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101厂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备设计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后字277部队研究设计所[1](1974)在《3101厂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备设计总结》文中提出催化裂化装置的两器是目前炼油工业中的重要设备.后字277部队研究设计所的同志在进行3101厂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计前,对国内三个催化裂化装置的两器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设计,装置投产后又进行了回访、并将调查、设计和生产实践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可供今后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计和建设参考.
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设计研究所[2](1974)在《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炼油装置定型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燃化部在73年10月召开了炼油化工基建会议,在这次会议的勘察设计专业会议上,对设计"三化"(即定型化、标准化、系列化)问题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和讨论.本文是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设计研究所在这次专业会议上的发言.
谭航行[3](2014)在《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安装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炼油装置规模的不断增大,其中处于原油深度加工的二次加工过程的催化裂化单套装置规模会随之加大。因此对于催化裂化装置中核心设备的两器(反应器和再生器,后面均简称为“两器”)从设计和安装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真正如此规模大的两器,能否在安装工艺过程中快速有效的达到设计要求,我想通过本文总结和研究出目前国内最大催化裂化装置(靖边工业园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规模相当于4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安装工艺,同时通过从两器从开始建造到投产运行正常,验证和检验了安装工艺满足了设计的要求,因此研究出今后类似装置中超大型两器安装工艺的控制要点,即:超大型两器安装进度控制措施、各环节技术质量控制措施、大口径旋风分离器组对技术和精度控制技术、以及两器器壁多个大口径补强工艺技术的应用及技术标准。从而使超大型两器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本文采用对以往催化裂化装置两器安装工艺的经验和总结,应用在了靖边工业园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相当于4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中,首先:根据两器安装的特点,进行安装工艺进度模块化控制,找出两器安装的进度控制关键线路,通过模块化安装预制进程控制,把握关键线路的关键点,从而优化两器安装工艺进度,提高两器安装效率;其次:根据安装工艺关键线路的制定,在各个制造和施工环节中优化质量控制点以及质量控制措施;再次:通过研究两器壳体器壁上多个嵌入式开孔补强工艺及消应热处理技术的对比,制定出施工技术标准;最后:对两器内部核心内件旋风分离器组对技术,研究出大型两器旋风分离器在两器内部组对施工工艺以及安装精度控制措施。本文还对嵌入式补强开孔通过开孔,进行了应力验证,以及对两器旋风分离器系统的不同设计机构的不同安装方法和措施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提出了嵌入式补强在两器应用中的结构合理性以及不同旋风分离器设计形式保证安装精度控制方法。
曹道帆[4](2018)在《数据驱动的多尺度建模及其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化工过程鲜明的非线性和多尺度性特征给传统过程建模带来了困难,而“智能工厂”的建设使化工企业拥有海量的过程数据,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对过程进行建模并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目前化工过程建模的探索方向之一。本文以催化裂化装置为研究对象,基于Hilbert-Huang变换方法获得的系统的多尺度结构,在数据驱动下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特征变量选择模型和多输入单输出预测模型,为工业催化裂化装置中的位点监控、关键变量筛选以及汽油收率预测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及工具。为实现对关键位点的监控,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快速、准确地预测。本文以催化裂化装置中的沉降器顶部压力和温度序列为例进行分析并建模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装置系统中存在着介尺度与宏尺度共存、混沌性与稳定性同在、不同尺度相互驱动耦合的特性。从工业数据分析的角度证实了前人对催化裂化装置多尺度特性的推断。基于分析结果,建立具有时间记忆功能的LSTM神经网络,结果显示,在同样的计算时间下,压力序列和温度序列的预测误差分别降低了29.8%和32.8%,说明只有准确认清了过程的多尺度特性,才能建立准确、高效的数据驱动模型。为从高维的数据库中快速找出影响目标变量的关键因素,建立了FilterWrapper混合特征选择模型。分别以装置中有着指示作用的重点监控变量(如沉降器顶部压力等)和体现催化裂化装置生产能力的收率变量(如汽油收率等)作为目标变量,将原始数据库中的445个特征精简到原来的2%10%,大大简化了数据驱动建模的复杂程度。不仅如此,混合特征选择模型还能够从数据自身规律的角度出发进行“知识发现”,找寻隐含在工艺过程中的潜在的关联特性。针对汽油收率预测,基于多尺度分解方法和特征选择方法,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建立预测模型。考察原始尺度输入、筛选后的原始尺度输入、多尺度输入这三种不同的输入变量分别在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模型中的预测情况。结果显示,非线性模型的预测效果整体优于线性模型,多尺度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对比之下,本文提出的多尺度收率预测模型能够降低15%以上的预测误差。而经过选择后的原始尺度模型效果最差,说明使得预测性能提高的根本原因并非特征选择,而是多尺度分解步骤,这更加表现出了从多尺度角度进行建模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李想[5](2018)在《基于SDG-FTA方法的催化裂化装置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指出催化裂化装置作为炼油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操作变量及设备种类繁多,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因此对该装置的故障诊断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符号有向图(SDG)揭示潜在故障传播规律及完备性的优点和故障树分析(FTA)在定量分析中的优势,完成了SDG和FTA相结合的故障诊断研究工作。首先,以炼化工业中易发生事故的催化裂化装置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该装置工作条件及状态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流程图法和经验知识法相结合的SDG模型建模方案和基于SDG模型建立故障树模型的方案。然后,分别建立了反应-再生系统、烟气能量回收系统、分馏系统及吸收稳定系统的SDG模型和故障树模型,并利用“下行法”完成故障树模型的定性分析,得到了模型的最小割集。其次,针对各系统故障树模型基本事件发生故障概率的模糊性问题,利用三角模糊数理论求得基本事件概率模糊数,进而求得最小割集概率模糊数,确定顶事件概率及基本事件概率重要度,对比每个系统中各基本事件的概率重要度,确定各系统中最易发生故障的位置。最后,基于C#软件开发平台完成催化裂化装置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本文的研究为催化裂化装置故障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故障诊断准确性及安全操作提供了依据。
赵鹏飞[6](2012)在《2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反—再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炼制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对重质油或渣油的需求量逐步下降。同时,现在原料油的逐渐重质化和劣质化,这就对重油深度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油催化裂化技术作为主要的重质油轻质化手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催化裂化反应器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初步进展。本论文对延安炼油厂一联合车间1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系统关键技术进行学习和分析,对装置的实际运行和生产效果进行了考察。为了扩大公司规模,满足全厂渣油平衡,新建一套2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本设计采用MI催化裂化工艺,该技术将提升管反应器分为两个反应区。第一反应区反应强度较高、反应时间较短,以裂化为主。第二反应区反应温度略高、增加反应时间和剂油比,以氢转移和异构化反应为主,使汽油中的烯烃转化为丙烯和异构烷烃,从而降低烯烃含量。设计采用了重叠式再生装置和多段高效汽提段技术,重叠式再生装置能很好的保持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多段高效汽提技术改善了汽提段的流动和催化剂的停留时间分布,使汽提段内的气固接触处在最佳状态。同时还设计采用密闭式旋流快分系统VQS新工艺技术,BY型一、二级旋风分离器和BSX型三级旋风分离器等先进化工设备。它们在催化裂化装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负担着回收催化剂,减少催化剂损失,抗干扰波动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具有效率高、压降小、处理量大、操作弹性宽和保证装置长周期运行的优点。
罗雄麟[7](1997)在《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模拟与操作分析》文中认为针对前置烧焦罐式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加工减压瓦斯油、CO完全燃烧、再生效果极好、再生剂含碳量极低和没有内外取热系统的特点,考虑到反应器与再生器之间和再生器两段之间的互相耦连、高效再生器一段烧焦罐中气固流动的复杂性,建立了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模型,开发了Windows仿真软件平台,对装置的动态特性、稳态特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1.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建立了反应-再生部分较为全面的动态数学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到数学模型主要用于系统动态特性和控制结构的研究,模型不能过于复杂但又要有一定的准确性,裂化反应采用“原料油-柴油-汽油-气体-焦炭”五集总动力学模型,提升管气固活塞流。作者除了完善五集总动力学模型外,还对模型进行了两点改进:☆模型考虑了原料性质对裂化反应的影响,将总原料性质分解为新鲜原料油重芳烃和回炼比两个因素,从而可以考察原料油性质的变化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关系;☆反应热一改过去采用单一总反应热数据的作法,而按集总分解为原料油、柴油和汽油等三个集总裂化反应的反应热,这样更符合化学反应方程的常规表示方法;(2)在作者等稳态模型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烧焦罐动态模型。轴向扩散模型考虑了密度、再生温度、催化剂含碳量、催化剂含氢量和气体中氧含量等沿床高的变化;(3)对气压机前的压力模型、反应器与再生器之间的压力平衡及催化剂循环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在前人的工作中是少见的;(4)模型中考虑了纯滞后的影响。2.模型求解与仿真软件及平台的开发对分布参数模型进行了空间离散化处理,并进行仿真。为了在仿真过程中随时观察到仿真中间结果、改变输入变量和调整控制参数等,以Visual C++面向对象开发工具开发了微机上应用的Windows工作平台HERS,使用方便。3.系统动态特性分析考察了所研究系统的开环动态特性,一方面用工艺知识定性验证动态模型,另一方面为控制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开环动态特性是在控制二密相床和汽提段藏量的条件下进行的各种阶跃实验,得到如下结论(1)这类装置在控制汽提段和二密相床藏量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自衡能力;(2)对裂化反应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器之间催化剂外循环量和二密相再生温度,因为二者均直接与提升管底部反应起始热量有关;裂化反应又反过来影响沉降器压力和焦炭产率,二者分别影响两器之间催化剂外循环量和再生温度。这些互相影响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纯滞后,造成反应温度和反应热(被控制变量)在外部条件影响下出现反向或非反向动态响应。搞清楚这些影响关系,不论是对控制方案设计,还是手动操作,都有指导意义。
闫成波[8](2014)在《催化裂化装置的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催化裂化装置能源消耗较大的问题,以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2#催化裂化及其相关装置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准能耗与装置实际能耗相比较的方法,分析催化裂化装置具体设备或工艺系统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找出节能降耗的潜力所在,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来解决这些导致装置能耗高的因素。结合高桥分公司催化裂化装置实际工况以及在整个炼油区域的上下游工艺和能源利用情况,提出了热联合、低温热利用、余热锅炉和汽轮机改造四个改进方案。在实际实施中,四个方案可以独立分项实施,在能源消耗上可以独立核算,但在操作运行中互相影响,因此提出的改进方案统筹考虑了工艺流程的改动和实际操作数据的变化,不但对装置的总能耗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装置的操作方法也有较大的改变。其中热联合和低温热利用方案的基础主要是分馏系统存在多余的不同品质的热量,从而经过严格计算,优化流程,使各种能量充分利用。余热锅炉和汽轮机改造方案主要是对装置的关键产能和耗能设备之间的匹配进行改进,从而达到优化用能的目的。
潘丽芳[9](2008)在《催化裂化装置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及评价》文中指出摘要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中最重要的一种二次加工工艺,在炼油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外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安全现状方面出发,并对催化裂化装置的典型事故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对催化裂化装置进行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评价的必要性,并对危险性分析评价方法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它的发展史和分类。本文针对催化裂化装置生产工艺特点,选择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首先分析了工艺过程物料及产品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同时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的方法,探讨了工艺过程中火灾爆炸事故的工艺偏差和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对策;其次,选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EMA)的方法,对催化裂化装置的设备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划分各子系统的故障等级,作为制定预防措施的重要参考。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火灾爆炸危险性大的主要装置有:反应器、再生器、加热炉、余热锅炉、分馏塔、油气分离器、吸收塔、稳定塔和气压机。应用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道(DOW)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对生产过程中的三大系统9个单元进行了火灾爆炸危险评价,确定了各单元的火灾爆炸危险等级;此外,确定装置的权重系数,对装置中权重系数最大的系统首次应用事故作用连锁模型进行危险辨识并建立解离控制模型,同时对由于管理导致火灾爆炸事故建立作用连锁模型和控制模型,为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最后,利用事故仿真技术,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池火灾、蒸气云爆炸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三种重大灾害事故进行定量模拟评价,研究了伤害和损失影响的范围,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李玉超[10](2016)在《催化裂化装置中烟气轮机长周期运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催化裂化装置是炼油企业最重要的二次加工装置,而烟气轮机组是该装置最关键核心设备,也是非常重要的节能设施。其运行工况的好坏和运行周期的长短,对于装置的满负荷运行,延长装置的开工周期、降低装置的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装置两套烟气轮机故障问题,通过在线监测和离线取样检测方法,检测烟气浓度及颗粒大小、催化剂垢样成分和蒸汽含盐量。结合烟机结垢情况,从旋风器效率、三旋结垢、催化剂细粉粒度、催化剂细粉金属含量、烟气轮机入口温度等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分析。通过分析论证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控制并稳定烟机轮盘冷却蒸汽量,制定防止催化剂跑损预案,三旋两临界流速喷嘴全部投用,改变烟机入口闸阀前DN150暖管线位置,调整再生器操作参数提高三旋入口温度,稳定烟机入口风量,稳定床层温度,调整催化剂生产配方,改善催化进料原料,提高进料蜡油比例,降低原料中的硫含量,监控原料的盐含量、重金属含量和控制催化平衡剂中重金属含量等措施减缓烟气轮机结垢问题。为确保烟汽轮机长周期安全运行,吸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基于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反应器、再生器;烟机、主风机、三旋、四旋等系统的优化操作;对催化剂操作优化、原料油性质操作优化、加强技术培训等方面做出调整。实验结果表明,优化操作能够显著提高烟气轮机长周期高效运行,降低装置能耗,提高能量回收率。此外,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对于石油炼化催化裂化装置延长烟气轮机运行周期、节能降耗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3101厂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备设计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01厂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备设计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3)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安装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两器安装工艺研究现状及应用 |
1.2.1 两器安装工艺研究现状 |
1.2.2 两器安装工艺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两器设备的介绍 |
2.1 两器设备的工艺设计流程和结构形式现状 |
2.2 两器设计结构形式选用趋势分析 |
2.2.1 两器的设计结构的应用 |
2.2.2 两器设计结构的的选用 |
2.3 150 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介绍 |
2.3.1 两器设备的主要参数 |
2.3.2 反应器的设计结构及对应安装排版图 |
2.3.3 再生器的设计结构及对应安装排版图 |
2.3.4 两器的安装工艺分段说明 |
第三章 两器安装工艺的进度模块化管理研究 |
3.1 两器安装进度模块化管理控制措施的介绍 |
3.1.1 两器进度控制组织措施 |
3.1.2 两器进度控制管理措施 |
3.1.3 两器进度控制经济措施 |
3.1.4 两器进度控制技术措施 |
3.2 150 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安装阶段进度模块化管理 |
3.2.1 两器安装关健线路及进度分段模块划分 |
3.3 两器安装工艺各模块控制分析 |
3.3.1 安装前准备 |
3.3.2 封头、椎体和筒体分片组装 |
3.3.3 分段组装及分段组装措施 |
3.3.4 封头衬里和封头衬里烘衬 |
3.3.5 热处理 |
3.3.6 两器吊装 |
3.3.7 两器旋风分离器和其他内件安装 |
3.3.8 两器气密试验 |
第四章 两器安装工艺的质量控制保证措施研究 |
4.1 两器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4.2 两器的安装质量控制基本环节 |
4.2.1 事前质量控制 |
4.2.2 事中质量控制 |
4.2.3 事后质量控制 |
4.3 两器安装焊接工艺的质量控制措施 |
4.3.1 两器焊接技术控制 |
4.3.2 主要焊接工艺及技术要求 |
第五章 两器安装关键环节嵌入式补强安装工艺研究 |
5.1 两器的嵌入式补强参数 |
5.2 嵌入式补强结构形式和普通补强形式的对比 |
5.2.1 嵌入式补强与普通补强对照示意图 |
5.2.2 实际中的补强形式对比图 |
5.3 嵌入式补强开口接管应力分析 |
5.3.1 计算数据 |
5.3.2 开口结构尺寸 |
5.3.3 材料性能数据表 |
5.3.4 开口的单元网格 |
5.3.5 边界条件 |
5.3.6 开口应力计算 |
5.3.7 开口强度评估(M3-2) |
5.4 嵌入式补强开口接管和补强组合件组装 |
5.4.1 主要施工方法 |
5.4.2 嵌入式补强防变型和焊接措施 |
5.4.3 嵌入式补强热处理及加固措施 |
第六章 两器安装关键环节旋风分离器安装工艺研究 |
6.1 两器旋风分离器参数 |
6.2 主要安装工艺流程 |
6.3 主要技术要求 |
6.4 旋风分离器的安装措施 |
6.4.1 反应器旋风安装 |
6.4.2 再生器旋风分离器安装 |
6.4.3 旋风、料腿、器壁加固 |
6.5 旋风悬挂点三角支架主要受力点力学分析验证校核 |
6.5.1 受力简图 |
6.5.2 水平横梁(1)受力分析 |
6.5.3 斜撑梁(2)受力分析 |
6.6 不同设计机构的两器旋风分离器系统的安装技术 |
6.6.1 旋风分离系统的设计构造型式 |
6.6.2 不同设计结构型式主要施工工艺 |
6.6.3 旋风分离器系统施工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说明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7.2 相关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图一:反应器顶封头组装胎具及加固措施 |
附图二:再生器顶封头组装胎具及措施 |
附图三:再生器底封头组装胎具及加固措施 |
附图四:再生器顶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 |
附图五:再生器底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 |
附图六:再生器顶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带内集气室) |
附图七:反应器顶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 |
附图八:反应器顶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带内集气室) |
附图九:反应器锥体组装、加固措施及材料 |
附图十:再生器锥体组装胎具、加固及措施 |
附图十一:再生器单个筒节加固措施及用料 |
附图十二:反应器单个筒节加固措施及用料 |
附图十三:反应器分段吊装加固措施示意图 |
附图十四:再生器分段吊装加固措施示意图: |
(4)数据驱动的多尺度建模及其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过程建模概述 |
1.2.1 知识驱动模型 |
1.2.2 数据驱动模型 |
1.3 数据驱动模型的应用 |
1.3.1 过程位点监控 |
1.3.2 关键变量分析 |
1.3.3 产品收率预测 |
1.4 化工过程中的多尺度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方法 |
2.1 催化裂化装置工业数据 |
2.1.1 MIP工艺流程 |
2.1.2 数据情况简述 |
2.2 工业数据预处理 |
2.2.1 预处理方法 |
2.2.2 预处理结果 |
2.3 数据描述约定 |
第3章 多尺度动态学特性分析及其应用 |
3.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3.2 多尺度分解 |
3.3 子尺度动态学特性分析 |
3.4 子尺度间关系分析 |
3.4.1 相关关系 |
3.4.2 因果关系 |
3.4.3 耦合关系 |
3.5 压力及温度序列预测 |
3.5.1 LSTM神经网络模型 |
3.5.2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合特征选择模型在关键变量分析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算法理论与框架设计 |
4.2.1 特征子集选择算法 |
4.2.2 混合计算框架建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样本数据集描述 |
4.3.2 Filter特征选择结果 |
4.3.3 Wrapper特征选择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多尺度收率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
5.1 引言 |
5.2 模型框架设计 |
5.2.1 混合特征选择模型 |
5.2.2 基于EMD的多尺度模型设计 |
5.3 多尺度收率预测模型 |
5.3.1 样本数据集描述 |
5.3.2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获取的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特征选择原始数据库 |
致谢 |
(5)基于SDG-FTA方法的催化裂化装置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理论方法综述 |
1.2.2 SDG及FTA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3 故障诊断技术在催化裂化过程的应用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SDG和FTA的故障诊断方法 |
2.1 SDG技术及相关概念 |
2.1.1 SDG基本原理 |
2.1.2 SDG建模方法及原则 |
2.1.3 SDG模型推理机制 |
2.2 FTA故障分析与评价 |
2.2.1 FTA分析概述 |
2.2.2 FTA定性分析 |
2.2.3 FTA定量分析 |
2.2.4 模糊理论在FTA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2.3 催化裂化装置建模方案 |
2.3.1 SDG模型的建模方案 |
2.3.2 基于SDG模型建立故障树的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催化裂化装置SDG模型的建立 |
3.1 催化裂化装置工艺流程介绍 |
3.2 催化裂化装置SDG建模的前提条件 |
3.3 建立催化裂化系统SDG模型 |
3.3.1 反应-再生系统SDG模型的建立 |
3.3.2 烟气能量回收系统SDG模型的建立 |
3.3.3 分馏系统SDG模型的建立 |
3.3.4 吸收稳定系统SDG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催化裂化装置故障树分析 |
4.1 基于SDG模型建立故障树 |
4.1.1 反应-再生系统FTA模型的建立 |
4.1.2 烟气能量回收系统FTA模型的建立 |
4.1.3 分馏系统FTA模型的建立 |
4.1.4 吸收稳定系统FTA模型的建立 |
4.2 催化裂化故障树定性分析 |
4.3 催化裂化故障树定量分析 |
4.3.1 获取故障率基本数据 |
4.3.2 三角模糊数求取事故概率 |
4.3.3 顶事件概率及基本事件概率重要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催化裂化装置故障诊断系统 |
5.1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5.2 故障诊断模块 |
5.3 故障知识管理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2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反—再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炼油工业中催化裂化的地位及作用 |
1.2 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其反应机理 |
1.2.1 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外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 |
1.2.3 渣油催化裂化的特点 |
1.2.4 催化裂化的发展方向 |
1.2.5 催化裂化的反应机理 |
1.3 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在延安炼油厂的地位和重要性 |
2 文献综述 |
2.1 催化裂化工艺技术 |
2.2 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类型 |
2.2.1 再生系统类型 |
2.2.2 反应再生系统 |
2.3 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主要设备 |
2.3.1 反应器类型 |
2.3.2 再生器类型 |
2.3.3 其它设备 |
3 再生系统工艺计算 |
3.1 再生系统物料平衡的计算 |
3.1.1 再生器的烧碳量及烧氢量的计算 |
3.1.2 再生器实际干空气量的计算 |
3.1.3 再生器所需湿空气量的计算 |
3.1.4 再生器烟气总量的计算 |
3.1.5 再生器总主风量及总烟气量的组成 |
3.2 再生器的热平衡及催化剂循环量的计算 |
3.2.1 再生器燃烧焦炭放热量的计算 |
3.2.2 干空气升温所需热量的计算 |
3.2.3 焦炭升温吸热量的计算 |
3.2.4 水气升温所需热量的计算 |
3.2.5 外用蒸汽耗热量的计算 |
3.2.6 催化剂耗热量的计算 |
3.2.7 再生器热损失的计算 |
3.2.8 催化剂总循环量的计算 |
3.2.9 剂油比的计算 |
3.2.10 催化剂藏量的计算 |
4 再生器的工艺设计 |
4.1 一再旋风分离器的设计 |
4.1.1 一再旋风分离器的主体设计 |
4.1.2 一再旋风分离器入口气速及料腿的核算 |
4.2 再生器溢流管的设计 |
4.3 再生器的密、稀相段设计 |
4.4 催化剂的藏量衡算 |
4.5 再生器内分布管的设计 |
4.6 下流式外取热器的设计 |
4.7 再生器主要相关参数 |
4.7.1 一再主要相关参数 |
4.7.2 二再的主要相关参数 |
5 反应器物料及热量衡算 |
5.1 反应器中的物料衡算 |
5.1.1 再生催化剂放热量的计算 |
5.1.2 再生催化剂带入烟气的放热量 |
5.1.3 蒸汽升温吸热量的计算 |
5.1.4 反应吸热量的计算 |
5.1.5 反应器热损失的计算 |
5.1.6 原料升温及汽化吸热量的计算 |
5.2 反应器热平衡的计算 |
5.3 提升管出、入口的物料衡算汇总 |
6 反应器的设计及压降核算 |
6.1 提升管直径及长度核算 |
6.2 提升管压降的核算 |
6.3 沉降器的设计 |
6.3.1 沉降器内汽提段的设计 |
6.3.2 沉降器内过渡段的设计 |
6.3.3 反应器待生斜管的设计 |
6.3.4 预提升段的设计 |
6.3.5 反应器设计参数汇总 |
6.3.6 BSX 型三级旋风分离器的设计 |
6.3.7 VQS 型旋流快分的设计 |
6.3.8 反-再系统设计流程图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模拟与操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1章 催化裂化装置的动态模拟与控制:综述 |
1 催化裂化装置简介 |
2 催化裂化装置的数学模拟 |
2.1 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2.2 再生反应动力学 |
2.2.1 烧碳反应动力学 |
2.2.2 烧氢反应动力学 |
2.3 再生器流化床模型 |
2.4 快速床高效再生器流化床模型 |
2.5 文献中 FCCU 反再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处理 |
2.6 再生热效应和反应热 |
3 操作变量分析与仿真 |
3.1 提升管 FCCU 操作变量分析 |
3.2 FCCU 稳定性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1 数学模型整体考虑 |
2 提升管反应器和原料系统动态模型 |
2.1 提升管反应器动态模型的建立 |
2.1.1 基本假定 |
2.1.2 模型建立 |
2.1.3 模型简化 |
2.2 原料性质对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2.3 原料油系统动态模型 |
3 汽提段动态模型 |
4 高效再生器烧焦罐动态数学模型 |
4.1 再生反应动力学 |
4.2 烧焦罐快速床流化模型 |
4.3 烧焦罐再生反应数学模型 |
5 高效再生器二密相床动态数学模型 |
5.1 二密相床再生反应动力学与流化模型 |
5.2 二密相床再生反应数学模型 |
6 反应器-再生器压力平衡与催化剂循环速率的计算 |
6.1 待生线路压力平衡 |
6.2 再生线路压力平衡 |
6.3 催化剂内循环线路压力平衡 |
7 压力系统动态数学模型 |
7.1 沉降器压力动态响应方程 |
7.2 分馏塔压力动态响应方程 |
7.2.1 分馏塔塔下段压力动态模型 |
7.2.2 分馏塔塔上段压力动态模型 |
7.3 分馏塔顶油气分离罐压力动态模型 |
7.4 再生器压力动态模型 |
8 催化裂化装置中的纯滞后 |
8.1 催化裂化装置中的纯滞后时间 |
8.2 纯滞后在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模型中的体现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模型求解与仿真软件及平台的开发 |
1 动态数学模型的空间离散化处理 |
1.1 提升管反应器动态模型的空间离散化处理 |
1.2 汽提段动态模型 |
1.3 烧焦罐动态模型及其离散化处理 |
1.4 二密相床动态模型 |
1.5 压力系统动态模型 |
2 催化裂化装置各部分变量关系 |
2.1 程序内部变量和变值参数 |
2.2 常数值参数 |
2.3 输入变量 |
2.4 程序内部输入变量 |
2.5 输出变量 |
3 程序结构与计算方法 |
4 催化裂化装置动态仿真软件开发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1 机理模型参数的确定 |
2 仿真实验及实验结果 |
2.1 仿真实验 |
2.2 仿真实验结果 |
3 催化裂化装置开环动态特性分析 |
3.1 动态特性分析 |
3.1.1 新鲜原料处理量增大 |
3.1.2 回炼油处理量减少 |
3.1.3 新鲜原料残炭增大 |
3.1.4 新鲜原料密度减小 |
3.1.5 新鲜原料预热温度降低 |
3.1.6 主风总量下降 |
3.1.7 主风总量不变,烧焦罐减少,二密主风增加 |
3.1.8 烧焦罐主风大幅度减少 |
3.1.9 烧焦罐和二密相藏量比例变化(烧焦罐减少,二密相增大) |
3.2 动态特性分析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系统的稳态特性 |
1 新鲜原料处理量的影响 |
2 烧焦罐主风量的影响 |
3 反应深度与原料预热温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系统稳定性分析 |
1 不作任何控制时系统的稳定性 |
2 在控制藏量的条件下系统的稳定性 |
2.1 动态机理模型的线性化处理 |
2.1.1 提升管反应器模型线性化处理 |
2.1.2 汽提段模型线性化处理 |
2.1.3 烧焦罐模型线性化处理 |
2.1.4 二密相床模型线性化处理 |
2.2 线性化模型 |
2.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 |
3 系统稳定性分析综合仿真实验 |
3.1 脉动实验及其结果 |
3.2 随机噪声扰动实验及其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催化裂化装置的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国内外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
1.1.1 催化裂化研究历史回顾 |
1.1.2 催化裂化发展现状 |
1.1.3 中国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 |
1.1.4 催化裂化技术发展趋势 |
1.2 催化裂化装置能耗构成及基本水平状况 |
1.3 降低能耗的技术措施及计算机软件技术 |
第2章 2~#催化装置介绍及能耗分析 |
2.1 催化裂化装置及能耗情况介绍 |
2.2 基准能耗 |
2.3 标定能耗及分析 |
第3章 装置余热锅炉改造方案 |
3.1 现状及背景 |
3.2 技术方案分析 |
3.2.1 改造目的 |
3.2.2 改造原则 |
3.2.3 方案说明 |
3.3 流程简述 |
3.4 研究结果 |
第4章 热供料与热联合改造方案 |
4.1 现状及背景 |
4.1.1 炼油区域现状 |
4.1.2 催化装置进料现状 |
4.2 技术方案分析 |
4.2.1 优化原理 |
4.2.2 改造方案 |
4.3 流程简述 |
4.4 研究结果 |
第5章 低温热利用方案 |
5.1 现状及背景 |
5.2 技术方案分析 |
5.2.1 热源部分 |
5.2.2 热阱部分 |
5.2.3 低温热水系统 |
5.3 流程简述 |
5.4 研究结果 |
第6章 气压机组改造方案 |
6.1 现状及背景 |
6.2 技术方案分析 |
6.3 流程简述 |
6.4 研究结果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催化裂化装置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水平 |
1.2 催化裂化在石油加工的重要地位 |
1.3 催化裂化装置的简介 |
1.4 催化裂化装置事故分析 |
1.4.1 化工企业事故的统计和分析 |
1.4.2 催化裂化装置事故统计和分析 |
1.5 研究本课题意义 |
第2章 危险性分析评价方法 |
2.1 两类危险源的划分和确认 |
2.2 危险性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 |
2.2.1 国内外危险性分析评价工作的发展 |
2.2.2 定性分析评价 |
2.2.3 定量分析评价 |
2.2.4 作用连锁的模型 |
2.3 本文评价方法的选择和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3章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
3.1 生产工艺流程 |
3.1.1 装置机理 |
3.1.2 装置的工艺流程 |
3.2 工艺物料、产品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
3.3 工艺过程危险性分析 |
3.3.1 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 |
3.3.2 对催化裂化工艺过程进行HAZOP分析 |
3.4 对设备危险性的分析—FMEA法 |
3.4.1 FMEA法概述 |
3.4.2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步骤 |
3.4.3 对催化裂化装置设备进行FMEA分析 |
3.5 火灾爆炸危险性大的关键装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道(DOW)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评价 |
4.1 道(DOW)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简介 |
4.2 道(DOW)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评价的应用 |
4.2.1 火灾爆炸指数 |
4.2.2 选取评价单元 |
4.2.3 计算损失 |
4.3 确定催化裂化装置权重系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作用连锁模型的危险辨识和控制 |
5.1 作用连锁的模型 |
5.1.1 作用连锁模型表述 |
5.1.2 危险控制系统(HCS)作用定理 |
5.1.3 基于作用连锁模型进行危险辨识和控制的基本步骤 |
5.2 反应器火灾(爆炸)作用连锁模型的危险辨识及控制 |
5.2.1 第一种作用连锁模型 |
5.2.2 第二种作用连锁模型 |
5.2.3 第三种作用连锁模型 |
5.2.4 第四种作用连锁模型 |
5.3 再生器火灾(爆炸)作用连锁模型的危险辨识及控制 |
5.3.1 第一种作用连锁模型 |
5.3.2 第二种作用连锁模型 |
5.3.3 第三种作用连锁模型 |
5.3.4 预防措施 |
5.4 事故管理致因的作用连锁模型及其危险辨识和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分析 |
6.1 池火灾 |
6.1.1 池火灾后果评价模型 |
6.1.2 事故后果分析 |
6.2 爆炸 |
6.2.1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 |
6.2.2 蒸气云爆炸后果评价模型 |
6.2.3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后果评价模型 |
6.2.4 事故后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催化裂化装置中烟气轮机长周期运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烟气轮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2 国内外烟气轮机故障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烟气轮机故障诊断技术现状 |
1.2.3.1 常见烟气轮机故障诊断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 |
1.2.3.2 烟气轮机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4 烟气轮机长周期高负荷运行的途径和方法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炼化二烟气轮机故障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 |
2.1 YL-5000G烟气轮机概况 |
2.2 YL-5000G烟气轮机运行工况 |
2.3 烟气轮机故障原因分析 |
2.3.1 旋风器效率低,三旋结垢严重 |
2.3.1.1 三旋采样方法及原理 |
2.3.1.2 炼化二催化装置三旋分析及结垢 |
2.3.2 催化剂粉尘原因 |
2.3.2.1 烟气轮机出口催化剂颗粒小 |
2.3.2.2 催化剂中金属含量过高 |
2.3.3 烟气轮机入口温度低 |
2.3.4 临界流速喷嘴泄气率不足 |
2.4 采取的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炼化六烟气轮机故障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 |
3.1 YL-12000J烟气轮机概况 |
3.2 YL-12000J烟汽轮机运行工况 |
3.3 烟气轮机故障原因分析 |
3.3.1 旋风器效率低 |
3.3.2 催化剂粉尘原因 |
3.3.2.1 烟气轮机出口催化剂颗粒小 |
3.3.2.2 催化剂细粉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3.3.2.3 催化剂细粉颗粒成分分析 |
3.3.3 工艺操作影响 |
3.4 采取的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气轮机长周期运行、提高效率的措施 |
4.1 本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2 广州石化烟气轮机组运行管理措施 |
4.2.1 烟气轮机运行管理经验 |
4.2.2 现场管理 |
4.2.3 实施状态监测工作 |
4.2.4 机组改造 |
4.3 大连石化烟气轮机组运行管理措施 |
4.4 齐鲁石化烟气轮机组运行管理措施 |
4.5 本装置烟气轮机机组运行管理措施 |
4.5.1 两器方面的调整 |
4.5.2 烟机、主风机、三旋、四旋等系统的优化操作 |
4.5.3 催化剂(新鲜剂、平衡剂)的优化 |
4.5.4 原料油性质的优化 |
4.5.5 其它方面 |
4.5.6 人员制度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3101厂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备设计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3101厂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备设计总结[J]. 后字277部队研究设计所. 炼油设计, 1974(01)
- [2]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炼油装置定型化设计[J]. 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设计研究所. 炼油设计, 1974(01)
- [3]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安装工艺研究[D]. 谭航行.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7)
- [4]数据驱动的多尺度建模及其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应用[D]. 曹道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基于SDG-FTA方法的催化裂化装置故障诊断研究[D]. 李想. 燕山大学, 2018(05)
- [6]2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反—再系统的设计[D]. 赵鹏飞. 陕西科技大学, 2012(10)
- [7]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模拟与操作分析[D]. 罗雄麟. 中国石油大学, 1997(02)
- [8]催化裂化装置的节能优化研究[D]. 闫成波.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9]催化裂化装置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及评价[D]. 潘丽芳. 东北大学, 2008(03)
- [10]催化裂化装置中烟气轮机长周期运行问题研究[D]. 李玉超. 北京理工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