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杜靖,杜抱朴[1](2021)在《林耀华的古人类学研究与成就——从学科史与知识系谱学出发的论述》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不论是林耀华本人还是中国学术界均把《从猿到人的研究》看作一部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原始社会史着作,这大大遮蔽了它的自然科学研究的价值,同时也抹杀了林耀华在中国古人类学史乃至整个中国体质人类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从猿到人的研究》应该且首先是一部古人类学专着,它用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创造人"学说,从形态学上全面论证了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是一部带有通论性质的古人类学或体质人类学专着。它蕴含着一种哲学上的人观:人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和文化的;人既是自身力量之外制造的结果,又是自己的制造物。这在中国古人类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甘霞[2](2021)在《百年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中国的传播》文中指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功的典范。自1928年上海春潮书局出版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以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中国的传播多管齐下,除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读物传播以外,还以连环画、明信片、主题展览的形式渗透于时代和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形成了三个比较集中的宣传阶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教育的不同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劳动,对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核心观点做出了新时代的诠释。
王南湜[3](2020)在《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解——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命题,其理论目标是要将体质人类学与社会文化人类学贯通起来,从近于自然科学的体质人类学出发,过渡到社会文化人类学领域,以一种贯通性的哲学人类学视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人是对象性活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亦即人类世界在人与环境的交互创造中生成,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论证,而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命题本身同样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从而对之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只是作"阉割"式的维护,而必须加以全面的维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视野出发,借助于对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合理阐释,是能够对这一命题成功地进行全面维护的。
李娟[4](2020)在《理解人类简史的自然维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节解读》文中认为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从大历史的视角阐释了社会史与自然史的辩证发展关系。人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劳动将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没有自然界,劳动就什么都不能创造。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征服自然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自然的报复,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日趋强化的自然制约。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类社会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重读恩格斯这篇经典文献的现代启示。
张文毓[5](2020)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考察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传播具有借鉴价值。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发展史角度,考察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恩格斯的着作《自然辩证法》是其自然辩证法思想最主要的文本体现,因此,本文以这一着作为主线进行考察。按照事物的发生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及其早期传播(19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在党内和先进分子中传播,传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传播范围相对狭窄。二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在我国的初步建制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初步建制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服务国家的优良传统。然而,由于“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阻碍,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建制化进程被迫中断。三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全面制度化和规范化(1978年至今)。相对于上一阶段开启的建制化进程,我们把此阶段称为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再建制化。在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奠基于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之上,吸收融合了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最新研究成果,由恩格斯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为主的内容体系,逐渐扩展到以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新框架。此外,自然辩证法思想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相结合,奠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传播和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1)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我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自然辩证法思想有迫切的时代需求,为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是科学的理论,它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自然科学上升为哲学的典范;它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品质,在内容上适合我国国情。(2)自然辩证法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是相互交织的过程。思想在传播中发展,同时在发展中传播,很难将思想传播与思想发展二者截然割裂开来。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受众群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等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从偶然性、不确定性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3)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是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以来,我国持续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为指导。进入新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更需要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顾梦婷[6](2017)在《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以来便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重心之一。新世纪以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摒弃了苏联时代的意识形态与教条化传统。一方面,其在社会理论遭遇资本主义全球化冲击时为其带来了方法论武器;另一方面,其呈现出了更为多元的,并最终走向涣散的解读模式。不同理论在新世纪以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主要包括:当代一部分英美左翼学者通过对社会进化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及二者关系的分析,希望建构新的政治理论为当下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矛盾寻找新的解决路径。主要包括,通过对社会进化论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支持、反对加以梳理,明确了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对哈贝马斯社会进化理论的分析,探讨了个人计算机的使用给当下社会带来的利弊;以及通过对福特制与精益生产的对比性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演化的实际内涵。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知识分子基于自身不同的“身份”,在现实与理论的双重困境下重新审视马克思文本、马克思主义传统与女权主义及现实的关联,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与自身理论被“边缘化”的双重反思。包括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是男权制导致了女性受压迫的分析;关于意识形态对女性受压迫的影响以及女性解放可能性的理解;通过回溯女权主义理论近史分析女权主义所遭遇的问题以及理论本身存在的弊端,对当代女性解放政治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当代历史学家则分别从马恩的历史性写作,美国内战中的劳工运动与阶级斗争,以及殖民史中“边缘”历史学的探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下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其中,关于历史性写作的研究在于找到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历史性写作的文本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填补二者之间的空白;关于美国内战及后内战时期劳动阶级的分析,则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斗争的分析、革命理论置于美国建国早期这一具体历史情境中来分析的,并认为,美国之所以没有像欧洲那样最终形成颇具影响力的工人阶级,原因在于后内战时期没有继续落实马克思恩格的阶级斗争理论;“边缘”历史学则是指围绕非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包括大西洋殖民史中劳工阶层的革命斗争及其对现代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性阐述。在“千面马克思主义”成为重要理论特征的时代,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回归,如何出场是应当注意的问题。因此,不得不说,新世纪以来,以上英语英语世界的学者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关注与阐述在一定客观上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理论内涵,重新激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活力,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
沙健孙[7](2016)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的理论,揭示了原始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和主要线索,进一步论证和丰富、发展了他们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的理论,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思考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道路、确立和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黄湛,李海涛[8](2013)在《“劳动创造了人”:对恩格斯原创思想的误读和曲解》文中提出解读恩格斯关于人的起源、生成和形成的思想,笔者发现:恩格斯主张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中的"人本身"与"劳动创造了人说"中的"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介于猿与人之间的"过渡性生物"——"正在生成中的人",在质的规定上仍属于动物。后者是指"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原始人,为现代人的祖先。所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等同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说"症结有三:其一,1932年、1950年和1955年《自然辩证法》中译本误译了恩格斯的观点;其二,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等同于"劳动创造了人",曲解了恩格斯的本意;其三,只把"劳动"视为人类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因,不但否认了"正在生成中的人"生命生产的第二种方式的嬗变对其进化为"完全形成的人"的作用,而且也抹煞了恩格斯为"完全形成的人"所界定的"社会"属性。
李军平[9](2011)在《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林耀华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论文以林耀华发表在各大期刊和报纸的诸多文章为主要研究材料,不仅如此,笔者还对曾经在林耀华身边的一些人进行访谈,比如他所带的博士以及他的家人,得到更多对于论文有价值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对林耀华的有关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并由此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本论文共分6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相关的研究综述以及论文所采取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等。第二章,介绍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首先分析和阐述林耀华汉人社会形成的学术背景,论证林耀华的汉人社会和当时社会学中国化之间的关联,然后介绍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形成的社会背景,论证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与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再次分析林耀华汉人社会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和学术影响。第三章,介绍林耀华的少数民族研究。首先阐述林耀华由汉人社会研究转向边疆少数民族研究的背景,中国当时为满足抗战需要对边疆研究而兴起的“边政学”,近代凉山“夷患”,西南大后方建设,林先生的研究经费来源等,乃至当时的国际社会影响等;其次,阐述了林耀华少数民族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再次,阐述了林先生进行的少数民族识别问题;最后,描述了林先生对于凉山彝家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第四章,介绍林耀华的社会发展史研究,林耀华在原始社会史和经济文化类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章把这两部分归纳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阐释林耀华关于社会发展史的学术思想。首先阐述林耀华社会发展史形成的学术背景,当时苏维埃学术研究对林耀华的影响等;其次阐述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研究形成的社会背景,比如跟当时的国家构建理论以及当时的国家需要有关系,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国家话语控制权和构建理论的需要必然影响到林耀华的社会发展史研究,再次阐述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研究所产生的社会和学术影响。第五章,阐述林耀华对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他对这些学科所作出的贡献。结语部分,对林耀华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的一些评述,附录部分是访谈笔录。
吴新智,杜靖[10](2010)在《吴汝康人类学实践中的人观思想及其来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汝康人类学学术实践中的人观思想体现在三个层面:在人类进化中区分出生物人与社会人、人类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或镶嵌性、劳动在人体构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其中,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机制在于劳动。这三个层面总起来说有三个知识来源:一、以往人类学的探索与认识,二、中国化石及吴氏的学术实践,三、恩格斯等人思想启发。三者彼此阐发,相互印证,催生了吴汝康的人观思想。比较起同时代的学者而言,其人观思想更多地体现出人类学学科专业的理解。
二、关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论文提纲范文)
(1)林耀华的古人类学研究与成就——从学科史与知识系谱学出发的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
二、从“劳动创造人”的角度思考人类的起源问题 |
三、作为古人类学研究一种视角的“劳动创造人”的学说 |
四、如何在林氏个人的学术实践脉络中理解《从猿到人的研究》 |
五、结论与讨论 |
(2)百年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中国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各种中文版本 |
二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中国传播的多种形式 |
(一)作为理论着作传播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
(二)以通俗形式传播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
三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不同时期理论教育中凸显的主题 |
(一)突出“唯物史观”教育 |
(二)突出“劳动观”教育 |
(三)突出“实践观”教育 |
(3)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解——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及内容 |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及理论品质 |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及其早期传播和发展 |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条件 |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和《自然辩证法》着作译介 |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与社会主义初步结合 |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初步建制化 |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曲折中传播和发展 |
四、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规范化 |
(一)现代科技促进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 |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再建制化 |
(三)在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中促进社会和科技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历史背景、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
1. 重返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背景 |
2. 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依据 |
3. 重提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理论方向 |
1. 当代英美左翼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关注 |
2. 女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联姻” |
3. 历史学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内容架构 |
1. 作为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方法 |
2. 思想史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
3. 本文内容架构 |
第一章: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理解 |
一、社会进化论、革命的政治与历史唯物主义 |
1. 社会进化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
2. 社会进化论的传承及对抗 |
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进化论解读何以有效 |
二、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理论在当代英语世界的回响 |
1. 为什么要选择哈贝马斯及其社会进化理论? |
2.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与科学的中立性问题 |
3. 在信息时代中遭遇社会进化论 |
三、“精益生产”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进化结构再考察 |
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资本主义进化结构 |
2. 从“福特主义”到精益生产 |
3. 精益生产与社会主义实现的可能性 |
第二章: 新的历史主体与当下的革命可能性 |
一、基于生产方式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构 |
1. 再出发:为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
2.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的出场 |
3. 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的缝合 |
4. 女权主义革命可能性的退场 |
二、从意识形态批判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 |
1. 从“身份”困境到“情境批判” |
2. “情境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 |
3. 作为批判的前提:意识形态如何被生产 |
4. 女权主义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
三、“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访 |
1. 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联性的再认识 |
2. 女权主义理论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 |
3.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重回女权主义近史 |
4. “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 |
第三章 :历史叙事及想象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可能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学态度及历史性写作 |
1.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性写作的源起与概念 |
2. 马克思主义历史性写作的具体历史内含 |
3. 马克思主义历史性写作的本质与当代挑战 |
二、罗宾·布莱克本的历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传统 |
1. 罗宾·布莱克本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与历史学研究 |
2. 战争中的“对话”:马克思与林肯 |
3. 战争之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战后的未来 |
三、“边缘”历史学研究及其“阶级”观 |
1. “边缘”历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
2. 如何谈论大西洋殖民史中的劳工革命 |
3. “自下而上”的历史、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及其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随同人,我们进入了历史” |
二、从原始群到原始公社 |
1.“人类的原始状态即所谓石器时代” |
2.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共产制共同体” |
三、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与氏族制度的解体 |
1.私有制的产生 |
2.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的形成及其途径 |
3.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起源 |
四、历史的启示 |
1.私有制和社会的阶级划分,是一种历史现象 |
2.私有制和社会的阶级划分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
3.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4.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防止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 |
5.社会主义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 |
(8)“劳动创造了人”:对恩格斯原创思想的误读和曲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前三个中译本误译了恩格斯观点 |
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等同于“劳动创造了人” |
(一) 恩格斯本意揭示 |
(二) 恩格斯本意解析 |
四、“正在生成中的人”转变为“完全形成的人”的标志 |
(9)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
一、汉人社会研究 |
二、少数民族(边疆)社会研究 |
三、社会发展史研究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理论、思路与方法 |
一、指导研究的理论 |
二、论文写作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 |
第一节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化与林耀华的汉人社会研究 |
社会学、人类学引入中国的背景 |
二、吴文藻等早期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化的解读 |
三、林耀华对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化的探索研究 |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与林耀华的汉人社会研究 |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背景 |
二、林耀华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
第三节 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作品及其社会和学术影响 |
一、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的学术背景 |
二、家族研究的切入点:拜祖 |
三、义序的宗族研究 |
四、家族的变迁:金翼 |
第三章 林耀华少数民族研究 |
第一节 林耀华边疆少数民族研究形成的背景 |
一、边疆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 |
二、林耀华边疆少数民族研究形成的背景 |
三、如何进行边疆研究 |
第二节 林耀华少数民族研究作品及其社会和学术影响 |
一、贵州苗民 |
二、凉山彝家 |
三、康北藏民的社会状况 |
四、川康北界的嘉戎 |
五、西藏社会历史调查 |
第三节 林耀华与少数民族识别 |
一、民族识别提出的背景 |
二、林耀华的民族识别研究 |
第四节 林耀华与凉山彝家的现代化 |
一、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概述 |
二、林耀华关注凉山彝家现代化的背景 |
三、林耀华关于凉山彝家现代化的成果 |
第四章 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研究 |
第一节 社会发展史研究的时代背景 |
一、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造 |
二、高校学科体系的调整 |
第二节 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研究的社会和学术背景 |
一、宏观社会背景 |
二、微观学术背景 |
第三节 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的主要成果及影响 |
一、从猿到人的研究 |
二、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 |
三、原始社会史研究 |
第五章 林耀华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重建 |
第一节 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重建的历史背景 |
一、舶来品的成长与中断 |
二、改革开放给予的第二次生命 |
第二节 林耀华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重建 |
一、民族学、社会学学科的重建 |
二、课程设置及专业要求 |
第三节 人才培养、薪火传承 |
一、民族学、人类学人才培养 |
二、学科发展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吴汝康人类学实践中的人观思想及其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吴汝康人观的基本内涵 |
(一) 人类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与“镶嵌性” |
(二) 劳动创造人 |
(三) “社会人”与“生物人” |
二、理论来源 |
(一) 人类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与“镶嵌性”思想的来源 |
(二) 对“劳动创造人”的理解之由来 |
(三) 社会人与生物人观念的来源 |
三、余论 |
四、关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 [1]林耀华的古人类学研究与成就——从学科史与知识系谱学出发的论述[J]. 杜靖,杜抱朴. 民族论坛, 2021(02)
- [2]百年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中国的传播[J]. 甘霞.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1(03)
- [3]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解——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阐释[J]. 王南湜.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05)
- [4]理解人类简史的自然维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节解读[J]. 李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0(01)
-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 张文毓.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6]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 顾梦婷. 南京大学, 2017(12)
- [7]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及其启示[J]. 沙健孙.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7)
- [8]“劳动创造了人”:对恩格斯原创思想的误读和曲解[J]. 黄湛,李海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6)
- [9]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 李军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10]吴汝康人类学实践中的人观思想及其来源[J]. 吴新智,杜靖. 青海民族研究,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