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草喂牲口应注意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赵泽中[1](2021)在《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文中研究表明粪秽既是农业系统中的生产资料,也是卫生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不洁之物,粪秽处理由此兼具生产与卫生的双重面相。过往对粪秽处理问题的研究或是从肥料的角度给予关注,或是从污物的层面进行讨论,尚未见到将生产与卫生结合起来的系统考察。此外,对积肥用粪问题的分析较少措意于集体化时期;粪秽清洁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城市,未对农村的同一问题进行探讨,无形之中造成研究主题的残缺。有鉴于此,本文试将生产与卫生两种面相结合起来,梳理1912-1965年间山西省农村地区积肥用粪与卫生清洁的变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生产与卫生、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以人畜粪便为主体的农家肥料虽是近代山西农村社会的主要肥源,但在家户、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构成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民国政府和知识分子为改善民族形象、保障国民健康,逐步在农村开展清洁工作,不过其努力受到农民观念、时间、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始终效果不彰。中共治理下的肥料工作和清洁运动在革命战争时期即见萌芽。1949年后在化肥生产能力有限的客观条件下,中共不断强调农家肥料的重要性,对肥料的积、沤、运、施等环节加以严密组织,有力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共巧妙地使清洁运动共享着肥料工作的意义轨道和组织资源,并对双方在对象范围、工作时间与处理方法上的矛盾进行调适,使农村粪秽处理呈现出“卫生与生产相结合,卫生为生产服务”的特点,从而在总体上实现了农村积肥用粪与环境卫生的同向发展。然而,历史的实践是曲折的,当生产与卫生工作相互脱离甚至违背现实时,粪秽处理亦随即出现偏差,因此集体化时期农村粪秽处理工作在整体进步态势中仍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失衡特征。在高度组织化的肥料工作与清洁运动中,现代性的技术规范和价值观念逐步得到推广,老农、技术干部、劳动和卫生模范等群体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这种社会变革的实现不仅有赖于现代和传统的互相连接,也立足于中共的意义构建与持续实践,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由此而空前密切起来。
李林泽[2](2021)在《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文中认为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语义特征?3.语义异指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语义异指现象体现了语言象似性这一根本性的句法语义特征。表层句法结构的底层是概念结构,意义就是概念化。意义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是有限的。言者用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势必造成对现有句法结构的主观操作。虽然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各有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总的来说,语义异指结构在异指成分的形态特征、数量限定语、句型分布以及句子的体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于语义正指结构来说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二、修饰类语义异指和述补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语义特征,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语义指向是异指现象语义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还原观的角度来看,两类语义异指中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并不因进入这些结构(或构式)而有所改变,其配价要求和词汇选择限制保持不变。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异指相关的结构(特别是动结式)的整体论元结构和语义指向特征都与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异指结构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是概念化者有意的句法安排,体现了较高的主观性。第三、语义异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从根本上讲,语义异指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认知识解结果而对习以为常的语义正指结构的图形-背景关系的逆转,是认知主体不同识解方式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修饰类语义异指是言者对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进行突显、静态到动态心理扫描方式的转换等认知识解操作的结果。异指成分以及中心成分存在于同一个注意窗口,两个成分作为输入项而形成新的整合空间,从而产生了迥异于组成构件的语义特征。此类语义异指是言者有意识的句法操作,具有强烈的语用动机。通过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操作,将性状焦点化,更好承载主观情感、体现表达意图,完成话语构建。述补类语义异指逆转了述语和补语的图形背景关系,补语成为图形并构建主要事件,可以独立或共同支配论元。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不同句子结构即代表不同意象的观点。所谓的句型变换根本不存在,“移位说”赖以存在的“源句式”也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第四、语义异指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内部并不匀质。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语言理据等,但在认知理据方面具有统一性。本研究明确界定了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范围及其认知、心理学基础,构建了对该现象进行描写-解释的基本框架。对典型的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产生理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引向深入,对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当下急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即时翻译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陆夏媚[3](2021)在《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思县是广西主要的玉米和甘蔗种植基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多,营养价值较高,当地养牛历史悠久,养牛氛围良好。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喂养肉牛,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思县水稻、玉米、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情况和肉牛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现状分析。截止2020年底,该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全年可收集利用量为17.80万吨,饲料化利用率18.43%,所辖8个乡镇均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主要农作物秸秆,全县建立有1个秸秆收储加工利用点并已投入使用。截止2020年底,该县拥有肉牛养殖场(户)11309个,全年肉牛存栏量为3.24万头,出栏量为1.15万头,所辖8个乡镇均有发展肉牛养殖。目前,该县肉牛养殖模式中,农户散养模式占主体地位,秸秆饲料化的方式通常为农户采用到田地收集新鲜秸秆直接喂食或晒干切短后方式喂养肉牛,少数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建有小型青贮池。该县肉牛产业链结构主要表现为活牛经个体屠宰户屠宰后以热鲜肉形式进入农贸市场的形式。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秸秆丰富但饲料化利用率低;二是饲养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肉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本文结合上思县养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建设秸秆收储运加工体系,加快饲料加工业发展。二是推动肉牛生产专业化、组织化,推广标准化饲养方式,整合肉牛养殖模式,培育龙头企业。三是种养结合,打造产、加、销一体链,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产业,以肉牛屠宰加工为桥梁拓宽产业链。四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推广科学技术,加强秸秆养牛扶持力度,强化肉牛体制建设和市场监管。
柳直[4](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指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垢志霞[5](2020)在《冀东地区甘薯育秧方式优化及生产中商品薯形成的调控》文中指出鲜食甘薯作为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上对鲜食甘薯薯块形状、单薯重量提出了严格要求,生产薯形好,薯块大小合适的商品薯显得更为重要;高效、环保的育秧方式是甘薯种植的基础,传统火炕育秧由于用工量大、环境污染重在生产上受到限制,创建高效环保育秧方式成为当前甘薯种植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试验开展电热育秧技术优化及薯形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薯炕育秧。研究电热丝、稻草+电热丝、稻草和冷炕四种育秧方式对甘薯生长的影响,本试验研究表明,电热丝薯炕和稻草+电热丝薯炕的床体温度最高,冷炕的温度最低,最低温与最高温差13.4℃。在早春温度低的地区,采用电热丝,稻草+电热丝进行薯炕育秧比冷炕和稻草育苗提前15天出苗。通过研究不同的育秧方式对不同品种的甘薯秧苗性状的影响,其中卢选一号的差异显着,烟薯25差异不显着,北京553差异显着;四种育秧方式对不同品种的甘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有明显的影响,卢选一号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在不同育秧方式下差异更明显,烟薯25号在四种育秧方式间差异较小,北京553差异显着。2.薯形控制试验。以烟薯25号普通秧苗为供试材料,设计4个不同的插秧期、6个不同的秧苗入土节数,研究烟薯25农艺性状、总产量、商品薯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研究不同入土节数、不同插秧期的植株性状与产量及中型薯产量的相关性,得出甘薯的地上部分对甘薯块根生长的影响间接作用较大,而单株结薯数、单株薯质量直接影响产量,单株结薯数直接影响中型薯产量。通过对不同入土节数、不同插秧期的植株性状与产量及中型薯产量的研究,在4个不同插秧期内,随着插秧期的推迟,地上部分性状、单株结薯数、单株薯质量逐渐下降,在5月下旬插秧时产量最高;在6个不同的薯秧入土节数条件下,地上部分的性状差异显着,薯秧入土节数3节为最佳。本次研究认为5月下旬插秧节数3节时能够有效的协调各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可以达到高产。
杜翔,李志江[6](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倒序本配例的改进》文中认为文章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倒序本配例改进的实例,分析总结了语文辞书配例编写和修改中应注意的问题:配例注意典型性、思想性、时代性,整句配例注意完整简明、词语配例注意词义系联。
付兵兵[7](2020)在《平顶山谚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顶山人民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缔造出了蕴意深刻的谚语,平顶山谚语是平顶山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用形象生动的词语、短小凝练的形式展示了平顶山方言的魅力。平顶山谚语根植于平顶山社会文化中,平顶山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水平、民俗民风都在谚语中有所体现,因此研究平顶山谚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平顶山文化、了解平顶山人民。本文以平顶山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词汇、修辞及文化等角度对平顶山谚语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本文所选用的谚语一部分来自平顶山各县市的县志、市志,另一部分来自于田野调查,资料相对完整。本文的整体框架主要是由前言、正文及结语三大部分构成。前言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写作缘由、研究价值、前人的研究成果、语料的详细来源等问题。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简述了平顶山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对平顶山方言作简单介绍。对平顶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人文历史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平顶山方言中,主要对平顶山语音声韵调进行了简单地分析与归纳。第二章讨论了平顶山谚语的语音特点,对平顶山谚语押韵及平仄进行分析。在押韵方面,主要是通过分析双句式谚语腰韵的押韵,总结归纳其整体的特点;在节奏方面,主要是对单句式谚语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其节奏特点;在平仄方面,平顶山谚语对平仄要求不高,其中平仄相间或相连现象较多。第三章分析了平顶山谚语的词汇特点,对常用词汇和方言词汇进行梳理。平顶山谚语在选词上多采用口语词,使得平顶山谚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土乡土气的乡土味;用词方面平顶山谚语多采用生活化词语,巧用方言词语,极具生活化和地方化。方言词语多为名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但都极具地方特色。第四章研究了平顶山谚语的句式特点,对其单复句关系进行归纳。平顶山谚语从句式结构上可分为单句、复句和紧缩句,对所收集的谚语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顶山谚语多为单复句式,单句式谚语以主谓句为主,非主谓句数量较少;复句式谚语间的句式关系多通过语意和逻辑确立的,有不确定性和非唯一性。第五章总结了平顶山谚语的意义类型,对其类别及语义关系进行分类。从内容入手,将平顶山谚语分为社会谚、生活谚、农业谚和气象谚这四类;从语义入手,将谚语语义分为深层义和浅层义两种,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平顶山人民在表达上的特点,叙事讲理多委婉含蓄。第六章概括了平顶山谚语的辞格类型,对其谚语辞格进行了简要说明。主要从常用辞格和辞格综合运用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平顶山谚语常用的辞格可分为浅层辞格和深层辞格,其中比喻、拟人、对偶、映衬、夸张为常见辞格;在辞格综合运用中,辞格套用、连用、兼用的综合运用,为平顶山谚语增添了光彩。第七章阐述了平顶山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重视农业、教育、人际交往及养生等。平顶山谚语承载着独特的乡村文化,其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平顶山谚语的词汇上,其社会文化既有其共性,也有其地方特色。谚语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种推陈出新的变化,使谚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指导人们。结语部分则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简要地说明未来研究方向。
龙倮贵,费晓辉[8](2020)在《滇南彝族传统禁忌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文中认为滇南彝族传统禁忌文化既是一种兼具法律和宗教性质的社会规范,也是一种具有宗教性和世俗性的道德行为规范。就其形式和内容而言,有图腾、语言、食物、生产、生活、婚恋、丧葬等禁忌方面内容。滇南彝族的这些传统禁忌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兼具积极的和消极的正负社会功能,因而我们去芜存精,古为今用,对其中积极的、正能量的禁忌文化应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且培育和践行,在滇南彝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综合治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齐伟明[9](2019)在《秸秆焚烧污染物扩散模拟及其控制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当前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秸秆露天焚烧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一直实行秸秆禁烧制度,但效果并不理想,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为了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并减轻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转变禁烧思路,制定科学严谨的秸秆焚烧控制方案,管控秸秆焚烧迫在眉睫。本研究首先结合文献调研与野外秸秆焚烧实验,利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计算了2016年“2+26”城市的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并探究了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26”城市秸秆焚烧产生的PM2.5、SO2、NOx、NH3、CO和VOCs年排放总量分别为20.6万t、1.5万t、8.2万t、1.1万t、124.5万t和19.3万t,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城市为德州市、菏泽市、聊城市和新乡市,分别占“2+26”城市秸秆焚烧大气污染物总排放量的11.6%、9.9%、6.5%和6.4%。北京市的秸秆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仅为5130.27 t,占总排放量的0.3%,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结合排放清单采用CALPUFF模型模拟秸秆焚烧在不同含水率的源强以及不同气象场条件下,污染物PM2.5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焚烧含水率较低的秸秆,排放的PM2.5的浓度较小,造成的污染程度较轻,在实际焚烧情况下,应尽可能控制秸秆含水率不高于10%;风速在4.4 m/s-6.7 m/s范围时,PM2.5浓度下降速度加快,扩散稀释作用明显。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上时,PM2.5浓度上升速度加快,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易加剧空气污染。模型模拟结果为制定秸秆焚烧污染控制方案提供数据支撑。论文系统梳理并探讨了国内外秸秆焚烧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模型模拟结果,更加明确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秸秆焚烧污染控制方案。方案主要包括秸秆焚烧的许可证申请、秸秆焚烧污染物控制项目、秸秆焚烧方式、适宜的气象条件、监督与执法以及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等。该方案有助于控制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吴晶[10](2019)在《论“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的人畜关系》文中指出从显形的层面上看,建立社会主义集体话语是“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最终意图,但是,从人畜关系的角度对“十七年”合作化小说进行再解读,可以发现其在隐形层面上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十七年”合作化小说试图建构社会主义集体人畜伦理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家庭人畜伦理的巧妙征用。这样以来,新旧伦理在对立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共谋的关系,传统人畜伦理为新的人畜伦理的论证与动员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传统伦理向集体伦理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为此作家建构了生产关系转型后人畜关系的三种模式。其次,集体牲畜的描写实际上是“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传统自然书写的巧妙留存。牲畜在场的集体劳动场景的书写是牲畜书写的特殊或重要地带,劳动场景的诗意化书写使之具有了某种“风景”特质。作为自然生态的集体牲畜在这个意义上又和其主人一起恢复了主体性。作家们在集体的牲畜身上找到了传达“天人合一”思想的狭窄空间,实现了自然的生态书写。最后,“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的人与牲畜关系的书写成为人性书写的突破口。“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的人畜关系,一方面充满了日常生活意味,显示出其无限温情,另一方面,又因为是在集体生活劳动中建构的,因此又与宏大叙事相关联,体现了作者的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的宏大愿景。在人畜关系的建构上,饲养员是最典型、理想的人物塑造。由此得出,“十七年”合作化小说实现了传统话语与社会主义集体话语的双赢,人畜关系是搭建在它们之间的桥梁。
二、稻草喂牲口应注意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草喂牲口应注意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史料、概念与方法 |
第一章 民国农村粪秽处理的不同面相 |
第一节 生产传统中的积肥用粪 |
第二节 卫生改良中的污秽病源 |
第三节 粪秽处理的区域不平衡性 |
小结 |
第二章 中共治理下的肥料工作 |
第一节 农肥的收集制造 |
一、积肥 |
二、造肥 |
三、投肥 |
第二节 农肥的空间移动 |
一、由城到乡 |
二、拾粪活动 |
三、由村到田 |
第三节 农肥的施用技术 |
一、农肥施用技术的发展 |
二、农肥施用技术的推广 |
小结 |
第三章 中共治理下的清洁运动 |
第一节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1937-1953) |
一、科学与革命的纠缠 |
二、卫生与生产的结合 |
第二节 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初期(1953-1960) |
一、“卫生与生产相结合”的变形 |
二、除害灭病的政治加速度 |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1960-1965) |
一、回归中的“变” |
二、发展中的“不变” |
小结 |
结语 |
附录:山西省有关农家肥料的谚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语料来源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语义异指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
2.1 引言 |
2.2 语义指向研究纵观 |
2.2.1 国内外语义指向研究 |
2.2.2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
2.3 语义异指的界定与判定标准 |
2.3.1 语义异指的判定及分类 |
2.3.2 语义异指的判定标准及认知心理基础 |
2.4 语义异指的分析维度 |
2.5 语义异指的多视角研究 |
2.5.1 语义异指的修辞学研究 |
2.5.2 语义异指的语用研究 |
2.5.3 语义异指的系统功能研究 |
2.5.4 语义异指的生成研究 |
2.5.5 语义异指的认知研究 |
2.6 典型语义异指的研究综述 |
2.6.1 异指定语研究 |
2.6.2 异指状语研究 |
2.6.3 异指补语研究 |
2.7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描写-解释框架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图形-背景理论 |
3.2.2 认知识解理论 |
3.3 描写-解释框架 |
3.3.1 描写与解释的内涵 |
3.3.2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原则 |
3.3.3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框架 |
3.4 小结 |
第4章 异指定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4.1 引言 |
4.2 定语及定语的语义指向 |
4.2.1 定语的定义 |
4.2.2 定语类别及语义指向特征 |
4.3 异指定语的句法特征 |
4.3.1 异指定语的指向特征 |
4.3.2 异指定语的形态特征 |
4.4 异指定语的语义特征 |
4.4.1 异指定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
4.4.2 定语类别与语义异指的关联 |
4.4.3 主内定语与宾内定语的语义及指向差异 |
4.5 异指定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
4.5.1 主宾侧重关系与焦点突显 |
4.5.2 观察排列与异指定语语义差异 |
4.5.3 句位选择与定语突显面调变 |
4.5.4 概念依存与异指定语长距离指别 |
4.6 小结 |
第5章 异指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5.1 引言 |
5.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
5.2.1 状语及定状区别 |
5.2.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
5.2.3 异指状语的类别划分 |
5.3 异指状语的句法特征 |
5.3.1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
5.3.2 指主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
5.4 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
5.4.1 三个维度的异指状语语义分析 |
5.4.2 不同类型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
5.5 异指状语句与定语句的句法语义差异 |
5.5.1 指主状语句与主内定语句 |
5.5.2 指宾状语句与宾内定语句 |
5.6 异指状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
5.6.1 视角调变与观察排列方式变化 |
5.6.2 认知突显与句型选择差异 |
5.6.3 心理扫描与动态语义增加 |
5.6.4 语序差异与概念可及路径 |
5.6.5 句式选择与焦点化效果差异 |
5.7 小结 |
第6章 异指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6.1 引言 |
6.2 补语类型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
6.2.1 补语语义指向的分析维度 |
6.2.2 补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
6.2.3 补语语义歧指 |
6.3 异指补语的句法特征 |
6.3.1 异指补语结构的内部构成 |
6.3.2 异指补语的句型分布及规律 |
6.4 异指补语的语义特征 |
6.4.1 异指补语的语义类型 |
6.4.2 异指补语结构的成分整合 |
6.4.3 异指补语结构的配价问题 |
6.4.4 异指补语的语义歧指分析 |
6.5 异指补语的认知理据 |
6.5.1 异指补语与背景-图形顺序调变 |
6.5.2 语序选择与状补认知突显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发现及启示 |
7.1.1 研究发现 |
7.1.2 语义指向分析的价值与启示 |
7.1.3 语言中无所不在的象似性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正指形容词、动词定语列表 |
附录二 情绪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三 动作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四 二价形容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五 动补结构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分类表 |
附录六 单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
附录七 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
致谢 |
(3)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秸秆 |
2.1.2 秸秆饲料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秸秆综合利用理论 |
2.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第三章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3.1 上思县基本概况 |
3.1.1 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
3.1.2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
3.2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 |
3.2.1 上思县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
3.2.2 上思县养牛业发展情况 |
第四章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 秸秆丰富但饲料化利用率低 |
4.1.1 秸秆饲料技术推广不足 |
4.1.2 种植条件和养殖方式的制约 |
4.1.3 收集储运加工体系不健全 |
4.2 饲养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 |
4.2.1 饲养方式落后,管理粗放 |
4.2.2 规模化生产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4.3 肉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 |
4.3.1 种养分离较明显 |
4.3.2 缺乏屠宰深加工企业 |
4.4 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推进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应用的对策 |
5.1 加强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 |
5.1.1 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 |
5.1.2 建设秸秆收储运加工体系,加快饲料加工业发展 |
5.2 推动肉牛生产专业化、组织化 |
5.2.1 推广标准化饲养方式 |
5.2.2 整合肉牛养殖模式,培育龙头企业 |
5.3 种养结合,打造产、加、销一体链 |
5.3.1 打造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产业 |
5.3.2 以肉牛屠宰加工为桥梁拓宽产业链 |
5.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
5.4.1 加大力度推广科学技术 |
5.4.2 加强秸秆养牛扶持力度 |
5.4.3 强化肉牛体制建设和市场监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
一、“旅大”简介 |
二、苏军进驻旅大 |
三、中共建党建政 |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
一、创建与整理 |
二、成效与不足 |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
二、货币“贴帖”过程 |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
一、改革的背景 |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
结语 |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
(一) 经济层面 |
(二) 经济之外层面 |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冀东地区甘薯育秧方式优化及生产中商品薯形成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甘薯研究概述 |
1.2 甘薯育秧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3 甘薯生产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1.3.1 商品薯的要求 |
1.3.2 商品薯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育秧方式比较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薯炕建造 |
2.2.2 育秧 |
2.3 指标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四种育秧方式温度的比较 |
2.4.2 不同育秧方式下烟薯25、卢选一号和北京553的秧苗生长动态 |
1.株高 |
2.茎粗 |
3.叶面积 |
2.4.3 同品种不同育秧方式下秧苗性状差异 |
1.株高 |
2.茎粗 |
3.叶面积 |
2.4.4 同一育秧方式下不同品种秧苗性状差异 |
1.株高 |
2.茎粗 |
3.叶面积 |
2.5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生产中商品薯形成的调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条件 |
3.1.2 供试品种 |
3.2 试验设计 |
3.3 调查方法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分析 |
3.5.1 叶面积动态变化 |
3.5.2 不同插秧期不同处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3.5.3 不同入土节数对小区甘薯产量差异比较 |
3.5.4 不同入土节数对小区中型薯产量差异比较 |
3.5.5 不同处理间农艺性状与产量的方差分析 |
3.6 讨论与结论 |
3.6.1 叶面积对甘薯生长影响 |
3.6.2 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 |
3.6.3 插秧期对烟薯25产量的影响 |
3.6.4 入土节数对烟薯25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4.1 甘薯育秧方式的选择 |
4.2 增加商品薯率的调控措施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倒序本配例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 整句配例注意完整简明 |
(一) 增补逻辑内容,推导语义 |
(二) 交代必要语境,烘托语义 |
(三) 增补相近内容,印证语义 |
(四) 指明具体对象,显化语义 |
(五) 增换整句配例,改进语义 |
(六) 配例应注意简明性 |
二、 词语配例注意词义系联 |
(一) 词义系联,呈现词语 |
(二) 义例一致,准确合理 |
(三) 区分配例与释义举例 |
三、 配例注意典型性层级性 |
(一) 平行词语之间 |
(二) 释义与配例之间 |
(三) 同一义项的各配例之间 |
(四) 字词配例层级之间 |
四、 配例注意思想性时代性 |
(一) 配例应注意思想性 |
(二) 配例应注意时代性 |
(三) 配例应注意稳定性 |
(7)平顶山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我国谚语研究现状 |
二、平顶山方言谚语研究概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平顶山方言概况 |
第一节 平顶山市简介 |
一、平顶山自然地理概况 |
二、平顶山人文历史概述 |
第二节 平顶山方言概况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第二章 平顶山谚语的语音特点 |
第一节 平顶山谚语的押韵 |
一、平顶山谚语押韵方式 |
二、平顶山谚语的押韵位置 |
三、平顶山谚语的韵辙 |
第二节 平顶山谚语的节奏 |
一、单句式谚语 |
二、复句式谚语 |
第三节 平顶山谚语的平仄 |
第三章 平顶山谚语的词汇特点 |
第一节 平顶山谚语中的常用词语 |
一、地貌气象类词语 |
二、动植物类词语 |
三、农作物类词语 |
第二节 平顶山谚语中的方言词语 |
一、名词 |
二、动词 |
第四章 平顶山谚语的句式结构 |
第一节 平顶山谚语的单句结构 |
一、主谓句 |
二、非主谓句 |
第二节 平顶山谚语的复句结构 |
一、一重复句 |
二、多重复句 |
三、紧缩复句 |
第五章 平顶山谚语的语义类型 |
第一节 谚语的分类标准 |
一、按谚语内容分类 |
二、按谚语结构分类 |
第二节 平顶山谚语的语义类型 |
一、生活类谚语 |
二、社会谚语 |
三、农事谚语 |
四、气象类谚语 |
第六章 平顶山谚语的常用辞格 |
第一节 表层辞格 |
一、对偶 |
二、对比 |
三、排比 |
四、顶真 |
五、回环 |
六、映衬 |
七、起兴 |
第二节 深层辞格 |
一、比喻 |
二、比拟 |
三、夸张 |
四、借代 |
第三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
一、连用 |
二、兼用 |
三、套用 |
第七章 平顶山谚语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坚持农本思想 |
一、农业谚语 |
二、气象谚语 |
第二节 重视文化教育 |
一、教育理念 |
二、教育方法 |
第三节 注重养生保健 |
一、饮食健康 |
二、身体健康 |
第四节 注重人际交往 |
一、语言技巧 |
二、以诚待人 |
第五节 规范行为品德 |
一、规范行为 |
二、塑造品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滇南彝族传统禁忌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滇南彝族传统禁忌基本内涵 |
1. 图腾禁忌 |
2. 语言禁忌 |
3. 食物禁忌 |
4. 生产禁忌 |
5. 生活禁忌 |
6. 婚恋禁忌 |
7. 丧葬禁忌 |
二、滇南彝族传统禁忌的社会功能 |
1. 积极的社会功能 |
2. 消极的社会功能 |
(9)秸秆焚烧污染物扩散模拟及其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 |
1.2.2 秸秆焚烧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 |
1.2.3 秸秆焚烧控制方案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2+26”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构建研究 |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2 排放因子研究 |
2.2.1 秸秆焚烧实验设计 |
2.2.2 排放因子计算 |
2.3 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 |
2.4 本章小结 |
3 秸秆焚烧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 |
3.1 污染物扩散模型的确定 |
3.2 基础数据及参数的确定 |
3.3 不同含水率的源强模拟 |
3.4 不同气象要素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秸秆焚烧控制方案研究 |
4.1 国内秸秆焚烧相关法律法规 |
4.2 国外秸秆焚烧相关法律法规 |
4.3 秸秆焚烧控制方案 |
4.3.1 秸秆焚烧许可证申请 |
4.3.2 秸秆焚烧控制污染物项目 |
4.3.3 秸秆焚烧方式 |
4.3.4 秸秆焚烧气象条件 |
4.3.5 秸秆焚烧监督与执法 |
4.3.6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副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论“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的人畜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人畜关系描写 |
1.2 研究现状 |
1.3 问题与方法 |
第2章 家庭伦理的巧妙征用 |
2.1 人畜关系与家庭伦理 |
2.2 家庭伦理与集体伦理 |
2.3 伦理转型的三种模式 |
第3章 传统生态的隐形显现 |
3.1 从自然动物到集体牲畜 |
3.2 从风景到场景 |
3.3 主体还是他者 |
第4章 美好人性的成功突围 |
4.1 人性描写与政治动员 |
4.2 日常温情与宏大愿景 |
4.3 饲养员:平凡的英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稻草喂牲口应注意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D]. 赵泽中. 山西大学, 2021
- [2]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D]. 李林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3]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D]. 陆夏媚. 广西大学, 2021(12)
- [4]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5]冀东地区甘薯育秧方式优化及生产中商品薯形成的调控[D]. 垢志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倒序本配例的改进[J]. 杜翔,李志江. 辞书研究, 2020(04)
- [7]平顶山谚语研究[D]. 付兵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滇南彝族传统禁忌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J]. 龙倮贵,费晓辉.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9]秸秆焚烧污染物扩散模拟及其控制方案研究[D]. 齐伟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论“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的人畜关系[D]. 吴晶.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