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铸造车间通风除尘问题 机床铸件采用酸洗除锈(论文文献综述)
陆国进[1](2012)在《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同时还是制造业大省,而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工业建筑设计一般都在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并趋向科学化、精细化、自动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生产工艺是厂区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设计是否成立的关键。本论文从生产工艺这一角度出发,基于对其各种制约因素的理解,借鉴以往工业建筑设计的经验,探讨机械制造工业建筑的平面及空间形式。同时,通过分析和解剖近年来各类型工业项目实际工程设计案例,比较深入和系统地研究了当前常见的生产工艺类型,以及在其影响下的机械制造工业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形成在实践中用以指导厂区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了能构建出功能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交通流线清晰、环境景观优美的工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就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为基础研究部分,包括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第二章主要是研究生产工艺,整理出其对建筑设计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实际的案例,分别阐述生产工艺对厂区总平面布局及建筑单体设计的影响,研究机械制造工业建筑设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问题。第三部分是第五章。第五章通过若干工程设计实例,阐释了这些工业企业在总平面规划以及建筑单体的设计中,以生产工艺为基础的各种建筑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的应用。希望能对日后的厂区设计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李聪波[2](2009)在《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实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是管理科学、制造科学和环境科学深层次交叉而形成的国际重要科学前沿领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作为一种先进制造理念,绿色制造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企业得到应用和实施,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协调优化。绿色制造在企业的运行实施涉及面广,涉及到企业从管理到技术,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维护以及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实施过程十分复杂,且成本投入也比较大,因此迫切需要相关模型和方法论的支持。本论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绿色制造技术体系与运行模式研究”(2006BAF02A01-01)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绿色制造基础理论与系统方法”(2004-47-19)等课题,对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展开了研究。首先,在论述了绿色制造的技术内涵及技术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包括战略目标层、过程目标层、产品设计过程主线层、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主线层、支撑系统层等五层结构的绿色制造运行模式总体框架,并对各个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通用维、行业维、生命周期维等三个维度的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应用框图。其中,通用维包括总体模型、行业模型、企业模型三个层次,行业维是一组具有不同绿色制造特征的典型行业,生命周期维是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具体描述。然后,提出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构建思路,选取了典型的机电制造行业(机床行业、电子行业)对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分别建立了两个典型机电行业的绿色制造运行模式,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回收处理三个系统。基于所提出的绿色制造运行模式,提出了绿色制造实施指导方针、企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构建思路以及绿色制造实施方法,并对绿色制造战略方案的选择、技术方案的选型以及绿色制造实施风险评估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在绿色制造战略的选择方面,建立了态势分析法(SWOT)因素体系,并采用SWOT与层次分析法(AHP)结合的方法实现定量分析;在技术方案选型方面,考虑不同绿色制造技术之间的协同效益,提出一种基于协同效益的绿色制造技术方案选择决策模型;在风险评估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统计矩阵和Bin模糊优先矩阵的绿色制造实施风险评估方法。最后,将所研究的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在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初步应用,为该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喻兰[3](2007)在《机械工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机电产品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至今,我国机械工业已形成14个大行业、145个小行业,能生产6万多种产品的门类较为齐全的机械制造体系。关于机械工业产品结构,从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看,机械工业产品结构以交通运输设备业、电器机械及器材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居前三位,大体上分别占全行业的30%、25%和16%左右。机械工业产值、利税、企业数和职工人数等已为全国工业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环境卫生标准是国家为保护居民生活条件和健康而规定的环境中有害因素的限量(最高容许浓度或剂量),以及为实现这些限量而规定的相应措施和要求的技术法规。作为环境卫生标准内容之一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通过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的30余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建议值,并确定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体系的空白。但对机械行业还没有确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目前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该类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往往是参照数量极其有限的其他相关行业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来确定,存在以下问题,参照距离大了,浪费国土资源,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和选址难的问题;参照距离小了,达不到保护居民人体健康的目的和带来管理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对机械加工特定工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寻求一个符合行业现状、简单易于操作的机械行业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方法。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是针对机械加工中环境影响较大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机械加工等生产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合现有的生产状况和污染治理措施,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方式,筛选出卫生防护距离的评价因子,然后按照国家对卫生防护距离确定的原则、步骤和对计算过程中的有关参数(源强、标准、单位等效半径等)的选取,计算出卫生防护距离,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分析。通过对工艺、环境和卫生防护距离全方位的研究,寻求确定机械行业计算卫生防护距离方法的可操作途径,以填补机械加工行业关于计算卫生防护距离方法和适用的标准的空白。
于磊[4](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认为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韩娟[5](2017)在《汽车生产过程安全评价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汽车生产过程的复杂性、设备和工艺的危险性、人为的操作失误和管理缺陷等因素造成的事故时常发生。及时发现其中的危险源,并选取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但目前针对汽车生产过程的安全评价软件开发较少,评价方法有限且范围较窄。本文将安全评价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旨在研究和开发适用于汽车生产过程的安全评价软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汽车生产中铸造、冲压、涂装和总装等工艺流程的特点及近5年的制造业事故案例,对汽车生产各环节的危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要点以便于企业的安全检查与事故防范;分析安全检查表法、道化学法、蒙德法等安全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为汽车各生产过程选取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2)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制造业国家和地方标准,内容涉及铸造、冲压、涂装、防火防爆及危险品使用等方面,利用Easy Chm软件将其编译成电子书形式并嵌入软件中;以某企业点检表中喷漆室静电接地要求为例,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以此体现法规检索系统的高效性、准确性;(3)基于Visual Studio 2010开发平台,采用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以及SQL server2008数据库技术开发适用于汽车生产过程的安全评价软件,软件包括安全检查表、道化学法、蒙德法等安全评价方法,标准、事故检索系统,危险源辨识系统以及强大的物性数据库、检查表数据库、员工培训题库等,不仅可以实现对危险源进行自动辨识、汽车生产过程的安全评价,还可以定期对员工技能进行检测以提高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4)采用本软件对具体单元进行评价,并与文献中评价结果对比,测试本软件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以某企业涂装工艺为例,选择本软件中较合适的安全评价系统对厂房布局、设备防护、工艺设计、烘干单元、脱脂单元、磷化工序、搅拌作业和抛光作业等进行安全评价,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李先广[6](2012)在《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特征主线研究》文中提出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作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严重的典型行业,机床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对机床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课题“模块化高速、精密、大型数控滚齿机”(2009ZX04001-0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离散车间制造系统高效低碳运行优化理论与关键技术”(51035001)等科研项目,对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特征主线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我国机床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绿色挑战,在分析机床制造业的绿色制造运行模式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包括目标体系、特征主线和支撑系统等三层结构的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其中,目标体系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过程目标;特征主线包括机床产品的设计过程主线、多生命周期过程主线及物流过程主线;支撑系统包括绿色设计、清洁化生产、物能资源优化运行、管理信息、环境影响评估和质量保证等系统。然后,对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三条特征主线进行阐述与分析。(1)机床产品设计过程主线中,分析了产品设计主线的主导特性,论述了机床产品绿色设计过程框架,包括绿色设计过程、设计内容及技术体系;重点对机床总体布局设计技术、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床身及排屑系统设计、主轴及工作台主轴高速旋转的设计、刀具安装部位及工件接触部位的设计技术、安全防护设计等高速干切机床设计支持技术进行了研究。(2)机床产品多生命周期过程主线中,分析了机床多生命周期的内涵,提出了机床多生命周期工程的概念,并对其体系结构、过程模型及特征模型进行了论述;重点研究了多生命周期过程的机床再制造环节,对其定义及特点、工艺过程、工艺技术及典型模式进行了详细论述。(3)机床产品物流过程主线中,分析了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涂装、装配等典型工艺的环境排放及其处理方式;重点对机床产品物流过程碳排放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Petri网的机床制造过程碳排放模型,进而提出了一种机床产品物流过程碳排放量化方法。最后,将所研究的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应用于重庆机床集团的生产实践中,为其机床产品绿色设计以及废旧机床再制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刘英[7](2004)在《清洁工艺过程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资源的不断耗竭,绿色产品、环境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应运而生的清洁化生产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本世纪的主导生产模式。论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围绕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的清洁化等关键技术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展开了理论研究和讨论。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械制造企业清洁化生产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合同号:59775082)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清洁工艺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有:① 在分析当今世界三大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清洁工艺过程产生的背景及其必然性。对目前清洁工艺过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清洁工艺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② 以机械制造企业的制造工艺过程为线索,阐述了清洁工艺过程的内涵,提出了清洁工艺过程所具有的六个特点和四大属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清洁工艺过程的层次结构模型。③ 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环境影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指出目前清洁工艺过程存在的主要疾症是原材料利用率低和它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对此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④ 提出了清洁工艺设计的六大原则,提出了基于“环境屋”原理和“清洁树”分析的两种清洁工艺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清洁工艺设计的过程模型和应用实例。⑤ 提出了清洁工艺过程环境属性、质量特性、经济性和生产率的综合评价函数,并建立了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的具体决策技术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过程逼近法和价值分析等四种具体、实用的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方法并提供了实例。⑥ 对机械制造企业目前普遍采取的末端治理方式及其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清洁工艺过程的资源成本、边际经济效益、战略效益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⑦ 在前面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基于环境屋的机加工工艺设计原型系统,并对原型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了介绍。
高超[8](2015)在《抛丸机典型零件制造工艺的标准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抛丸器是抛丸设备(抛丸机)的核心部分,抛丸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抛丸设备性能的优劣。抛丸设备中的多个零件还没有统一使用,每个企业的型号各异,无法形成相同的生产标准,制定零件的标准化可以解决上述差异。生产实际中制造工艺的差异,包括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的不同,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确保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其前提就是保证零件制造质量一致性,换言之,必须实行零件制造工艺的标准化。随着精铸件在机电产品中的广泛应用,精密铸造技术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熔模铸造工艺生产的零件与其他铸造方法生产的零件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精度和表面质量方面。但是熔模铸造的生产工艺参数多,特别是生产复杂,薄壁铸件的缺陷率较高。文章通过介绍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对其完成了实验和研究,实验中的复合型壳采用硅溶胶和水玻璃的复合型壳。表面层和过渡层采用硅溶胶粘结剂,背层采用水玻璃制壳工艺。面层选用的耐火材料为石英粉,背层采用莫来石,然后脱蜡,焙烧,浇注,最终得到铸件。通过分析发现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型壳质量和浇注工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用Fluent软件对铸件的浇注过程进行模拟,重点模拟研究了不同的浇注速度对金属液流动场、缩孔和浇不足等缺陷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验和数值模拟优化了工艺方案。本文最后通过工艺卡片展现了熔模铸造工艺的过程。
天津第一机床厂[9](1967)在《铸造车间通风除尘问题 机床铸件采用酸洗除锈》文中研究说明 我厂主要生产齿轮切削机床,铸件结构较复杂,部分件要求时效处理,生产周期长,铸件锈蚀严重。如采用手工打磨等除锈方法,表面锈蚀不易除净,直接影响油漆质量。同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去锈劳动量日益增大,生产出现脱节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在1964年10月,工人提出酸性除锈的建议,组织了三结合小组开始试验。先在金属
傅振亮[10](2008)在《铁道客车转向架腐蚀机理及涂层防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腐蚀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在工业发达国家,由金属腐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4%。因此,许多国家都积极的从事腐蚀科学的研究。铁道车辆的腐蚀主要指车辆金属结构腐蚀,其中转向架腐蚀就是重要的一部分。自1996年以来,铁路客车开始采用焊接转向架替代原铸造转向架,腐蚀情况相当严重。由于转向架作为车辆重要的走行部件,在提高其安全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铁道客车转向架涂层防腐研究显得很有必要,也尤为关键。本文分析了铁道客车转向架的基本结构,指出了转向架腐蚀现状,研究了其腐蚀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由于转向架的腐蚀程度与基体材料、涂装工艺及设备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采用焊接钢板(09CuPCrNi-A)与铸造钢板进行电化学腐蚀对比试验,研究腐蚀机理和腐蚀原因。结果表明,焊接钢板(09CuPCrNi-A)的耐蚀性优于铸造钢板,适合作为铁道客车转向架基体材料。考虑到铁道客车转向架防腐要求,防腐涂料的选择侧重于防护性,兼外观美化。本文选择了相关涂料,并对涂层进行了盐雾和附着力试验。结果表明,漆膜的各项指标趋于稳定状态,满足工艺要求。同时,本文还改进了转向架的涂层防腐工艺规程和设备,介绍了磷化工艺在转向架涂层防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固化工艺及设备的选择,指出了固化烘道内存在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另外,本文还对涂装处理后的三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
二、铸造车间通风除尘问题 机床铸件采用酸洗除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铸造车间通风除尘问题 机床铸件采用酸洗除锈(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缘起 |
1.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
1.2.1 1978 年至 1987 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
1.2.2 1988 年至 1997 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
1.2.3 1998 年至 2007 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 |
1.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
1.2.5 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展望 |
1.3 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
1.4 广东机械制造业现状及产业转移方向 |
1.4.1 广东机械制造业现状 |
1.4.2 广东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实例 |
1.4.3 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节选) |
1.5 广东省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发展状况 |
1.5.1 工业建筑的定义与分类 |
1.5.2 机械制造厂的特点 |
1.5.3 国内外对机械制造厂的研究现状 |
1.5.4 绿色建筑是机械制造厂的发展方向 |
1.5.5 广东地区气候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
1.5.6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范围和内容 |
第二章 机械制造厂生产工艺研究 |
2.1 生产工艺设计的作用 |
2.1.1 工艺设计的重要性 |
2.1.2 对其它专业的主导和协调 |
2.1.3 介绍新理念、新工艺 |
2.2 铸造车间 |
2.3 锻工车间 |
2.4 冷作车间 |
2.5 冲压车间 |
2.6 机械加工车间 |
2.7 装配车间 |
2.8 试验(检测)车间 |
2.9 涂装车间 |
2.10 热处理车间 |
2.11 理化计量 |
第三章 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总平面布置的研究 |
3.1 机械制造不同生产工艺对总图的要求 |
3.1.1 铸造车间 |
3.1.2 锻工车间 |
3.1.3 冷作车间 |
3.1.4 冲压车间 |
3.1.5 机械加工车间 |
3.1.6 装配车间 |
3.1.7 试验(检测)车间 |
3.1.8 涂装车间 |
3.1.9 热处理车间 |
3.1.10 理化计量 |
3.2 功能分区与布局设计 |
3.2.1 总平面的组成 |
3.2.2 总平面布置的功能分区 |
3.2.3 满足工艺流程要求 |
3.2.4 建、构筑物的布置 |
3.3 厂区交通组织 |
3.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
3.3.2 无轨道路的布置 |
第四章 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单体设计的研究 |
4.1 现代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变化 |
4.1.1 满足生产自动化和工艺布局灵活性的要求 |
4.1.2 内外环境 |
4.1.3 建筑立面造型 |
4.2 机械制造不同生产工艺对土建的要求 |
4.2.1 铸造车间 |
4.2.2 锻工车间 |
4.2.3 冷作车间 |
4.2.4 冲压车间 |
4.2.5 机械加工车间 |
4.2.6 装配车间 |
4.2.7 试验(检测)车间 |
4.2.8 涂装车间 |
4.2.9 热处理车间 |
4.2.10 理化计量 |
4.3 机械制造厂建筑平面设计研究 |
4.3.1 生产工艺与厂房平面设计 |
4.3.2 单层厂房的平面形式 |
4.3.3 消防设计 |
4.4 机械制造厂噪声及振动控制研究 |
4.4.1 噪声的定义及机械制造厂噪声的来源 |
4.4.2 噪声控制设计 |
4.4.3 隔振措施 |
4.4.4 机械制造厂噪声及振动控制综合措施 |
4.4.5 空压机房噪声及振动控制实例 |
4.5 机械制造厂天然采光研究 |
4.5.1 天然采光方式 |
4.5.2 天然采光产品的选择 |
4.5.3 FRP 采光板应用于钢结构屋面的防漏水问题 |
4.6 机械制造厂建筑热工研究 |
4.6.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
4.6.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
4.6.3 围护结构的防冷桥系统 |
4.7 机械制造厂通风降温研究 |
4.7.1 自然通风 |
4.7.2 机械通风 |
4.7.3 机械制冷降温 |
4.7.4 生产车间通风降温实例 |
第五章 工程设计实例 |
5.1 广州市残疾人工业生产就业及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
5.1.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
5.1.2 功能布局 |
5.1.3 交通与物流组织 |
5.1.4 建筑形态与功能 |
5.2 湛江德利汽车零部件分公司建设项目 |
5.2.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
5.2.2 车间构成 |
5.2.3 工艺流程 |
5.2.4 规划布局 |
5.2.5 道路系统 |
5.2.6 室外功能区 |
5.2.7 厂区景观 |
5.3 广州江森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化龙新工厂建设项目 |
5.3.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分析 |
5.3.2 生产工艺 |
5.3.3 规划布局 |
5.3.4 主要建筑物设计 |
5.4 申雅密封件(广州)有限公司新厂建设、搬迁及扩能技术改造项目 |
5.4.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
5.4.2 工艺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
5.4.3 规划布局 |
5.5 广日工业园建设项目 |
5.5.1 工程概述 |
5.5.2 人流与物流组织 |
5.5.3 景观设计 |
5.5.4 建筑外观设计 |
5.5.5 方案修改 |
5.5.6 设计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实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制造 |
1.1.2 实施绿色制造的必要性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绿色制造运行与实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总体框架 |
2.1 绿色制造的技术内涵及技术体系框架 |
2.1.1 绿色制造的技术内涵 |
2.1.2 绿色制造的技术体系框架 |
2.2 绿色制造运行模式总体框架 |
2.2.1 企业战略目标 |
2.2.2 企业过程目标 |
2.2.3 产品设计主线 |
2.2.4 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主线 |
2.2.5 绿色制造支撑系统 |
2.3 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应用框图 |
2.4 本章小结 |
3 典型行业的绿色制造运行模式 |
3.1 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规划 |
3.2 机床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 |
3.2.1 机床行业绿色制造简介 |
3.2.2 传统的机床产品绿色特性分析 |
3.2.3 机床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 |
3.2.4 机床绿色设计系统 |
3.2.5 机床绿色生产系统 |
3.2.6 废旧机床再制造系统 |
3.3 电子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 |
3.3.1 电子行业绿色制造简介 |
3.3.2 电子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分析 |
3.3.3 电子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 |
3.3.4 电子产品绿色设计系统 |
3.3.5 电子产品绿色生产系统 |
3.3.6 废旧电子产品再资源化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制造企业绿色制造的实施方法 |
4.1 企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建立 |
4.1.1 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的指导方针 |
4.1.2 企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建立 |
4.1.3 企业绿色制造实施方法 |
4.2 企业绿色制造战略方案选择 |
4.2.1 企业绿色制造战略简介 |
4.2.2 基于SWOT 分析的企业绿色制造战略选择 |
4.2.3 案例分析 |
4.3 企业绿色制造技术方案选择 |
4.3.1 企业绿色制造技术方案选择决策模型 |
4.3.2 案例分析 |
4.4 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的风险评估 |
4.4.1 项目风险简介 |
4.4.2 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的风险识别 |
4.4.3 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的风险评估方法 |
4.4.4 案例分析 |
4.5 企业绿色制造实施的几个问题 |
4.5.1 企业绿色制造实施的组织及人员规划 |
4.5.2 企业绿色制造文化的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5 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实施方法的初步应用 |
5.1 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
5.2 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实施方法在重庆机床集团的初步应用 |
5.3 重庆机床集团的绿色制造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3)机械工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 机械行业卫生防护距离确定存在的问题 |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解决的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原则 |
2.1 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 |
2.2 噪声 |
2.3 恶臭污染物类 |
2.4 环境风险类 |
3 卫生防护距离的工作流程和计算方法 |
3.1 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工作流程 |
3.2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 |
3.2.1 气态化学污染物及尘粒污染物类 |
3.2.2 噪声 |
4 机械行业主要生产工艺特征 |
4.1 铸造车间 |
4.1.1 铸造生产工艺 |
4.1.2 污染物排放分析 |
4.1.3 污染治理措施 |
4.2 锻压车间 |
4.2.1 热锻压生产工艺 |
4.2.2 污染物排放分析 |
4.2.3 治理措施 |
4.3 热处理车间 |
4.3.1 生产工艺 |
4.3.2 污染物排放分析 |
4.3.3 污染治理措施 |
4.4 机械加工车间 |
4.4.1 生产工艺 |
4.4.2 污染物排放分析 |
4.4.3 污染治理措施 |
4.5 焊接车间 |
4.5.1 焊接生产工艺 |
4.5.2 污染物排放分析 |
4.5.3 污染物治理 |
4.6 表面处理车间 |
4.6.1 电镀 |
4.6.2 涂装生产 |
4.7 辅助车间及房(站) |
4.7.1 木工车间 |
4.7.2 生产辅助站房 |
5 机械行业的污染因素识别 |
6 机械行业卫生防护距离评价方法 |
6.1 气态化学污染物类 |
6.1.1 无组织排放量的确定 |
6.1.2 计算公式 |
6.1.3 评价标准的确定 |
6.2 物理因素污染物类 |
6.2.1 源强 |
6.2.2 计算公式 |
6.2.3 评价标准 |
6.3 与机械加工企业相关专业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
6.4 小结 |
7 实际应用举例 |
7.1 项目概况 |
7.2 工程分析 |
7.3 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措施 |
7.3.1 焊接车间 |
7.3.2 涂装车间 |
7.3.3 总装车间 |
7.4 污染因子的识别 |
7.4.1 甲苯、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毒理性质 |
7.4.2 无组织排放量分析 |
7.4.3 排毒系数 |
7.5 确定标准浓度限值 |
7.6 确定其他计算参数 |
7.7 计算结果 |
7.8 讨论 |
7.8.1 无组织排放量分析 |
7.8.2 防护范围的分析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
1.2.1.1.1 时间的界定 |
1.2.1.1.2 范畴的界定 |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
1.2.2 研究视角 |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
1.9 未尽事宜 |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
2.1.1.3 小结 |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
2.1.2.3 小结 |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
2.2.1.3 小结 |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5 小结 |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
2.3.1.3 小结 |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
2.3.2.3 小结 |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
3.1.1.3 小结 |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3.1.2.1.1 棉纺工艺 |
3.1.2.1.2 棉织工艺 |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3.1.2.3 小结 |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2.2.3 小结 |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
4.1.1.5 小结 |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1.2.3 小结 |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
4.2.1.3 小结 |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2.2.1.1 毛纺工艺 |
4.2.2.1.2 毛织工艺 |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2.2.3 小结 |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3.2.3 小结 |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1.2.3 小结 |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1.3.2.1 川沙水泥厂 |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2.2.3 小结 |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2.3.2.1 梧州硫酸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汽车生产过程安全评价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汽车生产过程简介 |
1.1.1 铸造工艺 |
1.1.2 锻造工艺 |
1.1.3 冲压工艺 |
1.1.4 焊接工艺 |
1.1.5 涂装工艺 |
1.1.6 总装工艺 |
1.2 汽车生产事故分析 |
1.3 危险辨识与安全评价概述 |
1.3.1 危险辨识 |
1.3.2 安全评价 |
1.4 国内外安全评价软件研究进展 |
1.4.1 国外安全评价发展与相关软件研发 |
1.4.2 国内安全评价发展与相关软件研发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工艺危险性分析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
2.1 工艺危险性分析及安全评价要点 |
2.1.1 铸造工艺安全 |
2.1.2 锻造工艺安全 |
2.1.3 冲压工艺安全 |
2.1.4 焊接工艺安全 |
2.1.5 涂装工艺安全 |
2.1.6 总装工艺安全 |
2.2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
2.2.1 安全检查表法 |
2.2.2 道化学法 |
2.2.3 ICI蒙德法 |
2.2.4 危险度评价法 |
2.2.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2.2.6 评价方法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3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设计原则及目标 |
3.2.1 设计原则 |
3.2.2 设计目标 |
3.3 编程语言的选择 |
3.4 数据库的设计 |
3.5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3.5.1 登录系统 |
3.5.2 数据管理系统 |
3.5.3 安全评价系统 |
3.5.4 危险源辨识系统 |
3.5.5 法规检索系统 |
3.5.6 事故查询系统 |
3.5.7 员工培训系统 |
3.6 系统功能实现过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软件实现与实例应用 |
4.1 软件中常用控件介绍 |
4.2 登录系统及软件主界面功能实现 |
4.2.1 登录界面 |
4.2.2 主界面 |
4.3 法规、事故检索系统功能实现 |
4.3.1 法规检索系统 |
4.3.2 事故查询系统 |
4.4 安全评价系统功能实现 |
4.4.1 安全检查表系统 |
4.4.2 道化学法评价系统 |
4.4.3 ICI蒙德评价法系统 |
4.4.4 危险度评价法系统 |
4.4.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系统 |
4.5 数据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
4.6 工艺危险源辨识系统功能实现 |
4.7 员工培训系统功能实现 |
4.8 实例应用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符号及意义 |
致谢 |
(6)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特征主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1 绿色制造—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1.1.2 机床绿色制造的必要性和意义 |
1.2 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绿色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项目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
2 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 |
2.1 机床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的挑战与需求分析 |
2.1.1 机床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绿色挑战 |
2.1.2 我国机床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的需求分析 |
2.2 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 |
2.2.1 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总体框架 |
2.2.2 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目标体系 |
2.2.3 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三条特征主线 |
2.2.4 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支撑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3 机床产品绿色设计过程主线 |
3.1 机床产品绿色设计主线的主导特性 |
3.2 机床产品绿色设计过程框架 |
3.2.1 机床产品绿色设计过程 |
3.2.2 机床产品绿色设计主要内容 |
3.2.3 机床产品绿色设计技术体系 |
3.3 面向绿色制造的高速干切机床设计支持技术 |
3.3.1 总体布局设计技术 |
3.3.2 传动系统设计技术 |
3.3.3 床身及排屑系统设计 |
3.3.4 主轴及工作台主轴高速旋转的设计 |
3.3.5 刀具安装部位及工件接触部位的设计技术 |
3.3.6 安全防护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机床产品多生命周期过程主线 |
4.1 机床产品多生命周期内涵 |
4.2 机床多生命周期工程 |
4.2.1 机床多生命周期工程简介 |
4.2.2 机床多生命周期阶段过程 |
4.2.3 机床多生命周期工程的特征模型 |
4.3 面向多生命周期工程的机床再制造 |
4.3.1 机床再制造的定义及特点 |
4.3.2 机床再制造的工艺过程 |
4.3.3 机床零部件再制造的工艺技术 |
4.3.4 机床再制造产业主体及典型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5 面向绿色制造的机床产品物流过程主线 |
5.1 机床产品制造物流过程及典型工艺 |
5.2 机床产品物流过程资源消耗及环境排放情况分析 |
5.2.1 铸造工艺 |
5.2.2 锻造工艺 |
5.2.3 机械加工工艺 |
5.2.4 热处理工艺 |
5.2.5 涂装工艺 |
5.2.6 装配调试工艺 |
5.3 机床产品物流过程碳排放建模与量化方法 |
5.3.1 机床产品物流过程碳排放特性分析 |
5.3.2 基于 Petri 网的机床产品物流过程碳排放建模 |
5.3.3 机床产品物流过程碳排放量化方法确定 |
5.4 案例分析 |
5.4.1 YB3120A 机床产品物流过程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分析 |
5.4.2 YB3120A 机床产品物流过程碳排放量计算 |
5.4.3 YB3120A 机床物流过程的碳排放特性分析及减排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应用实践 |
6.1 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
6.2 重庆机床集团绿色制造实施概况 |
6.3 重庆机床集团绿色制造实施情况分析 |
6.3.1 重庆机床集团机床产品的绿色设计应用实践 |
6.3.2 重庆机床集团实施机床再制造应用实践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C. 获得的奖励 |
D. 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
(7)清洁工艺过程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环境问题 |
1.1.2 产品的环境标志问题 |
1.1.3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
1.1.4 小结 |
1.2 清洁工艺过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清洁工艺过程在产品寿命周期中的重要地位 |
1.2.2 清洁工艺过程的起源 |
1.2.3 清洁工艺过程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清洁工艺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清洁工艺过程模型的研究 |
2.1 清洁工艺过程的内涵 |
2.1.1 清洁工艺过程的内涵 |
2.1.2 清洁工艺过程的四大属性 |
2.1.3 清洁工艺过程的特点 |
2.2 清洁工艺过程层次结构模型的研究 |
2.2.1 清洁工艺过程的层次结构模型 |
2.2.2 结语 |
2.3 本章小结 |
3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环境属性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
3.1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环境属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环境属性的调查研究 |
3.2.1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环境属性调查研究 |
3.2.2 毛坯制造工艺过程的环境属性调查研究 |
3.2.3 热处理工艺过程的环境属性调查研究 |
3.2.4 装配工艺过程的环境属性调查研究 |
3.3 目前清洁工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清洁疾症及对策分析 |
3.3.1 目前清洁工艺过程存在的重点清洁疾症 |
3.3.2 原材料利用率低给清洁工艺过程带来的环境影响 |
3.3.3 原材料利用率低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清洁工艺设计方法的研究 |
4.1 清洁工艺设计的原则 |
4.1.1 清洁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 |
4.1.2 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原则 |
4.1.3 清洁工艺设计的原则 |
4.2 基于“环境屋”的清洁工艺设计方法 |
4.2.1 清洁工艺设计中的“环境屋 |
4.2.2 基于“环境屋”的清洁工艺设计 |
4.2.3 实例分析 |
4.3 清洁工艺设计中的逆向设计方法 |
4.3.1 清洁工艺设计中的逆向思维 |
4.3.2 实例分析 |
4.3.3 环境屋和清洁树在清洁工艺设计中的综合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清洁工艺设计决策技术的研究 |
5.1 清洁工艺设计中的科学决策 |
5.1.1 面向清洁制造的工艺设计决策过程 |
5.1.2 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函数 |
5.1.3 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的目的及应用 |
5.1.4 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的过程与步骤 |
5.2 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过程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
5.2.2 过程评价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
5.3 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决策技术研究 |
5.3.1 层次分析法 |
5.3.2 模糊综合评价 |
5.3.3 过程逼近法 |
5.3.4 价值分析 |
5.3.5 清洁工艺过程综合评价决策技术的应用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清洁工艺过程的经济性分析 |
6.1 末端治理的经济性分析 |
6.1.1 末端治理及其局限性 |
6.1.2 末端治理的经济性调查 |
6.2 清洁工艺过程的经济性分析 |
6.2.1 清洁工艺过程的资源成本构成 |
6.2.2 清洁工艺过程的资源成本分析 |
6.2.3 清洁工艺过程的边际经济效益分析 |
6.2.4 清洁工艺过程的战略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基于环境屋的清洁工艺设计原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
7.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7.1.1 系统的功能结构 |
7.1.2 原型系统的开发环境 |
7.2 原型系统的实现与运行 |
7.2.1 基于环境屋的工艺设计 |
7.2.2 过程评价 |
7.2.3 人机交互式工艺设计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后续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8)抛丸机典型零件制造工艺的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抛丸机典型零件的研究现状 |
1.2.1 抛丸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抛丸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3 熔模铸造的研究现状 |
1.2.4 工艺标准化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零件制造工艺标准化的原理 |
2.1 制订零件标准化的原则分析 |
2.2 抛丸机典型零件制造工艺标准化的依据 |
2.2.1 零件的分组 |
2.2.2 工艺标准化的依据 |
2.3 抛丸机零件的制造工艺研究 |
2.3.1 零件的制造工艺 |
2.3.2 熔模铸造简介 |
2.3.3 熔模铸造工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熔模铸造工艺过程的实验研究 |
3.1 熔模铸造实验方案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1 模料及制模工艺对铸件的影响 |
3.2.2 制壳材料及工艺对铸件的影响 |
3.2.3 浇注条件对铸件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抛丸机典型零件熔模铸造工艺的数值模拟 |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1 数学模型 |
4.1.2 几何模型 |
4.1.3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2.1 工艺参数设定 |
4.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 浇注速度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4.4 抛丸机典型零件制造工艺标准化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践总结 |
5.1 零件的国产化工作 |
5.2 抛丸机设备零部件的设计工作 |
5.2.1 QH6923FZ型辊道连续通过式抛丸清理机 |
5.2.2 QH6910AL型辊道连续通过式抛丸清理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铁道客车转向架腐蚀机理及涂层防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2 课题研究内容 |
3 国外涂装技术的发展概况 |
4 国内涂装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一章 转向架防腐涂料及涂装 |
1.1 转向架的结构及特点 |
1.2 转向架腐蚀研究现状 |
1.2.1 转向架腐蚀原因分析 |
1.2.2 转向架腐蚀解决措施 |
1.3 涂料概述 |
1.3.1 涂料分类 |
1.3.2 防腐涂料 |
1.3.3 防腐涂料特点 |
1.4 涂装简介 |
1.4.1 涂装作用 |
1.4.2 转向架涂装防腐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转向架电化学腐蚀试验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腐蚀电位的测量 |
2.3.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2.3.3 电偶腐蚀试验 |
2.4 实验结果 |
2.4.1 腐蚀电位分布 |
2.4.2 Tafel 极化曲线测试 |
2.4.3 电偶腐蚀试验 |
2.4.4 试验结果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向架涂装防腐工艺 |
3.1 生产纲领 |
3.2 转向架涂装工艺要求及流程 |
3.3 涂装前处理工艺及设备 |
3.3.1 抛丸 |
3.3.2 除油 |
3.3.3 水洗1 和水洗2 |
3.3.4 表调 |
3.3.5 磷化 |
3.4 涂装方法与设备 |
3.4.1 防腐涂料的选择 |
3.4.2 涂层涂敷工艺与设备 |
3.4.3 固化工艺选择 |
3.4.4 固化烘道的结构设计 |
3.4.5 热力计算 |
3.5 三废处理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转向架重点腐蚀部位 |
附录2 转向架涂装线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铸造车间通风除尘问题 机床铸件采用酸洗除锈(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 陆国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2]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实施方法研究[D]. 李聪波. 重庆大学, 2009(12)
- [3]机械工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的探讨[D]. 喻兰. 重庆大学, 2007(05)
-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5]汽车生产过程安全评价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韩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6]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特征主线研究[D]. 李先广. 重庆大学, 2012(02)
- [7]清洁工艺过程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 刘英. 重庆大学, 2004(01)
- [8]抛丸机典型零件制造工艺的标准化[D]. 高超. 济南大学, 2015(05)
- [9]铸造车间通风除尘问题 机床铸件采用酸洗除锈[J]. 天津第一机床厂. 铸造机械, 1967(01)
- [10]铁道客车转向架腐蚀机理及涂层防腐工艺研究[D]. 傅振亮.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