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71例X线分析

颈椎病71例X线分析

一、颈椎病71例X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康康,刘浩,丁琛,孟阳,王翰,王贝宇,吴廷奎,洪瑛[1](2021)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不同组合方式治疗连续三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比较不同组合方式颈椎前路Hybrid手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治疗连续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12月因连续三节段颈椎病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FFF组(连续三节段ACDF患者)、1A2F组(单节段CDA+双节段ACDF患者)和2A1F组(双节段CDA+单节段ACDF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9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FFF组22例,年龄58.95±9.28岁,随访时间为29.23±14.79个月;1A2F组47例,年龄51.70±8.23岁,随访时间为36.09±16.72个月;2A1F组29例,年龄48.72±7.76岁,随访时间为36.58±14.81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同时于术前与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2-C7曲度、手术节段曲度、颈椎C2-C7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末次随访时结合颈椎CT评估ACDF节段融合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FFF组NDI评分为17.86±2.55分,显着高于1A2F组的15.13±3.76分和2A1F组的15.55±4.07分(P<0.05),余时间点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3d时颈椎C2-C7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FFF组颈椎C2-C7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均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1A2F组和2A1F组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FFF组颈椎C2-C7活动度及手术节段活动度均显着低于1A2F组和2A1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2A1F组颈椎C2-C7活动度高于1A2F组(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A1F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1A2F组(P<0.05)。末次随访时,FFF组、1A2F组和2A1F组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分别为11.97°±2.27°、9.80°±2.99°和8.45°±2.26°,三组之间及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FFF组、1A2F组和2A1F组融合率分别为81.82%(18/22)、91.49%(43/47)和96.55%(2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三节段ACDF,颈椎前路Hybrid手术能够获得与其一致的临床疗效,但在早期颈椎功能康复、颈椎整体活动度及对邻近节段影响方面更具优势,且双节段CDA+单节段ACDF组合方式比单节段CDA+双节段ACDF更优。

劳贞贤,覃兴乐[2](2021)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颈椎生理曲度(下文简称"颈曲")异常改变包括颈曲变直、反弓或S形等。近年来人们对颈曲异常的认识逐渐深入,颈曲异常在颈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颈曲改变的原因、颈曲与颈椎病的联系、颈曲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颈曲异常与邻椎病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来阐述颈曲异常改变的研究进展,以便引起人们对颈曲异常改变的重视,为临床研究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李雷[3](2021)在《X线平片、CT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颈椎病应用X线平片、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50例疑似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以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 150例疑似患者确诊颈椎病患者72例(48.00%)。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4.00%(126/150),高于X线平片检查的64.67%(97/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诊断敏感度88.89%、特异度71.79%均高于X线平片检查的73.61%、5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影像学征象:X线征象表现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关节突增生、椎间孔狭窄、骨刺形成等;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轻者表现为边缘呈现为唇状,重者边缘为鸟嘴状甚至骨桥状。颈椎生理曲度显示为变直或者反曲;颈椎软组织多表现为钙化,影像学钙化部位表现为点状、条索状等。CT影像学征象: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受到压迫出现移位、椎体前缘骨质增生、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花边样、椎管孔狭窄、韧带肥厚、脊髓压迫等。结论 CT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建议将CT检查广泛用于颈椎病临床诊断中。

刘小康,张健,曹锐,盛伟斌,郭海龙[4](2021)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食管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食管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前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刺激食管,进而引起吞咽功能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颈椎病,1992年的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将其确定为颈椎病的一种分型[1]。然而,国际上尚无食管型颈椎病的明确定义。颈椎前缘骨赘多继发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

王志强,冯皓宇,马迅,陈晨,邓晨,孙麟[5](2021)在《3D打印人工椎体及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和3D打印椎间融合器(Cage)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并行ACCF联合ACDF治疗的2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3例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与3D打印Cage(3D打印组),16例采用钛网笼(titanium mesh cage,TMC)与Cage(TMC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Nurick分级、病程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融合节段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植入物融合情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计算末次随访时改善率,采用VAS评分评价上肢和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并计算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的差值;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eight of the anterior bord,HAB)和椎体后缘高度(height of the posterior bord,HPB),并计算植入物沉降发生率。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显着少于TMC组(t=3.336,P=0.002);两组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JOA评分、VAS评分与Cobb角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中时间与组别有交互作用(F=3.705,P=0.025),随时间延长,3D打印组与TMC组JOA评分升高幅度不同,3D打印组升高幅度更大。VAS评分中时间与组别无交互作用(F=3.038,P=0.065),且两组间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3,P=0.681)。Cobb角的时间与组别有交互作用(F=15.581,P=0.000),随时间延长,3D打印组与TMC组Cobb角变化幅度不同,其中3D打印组升高幅度更大,TMC组下降幅度更大。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P=0.502),但3D打印组Cobb角差值显着小于TMC组(t=5.754,P=0.000)。末次随访时3D打印组和TMC组植入物融合率分别为92.3%(12/13)和87.5%(1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3D打印组和TMC组术后6个月植入物沉降发生率分别为15.4%(2/13)和18.8%(3/1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0.8%(4/13)和56.3%(9/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264)。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3D打印组HAB、HPB与术后即刻的差值均低于TMC组(P<0.05)。结论 ACCF联合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采用TMC和Cage相比,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与3D打印Cage具有手术时间更短、融合椎体高度丢失更少和能更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等优点,早期疗效较好。

余谨,林生[6](2021)在《CT扫描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分析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CT扫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汕头市澄海区中医医院2018年2月—2021年1月50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X线组(n=25),行X线检查;CT组(n=25),在X线组基础上行CT检查。结果:CT组与X线组治疗后的颈部疼痛评分、麻木评分、肌力肌肉萎缩评分、上肢反射性痛评分比治疗前低,且CT组治疗后的颈部疼痛评分、麻木评分、肌力肌肉萎缩评分、上肢反射性痛评分比X线组低(P <0.05)。CT组总有效率比X线组高(P <0.05)。结论: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CT扫描可以为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有效指导,可以提高康复治疗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戴文康[7](2021)在《下颈椎失稳的MRI影像组学特征分析与旋提手法干预作用》文中认为基于生物力学角度领域,Pope提出脊柱失稳的概念,是指在脊柱生理载重下椎体与椎体间发生了异常活动或变形。在Pope学者的认识基础上,White等人提出临床的脊柱失稳的学术观点,认为临床上的脊柱失稳是在椎体与椎体间的异常位移同时又引起临床症状。颈椎失稳症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颈椎的结构功能退化,导致患者在生理状态下椎节过度或异常活动,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失稳一般分为上颈椎失稳和下颈椎失稳。上颈椎失稳特指是寰枕、寰枢关节病变,我们一般称的颈椎失稳症主要是为下颈椎失稳,是指由于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及其周围结构及功能减退,继而在生理载荷下发生颈椎C2/3以下椎节的过度活动或异常活动。本研究讨论的颈椎失稳,特指下颈椎失稳。颈椎失稳是颈椎退变的早期表现,是重要病理环节之一,一般认为早期干预是可逆的。但是,任由颈椎失稳的发展可以造成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不可逆的、严重的病理改变,造成严重的颈椎病发生,逆转或控制颈椎失稳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常人体颈椎稳定性取决于动静力系统平衡,动力系统主要是指颈部的肌肉,静力系统包括颈椎骨、椎间盘、韧带等,颈椎失稳是颈椎动静力平衡系统破坏的集中表现,也是颈椎病变的始动因素。随着现代技术的普及,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青年人群颈椎的负担大大增加,反复的肌肉劳损,加速了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韧带的退变,造成颈椎稳定性降低,致使颈椎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故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文献表明颈椎失稳在颈椎病中的重要地位,被认为是颈椎病前期表现,机理研究多侧重于椎间盘、小关节、关节囊韧带和颈部肌肉系统方面的研究,临床方面,许多医生根据个人经验基于X线影像学方法判断颈椎失稳。机理研究方面没有非离体的特征模型以及真实世界下定量化分析。始于2012年的影像组学(radiomics)突破了传统医学影像模式,应用自动化算法从CT、PET或MRI等医学影像图像中将特定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传统医学影像转换为可挖掘的影像组学量化信息,并对原始K-空间图开展高通量的定量描述空间异质性,高维度识别图像特征和特征空间,并对生成的特征空间进行关联分析,定量化和统计学分析,从而建立具有诊断、预后或预测价值的模型,为个性化诊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治疗方面,中医手法治疗作为中医学的特色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快等特点。虽然许多临床试验表明,无论是单独使用手法治疗或者手法结合其他疗法治疗均能有效改善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但是仍存在手法适应症不明确、手法方式选择混杂、缺乏精准化、靶向化的手法研究等问题,这也是困扰现代骨伤科手法研究的长期问题。另外不同类型的手法其干预的角度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有差异,明确手法的治疗机制,有助于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手法,符合现代精准医疗的趋势。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和MRI影像组学应用基础研究三个部分来探索MRI影像组学特征在下颈椎失稳中的应用和旋提手法对颈椎失稳干预作用的临床获益。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颈椎失稳症的诊断概况及非手术治疗的进展。目的:检索目前关于非手术疗法干预颈椎失稳的文献,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理清颈椎失稳的研究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三个数据库有关颈椎失稳的文献。结果: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非手术治疗(手法,牵引,药物治疗,封闭治疗,针灸,颈围制动,综合治疗),问题和展望(诊断,治疗,预后)。文献综述2:影像组学分析的临床应用及在颈椎失稳症上的应用假设。目的:基于影像组学技术分析探讨其在颈椎失稳的诊断,治疗,预后方面应用。方法:分别从Pubmed、中国知网中检索影像组学技术已经在肿瘤诊断,治疗,预后三个方面开展过的高质量研究,分析探讨影像组学技术在颈椎失稳领域的应用假设。第二部分旋提手法对颈椎失稳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目的:初步探索旋提手法干预颈椎失稳症的临床获益。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望京医院门诊颈椎失稳症的患者。干预措施:旋提手法。观察指标:分别记录治疗前,之后1天,3天,7天,14天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SF-12 PCS评分、SF-12 MCS评分、不良反应。使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 9.1.1软件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性别方面,招募的30人中男性13人,女性17人;在年龄方面,招募的30人中18-30岁有14人,31-45岁16人;在颈椎失稳节段方面,招募的30人中中3—4颈椎失稳节段有8人,4-5颈椎节段失稳有12人,5-6颈椎节段失稳有7人,6-7颈椎节段失稳有3人;在病程方面,招募的30人中0—6月病程有4人,6月—1年有8人,1年—2年有13人,2年以上有5人;在VAS评分:5个时间测量点之间V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随时间有变化趋势(P<0.05);5个时间点两两间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图7显示:患者的VAS评分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NDI评分:5个时间测量点之间ND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DI评分随时间有变化趋势(P<0.05);5个时间点两两间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图8显示:患者的NDI评分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SF-12 PCS评分:5个时间测量点之间SF-12 PC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F-12 PCS评分随时间有变化趋势(P<0.05);5个时间点两两间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图9显示:患者的SF-12 PCS评分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趋势。在SF-12 MCS评分:5个时间测量点之间SF-12 MC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F-12 MCS评分随时间有变化趋势(P<0.05);5个时间点两两间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图10显示:患者的SF-12 MCS评分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趋势。在不良反应方面:本研究经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手法操作的主要人员在前期研究中对手法的安全性做了大量研究,在观察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基于本研究,旋提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可以改善患者VAS评分,NDI评分,SF-12 PCS评分,SF-12 MCS评分。在临床研究方面,这为今后本研究团队开展大样本临床RCT研究奠定基础;结合本研的第二部分在影像组学技术和颈椎失稳的融合方面,为今后本研究团队建立颈椎失稳模型,进一步开展诊断性研究,干预试验RCT研究,预后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MRI影像组学特征在下颈椎失稳中的探索性应用分析。目的:初步探索颈椎失稳的影像组学特征并对照分析,为建立颈椎失稳影像组学模型奠定基础。方法:第一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18.1-2021.1年望京医院门诊系统中诊断为颈椎失稳或颈椎不稳的患者为颈椎失稳组(1组);回顾性收集2018.1-2021.1年望京医院门诊系统中诊断为颈型颈椎的患者为对照组(2组);EXCEL表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颈椎失稳患者的失稳节段,患者的X线登记号和检查号,MRI登记号和检查号。导出两组患者X线和MRI的DICOM格式。第二步:两组患者ROI勾画。第三步:影像组学特征选取。第四步:将选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统计软件SPSS 25.0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失稳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的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从以下7个方面分析:(1)original中的shape特征方面;(2)original中的firstorder特征方面;(3)original 中的纹理特征(包括 glcm,glrlm,glszm)特征方面;(4)wavelet-LLH中的 firstorder;(5)wavelet-LLH 中的纹理特征(包括 glcm,glrlm,glszm)方面;(6)wavelet-LHL 中的 firstorder 方面;(7)wavelet-LHL 中的纹理特征(包括glcm,glrlm,glszm)方面。结论:综上,本探索性研究在椎间盘影像组学特征方面original中shape系列影像组学特征有统计学差异;original的firstorder特征中Skewness影像组学特征有统计学差异;original纹理特征方面Entropy影像组学特征有统计学差异;小波特征wavelet-LLH的firstorder中Kurtosis,Uniformity有统计学差异;glrlm(灰度游程矩阵)中Gray Level Non Uniformity影像组学特征有统计学差异;本次探索的椎间盘影像组学特征特征提取方式可以较好的定量化区别颈椎失稳和非颈椎失稳(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挖掘颈椎失稳特有的定量化影像组学异质性特征,为下一步特征建模奠定基础。而本次探索性的小样本试验在两组同水平肌肉组织定量化影像组学特征差异不显着,分析可能与对照组(颈型颈椎病)的选择和提取方式有关联,为探索颈椎失稳软组织量化研究提取方式做出贡献。

李攀[8](2021)在《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以期在临床中为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优的方法。方法:纳入山西省中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因素、病变节段数)。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CPSOLP),记录术中连续减压节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对照组术后按病情需要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第二天开始加服丹芪活血胶囊。两组患者均按时随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随访时长和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行颈椎CT平扫了解门轴侧骨性融合情况,同时测量C5水平椎管矢状径并计算椎管扩大率。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功能改善率(Recovery Rate,RR)、FTT叩足实验(Foot Tapping Test)进行临床评估,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将术后与术前及两组同一时间点的评分分别进行比较,评估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因素、病变节段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无脱落病例,两组患者连续减压节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随访时长经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术前C5水平椎管矢状径为(9.31±0.72)mm、对照组(9.14±0.88)mm,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均行颈椎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门轴侧植骨均已融合,测量C5水平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大,治疗组(16.17±1.04)mm、对照组(15.80±1.02)mm分别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对,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C5水平椎管矢状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椎管扩大率(74.05±9.92)%与对照组椎管扩大率(73.48±8.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排异及术后感染、再关门、脑脊液漏、血肿、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治疗组出现1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切口愈合良好。治疗组出现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患者5例(14.3%),对照组出现14例(40%),两组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轴性症状重症度量表,治疗组:I度2例(40%)、II度2例(40%)、III度1例(20%),对照组:I度4例(28.6%)、II度3例(21.4%)、III度4例(28.6%)、IV度3例(21.4%)。对照组C5神经根麻痹(Nerve Root Palsy,NRP)发生率(8.6%)稍高于治疗组(2.9%)(P>0.05);其中对照组共3例,分别为I度2例(66.7%)、III度1例(33.3%);治疗组1例,为I度(100%)。(5)两组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时的NDI、VAS评分分别与术前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DI、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稍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NDI、VAS评分较术后1周进一步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8.74±1.54)分与对照组(8.51±1.6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治疗组JOA(9.94±1.39)分与对照组(9.63±1.4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显着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末次随访JOA改善率为(73.72±12.22)%与对照组(63.52±18.18)%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颈椎功能改善率(RR)评定结果:治疗组优20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3%;对照组优1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5.7%;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随访时均行FTT叩足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叩足次数逐渐增加。两组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末次的FTT次数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TT次数在术前、术后1周分别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叩足次数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1)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术后,椎管容积明显扩大,脊髓、神经压迫得到解除,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且该手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着,门轴侧骨融合率高、颈椎稳定性好。(2)对于气虚血瘀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而言,术后早期服用丹芪活血胶囊,较单纯手术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加速康复,降低轴性症状,改善颈椎功能。

刘楷煜[9](2021)在《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测量出3种颈椎生理曲度数值,并对3种病情指标量表进行统计,应用统计学软件,对颈椎曲度与病情指标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证明颈椎曲度各参数与病情指标各项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曲的变化程度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明显相关性,故青年人的颈曲改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意义,为青年群体提早干预和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符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对80例于本院行颈椎CT检查的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角度测量,测量方法采用C2-C7 Cobb角测量法、Borden氏法及Harrison氏法三种测量颈椎曲度的方法。病情指标使用三种指标:疼痛程度评定采用SF-MPQ量表和NPQ颈痛量表,症状与功能评定采用田中靖久量表。将得到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以此来研究分析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与病情指标之间的关系,为青年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颈椎曲度角度的影像理论基础。结果:1.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 C2-C7 Cobb 角平均值为10.894±4.716°、Borden 氏法平均值为 3.679±3.380mm、Harrison 氏法平均值为10.823±4.900°,患者的SF-MPQ量表平均值为17.013±1.804分、NPQ量表平均值为59.825±7.461分、田中靖久量表平均值为11.100±1.420分。2.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C2-C7 Cobb角与SF-MPQ量表呈负相关(rs=-0.510)、与NPQ量表呈负相关(rs=-0.532)、与田中靖久量表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rs=0.694);Borden氏法与SF-MPQ量表呈强负相关(rs=-0.644)、与NPQ量表呈强负相关(rs=-0.633)、与田中靖久量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15);Harrison氏法与SF-MPQ量表呈极强负相关(rs=-0.804)、与NPQ量表呈极强负相关(rs=-0.831)、与田中靖久量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0.588)。3.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C2-C7 Cobb角和Borden氏法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s=-0.351、rs=-0.366),Harrison氏法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C2-C7 Cobb角、Borden氏法和Harrison氏法均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rs=-0.475、rs=-0.556、rs=-0.645)。4.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SF-MPQ量表和NPQ颈痛量表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s=0.397、rs=0.423)、田中靖久量表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s=-0.461);SF-MPQ量表和NPQ量表与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s=0.815,rs=0.827);田中靖久量表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rs=-0.683)。结论:1.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其中Harrison氏法与SF-MPQ量表和与NPQ量表之间为极强相关性,表明随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越严重,其病情越严重。2.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与颈椎生理曲度呈正相关性,随患者年龄增加和病情时间延长,其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越严重。3.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与病情指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随患者年龄增长和病情时间延长,其病情越严重。4.青年的颈椎生理曲度的形态改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李放[10](2021)在《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对相邻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进而探索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断为相邻双节段颈椎病并接受ACDF或ACCF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从96例患者中筛选出7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在30-7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2.04±9.77岁,随访时间11-40月,平均15.73±4.16月。记录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术式、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随访时间以及JOA评分,VAS评分,NDI评分和ODI评分。影像学方面,角度指标有C2-7Cobb角、T1倾斜角(T1S);长度指标有下位邻椎间盘高度、融合节段高度和C2-7矢状垂直距离(C2-7 SVA);最后根据ASD诊断标准评估下位邻椎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按术式分为ACDF组和ACCF组,有关一般情况各项参数,两组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植骨未融合的情况发生。78例患者发生ASD患者共19例(24.4%),其中ACDF组发生ASD患者共9例(23.1%),ACCF组发生ASD患者共10例(25.6%),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F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较少、维持融合节段高度、术后1年C2-7 Cobb角恢复较好,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影像学指标方面,两组下位邻近间盘高度、C2-7 SVA、T1S角相比,并未得到显着差异(P>0.05)。临床疗效方面,两组JOA评分、NDI评分、ODI评分、VAS评分以及JOA评分在术后1年时的改善率也不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按退变分为ASD组和非ASD组,其中ASD组中行ACDF有9例(47.4%),行ACCF有10例(52.6%),与非ASD组相比术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SD组年龄较大、下位邻近间盘高度损失程度较多、JOA评分、ND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职业、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高度、C2-7 Cobb角、C2-7 SVA、T1S角、VAS评分、ODI评分和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术前JOA评分与ASD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颈椎高度和曲度的维持方面,ACDF有较明显的优势。但在ASD发生率和临床疗效方面,两种颈椎前路术式无显着差异。ASD的危险因素有年龄、下位邻近间盘高度、JOA评分、NDI评分,其中年龄与ASD的发生呈正相关,术前JOA评分与ASD的发生呈负相关。

二、颈椎病71例X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病71例X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不同组合方式治疗连续三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分组方法
    1.3 一般资料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方式选择指征
        1.4.2 手术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2)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
2 颈椎曲度改变与颈椎病的联系
3 颈椎曲度改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3.1 影像学检查对颈曲异常的诊断价值
    3.2 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对颈曲异常的评估价值
4 颈椎曲度与邻椎病的关系
5 研究展望

(3)X线平片、CT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比较
    2.3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征象
3 讨论
    3.1 颈椎病的危害性
    3.2 不同类型颈椎病的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3.2.1 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3.2.2 不同类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
    3.3 敏感度、特异度分析

(6)CT扫描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患者核心症状评分比较
    2.2 患者疗效比较
3讨论

(7)下颈椎失稳的MRI影像组学特征分析与旋提手法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椎失稳症的诊断概况及非手术治疗的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诊断
        3 非手术治疗
        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影像组学分析的临床应用及在颈椎失稳症上的应用假设
        1 影像组学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2 影像组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3 影像组学在预测方面的应用
        4 在颈椎失稳症上的应用假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旋提手法对颈椎失稳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展示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基础研究 MRI影像组学特征在下颈椎失稳中的探索性应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NDI指数量表
附表2 SF-12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情况
个人简介

(8)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治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病名概述
        1.2 颈椎应用解剖
        1.3 病因认识
        1.4 治疗手段
    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研究设计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纳入、排除及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检查方法
        2.2 图像处理
        2.3 颈椎曲度参数测量
        2.4 病情指标的评估
        2.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颈椎生理曲度测量结果
    3. 病情指标测量结果
    4. 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4.1 C2-C7 Cobb角与病情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4.2 Borden氏法与病情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4.3 Harrison氏法与病情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5. 颈椎生理曲度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相关性分析
    6. 病情指标参数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之间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2. 颈椎曲度的临床意义
    3. 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4. 选用CT测量颈椎曲度的原因
    5.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情评估
    6.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的关系
    7.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
    8.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防治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颈椎前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疗研究进展
    2.1 ASD的定义
    2.2 ASD流行病学
    2.3 ASD的发病机制
        2.3.1 自然退变
        2.3.2 生物力学
        2.3.3 生物化学
        2.3.4 遗传因素
        2.3.5 手术因素
        2.3.6 其他因素
    2.4 ASD的诊断
    2.5 ASD的治疗
        2.5.1 非手术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6 ASD的预防
    2.7 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病历资料
    3.3 治疗方案
        3.3.1 术前准备
        3.3.2 麻醉方法
        3.3.3 手术方法
        3.3.4 术后处理
    3.4 评价指标
        3.4.1 一般观察指标
        3.4.2 影像学指标
        3.4.3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
    3.5 诊断标准
        3.5.1 植骨融合标准
        3.5.2 ASD诊断标准
    3.6 统计学方法
    3.7 技术路线图
第4章 结果
    4.1 ACDF 组与ACCF 组
        4.1.1 一般情况的比较
        4.1.2 下位邻椎节段退变情况的比较
        4.1.3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4.1.4 下位邻椎间盘高度的比较
        4.1.5 融合节段高度的比较
        4.1.6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比较
        4.1.7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的比较
    4.2 ASD 组和非ASD 组
        4.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4.2.2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4.2.3 下位邻椎间盘高度的比较
        4.2.4 融合节段高度的比较
        4.2.5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比较
        4.2.6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的比较
        4.2.7 ASD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ACDF与 ACCF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
    5.2 颈椎前路术后下位邻椎节段退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5.3 不足和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颈椎病71例X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不同组合方式治疗连续三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对比[J]. 黄康康,刘浩,丁琛,孟阳,王翰,王贝宇,吴廷奎,洪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1(09)
  • [2]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研究进展[J]. 劳贞贤,覃兴乐.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1(04)
  • [3]X线平片、CT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比较[J]. 李雷.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3)
  • [4]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食管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 刘小康,张健,曹锐,盛伟斌,郭海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1(07)
  • [5]3D打印人工椎体及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J]. 王志强,冯皓宇,马迅,陈晨,邓晨,孙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09)
  • [6]CT扫描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J]. 余谨,林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3)
  • [7]下颈椎失稳的MRI影像组学特征分析与旋提手法干预作用[D]. 戴文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8]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D]. 李攀.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刘楷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D]. 李放.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颈椎病71例X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