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绝经期女性激素的测定与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王斯斯[1](2021)在《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激素水平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状况,探讨抗阻运动方式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影响,为提高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身体机能提供运动建议,以促进其健康发展。研究方法:将20名女性按月经史分为围绝经期(6人)和绝经早期(14人),根据个人意愿分为围绝经期抗阻组(R1组,6人),绝经早期对照组(C2组,6人),绝经早期抗阻组(R2组,8人),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抗阻组进行为期12周的抗阻训练,每周2-3次,每次60分钟;对受试者的体成分、骨骼肌力量、平衡能力以及激素水平进行运动前和运动后的测量。研究结果:(1)实验前,与围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早期女性在角速度60°/s时,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踝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显着性降低(P<0.05),髋关节伸肌平均功率、踝关节屈伸肌平均功率具有非常显着性下降趋势(P<0.01);180°/s角速度下,髋关节屈伸肌平均功率、踝关节伸肌平均功率显着性降低(P<0.05),而踝关节屈肌平均功率具有非常显着性降低趋势(P<0.01)。体成分和平衡能力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E2水平呈非常显着性下降趋势(P<0.01),IGF-1、Hs-CRP、维生素D3、维生素D差异并不显着(P>0.05)。(2)12周抗阻运动干预后,绝经早期女性在60°/s角速度下髋关节伸肌平均功率、踝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和180°/s角速度下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踝关节屈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得到显着性增加(P<0.05);且在髋关节角速度为180°/s时,伸肌爆发力和屈伸肌平均功率有非常显着性升高趋势(P<0.01)。与运动干预前相比,围绝经期女性运动干预后角速度为60°/s时髋关节屈肌绝对肌力、膝关节屈伸肌的绝对力量显着性升高(P<0.05),角速度为180°/s时髋关节伸肌平均功率、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和屈伸肌平均功率有非常显着性升高趋势(P<0.01)。与运动干预前相比,绝经早期女性运动干预后,角速度为60°/s时,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和伸肌平均功率,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踝关节屈肌的绝对力量、相对峰值力矩、平均功率显着性增加(P<0.05);角速度为180°/s时,髋关节伸屈肌爆发力、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和伸屈肌平均功率,膝关节屈肌爆发力和屈伸肌平均功率,踝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显着性增加(P<0.05)。(3)与实验前相比,12周抗阻运动能够有效提高绝经早期女性的平衡能力,平衡得分显着性升高(P<0.05);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改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12周运动后与实验前相比,围绝经期女性IGF-1含量显着性提高(P<0.05)。两期女性在抗阻运动干预前后,Hs-CPR、E2、维生素D、维生素D3含量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运动后围绝经期女性IGF-1与去脂体重、体脂肪量、左下肢肌量、RSMI显着正相关;E2与膝关节60°/s伸肌PT/BW、膝关节180°/s伸肌PT/BW显着正相关;维生素D3和维生素D均与膝关节60°屈肌PT/BW显着正相关;IGF-1与踝关节60°/s伸肌PT/BW显着正相关。运动后绝经早期女性Hs-CRP与体重、腰臀比、RSMI显着正相关;与体脂肪量、身体质量指数、体脂肪率存在非常显着正相关;运动后绝经早期女性IGF-1与髋关节60°伸肌PT、髋关节180°伸肌PT/BW显着正相关;维生素D3和维生素D均与髋关节180°屈肌PT显着正相关;E2与踝关节60°伸肌PT/BW显着正相关;维生素D3和维生素D均与踝关节60°伸肌PT显着正相关。研究结论:(1)绝经早期女性的髋关节屈伸肌力量以及踝关节屈伸肌力量明显低于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含量明显低于围绝经期女性。(2)12周抗阻运动能有效提高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对绝经早期女性髋关节伸肌和踝关节屈肌改善效果更为显着。(3)12周抗阻运动对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平衡能力改善效果更为显着。(4)12周抗阻运动可有效提升围绝经期女性血清IGF-1含量,且围绝经期女性运动后IGF-1与去脂体重和踝关节伸肌相对肌力正相关;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运动后雌激素E2水平分别与膝关节伸肌相对肌力和踝关节伸肌相对肌力存在正相关;而绝经早期女性运动后Hs-CRP与体脂率和BMI正相关;围绝经期女性运动后维生素D与膝关节屈肌相对肌力正相关,绝经早期女性运动后维生素D与髋关节屈肌爆发力和踝关节伸肌绝对力量正相关。(5)12周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维生素D的影响较小。
李达[2](2021)在《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雌激素变化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和正常围绝经期健康女性间雌激素、FT3、FT4、TSH、TPO-Ab、TG-Ab的表达水平,以及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水平,分析女性雌激素变化和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水平对桥本甲状腺炎免疫发病机制的影响,为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吉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选择符合桥本甲状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此组患者应是首次诊断且既往未行任何治疗。另外选择处于围绝经期的3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清TSH、FT3、FT4、TPO-Ab、TG-Ab的测定,通过流式细胞术比较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与正常围绝经期女性间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并分别对比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比两组人群的雌激素水平发现,虽然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雌激素水平(37.39±13.28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9.87±11.85pg/ml)(p<0.05)。(2)两组人群中总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而外周血中Th17细胞在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1.79±0.9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75±0.24%)(p<0.05),Treg细胞在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4.06±1.09%)明显低于对照组(7.09±1.53%)(p<0.05)。(3)对比两组人群血清FT3、FT4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血清TSH在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8.10±2.25 m 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64±1.01 m U/L)(p<0.05);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组TPO-Ab、TG-Ab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4)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Treg比例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增高而降低,呈负相关趋势,Th17比例则与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趋势;而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雌激素水平与FT3、FT4、TSH水平无明显相关性。(5)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外周血中Th17水平与TPO-Ab、TG-Ab水平呈正相关,Treg水平与TPO-Ab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雌激素水平增高可能影响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疾病进展。(2)Th17与Treg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可发生比例失衡,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体内Th17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Th17细胞比例与自身抗体(TPO-Ab、TG-Ab)水平呈正相关,Treg细胞比例与自身抗体(TPO-Ab)水平呈负相关;提示Th17细胞表达水平升高和Treg细胞表达水平降低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有关,可能是二者的免疫失衡导致了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从而影响了桥本甲状腺炎的疾病进展。(3)通过降低Th17细胞水平和提升Treg细胞水平可能作为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新方法。
张子怡[3](2021)在《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随机试验研究中客观指标及主观不适症状的观察,评价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纳入的70例(140眼)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1滴/次,4次/日。治疗组治疗方案为: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的基础上给予丹栀逍遥散汤剂口服治疗,每日1剂,2次/日,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香丹注射液治疗,每日1次。分别在治疗30天后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泪河高度(TMH)、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I test(SIT)、荧光染色(FL)、中医证候积分、全身症状评分(KI值)、疾病疗效、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对其年龄、病程进行检验,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TMH:两组的治疗差值可得出,治疗组的差值大于对照组,且P<0.05;说明治疗组TMH提高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0.05。3.BUT:根据统计学分析可知,治疗后治疗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延长,并且远远大于对照组,P<0.05。4.SIT:两组在治疗后的泪液分泌流量均增加,但是治疗组的SIT增加程度更显着,P<0.05。5.FL:与治疗前相比,两组FL数据都有降低趋势,P<0.05;并对两组治疗后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FL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6.中医证候积分:经治疗,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都不同程度下降,P<0.05;再在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进行比较,得出治疗组数据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7.KI值评分:两组患者的KI值评分在治疗后都有所降低,P<0.05;且进行治疗后的两组数据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在降低KI值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8.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3.93%、72.73%;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秩和检验,P=0.018<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明显。9.安全性评价:在两组治疗30天后,分别测量两组基本生命体征及心电图情况,未发现异常波动;且随访3月后,亦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安全而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2.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方式可以显着增加泪液分泌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提高泪膜稳定性,减轻眼局部不适感,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
兰菁[4](2021)在《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虚燥更平颗粒对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阴虚内燥型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血压水平、生活质量及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以评估虚燥更平颗粒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阴虚内燥型人群66例,采用抽取信封的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虚燥更平颗粒+氯沙坦钾片口服,对照组单纯予氯沙坦钾片口服,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监测动态血压,行Kupperman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并记录,期间脱落6例,最终两组各30例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24h D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NSBP、NDBP较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 DBP、24h DBP、DSBP、DDBP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差值均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情感职能(RE)、精力(VT)、精神健康(MH)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健康变化(HT)均较对照组无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燥更平颗粒联合氯沙坦钾片降压治疗在改善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阴虚内燥证患者临床症状及降低NSBP、NDBP方面优于单纯氯沙坦钾片降压治疗。
闫金铭[5](2020)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失眠作为新发精神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的风险因子,与女性其他阶段相比,在围绝经期表现出明显的高发性和易感性。由于围绝经期动物模型的限制,围绝经期失眠是否加重绝经期精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对围绝经期失眠进行干预,是否可延缓绝经相关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发生,均不十分清楚。近些年国外研究发现,VCD致小鼠卵巢衰竭动物模型可作为围绝经期动物模型,但其是否适用于ICR小鼠尚不清楚。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改善去卵巢动物的睡眠及对抗去卵巢联合睡眠剥夺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因此,本研究在建立VCD致ICR小鼠围绝经期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预防绝经与衰老相关精神疾病的发生提供最佳的干预时期及干预措施,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基础。方法56日龄ICR小鼠腹腔注射VCD(160 mg/kg,5 d/w,共4 w,即共注射20 d)或等体积的芝麻油,小鼠每日进行阴道涂片,并于注射VCD或芝麻油的第20 d,第35 d和第52 d,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和悬尾测试,并观察测定各组小鼠的卵巢形态和闭锁卵泡数目,子宫系数和卵巢系数,血清FSH,E2和CORT水平。以VCD致围绝经期合并跑步机睡眠剥夺小鼠(3 s运动,12 s停止,2.5 m/min,连续14 d)为围绝经期睡眠剥夺模型,注射VCD前14 d合并跑步机睡眠剥夺小鼠为非围绝经期睡眠剥夺模型。睡眠剥夺期间,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分别灌胃给予CJLM70E(48 mg/kg,0.2 mL/10g)、雌二醇(0.13 mg/kg,0.2 mL/10g)及同体积1%CMC-Na,非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灌胃给予同体积1%CMC-Na。VCD致围绝经期无睡眠剥夺小鼠,仅在围绝经期连续14 d给予同体积1%CMC-Na。各组均于注射VCD第52 d进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和悬尾测试,HE染色观察测定各组小鼠的卵巢形态和闭锁卵泡数目,测定子宫系数和卵巢系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FSH,E2和CORT水平,海马E2和5-HT水平,免疫荧光法测定小鼠海马内BDNF、TrkB、ERβ和5-HT2A表达。结果注射VCD的第20 d开始,约90%ICR小鼠的动情周期呈现动情前期/动情期和动情间期相互交替,持续约2 w,至VCD 35 d。至VCD 52 d,VCD小鼠阴道涂片均呈持续的动情间期,持续时间超过1 w,其中80%VCD小鼠持续时间超过2 w。与Control小鼠相比,对应天数的VCD小鼠卵巢形态受损,原始卵泡少见,卵母细胞固缩,黄体少见,颗粒细胞较少且排列紊乱,35 d和52 d小鼠闭锁卵泡数量明显增加(p<0.01);自注射VCD起的第35 d,小鼠的子宫和卵巢系数均明显降低(p<0.01);自注射VCD起的第52 d,小鼠的子宫系数(p<0.01)和卵巢系数(p<0.05)降低;自注射VCD起的第20 d(p<0.05),35 d(p<0.01)和52 d(p<0.01),血清FSH水平明显增高,E2水平明显降低(p<0.01);自注射VCD起的第20 d和52 d,小鼠的CORT明显升高(p<0.01);自注射VCD起的第20 d(p<0.01)和35 d(p<0.05),VCD小鼠的OE%和OT%明显减少;自注射VCD起的第20 d,35 d和52 d,对应天数VCD小鼠的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非围绝经期睡眠剥夺相比,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的OE%和OT%明显下降(p<0.01),卵巢形态受到损伤,闭锁卵泡数量增加(p=0.052),卵巢系数明显降低(p<0.05),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p<0.01),CORT水平升高(p=0.08),海马E2和5-HT水平降低(p<0.01),海马TrkB面密度下降(p=0.07),海马5-HT2A面密度明显增加(p<0.01)。与围绝经期无睡眠剥夺小鼠相比,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的OE%和OT%明显下降(p<0.01),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卵巢内卵母细胞固缩,透明带膨胀,闭锁卵泡数量增加(p<0.05),子宫系数与卵巢系数降低(p<0.05),血清E2水平下降(p<0.05),CORT水平升高(p<0.05),海马E2和5-HT水平下降(p<0.05),海马BDNF,TrkB和ERβ表达明显下降(p<0.05),5-HT2A表达明显增强(p<0.01)。CJLM70E(除增加子宫系数之外)和雌二醇(除增加ERβ表达之外)均可明显拮抗上述指标的异常。结论ICR小鼠自注射VCD的第35 d进入围绝经期,第52 d进入绝经期。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可加剧小鼠绝经期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发生,CJLM70E可改善围绝经期睡眠剥夺致绝经期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加剧,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海马ERβ/BDNF/TrkB/5-HT2A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负性情绪的发生。
王洋,陈艳,赵文芳,柳芊[6](2020)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围绝经期妇女脑血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脑血流,了解围绝经期女性脑血管反应性(CV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27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资料、血压、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尿酸等指标,通过TCD结合屏气试验,记录受检者屏气试验前后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及屏气持续时间,计算屏气指数(BHI)。结果围绝经期女性BHI异常率为13. 77%,CVR与年龄、BMI、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TC、TG、HDL-C、血压、血糖有关(P<0. 05),HDL-C是保护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CVR异常率为13. 77%,血脂、血压、血糖、BMI及围绝经期症状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关注围绝经期妇女以上指标的变化情况。
刘焰林[7](2020)在《古汉养生精片干预围绝经期亚健康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及比较古汉养生精片对围绝经期亚健康的受试者在临床症状、骨密度、激素及各项观察量表评分上的变化,评价古汉养生精片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围绝经期亚健康受试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期间两组各脱落3例,有效病例共60例,每组各30例。两组予以相同的生活干预,治疗组在生活干预同时予以古汉养生精片(4片/次,3次/日),对照组在生活干预的基础上,予古汉养生精模拟片(4片/次,3次/日),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的Kupperman(库伯曼)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骨密度、AMH等指标的变化,分析古汉养生精片对围绝经期亚健康受试者的疗效。结果:1.临床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3.33%,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2.Kupperman(库伯曼)评分: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骨密度: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值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MH水平:治疗组治疗后AMH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过程中,两组受试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古汉养生精片能明显改善受试者临床症状,降低Kupperman(库伯曼)评分,增加骨密度值,提高AMH激素水平,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高梦蕉[8](2020)在《中医视角下代谢综合征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作为高患病率的多代谢失常疾病,显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MS早期缺乏明显症状,检测率偏低,早期干预明显不足,其远期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等多种重大致残、致死慢性并发症极大地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给社会医疗资源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ography,IRT)作为一种功能性医学影像技术,其灵敏、无创的全身性温度捕捉能力与MS早期仅有的功能性代谢异常特质相契合,在高效、方便地提高MS检测率方面优势显着,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IRT可发现非可见光视角下新的体征,被视为中医“望诊的延伸”,中医视角下应用IRT观测人体体表温度特征,基于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辨证思想,结合八纲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思路,可期在传统的解剖学理论指导之外,找到优化的MS红外热图解读方法,有望解读MS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状态,可能启发中医对MS辨证的新思路。由于MS属于多代谢失常症候群,依据多组代谢指标的共存即可诊断,其范围涵盖了从早期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肥胖几项代谢指标异常的功能性改变,到后期出现明确结构性病变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等。但显然MS的诊断、干预价值在早期未发生多种重大并发症的阶段意义更为明确,因此本研究在试验纳排标准中严格筛选、排除了已发生明确结构性病变的MS组分慢性并发症患者,以观察MS早期红外热图特征。目的:探索MS红外热图头面部、双手掌、双足背、躯干三焦区域温度分布特征,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MS早期辅助诊断、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属回顾性研究。将受试者按照性别分组,并进一步依据代谢异常指标数目“0项”、“1项”、“2项”及“3项以上”分为4组。纳入男性受试者91例——正常组26例、1项异常组18例、2项异常组16例及MS组31例;纳入女性受试者93例——正常组50例、1项异常组21例、2项异常组10例及MS组12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红外热图温度信息及测量学、实验室数据,以头面部、双手掌、双足背、正面躯干作为一组观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以躯干三焦区域的7个分区——①正面身躯干、②上焦、③中焦、④下焦、⑤上焦右区、⑥胸骨区、⑦上焦左区作为另一组ROI,采用平均温度、相对热态差值(ΔT)两种方法对各ROI特征进行统计研究,并进一步对ROI均温及测量学指标、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不同性别人群头面、双手掌、躯干三焦区域均温存在显着差异(P<0.01),双足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头面部、双手掌及双足背均温均高于女性,躯干三焦区域温度低于女性。②男性各组头面、正面躯干、双手掌、双足背区域均温特征表现为:T头面>T正面躯干>T双手掌>T双足背(各ROI均温差异显着,P<0.01)。MS男性双手掌均温与正面躯干均温相近。③女性各组头面、正面躯干、双手掌、双足背区域均温呈现不同特征。正常女性:T正面躯干>T头面>T双手掌>T双足背,正面躯干均温均值最高;1项异常组与2项异常组:T头面>T正面躯干>T双手掌>T双足背,头面部均温均值最高;MS女性:T头面>T双手掌>T正面躯干>T双足背,头面部均温均值最高。各ROI均温差异显着,P<0.01。MS女性双手掌均温与正面躯干均温相近。④MS患者头面、正面躯干、四末均温与正常人相比较:四末均温上升,正面躯干均温下降。头面部均温M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采用相对热态差值进行研究,MS患者较正常人头面、双手掌、双足背ΔT均升高(P<0.01)。⑤随代谢异常指标数目增多,代谢异常程度越发严重,从无代谢指标异常、1项与2项代谢指标异常到MS阶段,人体四末均温逐渐升高,正面躯干均温逐渐降低;各阶段头面部均温变化无明显差异。采用相对热态差值进行研究,随代谢异常指标数目增多,头面、双手掌、双足背ΔT均逐渐升高(P<0.01)。⑥同一性别、同一代谢程度组内比较,躯干三焦区域7个ROI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尚不能认为正面躯干、三焦及上焦的3个子区域之间均温有不同。⑦MS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躯干三焦区域的7个ROI均温均下降(P<0.01),差异最大的区域男性与女性均表现在下焦。⑧随代谢异常指标数目增多,代谢异常程度加重,从正常人、1项代谢指标异常、2项代谢指标异常到MS患者,躯干三焦区域的7个ROI均温逐渐降低(P<0.01)。结论:①不同性别人群头面、双手掌、双足背、躯干三焦区域均温存在差异,男性头面部、双手掌及双足背均温均高于女性,正面躯干均温低于女性。②MS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四末及正面躯干热图存在特征性改变。表现为:正面躯干均温降低,双手掌、双足背均温升高。③随代谢异常指标数目增多,正面躯干均温逐渐降低,双手掌、双足背均温逐渐升高。提示仅有1-2项代谢指标异常时,人体温度已经开始向多代谢紊乱的MS热图温度特征方向变化。④MS患者较正常人躯干三焦区域的7个ROI均温均下降,其中,下焦均温下降最为明显。⑤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尝试应用于辅助MS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
周皓[9](2020)在《归肾丸加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绝经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归肾丸加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肾阴虚证绝经综合征。观察归肾丸加减的中药汤剂治疗绝经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联合耳穴压豆疗法以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归肾丸加减的中药汤剂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绝经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0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被诊断为绝经综合征(肾阴虚证),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归肾丸加减中药汤剂联合耳穴压豆疗法,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中药汤剂归肾丸加减口服。进行三个月的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kupperman评分、女性血清激素值水平(FSH、E2、LH)、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安全性评测,记录不良反应。用SPS S20.0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在改良kupperman评分方面,两组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2.在女性血清激素水平方面,两组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雌二醇(E2)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女性血清激素值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和75.68%,差异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0.27%,差异有显着性(P<0.05);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说明两组治疗均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归肾丸加减的中药汤剂联合耳穴压豆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汤剂组,治疗后患者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得以改善,绝经综合征的一系列症状明显缓解,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
卢可[10](2020)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雌激素及其受体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雌激素及其相关受体的影响,探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雌激素及其相关受体的效应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雌性SD大鼠。腹腔注射4-VCD溶剂造模15天,4-VCD剂量为80mg/kg。选择造模成功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针刺组、点灸组、模型组,另选未造模的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按常规的方式饲养,药线组除常规饲养外还需进行药线点灸,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治疗6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卵巢形态变化;取样本,测定血清中E2、LH、FSH的含量以及1、3、5、6周期E2的含量,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ER/ERm RNA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1.血清中E2、LH、FSH水平结果表明,针刺组和点灸组E2水平相比于模型组升高,LH、FSH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2.血清中E2水平周期性变化:各周期中,周期1、3,点灸组的E2水平低于针刺组,从周期5开始,点灸组的E2水平开始高于针刺组,至周期6达到峰值;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点灸组可提高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ER蛋白含量且高于针刺组;4.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点灸组可增强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ER蛋白表达分布,且表达强度高于针刺组;5.RT-q PCR显示点灸组能提高各组织中ERm RNA基因表达水平,表达水平高于针刺组。6.卵巢HE染色显示点灸组可促进卵泡发育,改善卵巢一般情况。结论: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提高血清中E2水平,降低LH、FSH水平且在一定时段内治疗时间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关系;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提升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ER蛋白和ERm RNA基因表达量,该疗法能够调控下丘脑-垂体-子宫-卵巢生殖-内分泌轴,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实现,其疗效优于针刺组。3.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改善卵巢功能,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的多种症状,起到调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
二、围绝经期女性激素的测定与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绝经期女性激素的测定与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激素水平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绝经概述 |
2.1.1 绝经判断标准 |
2.1.2 围绝经期女性经期判断标准 |
2.1.3 绝经早期女性经期判断标准 |
2.1.4 绝经对女性的不良影响 |
2.2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变化研究进展 |
2.2.1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量及肌肉力量研究进展 |
2.2.2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
2.3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影响机制研究 |
2.3.1 骨骼肌蛋白合成与分解代谢 |
2.3.2 肌纤维组成成分 |
2.3.3 性激素水平 |
2.3.4 生长因子 |
2.3.5 炎症反应 |
2.3.6 维生素D |
2.4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2.4.1 抗阻运动 |
2.4.2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的影响研究 |
2.4.3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 |
2.4.4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 |
2.4.5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 |
4.1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力量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平衡能力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激素水平对比分析 |
4.2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的影响 |
4.3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力量的影响 |
4.3.1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髋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
4.3.2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
4.3.3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
4.4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 |
4.5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激素指标的影响 |
4.6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运动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
4.6.1 围绝经期女性体成分、肌力和平衡能力与激素水平运动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
4.6.2 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肌力和平衡能力与激素水平运动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
5 分析与讨论 |
5.1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的影响分析 |
5.2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力量的影响分析 |
5.3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分析 |
5.4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IGF-1 的影响分析 |
5.5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Hs-CPR的影响分析 |
5.6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E2 的影响分析 |
5.7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维生素D的影响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基本情况采集 |
附录C 测试方法细则 |
附录D 主观运动强度测定表 |
附录E 抗阻训练动作要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雌激素变化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桥本甲状腺炎的致病机制 |
1.1.1 遗传因素 |
1.1.2 环境因素 |
1.1.3 免疫因素 |
1.1.3.1 CD4+淋巴细胞和CD8+淋巴细胞 |
1.1.3.2 Th17细胞 |
1.1.3.3 Treg细胞 |
1.2 围绝经期与桥本甲状腺炎 |
1.2.1 围绝经期的定义 |
1.2.2 雌激素与免疫应答 |
1.2.3 雌激素与桥本甲状腺炎 |
1.3 小结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实验组入组标准 |
2.1.2 实验组排除标准 |
2.2 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仪器和耗材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一般资料的采集 |
2.3.2 外周静脉血的采集 |
2.3.3 分离人外周血中PBMC |
2.3.4 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h17、Treg亚群的染色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
3.2 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比较分析 |
3.3 外周血CD4+T细胞、Th17 细胞、Treg细胞比例的比较分析 |
3.4 血清甲状腺功能的比较分析 |
3.5 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reg细胞比例与血清雌二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6 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h17 细胞比例与血清雌二醇水平相关性分析 |
3.7 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TPO-Ab水平相关性分析 |
3.8 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h17 细胞比例与血清TG-Ab水平相关性分析 |
3.9 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reg细胞比例与血清TPO-Ab、TG-Ab水平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围绝经期与HT之间的关系 |
4.2 T淋巴细胞亚群对HT的影响 |
4.3 雌激素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3)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干眼的诊断标准 |
2.2 西医围绝经期的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证候诊断标准 |
2.5 纳入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估算 |
2 病例分组 |
3 研究中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情况(产地、型号等) |
4 治疗方案 |
4.1 基础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5 指标观察 |
5.1 基本资料 |
5.2 效应指标 |
5.3 安全性指标 |
5.4 疗效判定指标 |
6 疗效判定标准 |
6.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 |
8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对比 |
3 治疗后疗效对比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MH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T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L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SIT 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I值比较 |
3.7 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 |
4 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干眼的认识 |
1.1 性激素与围绝经期干眼 |
1.2 围绝经期干眼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干眼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围绝经期干眼的中医治疗方法 |
3 药物作用分析 |
3.1 丹栀逍遥散方义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2 直流电离子导入香丹注射液 |
4 丹栀逍遥散联合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有效性分析 |
4.1 丹栀逍遥散与电离子导入香丹注射液相结合 |
4.2 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作用机制的探讨 |
4.3 丹栀逍遥散与直流电离子导入法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的组合优势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围绝经期干眼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资料来源 |
1.2 样本量的计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2 中医辩证分型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监测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围绝经期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部分 |
第一部分 VCD诱导围绝经期ICR小鼠模型的复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环境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配制及实验分组 |
2.2 VCD小鼠的动情周期观察 |
2.3 VCD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测定 |
2.4 VCD小鼠卵巢形态和闭锁卵泡数目的观察 |
2.5 VCD小鼠子宫和卵巢系数的测定 |
2.6 VCD小鼠血清激素水平的测定 |
2.7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VCD小鼠动情周期的变化 |
3.2 VCD小鼠卵巢形态和闭锁卵泡数目的变化 |
3.3 VCD小鼠子宫和卵巢系数的变化 |
3.4 VCD小鼠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 |
3.5 VCD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变化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CJLM70E对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环境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配制 |
2.2 实验分组及睡眠剥夺 |
2.3 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测定 |
2.4 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卵巢形态和闭锁卵泡数目的观察 |
2.5 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子宫和卵巢系数的测定 |
2.6 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血清激素水平的测定 |
2.7 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海马组织E2、5-HT水平的测定 |
2.8 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海马组织BDNF、Trk B、ERβ和5-HT_(2A)表达的测定 |
2.9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CJLM70E对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卵巢形态和闭锁卵泡数目的影响 |
3.2 CJLM70E对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子宫和卵巢系数的影响 |
3.3 CJLM70E对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3.4 CJLM70E对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
3.5 CJLM70E对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海马内E2、5-HT水平的影响 |
3.6 CJLM70E对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海马内BDNF、Trk B、ERβ和5-HT_(2A)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围绝经期妇女脑血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对BHI进行单因素分析 |
2.3 对BHI进行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7)古汉养生精片干预围绝经期亚健康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围绝经期亚健康的认识 |
1.1. 西医对围绝经期亚健康的概念认识 |
1.2. 西医对围绝经期亚健康病因和诱因的认识 |
1.3. 西医对围绝经期亚健康治疗的认识 |
2. 中医对围绝经期亚健康的认识 |
2.1. 概念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的辨证分型及干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方法 |
2.2. 分组方法 |
2.3. 干预方案 |
2.4. 药物及包装管理 |
2.5. 观察项目 |
2.6. 疗效评定 |
2.7. 随访方式 |
2.8.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情况 |
3. 疗效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古汉养生精片治疗围绝经期亚健康的背景及依据 |
2. 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
3. 疗效结果分析及作用机理探讨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附录C Kupperman(库伯曼)量表评分 |
附录D 古汉养生精片临床试验研究病例 |
附录E 综述 围绝经期抗缪勒氏管激素对卵巢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中医视角下代谢综合征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的临床应用概述 |
1.红外热成像技术定义 |
2.正常人体热图特性与热源分布特点 |
3.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点及其与中医学的契合性 |
4.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代谢综合征早期诊断策略概述 |
1.红外热成像技术简介 |
2.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应用于代谢综合征早期筛查 |
3.采用平均温度或相对热态差值解读代谢综合征红外热图的选择策略 |
4.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代谢综合征早期筛查的热图解读策略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分组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采集 |
2.2 观察指标 |
3.统计方法 |
4.技术路线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代谢综合征患者头面及四末红外热图特征 |
5.3 代谢综合征患者躯干三焦区域红外热图特征 |
6.讨论 |
6.1 一般资料 |
6.2 不同性别人群头面、四末及躯干三焦区域温度差异性讨论 |
6.3 正常人群头面、四末及躯干三焦区域温度特征讨论 |
6.4 关于MS人群“躯干温度降低,四末温度升高”热图特征的讨论 |
6.5 关于MS人群“躯干三焦区域温度降低”热图特征的讨论 |
7.结语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归肾丸加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绝经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绝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雌激素及其受体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壮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民族医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四、围绝经期女性激素的测定与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激素水平影响研究[D]. 王斯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围绝经期桥本甲状腺炎雌激素变化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D]. 李达.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D]. 张子怡.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兰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围绝经期睡眠剥夺小鼠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的研究[D]. 闫金铭.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围绝经期妇女脑血流的临床研究[J]. 王洋,陈艳,赵文芳,柳芊. 中国妇幼保健, 2020(12)
- [7]古汉养生精片干预围绝经期亚健康的临床研究[D]. 刘焰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中医视角下代谢综合征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D]. 高梦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归肾丸加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绝经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D]. 周皓.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雌激素及其受体的调控作用研究[D]. 卢可.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