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丁浩,金新蒙,杭栋华,傅泽泽,王雷[1](2021)在《腰椎管狭窄症经关节突减压术后新发腰腿痛的原因》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腰椎管狭窄症经关节突减压手术后新发腰腿痛的情况,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管狭窄经关节突减压术后新发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5例患者中,术后新发疼痛53例,占6.67%。其中,因停用激素致神经根水肿21例、早期感染3例、压迫股外侧皮神经4例、下肢静脉血栓6例、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3例、椎间融合器移位2例、关节突周围脊神经后支刺激5例、椎管内血肿3例、骶髂关节炎6例。本组5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随时间推移,VSA评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早期确定术后引起腰腿疼痛的原因,及时处理,对于促进快速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陈青平[2](2021)在《通督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DLSS伴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技术联合通督活血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症(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通督活血汤对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科并拟行腰椎融合内固定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症(肾虚血瘀型)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手术治疗+常规治疗。试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督活血汤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卧床休息,术后辅助功能锻炼。术后一共随访1个月,通过住院、门诊及电话随访方式,记录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4周的VAS评分、JOA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同时术后4周采用中医疗效指数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一共纳入60例患者,随访时间4周,其中试验组1例患者术后因服用中药出现呕吐不适而终止试验,故最终纳入本次研究59例,余患者均配合及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试验组29例,平均年龄为59.31±3.58岁,平均病程46.03±6.93个月,狭窄节段位于L4/5、L5/S1分为17例、12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为55.33±3.33岁,平均病程46.33±7.16个月,狭窄节段位于L4/5、L5/S1分为21例、9例。(2)两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内: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4周VAS评分、JOA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中医证候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4周各随访时间点内试验组VAS评分均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4周的总有效率为96.6%,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技术联合通督活血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症(肾虚血瘀型)在早期干预中发挥了较好的协同作用,在增强手术效果的同时有助于改善临床腰腿痛症状、腰椎功能及中医证候,促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陈培友[3](2021)在《颊针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融合术后腰腿痛的临床试验》文中认为
王贤[4](2021)在《滋阴通络方治疗肝肾亏虚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
李茂弘[5](2021)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动力位下CT3D椎管容积变化研究》文中认为
孙碧云[6](2021)在《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初步评价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和假针刺组。两组取穴均为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太溪,针刺组直刺大肠俞50mm-70mm,针灸师操作有突破感,患者自感局部酸麻胀、有向腿足部放射的触电感;除此之外的穴位均直刺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3次。假针刺组在以上所有穴位直刺2-3mm,不行操作手法。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3次,连续6周,共计18次。研究周期共31周,包括基线期1周,治疗期6周和随访期24周。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臀腿痛平均疼痛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腰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改良的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HADS焦虑亚量表得分、抑郁亚量表得分不同分级病例数所占百分比和针刺期待值评价,同时进行针刺盲法评价、患者依从性评价及针刺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脱落11例,剔除1例,因疫情影响,截止论文提交之时,尚有20例患者仍在随访中。两组患者基线期指标一致,具有主要结局指标的受试者71例,针刺组35例,假针刺组36例。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后第6周的臀腿痛NR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为-2.26(95%CI-2.95至-1.57),假针刺组为-1.89(95%CI-2.60至-1.18),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54),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结局指标包括:(1)第18周和第30周臀腿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2.26(95%CI-3.23至-1.29)和-2.08(95%CI-3.03至-1.13),假针刺组分别为-3(3)和-2.13(95%CI-3.03至-1.23)。两组间比较,第18周无统计学差异(P=0.723),第30周无统计学差异(P=0.937)。两组组内差异在第18、30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腰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1(3)、-2(3)和-1(4),假针刺组分别为-0.36(95%CI-1.10至0.38)、-0.56(95%CI-1.50至0.39)和-0.61(95%CI-1.61至0.39)。两组间比较,第6周(P=0.151)、第18周(P=0.338)和第30周(P=0.707)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内比较,针刺组第6、18和30周的腰痛NRS评分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假针刺组在第6、18和30周的腰痛NRS评分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RMDQ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2.69(95%CI-4.57至-0.80)、-2.32(95%CI-4.59,至-0.05)和-0.96(95%CI-3.57至1.65),假针刺组分别为-2.86(95%CI-4.78至-0.94)、-1.96(95%CI-3.84至-0.08)和-1.17(95%CI-3.69至1.35)。第 6 周和第18周,针刺组和假针刺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895,P=0.807),两组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0周,针刺组和假针刺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904),两组内比较在统计学上均没有差异。(4)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HAD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在焦虑亚量表方面,针刺组分别为-1.74(95%CI-2.99至-0.49)、-0.65(95%CI-2.39至1.09)和 0.28(95%CI-1.25至1.81),假针刺组分别为-0.78(95%CI-2.16至0.60)、-0.37(95%CI-1.49至0.75)和1.39(95%CI-0.43至3.22)。第6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针刺组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假针刺组的组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第18周和第30周,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787,P=0.337),两组内与治疗前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在抑郁亚量表方面,针刺组分别为-1.54(95%CI-2.76至-0.33),-0.87(95%CI-2.43至0.69)和-0.24(95%CI-1.70至1.22),假针刺组分别为-0.67(95%CI-2.15至0.81)、-1.74(95%CI-3.33至-0.16)和-1.17(95%CI-3.08至0.73)。第6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58),针刺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假针刺组较治疗前没有统计学差异。第18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8),针刺组与基线期相比组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假针刺组有统计学意义。第30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0),两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HADS焦虑亚量表评分、抑郁亚量表评分不同分级病例数所占百分比,在焦虑亚量表方面,在第6周,针刺组的无症状、可疑存在和肯定存在病例数所占百分比为26(74.3%)、7(20%)和2(5.7%),假针刺组为27(75%),1(2.8%)和8(22.2%),两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0)。第18周,针刺组为 20(64.5%)、8(25.8%)和 3(9.7%),假针刺组为 22(81.5%)、2(7.4%)和3(11.1%),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1)。第30周,针刺组为16(64%)、6(24%)和3(12%),假针刺组为 14(60.9%)、5(21.7%)和4(17.4%),两组间比较仍没有统计学意义(P=0.919),在抑郁亚量表方面,第6周,针刺组的无症状、可疑存在和肯定存在病例数所占百分比为28(80%)、5(14.3%)和2(5.7%),假针刺组百分比数则分别为25(69.4%)、6(16.7%)和5(13.9%),两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492)。第18周,针刺组为24(77.4%)、3(9.7%)和 4(12.9%),假针刺组为 22(81.5%)、3(11.1%)和 2(7.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4)。第30周,针刺组为18(72%)、4(16%)和3(12%),假针刺组为17(73.9%)、5(21.7%)和1(4.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90)。研究结论针刺可以减轻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臀腿痛症状,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对本病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的疗效并不优于假针刺;针刺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焦虑状态方面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可能优于假针刺;针刺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加以进一步研究。
庹伟[7](2021)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椎管狭窄是腰椎神经根病变的常见原因,神经受压导致腰腿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步行能力。腰椎椎管狭窄约占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8%~11%。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icroendosc opicdiscectomy,MED)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操作空间狭窄,学习成本较高。此外,MED技术行腰椎椎管减压时,器械需要先穿过工作套管,所以对器械选择有很大的限制。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 opic discectomy,UBE)通过小切口创建一个操作通道和一个观察通道,不需要工作套管,因此操作空间大,器械选择也更广泛。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总结UBE技术操作的经验和术中的一些思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标准在2017年1月到2019年7月治疗的腰椎管狭窄47例资料,其中UBE治疗22例(UBE组),MED治疗25例(MED组),比较UBE组和MED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手术节段、狭窄程度、腰椎管狭窄主要原因,比较MED组和UBE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2天、术后1年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的Mac Nab标准(分为优,良,可和差四个等级)在手术后一年的最后一次随访中评估所有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UBE组年龄与MED组年龄相比并无明显差距,[(59.1±11.7岁)vs.(58.3±8.5)岁,t=0.259,P=0.797]。MED组男女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11和14,UBE组男女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12例和10例,计算出χ2=0.521,P=0.471,UBE组与MED组性别相比并无明显差距。UBE组与MED组病程长短相比并无明显差距[(48.3±19.4)月vs.(37.8±18.4)月,t=1.901,P=0.064]。UBE组手术节段L3/4L4/5 L5/S1分别为5、10、7例,MED手术节段L3/4 L4/5 L5/S1分别为6、11、8例,计算出χ2=0.140,P=0.993,UBE组与MED组手术节段相比并无明显差距。UBE组患者狭窄程度Schizas分级B、C、D分别为8、8、6例,MED组患者狭窄程度Schizas分级B、C、D分别为9、10、6例,χ2=0.090,P=0.956,UBE组与MED组患者腰椎管狭窄程度相比并无明显差距。UBE组腰椎管狭窄主要原因分别为椎板增厚、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病例数分别为7、5、3、7例,MED组腰椎管狭窄主要原因分别为椎板增厚、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病例数分别为6、7、4、8例,χ2=0.430,P=0.934,UBE组与MED组患者腰椎管狭窄主要原因相比并无明显差距。UBE组和MED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可比性。与MED组相比较,UBE组术中出血量少[(48.2±7.2)ml vs.(94.0±11.2)ml,t=16.466,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5.9±1.6)d vs.(9.2±1.0)d,t=8.636,P=0.000]。术中硬膜外血肿UBE组为1例,术中出现硬膜外血肿MED为1例,P=1.000,UBE组和MED组术中出现硬膜外血肿的情况并无明显差异。术中硬膜撕裂UBE组出现了3例,硬膜外撕裂MED组出现了5例,计算χ2=0.036,P=0.849,UBE组硬膜撕裂并发症与MED组硬膜外血肿并发症无明显差异。MED组和UBE组患者共出现并发症10例,UBE组和MED分别为4、6例,计算出χ2=0.017,t=0.897,术中总并发症方面UBE组和MED组比较也无明显差距。此外、UBE组和MED患者均没有出现神经根损伤的病例,47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全部达到一期甲类愈合,术中的并发症10例患者均保守治疗后治愈。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术前所有患者在手术后VAS评分和ODI均明显降低,UBE组治疗的患者在疼痛改善方面更为优越,术后一年Mac Nab优良率UBE组为90.9%,MED组为89.9%,差异无显着性(P=1.000)。结论:UBE治疗腰椎管狭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短期疼痛缓解方面优于MED。UBE在治疗腰椎管狭窄时无严重并发症,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谢斌彬[8](2021)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验组(恢刺法)33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法)33例,总脱落率5.71%。操作时试验组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以恢刺治疗,恢刺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除环跳穴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其余配穴均选用0.30x40mm规格针刺,予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主穴、配穴均留针20分钟,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医者协助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腰部,对照组选用0.30x75mm的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针刺治疗,针刺行针时采用常规直刺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穴位、针具、操作及留针时长均同试验组,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协助患者活动腰部。1周治疗3次,2周1疗程,治疗4周,共2疗程。研究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用VAS、JOA及ODI量表进行主观疼痛、客观体征及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进行评分,统计各项量表评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总体疗效评价参照JOA下腰痛评分表。结果:1.治疗前将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及VAS、JOA及ODI量表评分值进行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JOA及ODI量表评分依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3.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VAS、JOA、ODI评分,出现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4周时,采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在疼痛改善及活动受限等情况方面均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4.选取两组受试者在第2周、第4周治疗时间节点的的VAS、JOA、ODI评分,与各自治疗前的分值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两组在第4周时VAS、JOA、ODI评分相比各自第2周的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5.试验组(恢刺法)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21.21%,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常规针刺)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9.09%,有效率为84.84%,两组进行比较有显着差异,z=2.20,P=0.02(P<0.05),选择恢刺法的试验组明显优于选择常规针刺的对照组。结论:两组在治疗第2周或第4周时,相比各自治疗前而言,无论是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还是选择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均有显着疗效,且第4周时两组的VAS、JOA及ODI评分均较各自第2周时的分值进一步改善。而在治疗2周时,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和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在对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并无统计差异,两组疗效相当,当治疗到第4周时,试验组选用恢刺法在治疗上对于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均显着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推测随着治疗时间周期的延长,选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无论是从改善患者的主观疼痛、客观体征还是日常活动受限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刘羽茜[9](2021)在《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期与总体疗效,并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对比,以探求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所纳入的患者均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计划纳入患者40例,实际纳入33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6例,对照组17例。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实际完成30例,试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取穴相同,均取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太溪(双侧)、委中(患侧);以下肢后侧疼痛为主,加承山、秩边;下肢外侧疼痛为主,加阳陵泉、环跳。试验组采用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针刺双侧肾俞、大肠俞,在患者呼气时向下斜刺进针,针刺得气后,提针到穴位天部,针尖指向病所(患者疼痛部位),手执针柄,维持针体不进不退,缓慢左右摇摆针柄,摆动的角度以450为标准,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左右来回为1次,共行针9次,操作时行针频率慢,动作轻柔,使针刺感应缓缓向患处扩散,行针结束后留针,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操作结束后留针,吸气出针,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得气后不做手法。两组均留针20分钟。受试者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共12次治疗。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评价指标:以JOA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简易McGill疼痛量表、ODI功能障碍指数为次要评价指标。JOA评分、简易McGill疼痛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评分,各量表均以治疗4周的评分作为疗效判定标准,通过对治疗前后评分进行对比,判断治疗效果。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1.JOA下腰痛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JOA评分为26.07±2.15,对照组JOA评分为23.13±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简易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SF-M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SF-M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组SF-MPQ评分为2.03±1.69,对照组SF-MPQ评分为5.00±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SF-MPQ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ODI功能障碍指数比较: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ODI指数为0.07±0.04,对照组ODI指数为0.18±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ODI功能障碍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针刺与常规针刺法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改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种针刺方法均具有安全性。2.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针刺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且远期疗效更好。
范艳春[10](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指标,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改良Mac Nab等评价工具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通过上述指标的对比,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30~45min,平均37.42±4.25min;术中出血量5~10ml,平均6.4±1.35ml;住院费用1.3~1.8万元,平均1.53±0.14万元;住院时间为2~6天,平均3.3±0.90天;1例患者出现术后症状复发,再次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45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或腰椎感染等并发症,上述指标均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VAS评分表明,术后1周2.48±0.99和术后3个月1.22±0.86评分均显着优于术前6.14±1.4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JOA评分分析也表明,患者术后1周18.86±2.69和术后3个月评分24.20±1.54评分均较术前13.26±3.13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患者术后1周、3个月和1年JOA评分较术前改善率分别为71%、76.78%和81.19%。基于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3.3%。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二、腰椎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管狭窄症经关节突减压术后新发腰腿痛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新发疼痛的描述性分析 |
2.2 疼痛原因与处理 |
3 讨论 |
(2)通督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DLSS伴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指征 |
1.4 术前检查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脱落病例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疗效比较及分析 |
3.1 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2 两组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指数对比 |
3.5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症的认识 |
1.1 定义和发病机理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电生理检查 |
1.5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督脉与DLSS伴腰椎失稳症二者关系的认识 |
4 腰椎融合内固定技术 |
5 椎管减压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 |
6 通督活血汤在术后治疗的优势 |
7 通督活血汤组方及分析 |
7.1 药物组成 |
7.2 配伍分析 |
8 疗效评估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9.1 不足 |
9.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DLSS伴腰椎失稳症的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2. 解剖结构 |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4. 临床特点 |
4.1 临床表现 |
4.2 临床分型 |
4.3 体征 |
4.4 辅助检查 |
5. 治疗 |
5.1 保守治疗 |
5.2 手术治疗 |
6. 小结 |
综述二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治疗 |
4.1 中药内治与外治法 |
4.2 推拿及功法锻炼 |
5.针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研究进展 |
5.1 针灸镇痛的生理学机制 |
5.2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措施 |
2.4 采用针具 |
2.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6 应急药物及合并用药 |
2.7 观察周期 |
2.8 观察指标 |
2.9 结局观察及评价时点 |
2.10 患者盲法评价 |
2.1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12 依从性评价 |
2.13 样本量估算 |
2.14 患者招募 |
2.15 随机方法 |
2.16 伦理学原则 |
2.17 试验注册 |
2.18 质量控制 |
2.19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招募 |
3.2 基线分析 |
3.3 结局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盲法评价 |
3.6 依从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据 |
4.3 结局指标的选择 |
4.4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方法 |
2.1 UBE组 |
2.2 MED组 |
3.术后处理 |
4.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住院资料 |
4.3 随访资料 |
5.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一般资料 |
2.住院资料 |
3.随访资料 |
四、讨论 |
1.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 |
2.UBE及 MED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
3.UBE技术的经验和思考 |
3.1 手术器械准备与使用 |
3.2 体位 |
3.3 麻醉 |
3.4 冲洗水的高度和水流量 |
3.5 手术入路定位与透视 |
3.6 椎板窗的显露 |
3.7 UBE镜下操作的要点 |
3.8 黄韧带的处理 |
3.9 术野清晰度的保障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
1.6 针刺异常情况及其处理、预防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安全性指标 |
2.7 统计处理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完成情况分析统计 |
3.2 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JOA评分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ODI评分比较 |
3.7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病名和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治疗 |
2 研究方案选择依据 |
2.1 研究方案选择 |
2.2 恢刺法的选择 |
2.3 夹脊穴选择 |
3 研究统计结果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 病名与症状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
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综述三 青龙摆尾针法的研究进展 |
1 青龙摆尾针法的源流 |
2 青龙摆尾针法的作用机理 |
3 青龙摆尾针法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1 研究方法 |
2 病例来源 |
3 样本量估算 |
4 诊断标准 |
5 病例选择 |
6 随机分组 |
7 治疗方案 |
8 评价指标 |
9 不良事件处理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统计方法 |
12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结果 |
14 结论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选穴依据 |
3 针刺手法依据 |
4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简易McGill疼痛量表 |
附录3 JOA评分量表 |
附录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数据与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手术方法 |
1.3.2 术后处理 |
1.3.3 术后疗效评估 |
1.3.3.1 腰椎JOA评分 |
1.3.3.2 VAS疼痛评分 |
1.3.3.3 改良MacNab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术期情况 |
2.2 VAS评分比较 |
2.3 JOA评分比较 |
2.4 改良Mac Nab评价优良率 |
2.5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腰椎间盘突症复发机制 |
3.2 目前治疗策略及优缺点 |
3.3 微创PELD治疗的优势 |
3.4 PELD的局限性或不足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腰椎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管狭窄症经关节突减压术后新发腰腿痛的原因[J]. 丁浩,金新蒙,杭栋华,傅泽泽,王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14)
- [2]通督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DLSS伴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观察[D]. 陈青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颊针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融合术后腰腿痛的临床试验[D]. 陈培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滋阴通络方治疗肝肾亏虚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D]. 王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动力位下CT3D椎管容积变化研究[D]. 李茂弘. 海南医学院, 2021
- [6]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孙碧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7]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初步研究[D]. 庹伟.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8]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谢斌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D]. 刘羽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范艳春. 桂林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