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柔性墩的静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恩惠[1](1976)在《柔性墩的静力分析》文中认为柔性墩的采用正日趋普遍,被认为是一种颇具发展前途的新体系。然而关于柔性墩的计算方法,至今还存在着不少分歧,而且有些问题也还未能很好解决。因此,对其受力及工作状态进行分析探讨,很有必要。本文从分析墩身弹性曲线微分方程着手,对其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商榷。
范文田[2](1981)在《柔性墩静力计算的矩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一、外荷载作用下柔性墩静力分析的初值解在外荷载作用下(见图1),距墩顶截面y处墩身截面的横向位移xy、转角φy、弯矩My及剪力Qy的初值解为: 式中x0、φ0、M0及Q0为墩顶截面(y=0)处的变位及内力;k为柔性墩的变形素数,其量纲为1/长度,按下式计算:
黎璟[3](2020)在《矮塔斜拉桥墩顶水平力计算及宽幅箱梁空间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矮塔斜拉桥是20世纪慢慢发展成的一种新型桥梁结构,是介于连续梁桥和柔性斜拉桥之间的一种刚柔相济的桥型。在矮塔斜拉桥具体设计时,下部结构尤以墩台水平力的计算文献较少。本文以某矮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考文献集成刚度法手算和建立全桥上下部有限元整体模型模拟水平力计算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整体模型计算水平力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设计计算墩台水平力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工程具体计算探讨了考虑墩顶弹性约束作用对于水平力分配的影响。另外城市桥梁桥面一般较宽,宽幅箱梁矮塔斜拉桥得到很大的应用发展。宽幅箱梁具有横向翼缘宽,箱壁薄等特点,宽幅箱梁尤以单索面矮塔斜拉桥的空间应力分布不均匀为甚。而零号块因其特殊的边界条件,复杂的构造,以及通过其预应力钢束众多,使得零号块的空间三向应力非常复杂。因此,对桥梁先进行全桥静力分析,并对主梁零号块进行不同施工阶段下的局部应力分析,以验证本文研究依托工程设计的可靠性或弥补其不足,其结果可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提供工程参考价值。通过空间应力分析可以发现,零号块的纵横向应力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为量化横向应力分布的不均匀程度,本文提出了不均匀系数的概念;通过查阅文献选取影响箱形截面应力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参数,进行均匀设计并建立Kriging代理模型,验证Kriging代理模型的精度。在此基础上,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SGA-II)在设计域上求解截面多目标优化问题,迭代求解得到Pareto最优解,然后对最优解集进行试验挑选出折中解。提取优化主梁特定截面纵横向应力值,计算截面特定位置剪力滞系数?e和不均匀系数η?。从结果可以看出,优化后箱梁的纵横向应力分布呈扁平状变化,剪力滞系数?e和不均匀系数η?都有所减小,纵横向应力分布更为均匀,能够达到截面优化的目的。
王帅[4](2014)在《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对抗震减灾的各项工作日趋重视,大量研究资料以及震害资料表明,桥墩在地震中容易受到破坏,且破坏后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柔性桥墩作为一种轻型桥墩在实际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对新型柔性桥墩的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作为研究对象,以长细比、轴压比、含钢率、有无型钢钢骨为变化参数,采用理论研究和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此类墩柱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性能等抗震性能,提出了相关强度、柔度公式及恢复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较传统的板壁式钢筋混凝土柔性墩柱而言滞回曲线更加饱满,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有明显提高;当长细比或含钢率增大时,墩柱滞回曲线更为饱满,骨架曲线下降段更平缓,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有所提高,但长细比的过度增大会导致墩柱极限水平承载力下降;随着轴压比的增大,墩柱极限水平承载力增大,但滞回环“变瘦”,除强度外的抗震性能下降。本文结合有限元模拟结果通过进一步理论分析得到墩柱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柔度公式以及墩柱恢复力模型在经过对比分析验证之后证明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本文在理论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方面得到的关于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可供实际工程及此类柔性墩柱的后续研究工作参考。
薛述启[5](1982)在《梁跨31.7米曲线桥半柔半刚桥墩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药水沟桥为3孔梁跨31.7米半柔半刚桥墩的铁路曲线桥,于1976年设计,1980年7月建成通车。经过对该桥作了静拉试验,架梁实验和高温低温下的超重荷载的运输考验,实践证明状态良好,安全可靠,设计理论计算符合实际,经济效果显著,使我国柔
The Third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etc[6](1979)在《柔性桥墩的设计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论证了柔性墩设计理论的基础是考虑墩与梁、台的共同作用,分析了柔性墩设计理论的五个特点,从而说明了柔性墩能节省大量圬工的原因。本报告叙述了柔性墩试验的主要结论:柔性墩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柔性墩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本报告论证了能否安全架梁是柔性墩成败的关键之一,指出通过架梁实践证明柔性墩是能够安全架梁的。最后,本报告提出了对进一步发展柔性墩的意见。
周维[7](2008)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超高墩行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的进行,桥梁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建设逐步向西部山区发展,而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由于自身对地形良好的适应性,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并且其桥墩也越修越高。由于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本身受力复杂,施工状态多变,有必要对其采用超高墩结构形式所引起的受力、变形及稳定性等力学行为进行分析,以保证施工安全性及线形、受力符合设计要求。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各部分的结构形式,重点研究了大跨连续刚构桥超高墩的不同结构形式,对其结构受力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超高墩墩身的结构设计进行了讨论。其次,对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简要分析了对桥梁结构进行静力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及有限元软件,并采用大型桥梁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两座不同高墩类型的大跨连续刚构桥进行施工受力分析,比较了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墩高下其高墩、主梁及基础的力学行为。最后,本文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桥梁稳定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比较了两种不同的稳定分析理论的差别,讨论了桥梁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多种方法。具体分析了腊八斤特大桥的施工稳定性,并探讨了结构体系、墩高、墩壁厚度及横隔板数量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李帅[8](2019)在《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仿真分析及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在现代城市人行桥梁建造方面,考虑到适应现有的车行交通网络,其线形往往是曲线的,且钢结构是容易造型的建桥材料。因此,曲线钢桁梁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人行桥梁建设。相较于节段吊装法施工,在通航的内河里采用顶推法修建曲线钢桁梁桥有干扰小,所需设备少,施工快捷、高效率等优点。国内外关于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为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曲线钢桁梁桥的受力特点及其顶推施工技术,本文以三跨连续曲线钢桁梁桥—长沙市浏阳河人行景观桥(汉桥)为工程背景,对汉桥运用顶推法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并着重对关键工况下的主桁架内力、线形及影响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了国内外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了曲线钢梁桥的构造特点及其受力特性,并就曲线梁桥和钢桁梁桥的计算理论进行了阐述;(2)将三跨连续曲线钢桁梁桥长沙市浏阳河人行景观桥(汉桥)的顶推施工过程细分101个工况,并筛选其中的7个关键工况建立了 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对其顶推施工过程及成桥状态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研究了其总体受力性能,分析了桥梁结构在施工、营运过程中的受力状况;(3)运用专业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建立了汉桥顶推施工最不利工况的整体与局部分析模型,对该桥顶推施工时的最不利工况与Midas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验算了最不利工况下主桁架局部受力满足要求;(4)结合针对性建立的Midas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汉桥在顶推过程中影响施工的顶推力、临时墩的稳定性与拆除顺序、主梁顶推轨迹等重要因素。为类似桥梁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袁晓静[9](2008)在《钢筋混凝土柔性墩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在铁路、公路和城市高架道路桥梁设计中,一方面,为了跨越山涧河流,满足城市立体交通的需要,出现了较多的柔性桥墩柱;另一方面,从美观、经济角度,桥梁由原来的笨重结构逐步走向轻型化,柔性桥墩柱就是其中的途径之一。通过不同配箍率和不同长细比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对比试验,对柔性墩柱的破坏形态以及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位移延性等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柔性墩柱在竖向恒载和水平反复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主要发生弯曲型破坏。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长细比的增加,柱的延性系数增大。当长细比为6时,柱的延性最好;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配箍率的增大,构件的延性系数增大,配箍率最大的延性最好。ANSYS软件在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方便性,Solid65单元是ANSYS软件中专门为分析混凝土结构定义的单元。本文以柔性墩柱的试验结果为依据,建立了桥墩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分别进行了单调加载下全过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进行了研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总体来看,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桥墩的荷载一位移曲线、极限承载力以及桥墩在不同受力阶段的破坏形态。
刘兴法[10](1976)在《柔性墩温度应力计算》文中指出 在柔性墩设计中,由于制动力通过固定支座或桥面系的推力铰传至桥台,因此柔性墩基本上不承受制动力,温度应力相应地成为主要控制因素。如何合理地考虑柔性墩中的温度应力,是有关柔性墩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柔性墩、空心墩等的发展,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因以
二、柔性墩的静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性墩的静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矮塔斜拉桥墩顶水平力计算及宽幅箱梁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墩身水平力计算和宽幅箱梁空间效应研究现状 |
1.3.1 墩身水平力计算 |
1.3.2 宽幅箱梁空间效应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水平力计算与箱梁空间效应分析理论 |
2.1 水平力计算理论 |
2.1.1 解基本平衡方程 |
2.1.2 弹模结构法 |
2.1.3 刚度集成法 |
2.1.4 符号计算法 |
2.2 箱梁空间效应分析理论 |
2.2.1 剪力滞基本概念 |
2.2.2 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矮塔斜拉桥墩顶水平力计算 |
3.1 永胜路大桥工程概况 |
3.1.1 主桥结构构造 |
3.1.2 主要材料性质 |
3.2 刚度集成法分析计算墩顶水平力 |
3.2.1 弹性桩作用效应计算 |
3.2.2 低桩承台多排桩墩顶位变推导与计算 |
3.2.3 支座处位变计算 |
3.2.4 不考虑支摩阻力墩顶水平力计算 |
3.2.5 考虑支摩阻力墩顶水平力计算 |
3.3 全桥模型分析计算墩顶水平力 |
3.3.1 荷载取值 |
3.3.2 施工阶段的划分 |
3.3.3 桩-土相互作用模拟 |
3.3.4 墩顶变位模拟 |
3.3.5 支座处变位模拟 |
3.3.6 墩顶水平力模拟结果 |
3.3.7 m法模拟桩土相互作用的验证 |
3.3.8 整体模拟的正确性分析 |
3.4 关于刚度集成法的探讨 |
3.4.1 考虑墩顶的弹性约束作用 |
3.4.2 考虑墩顶弹性约束作用的水平力分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 |
4.1 零号块概况 |
4.2 静力分析结果 |
4.2.1 最大悬臂状态计算分析 |
4.2.2 边跨合拢状态计算分析 |
4.2.3 中跨合拢状态计算分析 |
4.2.4 成桥状态计算分析 |
4.2.5 体系转化对主梁应力的影响 |
4.3 Midas FEA空间局部模型建立 |
4.3.1 计算范围 |
4.3.2 计算荷载 |
4.3.3 边界条件 |
4.4 最大悬臂状态零号块空间应力分布特征 |
4.4.1 最大悬臂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 |
4.4.2 实体单元与杆系单元纵向应力对比分析 |
4.4.3 顶板剪力滞效应分析 |
4.4.4 顶板横向应力分析 |
4.5 成桥状态零号块空间应力分布特征 |
4.5.1 成桥阶段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 |
4.5.2 实体单元与杆系单元纵向应力对比分析 |
4.5.3 顶板剪力滞效应分析 |
4.5.4 顶板横向应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Kriging模型的截面多目标优化 |
5.1 Kriging模型理论 |
5.2 均匀设计法 |
5.3 基于Kriging模型的截面多目标优化 |
5.3.1 建立Kriging模型 |
5.3.2 Kriging模型精度验证 |
5.3.3 基于NSGA-Ⅱ截面多目标优化 |
5.4 优化后截面性能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梁横桥向地震震害 |
1.3 柔性墩柱及型钢混凝土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3.1 柔性墩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3.2 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4 有限元分析发展现状 |
1.5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本文所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
2.1 概述 |
2.1.1 ABAQU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2.1.2 非线性基本理论简述 |
2.2 有限元验证模型的选择 |
2.3 有限元验证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2.3.1 模型单元、材料本构关系选用 |
2.3.2 型钢与混凝土间接触问题 |
2.3.3 验证模型装配及网格划分 |
2.3.4 验证模型的求解 |
2.4 验证模型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对比 |
第三章 模型设计及墩柱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 模型设计 |
3.1.1 模型参数设计 |
3.1.2 模型工况设计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墩柱模型的装配与网格划分 |
3.2.2 墩柱模型的求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4.1 有限元计算结果 |
4.1.1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 |
4.1.2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骨架曲线 |
4.1.3 型钢的应力及钢材变形状态 |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4.2.1 耗能能力 |
4.2.2 刚度退化 |
4.2.3 延性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强度及柔度理论公式 |
5.1 型钢混凝土柱承载力公式简述 |
5.1.1 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 |
5.1.2 型钢混凝土柱斜截面承载力 |
5.2 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承载力公式 |
5.2.1 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正截面承载力 |
5.2.2 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斜截面承载力 |
5.2.3 墩柱极限水平承载力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 |
5.3 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柔度理论公式 |
5.3.1 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柔度公式推导 |
5.3.2 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计算柔度与模拟结果比较 |
5.4 恢复力模型选择 |
5.4.1 骨架曲线 |
5.4.2 滞回规则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超高墩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外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发展情况 |
1.2.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发展趋势 |
1.3 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研究现状 |
1.3.1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静力研究现状 |
1.3.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高墩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
1.3.3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高墩稳定性研究发展状况 |
1.3.4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工艺研究发展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结构形式分析 |
2.1 连续刚构桥的结构体系特点 |
2.2 连续刚构桥结构各部分结构形式及特点 |
2.2.1 连续刚构桥主梁结构结构形式及特点 |
2.2.2 大跨连续刚构桥超高墩结构形式及特点 |
2.3 大跨连续刚构桥墩身结构性能比较 |
2.3.1 抗弯刚度对比 |
2.3.2 抗推刚度对比 |
2.3.3 抗扭刚度对比 |
2.4 大跨连续刚构桥墩身结构设计分析 |
2.4.1 国内主要连续刚构桥高墩结构形式及尺寸设置 |
2.4.2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高墩截面尺寸设计 |
2.5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工艺 |
2.5.1 承台基础结构的施工 |
2.5.2 高墩结构的施工 |
2.5.3 主梁结构的施工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桥梁结构静力分析有限元方法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3.1.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3.1.2 有限元方法分析的一般步骤 |
3.1.3 有限元软件分析的一般步骤 |
3.2 桥梁结构静力分析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1 桥梁结构受力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 |
3.2.2 桥梁结构受力分析的单元类型 |
3.2.3 桥梁结构施工过程分析 |
3.3 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
3.3.1 MIDAS/Civil单元类型 |
3.3.2 预应力钢筋的模拟 |
3.3.3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静力分析 |
4.1 计算实例及有限元模型 |
4.1.1 工程实例概述 |
4.1.2 有限元模型 |
4.1.3 悬臂施工过程的模拟 |
4.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主梁施工阶段的受力分析 |
4.2.1 主梁结构施工阶段受力特点 |
4.2.2 主梁受力分析 |
4.2.3 白水冲桥和腊八斤桥主梁受力分析与比较 |
4.3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高墩静力分析 |
4.3.1 超高墩静力分析 |
4.3.2 超高墩墩高对主梁及基础受力影响分析 |
4.3.3 计算分析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稳定性研究 |
5.1 桥梁结构稳定分析理论 |
5.1.1 桥梁结构稳定理论研究发展 |
5.1.2 结构稳定性解析分析方法 |
5.1.3 桥梁结构稳定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5.2 腊八斤特大桥施工稳定性分析 |
5.2.1 悬臂施工稳定性分析概述 |
5.2.2 腊八斤特大桥悬臂施工阶段稳定性计算 |
5.2.3 计算分析小结 |
5.3 高墩连续刚构桥稳定性影响因素比较 |
5.3.1 结构体系影响 |
5.3.2 墩高影响 |
5.3.3 墩壁厚度影响 |
5.3.4 横隔板数量影响 |
5.3.5 计算分析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仿真分析及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顶推法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在曲线钢桁梁桥的应用 |
1.3 国内外曲线钢桁梁桥顶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选题背景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曲线钢桁梁桥计算理论 |
2.1 引言 |
2.2 曲线钢桁梁桥的结构特点及受力特性 |
2.2.1 曲线梁桥的结构特点 |
2.2.2 钢桁架的结构特性 |
2.2.3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性 |
2.3 曲线钢桁梁桥的计算理论 |
2.3.1 空间钢桁架结构计算理论 |
2.3.2 曲线梁桥计算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仿真计算 |
3.1 引言 |
3.2 工程背景 |
3.2.1 工程概况 |
3.2.2 施工流程及工艺 |
3.3 顶推施工仿真分析模型与主要计算参数 |
3.3.1 主要计算参数 |
3.3.2 顶推施工关键施工阶段 |
3.3.3 施工阶段荷载组合 |
3.3.4 计算模型 |
3.3.5 施工阶段静力分析结果 |
3.4 成桥及使用阶段验算 |
3.4.1 成桥支座反力验算 |
3.4.2 内弧桁使用阶段验算 |
3.4.3 外弧桁使用阶段验算 |
3.4.4 其他杆件使用阶段应力验算 |
3.4.5 结构稳定性分析 |
3.4.6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静力分析对比及局部分析 |
4.1 引言 |
4.2 顶推阶段最不利工况ANSYS分析 |
4.3 顶推施工过程中下弦杆局部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的重要因素分析 |
5.1 引言 |
5.2 顶推力 |
5.2.1 顶推力拟定计算 |
5.2.2 曲线钢桁梁桥顶推力特点分析 |
5.3 临时墩 |
5.3.1 临时墩布置原则及特点分析 |
5.3.2 临时墩受力性能分析 |
5.3.3 临时墩拆除 |
5.4 主梁顶推轨迹 |
5.4.1 主梁顶推轨迹偏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2 主梁顶推轨迹偏移的解决措施 |
5.5 其它因素简述 |
5.5.1 顶推拉杆与顶推里程 |
5.5.2 温度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9)钢筋混凝土柔性墩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桥墩抗震概述 |
1.1.1 墩柱震害 |
1.1.2 桥梁震害的教训及启示 |
1.1.3 抗震设计方法 |
1.1.4 桥墩延性抗震设计 |
1.2 桥梁抗震试验方法 |
1.3 柔性桥墩的抗震性能研究 |
1.3.1 柔性桥墩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性 |
1.3.2 桥墩抗震性能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1.4 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试验研究 |
1.5.2 理论研究 |
第二章 柔性墩柱的试验研究 |
2.1 试验概况 |
2.1.1 参数设计 |
2.1.2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2.1.3 试验装置 |
2.1.4 加载方案 |
2.1.5 测点布置及量测内容 |
2.1.6 数据采集装置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1 破坏形态及破坏过程分析 |
2.2.2 试件的整体变形曲线 |
2.2.3 钢筋受力情况 |
2.2.4 滞回曲线 |
2.2.5 刚度退化 |
2.2.6 强度及其衰减 |
2.2.7 耗能性能 |
2.2.8 骨架曲线 |
2.2.9 延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模型的非线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分析概述 |
3.2.1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的介绍 |
3.2.2 混凝土本构关系、破坏准则及参数 |
3.2.3 混凝土Solid65 单元 |
3.3 钢筋混凝土柔性墩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1 单元类型和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
3.3.2 不同的计算方法介绍 |
3.3.3 钢筋混凝土柔性墩的有限元网格划分 |
3.3.4 有限元求解和收敛的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1 荷载-位移曲线 |
4.1.1 计算的荷载-位移曲线同试验的P? Δ骨架曲线的对比 |
4.1.2 极限荷载 |
4.1.3 试件的整体变形 |
4.2 钢筋混凝土柔性墩破坏形态的模拟 |
4.3 等效应力云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试验难点与不足 |
5.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柔性墩的静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柔性墩的静力分析[J]. 王恩惠.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07)
- [2]柔性墩静力计算的矩阵分析[J]. 范文田.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81(04)
- [3]矮塔斜拉桥墩顶水平力计算及宽幅箱梁空间效应研究[D]. 黎璟.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板壁式型钢混凝土柔性墩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 王帅. 苏州科技学院, 2014(03)
- [5]梁跨31.7米曲线桥半柔半刚桥墩设计[J]. 薛述启.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82(08)
- [6]柔性桥墩的设计理论与实践[J]. The Third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etc. 铁道学报, 1979(01)
- [7]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超高墩行为分析[D]. 周维.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8]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仿真分析及重要影响因素研究[D]. 李帅.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9]钢筋混凝土柔性墩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袁晓静. 苏州科技学院, 2008(11)
- [10]柔性墩温度应力计算[J]. 刘兴法.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