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引导学生乐学英语(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君[1](2015)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三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三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三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何晓斓[2](2014)在《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进入了其发展的瓶颈期。学界在积极寻求应对方案时,出现了思想矛盾交织的状态:有学者提出取消大学英语或缩减大学英语课时,有学者提出大学英语要“转向”即转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有观点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要回归以外语为工具的教学理念,也有观点主张大学英语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等等。诸多不同的观点,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迷茫不知所措,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陷入“瓶颈”的大学英语教育急需一个理念上的明晰和方向上的指引。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英语教育”,而非“英语培训”。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人生幸福,作为语言教学的大学英语教育,更是具有人文引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当下的时代特征、学生特点、社会环境等则向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超越当前单一知识教学和考试文化主导的现实,追求“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功能,也是外界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诉求。“智慧”一词的涵义至今没有定论,但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比较-致地认为,智慧是值得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智慧高于知识、思维和人格,但是智慧离不开这三要素。智慧蕴涵人文,智慧彰显和谐,人文与和谐是智慧的关键词。智慧生成的途径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是关注人文与和谐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幸福生活的教育。智慧教育不是灌输所谓的智慧理论和信息,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的知识习得、思维训练和人格养成,智慧在“理解真知、正确判断和恰当实施”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体现。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知识习得的内容需强调语言与文化并重。引导知识习得,需强调“专念”意识和“学生中心”理念,关注“认知-建构-探索”习得环节的“个人知识”生成。习得目标需指向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中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中心关注点是:兴趣、质疑、直觉和隐喻。兴趣是智慧生成的重要“引子”,大学英语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保持需贯穿始终。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手段,质疑导致智慧的生成。直觉又是智慧的一部分。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直接指向智慧的生成。直觉和隐喻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最能在外语教与学中得以发展的思维和能力,却被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忽略。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质疑的鼓励、直觉和隐喻的发展,需贯穿大学英语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在语言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学英语教育中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引导,重点是跨文化语境下的人格关注,即引导学生的文化态度和翻译伦理。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包容、尊重异域文化,自觉地使用英文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合中西方优秀文化,并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从广义上说,每一个跨文化交流者,都可称之为“译者”,所以大学英语教育有必要引导学生明晰译者职责,坚守译者伦理。同时,大学英语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引导。学生的人格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领,这需要教师开发多元信息、创设人文与和谐,更需要教师自身智慧的发展。知识习得、思维训练和人格养成,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和谐融合的,贯穿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始终。三者相辅相成,知识习得让学生丰富,加之思维的不断发展和人格的逐渐养成,将学生引向智慧,“智慧”的生成无疑会作用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真正掌握。由此看来,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更加智慧,而且当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迷惘和“费时低效”的大学英语现状也会迎刃而解。大学英语,如果认清自身意义,追求“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将从贫乏走向丰富,从困境走向自由,将在高等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发挥出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
兰图[3](2020)在《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加坡因近年来发展迅猛被称为“新加坡奇迹”,李显龙总理将“奇迹”归因于双语教育。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华人众多的双语国家,英语属于外来语言,但新加坡立国之初便确立了英语的行政语言地位,这是当时新加坡面临的内忧外患决定的。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经济实力的发展,汉语(即华语)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教育部成立母语检讨委员会,其后出版的《何品报告书》进一步对课程标准的修订作出指导,并于2015年发布《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15》,以此来适应新加坡国内华语环境的变化。从华文课程标准存在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来看,其制定依据是其存在的基础,它准确地回答华文课标从何而来、因何而立,同时规定着华文课标的方法与目的。对制定依据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华文课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深刻的影响华文教育的目标与成果。因此,研究将不囿于课程标准本身,而是以课标制定的依据为重点,探析新加坡对于华语及华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价值需求。本研究以新加坡新版小学华文课程标准作为取材,对其制定依据作出分析和研究。首先对新加坡国内华语现状进行阐述及整理,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归纳总结出新加坡华语目前呈现衰微的趋势。为了使论文更好地被理解,在第三章分别从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课程架构、分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对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15进行呈现与总结。第四章以泰勒目标课程模式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法、因素分析法,从社会需求、学生经验、学科内容和功能三方面对新版华文课标制定的依据作出归纳与总结。在第五章中以第四章结论作为前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出新加坡在新时代下修订华语课标的依据的价值取向,从中剖析新加坡对华语持如何态度、对华语功能作如何理解。研究以新加坡为例,对新加坡新版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作出分析,解释了新加坡政府与教育部门对于华文课程及华语的态度与观点,探析新加坡国家对于语言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到,新加坡以生存作为国家发展第一需要,教育也服从于这一需要,语言课程的实用性占据第一位置。此观点与做法并不可简单以“可取”或“不可取”而加以判定,而是时代、国家与人民的选择。本研究试图解释新加坡华语教育的困境,阐述语言教育与国家生存的关联,为我国语言课程、教育以及国家生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武晋宇[4](2020)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法应用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X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而英语学科作为小学的主科之一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有趣地学习英语知识,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效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我国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用英语做游戏的教学目标,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改善传统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游戏教学的本质理解不透,对小学生的心理了解不够,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游戏教学流于形式,导致游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以X小学为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中高年级段的学生和英语教师分别进行调查和访谈,对该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为改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现状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游戏”及“游戏教学法”进行概念界定,并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展开深入理解,进而分析了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包括学生主体性原则、真实兴趣原则、真实语用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以及教育性、竞争性、语言性等特点。第三部分:主要针对游戏教学法在X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简单介绍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对问卷调查回收的数据以及访谈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初步呈现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现状。第四部分: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其中的问题,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对游戏教学法的认识有限,课堂纪律难以掌控,大班额教学不利于游戏教学开展,游戏教学评价略显消极,学生全体参与度不高,游戏形式单一老套;针对现存问题,笔者认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如下:学校的教学培训不到位,学生的自律能力有欠缺,学习环境存在局限性,教师的评价认识有偏颇并且倾向于关注优等生,以及教师的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第五部分:就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个人见解提出三个维度九个方面的对策,学校层面:引入优质资源,增加培训指导;组织教师研讨学习,优势互补提升能力;学生层面: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习意识;提高自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教师层面:针对大班教学,合理设定游戏;注重游戏教学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设计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丰富游戏形式;加强课堂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本文以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课堂为实际出发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分析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学校、学生以及教师三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游戏教学改进方案,以期达到更加可观的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效果。
彭俊[5](2019)在《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外由政府官方编写的华文教材的设计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和民族特色。在海外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各国之中,新加坡作为拥有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至今为止双语教育政策已经贯彻了40余年。本文选择从新加坡特殊双语政策大环境下对其官方统编教材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从海外华文教材的编写中窥见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国情的影响,对新加坡华文教材中蕴含的国家的社会语言特色、经济发展状况、历史和文化变迁以及教育方针进行探究。本文选取1992年起至2018年所使用过的或正在使用的四套由新加坡教育部官方编写的小学华文教材,通过回顾新加坡双语教育改革所走过的路程,结合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小学华文教材框架设计与体系的变迁,从课文编写理念的角度对这四套教材进行比较。本论文主要采用归纳法类对资料进行整理,再结合对比法进行分析。论文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对二十多年来新加坡小学华文课本中的编写理念及价值观的传递进行总结性分析,找出其发展的轨迹、规律、重点以及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延续历史的脉络,力求为未来的教材编写和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探讨其得以延续的新出路。
赵心玮[6](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形势下,小学英语学科教师们在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内涵。在课堂中做出了相应的举措,以便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花。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学习能力是学生应对学习任务的基本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非常深远。由此,许多研究者率先将目光投向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领域。口语能力作为基础语言技能,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目前,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教师方面来说,在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中,受教学时间和课堂资源的限制,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锻炼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知识讲解和书面测验部分占很大比例,口语表达练习特别少;从学生方面来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内容仅限于背诵教材上的词汇和课文对话。不能用英语组织语言,自然表达个人思想。并不善于口语交际,在真实情境中更做不到沟通自如。口语是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一个直观展现,若是这一过程中有障碍,语言输出就无法实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习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可以影响到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则能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把语言运用融入到身边环境。因此,本研究尝试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探索合作学习模式是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学习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帮助学生主动适时变换学习策略,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英语口语锻炼的渠道。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创新。提高他们英语口语的标准度和流畅度,使口语输出更加顺畅。解决小学生怕出错、不敢开口说英语的问题,减轻焦虑感。促使他们掌握英语口语学习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能力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能力在哪几方面影响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能力?3)合作学习模式能否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在实验班中,笔者从课本(PEP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课本)中整合情景交际篇目,适当补充课外的口语资料。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口语学习活动,调整学习对策,利用多种学习渠道,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练习活动,协助学生巩固所学篇目。最终引导学生自发性地积累口语素材,提高口语锻炼中的个人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求知过程中,善于分配和配合。把口语合作学习深入到生活的情景运用中。真正地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与学生英语学习实际相联系。笔者在研究过程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非正式访谈和口语能力测试等方式。经过对比分析实验前后的口语测试数据,发现实验班的口语测试成绩高于实验前,学生对合作学习能力和口语能力提升的联系有了新的认识,主动意识上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显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更加顺利和高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力和创造性,口语锻炼机会随之增多,口语流利度和标准度受到更多关注。小学生对口语学习信心不断增强,对英语口语交际越来越有兴趣。综上所述,在小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是非常有实效的,能够帮助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水平和交际能力。
黄春羽[7](2020)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阅读是全面综合能力的体现,在英语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内容,还有必要讲授学习技巧,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并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更新了传统授课方式,迎合了个性化学习趋势,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方向。本文为验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性,并对以后研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如下:1、初中生英语阅读学习的现状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2、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具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3、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否具有有效性?笔者选取了哈尔滨市某初中的一个自然班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前,笔者通过访谈和测试一了解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和实验班现有水平。实验时,实验班的授课方式采用新型的翻转课堂模式。实验后,笔者用测试二检验两次阅读成绩差距,并通过问卷从情感态度、接受程度、方法的反馈与效果评价四个维度了解翻转课堂给实验班学生带来的改变和影响。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的提高和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它还能使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能降低学生的阅读焦虑,且大多数学生对翻转模式的阅读课堂都有积极评价。本研究表明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实践意义。
曹青[8](2016)在《新加坡“乐学善用”教育理念及其在学前华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针对其母语教学进行了最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乐学善用”母语教育理念。本论文以新加坡“乐学善用”理念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构建、教学资源研发等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学前华文教学对“乐学善用”理念的实践,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等理论和实地观摩等研究方法对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学前华文教学进行了个案分析与研究,提出“乐学善用”理念在新加坡学前华文教学中的应用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章,主体部分为第二、三、四、五章。第一章,绪论,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针对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论文中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简要说明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分析和探究了新加坡“乐学善用”母语教育改革的背景、内涵和实践要求。第三章,从课程构建、教学资源研发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分析了“乐学善用”理念在新加坡学前华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第四章,以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前华文课程“学前状元学堂”为研究个案,落脚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要素,全面分析了“学前状元学堂”在课程构建方面实践“乐学善用”理念的情况。第五章,通过分析新加坡学前华文教学在实践“乐学善用”理念中的得失,从课堂活动设计原则、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和家庭教育等四个方面,针对“乐学善用”理念在新加坡学前华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是结语。结语部分总结性阐述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出了研究中的缺陷,并对后续研究方向和内容作出设想。
郑思媛[9](2020)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实用性研究 ——以《乐学汉语·基础篇》为例》文中提出在语言教学方面,教材编写是四大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中,实用性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本研究通过前期问卷的预调查,了解学生对当前使用的口语教材的满意度,以及对口语教材的需求和期望。通过前期访谈的预调查,我们发现使用过《乐学汉语》系列教材的教师对该教材满意度颇高,且一致认为该教材符合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的“实用性”这一原则。因此,我们拟借助调查,了解教学一线的口语课教师对于口语教材的看法、对初级口语教材实用性的认识与需求,从这本特定的初级汉语口语教材入手,努力探究编写对外汉语初级口语实用性教材的一般规律,为更为有序有效地编撰更具实用性的口语教材服务。本研究基于《乐学汉语》使用者的反馈结果,对《乐学汉语·基础篇》进行个案研究,本文从内容上的可接受性和形式上的可操作性两个方面对该教材的实用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教材编写建议和实用性口语教材使用的教学建议。其中,内容上的可接受性指向教材学习者,通过话题的选择、词汇的设置、语法的呈现和语料的控制来体现;形式上的可操作性指向教材的教授者,通过基于语块理论的生词编排模式和基于图式理论的会话编排模式来体现。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乐学汉语·基础篇》系列教材是一套实用的初级汉语口语教材,它的实用性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话题与生活结合紧密、提供了丰富的当代中国文化知识、地域特色鲜明是它内容上实用的表现;形式上的实用体现在练习形式多样和对话体编排模式等方面。生词的语块教学和图式在会话教学中的应用值得对外汉语教师借鉴;在练习的设计方面,宜进一步强化设计的制导性,以提升训练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避免拓展部分中与教材本课话题无关的内容;在课文内容的呈现上,应注重词汇的组合性与模块性。
朱珂[10](2020)在《情感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问题。长久以往,会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情感教学优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成为了每一位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作者选择在其任教的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开展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将情感教学运用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能否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写作学习积极的情感态度?将情感教学运用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能否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本研究以神经语言学、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情感教学运用到英语写作课堂中以探索研究效果。作者首先采用文献法,理清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的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情感教学和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随后,作者利用调查问卷对其任教的创新三班和创新四班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对英语写作学习情感态度的相关调查。之后,利用实验法,借助情感教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对比试验。作者将任教的两个班级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班的英语写作课堂进行关注学生情感状态的英语写作教学,而在对照班依旧进行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不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在为期四个月的实验过后,作者再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学习情感状态的问卷调查。最后,作者用SPSS软件分析学生在实验前后对于写作学习的情感态度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并对比了学生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的英语写作测试的得分状况,探究将情感教学应用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写作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基于实验数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利用情感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写作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自尊和坚毅等品质,从而促进情感素质的提高。第二,利用情感教学优化英语写作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效的。实验班的学生在四个月的情感教学实验之后,英语写作测试分数有明显提高。本研究从情感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在教师方面,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挖教材,以情施教,使得情知交融。第二,在学生方面,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动机、端正学生对于英语写作学习的态度、培养兴趣、磨砺英语写作学习的意志以及调控焦虑情绪、降低抑制等方面入手,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提高。
二、如何引导学生乐学英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引导学生乐学英语(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 |
二、关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 |
三、关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
四、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
一、论文框架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于本土视角的英语教学法学理分析 |
第一节 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本土理论 |
二、语言学理论 |
三、心理学理论 |
四、教育学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学理辨析 |
一、教学法与教学方法 |
二、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 |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 |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学法探究历程和实践基础 |
第一节 探究历程 |
一、传教士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
二、教学法理论与实验研究中英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改造 |
三、本国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具体探索 |
第二节 实践基础 |
一、历次课程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
二、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 |
第三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与体系分析 |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分析 |
一、反思批判 |
二、理性思考 |
三、实验探索 |
四、理论总结 |
五、实践检验 |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分析 |
一、外语学得:英语教学本质观 |
二、以人为本:英语教学主体观 |
三、工具与素养合一:英语教学目的观 |
四、语文并行、精泛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观 |
五、知行结合:英语教学过程观 |
第三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
一、实施原则 |
二、教学步骤 |
三、教学技巧 |
第四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 |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 |
一、本土原创 |
二、体系完备 |
三、理论支撑 |
四、方法多元 |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评价 |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价值 |
二、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影响 |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历史地位 |
第五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加强实验研究 |
一、英语教学法研究中实验开展不够 |
二、加强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
第二节 重视理论提升 |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中理论探索匮乏 |
二、重视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第三节 健全队伍建设 |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后继乏人 |
二、健全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队伍建设 |
第四节 营造文化环境 |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原生土壤缺失 |
二、营造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2)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大学英语教育:陷入发展的“瓶颈” |
二、研究者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研究 |
一、国内外关于智慧和智慧教育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
第四节 相关概念阐释 |
一、大学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师 |
二、大学英语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引导学生智慧生成:大学英语教育的追求 |
第一节 智慧 |
一、关于智慧的重要阐释 |
二、智慧的三要素:知识、思维、人格 |
三、智慧的关键词:人文与和谐 |
四、智慧生成的途径:智慧教育 |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育引导智慧之“能”与“求” |
一、“引导智慧”的大学英语教育之内涵 |
二、大学英语教育“引导智慧”之功能 |
三、外界对大学英语“引导智慧”之诉求 |
第三节 追求智慧教育:大学英语突破“瓶颈”的良方 |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 |
二、大学英语发展的路径:超越而非转向 |
第三章 智慧生成的基础:知识习得 |
第一节 狭化知识习得之现状 |
第二节 习得内容:语言与文化并重 |
一、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联 |
二、语言习得与文化认知 |
第三节 习得指导:关注个人知识生成 |
一、有效习得:认知-建构-探索 |
二、专念和学生中心:促个人知识生成 |
第四节 习得目标:跨文化交流 |
一、为何指向跨文化交流 |
二、通往目标的历程:心智成长 |
三、目标的实现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生成的关键:思维训练 |
第一节 为何要关注思维训练 |
一、思维及思维训练 |
二、隐没思维训练之现状 |
第二节 思维训练的内容与方式 |
一、激发兴趣 |
二、鼓励质疑 |
三、提升直觉 |
四、发展隐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生成的根本:人格养成 |
第一节 浅化及误解人格养成之现状 |
一、浅化人格养成 |
二、误解人格引导 |
第二节 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的人格关注 |
一、明晰文化态度 |
二、引导翻译伦理 |
第三节 基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格引导 |
一、开发多元信息 |
二、追求人文与和谐 |
三、发展教师“智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新加坡之谜”的谜底——双语教育 |
1.1.2 以何种姿态迎今日之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现实意义 |
1.2.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语言生存相关研究 |
1.3.1.1 现状与原因 |
1.3.1.2 语言存在的理由 |
1.3.1.3 不同视角下各类语言的生存与发展 |
1.3.1.4 述评 |
1.3.2 华语教育相关研究 |
1.3.2.1 华语教育政策梳理 |
1.3.2.2 研究现状 |
1.3.2.3 国家生存与华文教育 |
1.3.2.4 述评 |
1.3.3 新加坡华文教育相关研究 |
1.3.3.1 新加坡华文教育现状 |
1.3.3.2 新加坡华语教育政策制定理念及形成与发展 |
1.3.3.3 述评 |
1.3.4 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关研究 |
1.3.4.1 研究现状 |
1.3.4.2 语言社会功能分析 |
1.3.4.3 述评 |
1.3.5 课程制定相关研究 |
1.3.5.1 课程本体论与关系论研究 |
1.3.5.2 课程制定依据研究 |
1.3.5.3 述评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1.4.3.1 方法论 |
1.4.3.2 逻辑方法 |
1.4.3.3 具体方法 |
2 新加坡华语生存现状 |
2.1 国家层面 |
2.1.1 多语言学习政策 |
2.1.2 华文学习优惠政策 |
2.1.3 对削弱母语比重的反对意见 |
2.2 社会层面 |
2.2.1 语码夹杂现象严重 |
2.2.2 华语使用呈衰落趋势 |
2.2.3 “强语弱文”现象 |
2.2.4 学校内部问题丛生 |
2.2.4.1 华文教育整体性的缺失与教师的缺乏 |
2.2.4.2 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 |
2.2.4.3 华语语言学习难度较大 |
2.3 家庭层面 |
2.3.1 华人家庭华语认同感降低 |
2.3.2 家庭内部年龄分层明显 |
2.3.3 家庭影响力不足 |
2.4 新世纪的检讨 |
2.4.1 《何品报告书》的颁布 |
2.4.2 《何品报告书》提出的主要建议 |
3 2015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概况 |
3.1 课程理念 |
3.2 课程总目标 |
3.3 课程架构 |
3.4 分项目标 |
3.5 实施建议 |
3.6 小结 |
4 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
4.1 社会发展的要求 |
4.1.1 面向生活,便利沟通 |
4.1.1.1 强调华文交流沟通特性 |
4.1.1.2 让华语成为生活语言 |
4.1.2 培养情感,成为新加坡人 |
4.1.2.1 共同情感的缺乏 |
4.1.2.2 培育核心价值观 |
4.1.2.3 塑造新加坡人 |
4.1.3 运用网络,结合科技 |
4.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4.2.1 乐学善用,提高兴趣 |
4.2.1.1 检讨前的准备 |
4.2.1.2 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提倡 |
4.2.1.3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
4.2.2 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
4.2.2.1 生生间的差异 |
4.2.2.2 灵活与效率的结合 |
4.2.2.3 多类型人才的培养 |
4.2.3 少教多学,培养自学能力 |
4.2.3.1 “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 |
4.2.3.2 成为善思考的自主学习者 |
4.3 学科内容和功能 |
4.3.1 华文课程的内容 |
4.3.1.1 识字与读写 |
4.3.1.2 听说能力 |
4.3.2 华文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
4.3.2.1 华文课程的性质 |
4.3.2.2 华文课程的定位 |
4.3.2.3 华文课程的功能 |
4.3.3 华文课程培养价值观的特殊功能 |
5 不平衡的天平——依据的分析 |
5.1 灵活性与效率性的追求 |
5.2 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忽视 |
5.3 从时间的角度探析新加坡的考量 |
6 结论 |
6.1 立足现实,提升语言教育实用性 |
6.2 对焦理想,培养语言教育文化性 |
6.3 心怀天下,关注弱势语言生存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法应用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对游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对游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游戏 |
(二)游戏教学法 |
二、游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三、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及特点 |
(一)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的原则 |
(二)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的特点 |
第二章 游戏教学法在X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一)教师对游戏教学法的认识有限 |
(二)课堂纪律难以掌控 |
(三)大班额不利于游戏教学开展 |
(四)游戏教学评价略显消极 |
(五)学生全体参与度不高 |
(六)游戏形式老套单一 |
二、成因分析 |
(一)学校的教学培训不到位 |
(二)学生的自律能力有欠缺 |
(三)学习环境存在局限性 |
(四)教师的评价认识有偏颇 |
(五)教师倾向于关注优等生 |
(六)教师的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
第四章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提升改进策略 |
一、学校层面 |
(一)引入优质资源,增加培训指导 |
(二)组织教师研讨学习,优势互补提升能力 |
二、学生层面 |
(一)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习意识 |
(二)提高自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
三、教师层面 |
(一)针对大班教学,合理设定游戏 |
(二)注重游戏教学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
(三)设计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 |
(四)提高创新意识,丰富游戏形式 |
(五)加强课堂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课程标准及教材发展沿革研究 |
1.4.2 关于华文教材的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范围 |
2.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双语教育政策及华文课程标准的回顾 |
2.1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 |
2.2 新加坡华文课程理念变迁概述 |
2.3 发展调整导向下的华文课程理念变迁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
2.3.1 1979年《吴庆瑞报告书》的主导思想 |
2.3.2 1979年《报告书》指导下教材的主要编写理念 |
2.4 提倡效率导向下的华文课程理念变迁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
2.4.1 1992 年《华文教学检讨委员会报告书》的主导思想 |
2.4.2 1994版教材的主要编写理念:民族与国家认同感 |
2.4.3 1999 年《李显龙副总理政策声明》的主导思想 |
2.4.4 2002版教材的主要编写理念:多元文化与价值观 |
2.5 价值导向下的华文课程理念变迁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
2.5.1 2004年《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国会白皮书》的主导思想 |
2.5.2 2007版教材的主要编写理念:实用的语言 |
2.5.3 2011年《乐学善用—母语检讨委员会报告书》的主导思想 |
2.5.4 2015版教材的主要编写理念:乐学善用 |
3.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编写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
3.1 历年理念变迁梳理 |
3.1.1 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落实 |
3.1.2 资讯科技的重视和使用 |
3.1.3 重视华族文化的熏陶 |
3.2 编写理念在新教材中的传承和发展 |
3.2.1 《欢乐伙伴》中体现的编写理念特色 |
3.2.2 《欢乐伙伴》教材编写理念落实到课文中的具体分析 |
4.历年教材编写理念演变成因探究 |
4.1 国家语言政策及时代背景对历年教材编写理念的影响 |
4.2 国家语言环境对历年教材编写理念的影响 |
4.3 二语教学理论的演变与革新对历年教材编写理念的影响 |
4.4 新加坡课程标准内配套教学法的演变和发展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2.1.2 英语学科学习能力 |
2.1.3 英语口语合作学习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2 关于学习能力的研究 |
2.2.3 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成就动机理论 |
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工具 |
4.5 研究过程 |
4.5.1 实验前 |
4.5.2 实验班合作学习模式 |
4.5.3 实验班口语教学案例 |
4.5.4 控制班常规学习模式 |
4.5.5 实验后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
5.1.1 实验前问卷调查 |
5.1.2 实验后问卷调查 |
5.2 口语测试结果与讨论 |
5.2.1 实验前口语测试 |
5.2.2 实验后口语测试 |
5.2.3 控制班前后对比 |
5.2.4 实验班前后对比 |
5.3 访谈结果与讨论 |
5.3.1 实验前访谈 |
5.3.2 实验后访谈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和意义 |
6.2 研究启示和建议 |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
(二)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
(三)翻转课堂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趋势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本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
二、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一)研究的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本研究的价值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自主学习理论 |
(一)自主学习理论的介绍 |
(二)自主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二、掌握学习理论 |
(一)掌握学习理论的介绍 |
(二)掌握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介绍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阅读测试题 |
(三)纸质访谈提纲 |
(四)口头访谈提纲 |
(五)SPSS22.0 |
(六)乐教乐学APP |
五、研究过程 |
(一)前测阶段 |
(二)实验阶段 |
(三)后测阶段 |
(四)实验过程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访谈结果分析 |
(一)实验前对学生的访谈 |
(二)实验前对教师的访谈 |
二、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一)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二)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相关分析 |
(四)回归分析 |
四、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五、实验结果讨论 |
结论 |
一、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加坡“乐学善用”教育理念及其在学前华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2.2 研究思路和步骤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新加坡本土华文教育研究成果 |
1.3.2 中国关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研究成果 |
1.3.3 新加坡学前华文教育研究成果 |
1.4 概念界定 |
1.4.1 母语和第一语言 |
1.4.2 汉语和华语 |
1.4.3 新加坡华文教学 |
1.4.4 学前 |
第2章 新加坡“乐学善用”母语教育理念 |
2.1 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和双语教育 |
2.2 “乐学善用”理念的提出 |
2.3 “乐学善用”母语教育改革 |
2.3.1 “乐学善用”理念的内涵 |
2.3.2 “乐学善用”母语教育改革的要求 |
第3章 “乐学善用”理念在新加坡学前华文教学中的应用 |
3.1 教育公共部门对“乐学善用”理念的制度安排 |
3.2 贯彻“乐学善用”理念的学前华文师资培训 |
3.3 体现“乐学善用”理念的学前华文教学资源 |
3.3.1 学前华文教材 |
3.3.2 学前华文教具 |
3.4 凸显“乐学善用”理念的学前华文课程 |
第4章 “乐学善用”理念在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学前华文教学中的应用 |
4.1 课程设置 |
4.2 教材编写 |
4.3 教学方法 |
4.4 教学特点 |
第5章 “乐学善用”理念应用于新加坡学前华文教学的建议 |
5.1 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
5.1.1 以幼儿的生活语言为教学内容 |
5.1.2 基于不同的语言学习需求选择教学方法 |
5.1.3 创设积极、互动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
5.2 师资培训的完善与改革 |
5.3 教学资源支持 |
5.4 家庭教育的补充与扩展作用 |
第6章 结语 |
附录: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实用性研究 ——以《乐学汉语·基础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及教学研究现状 |
1.2.2 对外汉语教材实用性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3.1 框架和图式 |
1.3.2 语块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访谈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面向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使用者的调查 |
2.1 对口语学习者使用满意度和需求的调查:问卷 |
2.1.1 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
2.1.2 调查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分析 |
2.2 对口语课任课教师使用态度的调查:访谈 |
2.2.1 访谈的对象及问题 |
2.2.2 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基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乐学汉语·基础篇》的文本分析 |
3.1 内容上的可接受性 |
3.1.1 地域特色鲜明 |
3.1.2 语言项目呈现方式实用 |
3.1.3 活动场景真实 |
3.2 形式上的可操作性 |
3.2.1 练习形式多样 |
3.2.2 多模态辅助设计 |
第四章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 |
4.1 教学建议 |
4.1.1 应用图式理论充实会话素材 |
4.1.2 依据“框-棂”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
4.2 编写建议 |
4.2.1 增强词汇的组合性与模块性 |
4.2.2 避免拓展的无关性与孤立性 |
4.2.3 提升练习的制导性与有效性 |
4.2.4 区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的主要过程与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5.2.1 创新之处 |
5.2.2 不足之处 |
5.3 后续研究计划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汉语口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附录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暑假班汉语口语授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国际一线汉语口语授课教师访谈提纲 |
(10)情感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
1.1.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存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情感因素 |
2.1.2 情感教学 |
2.2 相关研究述评 |
2.2.1 国内外对情感教学的研究述评 |
2.2.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
2.3 研究空档 |
2.4 理论基础 |
2.4.1 神经语言学理论 |
2.4.2 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
2.4.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实验法 |
3.3.4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 |
3.4.2 情感访谈 |
3.4.3 写作测试 |
3.4.4 SPSS18.0软件 |
3.5 研究过程 |
3.5.1 实验前测 |
3.5.2 教学实验过程 |
3.5.3 实验后测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写作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1.1 实验班与对照班写作能力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4.1.2 实验班与对照班写作能力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4.1.3 实验班与对照班写作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4.2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
4.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情感态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后情感态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4.2.3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情感态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4.3 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3.1 实验前的情感访谈 |
4.3.2 实验后的访谈 |
第5章 结论及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教师教学层面 |
5.2.2 学生学习层面 |
5.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高中生对于英语写作学习的情感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英语写作前测试卷 |
附录三 英语写作后测试卷 |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学生写作成绩 |
附录六 英语写作情感教学模式课堂案例一 |
附录七 英语写作情感教学模式课堂案例二 |
致谢 |
四、如何引导学生乐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10)
- [2]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D]. 何晓斓.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3]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研究[D]. 兰图.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法应用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X小学为例[D]. 武晋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变迁研究[D]. 彭俊. 暨南大学, 2019(02)
- [6]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 赵心玮.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3)
- [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春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加坡“乐学善用”教育理念及其在学前华文教学中的应用[D]. 曹青. 山东大学, 2016(02)
- [9]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实用性研究 ——以《乐学汉语·基础篇》为例[D]. 郑思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情感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朱珂.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