证实,其优良率达98.5%。近30年来经过导师团队的不断完善、创新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拇外翻规范化的诊疗体系。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是采用第1跖骨头颈斜行截骨矫正畸形,通过中医正骨手法整复外翻畸形及关节脱位,依据小夹板纸夹垫原理及“筋束骨”理论,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固定截骨端,摒弃传统的钢板螺钉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方法。该方法技术要点为:①微创技术在中医足踝外科的应用;②采用第1跖骨头颈斜行截骨矫正畸形;③中医正骨手法纠正畸形及关节脱位;④依据小夹板纸夹垫原理及“筋束骨”理论,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近年来,随着有限元分析方法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尤其在对人体骨骼结构进行力学研究时,传统力学实验几乎无法直接进行,所以在模拟力学实验时有限元分析方法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对生物体无损伤,且可以模拟活体组织内部的生物力学行为,不局限于模型的几何形状、受力条件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材料参数等的不断完善,模拟生物力学环境及测试精度越来越高。足部力学结构上,包括26块骨骼、1对籽骨,复杂的韧带、跖腱膜、肌腱等软组织维持足部三维结构,在功能上,足踝起到支撑承重、吸收震荡、传递运动和杠杆平衡等作用,随着足部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人体生物力学研究领域中,足部生物力学研究随着足外科的发展在近几年内广泛兴起,从技术角度来说,各种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为足部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包括运动捕捉系统、压力平台、CT和MRI三维扫描技术、逆向工程软件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等,使足部生物力学研究中有限元模型仿真精度越来越高。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术后患者即能下地行走,曾受到部分骨科学者的质疑。现代医学认为截骨的愈合需要稳定固定,截骨复位后必须保持稳定才能愈合。人体在负重时足部负荷增大,尤其是在第1跖骨处压力较大。一些骨科医生认为在此处截骨不做内固定,又不制动,会影响截骨端稳定,可能会出现截骨端的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但事实是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方法,通过近30年的临床应用,3万余例随访,并未出现截骨不愈合现象。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是否可以维持截骨端有效固定?允许患者早期下地行走是否会影响截骨端愈合?“裹帘”法外固定是否科学?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目前,对拇外翻足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的报导较少,多数为静态模拟,我们有必要建立足部拇外翻有限元模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相关生物力学机制进行研究,使得我们进一步了解拇外翻术后不同状态(静态和步态周期中)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探讨“裹帘”法外固定对第1跖骨截骨端稳定和生物力学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生物力学机制,为本疗法的完善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建立和完善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模拟微创截骨手法整复和“裹帘”外固定,建立“裹帘”法外固定的有限元模型。2.探讨“裹帘”法外固定在准静态和步态周期中对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影响。3.观察拇外翻微创截骨手法整复“裹帘”法外固定后,不同时间点影像学上的截骨端成角和距离的变化。4.分析中西医结合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对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响,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科学性的认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理论丰富和完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中西医结合微创截骨手法整复后拇外翻模型1.1选取青年女性拇外翻志愿者,右足HAV角24。,IM角13。,PASA角7。,DASA角7。,体质量58kg,无足部其它畸形及足部手术史,采用CT对患足进行扫描,层厚1mm,间隔1mm,扫描从足尖至足后跟,获得足的CT图像。扫描时受试者踝关节处于中立位,患足非负重。1.2利用Mimics10.01导入足部CT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填充,生成3D模型,导入到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通过拟合曲面,生成实体模型,然后进行骨骼、韧带等的装配,在ABAQUS中定义材料属性,都设定为单一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进行网格划分,生成四面体自由网格,将所有骨骼、软骨、韧带等装配起来,在ABAQUS中建立长方体模型,作为地面模型,划分六面体网格。1.3模拟拇外翻患者在双足平衡站立时双足受力情况,定义作用载荷跟腱力、足底压力、足底摩擦力。支撑结构上表面和足底表面定义为接触关系,摩擦系数为0.6,固定平板完全约束,双足处在平衡站立时中立位,胫腓骨上端加载。以Foot scan力板测试系统,静态下测量受试者足底压力,通过测试结果与有限元足底云图比较,进行模型验证。1.4利用CATIA软件在拇外翻模型上模拟截骨,削磨掉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在第1跖骨头颈部截骨,水平面与第1跖骨轴线的垂线成20。角,方向从远端内侧向近端外侧,矢状面与第1跖骨轴线垂线成15。角,方向从远端背侧向近端跖侧,模拟手法复位,将远端截骨块向外侧推移3mm,通过机械载荷模拟皮肤,建成中西医结合微创截骨手法整复后拇外翻有限元模型。2.研究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在准静态条件下的对截骨端位移和应力的影响2.1采用已建立的拇外翻足三维有限元截骨模型,在ABAQUS软件中,采用机械载荷方式,模拟基于“裹帘”法“8”字绷带及第1、2趾间分趾垫、粘膏外固定系统的工况。外固定绷带的弹性模量根据实测为44.61 MPa。分趾垫和“8”字绷带的外固定力,经术后外固定包扎实际测得,在分析时以载荷的方式表示,其它设定同前工况。2.2模型的约束与加载:模型的约束和加载同前工况。2.3有限元模型数据的计算:计算和分析截骨远端截骨面四个节点(上、下、内、外)的应力分布,方向、大小及位移的大小与方向以及截骨面间总应力(Miles Stress)和总位移量。2.4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处理:采集在有/无外固定的两种工况下,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变化的有限元计算数值进行对比,观察和研究截骨端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对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响,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3.研究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在步态周期中对截骨端位移和应力的影响3.1通过足底压力测试和同步的三维运动测试两种步态分析技术,获取足底反力-时间曲线和下肢胫骨轴线与地面垂线的角度-时间曲线,确定足底反力和胫骨角度对应关系。3.2模型的约束与加载:选取步态周期中支撑时相中两个波峰和一个波谷共三个特征点,通过对应的胫骨轴线角度、地面垂直反力和足外在肌力进行约束和加载。模型中的足外在肌,全部通过机械载荷的方式模拟,约束胫腓骨的自由度,模拟地面,对模型进行垂直加载。3.3有限元模型数据的计算:计算和分析步态周期中,不同时刻加载前后四个节点的应力和位移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4.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价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采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的拇外翻患者63例(120足),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分趾垫外固定,术后即刻、2周、6周、3个月均行足负重位X光片检查,记录不同时间点角度位移指标(∠α、∠β),位移指标(距离M、距离N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不同时间点角度位移和位移指标的差异。结果1.建立了拇外翻足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重建了骨骼、软骨、内在肌、皮肤等组织,总节点209832,总单元数333776,以Foot scan力板测试系统,静态下测量受试者足底压力,通过测试结果与有限元足底云图比较,压力主要集中在跟骨、第2、3跖骨下,受力区域大致相同。2.利用ABAQUS软件的Load模块采用机械载荷方式,模拟了基于“裹帘”法“8”字绷带及第1、2趾间分趾垫、粘膏外固定系统的工况,远端截骨面4个节点中,无外固定工况最大应力0.067 MPa,有外固定工况最大应力1.258 MPa,应力主要分布在截骨端的外侧边缘部位。无外固定工况最大绝对位移0.363mm,有外固定工况最大绝对位移0.716mm,均在Z轴方向位移最大,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无外固定工况,4个节点应力和绝对位移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选取近端、远端截骨面4个节点相互对应,对应的2个节点的变形距离:无外固定工况最大相对位移0.101mm,有外固定工况最大相对位移0.046mm,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无外固定工况4个节点相对位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第1个波峰瞬间:出现在足跟着地后,支撑期0.24s时,胫骨轴线与地面垂线成角约为-4.30,垂直加载力为621N。波谷瞬间:全足支撑阶段,支撑期0.40s时,胫骨轴线与地面垂线成角约为4.5。,垂直加载力为564N。第2个波峰瞬间:出现在加速蹬离(PushOff)阶段,支撑期0.63s时,胫骨轴线与地面垂线成角约为27.3。,垂直加载力为632N。在步态周期支撑期中有限元分析:第1波峰工况总位移0133mm, Von Mises应力1.3MPa;波谷时工况总位移0183mm, Von Mises应力3.4 MPa;第2波峰工况总位移0.115mm, Von Mises应力24.8 MPa。X轴相对位移、Z轴相对位移和总相对位移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Y轴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α、距离M无统计学差异(P>0.05),∠β有统计学差异(P=0.032<0.05),距离N值有统计学差异(P=0.047<0.05),而在多重分析比较中,∠β、距离N值组间多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CT平扫、逆向工程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成功建立了拇外翻三维有限元模型和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术后模型,通过Footscan力板测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可靠性检验,证实模型可靠。2.通过准静态有限元分析证实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及第1、2趾间分趾垫、粘膏外固定系统外固定,可有效减少截骨端位移,保持截骨端微动、应力适中,不影响截骨端骨折愈合。3.通过步态分析技术,对步态周期中支撑期三个特征时相进行有限元分析,证实了在步态周期中“裹帘”法外固定可以维持截骨端相对稳定,应力适中,有利于截骨端骨折愈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固定方法。4.通过对拇外翻患者120足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截骨端稳定性测量和分析,从临床实践证实了“裹帘”法外固定,可以有效保持截骨端稳定,同时截骨端存在微动,骨折愈合属于间接愈合,符合“弹性固定”准则。5.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生物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提高了对此方法治疗拇外翻机理和科学性的认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理论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实验依据。创新点1.建立了拇外翻足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和基于“裹帘”法外固定的有限元模型,为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评价及预后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2.将有限元分析软件和三维运动测试系统、Foot 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相结合,模拟了拇外翻术后患者在平衡站立和步态周期中支撑时相工况。通过对截骨端静态和动态的有限元分析,证实“裹帘”法外固定的科学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理论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实验依据。

杨海定,李博乐,江长青[7](2012)在《手法整复加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68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加杉树皮夹板固定,保守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我院自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手法整复加杉树皮夹板固定,配合中药内外合治,治疗踝关节骨折。[结果]本组68例,随访6~18月,优32例,良34例,差2例,无骨不连,优良率约97%,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手法整复加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在基层临床工作中应用与推广。

靳昊[8](2012)在《传统维医外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传统维医外固定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观察,评价其在临床上的优势与特点。方法:根据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利用骨科门诊与骨科急诊收集94例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37例采用传统维医外固定,对照组57例采用石膏固定,两组基础治疗均采用常规的“RICE”方法并口服活血化瘀的三七片。观察组,对照组外固定每周更换一次,一周一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以中医症候积分、AOFAS评分、VAS评分、踝关节的肿胀度等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年龄分布、族别中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均衡;两组AOFAS评分,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为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2周为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关节肿胀度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踝关节扭伤早期运用传统维医外固定治疗,可以明显达到抗炎消肿,缓解疼痛,在某些地域可有效的取代石膏固定。

吴建华[9](2011)在《羽毛球运动中膝、踝关节的损伤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在羽毛球运动中,经常会出现反复的短距离内瞬间变向,侧身及前屈、后伸、起跳、跨步、后蹬等动作。膝、踝关节的稳定装置不断承受剧烈拉应力和牵扯力,一旦某个动作不协调或过度用力,或过度疲劳常常容易引发这两个关节的各种损伤。因此,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特

王贵山,王永华,王新霞[10](2007)在《综合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和推广综合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方法中药液洗敷,手法按摩扳推、矫正。"乙"字形橡皮膏固定,"8"字形绷带固定,综合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28例,患足33只。结果优27足(81.81%),良3足(9.09%),可3足(9.09%)。结论该法能有效地恢复患儿患足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符合婴儿生理发育生物力学的逆转原理,安全无不良反应。

二、橡皮膏固定治疗踝关节韧带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橡皮膏固定治疗踝关节韧带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
        1.1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概况
        1.2 流行病学
        1.3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
        1.4 踝关节的力学特点及损伤机制
        1.5 临床表现与体征
        1.6 诊断标准
        1.7 急性踝扭伤的分度
        1.8 现代医学治疗
    2.祖国传统医学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2.1 急性踝关节扭伤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进展
临床研究
    1.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拟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案
        2.1 病例选择
        2.2 病例来源
        2.3 试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注意事项
        2.7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8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2.9 皮肤过敏事件记录
        2.10 随访及脱落患者的分析
        2.11 统计方法与数据的处理
研究结果
    1.治疗前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1.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的观察比较
    2.治疗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分析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不良反应及脱落情况
    4.结果总结与分析
讨论
    1.中药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意义
    2.双乌祛痛方制备工艺与经皮给药系统
    3.双乌祛痛方的研究及作用分析
    4.扶他林乳胶剂的作用机制与不足
    5.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VAS疼痛评分量表标尺
    附录2 AOFAS踝—后足功能评价系统
    附录3 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
    附录4 皮肤过敏反应强度评价表
    附录5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
    附录6 皮肤刺激性强度评价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2)《临床运动医学》(第一至五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Source Text
    1.2 About the Authors
    1.3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Preparation for Background Knowledge
        2.1.2 Features of Medical Text
    2.2 While-translating
        2.2.1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Draft
        2.2.2 Translation of the Second Draft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2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3.2.1 Accuracy of Terminology
        3.2.2 Semi-medical Word Professionalization
        3.2.3 Conversion
        3.2.4 Extension
        3.2.5 Substitution with Chinese Idiom
    3.3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3.1 Conversion of the Passive into the Active
        3.3.2 Rearrangement of Sentence Sequence
        3.3.3 Amplific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4.2 Limita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Ⅰ: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Ⅱ:Glossary

(3)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绷带外固定:有限元分析截骨端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4 方法
        1.4.1 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式及外固定方法
        1.4.2 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外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4.3 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1.4.4 模拟“8”字绷带外固定分区
        1.4.5 模型约束与加载
        1.4.6 坐标轴确定及相关指标定义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模型验证结果
    2.2 第一跖骨截骨端应力
    2.3 第一跖骨截骨端位移
3 讨论Discussion
    3.1 有限元模型构建的可靠性
    3.2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外固定与截骨端应力关系
    3.3 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外固定与截骨端位移关系

(4)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3 两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复位质量、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
    3.4 两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4 讨论

(5)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中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试验目的
    2.预期试验结论
    3.试验设计与方法
        3.1 试验类型
        3.2 试验分组及随机数字的产生
        3.3 样本量计算
        3.4 患者招募
        3.5 病例选择
        3.6 临床伦理及注册
        3.7 盲法
    4.治疗方案
        4.1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
        4.2 基础镇痛用药
        4.3 基础术后康复治疗
        4.4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5.结局指标
        5.1 人口统计学和医学变量
        5.2 主要结局指标
        5.3 次要结局指标
        5.4 附加结局指标——患者满意率
    6.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6.1 数据管理
        6.2 统计分析
    7.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1.1 四组左/右膝行TKA构成比无组间差异
        1.2 四组年龄无组间差异
        1.3 四组BMI无组间差异
        1.4 四组KOA病程无组间差异
        1.5 四组高血压病程无组间差异
    2 主要结局指标
        2.1 NRSR统计分析结果
        2.2 NRSM统计分析结果
        2.3 AKSS——Knee Assessment评分统计分析结果
        2.4 AKSS——Funtional Assessment评分统计分析结果
        2.5 AKSS评分统计分析结果
    3 次要结局指标
        3.1 AROME统计分析结果
        3.2 AROMF统计分析结果
        3.3 双侧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统计分析结果
        3.4 m30STS功能测试统计分析结果
    4 附加结局指标——患者满意率统计分析结果
    5 对“盲法”的评价
    6 检验效能检验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选穴依据
    3 TEAS对TKA术后NRSR无影响,对NRSM有改善作用,100Hz效果最佳
    4 TEAS对 TKA术后AKSS、KA、FA有改善作用,100Hz效果最佳
        4.1 TEAS对 TKA术后AKSS有改善作用,100Hz效果最佳
        4.2 TEAS对 TKA术后KA有改善作用,100Hz效果最佳
        4.3 TEAS对 TKA术后FA有改善作用,100Hz效果最佳
    5 TEAS对 TKA术后膝关节AROM无改善作用
    6 TEAS对 TKA术后术侧股四头肌s EMG无改善作用
    7 TEAS对 TKA术后m30 STS test无改善作用
    8 在TEAS连续刺激约第5天,体内出现阿片耐受性
    9 100Hz TEAS干预后患者满意率最高
    10 安全性分析
    11.与预期试验结果不同的解释
结论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已发表论文
        1.1 开闭链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经皮神经电刺激参数变化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3 Protocol:Efficacy of different-frequency TEAS on acute pain after th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study protocol for a parallel group randomized trial
    2 伦理审查文件
    3 课题资金来源
    4.临床试验流程表
    5.相关量表
        5.1 NRS疼痛量表
        5.2 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量表

(6)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一 “裹帘”法理念及在拇外翻治疗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足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拇外翻足Footscan系统足底压力测试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4. 讨论
        4.1 有限元分析的特点与优势
        4.2 足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足底压力测试与模型验证
        4.4 有限元建模的不足与展望
第二部分 拇外翻微创截骨整复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准静态有限元分析
    1. “裹帘”法外固定步骤及外固定力学检测
        1.1 “裹帘”法外固定方法
        1.2 “裹帘”法外固定力学测试
    2. 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准静态有限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3.1 “裹帘”法的源流
        3.2 “裹帘”法外固定的应力分析与作用机理
        3.3 “裹帘”法外固定准静态有限元分析中截骨端的位移情况与分析
第三部分 拇外翻微创截骨整复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在步态周期中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1. 步态分析概念
        1.1 步态周期基本参数
        1.2 步态分析的参数
    2. 步态周期中的足部相关肌肉及功能解剖
    3. 拇外翻术后患者步态周期中的足底压力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4. 拇外翻术后患者步态周期中的三维运动测试
        4.1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 运动数据采集实验方法
        4.3 运动学测试结果与分析
    5. 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在步态周期中特征时相的有限元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6. 讨论
        6.1 步态分析在足踝外科的应用
        6.2 截骨端位移与应力分析
        6.3 截骨端微动与骨折愈合
        6.4 应力与骨折愈合
        6.5 “裹帘”法弹性固定与骨折愈合
第四部分 基于“裹帘”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负重位X线片摄片
        2.2 测量指标的定义
        2.3 测量工具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数据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术后不同时间点角度指标比较
        5.2 术后不同时间点距离指标比较
    6. 术后X光片中截骨端稳定性与骨折愈合情况
    7. 讨论
        7.1 “裹帘”法的中医理念
        7.2 观测指标的选择及足部负重位X线的重要性
        7.3 骨折愈合的机制与方式
第五部分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7)手法整复加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6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材料准备
        1.2.2 手法整复
        1.2.3 包扎固定
        1.2.4 注意事项
        1.2.5 中药治疗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2.2 治疗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8)传统维医外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临床观察终止指标
    6 研究方法
    7 临床观察及指标评分标准
    8 质量控制
    9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羽毛球运动中膝、踝关节的损伤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膝关节损伤的改善措施
二、踝关节损伤的改善措施

(10)综合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四、橡皮膏固定治疗踝关节韧带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学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临床运动医学》(第一至五章)翻译报告[D]. 薛果果. 暨南大学, 2020(04)
  • [3]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绷带外固定:有限元分析截骨端稳定性[J]. 白子兴,曹旭含,孙承颐,陈思,胡海威,温建民,李晏乐,林新晓,孙卫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8)
  • [4]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临床观察[J]. 董婷,沈佳炎,李振.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1)
  • [5]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中的随机对照研究[D]. 李瑜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D]. 毕春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7]手法整复加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68例分析[J]. 杨海定,李博乐,江长青.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6)
  • [8]传统维医外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D]. 靳昊.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9]羽毛球运动中膝、踝关节的损伤的防治[J]. 吴建华. 中国学校体育, 2011(S1)
  • [10]综合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J]. 王贵山,王永华,王新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10)

标签:;  ;  ;  ;  ;  

石膏固定治疗踝关节韧带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