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二则》板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蔡雨廷[1](2019)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编写理念及教学策略 ——兼与人教版比较》文中认为在教育部的统筹下,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陆续问世,并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投放使用。与人教版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初中古诗文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有不小的变动。本文重点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变化,揭示其编写理念和创新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全文共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本文的研究缘起、国内研究现状、本文的内容、方法及意义等,并总结概括初中语文人教版和部编版教材在古诗文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从古诗文的篇目数量、作者、朝代、体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部编教材与人教版的不同之处:部编版选文总数减少,但古诗文比重增加,各学段诗文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适度减少了李白、杜甫等大家的经典作品,增加了其他作家的诗文比例;选文朝代覆盖广泛,不仅收录一个朝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兼顾体裁的多样化,使各个朝代的作品分布更加均衡、合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各朝代的文学成就。从古诗文编排形式看,部编版教材也有不小的变动:单元文白穿插、单元分散编排、课外古诗文诵读一分为二。第二章比较两版教材中古诗文在助读系统方面的不同,主要从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注释、插图、知识性补充等各要素对比,分析编版教材的细微变化与变化的意义。其中单元导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立足整体、任务更清晰、目标更明确;预习提示指导性更强,另提供每课具体的学习方法;插图类型丰富,色彩鲜明;部分课文设置旁批、补白等创新性模块。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部编教材构建起多层次的助读系统。第三章比较两版教材古诗文练习系统方面的差异。发现部编教材在习题总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保证了习题“质”的要求。在古诗文练习题方面,呈现少而精的特点,同时出题形式也更加灵活、开放。第四章揭示部编教材古诗文中体现的编写理念:贯彻“立德树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语文素养”;“一课一得”;“三位一体”;“双线组元”,同时结合古诗文篇目中的具体内容,阐述教材编写理念在古诗文篇目中的体现与落实。第五章在两版教材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观看部编版教材编写理念与使用建议的视频,观摩古诗文课堂教学,听取一线教师的教学建议,阐述古诗文教学策略:指导诗文诵读,关注情感体验;严格区分课型,鼓励自读诗文自学;积累文化常识,重构文言知识体系。并以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三峡》为例,充分考虑本文中与人教版课文设置的不同之处,辅之适用于部编版教材的教学设计。力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供真正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分析。
熊骁[2](2020)在《部编本初中文言文编选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研究教材的编选特点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的指导,教材编选内容和编选结构的特点都是为了指导教师有效的教学。本研究的对象是部编本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主要研究文言文选文的体裁、年代、主题和编排方式等,探究文言文选文的编排模式和编选特点,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案例。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从入选篇目数量来看,七到九年级编选篇目先逐渐增加,然后逐渐减少,这体现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材所编选的文言文篇目重点编选杂记文和论说文,史传文和应用类文章较少,从年代来看选文包含了几乎所有朝代作品,最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作品,宋代数量第二,再次是西汉魏晋,唐代和明清数量相差不大;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文言文选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和先分散再集中的两种方式交叉进行编排。第二章,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部编本教材文言文篇目认同度较高,但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喜欢借助教辅资料和互联网,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一线教师认为文言文在教学中地位很高,教材文本数量和内容质量都得到教师一致认可,但是教学方法还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由于学生、教师、教育考试制度和评价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第三章,针对教学现状教师自身要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专业素质。教学方面通过朗读培养语感,推进集体备课实现资源互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知识拓展和迁移,按照心理发展特征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文章设计有趣导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拓宽知识视野,了解课文背景知识,感受文化魅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第四章,根据前文教学策略,结合编选特点,以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设计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指导借鉴。教学《<庄子>二则》要注意引导积累文言文词汇,体会利用寓言推理的写作风格;教学《<礼记>二则》注意使用对偶和平行引起的铺砌效果;教学《马说》注意虚词对隐喻表达和推理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伯乐、千里马的意义。
史婧云[3](2020)在《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仍不乐观,这集中体现在文言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且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等方面。而参与是了解的前提,对一个事物,若不接触,很难感受到它的魅力,对一件事情,若不参与其中,也很难发现它的趣味,因此,促进学生在文言课堂中的有效参与是改善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而初中阶段处于学生学习文言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所以笔者以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作为切入点,以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依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能够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文言文的魅力,逐渐改善文言文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培养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课堂参与,从广义的角度讲,既应该包括学生课上的参与,也应该包括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参与;既应该包括量的即外在的参与,也应该包括质的即内在的参与。笔者根据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对当前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无论从课前参与、课上参与还是课下参与的角度看,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都不乐观,同时通过调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对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认知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原因分析,并根据现状及成因提出了一系列能够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的教学策略。从教学总策略来看,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既要保证学生的课前参与质量,又要提高学生的课上参与程度,还要激发学生的课后参与动力。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本文对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了分类,分为记叙类文言、议论类文言以及应用说明类文言,针对不同类型的文言,以其中的典型文章为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此外,根据文中提出的教学策略拟定一份具体的教学设计,并采取课堂观察法和实验法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进行检验,根据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以及两个班级前测、后测成绩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本文提出的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具有可行性。通过实施相关策略可以达到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的目的,而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中的有效参与,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课堂的趣味,进而提高听课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齐梅梅[4](2019)在《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按体裁可以分为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而以文言文形式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劝学类文本,作为古代议论文重要的一支,直接联系了古代与现代,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中学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劝学类文言文的教学。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劝学类文言文为研究对象,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文献综述,并且归纳研究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劝学、文言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等内容;并从语文学和思想性两个方面着手探讨劝学类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第二章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劝学类文言文进行研究,初中以彭端淑的《为学》为例,,高中以荀子的《劝学》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现状取得的成效、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成因分析。第三章主要是针对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一共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是研读劝学文本,梳理文本结构;三是赏析论证技巧,提升写作水平;四是深刻挖掘主题,劝导学生学习;五是拓展劝学篇目,加深学习体验。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对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指出由于笔者自身因素,论文还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欲通过分析一线教师的劝学类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发现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能实施的教学策略,期望能够为提高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教学策略中拓展有关“劝学”主题的文本,如王符的《赞学》和颜之推的《勉学》,加深学生对“劝学”思想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并希望学生能从中汲取实用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改革,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占语文分数比重最大的无疑是作文。高考语文作文已由之前的图画作文、命题作文逐渐转为材料作文,也就是呈现一段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这段材料,找一个切入点,进行创作,虽然注明“文体不限”,但是教育界基本达成一致共识即中学语文考试作文更多的是偏向于议论文体裁。而“劝学”作为中学语文议论文的主题之一,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希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吴伟明[5](2011)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但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儒家经典的命运步入了一个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在现代学校分科教育体制之下,儒家经典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从最初的“读经讲经”科到拒绝收录儒家经典中的文章,从逐渐接受到今天,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辛酸历程,直至21世纪的今天,儒家经典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鉴于儒家经典丰富人文内涵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独特价值,笔者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及其教学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充分展示和发挥儒家经典选文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全文共分为引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引言部分简述选题缘起、研究概况和选题意义。正文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从儒家经典概况入手,分析儒家经典在历史上的接受情况、现代以来儒家经典的遭遇,然后论述儒家经典在当代的意义尤其是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最后论述儒家经典与中学语文教育一百多年来的坎坷历程。第二部分,以新课标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中心,从纵(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人教版)横(新课标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两个角度考察其儒家经典选文情况,在此基础上,集中从选文数量、质量、文体、编排体系以及课后习题等五个方面作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最后论述中学语文教材中影响儒家经典文章入选的各种因素。第三部分,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儒家经典选文的教学研究。从分析当前儒家经典选文的教学现状和形成原因出发,在借鉴传统的儒家经典教学经验和现代以来儒家经典选文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探讨当下儒家经典选文的课堂教学设计,突出其传统文化价值和丰富人文内涵,回归诵读本位的教学方法。
黄惠[6](2016)在《初中地理板书教学现状评价与强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环境之下,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地位。但随着教育现代化大潮的袭来,板书竟成了课堂之上的稀缺之物。教师们在课堂上一页一页潇洒地翻阅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得眼花缭乱,就像看了一场加速的电影片段。尤其是地理这门兼有文理性质的学科,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地理教师们更愿意使课堂尽量的有声有色,活泼有趣。故有的教师认为地理板书枯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会拖延课堂进度,故弃之不用;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之上的地理板书是一堂课的教学精华,能够建构出地理知识的骨架,需要引起重视。那么,就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板书的运用现状如何,又将如何使之在课堂大放异彩,更好地体现地理板书的教学价值,本文就此展开调查研究。本文以笔者教育实习所在地深圳的某五所初中的七、八年级学生,和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全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2014级教育硕士为调查研究对象,并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录为现状分析的素材;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堂实录观察等方法进行初中地理板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3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初中地理课堂中板书教学被弱化和忽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大大超过了板书教学。运用多媒体是教育信息化不可规避的潮流趋势,但板书教学所独有的教学效能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替代的。(2)教师在运用地理板书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自主设计意愿强能力弱,板书形式单一化、创新性不强,常见板书内容结构不完整,书写随意,师生间欠缺合作等。(3)初中生对地理板书教学的认可度高,对教师的地理板书有较高的期待值,教师不应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略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提升自我的地理板书教学技能是有必要的。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落实高师教育板书教学技能训练、树立地理教师合理板书的教学理念和建立多主体评价的教学机制等相关建议,同时通过对目前正在处于探索阶段的“思维导图式板书”进行完整的创造剖析,从而寻求适应现代初中地理课堂的板书教学过程。该研究明确了初中地理板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强化策略以期能够提升教师地理板书设计的专业能力,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新型教师;同时,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合适的地理板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能。
叶红英[7](2020)在《《〈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文中提出【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文化的力量。显然,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古代教育中蒙童的必读书目。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
刘珂[8](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文中指出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共同构成了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其中,文言文助读系统是教材编写者为了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而提供的一系列助读材料,主要包括单元导语、课前预习、注释、插图、补充资料等。文言文助读系统是教材、教学和课程标准的联系者,文言文助读系统的内容补充于教材,反映于教学,落实于语文课程标准,利用好文言文助读系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并未达到预期。因此以七年级为例,立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探讨部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策略。论文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构成要素进行概述。将文言文助读系统分为提示类、注释类、插图类、补充资料类四类,对其内容和特点展开分析。在分析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特点时,将部编版和人教版文言文助读系统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归纳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为使调查更具针对性,分别对七年级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存在使用意识不强,备课效果不佳;使用方法不当,授课效率低下;课后反思不到位,削弱辅助价值等问题。通过对学生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预习时对文言文助读系统不重视,在上课时对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不当,在复习时对个别要素关注过少。最后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三部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策略和教学案例分析。以调查问卷发现的问题为前提,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了建议。如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要系统使用,灵活备课;要统筹使用,高效备课;要课后反思,巩固成效。学生也要充分利用文言文助读系统进行学习,要开阔使用思路,做好预习工作;要转变使用方式,提高上课效率;要加强使用意识,强化复习效果。此外,为了使所提出的建议更具实践性,以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和《木兰诗》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陈玉玲[9](2019)在《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探究》文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科,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教育领域从获取知识转向获取知识的工具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追求美育的发展。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面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追求,逻辑思维和美育的发展还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要两者兼顾,必须加快推动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中,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探究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小学数学学科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以及教学设计的特点,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皮尔斯符号学之间的关联性,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分析依据;再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作品总结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综合分析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改进。本文从皮尔斯符号学视角出发,初步探索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符号学相关,从教学目标、学科特征以及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等方面与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关系理论、符号三分法,尤其是“言意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基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所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品,分析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培养目标设置不合理;符号的意义延伸空间窄;缺乏创新思维的设计等问题。再基于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结合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为出发点,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的设计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认知水平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为小学教学设计的发展奠定更深层次的研究基础,为广大学者从新的视角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笔者也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价值。
张芳[10](2019)在《部编本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形式,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并在语文教育界引发很多人的思考、研究和实践。群文阅读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其的阅读面,提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要了解这些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透过古人留下的文字去感悟他们的智慧、情怀和精神,以此汲取民族的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引领我们通往那个世界的一扇大门。初中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文言文学习对于他们是一个既陌生又艰难的任务,加之大多数老师长期固化的教学方式:“言”与“文”的分化,重“言”轻“文”;对语言语法知识讲解过多;对应试的狭隘追逐等等。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方法也不得要领,更谈不上对其中文化和精神的感悟和品味。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材料基本囿于教材给的篇目,很少有主动积极的课外文言文拓展。这些都无法让学生真正触摸到先贤的智慧,感悟我们本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因此,本论文将群文阅读的理论研究与全国刚统一使用的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教学相结合,对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进行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希望对这一板块的教学改进做一些尝试和努力。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内容。绪论主要从问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这几方面来阐述。正文部分共包含三章内容:第一章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包括其理论基础和理论概述,理论概述包括其概念、特点、过程和方法;第二章论述了部编本初中文言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在前两章对相关理论论述的基础之上,第三章对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进行一些教学实践,并对设计的教案和实践效果进行评析。最后是结语部分,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论语二则》板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语二则》板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编写理念及教学策略 ——兼与人教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本文的内容、方法、意义 |
第一章 两版教材古诗文选文系统的比较 |
一 两版教材古诗文选文数量与分布对比 |
二 两版教材古诗文选文的朝代与作者对比 |
三 两版教材古诗文选文的体裁对比 |
四 两版教材古诗文选文编排形式的分析 |
第二章 两版教材古诗文助读系统的比较 |
一 单元导语 |
二 预习提示 |
三 注释 |
四 插图 |
五 知识性补充 |
第三章 两版教材古诗文练习系统的比较 |
一 两版教材古诗文练习题数量的对比 |
二 两版教材古诗文练习题类型的对比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的编写理念 |
一 贯彻“立德树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 落实“语文素养” |
三 “一课一得” |
四 “三位一体” |
五 “双线组元” |
第五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 |
一 指导诗文诵读关注情感体验 |
二 严格区分课型鼓励诗文自学 |
三 积累文化常识重构文言知识体系 |
附录:古诗文教学设计分析—以《三峡》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部编本初中文言文编选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意义和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编选情况与教学价值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总体特征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内容和结构特点 |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的语文教学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导致文言文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教师方面 |
第二节 学生方面 |
第三节 评价方式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学设计——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
第一节 单元目标与教材选文文本解读 |
第二节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
第三节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
第四节 《马说》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文言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初中文言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3)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提出 |
二、相关概念阐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调查 |
一、学生角度 |
二、教师角度 |
第二节 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分析 |
一、初中生对文言文的态度归因分析 |
二、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归因分析 |
第二章 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文言文分析 |
第一节 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文言文总体分析 |
一、文言文篇目变化 |
二、文言文教学难度及教学重难点分析 |
第二节 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文言文分类 |
一、记叙类 |
二、议论类 |
三、应用说明类 |
第三章 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 |
第一节 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原则 |
一、共生性原则 |
二、有效性原则 |
三、全面性原则 |
第二节 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总策略 |
一、保证学生课前参与质量 |
二、提高学生课上参与程度 |
三、激发学生课后参与动力 |
第三节 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具体教学策略 |
一、记叙类文言的具体教学策略 |
二、议论类文言的具体教学策略 |
三、应用说明类文言的具体教学策略 |
第四章 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验与反馈 |
第一节 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验 |
一、实验准备阶段 |
二、实验过程设计 |
三、实验结果分析 |
四、实验结论 |
第二节 促进初中生有效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验反馈 |
一、教学策略实验反馈 |
二、教学策略实验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依据 |
2. 研究意义 |
3. 文献综述 |
4. 研究方法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价值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文言文 |
1.1.2 劝学类文言文 |
1.1.3 教学策略 |
1.2 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价值 |
1.2.1 语文学价值 |
1.2.2 思想性价值 |
第2章 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
2.1 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取得的成效 |
2.2 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2.2.1 导入缺少新意 |
2.2.2 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
2.2.3 缺少对论证技巧的运用 |
2.2.4 缺乏对劝学主题的挖掘 |
2.2.5 缺少劝学主题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
2.3 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
2.3.1 教师方面 |
2.3.2 学生方面 |
2.3.3 劝学类文言文自身方面 |
第3章 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策略 |
3.1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
3.1.1 词源探究式导入 |
3.1.2 勤学典故式导入 |
3.2 研读劝学文本,梳理文本结构 |
3.2.1 “三段式”文本解读 |
3.2.2 主题式文本解读 |
3.3 赏析论证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
3.3.1 议论技巧赏析 |
3.3.2 注重议论技巧的训练 |
3.4 深刻挖掘主题,劝导学生学习 |
3.4.1 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
3.4.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
3.5 拓展劝学篇目,加深学习体验 |
3.5.1 发挥教师在拓展阅读中的“管理”作用 |
3.5.2 注重拓展文本的分析与练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儒家文化经典与中学语文教育 |
一、儒家文化经典及其接受 |
(一) 儒家文化经典 |
(二) 近现代以来儒家文化经典的遭遇 |
二、当代儒家经典阅读的现实意义 |
三、儒家经典与现代学校分科制度下的语文教育 |
(一) 新中国以前 |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分析 |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概述 |
(一) 不同时期的人教版 |
(二)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 |
二、儒家经典选文的对比分析 |
(一) 选文数量 |
(二) 选篇的内容思想、质量及覆盖面 |
(三) 选文文体 |
(四) 编排体系 |
三、儒家经典选文课后练习对比分析 |
四、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
(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儒家经典选文的影响因素思考 |
(二) 儒家经典选文分析对实际教学活动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教学分析 |
一、当下儒家经典选文教学现状分析 |
(一) 教学现状 |
(二) 形成原因 |
二、儒家经典教学经验的借鉴 |
(一) 儒家经典的传统教学经验借鉴 |
(二) 现代学校教育以来儒家经典教学方法的反思 |
三、儒家经典选文的课堂教学设计 |
(一) 教学目标——感受传统、领悟经典 |
(二) 教学内容——经典和元典的独特价值 |
(三) 教学方法——诵读本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综合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初中地理板书教学现状评价与强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板书渐少的时代背景 |
1.1.2 地理课改下的板书要求 |
1.1.3 现代人对传统板书的需求 |
1.1.4 教育实践中的困惑 |
1.1.5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课堂观察法 |
1.3.4 研究思路 |
第2章 初中地理板书概念及主要类型 |
2.1 地理板书概念界定 |
2.2 初中地理板书主要类型 |
2.2.1 纲目式板书 |
2.2.2 表格式板书 |
2.2.3 提问式板书 |
2.2.4 图示式板书 |
2.2.5 关系递进式板书 |
2.2.6 结合式板书 |
2.2.7 思维导图式板书 |
2.2.8 创意板书 |
第3章 初中地理板书教学现状评价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及研究素材 |
3.3 调查方法及工具 |
3.4 问卷调查结果 |
3.4.1 学生问卷调查 |
3.4.2 教育硕士问卷调查 |
3.5 课堂实录观察 |
3.5.1 板书动机目的明确 |
3.5.2 板书内容正确清楚 |
3.5.3 板书形式服从内容 |
3.5.4 板书风格简明清新 |
3.5.5 板书字体工整规范 |
3.5.6 板书态度盲目搬用 |
3.5.7 板书方式教师包办 |
第4章 初中地理板书教学强化策略 |
4.1 落实高师教育板书教学技能训练 |
4.2 树立地理教师合理板书教学理念 |
4.3 建立多主体评价的教学机制 |
4.4 优化初中地理板书教学策略 |
4.4.1 巧设课眼,激发兴趣 |
4.4.2 生生合作,头脑风暴 |
4.4.3 师生互动,共享成果 |
4.4.4 课后反思,追求极致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课时安排】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教后反思】 |
文言文,“文”重于“言” |
一、朗读感悟法 |
二、情境体验法 |
三、批判式教学法 |
(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构成要素 |
第一节 提示类文言文助读系统 |
一、内容 |
二、特点 |
第二节 注释类文言文助读系统 |
一、内容 |
二、特点 |
第三节 插图类文言文助读系统 |
一、内容 |
二、特点 |
第四节 补充资料类文言文助读系统 |
一、内容 |
二、特点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教师使用问题 |
一、使用意识不强,备课效果不佳 |
二、使用方法不当,授课效率低下 |
三、课后反思不到位,削弱辅助价值 |
第二节 学生使用问题 |
一、预习时对文言文时助读系统不重视 |
二、上课时对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不当 |
三、复习时对个别要素关注过少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一、缺乏了解,认知偏差 |
二、忽视主体,指导不当 |
三、目的功利,注重成绩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使用策略 |
一、系统使用,有效备课 |
二、统筹使用,高效授课 |
三、课后反思,巩固成效 |
第二节 学生使用策略 |
一、开阔使用思路,做好预习工作 |
二、转变使用方式,提高上课效率 |
三、加强使用意识,强化复习效果 |
第三节 教学案例 |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案例 |
二、《木兰诗》教学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教育诉求 |
1.2 文献综述 |
1.2.1 符号学视域下教育教学的研究 |
1.2.2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
1.2.3 总结与借鉴 |
1.3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符号与符号学 |
2.1.2 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皮尔斯符号学 |
2.2.2 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延伸 |
2.2.2.1 较之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
2.2.2.2 符号学研究之根本——言意关系 |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符号学相关 |
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符号学适用 |
3.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遵循培养目标 |
3.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科特征 |
3.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相关内容 |
3.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符号表意 |
3.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图像符号表意 |
3.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指索符号表意 |
3.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象征符号表意 |
4.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材料收集与说明 |
4.2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合理 |
4.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符号传达的意义延伸空间窄 |
4.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思维的设计 |
5.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改进 |
5.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知情意行”的分析依据 |
5.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知”的设计 |
5.2.1 符号三元关系解释知识的获取过程 |
5.2.2 不同的符号类型表征不同的知识 |
5.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情”的设计 |
5.3.1 符号三元关系激发“情”的产生 |
5.3.2 符号三分法诱发审美体验 |
5.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意”的设计 |
5.4.1 符号三元关系促进“意”的体验 |
5.4.2 符号三分法促进意志过程的进行 |
5.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行”的设计 |
5.5.1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话”行为的设计 |
5.5.2 教学设计过程中“留白”行为的设计 |
6.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期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作品 |
1.1 课例1《认识图形(一)》 |
1.2 课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
1.3 课例3《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
致谢 |
(10)部编本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群文阅读的理论研究 |
二、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群文阅读的相关理论阐述 |
第一节 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
一、文本互织理论 |
二、建构——统整模式 |
三、读者回应理论和阅读交易理论 |
第二节 群文阅读的理论概述 |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 |
二、群文阅读的特点 |
三、群文阅读的过程与方法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实施群文阅读的价值及可行性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实施群文阅读的价值 |
一、有利于与文言文单篇阅读教学形成互补 |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素养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实施群文阅读的可行性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特点 |
二、文言文实施群文阅读可行性例说 |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及评析 |
第一节 课例一:《陋室铭》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
一、《陋室铭》单篇阅读教学课例 |
二、《陋室铭》群文阅读教学课例 |
第二节 课例二:《诫子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
一、《诫子书》单篇阅读教学课例 |
二、《诫子书》群文阅读教学课例 |
第三节 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评析 |
一、单篇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效果评析 |
二、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评析 |
三、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和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国家标准 |
三、期刊 |
四、学位论文 |
附录 |
一、《陋室铭》群文阅读教学选文 |
二、《诫子书》群文阅读教学选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论语二则》板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编写理念及教学策略 ——兼与人教版比较[D]. 蔡雨廷.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部编本初中文言文编选与教学研究[D]. 熊骁.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初中生文言文课堂参与情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D]. 史婧云.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齐梅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及其教学研究[D]. 吴伟明. 河南大学, 2011(08)
- [6]初中地理板书教学现状评价与强化策略研究[D]. 黄惠.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7]《〈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J]. 叶红英. 读写月报, 2020(09)
- [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D]. 刘珂.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9]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探究[D]. 陈玉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部编本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张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