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类砷的含量和化学形式与食性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盐见一雄,梁灏基[1](1986)在《贝类砷的含量和化学形式与食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 没有环境污染,许多海洋生物的组织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砷。海洋生物中主要的含砷物已表明为水溶性有机化合物,在某些动物中以偶砷三甲铵乙内酯为代表。而在大型褐藻鹅掌菜(Ecklonia radiata)中则以特有的偶砷糖为代表,还了解海洋生物在较低营养水平时能将无机砷转变为有机砷,而在营养水平较高时就不能转变。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无机砷在海水中是主要的砷化物,并认为将被海洋生物如浮游生物和藻类在较低营养水平时结合和代谢成为有机砷。另一
李子孟[2](2020)在《浙江沿海海产品中砷形态分布及含量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海产品饮食健康备受关注。据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华东地区市场上水产品受重金属砷的影响较大。本课题针对这一现象,调查了浙江沿海中海水和沉积物砷含量水平,结合砷的迁移途径与转化规律,推断浙江沿海海产品中砷含量的风险性。调查分析了我省沿海常见捕捞、养殖海产品中砷形态分布及其砷含量水平,掌握了浙江沿海海产品中重金属砷的污染现状。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渔业环境和海产品中砷的相关性,并对浙江沿海海产品中砷的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调查分析了杭州湾、舟山海域、三门海域、乐清湾、南麂列岛海域等5个浙江沿海重要海域102个调查站位的水质和沉积物中砷含量水平,结果如下:三门沿海海域表层海水总砷含量均值明显高于其他海域,海域沉积物总砷含量差异较小,5个海域水质和沉积物砷含量均符合标准。结合文献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推断浙江沿海海产品中砷含量水平较低,风险性较低。2.优化了HPLC-ICP-MS的流动相的浓度和pH,以及色谱柱选择和ICP-MS质谱参数的设定。采用优化后的方法对浙江省沿海常见海产品中的总砷和无机砷含量进行了测定,采集并检测了28种777个海产品样品,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种类海产品的总砷含量均值在0.48-17mg/kg之间,其中总砷含量最高的是紫菜,其次为甲壳类、头足类和贝类,鱼类总砷含量最低。不同种类海产品的无机砷含量均值在0.0065-0.24mg/kg之间,其中紫菜的无机砷含量最高,然后是贝类和甲壳类,头足类和鱼类总砷含量最低。所有海产品均符合无机砷限量标准,表明了浙江沿海海产品的低风险性。3.所有海产品(除了紫菜)中的砷主要以AsB的形态存在,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砷形态化合物。紫菜样品中砷糖是主要的砷形态,DMA有少量检出,为5%左右,无机砷AsⅢ、AsV占1%以下,MMA基本未检出;鱼类中,大黄鱼有少量AsⅢ和DMA检出。4.无机砷含量最高的是紫菜,FAO/WHO所规定的限量值ADI为0.128mg,根据计算结果表明证明浙江沿海海产品的无机砷膳食风险较小。
姚清华,颜孙安,林虬,胡兵[3](2014)在《水产品重金属富集规律与风险评估》文中提出水生生物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水产品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总结分析鱼、虾、贝、藻等水产品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富集部位差异,介绍如何从污染源、毒性效应、暴露评估、风险描述、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水产品重金属风险评估,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消费的安全意识,促进水产业的良性发展。
孙慧玲[4](2015)在《大连市售水产品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大连沿海临港工业的高速发展,周边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入海,致使海洋环境日趋恶化;同时,淡水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也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受到了各类污染物的威胁。重金属因其特殊的理化特性及毒性效应表现出高度的危害性和难治理性,已成为威胁我国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大连市民水产品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居民日常消费水产品的种类及消费量,在鱼、虾、蟹、贝、藻、棘皮、环节类中筛选出典型的种类。通过采集典型水产品样本,检测其体内Cu、Cd、Pb、Hg、As 5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不同重金属在各类水产品中的含量特征。依据限量标准对水产品重金属污染水平做出评估,并分析我市居民食用水产品导致重金属暴露的风险性。研究结果如下:(1)问卷调查的主要结果:确定了市民主要选取的水产品,其中海水鱼为鲅、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褐牙鲆、孔鳐;淡水鱼为鲫、鲤、草鱼、鲢;甲壳类为中华管鞭虾、刀额新对虾、中国对虾、口虾蛄、远海梭子蟹、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贝类为长牡蛎、虾夷扇贝、缢蛏、中国枪乌贼;藻类为海带、紫菜;棘皮类为刺参、马粪海胆,环节类为单环刺螠。各类水产品每周消费量为:淡水鱼0.19kg、海水鱼0.229 kg、虾类0.184 kg、蟹类0.163 kg、贝类0.185 kg、藻类0.13 kg、棘皮、环节类为0.114 kg。(2)水产品重金属含量的主要特征:海水鱼体内Cu含量小于淡水鱼,其他4种重金属含量均大于淡水鱼。这种差异受到鱼类的来源及食性的影响。孔鳐作为近海捕捞的肉食性鱼类,在四种不同来源的鱼类中,其体内Cd、Hg、Pb含量最高;在三种不同食性的鱼类中,其体内Hg含量最高。虾、蟹等甲壳类Cu、Cd、Pb、Hg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口虾蛄体内Cu、Cd、Pb含量最高,蟹类体内Hg含量最高。贝类Cu、Cd、As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长牡蛎体内Cu、Cd含量最高,缢蛏体内As含量最高。藻类样品中,紫菜为干制品,其体内5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鲜海带。刺参、马粪海胆、单环刺螠三种样品,Cu、Hg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单环刺螠体内Cu含量最高,马粪海胆体内Hg含量最高。单一重金属在不同大类水产品中的含量分析结果为:不同类水产品Cu、Hg、As、Cd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甲壳类体内Cu、Hg、As含量最大,贝类体内Cd含量最大。(3)污染水平与暴露风险评价:1)重金属超标情况:本次选取的所有水产品Cu和Hg的检出值均未超过限量标准,但各类水产品Cd、Pb、As的检出含量存在不同程度超标。2)耐受量评价:食用孔鳐导致人体每周Hg摄入量的最大值与PTWI比大于1;食用长牡蛎导致人体每周Cd摄入量的最大值与PTWI比大于1,食用其他水产品导致各种重金属每周摄入量的最大值与PTWI比均小于1。3)非致癌风险评价:贝类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数值(ΣTHQ)明显大于其他六类水产品,牡蛎HQ(Cd)的含量值最大,5种元素的THQ值由高到低依次为As>Cd>Pb>Cu>Hg。本研究认为,为降低人体Hg、Cd的暴露风险,建议我市居民孔鳐的每周食用量应控制在0.2kg以下,长牡蛎的每周食用量应低于0.15kg。
秦春艳[5](2007)在《广东沿海海洋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生物积累与污染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含有铜、铅、锌、镉等重金属的产品被广泛使用。近海渔业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引起广泛的重视,成为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重金属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中的有机氯农药(DDT,HCH)和多氯联苯(PCB)也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近年来,由于其“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国内外对环境介质中POP的关注越来越多。POP是一类具有难降解性、致癌性、环境累积性及非挥发性的有害化学物质。它的广泛性和长效性,可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本文对珠江口伶仃洋部分习见生物和北部湾两头热带点斑原海豚体内的重金属元素(Cd、Cu、Zn、Pb、Cr、Ni、Fe、Mn、As)和DDT、HCH及PCB的含量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本研究重金属测定中生物样品的消化采用了微波消解法,所测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检测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本文采用金属污染指数法来比较不同生物体间对金属富集能力的差异性,用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来评价海洋生物的污染水平及食用安全性。POP的污染研究采用索氏萃取法,经过“萃取、浓缩、净化、再浓缩、定容”一系列步骤,将POP组分从生物样品中提取出来,最终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DDT、HCH及PCB的含量,初步建立了生物体内OCP含量检测的实验技术。实验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有加重趋势,甲壳类、双壳类、鱼类和头足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有的甚至都达到了重污染水平(Cu,Cr,Cd,Zn,Pb),并且大部分海洋生物体内的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出现严重超出食用标准的现象,如棘头梅童鱼的Cr和Pb分别超标23.93和48.05倍,长蛇鲻的Pb超标52.66倍,近江牡蛎的Cu和Cd分别超标740.27和89.59倍。不同生物富集金属的能力不同,北部湾热带点斑原海豚体内不同组织器官富集重金属的能力也不同。本次研究在珠江口伶仃洋和北部湾海域都没有检测到HCH和PCB,说明该海域还未受到其污染,但DDT在珠江口部分生物和北部湾热带点斑原海豚体内海量较高,且均有新近污染的现象,说明这两个海域DDT的污染形势严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和北部湾海域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并且海洋生物体内有害、有毒重金属元素出现食用超标现象,而POP的强致癌性,并在人类食用的海洋动物体中检测到较高的含量,对消费人群的身体健康已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当地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采取适当措施,尽量减少各种污染源的存在。
方杰[6](2007)在《浙江沿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海岸线总长为6,321公里,拥有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和乐清湾四大港湾以及大小岛屿3,016座。区域内的舟山渔场是国内最大的渔场和国际著名的渔场之一。近二十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沿海受到了长江、钱塘江及江、浙、沪陆源入海污染影响,加上海洋养殖、捕捞及海洋运输等造成的污染,该海域的污染水平呈现逐年加重趋势。为研究浙江沿海水体的污染状况,我们对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海域沉积物和沿岸海洋生物体内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以及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建立了同时对海洋贝类中20种有机氯农药、28种多氯联苯和16种多环芳烃的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分析方法,确定了凝胶净化色谱的最佳组分收集时间和铝硅胶柱两种连续淋洗溶剂的体积。结果表明,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各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1-0.14,0.02~0.17和0.52~0.81 ng/g(湿重),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多氯联苯84.1%~120.2%,5.6~15.9%;多环芳烃62.3%~123.1%,8.7~20.5%;有机氯农药77.3%~127.5%,3.1~18.7%。2.以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采自浙江沿海12个县(市)的贝类、鱼类和虾类等生物样品进行了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生物体内有机氯农药的主要化合物是p,p′-DDE,p,p′-DDD,p,p′-DDT,γ-氯丹和α-氯丹。DDT/(DDE+DDD)比值判断结果表明:嵊泗、普陀、宁海、乐清、椒江和玉环等六个区域可能存在着DDT类农药或含DDT的农药新的来源。贝类中的多氯联苯以六氯代同族体为主要组成,其次分别为四氯代、五氯代、三氯代和七氯代。贝类中多环芳烃以高苯环数的为主,而龙头鱼和脊尾白虾体内的多环芳烃主要以低苯环数的二环和三环为主。从生物种类来看,贝类体内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水平明显高于龙头鱼和脊尾白虾,反映贝类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积蓄能力。区域分布特征表明,乐清贝类体内的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含量较高,而嵊泗和普陀贝类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处于较高水平。除椒江龙头鱼多氯联苯含量较高外,各区域龙头鱼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含量接近。宁海和玉环脊尾白虾有机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较高,各区域脊尾白虾中的多环芳烃含量接近。贝类、龙头鱼和脊尾白虾部分样品的DDTs超过欧盟、美国EPA和我国海洋生物标准的限值,其中贝类的超限值率为最高。致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生物体内有机污染物的EDI值均低于相对应的RfD和CBC值。生物体内的DDTs和HCHs的EDI值也远低于FAO/WHO推荐的ADI(可接受每日摄入量)。对浙江居民来说,目前食用贝类、龙头鱼和脊尾白虾不会对其构成致癌风险。3.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这三类有机污染物的高值区均出现在长江口南支南汇嘴附近和杭州湾北岸。长江口北支口外海域沉积物中的含量明显低于南支附近海域。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受陆域污染源,特别是长江径流的影响。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区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的组成规律相同,均为三环>四环>五环>二环>六环。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油类与木柴、煤的燃烧,而石油产品的泄漏排放也是其来源之一。沉积物中多氯联苯主要是以低氯代的多氯联苯同族体为主。而沉积物的DDT/(DDE+DDD)比值显示研究区域总体上没有DDT类农药新的输入来源。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是影响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含量的主要因素。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具有长江径流来源的这一相同特征。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组分含量大部分低于美国NOAASQG的ER-L值,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上处于良好的状态。长江口南支附近和杭州湾湾口部分沉积物中的芴浓度和半数以上站位DDTs含量已超过了ER-L值。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HCHs和DDTs)的含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4.研究区域中,表层沉积物主要组成类型为粉砂和粘土质粉砂。沉积物中的Cu、Cd、Cr、Fe和Ni的总量低于背景值;而杭州湾中部和长江口口内沉积物Pb、Zn和Mn高于背景值。在长江口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从长江口南支内向口外方向递减;杭州湾沉积物重金属亦有湾内向湾外方向降低的趋势,但湾中部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高。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均未超出沉积物二类控制标准或ER-M、PEL值。陆源沉积物的颗粒粒径是影响沉积物重金属和有机碳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沉积物可能具有相同来源或相似的输送和积累机理。沉积物中的Cr、Fe、Ni、Pb、Zn和Cu主要存在于残留态中,对环境污染的风险较低,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d和Mn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5.与国内外沿海区域相比较,浙江沿岸海域鱼类、贝类、虾类和头足类体内Cu、Pb、Zn、Cd、Hg和As的含量水平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Zn和Cu元素的含量为最高,而其它重金属Pb、Cd、As和Hg含量相对较低。贝类对重金属元素的积累能力为最强,头足类次之,其次为虾类,而积累能力最弱的为鱼类。所研究的海洋生物未受到重金属的严重污染,但贝类的Cu和Cd,鱼类的As和Zn,以及虾类的As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除贝类和虾类的重金属Cd和虾类的As含量超出了澳大利亚的“人体消费卫生标准”的限值外,其它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食用限值,表明研究区域的海洋生物质量总体上处于良好的状态。
张政[7](2018)在《福建养殖虾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其中重金属因其高毒性和持久污染性而备受关注。福建是养殖虾的主要产区之一,为评估养殖虾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文对福建省不同地区虾类养殖基地的6种养殖虾进行了 5种重金属污染的抽样采集调查,并进行重金属含量的特征分析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福建省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漳州市、泉州市5个地区的虾类养殖基地的6种养殖虾(小龙虾、南美白对虾、日本沼虾、中国对虾、中华管鞭虾、刀额新对虾)进行了 5种重金属(Cd、Pb、Hg、As、Cu)污染的抽样采集调查,依据国家对于国内水产品的重金属限量标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LSD多重比较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福建养殖成虾肌肉组织的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养殖虾类产品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未超标,但是小龙虾有检出Cd、Pb超标样品,超标率分别达3%和7%,日本沼虾Pb含量超标率9%,刀额新对虾Pb重金属含量超标率12%。南美白对虾Cd、Pb、Hg、As的平均含量都最低,这与其养殖环境污染小以及重金属富集系数低有关。2、本文测定了同一品种养殖成虾不同组织部位(肝胰脏、鳃、去除鳃的外壳、肌肉)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虾体内的肝胰脏和鳃中的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其他部位,是肌肉组织的多倍,严重超标。这是因为虾肝胰脏是其主要的消化代谢器官,而鳃是其主要的呼吸器官,长期与复杂的水环境直接接触。建议食用虾或加工虾制品时尽量去除肝胰脏和鳃。3、本文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评价福建养殖虾某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运用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福建养殖虾可食部分的重金属污染整体情况,通过重金属可耐受摄入量评价和重金属暴露风险目标风险商(THQ)评价方法以及非致癌危害指数(HI)分析评估了福建省养殖虾类产品食用部分中的重金属的膳食摄入量暴露风险。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福建养殖虾的Hg、As、Cu的Pi值和尼梅罗污染指数都小于0.6,处于轻度污染范围内。日本沼虾、刀额新对虾和小龙虾的Pb单因子污染评价指数最大值都超过了 1,单因子污染评价指数、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在0.7左右,处于中度污染水平。(2)以重金属平均含量来计算地区居民每周重金属实际摄入量(AWI)情况下,5种重金属Cd、Pb、Hg、As、Cu的人均每周摄入量占有害重金属的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比都远远小于1,说明福建省地区内的虾类产品中因重金属Cd、Pb、Hg、As、Cu的平均水平引起的食用风险较低,虾类产品较为安全。但是以重金属最高含量来计算AWI情况下,福建省地区内的虾类产品中重金属Hg的人均每周摄入最高量占PTWI比超过了1,达到了102.381%,因此重金属Hg带来的食用风险较大。(3)福建养殖虾类产品中5种重金属的THQ值都比1小很多,说明食用福建养殖虾摄入Cd、Pb、Hg、As、Cu重金属的健康风险低,且THQ值从小到大排序为As>Cu>Cd>Hg>Pb。(4)不同品种福建养殖虾5种重金属中,As对HIF的贡献率最高,为42.067%,其次是Cu,为22.284%,福建养殖虾类产品的As、Cu可能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朱志鹏[8](2017)在《深圳市海产品砷、镉和铅含量分析以及牡蛎中砷、镉和铅的口服生物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产品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海洋中砷、镉和铅污染情况日益加剧,严重威胁海产品食品安全。然而海产品的砷、镉和铅的含量并不能代表人体实际吸收含量,因为砷、镉和铅可以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所以,了解食品中砷、镉和铅的生物有效性能够推算实际被人体所吸收的砷、镉和铅的含量。本文通过对在2015年对深圳市3个市场随即抽取462件海产品样本作为分析对象,海产品主要包括鱼类和贝类。鱼类包括中上层鱼类和底栖鱼类,中上层鱼类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海鲈鱼(Perca fluviatilis),底栖鱼类包括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和比目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贝类品种为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象拔蚌(Panopea abrupta)和菲律宾蛤仔(Paphia undulate)。所有海产品均取可食用部分进行微波消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砷、镉和铅浓度。同时,我们用牡蛎喂养小鼠20天后,对小鼠的肝脏、肾脏以及血液中砷、镉和铅含量进行了测定,获得牡蛎中砷、镉和铅在小鼠的生物有效性。结果:1.深圳市市场9种海产品砷超标率为37%(172/462),镉为12%(54/462),铅为0%(0/462)。本次研究中深圳市海产品受到砷污染较严重。2.不同种类的海产品砷、镉和铅浓度分析。其中砷浓度:底栖鱼类>中上层鱼类(P<0.01),贝类>中上层鱼类(P<0.05),底栖鱼类和贝类的砷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贝类的砷含量总体平均水平高于底栖鱼类(P<0.05)。镉浓度:鱼类<贝类(P<0.01)。铅浓度:鱼类<贝类(P<0.01)。3.运用利用危害商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评价摄入海产品健康危害状况,9种海产品中砷、镉和铅的危害商数和危害商数总和都小于1。这表明深圳市当地居民食用这些海产品进入到人体的毒性重金属(砷、镉、铅)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健康风险。4.小鼠摄入牡蛎获得小鼠血液、肾脏和肝脏的砷、镉和铅含量,通过对比总摄入的牡蛎砷、镉和铅含量,最后得出牡蛎中砷、镉和铅在小鼠中的生物有效性分别为0.33%,0.45%,0.74%。我们研究发现,小鼠肾脏和肝脏中砷浓度和肾脏中镉浓度与摄入牡蛎数量呈现一个明显正线性(P<0.01,R2>0.97)关系。
李培苗[9](2015)在《痕量元素在中国北方主要海产贝类和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海岸带是一个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地理空间,是世界上陆海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大量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海洋沉积物则是痕量元素的重要汇区。近年来,作为人为活动相关的过程产生的大量的痕量元素污染物通过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地表径流等各种方式进入沿海环境。痕量元素对生态环境有潜在毒性和威胁,因此,痕量元素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获得一个直观的空间或种间分布,研究了痕量元素在中国北方主要海产贝类和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从中国北部沿海6个城市(大连、青岛、日照、潍坊、威海、烟台)8个当地海鲜市场中随机抽取的9种可食用双壳贝类(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牡蛎、沙蛤、文蛤、贻贝、菲律宾蛤仔、毛蚶和缢蛏)的159个样本进行了痕量元素污染的调查及风险评估。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HG-AFS)对贝类可食用组织痕量元素浓度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多种评价标准对污染状况进行评估。使用美国环保局(USEPA)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委员会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WHO/JECFA)制定的每周允许摄入量(PTWI)、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参考剂量(Rf D)对中国北方居民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消费者与海鲜消费相关的污染问题提供更好的认知。2)对来自渤海和黄海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酸可挥发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ur;AVS)和同步浸取的金属(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SEM)的测定,以评估沉积物质量。采用由美国环保局(USEPA)建立的[SEM]-[AVS]和([SEM]-[AVS])/fOC方法进行微量金属生物毒性的评估。3)采集了渤海湾海岸带的表层沉积物,对6种痕量金属(Cd、Cr、Cu、Ni、Pb和Zn)做出地球化学和环境评价。采用两种沉积物质量标准和两种地球化学标准化方法(地质累积指数和富集因子)来分析金属潜在风险和富集程度。痕量元素在中国北方主要海产贝类和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研究结果表明:1)所采集的贝类中As、Cr、Hg和Pb具有相似水平,而不同贝类中Cd、Cu和Zn浓度表现出明显差异。栉孔扇贝中Cd、牡蛎中Cu浓度水平明显比其他贝类高。必需痕量元素的含量比非必需痕量元素的含量高,Zn的含量最高。Cd和Pb之间、Cd和Zn之间、Cu和Zn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风险评价表明通过市售贝类消费引起的Cd和Cu人体健康风险暴露应给予绝对必要的关注。通过消费市售双壳贝类引起的其他微量元素(As、Cr、Hg、Pb和Zn)的人类健康风险暴露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考虑到大多数沿海居民通常食用大量双壳贝类,必须予以关注。2)贝类可食用组织中8种潜在有害元素(Ag、Be、Co、Ni、Sb、Se、Tl和V)含量的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是Se>Ni>V>Co>Ag>Sb>Be>Tl。获得的平均浓度分别为:Ag 133.57±211.05 ng/g,Be 11.54±4.74 ng/g,Co 0.16±0.10μg/g,Ni 0.65±0.60μg/g,Sb 13.92±10.66 ng/g,Se 0.80±0.29μg/g,Tl 1.85±0.55 ng/g和V 0.33±0.12μg/g。平均而言,不同采样城市及不同双壳贝类物种之间,Se具有最高的组织浓度,其次是Ni、V、Co、Ag、Sb和Be,而Tl含量最低。一般来讲,在这8个可量化的PHEs的研究中,Ag、Be、Co、Ni、Sb、Se、V和Tl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考虑到Ni可能是贝类消费的一个风险因素,而且大多数沿海居民通常食用大量双壳贝类,必须引起关注。3)莱州湾和獐子岛海域表层沉积物的[AVS]和[SEM]变化范围分别为0.71-11.03和0.10-0.74μmol/g干重。莱州湾[AVS]的浓度在河流出口的地区比较低,沿向海方向越来越高。[AVS]明显与TOC呈正相关。[SEM]明显与TOC、沉积物的含水量和细颗粒泥沙的含量呈正相关,与粗组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得到的结果表明,莱州湾和獐子岛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较高,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4)AVS和SEM在北黄海(NYS)和渤海(BS)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AVS在北黄海的含量分布范围为0.279到5.131μmol/g,在渤海的含量分布范围是0.570到3.994μmol/g;北黄海海域SEM的含量从0.086到1.264μmol/g不等,渤海的SEM含量从0.538到1.462μmol/g不等。AVS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呈明显正相关。SEM与总有机碳、沉积物中水含量和细粒级颗粒物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粗粒级颗粒物含量呈显著地负相关性。[SEM]/[AVS]小于1的站点在北黄海有10个(共13个),在渤海有5个(共13个),表明北黄海的表层沉积物质量要高于渤海的。在北黄海,AVS与一些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渤海则不是,表明在渤海AVS含量分布受到更加复杂的人为影响。本研究中两种不同评价方法的结果有时会出现差异,因此用单一的方法来评价沉积物质量不够充分,用两种方法结合对比评价更加有效。5)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除Cr平均浓度比大陆上地壳部平均值(UCC)中浓度明显更高以外,其他元素的平均浓度与UCC中的浓度水平相当。所有研究的金属,它们在砂和粉砂质砂沉积物中的总浓度比粘土质粉砂沉积物中的低得多。平均而言,Cd、Cr、Cu、Ni、Pb和Zn在砂和粉砂质砂沉积物中的总浓度分别为0.08、43.6、9.7、15.3、19.9和39.5μg/g,粘土质粉砂沉积物中的相应的值分别是0.17、97.3、40.5、42.5、32.2和111μg/g。对于除Cd外的每一种金属元素,他们的总浓度在粘土质粉砂沉积物中或在砂和粉砂质砂沉积物中的分布都非常相似,其变异系数一般小于10%。通过美国环保局(2004)标准进行评估表层沉积物质量,相关结果也与美国环保局(2005)沉积物质量指南进行比较。基于不同标准的沉积物质量评估结果比较表明有时候相互矛盾。所以,单一的评价方式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是不足以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本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种标准比较后的结果将更有效、更加有说服力。
赵鹏[10](2017)在《广西北部湾典型经济贝类重金属污染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工农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对环境特别是对水体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贝类对水体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积累能力,因而极易超标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本研究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采集广西北部湾东兴、防城港、钦州、北海、涠洲岛近岸贝类,分析重金属Zn、Cu、Pb、Cd、Cr、Hg、As含量,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和澳大利亚食品标准法规,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膳食暴露评估法对贝类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旨在弄清北部湾近岸海域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贝类重金属污染含量,及在不同品种、季节、产地的分布规律,探讨影响其含量的环境因素。结果如下: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养殖区主要经济贝类重金属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样品中合格率仅为40.15%,重金属超标元素为Zn、Cu、Cd、As,超标率分别为0.75%、7.58%、7.30%、49.24%,其中As污染情况严重,亟需加强As污染监控。单因子贝类生物质量评价表明近江牡蛎消化腺Cu、Cr,毛蚶消化腺Zn、Cd、As,旗江珧消化腺Zn的污染因子质量指数>1,为保证食用安全,建议去除上述贝类消化腺后食用。膳食暴露评估方法显示各重金属膳食摄入量对人类食用安全尚未构成威胁,但是Cd和As含量富集较为明显,需加强对以上两种元素的监测。贝类对重金属的积累存在种间差异,近江牡蛎对Zn、Cu有较高的富集能力,旗江珧、华贵栉孔扇贝、紫贻贝较易富集Cd,大竹蛏、短竹蛏、翡翠贻贝、斧形胡桃蛤、旗江珧、施氏獭蛤、衣蚶蜊、紫贻贝积累As较严重。广西北部湾典型经济贝类重金属含量呈现一定季节与地理分布特征。近江牡蛎Zn、Cu与旗江珧Zn含量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华贵栉孔扇贝、旗江珧Cd含量秋季较高;波纹巴非蛤、近江牡蛎、旗江珧、华贵栉孔扇贝、琴文蛤Cr、Hg含量冬季较高;波纹巴非蛤、近江牡蛎、旗江珧、华贵栉孔扇贝、琴文蛤As含量夏季高,秋季低;Pb含量未显现明显季节分布特征。总体而言,钦州与北海贝类重金属污染严重,涠洲岛、防城港、东兴的贝类污染较轻。贝类养殖的海水环境会影响贝类积累重金属的富集程度。相关性结果显示贝类生活的环境因子影响贝类对重金属的吸收,表现为贝类体内的Zn、Cu含量与海水中的Zn、Cu浓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而与水温、pH、溶解氧没有相关性。
二、贝类砷的含量和化学形式与食性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类砷的含量和化学形式与食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浙江沿海海产品中砷形态分布及含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砷元素 |
1.3 渔业环境中砷的迁移转化途径和规律 |
1.4 海产品中砷的存在形态和含量概况 |
1.5 砷形态分析方法 |
1.6 海产品中砷含量标准 |
1.7 海产品中砷的膳食风险评价 |
第二章 浙江沿海海域砷含量水平调查及对海产品砷含量影响分析 |
2.1 引言 |
2.2 浙江沿海典型海域砷含量水平调查 |
2.3 浙江沿海渔业环境中砷含量水平对海产品的影响评估 |
2.3.1 浙江沿海海水水质中砷含量水平及对海产品的影响 |
2.3.2 海洋沉积物中砷含量水平及对海产品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海产品中砷的存在形态及含量水平分析方法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溶液的配置 |
3.2.3 仪器与设备 |
3.2.4 总砷和砷形态样品前处理与分析 |
3.2.5 总砷测定条件 |
3.2.6 砷形态测定条件 |
3.2.6.1 色谱柱的选择 |
3.2.6.2 流动相及洗脱方式的优化 |
3.2.6.3 砷形态其他实验条件 |
3.2.7 方法学验证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海产品中砷含量水平和存在形态比较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浙江沿海海产品中砷含量水平的调查分析 |
4.3.2 海产品中砷形态分布 |
4.3.3 海产品中砷膳食风险评估 |
4.4 小结 |
论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水产品重金属富集规律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
1.1 汞(Hg) |
1.2 镉(Cd) |
1.3 铅(Pb) |
1.4 锡(Sn) |
1.5 铬(Cr) |
1.6 铜(Cu) |
1.7 砷(As) |
2 水生生物重金属富集规律 |
2.1 水生生物重金属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
2.2 鱼类 |
2.3 甲壳类 |
2.4 贝壳类 |
2.5 藻类 |
3 风险评估 |
3.1 重金属污染源分析与毒性效应评估 |
3.2 暴露评估 |
3.3 重金属风险描述 |
3.4 风险管理 |
4 展望 |
(4)大连市售水产品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重金属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
1.1.1 重金属的种类 |
1.1.2 重金属的来源 |
1.1.3 重金属的危害 |
1.2 重金属在水生食物链中的迁移积累 |
1.3 限量标准 |
1.3.1 国外水产品重金属限量标准 |
1.3.2 国内水产品限量标准 |
1.4 重金属暴露风险的评估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1 鱼类 |
1.5.2 虾、蟹等甲壳类 |
1.5.3 贝类 |
1.5.4 藻类 |
1.5.5 海参、海胆等其他类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1.6.2 研究思路与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大连市居民水产品消费结构调查 |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2 问卷内容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一般情况 |
2.4.2 水产品种类的选择情况 |
2.4.3 各类水产品的消费量 |
2.4.4 市民对水产品形式的选择 |
2.4.5 市民对购买地点的选择 |
2.4.6 市民对水产品来源的选择 |
2.4.7 影响市民对水产品购买的因素 |
第三章 典型水产品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样品处理 |
3.1.4 微波消解 |
3.1.5 重金属检测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重金属在鱼类体内的含量分析 |
3.2.2 重金属在虾、蟹等甲壳类动物体内的含量分析 |
3.2.3 重金属在贝类体内的含量分析 |
3.2.4 重金属在藻类体内的含量分析 |
3.2.5 重金属在刺参、海胆等其他类体内的含量分析 |
3.2.6 单一重金属在不同种类中的含量分析 |
第四章 市售水产品的质量评价及风险评估 |
4.1 污染水平评估 |
4.2 水产品中Cu、Cd、Pb、Hg、As的暴露风险评价 |
4.2.1 耐受量评价 |
4.2.2 健康风险定量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广东沿海海洋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生物积累与污染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广东沿海海域生态环境概况及污染现状 |
1.2.1 热带点斑原海豚 |
1.2.2 持久性有毒物质(PTS)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重金属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生物积累与毒性影响 |
第一节 前言 |
1.1 重金属概述 |
1.2 海洋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 |
1.3 重金属的环境危害 |
1.4 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
1.4.1 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
1.4.2 重金属在海洋生物中的蓄积 |
1.4.3 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 |
1.4.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与工具 |
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2.3 样品的前处理 |
2.3.1 鱼类 |
2.3.2 双壳类 |
2.3.3 甲壳类 |
2.3.4 头足类 |
2.3.5 海洋哺乳动物 |
2.4 样品的消化 |
2.5 样品的分析测试 |
2.6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价方法 |
2.6.1 数据分析方法 |
2.6.2 污染评价方法及生物评价标准 |
2.7 海洋哺乳动物体内砷的测定 |
2.7.1 方法原理 |
2.7.2 实验步骤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3.1 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和双壳类 |
3.1.1 重金属含量 |
3.1.2 污染评价 |
3.2 海洋哺乳类 |
3.2.1 Cd、Cu、Zn、Pb、Cr、Ni、Fe、Mn的含量与评价 |
3.2.2 As的含量与评价 |
3.3 讨论 |
3.3.1 测定方法 |
3.3.2 各种习见生物对重金属的积累 |
3.3.3 海洋哺乳类对重金属的积累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生物积累与毒性影响 |
第一节 前言 |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
1.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
1.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危害 |
1.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与工具 |
2.2 样品的前处理 |
2.2.1 样品的萃取 |
2.2.2 样品的净化 |
2.3 样品的分析测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3.1 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和双壳类 |
3.1.1 DDT、HCH、PCB的含量 |
3.1.2 食用风险评价 |
3.2 海洋喃乳类 |
3.3 讨论 |
3.3.1 各种习见生物对 POP的积累 |
3.3.2 海洋哺乳类 |
3.3.3 海洋哺乳类与习见水生生物体内 DDTs含量的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6)浙江沿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海洋环境中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 |
2.1 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来源和理化特征 |
2.2 海洋沉积环境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研究进展 |
2.2.1 多氯联苯 |
2.2.2 多环芳烃 |
2.2.3 有机氯农药 |
2.2.4 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风险评价 |
2.3 海洋生物体中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 |
2.3.1 影响海洋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蓄积的因素 |
2.3.2 海洋生物有机污染的风险评价 |
2.4 海洋生物和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技术 |
2.4.1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方法 |
2.4.2 仪器测定方法评述 |
3 海洋生物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 |
3.1 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积累特征 |
3.2 海洋沉积物中金属的形态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气质联用测定海洋贝类中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标准溶液、试剂和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海洋贝类样品的制备 |
2.2.2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程序 |
2.2.3 色谱质谱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GPC凝胶色谱淋洗条件的选择 |
3.2 铝硅胶色谱柱淋洗条件的选择 |
3.3 GC-MS质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
3.3.1 多氯联苯MRM条件的优化 |
3.3.2 有机氯农药MS/MS条件的优化 |
3.3.3 多环芳烃分析条件的选择 |
3.4 工作曲线和方法检出限 |
3.5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3.6 实际样品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浙江沿海生物体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和海洋生物种类 |
2.2 样品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 |
2.3 测定的目标化合物 |
2.4 分析质量保证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生物体内的有机氯农药 |
3.2 生物体内的多氯联苯 |
3.3 生物体内的多环芳烃 |
3.4 健康风险评价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和采样站位 |
2.2 沉积物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2.3 理化参数的现场分析 |
2.4 标准溶液、试剂和主要实验仪器 |
2.5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2.6 分析质量控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研究区域的水环境特征 |
3.2 多环芳烃 |
3.2.1 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3.2.2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
3.3 多氯联苯 |
3.3.1 表层沉积物多氯联苯含量及分布特征 |
3.3.2 表层沉积物多氯联苯同族体组成特征 |
3.4 有机氯农药 |
3.5 多环芳烃、氯代有机化合物与TOC的关系 |
3.6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
3.7 研究区域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水平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长江口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形态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和采样站位 |
2.2 沉积物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2.3 试剂和主要实验仪器 |
2.4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
2.4.1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测定方法 |
2.4.2 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的提取方法 |
2.4.3 重金属测定方法 |
2.4.4 分析质量控制 |
2.4.5 其它参数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沉积物的矿物组成 |
3.2 沉积物类型及理化性质 |
3.3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 |
3.4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与粒径和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
3.5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
3.6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浙江沿海海洋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和海洋生物种类 |
2.2 试剂和主要实验仪器 |
2.3 样品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 |
2.4 分析质量保证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水平比较 |
3.2 海洋生物质量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1.1 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气质联用分析方法的建立 |
1.2 浙江沿海贝类体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
1.3 长江口毗邻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1.4 长江口、杭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形态分析 |
1.5 浙江沿海海洋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积蓄水平和评价 |
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和主持完成的课题 |
(7)福建养殖虾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虾类水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价值 |
1.1.1 虾类水产品的生物学特性 |
1.1.2 虾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
1.1.3 福建养殖虾类主要品种概况 |
1.2 重金属及其污染危害 |
1.2.1 重金属的定义及种类 |
1.2.2 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危害 |
1.3 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的评定方法 |
1.4.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定 |
1.4.2 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定 |
1.5 水产品中重金属的暴露风险评价方法 |
1.5.1 重金属可耐受摄入量评价 |
1.5.2 重金属暴露风险THQ法评价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2 不同品种福建养殖成虾肌肉组织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重金属含量检测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福建养殖成虾肌肉组织重金属检测结果 |
2.2.2 不同品种福建养殖成虾肌肉组织重金属含量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福建养殖成虾不同组织部位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重金属含量检测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小龙虾不同组织部位重金属含量特征 |
3.2.2 南美白对虾不同组织部位重金属含量特征 |
3.2.3 日本沼虾不同组织部位重金属含量特征 |
3.2.4 中国对虾不同组织部位重金属含量特征 |
3.2.5 中华管鞭虾不同组织部位重金属含量特征 |
3.2.6 刀额新对虾不同组织部位重金属含量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福建养殖虾重金属污染评定及其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4.1 福建养殖成虾肌肉组织重金属污染情况评定 |
4.1.1 单因子污染评价指数法 |
4.1.2 尼梅罗污染指数法 |
4.2 福建养殖虾类产品中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4.2.1 重金属可耐受摄入量评价法评估膳食暴露风险 |
4.2.2 THQ法评价法评估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深圳市海产品砷、镉和铅含量分析以及牡蛎中砷、镉和铅的口服生物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括 |
1.2.1 海产品中砷,镉和铅含量对比分析中考虑的因素 |
1.2.2 海产品中砷含量调查进展 |
1.2.3 海产品中镉含量调查进展 |
1.2.4 海产品中铅含量调查进展 |
1.3 砷、镉和铅的生物有效性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 试剂和仪器 |
2.3 样品的前处理和分析 |
2.4 海产品消费的健康风险评估 |
2.5 分析质量保证 |
第三章 牡蛎中砷,镉和铅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
3.1 实验设计思路 |
3.2 饲料的制备与分析 |
3.3 小白鼠喂养及实验过程 |
3.4 组织的采集、制备与分析 |
3.5 小鼠组织中砷、镉、铅的含量水平以及生物有效性计算 |
第四章 深圳市市场海产品砷、镉和铅浓度对比分析及食用风险评估 |
4.1 深圳市市场海产品砷、镉和铅浓度对比分析 |
4.1.1 深圳市市场海产品砷浓度对比分析 |
4.1.2 深圳市市场海产品镉浓度对比分析 |
4.1.3 深圳市市场海产品铅含量对比分析 |
4.2 海鲜中砷、镉、铅浓度的比较 |
4.3 海产品食用风险评估 |
第五章 牡蛎体内砷、镉和铅口服生物有效性 |
5.1 小鼠身体状况 |
5.2 剂量反应相关性 |
5.3 牡蛎中砷、镉和铅口服生物有效性 |
5.3.1 小鼠血液、肾脏和肝脏的砷、镉和铅浓度和含量 |
5.3.2 牡蛎中砷、镉和铅在小鼠的生物有效性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痕量元素在中国北方主要海产贝类和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贝类中痕量元素含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沉积物中痕量元素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贝类研究区概况 |
2.1.2 莱州湾和獐子岛研究区概况 |
2.1.3 渤海和黄海研究区概况 |
2.1.4 渤海湾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2.1 研究内容 |
2.2.1.1 贝类研究内容 |
2.2.1.2 沉积物研究内容 |
2.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贝类研究方法 |
2.3.1.1 样品采集方法 |
2.3.1.2 样品实验室处理方法 |
2.3.1.3 样品分析方法 |
2.3.1.4 样品质量评价方法 |
2.3.1.5 贝类产品食用建议 |
2.3.2 沉积物研究方法 |
2.3.2.1 沉积物样品的p H、Eh |
2.3.2.2 沉积物样品的含水率 |
2.3.2.3 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分的测定 |
2.3.2.4 沉积物TOC含量的测定 |
2.3.2.5 沉积物样品中AVS和SEM的测定 |
2.3.2.6 沉积物样品中中重金属总量和重金属形态的测定 |
3 痕量元素在贝类中含量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3.1 中国北方6个沿海城市主要市售贝类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
3.1.1 贝类样品的采集 |
3.1.2 贝类样品的前处理 |
3.2 中国北方主要市售贝类的常规痕量元素含量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3.2.1 研究背景 |
3.2.2 材料与方法 |
3.2.2.1 样品分析 |
3.2.2.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3.2.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2.2.4 人体暴露评估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3.1 痕量元素浓度水平 |
3.2.3.2 痕量元素浓度水平单向ANOVA分析和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3.2.3.3 痕量元素人体暴露风险评估分析 |
3.2.3.4 通过消费贝类引起的痕量元素日估算摄入量 |
3.2.4 小结 |
3.3 中国北方主要市售贝类的潜在危险元素含量及风险评价 |
3.3.1 研究背景 |
3.3.2 材料与方法 |
3.3.2.1 样品分析 |
3.3.2.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3.3.2.3 数据分析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3.1 潜在危险元素(PHEs)浓度水平 |
3.3.3.2 痕量元素浓度水平单向ANOVA分析和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3.3.4 小结 |
4 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痕量元素含量及环境指示 |
4.1 莱州湾及獐子岛海区表层沉积物的AVS和SEM |
4.1.1 样品的采集 |
4.1.2 样品的分析 |
4.1.2.1 沉积物样品的p H、Eh |
4.1.2.2 沉积物样品的含水率 |
4.1.2.3 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分的测定 |
4.1.2.4 沉积物TOC含量的测定 |
4.1.2.5 沉积物样品的AVS和SEM的测定 |
4.1.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4.1.4 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4.1.4.1 表层沉积物粒度 |
4.1.4.2 表层沉积物含水率、TOC |
4.1.5 莱州湾和獐子岛的表层沉积物中[AVS]和[SEM]以及环境指示意义 |
4.2 渤海和北黄海海区表层沉积物的AVS和SEM变化特征 |
4.2.1 研究背景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2.1 研究区概况 |
4.2.2.2 采样概况 |
4.2.2.3 分析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3.1 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2.3.2 表层沉积物中AVS的空间分布 |
4.2.3.3 表层沉积物中SEM的空间分布 |
4.2.3.4 表层沉积物毒性评估 |
5 渤海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痕量金属的浓度和形态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5.1 研究背景介绍 |
5.2 样品采集 |
5.2.1 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 |
5.2.2 潮下带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 |
5.3 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QC)、质量保证(QA) |
5.4 海岸带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的范围和分布 |
5.5.2 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关分析 |
5.5.3 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 |
5.5.4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指示意义 |
5.5.4.1 基于SQGs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 |
5.5.4.2 基于评估指数的渤海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 |
5.5.4.3 基于AVS和SEM的渤海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 |
5.6 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中国北方6个沿海城市市售海产贝类痕量元素的研究 |
6.1.2 基于AVS和SEM的渤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评价及环境指示 |
6.1.3 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基于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分布的质量评估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主要科研论文目录 |
(10)广西北部湾典型经济贝类重金属污染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贝类重金属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数据来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3 样品分析方法 |
3.4 重金属评价方法 |
4 广西北部湾典型经济贝类重金属污染分析 |
4.1 重金属污染含量分析 |
4.2 污染种间差异特征 |
4.3 污染季节分布特征 |
4.4 污染地理分布特征 |
4.5 污染风险评价 |
5 广西北部湾贝类重金属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钦州港近江牡蛎的环境因素 |
5.1.1 海水环境参数 |
5.1.2 海水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
5.1.3 近江牡蛎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 |
5.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贝类砷的含量和化学形式与食性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贝类砷的含量和化学形式与食性的关系[J]. 盐见一雄,梁灏基. 国外水产, 1986(01)
- [2]浙江沿海海产品中砷形态分布及含量的调查研究[D]. 李子孟.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3]水产品重金属富集规律与风险评估[J]. 姚清华,颜孙安,林虬,胡兵. 福建农业学报, 2014(05)
- [4]大连市售水产品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分析[D]. 孙慧玲. 大连海洋大学, 2015(02)
- [5]广东沿海海洋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生物积累与污染评价[D]. 秦春艳.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6)
- [6]浙江沿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的分析与研究[D]. 方杰. 浙江大学, 2007(05)
- [7]福建养殖虾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膳食暴露风险评估[D]. 张政.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6)
- [8]深圳市海产品砷、镉和铅含量分析以及牡蛎中砷、镉和铅的口服生物有效性研究[D]. 朱志鹏. 深圳大学, 2017(07)
- [9]痕量元素在中国北方主要海产贝类和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 李培苗.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5(10)
- [10]广西北部湾典型经济贝类重金属污染及影响因素分析[D]. 赵鹏.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