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樊映川等编的《高等数学讲义》(论文文献综述)
邱柏驺[1](2021)在《把教材编写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文中提出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继承了樊映川等编《高等数学讲义》的优良传统,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叙述详细、通俗浅显、例题丰富的优点,满足了工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编写出一本工科高等数学精品教材,40多年来作者坚持改革、不断锤炼,《高等数学》(第七版)在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荣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林苏榕[2](2018)在《中美一元微积分内容与结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教材的国际比较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希望能通过中美两国微积分教材的比较找出两国微积分教材的编写特色和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微积分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首先研究了中美两国微积分教材发展历史,找到两国教材差异的一些历史因素.然后选取中美两本经典微积分教材:中国的同济大学数学系出版的《高等数学》7th和美国教材《Thomas’Calculus》13th作为对象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研究教材中一元微积分的内容与结构比较及编写特色的过程中,发现了中美两本教材的差异和各自的特色,并得到一些启发能为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及同类学校微积分教材改革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主要研究结论有:1.通过中美微积分教材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美国的微积分教材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视直观、重视应用一直是主流,而我国教材更多的是继承苏联微积分的特色比较重视理论性和系统性.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较我国早20年,尤其是1985年以后美国为适应大众教育而对微积分教材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变革,因此美国的微积分教材有不少方面值得我国去学习的地方.2.通过研究中美两本教材中的结构特征,笔者发现在函数、极限、微分和积分四个模块编排中两国各有侧重点.通过函数模块比较,发现中国微积分教材比较重视函数的性质,对基本初等函数却是一带而过.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数学》教材在函数模块的处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a).过多重视函数的性质,由于中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函数的性质的讲解已经相当详细,故可以少讲;b).对初等函数的讲解过于简单,虽然中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了初等函数,但不够系统,并且这些初等函数是微积分教材的基本研究对象,这样一带而过有点轻率.美国《Thomas’Calculus》在函数模块中也有一些问题,美国教材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函数性质的详细阐述上,会导致与中学函数内容过多重复.美国微积分教材对函数的介绍比较系统,这样就弥补了中学函数内容分散的缺点,并且在介绍函数模型的同时会给出实际应用也是一个亮点.对于函数模块,笔者认为曹广福教授在文[43]中给出的函数内容编写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曹教授建议在讲函数之前可以先介绍数学建模.在极限模块,中国微积分教材过多的关注存在性证明,对极限如何计算放的太靠后,导致学生学了很长时间还不知道极限怎么计算,美国微积分教材对极限的处理相对较好,先给出极限的描述性定义,然后给出极限的计算,最后给出极限的?-δ定义用来完成前面遗留问题的证明,对于难度较高的极限计算问题,美国微积分教材是用连续函数的性质和洛必达法则来完成.在微分模块,中美微积分教材内容相似编排顺序相差较大.在积分模块,中国教材的编写不符合认知规律,也不符合微积分发展的历史,而且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方法上还有不少重复,美国微积分教材的处理恰到好处,美国《Thomas’Calculus》在定积分概念给出之前并没有以章的形式先讲不定积分,而是在导数的应用中以节的形式先给出反导数1的概念和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导数计算.美国微积分教材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法是与定积分的积分方法混编在一起的,这样的处理恰巧解决了中版教材中所出现的问题.从内容的深广度比较两本教材相似,而难易程度来讲中国微积分教材相对较难;3.在引入方式的比较中发现中国的引入相对单一,而美国的方式较为灵活.在对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引入比较时,发现中美两本微积分教材在对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定位上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教材视基本定理为积分和导数之间的纽带(美国教材对这一节被命名为微积分的基本定理),中国微积分教材更多的关注牛顿-莱布尼兹计算公式.从指数函数的处理方式比较来看,中国微积分教材中第二重要极限公式是指数函数求导公式证明的核心,而美国微积分教材中根本没有第二重要极限公式的说法,lxi→m0(1+x)1x=e是在指数函数求导公式得到之后得到的.在指数函数应用比较中,美国更重视指数函数在实际应用,实例的选取不但新颖而且与现代科学技术连接紧密.最后本文对我国应用型高校在微积分教材的编写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田仕芹[3](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林、医、经管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照本宣科、知识本位、预定程序、自导自演等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初等数学思维向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困难、学习方法与策略不当等问题。综观国内外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以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解决当前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许多矛盾,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的研究多于定量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对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数据;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有待深入和细化。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有机、整合思维框架下构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世界观,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学家关注课程理解和课程对人心灵的启迪与解放,倡导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过程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虽不能为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具体的模式,但是它可以促使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反思和自我批判,获得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化高等数学课程的现实困惑为课程新进步的实际开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一)教育要培养文化与专门知识兼备的人才,提倡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倡导复杂性思维和一切有利于催生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世界的思维方式。(三)强调教育过程必须保持有张力的节奏,经验在师生对话性交互作用中转变,意义在阐释与理解中建构,能力在回归性反思中发展,教师应成为有责任和智慧的舞伴和导师。(四)将课程理解为达成个体经验转变的过程,倡导用“自组织”作为基本假设设计非线性的开放性课程,强调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大纲、教材、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发现,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院校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趋同、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过于宽泛、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轻情感、表述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比例失调、重数学知识而轻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呈现形式单一。高等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主体和内容单一,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探讨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一是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二是构建KTAC一体化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K-数学知识、T-数学思想、A-数学应用、C-数学文化)。三是开展过程教学,主要包括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实施多元动态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过程评价。五是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通过反思转变观念,借助研究提升经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对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又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同时为指导和改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提供一定参考,促进高等数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对接、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
陈怡菁[4](2015)在《针对大学文科师范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在这过程中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学校课程内容之间的差距已形成尖锐的矛盾,各国的高校都在根据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来改革学校课程,因此针对文科师范生提出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具有深远并且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就针对文科师范生的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提出大学文科师范生为什么要学大学文科高等数学?学习大学文科高等数学对他们有什么用处?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应该如何设置来满足文科师范生的培养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首先,通过研究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发展史,分析学习文科高等数学的必要性以及文科高等数学对文科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从培养文科师范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国内外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探究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设置应该如何定位。再次,对在校文科师范生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以此来分析目前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充分了解了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目标、内容和设置中的不足之后,提出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措施。主要的改革建议为:第一,该门课程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引起重视,课程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应该是对数学素养和数学文化的培养和熏陶。第二,根据调研发现课程的开设最主要受到课程、学生、教师这三方面原因的影响,因此应该从这三方面下手解决现有的课程问题。第三,挖掘适合文科师范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内容,把数学与生活、思维、文化、艺术这几方面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把数学与专业紧密结合,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许珊珊[5](2014)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高等数学》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高校硬件和软件的限制使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教的服务质量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让学生成为高教服务质量评价的主体将有助于全面发展教育评价体系。本论文在拓宽高等教育质量范畴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进行探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分析,以学生满意度的评判标准,进一步比较学生体验到的实际服务质量与期望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结合文献制定了高职学生对《高等数学》满意度问卷的一级量化指标,主要包括教学环境、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分派生出47个二级指标,从而有效反映学生的满意度。为更好了解学生对《高等数学》满意度的情况,本研究对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徐州工程学院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学生进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调查,按照各院系学生人数的比例随机进行问卷发放,共计发放680份正式问卷,回收57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85%,经统计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处理,获得学生对《高等数学》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统计,以及不同性别、年级、生源、知识基础等之间差异的均值检验,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方面学生期望的与教师实际的表现差异不大,学生比较认可教学效果,而满意度最低的则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学生的实际感受到的与预期的环境差距还是较大的,可见高校应该在教学环境方面努力,争取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建议从区别对待的思想出发,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知识基础以及对数学的态度情感,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满意度。
路杰,王怀振[6](2011)在《对定积分概念之教学浅析》文中研究指明定积分是一元函数积分学中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它是从大量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并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李颖颖[7](2011)在《数学教学中不定积分概念的辨析》文中指出本文旨在澄清一个数学概念,即"不定积分"是一个不确定的个体函数,不是群体函数.
王颖[8](2008)在《关于初等函数概念的思考》文中认为通过对初等函数概念的讨论,对两类特殊的初等函数加以研究,给出了了幂指函数的初等性;论证了分段函数是初等函数的判定定理,并对现行教材中初等函数的定义提出了商榷意见,分析了各定义之间的关系,选出了一个本文理想的定义。
马知恩[9](2008)在《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我于1954年在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数学教研室任助教,1956年随校迁至西安,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1959年任基础部教学秘书并作为教研室核心组成员,跟随老教师们参与工科数学教学改革工作。1962年任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秘书,后任工科数学课程教学
吴维峰,龚利森[10](2007)在《分步积分法中“循环积分”的类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分步积分法中出现循环的积分类型进行了讨论,将其归纳为"积分反号"型、"积分相近"型、"积分抵消"型三种类型。
二、评樊映川等编的《高等数学讲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樊映川等编的《高等数学讲义》(论文提纲范文)
(1)把教材编写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樊映川等编《高等数学讲义》的优良传统为《高等数学》编写奠定了重要基础 |
二、编写《高等数学》(第一版)的背景和探索 |
三、《高等数学》的修订历程 |
四、结语 |
(2)中美一元微积分内容与结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
2.2 微积分教材的比较研究现状 |
2.3 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框架 |
第4章 中美两国微积分教材改革大事概览 |
4.1 美国微积分教材改革介绍 |
4.2 中国微积分教材发展介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微积分教材内容结构比较 |
5.1 结构特征 |
5.2 内容特征 |
第6章 中美微积分编写特色比较 |
6.1 引入过程比较 |
6.2 指数函数的处理方式比较 |
6.3 数学符号解释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果 |
7.2 启示和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引发的思考 |
(二)开放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背景 |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有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 |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三)其他有关概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一)国外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二)国内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
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
(一)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 |
(二)大卫·格里芬及其后现代精神 |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 |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 |
(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实践 |
(四)建设性后现代课程思想 |
第四章 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课程大纲与教材的调查设计 |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样本选取 |
(四)课堂观察 |
二、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结果 |
(一)对课程大纲的调查结果 |
(二)对教材的调查结果 |
(三)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
(四)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
第五章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目标趋同、宽泛、轻生成与情感、表述不清 |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协调 |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
(四)课程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单一 |
二、高等数学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 |
(二)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 |
(三)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 |
第六章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 |
一、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
(一)注重预设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结合 |
(二)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
二、构建KTAC一体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
(一)体现数学知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 |
(二)渗透数学思想 |
(三)突出数学应用 |
(四)融入数学文化 |
三、开展过程教学 |
(一)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 |
(二)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 |
(三)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
(一)学生参与评价 |
(二)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 |
(三)注重过程评价 |
五、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 |
(一)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
(二)在研究中提升经验 |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针对大学文科师范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对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开设的认识 |
2.2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现状 |
2.3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育在文科师范专业中实施的必要性 |
3.1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史 |
3.2 对文科师范专业开设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必要性 |
3.2.1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
3.2.2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育对文科师范生的重要作用 |
第4章 国内外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设置 |
4.1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 |
4.1.1 日本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 |
4.1.2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 |
4.2 国内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目标 |
4.3 国外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 |
4.3.1 日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
4.3.2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
4.4 国内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 |
4.5 国内外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教材编写和使用现状 |
第5章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 |
5.1 调研问卷设计和对象选取 |
5.1.1 调研问卷的设计 |
5.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
5.2 问卷调研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 |
5.3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
5.3.1 文科师范生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 |
5.3.2 文科师范生的自我认识 |
5.4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的原因分析 |
5.4.1 课程原因 |
5.4.2 学生原因 |
5.4.3 教师原因 |
第6章 针对文科师范生的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
6.1 针对文科师范生的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改革 |
6.1.1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
6.1.2 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
6.1.3 满足专业教育需求 |
6.1.4 满足数学教育需求 |
6.2 针对文科师范生的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改革 |
6.2.1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
6.2.2 课程内容改革的措施 |
6.2.3 灵活运用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网络资源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今后的课题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7.3 今后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高等数学》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关于学生满意度的维度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关于学生满意度的维度研究现状 |
2.2 关于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关于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2.3 关于学生满意度与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2.3.1 国外关于学生满意度与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关于学生满意度与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学生满意度指标评价新体系设计 |
3.1 高职学院《高等数学》学生满意度维度 |
3.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学生满意度的操作性指标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问卷的编制 |
4.2 问卷的结构与记分 |
4.3 研究对象及抽样设计 |
4.4 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满意度分析 |
4.4.1 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 |
4.4.2 学生总体满意度和一级指标的相关性 |
4.4.3 高职院校学生不同性别的满意情况分析 |
4.4.4 高职院校学生不同年级的满意度情况分析 |
4.4.5 高职院校学生独生子女的满意度情况分析 |
4.4.6 不同生源高职院校学生的满意情况分析 |
4.4.7 不同高考数学成绩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4.4.8 高中时对数学的态度对高职学院学生的满意度影响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6)对定积分概念之教学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定积分的概念 |
二、对定积分定义简单分析 |
(1) 分割 |
(2) 取近似 |
(3) 求和 |
(4) 取极限 |
(1) 分割 |
(2) 取近似 |
(3) 求和 |
(4) 取极限 |
三、结论 |
(7)数学教学中不定积分概念的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种教材对不定积分的解释 |
(一) “不定积分是一个不确定的个体函数”的观点 |
(二) “不定积分是具有相同导数的一群函数”的观点 |
二、本人持有的观点及其论述 |
(8)关于初等函数概念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常见的教材及文献中关于初等函数的定义 |
二、幂指函数的初等性 |
三、分段函数的初等性 |
四、对初等函数定义的商榷意见 |
五、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
四、评樊映川等编的《高等数学讲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把教材编写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J]. 邱柏驺. 中国大学教学, 2021(11)
- [2]中美一元微积分内容与结构比较研究[D]. 林苏榕. 广州大学, 2018(01)
- [3]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 田仕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4]针对大学文科师范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究[D]. 陈怡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5]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高等数学》满意度研究[D]. 许珊珊.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6]对定积分概念之教学浅析[J]. 路杰,王怀振.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 [7]数学教学中不定积分概念的辨析[J]. 李颖颖.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19)
- [8]关于初等函数概念的思考[J]. 王颖. 运城学院学报, 2008(02)
- [9]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J]. 马知恩. 中国大学教学, 2008(01)
- [10]分步积分法中“循环积分”的类型[J]. 吴维峰,龚利森. 中国科技信息, 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