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正抗癌汤合并氟脲嘧啶治疗原发性肝癌55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鸣[1](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王玥[2](2021)在《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Meta分析探索中医药联合化疗防治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中医药提高辅助化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以及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2)通过分析临床相关资料对LAGC术后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从包括中医药干预在内的多项相关因素中筛选出LAGC术后DFS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今后更好地应用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提供思路。方法:(1)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 CNKI、wanfang、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2月,检索“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人群为已行标准胃癌根治术的LAGC患者,对照组应用标准术后化疗≥4周期,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治疗≥8周。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复发转移率、DFS、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研究文献进行筛选与数据提取,应用Cochrane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研究:收集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应用中医药治疗的LAGC患者术后2年内的一般资料、临床疾病资料、中医治疗资料等,对基线资料所有变量的有关数据做统计性描述及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LAGC术后DFS相关的因素(P<0.05)作复发转移曲线图,然后将相关影响因素纳入Cox风险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LAGC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8个RCTs,经Meta分析显示,在辅助化疗期间疗效方面,对比单纯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提高LAGC术后KPS评分(MD=7.24,95%CI[5.17,9.31],P<0.00001),提高 CD3+指标水平(MD=9.52,95%CI[5.90,13.15],P<0.00001),提高 CD4+/CD8+指标水平(MD=0.49,95%CI[0.32,0.66],P<0.00001),降低术后白细胞减少发生率(RR=0.55,95%CI[0.35,0.86],P=0.01),降低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RR=0.60,95%CI[0.39,0.93],P=0.02),降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RR=0.70,95%CI[0.57,0.87],P=0.001),降低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RR=0.54,95%CI[0.41,0.70],P<0.00001),降低腹泻发生率(RR=0.61,95%CI[0.46,0.81],P=0.0007),降低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发生率(RR=0.42,95%CI[0.19,0.93],P=0.03)。在术后QLQ-C30 评分(MD=7.22,95%CI[-8.54,22.98],P=0.37)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RR=0.67,95%CI[0.29,1.58],P=0.37)、肾功能异常发生率(RR=0.57,95%CI[0.17,1.90],P=0.36)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在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疗效方面,对比单纯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降低LAGC术后1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1,95%CI[0.44,0.85],P=0.003),2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2,95%CI[0.44,0.86],P=0.005),3 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59,95%CI[0.48,0.73],P<0.00001),5 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0,95%CI[0.38,0.95],P=0.03),延长 DFS(MD=2.61,95%CI[1.38,3.83],P<0.0001)。(2)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患者62例,脱落6例,最终进入统计分析56例,截止2021年2月,入组的56例LAGC患者均已到达术后2年观察期。术后1年内3例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1年累计复发转移率5.35%;术后2年内16例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2年累计复发转移率28.57%;截止2021年2月,入组的56例LAGC术后患者发生复发转移32例,占比57.14%。统计发生复发转移患者DFS,结果显示:32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时间范围为9-70个月,平均术后复发转移时间28.72±16.78个月,中位DFS 24个月。①单因素Cox回归显示:TNM分期(95%CI:0.21-0.97,P=0.041)、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95%CI:0.18-0.96,P=0.04)、中医辨证治疗是否<1 年(95%CI:3.77-20.02,P<0.001)是LAGC术后DFS的影响因素。②多因素Cox回归显示:Ib-Ⅱ期(相较Ⅲ期)是LAGC术后DFS的独立保护因素(95%CI:0.119-0.712,P=0.007),中医治疗时间<1 年 LAGC 术后 DFS 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3.587-23.631,P<0.0001)。结论:(1)Meta分析:中医药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在辅助化疗期间疗效方面,可以提高LAGC术后患者免疫水平及KPS评分,降低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在QLQ-C30评分及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与单纯术后化疗无统计学差异;防治复发转移远期疗效方面,可以降低LAGC术后1年、2年、3年、5年的累计复发转移率,提高DFS。(2)临床研究:中医药联合化疗下,更早的TNM分期(Ib-Ⅱ期)以及更长的中医辨证治疗时间(1年以上)是LAGC术后DFS的独立保护因素。
王琳[3](2021)在《保肝药物对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预防性使用常用保肝药物对改善肿瘤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方法比较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或谷胱甘肽注射液来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对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的保肝效果进行meta分析。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部分:在Pubmed、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关于肿瘤患者化疗的同时,以异甘草酸镁或双环醇或谷胱甘肽作为预防性保肝药物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2020年08月。对参照纳入排除标准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应用Rev Man5.3软件统计。2.临床观察部分: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0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住院并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359例,分为A、B、C三组。对照组A组118例,为仅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B组120例,为化疗基础上预防性使用谷胱甘肽注射液的患者。C组121例,为预防性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化疗患者,三组在经过一周期的化疗后,观察肝损伤发生率和相关症状在各组之间的差异。3.中药系统评价:在Pubmed、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全面检索,胃癌患者在单纯化疗方案基础上加入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为建库—2020年07月。系统评价中药注射剂对不良反应的干预作用,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1.系统评价部分:本研究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研究,合计2230名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预防性使用保肝药物可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率(RR=0.43,95%CI:0.30~0.61,P<0.01),尤其是3/4度肝损伤的患者(RR=0.33,95%CI:0.31~0.51,P<0.01),并降低ALT水平(MD=-32.03,95%CI:-47.11~-16.95,P<0.01),AST水平(MD=-25.61,95%CI:-38.15~-13.07,P<0.01)以及TBIL水平(MD=-3.82,95%CI:-5.97~-1.67,P<0.01),但对ALP水平(MD=-19.90,95%CI:-54.86~15.06,P=0.26)和DBIL水平(MD=-2.09,95%CI:-5.12~0.95,P=0.18)没有明显影响。2.临床观察部分:一周期化疗后A、B、C三组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4.07%,36.67%,34.71%。3/4度肝损伤发生率为:7.63%,0%,0.83%。对三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观察组两组(B,C)与对照组(A)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与C两观察组无明显差异。化疗前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AST、ALT、ALP、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周期化疗后A组检查结果优于B,C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的系统评价部分:本研究共纳入了37篇文献,合计2779例样本数。研究结果显示5种(参芪扶正、康艾、黄芪、艾迪、消癌平)注射剂可明显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RR=0.54,95%CI:0.46~0.63,P<0.01)。同时对血液指标与其他不良反应指标做次要结局指标分析的结果显示,中药干预化疗对降低白细胞减少(RR=0.71,95%CI:0.66~0.77,P<0.01),降低血小板减少(RR=0.68,95%CI:0.60~0.78,P<0.01)情况有保护作用,对减少肾功能发生损害情况(RR=0.60,95%CI:0.43~0.83,P<0.01),减少恶心呕吐情况(RR=0.76,95%CI:0.70~0.82,P<0.01),减少腹泻情况(RR=0.67,95%CI:0.55~0.83,P<0.01),减少神经毒性情况(RR=0.66,95%CI:0.56~0.79,P<0.01)均有保护作用,同时,中药干预化疗还可能与降低脱发的发生有关(RR=0.85,95%CI:0.72~1.00,P=0.05)。结论:1.系统评价部分:保肝药物可能对预防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产生影响。2.临床观察部分:谷胱甘肽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与单纯化疗相比可以有效预防化疗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化疗中预防性保肝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标,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3.中药的系统评价部分:综合meta结果分析可知,在单纯的化学治疗方案中加入中药进行干预保肝治疗可有效降低肝损伤情况的发生。
韩博[4](2020)在《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女性癌症患者首位。临床上通常根据其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由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无法从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中获益。此外,三阴性乳腺癌比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更易发生转移。当前主要依靠紫杉类、蒽环类、环磷酰胺和铂类药物的组合治疗,患者生存率较为低下。与此同时,由于这些传统的化疗方法缺少靶向性,通常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一些年老体弱以及患有其他疾病的肿瘤患者难以耐受,因而出现无药可用的困境。中药作为肿瘤治疗的补充药物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莪术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活血化瘀类药材,早期的临床试验和相关基础研究发现其挥发油提取物榄香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既往的临床应用发现,榄香烯乳液在癌性胸腹水及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且毒副作用相对较低,老年体弱的患者可耐受。然而,已有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榄香烯的细胞毒机制,关于榄香烯的药理还有很多不明了之处,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不足。本研究根据莪术的临床药理特点,从榄香烯对肿瘤微环境作用的角度出发,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动物整体水平上系统研究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作用与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使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了榄香烯对小鼠乳腺癌细胞株4T1、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活性的影响,使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了榄香烯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向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乳腺脂肪垫内注射4T1细胞,建立三阴性乳腺癌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给予每日一次腹腔注射榄香烯(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治疗,设置不治疗对照组和每周腹腔注射一次紫杉醇(paclitaxel,PTX;20mg/kg)组。治疗3周后处死小鼠,摘取脏器进行组织病理研究。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在肝脏和肺脏的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内HIF-1α、CD31、NLRP3、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使用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um,DHE)作为荧光探针观察肿瘤组织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当浓度低于20μg/mL及以下时,榄香烯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当浓度为30μg/mL时,榄香烯具有显着的细胞毒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根据细胞实验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使用了低中剂量进行治疗。生存实验的结果表明,榄香烯治疗组(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与低剂量紫杉醇组(20mg/kg)乳腺癌小鼠的生存时间相近,均显着长于对照组乳腺癌小鼠。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连续治疗3周后,低中剂量榄香烯乳(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虽然对小鼠原位肿瘤的尺寸没有显着影响,但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向肺和肝脏的转移,同时对荷瘤小鼠脾脏肿大的现象有缓解作用。在机理研究方面,我们发现榄香烯通过下调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及其下游蛋白CD31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新生,从而减少了肿瘤细胞的转移。与此同时,榄香烯能够抑制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从而通过抑制Caspase-1活化而抑制IL-1β的表达,表明其具有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电子自旋共振谱的检测结果表明,榄香烯具有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功能,包括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榄香烯显着降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胞内ROS的升高和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转录水平的升高,证实榄香烯可通过清除ROS发挥其抑炎作用。在组织水平上,通过二氢乙啶染色观察到榄香烯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内的ROS水平显着下调,说明榄香烯可通过清除ROS来抑制HIF-1α和NLRP3的表达。综上,本研究通过细胞、组织和动物整体层次的系统实验,阐明榄香烯乳在低中剂量下细胞毒性较低且具有清除ROS的功能,通过减少乳腺肿瘤组织中的ROS而改善肿瘤组织的缺氧和炎性微环境,抑制了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了肿瘤细胞向肺和肝脏的转移,也缓解了荷瘤小鼠脾脏肿大的现象,延长了小鼠生存期。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揭示了榄香烯在主要通过对肿瘤组织微环境的改善调理而实现其抗肿瘤效应,而不是基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但在高浓度下榄香烯对血管内皮和成纤维细胞具有较明显的细胞毒性。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将榄香烯作为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治疗药物,而不宜将其作为细胞毒化疗药物。
王佩佩[5](2020)在《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多种不同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辅助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甄别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干预治疗癌性腹水的优势品种。2研究方法2.1传统Meta分析以主题词“癌性腹水”、“中药注射液”、“随机”等及其相关自由词制定文献检索表达式,全方位检索2019年12月31日以前的中英文数据库相关文献,且使用灰色文献检索、引文检索等,收集所有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RCT研究。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评价最终纳入的RCT文献质量,提取纳入研究的基线资料、文献信息、结局指标等数据资料,运用Stata 16.0软件及RevMan5.3进行卡方检验及汇总效应量,并根据研究特征预先设置亚组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相关变量因素进行回归分析。2.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检索关于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所有研究(含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的直接比较),纳入符合基本假设的RCT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假设检验,评估其迭代收敛性,基于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效应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R软件gemtc包、WinBUGS及Stata 16.0软件对各RCT结局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绘制各治疗措施比较的网状证据图及贡献图,计算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在各结局指标的排序概率及累计概率,进一步统计曲线下面积,预测不同中药注射液在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的排序的可能性。3研究结果3.1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DDP)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Meta分析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35项,共计癌性腹水患者2490例,对照组1224例,治疗组1266例,涉及9种中药注射液。低偏倚风险≥3的研究约占20%。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顺铂腹腔灌注相比,中药注射液联合DDP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Meta分析汇总的效应量及其可信区间分别为:临床总有效率OR=3.38(95%CI[2.79,4.09]),Z=12.57(p<0.00001)、KPS 评分改善率 OR=3.58(95%CI[2.73,4.69]),Z=9.22(p<0.00001)、骨髓抑制事件发生率 OR=0.36(95%CI[0.28,0.47]),Z=7.50(p<0.00001)、恶心呕吐事件发生率 OR=0.33(95%CI[0.26,0.42]),Z=8.92(p<0.00001)、肝肾功能受损事件发生率 OR=0.36(95%CI[0.20,0.64]),Z=3.40(p=0.0007)、发热事件发生率 OR=0.42(95%CI[0.26,0.70]),Z=3.40(p=0.0007)、腹痛事件发生率OR=0.52(95%CI[0.21,1.31]),Z=1.39(p=0.16)。除在降低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结局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癌性腹水原发灶不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对胃癌、肝癌、卵巢癌等原发灶引起的相关腹水均具有明显疗效,各个亚组内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肝癌组、卵巢癌组不同亚组之间经卡方检验无明显异质性(p=0.90)。不同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亚组分析提示:与单纯DDP灌注相比,艾迪注射液+DDP灌注组、康艾注射液+DDP灌注组、康莱特注射液+DDP灌注组、榄香烯注射液+DDP灌注组、复方苦参注射液+DDP灌注组、猪苓多糖注射液+DDP灌注组、香菇多糖注射液+DDP灌注组、鸦胆子油乳注射液+DDP灌注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DDP灌注组9个亚组内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种不同中药注射液的亚组间无明显异质性(p=0.93)。与单纯DDP灌注相比,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腹腔灌注对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降低肿瘤标志物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对该结局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经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的不同、疗程及用药频率、用药剂量、样本量等多因素对本研究结果影响较小。以临床有效率为例Egger法检验提示本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3.2不同中药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最终纳入符合同质性假设的定量分析研究31项,共涉及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猪苓多糖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8种中药注射液分别联合DDP腹腔灌注及单纯DDP腹腔灌注9种干预措施,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DDP+榄香烯(70.8%)>DDP+复方苦参(67.8%)>DDP+康莱特(65.9%)>DDP+鸦胆子油乳(58.6%)>DDP+猪苓多糖(57.1%)>DDP+艾迪(48.4%)>DDP+香菇多糖(41.7%)>DDP+康艾(39.2%)>DDP(0.5%);②在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DDP+猪苓多糖(75.7%)>DDP+艾迪(59.8%)>DDP+康莱特(56%)>DDP+鸦胆子油乳(54.2%)>DDP+复方苦参(53%)>DDP+香菇多糖(50.9%)>DDP(0.5%);③在降低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DDP+艾迪(89.6%)>DDP+鸦胆子油乳(57.6%)>DDP+复方苦参(57.5%)>DDP+猪苓多糖(57.5%)>DDP+康莱特(55.7%)>DDP+香菇多糖(47%)>DDP+榄香烯(46.9%)>DDP+康艾(28.9%)>DDP(9.4%);③在降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DDP+艾迪(75.2%)>DDP+榄香烯(66%)>DDP+复方苦参(58.5%)>DDP+康莱特(58.1%)>DDP+猪苓多糖(57.3%)>DDP+鸦胆子油乳(56.7%)>DDP+康艾(48%)>DDP+香菇多糖(24.3%)>DDP(5.9%);④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相对综合优势;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恶心呕吐事件发生数方面具有相对综合优势;康莱特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艾迪注射液在同时降低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占相对优势。且与康艾注射液+DDP相比,艾迪注射液+DDP(OR=0.19,95%CI[0.04,0.78])可明显降低骨髓抑制事件发生率,两两间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斗图提示不同结局指标可能存在小样本发表偏倚。4研究结论与单纯DDP腹腔灌注治疗相比,中药注射液联合DDP腹腔灌注可显着提高癌性腹水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胃癌、肝癌、卵巢癌等不同原发灶相关腹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疗效。同时可改善恶性肿瘤相关腹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事件的发生率。其中榄香烯注射液在提高近期疗效方面可能具有相对优势,艾迪注射液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相对优势可能性较大,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综合优势。
马荣辉,蔡美,虢雨柔[6](2020)在《经肝动脉灌注中药榄香烯乳治疗原发性肝癌30例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经肝动脉灌注中药榄香烯乳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瘀毒内结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榄香烯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化疗药物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瘤体客观疗效、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及1年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P <0. 05);但在瘤体客观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毒副作用情况比较,治疗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 4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 2组治疗后血液、消化、泌尿系统各指标毒副作用分级情况比较,除HGB、TBIL以外,治疗组各指标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 <0. 05)。治疗组生存情况略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中药榄香烯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能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瘀毒内结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较灌注化疗药物的对照组毒副作用更小,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史亚博,陈婷婷[7](2020)在《榄香烯抗肿瘤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榄香烯抗肿瘤相关药效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度挖掘和拓展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研究榄香烯相关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结果:榄香烯具有广谱抗癌临床作用,以及在"抗血栓、抑制微血管形成、活血化瘀"等作用。结论:榄香烯及其主要复方分子的抗肿瘤相关药效作用及临床应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拓宽。
张盈盈[8](2017)在《肺癌用药规律挖掘及芪连扶正胶囊对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挖掘现代文献及导师治疗肺癌的临床用药规律,探究芪连扶正胶囊对肺癌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6年之前在中国知网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文献,建立肺癌用药数据库;第二部分通过门诊跟诊收集导师肺癌处方,建立导师肺癌处方数据库。前两部分均使用IBM SPSS 19.0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Clementinc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及临床实际总结现代文献及导师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第三部分制备含药血清,常规培养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芪连扶正胶囊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各用药组IL-10、TGF-β 1 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各用药组 IL-10、TGF-β1、Foxp3 mRNA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文献部分收集到1990年至2016年间符合要求的179篇文献,共有处方209个,涉及药物238味,最常用的的高频药物为:黄芪、白术、茯苓、麦冬、甘草、白花蛇舌草、党参、半夏、薏苡仁、北沙参;补虚药中的补气药出现频率最多,其次为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用药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平、寒、温为主,用药多归肺、脾、胃经;常用药对为: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陈皮和半夏,北沙参和麦冬,当归和川芎,卷柏和紫参。临床部分共纳入病例366例,收集处方560首,涉及药物159味,导师常用高频药物为:重楼、甘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黄芩、太子参、前胡、白前、紫苏梗和麦芽;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导师用药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物多归肺、胃、脾经:常用药对为:白术和枳壳,大蓟和小蓟,陈皮和半夏,蛇莓和白英,白前和前胡,紫苑和款冬花。实验部分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可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能够抑制IL-10、TGF-β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同时可下调Foxp3 mRNA的表达。结论:1.肺癌的用药思路基本一致,总体上以扶正祛邪为准绳,用药与肺的生理特点相符合;2.芪连扶正胶囊具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可能与下调某些抑制性免疫因子的表达有关。
王永中[9](2008)在《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以下简称原发性肝癌,为世界常见难治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发病隐匿,确诊时常常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又称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是目前公认为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有效、可反复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它近期疗效显着,可使肿瘤缩小,症状缓解,并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控制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由于碘油栓塞以及大量化疗药物短时间进入体内,造成肝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机体整体功能的严重损害,改善TACE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延长生存期,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中草药是天然的生物反应调节物质(Biological response modulation substance,BRMs),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相互影响与协调,共同维持生命机制的稳定与平衡,具有辅助抗肿瘤,减少介入治疗的毒副作用等功能。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有免疫功能的异常,常伴有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升高和/或免疫促进因子表达水平的降低。研究表明患者外周血中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IL-2为重要的细胞免疫促进因子,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sIL-2R为免疫抑制因子,其在血循环中与IL-2结合从而封闭阻断了IL-2的作用。TNF-α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对多种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并能介导炎症与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水解基膜、迁移和血管构建的调控作用较强,且特异性高。HCC为典型的多血管肿瘤,生长迅速,且极易发生肝内血管浸润及癌栓形成,疗效欠佳。研究表明,人肝细胞癌中有较强VEGF的表达,且VEGF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作为前列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限速酶,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受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COX - 2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作主要包括①抗凋亡作用;②促进肿瘤血管生成;③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④炎性刺激及免疫抑制作用;⑤对前致癌物的氧化转化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原发性肝癌中COX-2呈高表达,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VEGF及COX-2水平的检测对判断原发性肝癌转移和复发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TACE治疗使得大量化疗药物短时间进入体内以及碘油栓塞,会造成肝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机体整体功能的严重损害。如何改善TACE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目的本研究对TACE术后患者给予中药联合治疗,检测中药清肝化瘀口服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术后血液中CD3+, CD4+, 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及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s,AFP)的变化,测定患者外周血中VEGF及COX-2的含量变化,观察患者综合指标,探讨中药对TACE术后机体免疫功能、肿瘤转移潜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揭示清肝化瘀口服液对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降低肝癌细胞COX-2、VEGF表达的作用,从免疫学和原发性肝癌转移两方面阐明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提高免疫力,减轻毒副作用,抑制肿瘤转移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以及作用靶点,从而增强病人免疫功能、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为中药的临床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病例选择: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间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8~65岁,平均56.3±7.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术后组织学检查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②影像学检查有明确实性占位;③甲胎蛋白(AFP)>200μg/L,持续4周以上。临床分期按2001年9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标准对患者分期,Ⅰ期8例,Ⅱ期42例,Ⅲ期10例。2试验分组: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即TACE+中药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5±8.7岁,其中Ⅰ期5例,Ⅱ期19例,Ⅲ期6例。对照组即单纯TACE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9±7.9岁,其中Ⅰ期3例,Ⅱ期23例,Ⅲ期4例。3标本采集:分别于介入术前1天和介入术后第28天早晨空腹静脉采集样血5 ml,分装不抗凝管与肝素抗凝管,不抗凝管4℃,2500 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30℃保存待测;抗凝管直接送检。4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选用三色荧光标记的免抗试剂直接荧光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 CD4+, CD4+/CD8+、NK细胞活性。5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和IL-2水平。6 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VEGF蛋白水平表达。7 RT-PCR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基因表达。8测定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患者治疗前后AFP水平9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变化及肝外转移情况: CT和/或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乘以其垂直直径与治疗前比较;CT和/或超声及胸片检查,随访观察肺、骨、脑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10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判定:按照WHO制定的实体瘤客观评价标准进行判定及分析。判定标准为:①完全缓解为病灶全部吸收;②部分缓解为病灶部分缓解;③无变化为病灶无变化;④病情进展为病灶进展。1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卡氏功能状态(Karno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以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10分为改善,减少>10分为下降,变化≤10分为稳定。12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8+、CD4+/CD8+及NK测定值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28日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3+, CD4+, CD4+/CD8+、NK细胞测定值分别为0.23±0.18,0.18±0.04,1.12±0.46及10.68±3.01,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 CD4+, CD4+/CD8+、NK细胞测定值分别为0.55±0.11, 0.35±0.09,1.65±0.29及31.07±6.56,结果显示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外周血中CD3+, CD4+, CD4+/CD8+、NK细胞较单纯介入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提示清肝化瘀口服液可有效增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细胞免疫。2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2水平比较:患者经介入治疗后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5),IL-2浓度增高。3 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及IL-2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及IL-2测定值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TACE+中药组介入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含量为10.85±1.67,显着低于单纯TACE组的13.56±1.55,说明清肝化瘀口服液可协助TACE有效降低TNF-α表达量(P<0.05);TACE+中药组介入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IL-2含量为32.83±3.03,高于单纯TACE组的28.05±2.95,说明清肝化瘀口服液可协助TACE有效增强IL-2的表达(P<0.05)。4 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中VEGF表达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28日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VEGF表达量为456.08±175.49,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VEGF表达量为207.49±93.22,结果显示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介入治疗后增高的VEGF(P<0.05)。5 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表达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COX-2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介入治疗后28日时,检测TACE+中药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表达量比较发现,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表达阳性率为47.77%,明显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的55.69%(P<0.05),同时表达量也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提示清肝化瘀口服液可有效降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的表达。6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药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中有6例发生肝外转移,转移率为20%,单纯TACE组发生肝外转移14例,肝外转移率为4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中药组,部分缓解患者24例,有效率为80%,单纯TACE治疗组部分缓解者12例,有效率为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药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KPS评分后判定,生活质量改善者13例,改善率为43.3%,单纯TACE组生活质量改善者6例,改善率仅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TACE+中药组NK细胞下降的幅度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CD3+, CD4+, CD4+/CD8+的值高于单纯TACE治疗组说明清肝化瘀口服液对化疗引起的细胞免疫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 TACE+中药组外周血中VEGF及COX-2表达显着降低,说明TACE联合应用清肝化瘀口服液在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防止肿瘤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3 TACE+中药组在瘤体客观疗效及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上均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说明化疗介入联合应用清肝化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肝癌在瘤体缩小、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4治疗后两组病例生活质量的比较,TACE+中药组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TACE+中药组AFP值下降显着,与单纯TACE组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化疗介入配合清肝化瘀口服液可以较好地降低血中AFP水平。6从化疗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出现的情况看,TACE+中药组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说明清肝化瘀口服液辅助西医化疗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在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陆凤翔[10](1983)在《(二)存活一年以上的原发性肝癌146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常为多中心、易侵犯门静脉发生转移,生存期短。自开展甲胎蛋白普查以来,可发现早期肝癌病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有所提高。
二、扶正抗癌汤合并氟脲嘧啶治疗原发性肝癌55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扶正抗癌汤合并氟脲嘧啶治疗原发性肝癌55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 |
1. 胃癌复发转移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家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经验 |
3. 中医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西医治疗现状及进展 |
1. 外科治疗 |
2. 围手术期化疗 |
3. 术后辅助化疗 |
4. 术后同步放化疗 |
5. 分子靶向治疗 |
6. 术后随访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防治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 |
1.研究目标 |
2. 研究方案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结局指标 |
2.4 资料来源 |
2.5 资料提取 |
2.6 偏倚风险评价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筛选流程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发表偏倚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辅助化疗期间疗效 |
5.2 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机制 |
6. 小结 |
第二章 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医药参与防护复发转移的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随访计划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 研究结果 |
2.1 入组病例分布 |
2.2 人口学资料 |
2.3 肿瘤信息 |
2.4 舌脉及证素 |
2.5 治疗情况 |
2.6 辅助检查指标 |
2.7 结局指标 |
2.8 单因素Cox回归 |
2.9 多因素Cox回归 |
3. 讨论 |
3.1 患者人口学因素 |
3.2 肿瘤信息 |
3.3 舌脉与证素 |
3.4 治疗情况 |
3.5 辅助检查指标 |
3.6 术后复发转移结局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保肝药物对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保肝药物预防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疗效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文献的标准 |
2.2.2 排除文献的标准 |
2.3 资料提取 |
2.4 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纳入文献评价结果 |
3.3 肝功能损害发生情况 |
3.3.1 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亚组分析 |
3.3.2 预防使用保肝药物对抗肿瘤化疗患者ALT水平的影响 |
3.3.3 预防使用保肝药物对抗肿瘤化疗患者AST水平的影响 |
3.3.4 预防使用保肝药物对抗肿瘤化疗患者TBIL水平的影响 |
3.3.5 预防使用保肝药物对抗肿瘤化疗患者ALP水平的影响 |
3.3.6 预防使用保肝药物对抗肿瘤化疗患者DBIL水平的影响 |
3.4 发表偏倚风险及异质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异甘草酸镁与谷胱甘肽预防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观察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3 肝损伤发生的定义 |
2.4 观察指标 |
2.4.1 有效性指标 |
2.4.2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有效性分析 |
3.2.1 化疗一周期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3.2.2 肝损伤发生情况 |
3.2.3 肝功能单项指标异常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中药干预胃癌化疗所致肝损伤效果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文献纳入标准 |
2.1.2 文献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数据提取 |
2.4 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评价结果 |
3.4 meta分析 |
3.4.1 肝功能损害的meta分析 |
3.4.2 其他指标的meta分析 |
3.5 发生偏移风险及异质性分析 |
3.5.1 肝功能损害的异质性分析 |
3.5.2 其他观察指标异质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保肝药物防治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榄香烯简介 |
1.2 榄香烯抗肿瘤效应 |
1.2.1 引起细胞周期阻滞 |
1.2.2 诱导细胞凋亡 |
1.2.3 抑制血管生成 |
1.2.4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
1.2.5 逆转耐药及放、化疗增敏 |
1.3 榄香烯临床试验研究概述 |
1.3.1 恶性胸腹腔积液 |
1.3.2 中晚期肝癌 |
1.3.3 肺癌 |
1.3.4 胃癌 |
1.3.5 其他肿瘤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来源和相关培养试剂 |
2.1.2 实验试剂 |
2.1.3 抗体 |
2.1.4 PCR引物 |
2.1.5 实验动物 |
2.1.6 溶液配制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细胞活性检测(CCK8方法) |
2.3.3 Annexin V-FITC/PI试剂食检测细胞凋亡 |
2.3.4 DCFH-DA探针方法检测巨噬细胞内ROS |
2.3.5 qRT-PCR检测巨噬细胞Il-1β和Tnf-α的表达 |
2.3.6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法检测ROS |
2.3.7 乳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 |
2.3.8 榄香烯治疗乳腺癌原位移植瘤小鼠预实验 |
2.3.9 治疗效果评价实验 |
2.3.10 生存期实验 |
2.3.11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榄香烯抗乳腺癌肿瘤活性研究 |
3.1 榄香烯的细胞毒性 |
3.2 榄香烯对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榄香烯抗乳腺癌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榄香烯对肿瘤缺氧微环境的调控和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与转移 |
4.2 榄香烯对肿瘤组织炎性微环境的影响 |
4.3 榄香烯对活性氧(ROS)的影响 |
4.3.1 榄香烯对ROS的清除作用 |
4.3.2 榄香烯对肿瘤组织中ROS的清除作用 |
4.4 榄香烯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 |
全文参考文献 |
附录1 非论文综述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糖代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治疗癌性腹水的进展 |
1 概述 |
2 病理机制 |
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癌性腹水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内治法 |
3 外治法 |
4 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疗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方案 |
3.1 技术路线图 |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3 文献来源与检索 |
3.4 文献筛选 |
3.5 资料提取 |
3.6 质量评价 |
3.7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文献检索策略及结果 |
4.2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4.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4.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4.5 传统Meta分析结果 |
4.6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5 讨论 |
5.1 总体研究结果概述 |
5.2 腹腔灌注疗法 |
5.3 中药注射液结果分析 |
5.4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的具体标准 |
附录2 改良Jadad评分量表 |
附录3 WHO癌性腹水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4 CBM数据库检索策略及步骤 |
附录5 贝叶斯MCMC模型有效率代码 |
附录6 不同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经肝动脉灌注中药榄香烯乳治疗原发性肝癌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标准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治疗结果 |
3.4.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2 2组KPS评分比较 |
3.4.3 2组瘤体客观疗效比较 |
3.4.4 2组治疗后血液、消化、泌尿系统毒副作用情况比较 |
3.4.5 2组治疗后血液、消化、泌尿系统各指标毒副作用分级情况比较 |
3.4.6 2组生存情况比较 |
4 讨论 |
(7)榄香烯抗肿瘤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榄香烯抗肿瘤药效作用研究进展 |
1.1 对肿瘤细胞多重耐药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
1.2 对肿瘤相关蛋白、基因、酶活性的影响 |
1.3 对肿瘤免疫与转移的影响 |
2 抗肿瘤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
2.1 榄香烯抗肿瘤相关系统评价研究进展 |
2.2 榄香烯抗肿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3 结论及展望 |
(8)肺癌用药规律挖掘及芪连扶正胶囊对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文献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处方收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处理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资料的一般情况 |
3.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3.3 药物分类频数统计结果 |
3.4 清热药和补虚药进一步分类结果 |
3.5 药物的性味、归经频数统计结果 |
3.6 聚类分析结果 |
3.7 关联规则 |
4 讨论 |
4.1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4.3 中医在肺癌维持治疗中的地位 |
4.4 结合研究结果分析肺癌用药规律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处方收集 |
2.2 处方录入 |
2.3 数据处理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历资料概况 |
3.2 处方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3.3 药物分类频数统计结果 |
3.4 清热药和补虚药进一步分类结果 |
3.5 药物性味、归经情况统计结果 |
3.6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3.7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导师临证经验总结 |
4.2 导师对肺癌的认识 |
4.3 导师用药规律分析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及细胞来源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药品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和耗材 |
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的制备 |
3 细胞培养 |
3.1 细胞复苏 |
3.2 细胞培养及传代 |
3.3 细胞冻存 |
3.4 细胞计数方法 |
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1 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 Elisa法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 RT-PCR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 统计方法 |
6 实验结果 |
6.1 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6.2 各组IL-10和TGF-β1的表达情况 |
6.3 各组IL-10、TGF-β1、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 |
7 讨论 |
7.1 芪连扶正胶囊简介 |
7.2 中医药在肿瘤免疫中的治疗作用 |
7.3 肿瘤与免疫的关系 |
7.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9)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清肝化瘀口服液对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后肝癌患者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后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
综述二 中药制剂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中的应用现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扶正抗癌汤合并氟脲嘧啶治疗原发性肝癌55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D]. 王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保肝药物对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合理性研究[D]. 王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4]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D]. 韩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D]. 王佩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经肝动脉灌注中药榄香烯乳治疗原发性肝癌30例临床观察[J]. 马荣辉,蔡美,虢雨柔.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7)
- [7]榄香烯抗肿瘤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史亚博,陈婷婷. 中医临床研究, 2020(18)
- [8]肺癌用药规律挖掘及芪连扶正胶囊对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D]. 张盈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D]. 王永中.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10](二)存活一年以上的原发性肝癌146例临床分析[J]. 陆凤翔. 医学研究通讯, 19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