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田喆希[1](2021)在《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现状及综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掌握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行业卫生现状及集中消毒餐饮具卫生质量,为加强卫生监管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行业现场卫生总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各地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行业卫生优劣排序及分档情况,找出各地卫生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方法:在文献研究、专家评分的基础上拟定了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现场卫生调查表及综合评价指标;采用普查法对江西省内166家持有营业执照的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进行调查,并在现场随机抽选共492名从业人员开展卫生健康素养调查,依据《GB14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对每家消毒单位进行产品采样检验,所有调查和采样均由培训后的调查员完成。运用加权秩和比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以中小规模私营为主,现场卫生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厂区环境与布局方面,厂区内环境卫生问题严峻,合格率只有36.75%;生产区卫生方面,车间装修材质问题突出,合格率57.83%,卫生设施中三防设施、车间更衣室、二次更衣室的配置情况较差,合格率依次为68.07%、57.83%、58.43%;设备方面,生产设备全自动化程度待提高,目前为60.24%,检验设备配置率低,仅30.72%;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成品仓储和运输环节;生产过程中主要是车间环境卫生较难保持,合格率只有40.36%;卫生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生产记录合格率、自检合格率、逐批检验执行率分别为37.35%、21.69%、54.22%;从业人员方面,流动性大、年龄大、学历低,持健康证比率较高,但卫生知识知晓率只有57.32%。2020年江西省集中消毒餐饮具抽检合格率较高,不合格指标主要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和大肠菌群。11个设区市餐消单位现场卫生综合评价结果为,I市、G市等级为上,B市、J市、A市、E市、F市、D市、K市、C市等级为中,H市等级为下。结论:2020年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产品抽检合格率较高,但现场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应建立新型协作机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提升监督执法能力,重点加强对生产区卫生、生产设备改进、出厂检验、从业人员卫生的管理。11个设区市应根据综合评价分档结果及各项指标合格情况明确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予以重点监管。
胡艳洁[2](2020)在《宝清县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2013年,我国开始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体制进行改革,地方政府在改变监管格局、提高监督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由于改革经验的缺乏,部分地方的食品监管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监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监管信息化水平偏低、监管力量不足、缺乏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存在问题、社会参与度不高等。本文以宝清县为例开展研究,旨在寻找脱离当前地方体制改革中食品安全监管面临困境的有效路径,为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更多的实质性资料,丰富我国特色的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理论,同时为宝清县解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有利于促进食品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对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形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宝清县食品安全监管情况为例进行研究,主要采用4种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得出食品安全监管相关信息,为本次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实地访谈方法,对食品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座谈会和访谈的方式,了解现行管理制度的优缺点;第三、问卷调查法,对消费者和监管人员发放问卷,了解其真实想法;第四、对比分析法,对比国际国内先进国家和地区与宝清县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得出值得宝清县借鉴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本文用到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整体性治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本篇文章以机构改革背景下宝清县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为案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座谈访谈法对消费者和食品监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监管部门的建设、监管体制的改变、监管的工作机制,得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食品监管模式落后、监管水平低下、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监管力量薄弱等。经过深入剖析得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有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公信力有待提升、食品监管问责机制和赔偿规则需要改进。通过分析日本、上海、深圳等国内外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先进、成熟的做法,得出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应创新食品监管模式、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召回体系、改进食品监管问责机制和赔偿规则、强化基层监管力量、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公信力、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及社会公众的力量,共同构建社会共治良好格局。
金伟,余金明[3](2021)在《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素养及从业知识新媒体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健康素养对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影响作用,评价手机APP软件对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素养水平的干预效果,为制定特定职业人群健康素养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6—12月采取社区试验方法抽取上海市闵行区大、中、小型餐饮单位的餐饮从业人员,按单位类别随机纳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健康素养新媒体干预活动,并于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了对照组的446和443人,干预组的441和440人,比较两组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素养水平及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健康素养3个维度、6类健康问题和总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健康素养3个维度、6类健康问题和总体水平分别为86.59%、51.59%、56.14%、73.86%、74.55%、42.95%、89.77%、36.14%、50.68%和48.8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46%、33.63%、30.02%、43.34%、59.82%、23.25%、63.33%、14.22%、28.89%和27.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干预前后,干预组组内健康素养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食品安全8个方面知识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食品安全知识总分为(14.73±1.93)分,高于对照组的(8.67±1.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后,干预组组内的食品安全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媒体工具干预可有效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的提高也促进了其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的提升。
李运乐[4](2020)在《浙江省县域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以P县为例》文中提出小餐饮作为餐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于经营场所面积小、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投入成本较低、需要人工少、收益快等优点,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在此同时,应当充分地重视小餐饮服务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市场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把好关。对于小餐饮的食品安全隐患,需要加强对小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本文以浙江省P县为例,就此展开县域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本文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本文所运用到的相关理论结合小餐饮食品安全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介绍浙江省P县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主要包括浙江省P县小餐饮现状与基于小餐饮单位自身、小餐饮安全监管部门、消费者三个角度发现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第四部分是浙江省P县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其中问题有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监管部门负担重、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等,产生问题原因主要包括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主体力量薄弱、对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普及、对从业人员与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宣传。第五部分是提出完善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对策,具体包括加强监管部门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方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食品安全宣传。
尹航[5](2020)在《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指出最近,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关系到大中小学生及幼儿等特殊群体,因其人群敏感性、易发性、公众低容忍性等特点,深刻影响校园安全、广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和社会公众广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经济发展新形势,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单一的政府监管模式已经不能与市场发展需求以及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诉求度所匹配,监管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易存在政府失灵问题。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涉及学校、家长、校外托管机构以及经营商户等多元责任主体,存在的风险因素众多,在对其监管的过程中,任一方责任主体均不能缺席,除政府监管外,还需要社会多方协同治理,各自发挥其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责任主体作用,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多元治理新模式,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从而实现更加有效地监管。本文基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以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具有典型性和突出性的问题为切入点,以J市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实际情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遇到的困境及产生原因的多元主体角度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对策,探索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多中心协同监管模式,期望能对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参考。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回应性监管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构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多中心监管模式的可行性。其次介绍了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并总结出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难;食品生产企业、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违法经营现象仍时有发生;学校及校外托管机构食堂食品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教育力度还有待加强;家长等社会公众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社会力量监督的参与度较低等。再次,对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主体各方面临的困境进行逐步地原因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各自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造成问题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相互影响、多因素相互制约产生的。构建稳定有效的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多中心监管模式关键在于找准多元主体在协同监管中的定位,最后,本文从多中心治理和回应性监管视角入手,从政府宏观规制、规范食品生产流通经营市场、落实教育部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以及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等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困境、构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多中心协同监管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张敏[6](2020)在《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太原市X区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大,家庭结构以双职工家庭为主,由于现在很多中小学公共服务有所欠缺,没有设立学生食堂和学生午休场所,父母双方上下班时间固定,无暇照顾孩子的午餐和午休,甚至是晚餐,于是,校外“小饭桌”出现了,为学生提供午餐、晚餐、午休和辅导作业的服务。但是近年来由于“小饭桌”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小饭桌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保护好中小学生的饮食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监管是“小饭桌”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研究如何提升我国“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监管便成为当下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来展开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这些调查和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太原市X区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数据量化。通过对影响“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太原市X区“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现状,并总结出太原市X区“小饭桌”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队伍力量薄弱、监管检测技术有限、“小饭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培训不到位等问题。最后,文章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认为要想保证“小饭桌”的食品安全,必须提升我国“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是保障“小饭桌”食品安全的根本,笔者认为应该从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检测技术、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发展推进“互联网+”智慧监管新模式、强化“小饭桌”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这几个方面入手,达到提升“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目标,形成严密的“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保障学生饮食安全。综合来看,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并完善加强我国“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从供给侧完善对“小饭桌”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服务。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还具有实践意义。由于本文以太原市X区小饭桌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所以研究结论将直接指导“小饭桌”对自身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整改并提升服务水平,使小饭桌得到长远规范可持续发展。但本文最终又着眼于全国,所以提升“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措施也为全国“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指导意义。
梁胜翔[7](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金恩焘[8](2020)在《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数字乡村”这一新的理念;2019年,中央又进一步制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助推乡村振兴的计划”。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在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为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而内生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规模化、生态环保、生鲜电商、自媒体公众参与、用户消费体验等市场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农产品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创新,涉及流通市场主体、流通商业模式、流通基础设施、品质溯源监督以及流通技术手段等多个维度,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构建适应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成为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分散-集中-分散模式,主要以线下面对面大宗交易、极低冷链率的常温存储运输为主,存在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腐损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弊端,导致农户手上新鲜优质农产品售价低与居民采购价格高、质量差的矛盾。结合理论学习和文献综述,通过对江西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考察与实践,本论文从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视角,分析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紧扣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核心维度,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模型;引入自媒体舆情分析、监控、引导等新方法,探讨农产品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模式创新为提升流通效率起点,以冷链物流体系创新为提升流通质量突破口,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工具,完成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探索构建新时代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路线。历经四年时间对国内多个省份及江西省内60多个县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实地考察,深入掌握传统农产品流通弊端以及创新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对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绘制知识图谱,数据显示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效率和流通成本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补充和梳理,为系统了解农产品流通领域实情捕捉可靠数据,避免了传统归纳文献方法的主观性。在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围绕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研究突破口,设计了以网络舆情为农产品流通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生鲜电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途径,以冷链物流为骨干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质量提升的平台,构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中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研究路线。第二、通过宏观环境演变格局的多视角分析,创新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价值导向概念模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必须宏观把握流通两端的外部环境演变格局。本论文重点从农业生产端的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需求端的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环境要素入手,创新构建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概念模型。在农业生产端,以粮食生产区为例研究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空间包容性,确定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支撑下实现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导向;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演变及驱动因素,发现在农业规模化、土地托管、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资本化等三农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提升迅速、区域差异演变加快,但农业规模效率提升明显高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这种失衡的演变规律暴露出比较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导致的土地板结严重及催熟剂、增甜剂滥用等。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消费端对农产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监督权,无法通过现有的流通体系传导到生产端。在城乡需求端,通过城乡福祉差异时空分异与政策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福祉差距持续缩小,对健康食品、优质食品、特色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通过对新媒体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研究,分析网络典型案例发生发酵及平息发展过程,以及与意见领袖深度访谈,提出两个舆论场及话语融合平衡模型,探究了消费者需求意见更广泛、低成本和较迅速的表达方式,推进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社会监督。第三、通过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过程,探究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在对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案例企业四年的跟踪研究,案例企业通过混合制改革创新商业模式并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实现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耦合,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经过混合制改革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X+1”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聚焦整合工业品服务下行、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的仓、运、网点等综合城乡共同配送资源,不仅保留了企业商业模式原有驱动因素,还获得了企业合法性和与国有企业资源优势融合的驱动因素,补充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理论,丰富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研究视角,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第四、通过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质量体系。冷链物流是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一个硬短板,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列入补短板工程。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是真正解决农产品流通质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以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从政策顶层设计、行业总体规划的视角,在第四方物流和农村电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以江西为例,依托供销合作社构建全省冷链骨干网,以图改善、解决冷链流通率较低、流通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规模偏小、冷链物流没有形成网络等现实问题,为实现农产品高质量流通提供保障,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缩短了农产品流通周期,从政策实践上推动了 115亿元的冷链流通体系的建设。第五、通过引入舆情处理机制,探索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日益趋向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新媒体的崛起,也使得农产品安全更易受到舆论的监督。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利用食品安全舆情倒逼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出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通过用户反馈,寻找整个流通体系的问题症结,倒逼企业不断完善流通体系。针对网络舆情中网民行为分析,基于社会网络下新媒体舆情用户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微博大V等新媒体代表人士,对于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Pajek软件,根据大数据环境下意见领袖相关特征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以此识别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代表人物。新媒体舆情的宏观环境演变为现代农产品流通营销引导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为农产品流通电商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六、通过前期理论研究,指导完成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生鲜电商平台的建设实践。综合考虑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基于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冷链流通基础设施、舆情监督与溯源体系等综合设计理念,采取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四点一面设计模型,完成生鲜电商平台系统要素分析、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系统反馈基摸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符合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生鲜电商平台,并跟踪平台运营一年以上,初步实现预期效果。综上所述,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流通中间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商业模式以及冷链物流骨干网创新,避免了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弊端,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损耗、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祉,对数字乡村战略下推进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践意义。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个外部宏观环境演变格局视角,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引入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创新要素,围绕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创新设计新型农产品流通生鲜电商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价值。整个研究过程中,分别采取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工具上采用了 Citespace、Noteexpress、Pajek、Vensim、Xmind等,较好地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有效应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问题研究中,对该领域其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累计发表了一篇一区SCI、四篇CSSCI和一篇中文核心,两份对策性建议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获得十项企业联合研发的软件着作权。研究不足在于相关内容选择跨度较大,对多维度有机融合的整体性研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研究可以将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网络舆情压力传导机制等多维度深度融合,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深入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升级建设。
李毅伟[9](2020)在《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我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均对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有专门规定,2019年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通过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着重从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学校管理责任、学校食堂管理控制、供餐单位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追究等方面,全面细化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保障学校师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当前,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取得显着的成效,但是,学校仍然是容易产生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重点领域,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基本结构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些基础问题。明确界定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学校、集中用餐、学校食堂、供餐单位等概念,明确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范围;阐释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第三部分梳理了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不足之处有:一是食材的的来源、采购和储存全程监管存在困难;二是食材的处理和烹饪环节尚需加强监管;三是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尚待落实、落细;四是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五是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相对较轻。第四部分评述了美国、日本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其中,对学校供餐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强调,值得我们立足国情进行学习借鉴。第五部分对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提出完善建议。主要建议有:一是依法明确规定食材的来源、采购以及储存等标准;二是依法提高对食堂从业人员资质的要求;三是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四是健全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五是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法律责任。
吾各力汗·吾甫尔[10](2020)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C市和T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地处偏远,人口居住分散,为了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和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以及为了更好地整合和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在多数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首先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自我国建设寄宿制学校以来,寄宿制学校逐步成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虽然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过集体生活的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农村学校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村学校与周围的医疗诊所较远,学生一旦生病就不能及时就诊,这给广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本文借鉴前人研究和对新疆C市和T市2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全体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的卫生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与学校领导,主管卫生工作的领导、校医或者保健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学校在卫生管理方面的工作现状。再次,对当前学校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浮于表面,管理效果不显着,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认识不足。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三是学校卫生管理资源匮乏。四是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内容有缺失。为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和稳定发展,笔者认为,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二是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卫生管理职责。三是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卫生规章制度。四是合理配置学校卫生管理资源。五是开展师生的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六是加强卫生保健的宣传工作。七是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卫生管理的作用。八是加强寄宿生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九是学校要加强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工作。
二、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现状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2.1 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现状 |
2.2.2 现场卫生学综合评价 |
2.2.3 对策建议 |
2.3 研究方法 |
2.3.1 理论研究方法 |
2.3.2 调查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2.4.1 一般统计方法 |
2.4.2 综合评价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5.1 调查问卷设计 |
2.5.2 调查实施 |
2.5.3 资料录入 |
第3章 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现状 |
3.1 行业基本情况 |
3.2 厂区环境与布局现状 |
3.2.1 选址和厂区内、外环境现状 |
3.2.2 厂区布局情况 |
3.3 生产区卫生现状 |
3.3.1 生产区装修布局情况 |
3.3.2 生产区卫生设备配置情况 |
3.4 设备情况 |
3.5 物资管理情况 |
3.5.1 原辅料索证情况 |
3.5.2 产品储运情况 |
3.6 生产过程卫生现状 |
3.7 卫生质量管理现状 |
3.8 从业人员卫生要求相关情况 |
3.9 江西省集中消毒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现状 |
第4章 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现场卫生学调查综合评价 |
4.1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
4.1.1 第一层指标的权重 |
4.1.2 厂区环境与布局的权重 |
4.1.3 生产区卫生的权重 |
4.1.4 设备要求的权重 |
4.1.5 物资管理权重 |
4.1.6 生产过程卫生要求的权重 |
4.1.7 卫生质量管理体系的权重 |
4.1.8 人员卫生要求的权重 |
4.2 加权秩和比综合评价 |
4.2.1 指标值编秩及加权秩和比 |
4.2.2 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WRSR分布 |
4.2.3 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综合排序 |
第5章 讨论 |
5.1 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现状 |
5.1.1 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2 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3 建议和对策 |
5.2 江西省集中消毒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 |
5.3 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现场卫生学调查综合评价 |
5.3.1 综合评价方法 |
5.3.2 综合评价结果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综述 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2)宝清县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
2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 |
2.1.1 食品 |
2.1.2 食品安全 |
2.1.3 食品安全监管 |
2.2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
3 宝清县食品市场现状及安全监管情况调查 |
3.1 宝清县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调查 |
3.1.1 宝清县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3.1.2 调查设计 |
3.1.3 调查过程 |
3.2 宝清县食品安全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调查样本分析 |
3.2.2 消费者调查结果分析 |
3.2.3 食品监管人员调查结果分析 |
4 宝清县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宝清县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4.1.1 机构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调整 |
4.1.2 食品安全监管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
4.1.3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
4.2 宝清县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4.2.1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落后 |
4.2.2 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低下 |
4.2.3 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
4.3 宝清县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4.3.1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
4.3.2 尚未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 |
4.3.3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公信力尚需提升 |
4.3.4 食品监管问责机制和赔偿规则需要改进 |
5 国际和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先进经验及启示 |
5.1 国际及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5.1.1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5.1.2 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5.1.3 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5.2 宝清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2.1 宝清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必要性 |
5.2.2 宝清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可行性 |
5.3 国际及国内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经验借鉴 |
5.3.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
5.3.2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5.3.3 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 |
5.3.4 重视食品安全教育 |
6 推进宝清县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和部门间协调沟通 |
6.1.1 创新食品监管模式 |
6.1.2 加强食品监管部门间沟通协调 |
6.1.3 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召回体系 |
6.1.4 改进食品监管问责机制和赔偿规则 |
6.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设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
6.2.1 强化基层监管力量 |
6.2.2 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
6.2.3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力度 |
6.2.4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公信力 |
6.3 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并构建社会共治良好格局 |
6.3.1 引导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 |
6.3.2 发展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 |
6.3.3 激励公众参加食品安全监管 |
6.3.4 提升食品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素养及从业知识新媒体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干预效果评价 |
讨论 |
(4)浙江省县域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以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及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县域的概念 |
2、小餐饮的概念 |
3、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浙江省P县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一、浙江省P县小餐饮现状 |
1、小餐饮整体规模情况 |
2、小餐饮的经营成本 |
3、小餐饮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
4、小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认知 |
二、浙江省P县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1、基于小餐饮单位的监管现状 |
2、基于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现状 |
3、基于消费者关于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
第四章 浙江省P县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县小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1、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 |
2、监管部门负担重 |
3、小餐饮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
4、小餐饮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
二、县小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1、监管机制不健全 |
2、监管主体力量薄弱 |
3、对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普及 |
4、对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宣传 |
第五章 完善浙江省县域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及对策 |
一、加强监管部门队伍建设 |
二、创新监管方式 |
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
四、强化食品安全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非结构型访谈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滚雪球抽样问卷调查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 |
2.1.2 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 |
2.1.3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 |
2.1.4 “五毛食品”及“三高”食品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回应性监管理论 |
第3章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3.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历史演进 |
3.2 J市出台的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文件规定 |
3.3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进展 |
3.4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评估 |
第4章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 |
4.1 访谈与调查问卷设计实施 |
4.1.1 访谈内容 |
4.1.2 访谈对象 |
4.1.3 问卷内容 |
4.1.4 问卷对象 |
4.1.5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4.2 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难 |
4.3 食品生产企业、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违法经营 |
4.4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 |
4.5 社会公众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薄弱 |
第5章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原因分析 |
5.1 政府层面 |
5.1.1 立法空白、法律责任不够明确 |
5.1.2 监管执行力不足 |
5.1.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
5.1.4 检验技术方法滞后 |
5.2 市场层面 |
5.2.1 食品生产加工市场不规范 |
5.2.2 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差 |
5.2.3 违法成本较低 |
5.3 学校层面 |
5.3.1 学校管理资源匮乏、食堂基础设施不完善 |
5.3.2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化 |
5.4 家庭个人层面 |
5.4.1 公众对食品安全相关认知不足 |
5.4.2 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5.4.3 家庭食品安全教育责任意识淡薄 |
第6章 缓解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
6.1 政府宏观规制 |
6.1.1 完善立法明晰法律责任 |
6.1.2 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长效监管机制 |
6.1.3 加快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6.1.4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披露机制 |
6.2 规范食品生产流通市场 |
6.2.1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
6.2.2 引导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提高主体责任感 |
6.2.3 引入第三方评价 |
6.3 落实教育部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
6.3.1 将食堂食品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 |
6.3.2 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教育 |
6.4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 |
6.4.1 加强食品安全公共教育 |
6.4.2 拓宽公众参与监管渠道 |
第7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太原市X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小饭桌” |
1.2.2 食品安全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定量分析法 |
第二章 太原市X区“小饭桌”食品安全现状 |
2.1 开办类型 |
2.2 从业人员管理情况 |
2.3 场所及设施设备情况 |
2.3.1 场所 |
2.3.2 消毒柜使用情况 |
2.4 食品加工过程控制情况 |
2.4.1 进货查验记录情况 |
2.4.2 “明厨亮灶”情况 |
2.5 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情况 |
2.6 家长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
第三章 太原市X区“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3.2 监管队伍力量薄弱 |
3.3 监管技术手段有限 |
3.4 培训与宣传力度不够 |
3.5 “小饭桌”缺乏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
第四章 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
4.1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4.1.1 完善小饭桌经营资格准入机制 |
4.1.2 完善立法,使处罚有法可依 |
4.2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
4.3 提高监管检测技术 |
4.4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
4.5 强化“小饭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
4.5.1 定期培训教育,提升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
4.5.2 定期进行食品安全自查 |
4.5.3 发展连锁机构,改善“小、隐、散”的现状 |
4.5.4 实现“明厨亮灶” |
4.6 推进智慧监管,形成社会共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8)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1.3 团队背景 |
1.2 问题界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界定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3 研究难点、重点及拟解决的办法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
2.1.1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文献数量分析 |
2.1.2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
2.1.3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与研究机构分析 |
2.1.4 农产品流通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
2.1.5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分析 |
2.1.6 研究启示 |
2.2 相关基本理论 |
2.2.1 网络舆情衍生规律研究 |
2.2.2 大数据与舆情治理研究范畴 |
2.2.3 农业生产效率 |
2.2.4 城乡福祉差距 |
2.2.5 农村电商 |
2.2.6 数字乡村战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分析 |
3.1 农产品流通体系外部宏观环境供需两端现状分析 |
3.2 农业生产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结果分析 |
3.2.3 主要结论 |
3.3 城乡消费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
3.3.1 研究方法 |
3.3.2 结果分析 |
3.3.3 主要结论 |
3.4 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价值导向概念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与组织体系创新研究 |
4.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五维模型分析 |
4.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
4.3 我国农村电商治理对策:机制、模式、路径 |
4.4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农村电商模式迭代创新的实证研究 |
4.4.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
4.4.2 案例分析 |
4.4.3 研究发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创新研究 |
5.1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现状分析 |
5.1.1 冷链物流服务的重要意义 |
5.1.2 冷链物流体系构建的积极因素 |
5.2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关键问题分析 |
5.3 科学构建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
5.3.1 总体空间布局构建 |
5.3.2 详细建设方案设计 |
5.4 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运营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 |
6.1 两个舆论场的提出 |
6.2 两个舆论场新平衡背景下农产品安全治理困境分析 |
6.3 新媒体环境下关键节点代表人士识别与治理研究 |
6.3.1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以江西为例 |
6.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
6.3.3 基于新媒体舆情治理策略 |
6.4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 |
7.1 现状简述 |
7.2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 |
7.3 基于实际调研确定流位流率系 |
7.4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
7.5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反基模以及反馈环分析 |
7.6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系统反基模分析 |
7.6.1 公司销售额与其它因素的相互制约发展基模 |
7.6.2 客户数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增强关系 |
7.6.3 农产品供给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制约关系 |
7.6.4 投资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增强关系 |
7.7 系统设计部分 |
7.7.1 系统分析 |
7.7.2 系统设计 |
7.7.3 关键技术 |
7.7.4 系统实现和运营效果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
2.1 学校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食品安全 |
2.1.2 食品安全监管 |
2.1.3 学校 |
2.1.4 集中用餐 |
2.1.5 学校食堂 |
2.1.6 供餐单位 |
2.2 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 |
2.2.1 提高广大师生和供餐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
2.2.2 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
2.2.3 提升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
2.3 小结 |
第3章 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现状 |
3.1.1 《食品安全法》第57条关于学校食品安全的规定 |
3.1.2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8条关于学校食品安全的规定 |
3.1.3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 |
3.2 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和措施 |
3.2.1 地方政府 |
3.2.2 教育部门 |
3.2.3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
3.2.4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 |
3.2.5 卫生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3.3 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 |
3.3.1 食材的来源、采购和储存全程监管存在难点 |
3.3.2 食材的处理和烹饪环节尚需加强监管 |
3.3.3 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尚待落实、落细 |
3.3.4 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
3.3.5 学校食品安全相关主体法律责任相对较轻 |
3.4 小结 |
第4章 部分国家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美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
4.1.1 美国的“学校”界定 |
4.1.2 美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
4.1.3 美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
4.2 日本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
4.2.1 日本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重点 |
4.2.2 日本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
4.3 美日两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5章 完善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
5.1 依法明确规定食材来源、采购以及储存的全程监管 |
5.2 依法提高对食堂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 |
5.3 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5.3.1 依法推行校长(园长)陪餐责任制 |
5.3.2 依法要求学校食堂建立“明厨亮灶”,提升餐饮服务公开化和透明化 |
5.3.3 依法对学校食品安全进行政府监督为主、社会监督为辅的机制 |
5.3.4 依法鼓励学校推行和政府合作采购模式 |
5.4 健全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
5.5 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法律责任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10)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C市和T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师生健康和学校稳定的需要 |
1.1.2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
1.1.3 改善学校卫生工作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农村寄宿制学校 |
1.4.2 学校卫生管理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文献综述 |
1.5.2 国内文献综述 |
1.5.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思路 |
1.7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现状与问题透视 |
2.1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认识不足 |
2.2 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
2.3 学校卫生管理资源匮乏 |
2.4 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内容缺失 |
3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的原因分析 |
3.1 对学校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
3.2 学校卫生管理机构与职责分工不明确、落实不细致 |
3.2.1 学校外部的卫生管理机构 |
3.2.2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职责分工 |
3.3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不到位 |
3.4 校医资质、聘用和编制核定缺失 |
3.5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监督指导匮乏 |
3.6 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有待加强 |
4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对策分析 |
4.1 强化政策支持 |
4.1.1 建立健全学校卫生法律规范 |
4.1.2 国家要加强校内外商店监督管理 |
4.1.3 重视中小学卫生保健人才的培养 |
4.1.4 人事部门应给学校设置卫生管理专职人员的编制 |
4.1.5 针对教师开展卫生工作方面的培训 |
4.2 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卫生管理职责 |
4.3 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卫生规章制度 |
4.3.1 完善学校卫生保健规章制度 |
4.3.2 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工作考核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 |
4.3.3 加强学校对饮食卫生安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
4.4 合理配置学校卫生管理资源 |
4.4.1 配齐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 |
4.4.2 卫生室的配备与管理 |
4.4.3 落实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
4.5 开展师生的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 |
4.5.1 开足开齐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课程 |
4.5.2 重视开展师生体育锻炼活动 |
4.6 加强卫生保健的宣传工作 |
4.7 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卫生管理的作用 |
4.8 加强寄宿生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
4.9 学校要加强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工作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现状及综合评价[D]. 田喆希. 南昌大学, 2021(01)
- [2]宝清县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胡艳洁.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素养及从业知识新媒体干预效果评价[J]. 金伟,余金明.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1(01)
- [4]浙江省县域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以P县为例[D]. 李运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5]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J市为例[D]. 尹航. 山东大学, 2020(12)
- [6]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太原市X区为例[D]. 张敏. 山西大学, 2020(01)
- [7]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D]. 金恩焘. 南昌大学, 2020(01)
- [9]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李毅伟.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10]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C市和T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例[D]. 吾各力汗·吾甫尔.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