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柿树修剪总结

成年柿树修剪总结

一、成年柿树修剪概要(论文文献综述)

乔洪粤[1](2006)在《种植设计中园林景观的空间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分析了东西方传统园林植物景观和现代园林种植设计思想后,发现长期以来园林种植设计中对植物生长变化和绿量的重视不足,而当前园林种植设计中却存在现实情况下的小规格苗木与园林植物生态效益、植物生长变化导致的植物景观演变的不确定性与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之间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本文从植物个体和群落生长习性及环境因子的作用的角度,根据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个体和群体在大小和外形上的生长演变规律,总结出植物生命周期内枝干、树冠、叶幕的生长对园林空间的围合感、郁闭度、尺度、形态的影响规律。从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绿量的角度,提出在种植设计中考虑通过树种、种植结构、种植密度的选择,将绿量作为种植设计的考虑因素,以发挥园林绿地最大的生态效益。文章倡议园林设计师应该重视植物生长变化对园林景观空间的影响,对植物生长演变的方向有所预见和把握,并兼顾考虑增加单位面积绿地的绿量,将植物生长变化习性和绿量作为种植设计中考虑因素,使得植物生长能够达成设计师的初衷,形成功能适宜、空间丰富、景观优美的园林景观,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

刘伟忠[2](2006)在《江苏句容市有机农业主体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现代常规农业的一个替代模式,正在国内外蓬勃发展。有机农业不仅能确保农产品安全,经济效益高,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效益。发展有机农业还能地拓宽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国际竞争力,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选择以江苏省句容市茅山丘陵腹地为研究区域,进行有机农业主体模式比较研究,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并结合当地资源特征,依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适宜句容市发展的有机农业主体模式主要为有机水稻、有机水果和有机茶等。其中有机水稻生产模式又分为有机水稻单作模式和稻鸭萍共作模式,两者显着提高水稻生产效益,亩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提高480元、560元以上。有机稻种植模式的土壤容重比常规种植模式降低2.2%,有机质含量提高24%,而且有机稻种植田块有益生物增加60%左右。有机水果在茅山丘陵岗坡地种植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有机桃、有机柿、有机枣的亩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种植的高3800元、2700元、2400元以上,并显着改善果园生态环境状况。另外,通过对有机水稻、有机水果种植结构优化,可以建立以有机水稻为主的立体种养模式和有机水果为主的农牧复合经营模式,显着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句容市有机农业适宜发展的区域主要为茅山丘陵区。依据有机农业系统构建要求,对该区有机农业进行空间布局,建立有机农业系统圈。其空间范围集中在茅山腹地长25千米的有机农业路两侧,可以发展面积达12000亩的有机桃、有机水产品、有机柿、梨、板栗、草莓、有机草鸡种植及养殖。句容市中部、东部、北部等以国有茶场为主,拥有良好的优质茶生产基础,将建立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在发展策略上,应该依托区位优势、企业优势、技术优势、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财力、物力、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依法合理流转调整土地,培训农民,培养人才发展有机农业。并成立有机农业合作社,将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组织起来,以有机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与有机农产品的加工、有机农产品的流通及农业旅游的结合,以延长有机农业产业链,促进有机农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李舒仪[3](2009)在《南京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环境遭受污染,城市居民向往假日到自然的公园或风景区休闲娱乐。科学、合理、优美的植物景观,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因此,研究公园植物景观如何通过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本研究以南京市玄武湖大环境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对综合性公园植物景观及其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地域包括现玄武湖公园、环湖路和情侣园范围。主要内容有:选择56个典型植物群落,以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对调查的样地群落的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进行了分析;从植物群落学和美学角度,分析各类型样地植物具体配置特点;运用AHP评价方法,从视觉质量、生态效能、服务功能3个方面,建立了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评价并得到28个样地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得分,旨在探寻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建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最后在对植物景观优化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从整体和个例两个角度对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进行具体优化方案设计。对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优化的研究和探索,也可以为其他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植物景观优化提供参考。

邵雨萍[4](2012)在《南京玄武湖公园植物造景审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肌理得以展现的主要载体。在园林景观构成中植物是唯一具备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成熟的植物景观在赋予观者诸多感官上的美感的同时,更赋予景观的是生命。从“绿色南京”城市建设以来,南京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开始了新的篇章,其中以城市公园效果最为显着,而随之而来的植物造景的美学问题亦逐渐显现。论文研究对象为2009年以来已改造、修缮的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审美进行了系统研究。围绕此目的,论文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研究已有植物造景审美评价的理论及方法,在分析比较现有审美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上述理论问题的不足。并分析该方法的科学性。第二,研究植物造景的诸多美学问题。并对植物景观中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水生植物等逐一进行分类;研究植物造景的形式美感、色彩属性、季相变化、空间形成及意境美感,并对植物造景的方式方法及其形成效果进行探析。然后,选择植物景观审美的主导因素,建立植物景观审美评价体系。第三,现场勘查,选择典型样方地29个,根据上述植物景观美学研究理论,从美学角度对样地的综合美学、种间质感、季相景观、意境及空间组成等美学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从审美学角度区分不同类型样地的美学个体特征。第四,从美学评价主导要素的几个方面,建立玄武湖公园植物造景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分析出样方地植物造景审美的综合评分。得出整治后玄武湖植物景观的丰硕成果与不足之处,并进行总结。在充分研究植物美学综合理论的基础上,实现植物美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论文中的评价模型对已经建成的植物景观和还在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方案都有较高的美学评价意义。对城市植物造景颇具意义。

韦金君[5](2011)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科技要素研究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桥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文化人类学涉足族群生计研究的一项传统课题。在农业中,科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因子中最活跃要素之一,同时它在农民习得过程中有着其特殊的路径。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通常从生态技术或农业投入成本与效率上进行考究,从农民切身感受去理解农业科技,从文化角度探究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果不多。研究生态农业建设不是简单探讨农民增加农业产值问题,生态农业建设是嵌入在相当广泛的社区宗族组织、政策安排、习俗、地方性知识等制度中。对农业中科技要素的作用考察,应该是整体性多维化的考察,既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长久以来所习得的地方性知识的运用,又需从文化角度对新科技在传播过程中做整体性地再认识,充分观照科技推广背后带来的深层社区文化网络整合。生态农业建设只有将技术变迁与市场组织制度、社区结构和传统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和把握农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而恰恰在这一过程中最明显地标志便是那些生活在社区中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着自我的科技素质的提升与发展意识的自我形成,实现着社区文化模式自我创新。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桥村为田野调查点,回顾桥村农业生计的历史变迁,对“三位一体”生态链进行描述,探讨农业科技传播的文化路径,运用经济人类学的生产理论研究生态农业建设中科技要素的作用机制。

王子璇[6](2014)在《植物造景在江南私家庭院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庭院空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核心和精髓,庭院空间也是园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作为园林空间构成的要素之一,在室外环境的布局与设计中,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素材。江南地区的私家庭院设计因其独特优厚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是我国私家庭院设计中的重要组部分,其植物景观丰富,造景形式多样,为研究提供了优厚的资源。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整理和分析,梳理出植物造景和私家庭院空间设计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从普适的设计方法中去粗存精,本文更多的着眼江南地区园林空间设计,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植物特征、造景手法和表现形式。其次,由古及今,本文通过对现代庭院空间的构成和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植物造景对空间的影响和功用,对江南地区植物造景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和归纳,总结归纳出江南私家庭院空间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方法和原则。最后,依照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结合苏州地区私家庭院的实际案例,研究了植物造景在江南现代私家庭院设计中的实施手法。通过对具体庭院设计方案的研究,验证了理论中陈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也据此对研究结论进行了修正,总结出现代江南私家庭院的植物造景常用植物材料、植物空间功能表现以及群落组合形式。

刘德良[7](2006)在《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查阅大量中外城市林业/森林研究文献、相关学科对城市植被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林业引进、发展的现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首次就城市、城市化与中外城市林业,中外城市林业产生和发展,中外城市林业的绿化实践,中外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中外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中外城市林业的组织保障体系6个方面展开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中外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21世纪制约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3大瓶颈、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中外城市林业的比较研究,以世界的眼光,本文前瞻性的明确和阐明了中国城市林业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城市林业理论,特别是回答和解决了当前中国城市林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绿化实践、行政管理体制、法制法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措施:①理论研究上,探讨了制约21世纪中国特色城市林业建设的三大瓶颈,其中土地是中国特色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瓶颈;资金是推动中国特色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机制是中国特色城市林业高效有序运行的保证;提出了城市林业是一门横断学科的观点,因为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对象、范畴、层次、问题和关系的多学科特点和超越各单独学科范畴的特点来看,城市林业不是原有学科的水平交叉,而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与提高;②绿化实践上,探讨了加强和改进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5项对策:以规划为龙头,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建设;依法治绿;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化兴绿的良好氛围;建绿与护绿并举;树立“近自然”森林和生态绿化的理念;③人才培养上,探讨了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高等教育体系,并对拟议中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2种对策;一是对风景园林专业进行“城市林业化”改造;二是直接创办城市林业本科教育,并借鉴欧美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结构体系;④科学研究上,提出了从5个方面加强和提高城市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主张,一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学中心;二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基地;三是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平台、开展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

姜丹[8](2010)在《新乡土景观视野下的“闲花野草”营造美学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国今天的城市人居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城市景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景观设计相对于以往风景园林也有了更多的内涵,呈现出富有生机的局面。但现实也令人堪忧,到处近似的城市广场以及居住小区,反映出了设计师的审美价值观缺失以及大众的习惯性审美问题,尤其在植物造景方面,表现为崇尚洋化、求贵求奇、忽视具体的环境、忽视本土植物的运用,并缺乏乡土与寻常美的美学认识,渐渐的形成了一系列影响着我国植物景观设计的趋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思考并找寻有利的解决途径,使得我们的城市人居环境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并关注土地本身那般朴素的、饱含辛勤的乡土气息;探讨一种新的审美价值观以摸索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审美方向;探索“闲花野草”优化造景的新途径使得人们能够感受真实环境、享受时代的美好。这些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以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景观元素为着眼点,落笔于那些极容易轻易践踏忽视的“闲花野草”——乡土野生植物,首先分析中国植物景观营造美学的历史线索与发展,剖析植物景观营造美的设计思想变迁,找寻挖掘新审美价值观的源头,并且从传统生活方式、儒释道思想、诗词绘画三个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植物景观营造美学的渊远影响。之后通过对植物造景历史延承脉络的分析,呼唤当代城市景观建设应该回归土地之美、关注寻常之美,从而走出种种发生于当代土地之上的背离与困境,并启发人们用“新乡土”的视角发现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审美视角。接下来以“闲花野草”的营造美学为落笔点,深入分析乡土野生植物的美学多样性以及多层次美学结构,提出“闲花野草”合理的审美方式,从而唤醒并逐步条理的引导人们将目光从习惯性审美中抽离出来,关注野生之美,关注身边的美,回归土地本身,重点在于探讨一种新的审美价值观以摸索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新方向。最后通过探索“新乡土”景观设计视野下的“闲花野草”之美,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现场实地调研并结合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景观设计实例,更深一步的探索以“闲花野草”为主题的优化造景新途径,探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途径,最终以新的审美姿态重回土地。

谢春平[9](2010)在《乌冈栎生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 A.Gray)为壳斗科(Fagaceae)栎属巴东栎组(Sect. Engleriana)的植物,主要生长在石灰岩山地或酸性基岩山地上。乌冈栎林的生境极为脆弱,一般树种很难在乌冈栎群落中形成优势种。乌冈栎的萌蘖能力虽强,但森林一旦被毁,就很难恢复。目前,乌冈栎的开发利用很不合理,尚处于简单的破坏性烧炭工业利用阶段,国内外对乌冈栎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却很薄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文从地理分布、群落学特征、群落生殖特征、种群特征、表型多样性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6个方面对乌冈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方面为乌冈栎林及其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亦为乌冈栎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论如下:(1)乌冈栎主产亚热带地区,水平分布于东亚的中国(23°~34°N,100°~120°E)和日本(26°~37°N,128°~140°E);垂直分布大多在海拔500m以上,少数地区可降至200m。乌冈栎的起源地可能是中国西南部山地,起源时间大致是在中新世;乌冈栎呈两条路线迁移,现今的分布格局受第四纪气候变化影响深重。气候环境指数研究的结果表明乌冈栎各项指数平均值均较低,其性质为亚热带耐寒树种,温度是影响乌冈栎分布的最主要因素。(2)乌冈栎群落物种组成、区系分析、生活型谱、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等6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地乌冈栎群落均呈现出结构简单、垂直高度低、物种多样性低的特点。生活型谱说明了乌冈栎群落具有旱生植被的特点,并与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存在一定的区别。乌冈栎与群落其他树种相比,具有较大的重要值和较宽的生态位,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群落的区系分析表明,群落兼有温带与热带性质,群落的起源和演化时间与地理分布研究结果相吻合。(3)生殖物候特征表明,乌冈栎群落内多数植物的开花与结果事件避开了降雨高峰期和高温天气,因此植物的生殖物候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从果实类型来看,肉质果比例略高于干果,但果实(种子)传播媒介较为单一,这亦可能是群落生物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之一。(4)种群数量动态和更新情况的研究表明,多数地区乌冈栎群落幼龄级个体缺乏,中龄级个体对维持乌冈栎种群具有重要意义,种群结构大多呈倒金字塔型,空间分布呈聚集型。种群更新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和外界传播力量的影响;由于乌冈栎分布地段的特殊性,短期内的更新仍能继续进行。适当干扰,开辟林窗是提高乌冈栎天然更新的较佳途径。(5)叶表型和果实形态特征的统计和数量分析结果表明,乌冈栎叶和果实的表型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居群内变异大于居群间变异。叶形态与环境的相关分析表明,叶形态变异受水分影响较大。最后,对利川栎进行了讨论,认为将其调整为乌冈栎的变种是合理的。(6)乌冈栎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尤其作为园林观赏植物、能源植物、淀粉植物、水土保护与荒山绿化植物等方面,具有比较高的开发利用潜力。如何深度开发乌冈栎资源、发挥更高的经济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

郭旭[10](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成年柿树修剪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年柿树修剪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种植设计中园林景观的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与人
    1.2 人与园林
    1.3 园林中的植物
    1.4 概念的释义
2 回溯历史
    2.1 中国传统园林及其植物配置
    2.2 日本传统园林及其植物配置
    2.3 伊斯兰园林及其植物配置
    2.4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及其植物配置
    2.5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及其植物配置
    2.6 英国自然风景园及其植物配置
    2.7 小结
3 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3.1 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概述
    3.2 现代园林中的植物设计研究
        3.2.1 现代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理念
        3.2.1.1 尊重植物生态习性
        3.2.1.2 以植物观赏特性创造视觉效果
        3.2.1.3 利用植物建造丰富的园林空间
        3.2.1.4 注重发挥植物生态效益
        3.2.1.5 突显植物的工程作用
        3.2.2 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3.2.2.1 种植设计的程序
        3.2.2.2 种植设计的图纸表达
    3.3 小结
4 当前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4.1 存在问题
        4.1.1 种植设计的考虑因素方面
        4.1.2 种植设计的程序方面
        4.1.3 种植设计的图纸表达方面
    4.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植物生长变化与园林景观的空间建构
    5.1 植物的生长发育变化
        5.1.1 植物生命周期中的生长变化
        5.1.1.1 干枝的生长
        5.1.1.2 树冠的生长演变
        5.1.1.3 叶幕的生长
        5.1.1.4 花、果的生长变化
        5.1.1.5 植物的生长速度
        5.1.2 植物的年周期变化
        5.1.3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5.1.3.1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1.3.2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1.3.3 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1.3.4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1.3.5 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1.3.6 其他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1.3.7 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5.1.4 植物群落及其演变
        5.1.4.1 植物群落及其特征
        5.1.4.2 植物群落的发展与演替
    5.2 植物生长对园林景观空间的影响
        5.2.1 植物在园林景观空间建构中的作用
        5.2.1.1 垂直面
        5.2.1.2 顶平面
        5.2.1.3 地平面
        5.2.2 不同植物种植形式形成的园林景观空间的语言
        5.2.2.1 整形植物的种植形式形成的园林景观空间
        5.2.2.2 自然形态植物的种植形成的园林景观空间
        5.2.2.3 小结
        5.2.3 不同植物生长类型与园林空间的建构
        5.2.3.1 乔木
        5.2.3.2 灌木和丛木
        5.2.3.3 藤本植物
        5.2.3.4 木本地被植物
        5.2.3.5 多年生草本植物
        5.2.3.6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5.2.3.7 水生植物
        5.2.3.8 草坪地被植物
        5.2.4 植物生长变化对园林景观空间的影响
        5.2.4.1 空间围合感和郁闭度的变化
        5.2.4.2 空间尺度上的变化
        5.2.4.3 空间形态上的变化
        5.2.4.4 林缘线和林冠线的变化
        5.2.4.5 植物生长的季相变化对空间的影响
        5.2.4.6 小结
6 种植设计中的绿量
    6.1 绿量研究概况
    6.2 植物种植设计中影响绿量的因素
        6.2.1 树种的选择
        6.2.2 种植结构
        6.6.3 种植密度
    6.3 绿量应作为种植设计的考虑因素
7 后期养护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建构的影响
    7.1 移植
    7.2 修剪与疏伐
    7.3 施肥
    7.4 浇水
    7.5 病虫害防治
8 种植设计实例(以山西运城东花园为例)
    8.1 项目简介
    8.2 植物规划
        8.2.1 规划原则
        8.2.1.1 适地适树、点线面结合原则
        8.2.1.2 生态先导、景观丰富原则
        8.2.1.3 因地制宜、种养联动原则
        8.2.2 规划内容
    8.3 种植设计
        8.3.1 种植设计原则
        8.3.1.1 适地适树
        8.3.1.2 整体绿化
        8.3.1.3 重点美化
        8.3.2 种植方式
        8.3.3 树种选择
        8.3.4 种植设计技术性图纸
9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2)江苏句容市有机农业主体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1.1 有机农业的概念与发展意义
        1.2 国外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1.3 国内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1.4 江苏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2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
        2.1 国外有机农业的典型模式与技术
        2.2 国内有机农业的典型模式与技术
        2.3 江苏有机农业的典型模式与技术
    3 发达地区城郊有机农业发展优势
        3.1 城郊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
        3.2 城郊有机农业的市场优势
        3.3 城郊丘陵发展有机农业综合优势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1 研究目的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4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句容市及茅山丘陵腹地基本特征
    1 句容市基本特征
    2 茅山丘陵腹地区域自然资源特征
        2.1 茅山丘陵腹地自然资源条件
        2.2 茅山丘陵腹地区域社会经济特征
        2.2.1 经济收入
        2.2.2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2.3 茅山丘陵腹地区域的农业生产特征
        2.4 有机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基础
        2.4.1 地理区位
        2.4.2 基础设施
        2.4.3 环境状况
        2.5 生态环境
        2.6 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现状
第四章 有机水稻种植模式与技术
    1 有机水稻种植的主体模式与技术
        1.1 水稻单作模式
        1.2 稻鸭萍共作模式
    2 有机水稻种植的综合效益分析
        2.1 试验概况
        2.2 试验结果
    3 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种植的综合评价
    4 有机稻生产规程(见附件1)
第五章 有机水果种植模式与技术
    1 有机水果种植的主体模式概况
        1.1 有机桃种植的主体模式
        1.2 有机枣种植的主体模式
        1.3 有机柿种植的主体模式
    2 有机水果种植的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2.1 经济效益分析
        2.2 生态效益分析
        2.3 社会效益分析
    3 有机水果与常规水果种植的综合评价
    4 有机水果种植技术规程(见附件2)
第六章 句容市有机农业空间布局
    1 句容市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1.1 当地保护自身生态环境的需要
        1.2 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食品的需要
        1.3 解决当地“三农”问题的需要
    2 发展有机农业的指导思想与空间布局
        2.1 指导思想
        2.2 空间布局
第七章 句容市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与策略
    1 句容市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1.1 有机水稻为主的立体种养模式
        1.2 有机水果为主体的农牧立体种养复合经营模式
        1.3 有机茶叶为主体的农牧复合经营模式
    2 句容市有机农业发展策略
        2.1 句容市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
        2.2 句容市发展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
        2.3 句容市有机农业发展策略的指导思想
        2.4 总体目标及发展策略
        2.5 保障策略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1.2 发展有机农业的生产问题
        1.3 有机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1.4 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及产品市场
    2 建议
        2.1 走高效的环保、节约型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2.2 接受龙头企业扶持
        2.3 依托科技进步
        2.4 建设示范户、示范方
        2.5 积极筹建有机农产品加工厂
        2.6 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标准、有机稻鸭萍共作生产技术标准
    1 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1.1 范围
        1.2 规范性所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地选择、规划
        1.5 水稻田生态建设
        1.6 水稻种植
        1.7 施肥
        1.8 病、虫、草害防治
        1.9 收获
        1.10 水稻贮藏与运输
    2. 有机稻鸭萍共作生产技术标准
        2.1 范围
        2.2 规范性所用文件
        2.3 基地选择、规划
        2.4 稻鸭萍共作田生态建设
        2.5 稻鸭萍共作种养殖
        2.6 施肥
        2.7 病、虫、草害防治
        2.8 收获
        2.9 水稻包装
        2.10 水稻贮藏与运输
附件2:有机水果种植的技术规程
    1 有机桃生产技术标准
        1.1 范围
        1.2 规范性所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地选择、规划
        1.5 桃园生态建设
        1.6 桃树种植
        1.7 土壤管理和施肥
        1.8 病、虫、草害防治
        1.9 桃树整形修剪
        1.10 授粉及疏花疏果
        1.11 果实采收、分级、包装和贮藏
        1.12 果实贮藏与运输
    2 果园有机牧草生产技术标准
        2.1 基地选择、规划
        2.2 果树、牧草种植
        2.3 土壤管理和施肥
        2.4 病、虫、草害防治
        2.5 牧草采收
    3 有机枣(柿)生产技术规程
        3.1 建园
        3.2 土肥水管理
        3.3 土壤管理
        3.4 肥
        3.5 水
        3.6 栽培措施
        3.7 树相指标
        3.8 产地环境
        3.9 整形
        3.10 新梢管理
        3.11 花果管理
        3.12 间伐
        3.13 病虫防治
        3.14 采摘
附图1:江苏省句容市有机农业布局图
附图2:江苏省句容市有机农业主产区空间布局图
致谢

(3)南京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相关概念释义
    2 公园植物景观研究内容及动态
        2.1 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2.2 公园植物景观评价
        2.3 公园植物景观优化
        2.3.1 对公园植物景观优化问题的认识
        2.3.1.1 优化与改造的区别
        2.3.1.2 公园植物景观“生态”要求的扩展
        2.3.1.3 扩展植物群落建设目的
        2.3.2 植物景观优化理论基础
        2.3.2.1 植物景观优化原则
        2.3.2.2 植物景观优化实现手段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研究的基本内容
        4.1 论文基本内容
        4.2 论文的创新与突破
第二章 研究相关内容及历史概述
    1 研究区域背景介绍
        1.1 南京市
        1.2 玄武湖环境简介
    2 玄武湖植物景观变迁概述
        2.1 建国前
        2.2 建国后至1965 年
        2.3 1966~1978 年
        2.4 1979 年~1999 年
        2.5 2000 年至今
    3 玄武湖植物景观特征
        3.1 特色植物种类
        3.2 植物景观特色
第三章 玄武湖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1 研究方法
    2 样地选择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植物区系特征
        3.2 植物群落密度
        3.3 植物群落郁闭度
        3.4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3.4.1 乔木层植物数量特征分析
        3.4.2 灌木层植物数量特征分析
        3.5 植物群落多样性
        3.5.1 分析结果
        3.5.2 多样性比较分析
        3.6 植物群落相似性
第四章 植物群落配置与观赏特性分析
    1 植物群落配置特点分析
        1.1 林地类型
        1.2 灌草类型
        1.3 滨水类型
    2 群落观赏特性分析
        2.1 植物季相景观
        2.1.1 特定季相景观分析
        2.1.2 季相景观变化分析
        2.2 植物形成空间
        2.2.1 内向空间
        2.2.2 外向空间
        2.2.3 定向空间
        2.3 专类园植物景观
第五章 玄武湖植物景观评价
    1 评价方法及材料
        1.1 评价方法
        1.2 调查材料
    2 建立 AHP 评价模型
        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2 数量化评价步骤
        2.2.1 建立绿地景观评价 AHP 递阶层次结构(Hierarchy)
        2.2.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comparison and judgment matrix)
        2.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2.5 综合评价分值的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判断矩阵的构造与排序
        3.2 综合评判计算
        3.3 评价结果
        3.4 结论
        3.5 讨论
第六章 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优化设计
    1 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不良现状
        1.1 观赏植物种类不足,应用不广泛
        1.2 植物种类配置不当
        1.3 植物形体过大影响景观美感
        1.4 植物养护不到位
    2 具体优化方案设计
        2.1 统筹优化
        2.1.1 植物密度调整
        2.1.2 增加水生植物、建植花境
        2.1.3 生态保护区及植物科普基地建设
        2.2 植物景观优化个案示例
        2.2.1 林地类型
        2.2.2 灌草类型
        2.2.3 滨水类型
        2.2.4 疏林草地类型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优化措施的必要性
        3.2.2 优化措施的可行性
        3.2.3 优化方案的反思
结语
    1 论文所做的工作和创新点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图版说明
附录 1 玄武湖公园、环湖路及情侣园主要植物名录表
附录 2 各评价因子的评分标准
附录 3 评价样地照片图版
附录 4 玄武湖公园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4)南京玄武湖公园植物造景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公园植物造景的相关概念
    1.3 公园植物造景美学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植物景观的发展状况
        1.3.2 国内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1.3.3 公园植物造景审美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4 植物造景审美的形成
        1.4.1 植物造景审美观念的形成
        1.4.2 植物造景审美文化意蕴的形成
    1.5 植物造景审美评价研究综述
        1.5.1 景观评价研究概况
        1.5.2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概况
    1.6 论文研究内容
        1.6.1 论文结构
        1.6.2 论文研究框架
    1.7 论文研究方法
        1.7.1 (AHP)层次分析法
        1.7.2 基本步骤
        1.7.3 优点与缺陷
第二章 玄武湖公园概况
    2.1 南京市概况及自然因素
    2.2 玄武湖公园变迁史
    2.3 玄武湖植物造景概述
    2.4 玄武湖公园植物造景特征
        2.4.1 造景植物种类
        2.4.2 植物造景特征
第三章 玄武湖植物造景调研、分析
    3.1 调查研究方式方法
    3.2 选择典型样方
    3.3 调查分析
        3.3.1 植物造景类型及特征
        3.3.2 植物造景季相分析
        3.3.2.1 植物的形态属性
        3.3.2.2 植物的色彩属性
        3.3.2.3 样地植物季相形成分析
        3.3.3 植物造景空间形成
        3.3.3.1 植物的空间属性
        3.3.3.2 样地植物空间形成分析
        3.3.4 植物造景质感分析
        3.3.4.1 植物质感属性
        3.3.4.2 样地植物间质感分析
        3.3.5 植物造景意境形成
        3.3.5.1 植物的意境属性
        3.3.5.2 样地植物意境形成分析
        3.3.6 植物造景生态美学特征分析
        3.3.6.1 植物的生态美学属性
        3.3.6.2 样地植物生态美学特征分析
第四章 玄武湖公园植物造景审美评价
    4.1 样地调查结果
    4.2 量化评价
        4.2.1 建立植物景观审美评价体系
        4.2.2 计算指标权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玄武湖公园植物造景审美优化
    5.1 玄武湖公园植物造景中的不足
    5.2 优化依据与方法
    5.3 具体优化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评价指标采集表
附录 2 样地图版
中文详细摘要
英文详细摘要

(5)生态农业建设中科技要素研究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桥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回顾
        一、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
        二、关于农业科技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恭城的地理位置与资源布局
    第二节 民族、语言及饮食习俗
        一、恭城民族地域文化及语言习惯
        二、独特魅力的恭城饮食习俗
    第三节 调查社区——桥村概况
        一、桥村概况
        二、桥村的婚姻家庭结构
        三、村落布局
        四、农业布局概况
        五、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桥村生态农业中的科技要素
    第一节 生态农业的人类学思考
    第二节 农业科技的文化属性
    第三节 恭城桥村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生态链
        一、恭城生态农业变迁
        二、桥村农业生计变迁
    第四节 沼气技术推广与多元效益
    第五节 养殖格局及规模产业发展
    第六节 桥村水果种植
        一、果树育苗嫁接、品种管理技术
        二、果树管理、果园维护技术
        三、果实收获,仓储保鲜、加工技术
第四章 科技在农业中的传播、扩散路径
    第一节 科技下乡中由外而内式的文化推广路径
    第二节 村民内生式的科技创新
        一、桥村人的教育与农业科技认知
        二、科技培训传授农业知识
    第三节 科技能人的 “表证农家” 效应
第五章 生态农业中科技要素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科技结构的调整引致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第二节 农业经营中农民实现科技创新
    第三节 嵌入在社区结构中的地方性知识
    第四节 生态农业模式变迁与村落经济组织调整
    第五节 土地、性别角色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六章 结论
    一、从科技层面对建设生态农业的再认识
    二、技术变迁促进了社区文化整合,成为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契合点
    三、民族文化在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牵引作用
    四、传统地方性知识的独特价值
    五、恭城桥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经验适合其他山区民族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植物造景在江南私家庭院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综述
        1.5.2 国外研究综述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江南地区的植物与空间的分析
    2.1 植物的观赏特性及其对空间的影响
        2.1.1 各个部位的观赏价值
        2.1.2 树形
        2.1.3 质感
        2.1.4 色彩
        2.1.5 季相
    2.2 植物的建造功能及其对空间的影响
        2.2.1 构成空间
        2.2.2 障景
        2.2.3 控制私密性
    2.3 种植方式及其对空间的影响
        2.3.1 孤植
        2.3.2 丛植
        2.3.3 群植
        2.3.4 点植
        2.3.5 对植
        2.3.6 列植
第三章 江南私家庭院空间设计中的植物造景
    3.1 私家庭院的围合空间
    3.2 私家庭院空间的特征与功能
        3.2.1 私家庭院空间设计的特征
        3.2.2 私家庭院空间的功能
    3.3 江南私家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3.3.1 拙政园植物造景举例
        3.3.2 网师园植物造景举例
        3.3.3 江南私家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3.3.4 江南私家古典园林植物组景方式
    3.4 江南私家庭院空间中的植物造景的特点
        3.4.1 江南地区的气候与植物造景
        3.4.2 江南地区文化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3.4.3 江南私家庭院植物造景与立地条件
    3.5 江南私家庭院空间设计
        3.5.1 前院设计
        3.5.2 侧院设计
        3.5.3 后院设计
    3.6 小结
第四章 植物造景在江南现代私家庭院中的应用
    4.1 古典中式私家庭院
    4.2 现代中式私家庭院
    4.3 屋顶花园
        4.3.1 古典中式屋顶花园
        4.3.2 现代中式屋顶花园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1.2.1 关于中外
        1.2.2 关于城市林业
        1.2.3 关于比较研究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背景说明
        1.4.1 当前中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宏观背景
        1.4.2 当前中国整体发展在世界大国中的地位
2 城市、城市化和中外城市林业
    2.1 城市与城市发展
        2.1.1 城市的概念、城市要素和城市功能
        2.1.2 国内外城市标准和统计口径的界定
        2.1.3 城市的发展
    2.2 中外城市化进程分析
        2.2.1 世界城市化进程分析
        2.2.2 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2.2.3 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2.3 城市化的负效应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2.3.1 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的环境公害事件
        2.3.2 中国的城市生态问题
        2.3.3 城市问题的生态学探讨
    2.4 城市化与中外城市林业
        2.4.1 城市化及其负效应是城市林业产生与发展的宏观背景
        2.4.2 城市森林是改善和缓解“城市病”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2.5 本章小结
3 中外城市林业的产生与发展
    3.1 北美城市林业的起源与发展
        3.1.1 时代背景
        3.1.2 直接动力
        3.1.3 北美城市林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3.1.4 北美城市林业发展大事记
        3.1.5 北美城市林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3.2 其它发达国家城市林业概念的引进与发展
        3.2.1 欧洲
        3.2.2 日本
        3.2.3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历程
        3.2.4 其它国家
    3.3 发展中国家城市林业思想的引进与发展
        3.3.1 马来西亚
        3.3.2 菲律宾
        3.3.3 其它
    3.4 中国城市林业思想的引进与发展
        3.4.1 中国城市林业发展大事记
        3.4.2 中国城市林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中外城市林业实践的比较研究
    4.1 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实践
        4.1.1 美国城市森林的现状与问题
        4.1.2 英国的城市森林
        4.1.3 俄罗斯的城市森林
        4.1.4 日本
        4.1.5 澳大利亚的城市绿化建设
        4.1.6 其他国家
    4.2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绿化实践
        4.2.1 进程
        4.2.2 典型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
    4.3 中外城市森林绿化实践的比较研究
        4.3.1 绿地建设标准(指标)低
        4.3.2 城市森林绿地的系统性差
        4.3.3 城市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
    4.4 启示与对策
        4.4.1 当前中国城市绿化实践建设的评价
        4.4.2 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中外城市林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5.1 北美(美国)
        5.1.1 概述
        5.1.2 城市林业教育
        5.1.3 城市林业技术培训
    5.2 欧洲城市林业高等教育
        5.2.1 概况
        5.2.2 欧洲城市林业教育发展
        5.2.3 城市林业教育的规模和地位
        5.2.4 多学科方法
        5.2.5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5.2.6 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5.3 其它国家
    5.4 我国城市林业人才培养
        5.4.1 城市林业高等教育
        5.4.2 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城市林业教育
        5.4.3 其它技术培训
    5.5 中外城市林业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5.5.1 学历教育比较研究
        5.5.2 非学历教育比较研究
    5.6 启示与对策
        5.6.1 启示
        5.6.2 对策
    5.7 本章小结
6 中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研究
    6.1 国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
        6.1.1 重要学者及主要理论建树
        6.1.2 典型研究机构与项目
    6.2 中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
        6.2.1 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
        6.2.2 主要研究机构简介
        6.2.3 主要研究项目简介
    6.3 中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研究
        6.3.1 研究规范性
        6.3.2 研究系统性
        6.3.3 研究方法与手段
        6.3.4 研究内容
    6.4 启示与对策
        6.4.1 未来中国特色城市林业研究的方向
        6.4.2 启示与对策
    6.5 本章小结
7 中外城市林业组织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
    7.1 行政管理体制
        7.1.1 国外典型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
        7.1.2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
        7.1.3 比较研究
    7.2 法制法规建设
        7.2.1 国外典型国家
        7.2.2 中国
        7.2.3 比较研究
    7.3 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体系
        7.3.1 行业和专业协会
        7.3.2 自愿者组织和民间团体
        7.3.3 市民
        7.3.4 比较研究
    7.4 启示与对策
        7.4.1 组建新型的中国城市林业管理机构
        7.4.2 制订《城市林业管理条例》
        7.4.3 树立全社会办绿兴绿的良好社会风尚
    7.5 本章小结
8 启示与对策——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
    8.1 中外城市林业学科地位探讨
        8.1.1 中外对城市林业概念的理解
        8.1.2 国外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
        8.1.3 中国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争议
        8.1.4 城市林业学科地位的解读
    8.2 土地、资金与机制——制约21 世纪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瓶颈
        8.2.1 土地——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
        8.2.2 资金——推动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
        8.2.3 机制——城市林业高效有序运行的保证
        8.2.4 讨论
    8.3 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
        8.3.1 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平台,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城市森林
        8.3.2 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8.3.3 建设高效有序的中国特色城市林业组织保障体系
        8.3.4 园林与城市林业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8.4 结论与讨论
        8.4.1 结论
        8.4.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8)新乡土景观视野下的“闲花野草”营造美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 关注土地本身还原本土的生存艺术
        3.2 挖掘"闲花野草"之美呼唤新审美价值观
        3.3 启发新视野下的当代景观设计新途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综合
        4.2 历史溯源
        4.3 论证分析
        4.4 田野调查
        4.5 实践思考
    5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研究的概念述议
    1.1 新乡土
    1.2 新乡土景观
    1.3 闲花野草
    1.4 新乡土景观视野下的"闲花野草"
第二章 植物景观营造美学脉络延承
    2.1 中国植物景观营造美学的历史线索侧重与发展
        2.1.1 秦汉以前的生活源发与精神意志之美
        2.1.2 唐宋以前的意识觉醒与感观内涵之美
        2.1.3 元明清时期的多方交流与变革之美
        2.1.4 近现代的扬弃、融合与发展之美
    2.2 中国传统文化对植物景观营造美学的影响
        2.2.1 "以农为本"从生活美到艺术美的传统生活方式
        2.2.2 尽善尽美、礼乐与共、以理制情的儒释道思想
        2.2.3 生态美、形式美、意蕴美统一的诗词绘画
第三章 当代呼唤回归土地之美
    3.1 发生在当代土地之上的背离与困境
        3.1.1 瘾于形式
        3.1.2 偏离生态
        3.1.3 磨灭传统
        3.1.4 片面乡土
    3.2 新乡土景观是土地的衍生品
        3.2.1 被给养于土地
        3.2.2 培植新审美视角
第四章 "闲花野草"美学研究刍议
    4.1 "闲花野草"景观营造的审美要素分析
    4.2 "闲花野草"景观营造的多层次美学结构分析
    4.3 "闲花野草"景观营造的审美方法
        4.3.1 审美核心
        4.3.1.1 "万物皆可观赏说"
        4.3.1.2 如同"自然"般欣赏
        4.3.1.3 艺术与自然的一元化解说
        4.3.2 "闲花野草"的审美必要条件
        4.3.2.1 逃离和谐美的错觉
        4.3.2.2 用"艺术家的眼睛"科学的发现与欣赏
        4.3.2.3 置身于背景
        4.3.2.4 从"简单的美"到"严肃的美"
        4.3.2.5 "客观化之诉求"
        4.3.3 美感认知的差异性解说
        4.3.3.1 美感的界限与冲突
        4.3.3.2 "如画性"欣赏的误区
        4.3.4 "野草不自美,因设计师而美"
第五章 "闲花野草"优化造景的新途径与实践
    5.1 新途径的概念性构架
    5.2 尊重并突破传统的审美限制
        5.2.1 重视过程以及过程之美
        5.2.2 正视未经修饰的"闲花野草"之美
        5.2.3 西湖实景调研:"闲花野草"营造可行性分析
    5.3 让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之美参与设计
        5.3.1 让自然做功回归低碳之路
        5.3.2 保持场地运动进行式
    5.4 "新乡土"景观视野下的艺术语言启发
        5.4.1 提纯自然创新艺术语言
        5.4.2 基于场地寻找艺术语言
    5.5 展现优化造景新途径的实践
        5.5.1 乡土野生植物群落景观的阶段性构建过程模拟
        5.5.2 优秀案例分析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样地植物名录调查整理

(9)乌冈栎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要
        1.1 植物群落生态学
        1.2 植物种群生态学
        1.3 植物生殖生态学
    2 栎属研究进展
        2.1 系统分类学研究
        2.2 地理学研究
        2.2.1 栎属地理分布
        2.2.2 栎属的起源演化与扩散
        2.3 生态学研究
        2.4 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2.5 细胞学研究
        2.6 遗传多样性研究
        2.7 繁育技术研究
    3 乌冈栎研究进展
        3.1 分类学研究
        3.1.1 乌冈栎形态特征
        3.1.2 乌冈栎分类学研究
        3.2 群落生态学
        3.3 繁育技术
        3.4 资源利用
        3.4.1 园林应用
        3.4.2 烧制白炭
        3.4.3 淀粉植物(能源植物)
        3.4.4 植被生态恢复
    4 研究的目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乌冈栎地理分布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地理分布图的绘制
        1.3 数据分析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冈栎水平地理分布
        2.1.1 中国乌冈栎分布区
        2.1.2 日本乌冈栎分布区
        2.2 乌冈栎垂直地理分布
        2.3 可能起源地及起源时间
        2.4 种群扩散路线
        2.5 乌冈栎现代地理分布与气候演变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乌冈栎地理分布与水热环境因子的关系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生态适应性指标
        1.3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冈栎分布区气候环境指数
        2.2 热量分布曲线
        2.3 气候因子主成分分析
        2.4 乌冈栎生物地理模型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乌冈栎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冈栎群落物种组成
        2.2 重要值-面积曲线
        2.3 物种频度分析
        2.4 物种组成相似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乌冈栎群落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布区类型
        1.2 区系过渡性
        1.3 区系相似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分布区类型
        2.2 属分布区类型
        2.3 区系过渡性
        2.4 区系相似性
        2.5 乌冈栎林的演化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乌冈栎群落生活型谱及叶相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析方法
        1.2 叶面积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型
        2.2 生活型
        2.3 叶部特征
        2.3.1 叶级
        2.3.2 叶型
        2.3.3 叶质
        2.3.4 叶缘
        2.3.5 叶尖
        2.3.6 毛被
        2.4 群落外貌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乌冈栎群落垂直结构与重要值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群落层次划分
        1.2 重要值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落垂直结构
        2.1.1 福建将石
        2.1.2 浙江开化
        2.1.3 广东仁化
        2.1.4 湖南沅陵
        2.1.5 贵州荔波
        2.2 群落物种重要值
        2.2.1 福建将石
        2.2.2 浙江开化
        2.2.3 广东仁化
        2.2.4 湖南沅陵
        2.2.5 贵州荔波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乌冈栎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样
        1.2 测度指数
        1.3 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群落物种多样性
        2.2 物种多度分布模型
        2.3 物种优势度
        2.4 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乌冈栎群落乔木层种群生态位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源轴选择
        1.2 测度指标
        1.2.1 生态位宽度
        1.2.2 生态位重叠
        1.2.3 生态位相似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位宽度
        2.2 生态位重叠
        2.3 生态位相似性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乌冈栎群落生殖物候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花物候
        2.2 结实物候
        2.3 植物生殖物候与温度、降水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乌冈栎群落果实类型及种子大小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果实与种子收集
        1.2 种子重量及尺寸测量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冈栎群落果实类型
        2.2 种子大小
        2.3 种子大小与传播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 乌冈栎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群年龄结构划分
        1.2 静态生命表
        1.3 种群年龄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量化指数Vpi
        1.4 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群胸径级与高度级结构
        2.1.1 胸径年龄结构分布分析
        2.1.2 种群高度结构分析
        2.2 生命表分析
        2.3 存活率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分析
        2.4 数量动态变化Vpi 指数分析
        2.5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 乌冈栎种群天然更新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野外调查
        1.2 年龄结构划分
        1.3 种子萌发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苗种群结构
        2.2 更新苗空间分布格局
        2.3 种子萌发效应
        2.4 动物取食与传播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乌冈栎天然居群叶表型变异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性状选取与测定
        1.2 数据分析
        1.2.1 巢式方差分析
        1.2.2 表型分化系数
        1.2.3 其他数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冈栎表型特征
        2.2 表型性状变异
        2.3 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2.4 表型与环境相关性
        2.5 利川栎(Quercus lichuanensis Cheng)的分类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 乌冈栎果实表型变异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材料收集
        1.3 研究方法
        1.3.1 Gini 系数
        1.3.2 形态差异的分配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的一般特征
        2.1.1 果实重量
        2.1.2 果实形态
        2.2 果实表型变异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 乌冈栎野生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
    Abstract
    1 资源现状
    2 资源利用评价
        2.1 园林应用
        2.1.1 绿篱
        2.1.2 盆景
        2.1.3 孤植
        2.1.4 行道树
        2.2 能源植物
        2.2.1 薪炭材
        2.2.2 乙醇燃料
        2.3 淀粉植物
        2.4 生态工程应用
        2.5 资源评价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10)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1.1.1 选题意义
        1.1.2 论题说明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2.2.1 东北地区
        2.2.2 北方地区
        2.2.3 南方地区
        2.2.4 西南、西北地区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2.3.4 市酒酿造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5.1.3 绍兴酒店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图(表)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成年柿树修剪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种植设计中园林景观的空间建构研究[D]. 乔洪粤.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2]江苏句容市有机农业主体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 刘伟忠.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3]南京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李舒仪.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4]南京玄武湖公园植物造景审美研究[D]. 邵雨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5]生态农业建设中科技要素研究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桥村为例[D]. 韦金君. 广西民族大学, 2011(01)
  • [6]植物造景在江南私家庭院空间设计中的应用[D]. 王子璇. 苏州大学, 2014(01)
  • [7]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D]. 刘德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8]新乡土景观视野下的“闲花野草”营造美学初探[D]. 姜丹. 中国美术学院, 2010(09)
  • [9]乌冈栎生物学研究[D]. 谢春平.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10]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成年柿树修剪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