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钾肥对冬小麦灌浆速度及光合强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玉龙[1](2013)在《施钾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碳、氮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田间钾肥用量设置0kg/hm2(K0)、60kg/hm2(K1)、120kg/hm2(K2)、180kg/hm2(K3)、300kg/hm2(K4)五个水平,遮光方式分开花后不遮光(NS),开花后0-10d遮光(灌浆前期遮光,SE)和开花后15-25d遮光(灌浆后期遮光,SL)3个水平。研究了钾素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SPAD值、荧光参数、可溶性糖及果聚糖含量、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氮素积累和转移、籽粒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旨在为弱光胁迫下合理利用钾肥措施调节冬小麦生长发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不遮光条件下,适宜的钾肥用量(K2)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qP和ETR,显着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0和qN。与不遮光相比,冬小麦灌浆期遮光条件下叶绿素SPAD、qP和ETR降低, F0和qN升高。而灌浆前期遮光条件下,较高的钾肥用量(K3、K4)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qP和ETR,显着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0和qN,但由于遮光条件对上述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灌浆前期遮光条件下高钾肥用量处理冬小麦产量虽有所增加,但仍显着低于不遮光处理。灌浆后期遮光条件下,较高的钾肥用量(K3、K4)虽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qP和ETR,显着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0和qN,但由于冬小麦灌浆过程基本完成,上述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的改变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2.不遮光条件下适宜的钾肥用量(K2)有利于冬小麦灌浆期茎、鞘中果聚糖和可溶性糖的积累,以及灌浆后期的分解和输出。不同籽粒发育阶段遮光均可显着降低茎及叶鞘中果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但灌浆前期遮光较后期遮光对茎及叶鞘中果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程度大。不同籽粒发育阶段遮光,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却显着高于不遮光处理,较遮光处理中不遮光处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减少可能与产量提高对可溶性糖的稀释作用有关。不同籽粒发育阶段遮光条件下需要相对较高的钾肥用量(K3、K4)以缓解因遮光引起的冬小麦茎、鞘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减少。高钾条件可促进遮光条件下冬小麦茎和鞘中果聚糖和可溶性糖向子粒淀粉的转化,这对于维持遮光条件下冬小麦灌浆后期较高的子粒灌浆速率,提高粒重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灌浆后期遮光条件下,灌浆过程已近结束,冬小麦茎和鞘中果聚糖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3.不遮光条件下,适宜的钾肥用量(K2)有利于冬小麦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和转移,钾肥用量过高或过低均对冬小麦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移不利。不同籽粒发育阶段遮光均可降低冬小麦茎、叶、鞘和穗部干物质积累量,遮光导致冬小麦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分配到茎、叶和鞘中的比例增加,而分配到穗部的比例减少;营养器官中干物质所占比例增加,而籽粒中干物质所占比例减少。灌浆期遮光条件下较高的钾肥用量(K4)对提高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不利,而有利于提高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移。灌浆后期遮光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规律趋于不遮光处理一致。4.不同籽粒发育阶段遮光均可引起冬小麦营养器官氮含量增加,但是由于遮光条件下干物重大幅度降低,最终导致氮积累量减少。与不遮光相比,灌浆前期遮光对营养器官氮素的转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灌浆后期遮光对营养器官氮素转移不利。灌浆前期遮光条件下,较高的钾肥用量(K4)对冬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的积累不利,而有利于冬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而灌浆后期遮光条件下,氮素积累量和转移量以K2水平最高。较高的钾肥用量有利于提高灌浆前期遮光条件下冬小麦产量,而较低的钾肥用量对灌浆后期冬小麦产量的形成有利。5.不遮光条件下,下过高或过低的钾肥用量均可导致冬小麦千粒重及籽粒产量降低,适宜的钾肥用量(K2)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灌浆前期是籽粒快速增长期,该阶段遮光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大,相对较高的钾肥用量(K3、K4)可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由于灌浆后期籽粒灌浆过程基本完成,该阶段遮光对籽粒产量影响最小。
尹笑笑[2](2019)在《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玄庄村(116°54′E,36°12′N)大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山农29,分别于高肥力粉壤土地块(H)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L),在微喷补灌节水条件下,设置施钾量和施钾次数两因素试验。施钾量设为120kghm-2(传统施钾量,K1)和96 kghm-2(在传统施钾量的基础上减钾20%,K2)两个水平;施钾次数设为钾肥1次施用(钾肥于播种前全部底肥,T1),钾肥分2次施用(钾肥50%于播种前底施、50%于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T2),钾肥分3次施用(钾肥50%于播种前底施、30%于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20%于开花期随灌溉水追施,T3)三个水平。同时设置全生育期不施钾处理(T0)作为对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两地块施钾量为96 kghm-2和120 kghm-2时土壤钾素净输出量均低于施钾量,土壤供钾能力提升。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促进了冬小麦对2060 cm土层土壤钾素的吸收;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减少了土壤钾固定,但T3处理冬小麦成熟期钾肥在020 cm土层土壤中残留增多。两地块T1处理均不利于作物对钾肥的吸收利用。2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和衰老特性的影响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高;丙二醛(MDA)含量较低;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不显着;在96 kghm-2施钾量的条件下,趋势与高施钾量条件下基本一致。3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减少了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群体,但增加了单茎重,促进了冬小麦开花到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增加,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显着提高,群体动态变化与高肥力地块表现一致;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群体下降,单茎重、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着。在96 kghm-2施钾量的条件下,趋势与高施钾量条件下的基本一致。4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钾素、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土壤肥力水平与冬小麦吸钾量呈显着正相关。两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拔节期至开花期的土壤供钾强度显着提高、拔节至开花期植株钾素积累速率亦提高,促进了成熟期植株钾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但钾肥运筹对钾素在各器官中分配比例以及茎秆、叶片、穗轴+颖壳氮素积累总量影响不大。5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施用钾肥显着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植株吸钾量,试验地块与施钾次数及两者互作均显着影响钾肥农学效率和钾素生产效率。同一施钾量条件下,两地块T2处理与T1和T3处理相比,均延长了活跃生长期,推迟了灌浆终止期,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增大了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但缩短了活跃生长期。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提高了籽粒产量,但T2处理和T3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和T3处理相比,提高了籽粒产量。施钾量为96 kghm-2的处理与高施钾处理相比,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施钾次数相同时,产量无显着差异;而在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1处理和T2处理的籽粒产量均显着降低。综上所述,在微喷补灌节水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适宜的施钾量分别为96 kghm-2和120 kghm-2,且均以播种期底施50%,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50%的钾肥运筹方案最优。
刘高洁[3](2010)在《长期施肥对麦玉两熟作物光合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河南封丘站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定位肥料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冬小麦与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分析测定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光合指标(Pn、Tr、Gs、Ci)和主要衰老生理指标(SOD、POD、MDA、CAT、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内在机理,为该地区潮土条件下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及及光合与衰老特性的影响(1)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株高增加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施无机肥在生育前期能够促进叶面积指数迅速增加,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以及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增强光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迅速积累;在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光合生理参数和保护性酶活性迅速降低,导致光合生产的能力减弱,光合产物的积累变慢。而施有机肥在前期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较弱,植株的光合生理指标以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偏低,干物质积累慢;但在生育后期维持了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效率和叶片保护酶活性,延长高效光合时间,有利于后期干物质的积累。(2)长期施用无机肥(含氮、磷配合)及有机肥均能促进冬小麦、夏玉米的生长发育,优化穗部结构,最终使产量有明显的提高。施用有机肥能明显的提高冬小麦千粒重以及夏玉米的行粒数和百粒重,而无机肥处理则增加了冬小麦单位面积的穗数和夏玉米的穗行数。冬小麦、夏玉米的周年产量也表现出1/2NPK+1/2OM处理>NPK处理>OM处理。2.不完全施肥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及及光合与衰老特性的影响(1)全肥处理能够促进冬小麦和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以及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增强光合生产的能力,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缺钾处理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保护酶活性和干物质积累有较小的降低,这与当地土壤富含钾素有关;不施氮肥对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保护酶活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增加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以缺磷处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最为显着,与不施肥处理相近。(2)在缺素施肥处理中,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都表现出NPK处理>NP处理>PK处理>NK处理>CK处理,而且周年产量也有同样的结果。
杨雪[4](2021)在《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节水栽培条件下钾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指导生产上选用钾高效品种,提高钾肥利用效率,以高产小麦济麦22(JM22)、优质麦藁优2018(GY2018)和抗旱品种石麦22(SM22)为材料,设置K1(90 kg·hm-2)、K2(135 kg·hm-2)和 K3(180 kg·hm-2)3 个钾(K2O)水平,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物质生产特性,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特性及产量形成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钾水平K2、K3较K1显着降低茎秆第1节间高度,基部第2节间和穗下节的表皮、厚壁组织、基本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等结构加厚,大维管束的数目和单个维管束的横截面积显着增加。在相同钾水平下,各生育时期JM22的基部3个节间的茎秆直径显着高于GY2018和SM22。2.钾肥能够有效促进小麦叶绿素合成,维持小麦生育后期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延长小麦旗叶的功能期,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增强了花后光合势,提高了粒重/叶面积比。3.不同生育时期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累积量、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和产量均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显着增加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对穗粒数的影响较小,K2和K3差异不显着。在相同钾水平下,JM22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累积量、转移量及最终产量均高于GY2018和SM22。4.开花前氮、磷、钾累积量向籽粒转移量均表现为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之间,氮素花前转移量表现为JM22低于其他两个品种,钾素花前转移量和转移率基本表现为JM22>SM22>GY2018,花前转移磷素对籽粒的贡献率GY2018显着高于JM22和SM22;开花后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及对籽粒的贡献不同供钾水平下差异不显着。5.不同钾水平下氮磷钾利用效率品种间表现不一致,JM22氮和钾素利用效率在K2处理下最高,GY2018和SM22则以K3处理最高。磷素利用效率则以K1处理最高,在同等供钾水平下,JM22氮、钾素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即JM22>GY2018>SM22,磷素利用效率 GY2018 最高,且 GY2018>JM22>SM22。综上所述,适量增施钾肥改善了植株茎杆维管组织结构,降低了基部节间长度,改善了植株的氮磷钾吸收能力。钾素有效地促进了小麦叶绿素合成,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增强花后光合势。此外,钾素增加了公顷穗数和籽粒库容,保持了后期较高的灌浆速率,提高了粒重/叶面积比和充实指数,这是小麦高产的源、库基础。上述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有效调控小麦的源库关系,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高产区节水栽培条件下,JM22在中等钾水平(135 kg·hm-2)、GY2018和SM22在较高的钾水平(180 kg·hm-2)植株群个体发育和产量形成能力较强,上述结果可为河北省山前平原区不同小麦品种和钾肥施用量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
赵惠萍[5](2010)在《施钾时期对豫北砂薄地冬小麦灌浆期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钾肥(K2O)用量120 kg·hm-2,设置不施钾肥,钾肥全部基施,钾肥全部追施,钾肥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4个处理。研究了施钾时期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植株养分动态变化,灌浆期旗叶及籽粒碳氮代谢,功能叶片抗衰老特性及茎秆抗倒性能,为砂薄地冬小麦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与不施钾相比,施用钾肥有利于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ФPSⅡqP),降低NPQ,有利于灌浆期旗叶SPS活性、SS活性与NR活性,提高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蔗糖含量,提高籽粒SS活性,促进籽粒蔗糖含量,提高灌浆后期籽粒灌浆速率,有利于籽粒淀粉含量,其中以钾肥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效果最优。2.施钾提高小麦的保护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其中,钾肥1/2基施+1/2追施处理更有利于提高旗叶SOD,POD,CAT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有效延缓小麦旗叶的衰老。3.钾肥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更有利于冬小麦后期干重的积累,促进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的转运,提高对籽粒的贡献率;同时促进冬小麦植株氮钾的积累,对全磷积累量影响不大。钾肥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处理开花后积累较多的氮素,并且以较高的比例转运到籽粒中。4.在拔节期之前土壤缓效钾与速效钾含量以钾肥全部基施处理的最高;拔节期之后,不同施钾处理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显着,施钾处理缓效钾含量均显着高于不施钾处理,但施钾处理之间缓效钾含量差异不大,其中钾肥1/2基施+1/2追施处理具有较高的速效钾含量。5.与不施钾处理相比,钾肥降低冬小麦茎秆第一二节间长度,促进穗下节间的生长;有利于灌浆后期茎秆穗下节间的壁厚度,各节间的充实度,以及一二节间的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提高小麦茎秆的机械强度,钾肥1/2基施+1/2追施处理最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下节间的长度,各节间的充实度、纤维素含量,机械强度,第一节间的木质素含量与冬小麦抗倒指数显着相关;钾肥1/2基施+1/2追施有利于茎秆穗下节间的长度,节间充实度,有利于细胞壁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提高茎秆机械强度,进而改善小麦茎秆的抗倒性能。6.与不施钾相比,钾肥一次性基施,一次性追施,钾肥1/2基施+1/2追施处理分别增产11.71%,5.40%,21.70%;与钾肥一次施用相比,钾肥1/2基施+1/2追施处理显着提高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钾肥1/2基施+1/2追施处理钾肥回收率与农学效率最高。综上所述,钾肥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处理有利于维持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小麦氮钾养分吸收,促进干物质及氮素的运转,延缓旗叶衰老,有利于旗叶光合特性及碳代谢关键酶,促进蔗糖的积累转化,促进籽粒淀粉积累;同时改善茎秆抗倒性能,从而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
姚梦浩[6](2019)在《江苏里下河农区稻茬小麦不同模式产量差的缩差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江苏里下河农区稻茬小麦生产水平与高产区产量以及传统种植方式的小麦产量与高产产量之间存在的差距,研究里下河农区产量差形成的原因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以当地推介种植的小麦品种宁麦13为材料,设置基础模式(CK)、无氮模式(MO)、传统模式(M1)、M2模式、M3模式五种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和效率层次差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密肥试验探明缩小稻茬小麦产量差的调控途径,为缩小里下河农区小麦产量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两试验年度M2与M1模式的产量差I平均为982.43 kg·hm-2,M3与M1模式的产量差值II平均为580.13 kg.hm-2,产量构成三因素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差值I、差值II分别为18.24×104·hm-2、3粒.穗-1、0.62g和6.58><104·hm-2、3.13粒·穗-1、0.29g,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和粒重差对产量差的影响较大;分蘖成穗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潜在源、孕穗期-乳熟期叶面积持续期低是传统模式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两年度均以M2模式产量最高,M3模式次之,由此将M2、M3模式确定为高产模式。2.不同栽培模式小麦植株群体整个生育期的氮素吸收积累量在200.00-240.00 kg·hm-2,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的差值Ⅰ、差值Ⅱ的平均值分别为 4.70 kg.kg-1、1.67 kg.kg-1、7.84%、5.80 kg.kg-1 和 5.19 kg-kg-1、4.95kg.kg-1、6.75%、7.43kg-kg-’开花期剑叶氮代谢酶NR活性、GS活性、GOGAT活性均表现为M2>M3>M1,且开花-乳熟氮代谢酶活性下降速率为MI>M2>M3。两试验年度均以M2模式成本最低,产量与经济效益最高,由此进一步将M2确定为高产高收益模式,M3模式产量仅次于M2模式,氮肥利用率最高,由此将M3模式确定为高产氮高效模式。3.15N标记结果表明,一次施氮肥以孕穗期的施肥氮效率最高,两次施氮肥处理以拔节肥和孕穗肥的氮效率最高,小麦植株氮素吸收量和吸收比例较施一次氮肥的处理显着增加,损失量显着降低;四次施氮肥作物吸收的氮素量显着增加,损失量显着降低至16.14%,成熟期叶片、茎鞘、穗轴+颖壳、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占总施氮量的比例分别为7.01-8.51%、9.74-11.99%、3.61-5.23%和25.55-27.27%,说明缩小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差,提高孕穗-开花、开花-成熟期阶段氮素积累量和缩小氮素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生理效率差是缩小产量差的主要调控目标。4.M2、M3模式较M1模式显着提高了开花期和乳熟期温光资源的利用效率;M2、M3与M1模式花后7d剑叶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差值I、差值II分别为2.3和4.74μmol m-2·s-1、1.13 和 3.52μmol.m-2.s-1;M2、M3 模式较 M1 模式显着降低了剑叶花后MDA的含量和提高了 SOD、POD和CAT酶活性,花后剑叶衰老缓慢,具有更高的绿叶面积和温光利用效率,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5.两年三个试验点结果一致表明,在一定的密度和施氮量范围内,小麦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千粒重无显着差异。在一定密度的范围内,当施氮量相同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一定施氮量的范围内,密度相同时,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稻茬小麦宁麦13实现7500kg·hm-2产量的高产群体产量结构要求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480-520×14·hm-2、43-45粒、36g左右;群体特征为:越冬期、拔节期与开花期茎蘖数为最终穗数以及茎蘖成穗率分别为穗数的0.9-1.2倍、2.3-2.5倍、1.1-1.4倍和43%左右;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在12000kg·hm-2以上,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在18000kg·hm-2以上,花后物质积累量在6200kg’hm-2以上,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在5.4、4.6、1.8左右有利于获得高产。6.依据两年试验结果明确江苏里下河农区传统模式(M1)要缩小与高产区小麦产量的产量差,建议推广采用高产高收益的M2模式,即目标产量7500kg·hm-2以上宁麦13的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技术组合为:11月1日-10日播种,150×104·hm-2基本苗,270kg’hm-2施氮量,磷钾肥用量为11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亦可采用高产氮高效模式M3,即目标产量7500 kg’hm-2以上宁麦13的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技术组合为:11月1日-10日播种,基本苗在21O×104·hm-2,施氮量240 kg’hm-2,磷钾肥用量为112.5 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
张明伟[7](2018)在《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稻茬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黄淮平原南部及西南冬麦区,近几年来稻茬小麦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增加,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由于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前茬水稻中晚熟品种和水稻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水稻成熟期大幅度推迟,致使小麦适期播种面积缩减,晚播与过晚播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在江苏省稻麦两熟地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已成为栽培学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在从晚播小麦的成因、种植业结构、生态和生产条件、品种选用和适应晚播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对晚播小麦高产稳产理论与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本研究以筛选适宜晚播的优质小麦品种为基础,分别在江苏沿江地区晚播(较适播期推迟10天左右)与里下河地区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天以上)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栽培措施组合试验,构建不同的产量群体,研究晚播小麦8000kg·hm-2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6750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群体特征、氮素吸收与利用规律、光合衰老特性与生理机制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探索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为稻茬晚播和过晚播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适用品种选择江苏省淮南稻茬麦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对沿江地区晚播和里下河地区过晚播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应性好的稻茬晚播和过晚播小麦品种。适合稻茬晚播的品种为扬麦23和扬辐麦4号,稻茬晚播条件下能获得8000kg·hm-2以上目标产量。两品种一致表现为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高,群体结构协调,LAI适宜,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籽粒灌浆,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倒性能。适合稻茬过晚播的品种为扬麦22和扬麦23,过晚播条件下可获得6750kg·hm-2以上目标产量。扬麦22具有较好的分蘖能力和成穗率,两年平均产量达7200.38kg·hm-2,扬麦23两年平均产量为7104.62 kg·hm-2。以上两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且稳产性好,群体结构协调,叶面积指数适宜,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快速灌浆启动早,峰值速率大,快速完成灌浆,避高温逼熟等特点。2.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质量特征稻茬晚播条件下,扬麦23和扬辐麦4号8000kg·hm-2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60×104·hm--2、39.0~40.0粒、38.0g左右,总结实粒数在22 000×104粒左右。群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分别为穗数值的1.1~1.3倍、2.3~2.5倍、1.1~1.2倍,茎蘖成穗率为40.0%左右。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为15000 kg·hm-2左右,成熟期为21000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6200kg·h1--2。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分别在7.0、5.6、3.2左右,粒叶比(粒数/叶cm2和粒重mg/叶cm2)为0.31~0.33粒/叶·cm2和11.5~11.8mg/叶.cm2左右有利于获得高产。稻茬过晚播条件下,扬麦22、扬麦23产量6 750 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10×104·hm-2、36.0~37.0粒、40.0g左右,总结实粒数为18500×104粒以上;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分别为穗数值的1.4~1.5倍、2.6~2.7倍、1.3~1.4倍,茎蘖成穗率为38%左右;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为13 500~14000kg·hm-2、成熟期为19000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5300kg·hm-2;孕穗期、开花期与乳熟期LAI分别在7.5左右、5.0~5.5和2.8~3.3;粒叶比(粒数/叶cm2和粒重mg/叶cm2)在0.25~0.26粒/叶· cm2和9.2~10.Omg/叶· cm2左右。研究结果表明,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的产量构成中的穗数虽然是主茎成穗为主,但分蘖穗仍然对产量有一定贡献,应合理加以应用。3.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氮素吸收与积累特点15N示踪研究表明,稻茬晚播条件下,开花期与成熟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均以土壤氮素为主,开花期对氮素的吸收以基施氮为主,成熟期则吸收追施氮比例高于基施氮。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运,其中茎鞘转移量最大,转移氮素以基施氮为主。增加密度显着的增加了成熟期植株对追肥中氮素的吸收量以及占总氮比例。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提高,主要是营养器官中追肥氮向籽粒中转运效率增强。说明晚播条件下适度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减少土壤中肥料残留,提高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中的运转量,氮肥施用适当后移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稻茬晚播8000 kg·hm-2高产群体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为120.0~130.0 kg·hm-2、170.0~190.0kg·hm-2和230.0~250.0kg·hm-2。拔节至孕穗期的氮素吸收量分别为50.0~55.0kg·hm-2,开花至成熟期的氮素吸收量在50 kg·hm-2以上。产量8000 kg·hm-2高产群体除氮肥偏生产力以外,其他氮效率指标,如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等与7500 kg·hm-2高产群体及中高产群体无显着差异。稻茬过晚播条件下,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孕穗期、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分别为95.0~100.0kg·hm-2、170.0 kg·hm-2左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花后氮素积累量应分别高于210.0 kg·hm-2和45.0 kg·hm-2。拔节至孕穗期、孕穗至开花期氮素吸收量分别为35.0~45.0 kg·hm-2和70.0~75.0 kg·hm-2。产量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的氮素农学效率以及氮素生理效率均高于中、低产群体,植株体内的氮素转运效率也高。4.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特性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剑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尤其是乳熟期,剑叶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在43.0~47.0与16.0umol·m-2.s-1左右。晚播高产群体花后不同天数的剑叶SPAD值及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MDA含量低于中高产群体,随开花天数增加,差异更为显着。相关分析表明,乳熟期剑叶净光合速率及SPAD值与产量均显着正相关。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花后具有较高的剑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乳熟期剑叶SPAD与净光合速率分别控制在35.0~37.0、14.5umol·m-2·r-1左右。花后不同天数的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低产群体,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光合功能持续时间。相关分析表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MDA含量与SPAD值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花后剑叶碳氮比变化特点剑叶碳氮比随开花天数呈增加趋势,8000 kg·hm-2高产群体剑叶碳氮比与其他群体无显着差异,花后21天与28天显着高于其他群体。相关分析表明,花后剑叶碳氮比与剑叶SPAD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剑叶的衰老显着相关。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全氮含量与NR、GS酶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说明高产群体剑叶应具有较高的氮素合成能力。8000 kg·hm-2高产群体开花期剑叶蔗糖含量显着低于中高产群体;花后14天起,8000kg·hm-2高产群体蔗糖合成能力增强,蔗糖含量显着高于中高产群体。SS与SPS酶活性与蔗糖含量规律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SS与SPS酶活性与剑叶蔗糖含量均显着正相关。6.稻茬晚播小麦的抗倒特性由于播种密度增加,降低了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以及茎秆可溶性糖和木质素的积累,从而影响小麦的抗倒性能。减少氮肥施用量、基肥施用量和控制拔节期施肥比例均能够有效降低株高及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茎粗壁厚与充实度,增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提高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的含量,从而提升小麦抗倒能力。相关分析表明,抗倒伏指数与倒伏系数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 =-0.94**),与基部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度以及株高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2**、-0.70**、-0.64*),与基部一、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呈显着正相关。基部第二节间伸长40天后的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指数呈显着正相关;PAL、TAL酶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晚播小麦采用270×104·hm-2基本苗、225 kg·hm-2施氮量、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4:2:1:3运筹比例有利于控制倒伏,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7.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合沿江地区晚播条件下,扬麦23与扬辐麦4号稻茬晚播高产栽培技术组合为基本苗270×104·hm-2左右,施氮量2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5:1:2:2或4:2:1:3,磷钾肥用量90kg·hm-2,可获得8000 kg·hm-2以上目标产量。里下河地区过晚播条件下,扬麦22与扬麦23过晚播栽培技术组合则为基本苗宜在330×104·hm-2左右,施氮量2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5:1:2:2或6:0:2:2,磷钾肥用量在90 kg·hm-2可获得6750 kg·hm-2以上目标产量。
段剑钊[8](2018)在《黄淮南部冬小麦缩差增效技术途径及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当前冬小麦生产中持续增产难度大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于2012-2016连续4个年度在豫南、豫中和豫北三个生态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本研究设置单因子氮肥水平(N0、1、2、3)、双因子水氮耦合(三个灌水水平W0W1W2、四个氮肥水平)、综合因子栽培管理模式(传统栽培模式FP;节本增效栽培模式JH;超高产栽培模式SH;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3类试验,系统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养分吸收与运移、光能和水分利用以及产量等影响,探讨冬小麦生产中缩小产量差距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技术途径及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群体生长与干物质生产的影响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不同,成熟期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均以N240处理最高。随灌水和施氮协同施用,成熟期总干物质量、单位面积粒数、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但过量施氮则会降低穗粒数和产量,对干物质促进效应明显弱化,商水点以W1N240、温县点以W2N240的干物质和产量最高。冬小麦群体动态在拔节期达峰值,不同栽培模式下,FP在孕穗期之前群体数最高,两极分化慢,而SH和HH处理大分蘖多、前期群体适中、两极分化快,进而获得较多成穗数。四种栽培模式叶面积系数均为单峰动态变化,于孕穗期达到峰值;FP处理叶面积系数在孕穗期前最高,之后下降最早、降幅大;而SH和HH处理的叶面积系数中期增加速度快,后期衰老缓慢,高值持续期长。考察干物质生长动态,其符合Logistic动态曲线,成熟期SH、HH和JH处理干物质显着高于FP,但SH和HH差异不显着;拔节至开花阶段干物质增加最为迅速,FP处理在孕穗前干物质积累最多,花前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而SH和HH处理在拔节至开花期增长速率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增产更重要。不同地区间收获指数以温县>开封>商水,而栽培模式处理间则是HH最高,SH和JH差异不显着,FP最低。不同区域光辐射总量、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均表现为商水>开封>温县,三地区光合生产当量与光温生产当量均低于30%,但温县点光合与光温生产当量高于商水和开封;三地区生物量光能利用率以商水点最高,温县和开封点较低,处理间以SH和HH显着高于JH和FP,但SH和HH间差异不显着。2.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处理下,茎叶器官中氮磷钾含量随生育时期均呈“慢-快-慢”趋势,相比于FP处理,SH、HH和JH处理均能提高茎叶中N、P、K含量。冬小麦养分积累动态因元素而异,氮磷呈“S”型,而钾素呈单峰曲线;三种营养元素均在拔节至开花阶段迅速积累,氮磷在灌浆期缓慢增加,而钾素外排。拔节前SH和HH处理的氮磷钾积累量低于FP处理,而拔节后显着高于FP处理。SH和HH处理的花前N、P、K素转运量显着高于FP,但花前N、P对籽粒贡献率却显着低于FP。养分效率指标如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因养分类型、表征意义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HH和JH处理能有效提高对N、P、K肥的吸收利用。三地区生产100 kg籽粒产量需要的N、P、K营养元素以商水和开封两地高于温县地区,处理间以HH最低。试验进行四年后,四种栽培模式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且SH和HH显着高于FP处理;SH和HH处理均能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且HH残留量较少,提升幅度较低;FP和JH处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增长均为负值,且JH利用土壤养分较多,降低幅度较高。三地区0-40 cm土层土壤肥力相比,商水点全氮最高,速效氮和速效磷最低,速效钾较高;开封点速效氮最高,速效磷较低,速效钾最低;温县点氮磷钾比较均衡,其中速效磷和速效钾最高。小麦田间耗水量地点间表现为温县>商水>开封,模式间为SH最高,JH最低;产量水分利用率地点间表现为商水>开封>温县,模式间为SH>HH>JH>FP,且均低于20%;另外,SH和HH的降水利用率和灌水利用率均显着高于FP。3.黄淮南部冬小麦增产的制约因子及生理机制从产量构成因子方面分析,单一或协同增加构成因子均能够有效增产。黄淮南部麦区不同地区间穗粒数变异性和可塑性最大,与农民习惯模式相比,超高产和高产高效模式的穗粒数增幅达25.01%-27.04%,进而产量增加14.80%-22.15%。根据生产实践将7500 kg ha-1作为高产与低产划分标准,低于7500 kg ha-1产量水平下,增加穗数和穗粒数均可增产,其中穗数效应更强;高于7500 kg ha-1产量水平下,增产主要依赖于增加穗粒数。提高拔节至开花期干物质净积累量及该阶段干物质增长速率有利于获得高的穗粒数。穗重和氮以及非穗器官重和氮均与穗粒数呈显着正相关;器官间比较,穗重及其比重对穗粒数的影响高于非穗器官,但穗氮所占比重与穗粒数呈显着负相关,增加非穗器官氮所占比重能有效促进增加穗粒数。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方面分析,单一或协同两因子均能有效增产。低产水平下增加总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能增产,而高产水平下增产主要依赖于提高收获指数。在高产水平下,通过提高花后叶面积势和光截获势能促进花后干物质净积累,有利于提高收获指数。花后的上下层光截获比率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在开花期干物质水平高于13000 kg ha-1前提下,降低上下层光截获比率,增加下层叶面积以截获更多的光辐射,使开花期、灌浆前期和中期的适宜比例为2-6、3-8和6-13,促进花后干物质净积累量达到4000-6000 kg ha-1,成熟期总生物量超过18000 kg ha-1,收获指数超过0.42,有利于实现高产目标。4.黄淮南部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的生理机制植株氮素积累是小麦产量形成的营养基础,施氮量与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为先增加而后降低,氮素积累量相对于产量的降低具有延迟性,表现出氮素的奢侈吸收,充分发挥该奢侈阶段氮素吸收的生理功能并促进产量构成因子的再优化,这对小麦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植株氮素积累与产量显着正相关,但与氮效率呈负相关,高氮素积累对增产有益但对提高氮素利用率不利。拔节至开花阶段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和氮效率均呈显着正相关,提高该阶段氮素吸收总量及比重,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与氮高效。分析不同的单个生育期植株氮生产力与产量和氮效率间关系发现,相关性较差,但植株的阶段氮生产力与产量和氮效率关系均较好,尤其是拔节至开花阶段的氮生产力,同时与产量和氮效率呈显着正相关,提高该阶段氮素生产力能够协调高产与氮高效,通过模型拟合确立了本地区适宜的拔节至开花阶段的氮素生产力临界值。旗叶光合氮效率指标可以指示旗叶氮生产力,中、高氮素积累条件下,旗叶氮素光合效率在孕穗期以后与产量和氮效率均呈显着正相关,提高孕穗至灌浆期旗叶氮素生产力能够很好协调高产与氮高效。植株氮素积累量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和有效氮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为满足土壤氮供应与植株氮需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和有效氮含量存在适宜范围,确保土壤养分在适宜范围有利于减少氮肥滥用、提高施肥的针对性、实现小麦高产与氮高效的目标。5.黄淮南部冬小麦缩差增效的技术途径结合不同生态区的气候、土壤肥力特点以及专题试验结果分析,不同区域的小麦增产增效策略及技术有所不同。从区域大面积增产角度来看,不同区域的小麦生产条件存在差异。从干物质生产方面考察,豫南雨养区生物量大、光能利用率高,增产更多依靠收获指数的提高;豫北灌区光合有效辐射低,收获指数高,增产更多依靠生物量的提高;豫中补灌区生物量及收获指数均不高,增产需要二者协同提高。从营养管理方面考察,豫南雨养区需增氮磷、稳钾;豫中补灌区需减氮、增磷、补钾;豫北灌区需均衡施用氮磷钾。从小麦高产更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角度来看,增加穗粒数扩大库容,增强春季养分吸收强度,提高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比重,维持中后期植株高氮素生产力,有利于高生物量下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进而实现高产高效。为此,确立了黄淮南部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模式,主要包括缩距精匀播、测土配方减量施肥、肥水定量春管后移、化控调节等关键技术,该模式可操作性强、实用简便、效果显着,有利于冬小麦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
刘俊[9](2017)在《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给新疆春小麦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新春3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钾量(K),设K0(0 kg·hm-2)、K180(180 kg·hm-2)和K360(360 kg·hm-2)3个水平;裂区为叶面喷施赤霉素量(G),设G1(0 g·hm-2)、G2(8 g·hm-2)、G3(16 g·hm-2)、G4(24 g·hm-2)和G5(32 g·hm-2)5个水平。研究施钾量和叶面喷施赤霉素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赤霉素对春小麦群体动态无显着影响,对株高、单株生物量、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及茎秆直径影响显着。随着赤霉素用量的增加,株高、单株生物量、穗长、穗下节间长度及茎节直径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于G4水平下达到最大值。施钾量对穗长无显着影响,对小麦群体动态、单株生物量、穗长和茎秆直径影响均显着。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上述指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于K180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赤霉素和钾肥施用量对春小麦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SPAD值均有显着性影响。随着赤霉素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单株叶面积、LAI、SPAD值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LAI(x)和产量(y)可拟合二次曲线方程:y=-60.267x2+1249.8x(R2=0.9433,r=0.9602)。3、春小麦籽粒粒重呈“S”型曲线增长,灌浆初期粒重增长缓慢,灌浆中期增长速率最快,灌浆末期又趋于缓慢。用Logistics方程对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进行拟合,其拟合度(R2)均在0.9857—0.9989之间,可以很好的反应籽粒灌浆过程。4、随着花后生育进程的推进,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叶片、茎秆和穗颖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叶片和茎秆钾素积累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穗颖钾素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籽粒钾素积累量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均在K180和G4水平组合下达到最大值。茎鞘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可拟合出二次方程:y=-0.106x2+50.643x+535.18,拟合度R2=0.8691,r=0.9299。5、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的种子活力有显着性影响,能显着提高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鲜重、干重、苗长、根长、根数,春小麦种子的浸泡溶液的电导率则与种子的活力呈负相关关系。人工加速老化可以使种子活力迅速下降,在施钾180 kg·hm-2,赤霉素用量24 g·hm-2处理下,老化8 d后的春小麦种子和其他处理相比仍保持着较高的活力,施用一定量的钾肥和赤霉素能够提高春小麦种子活力。综合各项指标所得,当施钾180 kg·hm-2,赤霉素用量24 g·hm-2时,既能促进春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籽粒产量,又能使其种子活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闫世程[10](2020)在《冬小麦滴灌施肥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小麦生产中仍存在水肥管理不合理、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水肥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明确灌水量和施肥量与作物生理特性-养分吸收-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4个生长季(2014—2018年)冬小麦控水控肥滴灌施肥试验,在冬小麦生育期设置了3个土壤水分下限灌水水平:正常灌水(W1)、适度水分亏缺(W2)和中度水分亏缺(W3),3个施肥水平(N-P2O5-K2O):F1(175-117-150kg/hm2)、F2(125-84-108 kg/hm2)和F3(75-50-65 kg/hm2),并设置正常灌水不施肥(W1NF)处理,共10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肥供应对滴灌施肥冬小麦叶片生理特性、籽粒灌浆过程及其养分累积特点、干物质累积分配与转运、营养元素吸收利用、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冬小麦节水节肥的增产优质机理,确定了适宜的滴灌施肥制度,以期为冬小麦节水节肥栽培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冬小麦生理特性对滴灌施肥水肥供应的响应机制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叶绿素a/b随水分胁迫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关系,F1和F2之间无显着差异,显着高于F3和NF(P<0.05)。灌水和施肥对灌浆期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有极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施肥对灌浆后期的叶片湿基含水率的影响较大,增加施肥量减缓了叶片湿基含水率下降速率。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日变化呈现下降趋势,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相反趋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Pn、Tr、Gs和Ci呈现增加趋势。正常灌水下各生育期的Pn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轻度或中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量过高抑制光合速率,施肥量不足导致叶片早衰降低净光合速率。Tr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生育期Tr受水分胁迫的影响略有差异,拔节至灌浆初期影响相对较小,之后影响相对增大。(2)明确了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调控效应籽粒灌浆过程可以用确定性方程准确描述。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灌浆持续时间与施肥量呈正比,施肥显着影响最大灌浆速率的出现时间和生长终止时间,年型显着影响生长终止时间。粒重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轻度水分亏缺和适量施肥可促进籽粒灌浆,有利于穗轴和颖壳的营养物质向籽粒转运,籽粒占穗重的比例接近80%,增加了粒重。穗含水量随时间的推进呈抛物线型逐渐下降,在成熟前一周左右有明显下降趋势。籽粒占穗重比例、穗含水量与粒重呈现显着相关关系。(3)揭示了滴灌施肥不同水肥供应下籽粒营养元素动态累积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灌水和施肥影响了籽粒氮磷钾(NPK)含量和籽粒对NPK的吸收。籽粒N含量随着水分亏缺程度和施肥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平均籽粒N含量先增加后稳定。F1和F2的籽粒N含量无显着差异,显着高于F3和NF(P<0.05)。籽粒P含量大体与施肥量和灌水量呈反比。籽粒K含量在灌浆初期至中期缓慢下降,之后基本保持稳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含量与籽粒N:P比主要受施肥的影响。W2F2能够获得更高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NPK吸收量。(4)探明了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累积、分配及其转运的调控效应水分亏缺提前了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其最大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与水分胁迫程度呈负相关,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年型影响了地上部干物质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和有效增长期。茎和籽粒占比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叶和穗轴+颖壳占比降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茎和籽粒占比降低,而叶和穗轴+颖壳占比增加,灌溉和施肥对叶和穗占比有显着的影响。花后干物质转运量(DMT)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ost DM)呈相反趋势。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DMT增加而Post DM降低。(5)阐明了滴灌施肥不同水肥供应下冬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和养分需求规律地上部NPK吸收量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下降,W1与W2 NPK吸收量无显着差异。水肥供应充足时,茎、叶、穗轴+颖壳的NP占比较大,籽粒氮磷收获指数(NHI和PHI)呈现下降趋势;而水肥供应不足时,NHI和PHI有所提升,营养器官的占比较少。氮磷钾生理利用效率与施肥量呈负相关。四个生长季平均100 kg籽粒氮磷钾需求量(GNR、GPR和GKR)分别介于1.93~3.03、0.37~0.41和2.26~2.93 kg。随着施肥量的增加,GNR和GKR增加;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GNR和GKR呈现下降趋势。(6)明确了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对滴灌施肥水肥供应的响应规律灌水和施肥调节了叶面积指数(LAI)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速率。施肥延长了LAI增长有效期,增加灌水提高了LAI平均速率,年型也对LAI增长时间和速率有一定影响。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冬小麦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和LAI下降,导致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下降;产量下降引起肥料偏生产力下降,水分亏缺越严重下降越明显,而灌溉水利用效率先增加后略微下降,在W2获得最大值。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株高和LAI呈现增加趋势,截获更多光能增加光合同化物,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也呈现增加趋势,产量增加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而在F2基础上继续增加施肥量至F1,增产不显着,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肥料偏生产力降低,其中F1偏生产力较F2降低了23.82%~30.52%。因此,W2F2处理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能够促进营养物质向籽粒转移,进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且不显着降低产量,是本研究条件下高效优质的冬小麦水肥管理措施。
二、钾肥对冬小麦灌浆速度及光合强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钾肥对冬小麦灌浆速度及光合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施钾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碳、氮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遮光对作物产量、品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1 遮光对作物产量影响 |
1.1.2 遮光对作物品质影响 |
1.1.3 遮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遮光对作物重要代谢过程关键酶类的影响 |
1.2.1 遮光对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1.2.2 遮光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1.2.3 遮光对内肽酶活性的影响 |
1.2.4 遮光对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1.2.5 Rubisco |
1.3 不同栽培措施对遮光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氮对遮光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生长调节剂对遮光下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种植密度对遮光下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4 盐分对遮光下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钾肥对作物产量、品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1 钾肥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1.4.2 钾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1.4.3 钾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叶片 SPAD 值 |
3.3.2 叶绿素荧光参数 |
3.3.3 茎、叶鞘和籽粒中果聚糖、可溶性总糖测定 |
3.3.4 植株全氮及全钾含量测定 |
3.3.5 氮和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相关指标测定 |
3.3.6 考种与计产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绿素 SPAD 值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2.1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 F0 的影响 |
4.2.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 qP 和 qN 的影响 |
4.2.3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 ETR 的影响 |
4.3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茎、鞘和籽粒中果聚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4.3.1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茎、鞘中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茎、鞘和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
4.4.1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分配的影响 |
4.5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
4.6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施钾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5.2 施钾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糖代谢的影响 |
5.3 施钾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移和分配的影响 |
5.4 施钾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
5.5 施钾对弱光胁迫下冬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2)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田土壤钾素现状 |
1.2.2 钾肥的施用与土壤钾库收支平衡 |
1.2.3 钾肥运筹对小麦钾素吸收的影响 |
1.2.4 钾肥运筹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 |
1.2.5 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 |
2.3.2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
2.3.3 叶片净光合速率 |
2.3.4 叶片衰老生理指标 |
2.3.5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2.3.6 植株养分含量 |
2.3.7 植株养分积累与分配 |
2.3.8 土壤钾素盈亏及冬小麦钾素利用效率 |
2.3.9 籽粒灌浆特性 |
2.3.10 籽粒产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
3.1.1 各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 |
3.1.1.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 |
3.1.1.2 不同土层土壤速效钾分布特征 |
3.1.2 各时期土壤缓效钾含量变化 |
3.1.3 土壤-作物系统钾素平衡 |
3.2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和衰老特性的影响 |
3.2.1 SPAD值 |
3.2.2 净光合速率 |
3.2.3 衰老特性 |
3.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3.2.3.2 过氧化氢酶活性 |
3.2.3.3 丙二醛含量 |
3.2.3.4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3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3.1 群体动态 |
3.3.2 单茎重量 |
3.3.3 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 |
3.3.4 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量 |
3.3.5 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
3.4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植株钾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4.1 不同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速率 |
3.4.2 不同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量 |
3.4.3 成熟期钾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 |
3.4.4 成熟期氮素积累量 |
3.4.5 成熟期氮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 |
3.5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3.5.1 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动态 |
3.5.2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 |
3.6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3.6.1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6.2 钾素利用效率 |
3.7 冬小麦籽粒产量、植株钾素积累量与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及籽粒产量与钾素利用效率的方差分析 |
3.7.1 冬小麦植株产量、植株钾素积累量与土壤0~20 cm土层不同形态钾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7.2 试验地块与施钾次数对冬小麦产量、钾肥农学效率、钾素生产效率和钾素利用率的方差分析 |
4 讨论 |
4.1 钾肥运筹对0~60 cm土层钾素分布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
4.2 土壤供钾强度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
4.3 土壤供钾强度与植株钾素吸收和积累的关系 |
4.4 钾肥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4.5 钾肥运筹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6 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钾素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长期施肥对麦玉两熟作物光合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国内外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情况 |
1.1.1 国外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情况 |
1.1.2 国内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情况 |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2.1 氮磷钾肥配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2.2 有机无机配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3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1 氮磷钾肥配施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1.4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1.4.1 作物叶片保护酶系统 |
1.4.2 肥料对保护酶系统的调节 |
1.5 以往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站概况 |
2.1.2 试验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2.2 试验处理 |
2.3 测试项目 |
2.3.1 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分析项目 |
2.3.2 植株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分析项目 |
2.3.3 植株叶片保护酶系统分析项目 |
2.4 测试方法 |
2.4.1 植株生长发育指标测定方法 |
2.4.2 植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测定方法 |
2.4.3 植株叶片光合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4.4 植株叶片保护酶系统指标测定方法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及光合与衰老特性的影响 |
3.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3.1.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株高的影响 |
3.1.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1.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4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3.1.5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的影响 |
3.1.6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历年产量的影响 |
3.1.7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历年周年产量的影响 |
3.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4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胞间CO_2 浓度的影响 |
3.2.5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3.3.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POD 活性的影响 |
3.3.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CAT 活性的影响 |
3.3.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SOD 活性的影响 |
3.3.4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
3.3.5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期不完全施肥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及光合与衰老特性的影响 |
4.1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4.1.1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株高的影响 |
4.1.2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
4.1.3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1.4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4.1.5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的影响 |
4.1.6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历年产量的影响 |
4.1.7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历年周年产量的影响 |
4.2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1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2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4.2.3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4.2.4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胞间CO2 浓度的影响 |
4.2.5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4.3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4.3.1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POD 活性的影响 |
4.3.2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CAT 活性的影响 |
4.3.3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SOD 活性的影响 |
4.3.4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MDA 含量的影响 |
4.3.5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4 缺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机理的探讨 |
4.4.1 氮肥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生理指标的效应 |
4.4.2 磷肥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生理指标的效应 |
4.4.3 钾肥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生理指标的效应 |
4.5 缺素对冬小麦、夏玉米保护酶系统的影响机理的探讨 |
4.5.1 氮肥对冬小麦、夏玉米保护酶体系指标的效应 |
4.5.2 磷肥对冬小麦、夏玉米保护酶体系指标的效应 |
4.5.3 钾肥对冬小麦、夏玉米保护酶体系指标的效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的影响 |
5.2 长期不完全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田土壤钾素现状 |
1.2.2 小麦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 |
1.2.3 钾肥与作物的抗逆性 |
1.2.4 钾对冬小麦群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5 钾肥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2.6 钾肥对冬小麦籽粒灌浆性能的影响 |
1.2.7 冬小麦茎秆解剖结构对产量的影响 |
1.2.8 钾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田基本概况 |
2.3 试验设计和实施 |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
2.4.1 植株个体性状 |
2.4.2 植株群体指标 |
2.4.3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 |
2.4.4 小麦籽粒灌浆性能 |
2.4.5 小麦茎秆解剖结构 |
2.4.6 植株氮磷钾含量和积累吸收量 |
2.4.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个体发育特性的影响 |
3.1.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基部节间发育的影响 |
3.1.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
3.1.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3.1.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光合势(LAD)的影响 |
3.1.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
3.1.6 不同供钾水平下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
3.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3.2.1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
3.2.2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缓降期 |
3.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灌浆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灌浆速率 |
3.3.2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籽粒库容 |
3.3.3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源、库关系 |
3.4 不同供钾水平对不同部位小穗籽粒发育的影响 |
3.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 |
3.6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3.6.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
3.6.2 不同供钾水平下小麦植株对N、P、K的吸收、转运及其对籽粒贡献 |
3.6.3 冬小麦产量与开花前后氮、磷、钾的相关分析 |
3.6.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
3.6.5 不同供钾水平与小麦氮磷钾利用效率的相关分析 |
3.7 不同供钾水平下穗部性状及产量 |
3.7.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
3.7.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7.3 产量与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个体发育的影响 |
4.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的影响 |
4.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
4.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4.6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施钾时期对豫北砂薄地冬小麦灌浆期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土壤钾素肥力状况及小麦施钾效应研究 |
1.1.1 土壤钾素分布 |
1.1.2 钾素肥力演变与小麦施钾效应 |
1.2 小麦钾素营养规律与施钾技术研究 |
1.2.1 小麦钾素营养规律研究 |
1.2.2 小麦施钾技术研究 |
1.3 钾素营养对碳氮代谢关键环节调控机制研究 |
1.3.1 钾素对小麦光吸收的调节 |
1.3.2 钾素对小麦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的调节 |
1.3.3 钾素对小麦碳同化的调节 |
1.4 钾素营养对小麦氮的吸收与同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
1.4.1 钾素对小麦氮素吸收的调节 |
1.4.2 钾素对小麦氮素同化的调节 |
1.5 钾素营养对小麦旗叶衰老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 |
1.5.1 钾素对旗叶衰老过程中保护酶系统的调节 |
1.5.2 钾素对旗叶衰老过程中光合能力变化的调节 |
1.6 钾素营养对小麦植株物质转运的调控机制研究 |
1.6.1 钾素对小麦碳水化合物转运的调节 |
1.6.2 钾素对小麦氮素转运的调节 |
1.7 小麦茎秆抗倒性评价及钾素营养对小麦茎秆抗倒性的调控 |
1.7.1 小麦茎秆抗倒性评价 |
1.7.2 施钾对小麦茎秆抗倒性的调节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植株养分测定 |
3.3.2 土壤养分测定 |
3.3.3 植株碳氮代谢指标测定 |
3.3.4 抗衰老指标测定 |
3.3.5 抗倒指标测定 |
3.3.6 产量性状 |
3.4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旗叶碳氮代谢的影响 |
4.1.1 对旗叶 NR 活性的影响 |
4.1.2 对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3 对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1.4 对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1.5 对旗叶 SPS 与 SS 活性的影响 |
4.1.6 对旗叶蔗糖含量的影响 |
4.2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动态变化及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2.1 对籽粒 SS 活性的影响 |
4.2.2 对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 |
4.2.3 对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
4.2.4 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
4.3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功能叶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4.3.1 对 MDA 含量的影响 |
4.3.2 对 SOD 活性的影响 |
4.3.3 对 POD 活性的影响 |
4.3.4 对 CAT 活性的影响 |
4.4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的影响 |
4.4.1 对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 |
4.4.2 对茎秆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影响 |
4.4.3 对茎秆机械强度及抗倒指数的影响 |
4.4.4 茎秆抗倒指数与不同节间诸特征间相关分析 |
4.5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
4.5.1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5.2 对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4.6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养分积累转运的影响 |
4.6.1 对冬小麦生育期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
4.6.2 对冬小麦开花后氮素转运的影响 |
4.7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土壤钾素平衡及钾肥肥效的影响 |
4.7.1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4.7.2 对土壤缓效钾含量的影响 |
4.8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产量及钾肥回收率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6)江苏里下河农区稻茬小麦不同模式产量差的缩差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产量差的定义 |
2 产量差的研究方法 |
2.1 试验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 |
2.2 利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方法 |
2.3 遥感技术分析作物产量差的方法 |
3 产量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
3.1 产量构成因素差异 |
3.2 播期差异 |
3.3 群体结构的差异 |
3.4 干物质积累性差异 |
3.5 肥料利用差异 |
3.6 温光水资源利用差异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栽培模式小麦产量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茎蘖动态 |
1.3.2 干物质积累量 |
1.3.3 叶面积指数(LAI) |
1.3.4 产量及其构成 |
1.3.5 产量差的计算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试验点小麦生育进程的差异 |
2.2 产量及其构成 |
2.3 茎蘖动态 |
2.4 干物质积累量 |
2.5 叶面积指数(LAI) |
2.6 叶面积持续时间(LAD) |
2.7 产量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
2.7.1 产量结构差 |
2.7.2 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分蘖成穗率差 |
2.7.3 干物质积累量差 |
2.7.4 叶面积参数差 |
3 小结 |
4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群体氮素利用与效率差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植株氮含量测定 |
1.3.2 植株样品~(15)N丰度测定 |
1.3.3 土壤样品~(15)N丰度测定 |
1.3.4 氮代谢酶活性测定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栽培模式氮素积累特征 |
2.2 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特征 |
2.3 氮效率 |
2.4 氮(~(15)N)吸收与分配 |
2.5 成熟植株中~(15)N吸收比例 |
2.6 成熟期~(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
2.7 氮代谢酶 |
2.8 氮素积累量差 |
2.9 阶段氮素积累量差 |
2.10 氮效率差 |
2.11 经济效益 |
3 小结 |
3.1 不同栽培模式氮素积累量、氮效率、氮代谢酶活性差异 |
3.2 不同生育时期施用~(15)N标记肥料的流向及在器官中分配的差异 |
3.3 氮素积累量差和氮效率差 |
3.4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 |
4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温光环境与剑叶光合特性的差异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剑叶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 |
1.3.2 不同层高温度和光照强度 |
1.3.3 衰老酶活性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构与分析 |
2.1 全生育期的温光资源 |
2.2 田间透光率的差异 |
2.3 田间度温度的差异 |
2.4 花后剑叶SPAD值的差异 |
2.5 花后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
2.6 花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差异 |
2.6.1 SOD酶活性 |
2.6.2 POD酶活性 |
2.6.3 CAT酶活性 |
2.6.4 MDA含量 |
2.7 田间微环境参数差 |
2.7.1 不同层高透光率差 |
2.7.2 不同层高温度差 |
2.8 花后剑叶光合特性参数差 |
2.8.1 剑叶SPAD值差 |
2.8.2 剑叶净光合速率差 |
2.9 衰老酶活性差 |
3 小结 |
3.1 不同栽培模式田间环境与剑叶衰老特性差异 |
3.2 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差形成的生理原因 |
4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稻茬小麦缩小产量差的密肥调控途径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茎蘖动态 |
1.3.2 干物质积累量 |
1.3.3 叶面积指数(LAI) |
1.3.4 产量及其构成 |
1.3.5 经济效益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及其构成 |
2.2 群体茎蘖动态 |
2.3 干物质积累量 |
2.4 叶面积指数(LAI) |
2.5 经济效益差异 |
3 小结 |
4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不同栽培模式产量构成及产量差 |
1.2 不同栽培模式小麦群体结构差异 |
1.3 不同栽培模式温光利用特征差异 |
1.4 不同栽培模式剑叶抗衰老酶活性差异 |
1.5 不同栽培模式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
1.6 缩小产量差的密肥调控途径 |
2 结论 |
3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小麦高产研究进展 |
2 稻茬小麦晚播的原因及现状 |
2.1 晚播小麦的定义 |
2.2 稻茬晚播小麦出现的原因 |
2.2.1 全球气候变暖,现行的播期与上升的温度不相适应 |
2.2.2 天气异常,土壤墒情无法满足水稻适时收获和小麦适时播种需求 |
2.2.3 水稻种植制度改进,导致收获期不断推迟 |
2.2.4 规模种植条件下机械、晒(烘)贮等配套设施的限制 |
3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限制因素 |
4 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形成、群体结构及品质特点 |
4.1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特点 |
4.2 群体结构特点 |
4.2.1 播期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
4.2.2 不同播期小麦高产群体特征的差异 |
4.3 不同播期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5.1 选用适合晚播的品种 |
5.2 提高整地质量,催芽播种 |
5.3 适当增加播量,培育合理群体结构 |
5.4 晚播小麦的施肥 |
6 稻茬晚播小麦的生理特性及品质的调控 |
6.1 栽培措施对晚播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
6.2 栽培措施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稻茬晚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进程的差异 |
2.2 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 |
2.3 茎蘖动态的差异 |
2.4 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
2.5 氮素积累的差异 |
2.6 氮效率的差异 |
2.7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
2.8 剑叶SPAD值的差异 |
2.9 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
2.10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 |
2.11 抗倒性能的差异 |
3 小结 |
3.1 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特点 |
3.2 适宜稻茬晚播种植的小麦品种群体结构特征 |
3.3 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品种光合与灌浆特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品质及群体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
2.1.1 产量及其构成 |
2.1.2 群体结构特征 |
2.2 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籽粒品质的差异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利用特征与衰老生理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肥料氮(~(15)N)在晚播小麦植株中的分配与运转 |
2.1.1 肥料氮(~(15)N)的分配 |
2.1.2 开花期植株对土壤氮和不同施用方式~(15)N的吸收比例 |
2.1.3 开花期~(15)N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 |
2.1.4 成熟期植株中~(15)N的吸收比例 |
2.1.5 成熟期~(15)N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 |
2.1.6 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 |
2.2 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
2.2.1 氮素积累量 |
2.2.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
2.2.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
2.2.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的吸收百分率 |
2.2.5 氮效率 |
2.3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光合及衰老生理特性 |
2.3.1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的光合特性 |
2.3.2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的差异 |
2.3.3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碳、氮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差异 |
3 小结 |
3.1 密度对晚播小麦~(15)N标记肥料氮流向以及在器官中分配的影响 |
3.2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
3.3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酶活性特征 |
3.4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剑叶碳氮代谢生理特征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密度与肥料运筹对晚播小麦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肥对晚播小麦表观倒伏率、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影响 |
2.2 密肥对晚播小麦基部节间、穗下节间长度以及株高的影响 |
2.3 密肥对基部节间茎粗壁厚的影响 |
2.4 密肥对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影响 |
2.5 密肥处理对基部节间内含物质的影响 |
2.5.1 对基部节间糖、氮含量以及C/N的影响 |
2.5.2 对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2.5.3 对基部节间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及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的影响 |
3 小结 |
3.1 晚播小麦高产与抗倒协调的茎秆形态与生理 |
3.2 晚播小麦高产与抗倒协调的适宜密肥组合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稻茬过晚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进程的差异 |
2.2 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 |
2.3 茎蘖动态的差异 |
2.4 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
2.5 氮素积累的差异 |
2.6 氮效率的差异 |
2.7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
2.8 剑叶SPAD值的差异 |
2.9 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
2.10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品质及群体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晚播小麦6 750 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
2.1.1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产量构成 |
2.1.2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特征 |
2.2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品质的差异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稻茬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氮素利用特征与衰老生理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
2.1.1 氮素积累量 |
2.1.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
2.1.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
2.1.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百分率 |
2.1.5 氮效率 |
2.2 过晚播小麦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光合及衰老生理特性 |
2.2.1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
2.2.2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差异 |
3 小结 |
3.1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
3.2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酶活性特征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密肥调控效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度与氮肥对晚播小麦产量、品质、效益的调控效应 |
2.1.1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1.2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
2.1.3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籽粒品质影响 |
2.1.4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经济效益影响 |
2.2 密度与氮肥对过晚播小麦产量、品质、效益的调控效应 |
2.2.1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对过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2.2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
2.2.3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籽粒品质影响 |
2.2.4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经济效益影响 |
3 小结 |
3.1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
3.2 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1 讨论 |
1.1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适用的小麦品种 |
1.1.1 产量 |
1.1.2 群体结构特征 |
1.1.3 光合特性与灌浆速率 |
1.2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 |
1.2.1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 |
1.2.2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质量特征 |
1.3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
1.3.1 晚播小麦氮素在器官中的积累与分配 |
1.3.2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吸收特征 |
1.4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特性 |
1.5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花后剑叶碳氮代谢特征 |
1.6 稻茬晚播小麦抗倒性能表现及其生理特性 |
1.6.1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植株茎秆形态与生理特性 |
1.6.2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预防倒伏的适宜密肥组合 |
1.7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
1.7.1 密肥措施组合对晚播与过晚播小麦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
1.7.2 密肥措施组合对晚播与过晚播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1.7.3 晚播与过晚播小麦密度与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技术组合 |
2 结论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
(8)黄淮南部冬小麦缩差增效技术途径及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小麦生产现状、产量潜力及生产策略 |
1.2 小麦产量差形成原因 |
1.2.1 耕作技术对小麦产量差的影响 |
1.2.2 播种技术对小麦产量差的影响 |
1.2.3 肥水利用对小麦产量差的影响 |
1.3 小麦资源效益差形成的原因 |
1.3.1 氮肥效益差 |
1.3.2 磷肥效益差 |
1.3.3 钾肥效益差 |
1.3.4 灌水效益差 |
1.3.5 光能资源效益差 |
1.4 小麦缩差增效的研究进展 |
1.4.1 有机肥对小麦缩差增效的影响 |
1.4.2 微量元素对小麦缩差增效的影响 |
1.4.3 综合栽培管理技术对小麦缩差增效的影响 |
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栽培管理模式试验 |
2.2.2 氮素水平试验 |
2.2.3 水氮耦合试验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群体动态测定 |
2.3.2 叶面积系数及光辐射测定 |
2.3.3 干物质测定 |
2.3.4 氮含量测定 |
2.3.5 磷含量测定 |
2.3.6 钾含量测定 |
2.3.7 土壤水分测定 |
2.3.8 土壤有效氮与硝态氮测定 |
2.3.9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三章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指标测定 |
1.3.1 群体动态测定 |
1.3.2 叶面积系数测定 |
1.3.3 干物质测定 |
1.3.4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冬小麦群体发展的影响 |
2.2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叶面积变化特征 |
2.3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干物质生产特征 |
2.3.1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 |
2.3.2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特征 |
2.4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 |
2.4.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差异 |
2.4.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增幅差异 |
2.4.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变异性 |
2.4.4 优化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增幅效应分析 |
2.4.5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 |
2.4.6 不同氮素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2.4.7 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
2.5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光能资源利用特征 |
2.5.1 不同地点间光温生产潜力差异 |
2.5.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处理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当量差异 |
2.5.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的影响 |
2.5.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冠层光辐射截获率的影响 |
2.5.5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冠层光辐射截获率与产量的关系 |
3 讨论 |
3.1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
3.2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冬小麦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3.3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的影响 |
第四章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1 氮含量测定 |
1.3.2 磷含量测定 |
1.3.3 钾含量测定 |
1.3.4 光辐射测定及数据收集 |
1.3.5 土壤水分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植株氮磷钾吸收利用特征 |
2.1.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器官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2.1.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动态 |
2.1.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磷钾阶段积累量的影响 |
2.1.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磷钾阶段积累比重的影响 |
2.1.5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磷钾花后转运的影响 |
2.1.6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 |
2.1.7 不同试验区冬小麦生产100公斤籽粒产量所需营养元素的差异 |
2.2 不同试验区土壤养分差异及管理技术策略 |
2.2.1 不同试验区土壤养分的差异 |
2.2.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
2.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
2.3.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田间耗水量的影响 |
2.3.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2.3.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降水和灌水利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钾素的影响 |
3.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五章 黄淮平原冬小麦穗粒数增产途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指标测定 |
1.2.1 干物质测定 |
1.2.2 植株氮素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
2.2 穗粒数与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速率间的关系 |
2.3 穗粒数与花前穗和非穗器官干重的关系 |
2.4 穗粒数与花前穗和非穗器官氮的关系 |
3 讨论 |
3.1 小麦增产的主要因子及区域特征 |
3.2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与穗粒数间关系 |
3.3 穗和非穗器官氮含量与穗粒数关系 |
第六章 黄淮平原冬小麦收获指数增产途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指标测定 |
1.2.1 植株干物质测定 |
1.2.2 叶面积测定 |
1.2.3 光截获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产量、干物质和收获指数之间关系 |
2.2 生物量和干物质净积累量对收获指数和产量的影响 |
2.3 叶面积和光截获对花后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影响 |
2.4 产量与光截获和叶面积系数间关系 |
2.5 花前干物质生产与转运对产量的影响 |
2.6 高产条件下生长指标的适宜数量特征 |
3 讨论 |
3.1 栽培策略对冬小麦干物质生产、收获指数和产量的影响 |
3.2 干物质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 |
3.3 灌浆期干物质生产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
3.4 灌浆期光截获与冠层叶面积特征 |
3.5 高产条件下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 |
第七章 黄淮平原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途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指标测定 |
1.2.1 植株干物质测定 |
1.2.2 植株氮素测定 |
1.2.3 旗叶光合速率测定 |
1.2.4 土壤有效氮和硝态氮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施氮量对产量、氮积累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
2.2 氮积累量与产量和氮效率间关系 |
2.3 氮生产力与产量和氮效率间关系 |
2.4 植株氮素积累和阶段氮生产力模型确立 |
2.5 氮积累量与土壤硝态氮和有效氮间关系 |
3 讨论 |
3.1 施氮量对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
3.2 高产与高效生理机制分析 |
3.3 优化氮肥管理实现高产与氮高效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研究结论 |
1.1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干物质生产特征 |
1.2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养分利用特征 |
1.3 黄淮南部冬小麦高产实现途径 |
1.4 黄淮南部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实现途径 |
2 讨论 |
2.1 优化栽培管理系统增产的可行性分析 |
2.2 黄淮平原冬小麦缩小产量差距途径分析 |
2.3 黄淮平原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途径分析 |
3 本文创新点 |
主要参考文献 |
ABSTRACTS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项目资助 |
(9)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赤霉素对小麦生长、产量的影响 |
1.2.2 施钾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施钾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1.2.4 施钾量对小麦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
1.2.5 种子活力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设计和测定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2.3.1 生育时期和农艺性状 |
2.3.2 旗叶SPAD值 |
2.3.3 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LAI) |
2.3.4 干物质积累量 |
2.3.5 植株钾素含量 |
2.3.6 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 |
2.3.7 钾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
2.3.8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 |
2.3.9 小麦种子活力 |
2.4 数据处理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生长及叶面光合的影响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2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3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叶面光合的影响 |
3.2 讨论 |
第4章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灌浆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1.2 赤霉素和施钾量处理下的小麦籽粒灌浆模型的拟合 |
4.1.3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影响 |
4.1.4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
4.1.5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1.6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2 讨论 |
第5章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干物质、钾素转移与分配的影响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5.1.2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干物质总量积累动态的影响 |
5.1.3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5.1.4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
5.1.5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钾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5.2 讨论 |
第6章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
6.1 结果与分析 |
6.1.1 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
6.1.2 人工老化对赤霉素和施钾量处理下的春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
6.2 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冬小麦滴灌施肥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滴灌施肥技术 |
1.2.2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作物生理的影响 |
1.2.4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1.2.5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材料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灌水量计算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
2.4.2 生长指标测定 |
2.4.3 生理指标测定 |
2.4.4 籽粒灌浆过程测定与分析 |
2.4.5 植株养分测定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5.1 Logistic方程 |
2.5.2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叶片叶绿素特性 |
3.2 叶片湿基含水率 |
3.3 日光合特性 |
3.4 生育期净光合速率 |
3.5 生育期蒸腾速率 |
3.6 生育期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3.7 讨论与小结 |
3.7.1 水肥供应对叶绿素特性和叶片湿基含水量的影响 |
3.7.2 水肥供应对光合特性日变化和生育变化的影响 |
3.7.3 小结 |
第四章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 |
4.1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 |
4.1.1 籽粒粒重变化过程 |
4.1.2 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和速率 |
4.1.3 籽粒灌浆特性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性 |
4.2 籽粒占穗重比例的动态过程 |
4.3 穗水分含量动态过程 |
4.4 籽粒重、穗含水量和籽粒占穗重比例之间相关性 |
4.5 讨论与小结 |
4.5.1 水分胁迫对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 |
4.5.2 施肥对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 |
4.5.3 水肥供应对籽粒占穗重比例及其穗水分的影响 |
4.5.4 小结 |
第五章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籽粒养分累积过程的影响 |
5.1 籽粒NPK浓度的动态变化与累积 |
5.1.1 籽粒氮含量及其积累 |
5.1.2 籽粒磷含量及其积累 |
5.1.3 籽粒钾含量及其积累 |
5.2 成熟期籽粒NPK浓度 |
5.3 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NPK吸收 |
5.4 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吸收量及N:P比之间的相关性 |
5.5 讨论与小结 |
5.5.1 不同水肥供应对籽粒氮磷钾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5.5.2 不同水肥供应对籽粒NPK吸收和N:P的影响 |
5.5.3 小结 |
第六章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累积与转运的影响 |
6.1 干物质累积 |
6.2 干物质分配 |
6.3 干物质转运及其效率 |
6.4 讨论与小结 |
6.4.1 水肥供应对地上部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6.4.2 水肥供应对干物质分配及转运效率的影响 |
6.4.3 小结 |
第七章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7.1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营养元素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
7.1.1 N吸收与分配 |
7.1.2 P吸收与分配 |
7.1.3 K吸收与分配 |
7.2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营养元素生理利用效率和需求量的影响 |
7.2.1 N生理利用效率与100kg籽粒需氮量 |
7.2.2 P生理利用效率与100kg籽粒需磷量 |
7.2.3 K生理利用效率与100kg籽粒需钾量 |
7.3 讨论与小结 |
7.3.1 不同水肥供应对NPK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7.3.2 不同水肥供应对NPK生理利用效率与100 kg籽粒需NPK量的影响 |
7.3.3 小结 |
第八章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 |
8.1 株高 |
8.2 叶面积指数 |
8.3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8.4 水分利用效率 |
8.5 肥料偏生产力 |
8.6 讨论与小结 |
8.6.1 灌溉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8.6.2 施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8.6.3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钾肥对冬小麦灌浆速度及光合强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施钾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碳、氮代谢的影响[D]. 韩玉龙.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2]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 尹笑笑.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3]长期施肥对麦玉两熟作物光合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D]. 刘高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4]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D]. 杨雪.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施钾时期对豫北砂薄地冬小麦灌浆期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 赵惠萍.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6]江苏里下河农区稻茬小麦不同模式产量差的缩差调控技术研究[D]. 姚梦浩. 扬州大学, 2019
- [7]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 张明伟. 扬州大学, 2018(12)
- [8]黄淮南部冬小麦缩差增效技术途径及生理机制研究[D]. 段剑钊.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5)
- [9]赤霉素和施钾量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D]. 刘俊.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冬小麦滴灌施肥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 闫世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