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探针联机定性定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意,胡兆初,贾丽辉,李金华,李秋立,李晓光,李展平,龙涛,唐旭,王建,夏小平,杨蔚,原江燕,张迪,李献华[1](2021)在《微束分析测试技术十年(2011~2020)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测和分析技术的创新。新世纪以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引进了一批高性能新型微束分析仪器设备,建立了一批高规格的实验室。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微束分析技术与方法的主要进展及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包括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大型离子探针、纳米离子探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激光诱导原子探针、原子探针技术、显微红外光谱、同步辐射等,这些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地球和行星演化历史及许多地质过程的理解。今后,应加快微束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的开发,特别是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杨勇,陆琦,金星,路湘豫,肖少泉[2](1998)在《JCXA-733电子探针自动控制系统GZAF软件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用通用的PC微型计算机及GZAF程序代替原JCXA-733的PDP-11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分析结果处理,不仅价廉而且速度快、功能强、灵活方便。GZAF程序具有联机/脱机ZAF校正功能,它将氧化物定量分析、金属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程序合三为一,增加了标样库、快速定量分析、仿能谱快速定性分析、相似标样校正、偏差计算以及价态计算等等许多实用功能,并且可提供8套各有特长的ZAF校正方法。
叶发权,奚水,宋建业[3](1989)在《JCXA-733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的技术改造》文中提出日本电子公司在70年代后期推出的 JCXA-733电子探针 X 射线显微分析仪,采用美国DEC 公司60年代产品 PDP11/04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在使用几年后,该机故障频繁,备品备件缺乏,维修周期长、费用高,影响我所科研生产。我们用国内组装的 GRC11/23计算机系统取代 PDP11/4机系统,对软件和硬件进行了技术改造,不仅在性能上达到日本电子公司80年代推出的同类产品水平,而且实现了一机两用:联机时控制733电子探针主机对各种材料自动地作定性定量分析;脱机时又能作一台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使用。同时节省外汇,节约费用6~8万元,还培养和提高了技术力量。
杨勇,肖少泉[4](2003)在《电子探针GZAF软件Windows版功能简介》文中认为GZAF电子探针分析和控制系统软件Windows版采用VB和VC自主开发 ,可运行于Win98等操作系统下 .具有较全面的电子探针分析和控制功能 ,主要有 :硬件系统设置、校正和驱动、定量分析及数据处理、多种定性分析模式、大样品线扫描分析、大样品面 /线自动 /手动布点定量分析及相应的图像生成和显示、X射线特征谱分析、薄膜厚度分析等 .分析报告方式有电子表格、数据库、文本文件、平面或立体图形和图像文件 .所有报告都可以直接在Of fice、WPS、Access、Photoshop等通用软件中引用和加工 .该软件移植性强 ,只要提供 32位标准的电子探针硬件接口 ,GZAF即可应用于任何厂家的电子探针上 .GZAF可以半脱机或完全脱机使用 ,灵活方便地为所有探针用户服务 .
雷霆[5](2003)在《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高钨电炉锡渣和低品位锑矿研究》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外锡冶炼技术概况和锑冶炼技术概况,分析了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的特点和优越性。论文分两部分,对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高钨电炉锡渣和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低品位锑矿进行了研究。 高钨电炉锡渣,熔点高,粘度大,过去我国一直没有适宜的处理工艺。论文在系统研究高钨电炉锡渣特性的基础上,决定采用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技术处理该种物料。进行的液态烟化小型试验结果表明:高钨电炉锡渣,通过添加适当碱性物料(如黄铁矿烧渣、石灰、硬头)等办法,可调整炉渣的粘度、熔点,改善炉渣的流动性,使高钨电炉锡渣达到硫化烟化法要求的工艺条件,顺利实现硫化挥发。 将小型试验结果应用于4m2烟化炉工业试验,取得了锡挥发率96%,直收率93.5%,抛渣含锡0.2%(最低达0.05%),煤耗4.6t/t金属锡,黄铁矿率20.1%,烟尘含锡60%的较好指标,现已投入工业生产,作业正常,指标稳定。 为了进一步考察钨、硅等元素在烟化过程中的行为,又在现场采集烟化渣试样,采用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烟化渣中的钨几乎全部存在于白钨矿中,而二氧化硅则与加入的碱性物质进入钙铁橄榄石(占80.17%)和铁橄榄石(占14.64%)中,从而降低了炉渣的熔点和粘度,改善了炉渣的流动性,使烟化作业能顺利进行。即在烟化过程中,钨的行为无显着变化,而二氧化硅随碱性物质的加入,形成了较低熔点的钙铁橄榄石,保证了烟化过程的完成。入炉物料中含钨、硅高,会使物料的熔点、粘度显着提高,给烟化作业带来困难。 工业试验中,有的炉次会发泡,产生泡沫渣,为了对泡沫渣有较深入的认识,在现场采集泡沫渣试样,同样采用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显微镜鉴定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其特性和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烟化泡沫渣中,SiO2、Al2O3含量高于高钨电炉锡渣和烟化渣中的含量,渣中各元素基本上以氧化物的形式构成玻璃相结构,没有结晶相,属玻璃体,仅有极少量的渣中有金属铁相。烟化泡沫渣的碱度为0.97,较烟化渣的碱度低得多,属酸性渣,渣中的阳离子不足,阴离子过剩,阳离子不足以使渣中的硅饱和,使烟化泡沫渣的粘度增大,产生的大量气泡无法有效快速排出而导致炉渣呈蜂窝状结构,各矿物相难以结晶而最终产物为玻璃相。加入碱性物质如石灰等,可增加阳离子浓度,增大碱度,降低硅饱和度,使渣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平衡,形成橄榄石型炉渣。这是消除泡沫、抑制炉渣体积膨胀,保证冶炼烟化作业能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渣型讨论的结果表明:高钨电炉锡渣属亚饱和型渣,少部份属饱和型渣,炉渣矿物类型为橄榄石和紫苏辉石,其硅酸度较高而碱度较低。经配料烟化处理后所获得的烟化渣,因加入大量碱性物质,使二氧化硅饱和度、硅酸度下降,而碱度升高,为不饱和型渣,小部份属亚饱和型渣,炉渣主要矿物类型为橄榄石,相对的,其硅酸度较低而碱度较高。烟化泡沫渣,是饱和型渣,炉渣主要矿物类型为辉石和玻璃相,二氧化硅饱和度很高(接近100%),硅酸度高而碱度低。 通过本课题研究并应用于指导工业生产,为高钨电炉锡渣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价值和较大的实用意义,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国际联机检索表明,该项技术“具有国内外新颖性,’o 针对我国目前锑挥发熔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采用“熔池熔炼”工艺处理锑矿的可行性。确定了熔池熔炼一连续烟化法处理低品位锑矿工艺方案、试验工艺流程、试验规模及主要设备。进行了4m2烟化炉工业试验,处理含锑为15%一30%的中低品位锑矿,取得了炉床处理能力为12.st物料/(mZ·d),锑挥发率97.97%,直收率90%,渣含锑0.4675%,锑氧粉含锑76.4%,煤耗24%,铁矿石率27%,石灰石率15%的较好技术经济指标。工业试验和试生产表明,作业正常,指标稳定,工艺路线先进。该试验的成功,证明了采用熔池熔炼一连续烟化法取代目前国内通用的鼓风炉挥发熔炼和直井式挥发熔炼处理锑矿是可行的。它能达到以煤代焦,降低能耗,‘处理大批量低品位锑矿,大幅度提高选冶回收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有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它为我国的锑冶金工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是锑冶炼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对锑冶炼行业的技术进步有较大意义。国际联机检索表明,该项技术“具有国内外新颖性”。 烟化法锑氧粉与鼓风炉锑氧粉相比,成分较复杂,杂质含量较高,在反射炉进行还原熔炼时,熔化较慢,还原周期延长,还原熔炼较鼓风炉烟尘困难。针对此种情况,进行了烟化法锑氧粉还原熔炼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弄清了烟化法锑氧粉的特性,探明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查明了造渣机理,主要渣相成分,确定了还原熔炼温度、还原剂的加入量、纯碱的配比等还原熔炼工艺条件。认为烟化法锑氧粉成分虽较复杂,杂质含量较高,会影响锑与渣的分离,但只要增加助熔剂碳酸钠的用量,减少木炭的加入量,锑与渣分离仍较迅速,可以在反射炉内达到甚至超过原来的分离
闫吉昌,矫立萍[6](2003)在《科学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和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各种类型科学仪器尤其是分析测试仪器的升级改造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的仪器升级改造事业进行了展望。
吉昂[7](1993)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中“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课题的第四篇评述文章。它收集了国内学者在国内外刊物和专业会议上发表的308篇文章(其中在刊物上发表的141篇).时间基本上限于1990年7月至1992年6月。评述了在此期间我国X射线荧光光谱概况及进展。内容有仪器、仪器维修和功能开发、定量分析、半定量分析和专家系统和状态分析与谱处理等部分。有关应用部分主要放在定量分析的评述中予以论述。
周闻达[8](2019)在《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文中认为成岩矿物受不同地质时期物理化学条件的控制,其堆积模式往往差异很大,甚至生成新的矿物(胶结物),持续改造页岩无机孔隙结构,严重制约着页岩油气储集能力。而页岩油气的迁移和储集过程也和页岩孔隙结构变化过程在时间上密切相关,重现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的演化过程对于认识和理解页岩内油气运移、储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龙马溪组页岩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储集地层,其勘探开发水平代表着中国页岩气储层研究以及工业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历年来龙马溪组页岩基础研究所积累的资料丰富且涵盖面广,为孔隙结构特征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针对其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过程的研究尚不充足。本次研究旨在探究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前人对龙马溪组页岩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贵州省习水县鲁城村龙马溪组页岩剖面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成岩作用的时间顺序将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过程的研究划分为(1)沉积阶段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矿物的分选;(2)早成岩阶段矿物堆积形成原生无机孔隙;(3)中成岩阶段胶结物改造原生无机孔隙及原生无机孔隙特征;(4)现阶段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特征与非均质性。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模拟以及多重分形等数学理论模拟演算,深入研究了龙马溪组页岩在各个成岩阶段的无机孔隙结构特征,进而揭示了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经过近四年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在龙马溪组页岩矿物、主量元素组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物超声波剥离法得到龙马溪组页岩10份样品的单矿物分离。使用激光粒度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统计并观察分离矿物的粒径分布和形貌特征,表明龙马溪组页岩石英矿物粒径分布的不均匀系数小于2.1,属极高的分选程度;运用泥沙学公式定量计算了龙马溪组页岩在沉积阶段的水动力条件,认为龙马溪组页岩沉积阶段的水动力条件弱,且不同层位间水动力强度最大差异仅为12.5%,沉积时水动力强度基本一致。2、建立了一种基于不同含量、粒径大小比例的石英粉末与蒙脱石粉末堆积而成的页岩人工岩芯制作方法来模拟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的特征,尽可能降低试验中胶结物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根据此方法制作了24个人工岩芯,分别模拟了脆性矿物与黏土矿物粒径大小比值不同时,页岩早成岩阶段无机孔隙结构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当脆性矿物粒径大于黏土矿物粒径时,页岩内黏土矿物围绕脆性矿物堆积排列;而当脆性矿物粒径小于黏土矿物时,脆性矿物在黏土矿物间起到支撑作用,黏土矿物的排列有较为明显的定向性。上述脆性矿物与黏土矿物排列方式的不同导致页岩渗透率出现跳跃式变化。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渗透率以二次式的形式持续上升,孔隙度也随之上升;当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粒径比值上升时,渗透率呈反函数形式上升、孔隙度则随之下降。对比人工岩心和龙马溪组页岩内矿物堆积方式,并参考前人关于曲折度与页岩渗透率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一个页岩矿物含量、粒径与渗透率间的数学理论模型,定量预测了页岩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和粒径大小对不含胶结物的早成岩阶段无机孔隙结构渗透率的影响方式。3、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等方法对龙马溪组页岩L3和L7样品的测试,初步确定了龙马溪组页岩胶结物主要由硅质(石英)和碳酸盐(铁白云石)组成。根据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到的铁白云石胶结物形貌特征以及对比龙马溪组页岩SQ1段和SQ2段样品的氮气吸附测试结果,得出龙马溪组页岩中铁白云石胶结物倾向于充填较大的微米级孔隙,而石英胶结物则倾向于充填黏土矿物间的纳米级孔隙。使用Land等1985的计算方法定量计算了铁白云石形成所需地层水量,揭示铁白云石胶结物形成时期稍早于石英胶结物。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对石英和铁白云石胶结物对应的硅元素和钙元素分布图进行处理和计算。通过多重分形参数进一步定量表征了不同类型页岩胶结物的空间分布区间,发现铁白云石胶结物与石英胶结物的分布形态完全不同,同时铁白云石胶结物的存在也会影响后续形成的石英胶结物的分布模式。4、根据成岩阶段钾元素在页岩连通孔隙内随地层水迁移、参与蒙脱石的伊利石化过程并优先富集在靠近原生连通孔隙的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中的规律,使用电子探针技术揭示钾元素富集区域,即原生孔隙所在位置。龙马溪组SQ1段与SQ2段在中成岩阶段原生孔隙结构形态特征均具有连续分布范围在数十微米,孔径接近1微米的特征,且多重分形结果显示中成岩阶段龙马溪组页岩内原生孔隙结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石英胶结物与中成岩原生孔隙结构在空间分布上关系密切,是影响页岩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最主要因素。5、龙马溪组地层SQ1和SQ2段样品的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在SQ1段主要由纳米级和微米级孔隙组成,而SQ2段则主要由纳米级孔隙组成。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受微米级矿物堆积以及百米级沉积环境的差异影响明显,毫米尺度上SQ2段样品具有明显的纹层,而SQ1段样品则呈块状构造;百米尺度上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沿地层走向上呈现均质性,而垂直地层方向则有明显的非均质性。6、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经历了受沉积阶段矿物分选,确定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与粒径特征;早成岩阶段由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在粒径与含量的控制下堆积挤压形成较为疏松的孔隙结构;中成岩阶段地层温度压力上升,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因不同类型的胶结物充填而变得致密。本文通过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应用多种现代测试技术、人工岩芯实验模拟、钙元素及硅元素指示胶结物分布状态、钾元素指示原生孔隙等研究手段和多重分形计算,使用现有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定量揭示了沉积阶段矿物分选和水动力强度;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粒径和含量对页岩无机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胶结物和原生孔隙的形态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类型胶结物对原生孔隙的充填模式;现阶段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特征,揭示龙马溪组页岩在各地质时期无机孔隙结构演化过程与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有助于石油地质学家更好地认识页岩孔隙结构的发育过程,为油气的运移与储集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任伊苏[9](2019)在《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北方聚集巨量稀土、稀有、战略资源,其中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为世界最大的轻稀土矿床。铀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中。研究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和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具有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战略意义。我们对于白云鄂博矿床进行了详细矿物学工作,补充了各类稀土矿物的拉曼光谱及X射线能谱图、扫描电镜鉴定了白云鄂博各类含铌矿物。岩相学显示各类矿石中存在明显的交代结构,稀土矿物形成明显晚于白云石。扫描电镜、电子探针、LA-ICP-MS对粗细粒白云岩中白云石及各类矿石中磷灰石进行区分和成分测定,粗粒白云岩中磷灰石稀土含量低于细粒矿化白云岩中磷灰石。粗粒白云石边部异常富Sr而核部Sr含量极低、细粒白云石Sr含量均一。粗细粒白云岩表现出的明显成分差异暗示形成于不同地质过程,粗粒白云岩受富Sr贫REE变质热液交代、细粒白云岩受富REE矿化热液交代。微观尺度上,通过磷灰石成分变化灵敏地解译稀土矿化热液演化过程及后期热液叠加过程中稀土元素行为差异。LA-ICP-MS及CL显示三类不同磷灰石元素含量及内部结构有明显差异,背散射下明暗不同的成分区域证明遭受流体交代作用。两类稀土再活化迁移形式说明磷灰石遭受两期化学性质明显不同的热液蚀变。通过条带状矿石独居石原位Th-Pb定年集中在450Ma,证实了加里东期稀土矿化为主矿化期次。REE主矿化阶段沉淀各类稀土矿物,富REE的磷灰石与独居石沉淀后,随着含矿热液演化,稀土矿化晚阶段与稀土络合迁移的离子以SO42-、CO32-为主。中温富Na、富SO42-、富CO32-的热液交代早期富REE磷灰石,磷灰石中稀土发生再活化迁移,磷灰石溶解-再沉淀产生REE亏损的磷灰石区域。后期叠加的氧化、富Sr、亏损Na、亏损REE的变质热液淋滤富REE磷灰石,磷灰石内部稀土活化再分配,在颗粒内部产生大量独居石微小包裹体,同时这种富Sr、亏损Na、亏损REE的变质热液产生粗粒白云岩中贫REE磷灰石。白云鄂博矿床发生多期矿化及稀土再活化过程,主成矿期为加里东期,俯冲相关的热液萃取深部碳酸岩中REE、Nb上升至白云鄂博群交代沉积碳酸盐产生特大型稀土矿床,矿床形成后遭受后期富Sr贫REE变质热液叠加。北方砂岩型铀矿研究中,以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纳岭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泾川-彭阳铀矿床为代表,进行了岩石主微量、扫描电镜、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等测试,综合分析铀成矿过程中元素耦合变化规律及成矿控制要素。结果显示三个区域铀成矿还原介质类型不同、铀富集成矿规律及成矿机理不同。大庆-长垣地区铀矿化位于上白垩统四方台组曲流河河道砂体中,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铀矿物以铀石为主,铀矿物具有短棒状、球菌状、鱼卵状微生物形态,铀矿化与植物碎屑有机质及黄铁矿紧密相关,铀矿化晚于黄铁矿形成。岩石主微量显示U与S元素具有强相关性。成矿期黄铁矿硫同位素明显负偏,干酪根类型为IV型生物降解干酪根,说明铀矿化与植物碎屑有机质-细菌相互作用有关。大营-纳岭沟铀矿床中侏罗统直罗组含矿样品煤屑有机质含量高,且富煤屑样品黄铁矿含量明显增加,黄铁矿交代钛铁矿碎屑。铀矿物赋存状态主要为铀石,分布在黄铁矿、蚀变钛铁矿周围,铀石与煤屑有机质及黄铁矿具有明显联系。微粒铀石矿物显示麦粒状-鱼卵状的微生物形态,说明直罗组下段大量煤屑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H2S蚀变钛铁矿碎屑,并形成大量黄铁矿有利于铀还原沉淀,煤层产生的烃类物质为上部紧邻的粗粒砂岩提供可迁移的还原介质。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碳同位素负偏,说明存在油气次生还原作用,可能造成叠加成矿作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泾川-彭阳地区铀矿远景区铀矿化产于下白垩统洛河组,砂岩岩性均一、分选好、具高角度交错层理、基本没有碎屑有机质和杂基,代表形成于干旱的沙漠相沉积。工业铀矿孔中含矿砂岩为灰色-灰绿色,异常矿化孔中部分异常在红色砂岩中。扫描电镜显示铀赋存状态以沥青铀矿为主,呈微球状颗粒分布在碎屑颗粒孔隙中,颗粒集合体与胶状TiO2紧密相关。灰色还原砂体相对于红色无矿砂体明显富集黄铁矿及方解石胶结物,元素相关图解显示U矿化与S具有明显相关性。风成砂岩砂体碎屑有机质含量极少、砂体自身还原能力很低,研究区东北部紧邻长庆油田,铀矿床的还原介质为来自沿断裂迁移的油气藏的含烃流体。对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三个区域砂岩型铀矿床的研究基本涵盖了北方盆地砂岩铀矿床成矿机理,揭示了植物碎屑、煤屑、油气等有机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对铀还原沉淀的重要意义。
王树根[10](1983)在《电子探针分析和它在地质学上的某些应用(第二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五、基本分析方法根据样品分析的要求,电子探针分析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现简述如下: 1.定性分析主要了解被分析样品中含有哪些元素,其大致含量、各区域间的相对关系。定性分析包括如下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1) 点分析法:固定电子束位置,移动晶体位置,用记录仪同步记下各特征X射
二、电子探针联机定性定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探针联机定性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微束分析测试技术十年(2011~2020)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子束相关技术 |
1.1 电子探针 |
1.1.1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
1.1.2 矿物/玻璃Fe3+分析 |
1.1.3 超轻元素(Be、B)分析 |
1.1.4 仪器硬件的发展 |
1.1.5 展望 |
1.2 扫描电镜 |
1.2.1 低真空分辨率提升 |
1.2.2 原位微观实时观测技术 |
1.2.3 多种成像技术集成 |
1.2.4 展望 |
1.3 透射电镜 |
1.3.1 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
1.3.2 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
1.3.3 应用前景和建议 |
2 离子束相关技术 |
2.1 大型离子探针 |
2.1.1 含U-Th矿物定年 |
2.1.2 稳定同位素分析 |
2.1.3 低含量挥发分等分析方法 |
2.1.4 标准物质 |
2.2 纳米离子探针 |
2.2.1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 |
2.2.2 稳定同位素分析 |
2.2.3 图像算法优化和多技术联用 |
2.3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
2.3.1 仪器构成 |
2.3.2 数据处理及信息提取 |
2.3.3 分析技术进展与展望 |
3 激光束相关技术 |
3.1 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 |
3.1.1 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
3.1.2 在副矿物U-Pb定年中的应用 |
3.1.3 在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 |
3.1.4 在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3.2 激光诱导原子探针 |
3.2.1 原子探针技术发展简史 |
3.2.2 原子探针技术特点 |
3.2.3 原子探针当前应用 |
3.2.4 展望 |
4 微光束相关技术 |
4.1 显微红外光谱 |
4.1.1 微量结构水定量技术 |
4.1.2 高温高压原位测试技术 |
4.1.3 空间分辨率提升技术 |
(1)同步辐射光源: |
(2)光热诱导共振技术: |
(3)散射式扫描近场显微成像技术: |
4.1.4 展望 |
4.2 同步辐射 |
4.2.1 同步辐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
4.2.2 同步辐射相关技术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
4.2.3 我国同步辐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
5 结语 |
(4)电子探针GZAF软件Windows版功能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主工作界面 |
2 仪器设置及驱动 |
3 定量分析 |
4 定性分析 |
5 大样品线扫描分析 |
6 特征谱分析 |
(5)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高钨电炉锡渣和低品位锑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锡冶炼技术概况 |
1.2 国外锡冶炼技术概况 |
1.3 国内外锑冶炼技术概况 |
1.3.1 火法炼锑工艺流程概况 |
1.3.2 湿法炼锑工艺流程概况 |
1.3.3 工业锑品的生产概况 |
1.4 我国目前锑的冶炼工艺流程概况及利弊 |
1.5 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的特点和优越性 |
1.6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高钨电炉锡渣项目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1.6.2 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低品位锑矿项目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高钨电炉锡渣特性研究 |
2.1 试验方法和设备 |
2.1.1 粘度测定 |
2.1.2 熔点测定 |
2.1.3 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分析 |
2.2 高钨电炉锡渣化学分析 |
2.3 钨对电炉锡渣熔化温度的影响 |
2.4 钨对电炉锡渣粘度的影响 |
2.5 硅对电炉锡渣熔化温度、粘度的影响 |
2.6 高钨电炉锡渣X射线衍射分析 |
2.7 高钨电炉锡渣显微镜鉴定及各相共存关系 |
2.8 高钨电炉锡渣电子探针分析 |
2.9 高钨电炉锡渣中主元素在各相中的分配计算 |
2.10 小结 |
第三章 高钨电炉锡渣液态烟化小型试验 |
3.1 试验理论依据 |
3.1.1 渣型选择 |
3.1.2 烟化法硫化挥发基本原理 |
3.2 试验方法和设备 |
3.3 小型试验内容、结果和讨论 |
3.3.1 炉渣流动性 |
3.3.2 粘度测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高钨电炉锡渣工业试验 |
4.1 试料的理化性质 |
4.2 工艺流程 |
4.3 工业试验主要设备和尺寸 |
4.4 试验内容、结果和讨论 |
4.4.1 合理渣型试验 |
4.4.2 风煤比试验 |
4.4.3 吹炼时间试验 |
4.4.4 试验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烟化渣特性研究 |
5.1 烟化渣化学分析 |
5.2 烟化渣X射线衍射分析 |
5.3 烟化渣显微镜鉴定及各相共存关系 |
5.4 烟化渣电子探针分析 |
5.5 烟化渣中主元素在各相中的分配计算 |
5.6 小结 |
第六章 烟化泡沫渣特性研究 |
6.1 烟化泡沫渣化学分析 |
6.2 烟化泡沫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 |
6.3 烟化泡沫渣显微镜鉴定 |
6.4 烟化泡沫渣电子探针分析 |
6.5 烟化泡沫渣的发泡性能探讨 |
6.6 小结 |
第七章 渣型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第九章 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低品位锑矿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
9.1 采用“熔池熔炼”工艺处理锑矿的可行性 |
9.1.1 锑及其主要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9.1.2 锡的烟化挥发与锑的烟化挥发 |
9.2 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低品位锑矿工艺方案确定 |
9.3 试验工艺流程 |
9.4 工艺流程的主要设备和尺寸 |
9.5 小结 |
第十章 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低品位锑矿工业试验 |
10.1 试料的理化性质 |
10.2 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低品位锑矿原理 |
10.3 渣型选择 |
10.4 配料计算 |
10.5 试验内容、结果和讨论 |
10.5.1 设备的无负荷及满负荷试运行 |
10.5.2 冷料开炉试验 |
10.5.3 合理渣型试验 |
10.5.4 风煤比试验 |
10.5.5 吹炼时间试验 |
10.5.6 处理量试验 |
10.5.7 综合条件试验 |
10.6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10.6.1 炉床处理能力 |
10.6.2 入炉锑矿石含锑品位 |
10.6.3 煤耗 |
10.6.4 锑的挥发率 |
10.6.5 渣含锑 |
10.6.6 锑氧粉含锑量 |
10.6.7 铁矿石和石灰石用量 |
10.7 经济效益初步评价 |
10.8 小结 |
第十一章 烟化法锑氧粉的还原熔炼研究 |
11.1 三氧化锑的还原熔炼及粗锑的精炼概况 |
11.2 烟化法锑氧粉还原熔炼问题的提出 |
11.3 烟化法锑氧粉还原熔炼试验 |
11.3.1 试验设备和方法 |
11.3.2 物料性质 |
11.3.3 配料原则 |
11.3.4 烟化法锑氧粉还原反应的热力学及渣型探讨 |
11.3.5 试验内容、结果及讨论 |
11.4 还原熔炼后的锑渣特性研究 |
11.4.1 研究方法和设备 |
11.4.2 还原熔炼后的锑渣熔点分析 |
11.4.3 锑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 |
11.4.4 锑渣中各物相相对百分含量 |
11.4.5 锑渣的电子探针分析 |
11.4.6 锑渣的渣相鉴定 |
11.4.7 锑渣的物相分析小结 |
11.5 小结 |
第十二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科学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科学仪器的现状及科学仪器升级改造的意义 |
2 国内外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 |
2.1 X射线仪的升级改造 |
2.1.1 X射线衍射仪 |
2.1.2 X射线荧光光谱仪 |
2.1.3 X射线应力分析仪 |
2.1.4 X射线能谱仪 |
2.2 质谱仪的升级改造 |
2.3 光谱仪的升级改造 |
2.3.1 ICP光谱仪 |
2.3.2 直读光谱仪 |
2.3.3 原子光谱仪 |
2.3.4 荧光光谱仪 |
2.3.5 红外光谱仪的升级改造 |
2.3.6 其它类型光谱仪 |
2.4 电子能谱仪的升级改造 |
2.5 ESR谱仪的升级改造 |
2.6 分光光度计的升级改造 |
2.7 扫描电镜的升级改造 |
2.8 核磁共振谱仪的升级改造 |
2.9 色谱仪的升级改造 |
2.9.1 气相色谱仪 |
2.9.2 液相色谱仪 |
2.9.3 凝胶色谱仪 |
2.10 热分析仪的升级改造 |
2.11 电子探针的升级改造 |
2.12 其它类型仪器的升级改造 |
2.13 国外仪器升级改造情况 |
3 前景展望 |
(8)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页岩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6 技术路线 |
1.7 完成工作量 |
1.8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1.8.1 研究成果 |
1.8.2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地层特征 |
2.3 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特征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实验方法和龙马溪组页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
3.0 龙马溪组页岩野外研究剖面及样品特征 |
3.1 X射线衍射分析 |
3.2 矿物粒径统计 |
3.3 总有机碳测试 |
3.4 页岩主量元素测试 |
3.5 页岩孔隙度-渗透率测试 |
3.6 高分辨率CT测试 |
3.7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
3.8 电子探针测试 |
3.9 C/O同位素测试 |
3.10 阴极发光测试 |
3.11 氮气吸附测试 |
3.11.1 测试模型的选择 |
3.11.2 氮气吸附模型调试与测试样品选择 |
3.12 图像多重分形分析 |
3.12.1 图像二值化 |
3.12.2 多重分形参数计算 |
3.13 矿物组成 |
3.14 总有机碳含量 |
3.15 主量元素特征 |
3.16 小结 |
第四章 沉积阶段龙马溪组页岩水动力条件 |
4.1 超声剥离页岩矿物方法 |
4.2 龙马溪组页岩矿物形态 |
4.3 矿物粒径 |
4.4 龙马溪组页岩不同层位水动力条件 |
4.4.1 水动力强度和矿物粒径间的关系 |
4.4.2 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时水动力强度 |
4.5 小结 |
第五章 早成岩阶段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特征 |
5.1 早成岩阶段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
5.1.1 人工岩芯制作 |
5.1.2 人工岩芯理论孔隙度 |
5.2 实验结果 |
5.2.1 脆性矿物含量对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 |
5.2.2 矿物粒径对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 |
5.2.3 页岩人工岩芯孔隙结构CT测试结果 |
5.3 页岩人工岩芯中矿物排列特征 |
5.4 早成岩阶段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理论模型 |
5.4.1 脆性矿物含量对早成岩阶段页岩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
5.4.2 矿物粒径对早成岩阶段页岩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
5.5 孔隙度与矿物含量和粒径的关系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中成岩阶段龙马溪组页岩胶结物特征 |
6.1 实验结果 |
6.1.1 元素分布 |
6.1.2 C/O同位素组成 |
6.1.3 场发射扫描电镜与能谱结果 |
6.1.4 阴极发光结果 |
6.1.5 矿物空间分布特征 |
6.1.6 氮气吸附结果 |
6.2 龙马溪组页岩胶结物类型 |
6.2.1 铁白云石胶结物 |
6.2.2 石英胶结物 |
6.3 龙马溪组页岩胶结物形成期次 |
6.4 龙马溪组页岩胶结物分布特征 |
6.5 胶结物对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的影响 |
6.5.1 铁白云石胶结物对无机孔隙结构的影响 |
6.5.2 石英胶结物对无机孔隙结构的影响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中成岩阶段连通无机孔隙结构特征 |
7.1 实验结果 |
7.1.1 电子探针结果 |
7.1.2 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结果 |
7.1.3 龙马溪组页岩中成岩阶段连通孔隙空间分布特征 |
7.2 中成岩阶段龙马溪组页岩连通无机孔隙特征 |
7.2.1 中成岩阶段原生连通无机孔隙特征 |
7.2.2 中成岩阶段黏土矿物转化对原生孔隙的影响 |
7.3 小结 |
第八章 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特征 |
8.1 实验结果 |
8.1.1 岩石薄片结果 |
8.1.2 场发射扫描电镜结果 |
8.1.3 孔隙度-渗透率测定结果 |
8.2 龙马溪组页岩现阶段无机孔隙结构特征 |
8.3 龙马溪组页岩现阶段无机孔隙结构均质性 |
8.4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 |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
1.1.2 拟解决问题 |
1.1.3 工作量 |
1.1.4 主要成果 |
1.2 松辽-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 |
1.2.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拟解决的问题 |
1.2.4 研究思路与方案 |
1.2.5 工作量 |
1.2.6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分析方法 |
2.1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
2.2 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 |
2.3 电子探针分析(EMPA) |
2.4 磷灰石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分析 |
2.5 独居石LA-MC-ICP-MS U-Pb定年 |
2.6 阴极发光分析(CL) |
2.7 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原位XRF) |
2.8 岩石主微量元素测试 |
2.9 锆石U-Pb定年 |
2.10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 |
2.11 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 |
2.12 岩石热解实验 |
第三章 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 |
3.1 地质背景 |
3.2 白云鄂博矿物学研究 |
3.2.1 矿石蚀变类型及矿物共生组合 |
3.2.2 白云鄂博稀土矿物鉴定 |
3.2.3 白云鄂博含铌矿物研究 |
3.2.4 白云石、钠闪石电子探针 |
3.3 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1 磷灰石分类 |
3.3.2 磷灰石CL特征 |
3.3.3 磷灰石X射线能谱面扫 |
3.3.4 不同类型磷灰石主微量组成特征 |
3.3.5 讨论 |
3.4 白云鄂博独居石定年 |
3.4.1 独居石定年研究现状 |
3.4.2 独居石定年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砂岩型铀矿 |
4.1 松辽盆地地质背景 |
4.1.1 基底岩性及分布特征 |
4.1.2 侵入岩 |
4.1.3 火山岩 |
4.1.4 基底断裂 |
4.1.5 盖层构造 |
4.2 大庆长垣砂岩型铀矿研究 |
4.2.1 矿区地层 |
4.2.2 矿区构造与成矿 |
4.2.3 矿体特征 |
4.2.4 岩石学特征 |
4.2.5 大庆-长垣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 小结-铀成矿机理 |
第五章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 |
5.1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
5.1.1 盆地构造及演化 |
5.1.2 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床分布 |
5.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纳岭沟砂岩铀矿床 |
5.2.1 大营砂岩铀矿床矿区地质 |
5.2.2 杭锦旗(纳岭沟)砂岩铀矿床矿区地质 |
5.2.3 大营-纳岭沟样品地球化学研究 |
5.2.4 大营-纳岭沟矿床成矿机理 |
5.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泾川-彭阳风成砂岩铀矿 |
5.3.1 洛河组沉积相 |
5.3.2 泾川-彭阳风成砂岩铀矿矿区概况 |
5.3.3 铀矿赋存状态 |
5.3.4 砂岩主微量 |
5.3.5 成矿有利条件 |
5.4 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 |
第六章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四、电子探针联机定性定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束分析测试技术十年(2011~2020)进展与展望[J]. 陈意,胡兆初,贾丽辉,李金华,李秋立,李晓光,李展平,龙涛,唐旭,王建,夏小平,杨蔚,原江燕,张迪,李献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1)
- [2]JCXA-733电子探针自动控制系统GZAF软件新设计[J]. 杨勇,陆琦,金星,路湘豫,肖少泉. 电子显微学报, 1998(02)
- [3]JCXA-733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的技术改造[J]. 叶发权,奚水,宋建业. 仪表材料, 1989(01)
- [4]电子探针GZAF软件Windows版功能简介[J]. 杨勇,肖少泉. 地球科学, 2003(04)
- [5]熔池熔炼—连续烟化法处理高钨电炉锡渣和低品位锑矿研究[D]. 雷霆. 昆明理工大学, 2003(01)
- [6]科学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和展望[J]. 闫吉昌,矫立萍. 现代科学仪器, 2003(05)
- [7]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J]. 吉昂. 分析试验室, 1993(03)
- [8]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及其控制因素[D]. 周闻达.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9]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D]. 任伊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10]电子探针分析和它在地质学上的某些应用(第二讲)[J]. 王树根. 矿物岩石, 1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