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长洲[1](2020)在《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21世纪初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以来,构建课堂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教育要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重要趋向。上海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上海市中学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怎么样?以及如何进一步在上海市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为回答上述问题,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对进一步深化上海市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有所裨益。首先,研究编制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量表;其次,研究运用自编量表对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再次,研究探究了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最后,研究对教师相关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探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编制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估量表包含26个题项,四个维度,分别是创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声音、鼓励高阶思维和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经过对该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良好,可以作为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的评估工具。(2)当前上海市中学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水平较高,且体育教师感知水平显着高于学生感知水平。从学生评估角度,上海市中学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性别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显着性影响。从教师评估角度,不同教龄、职称、学历、授课规模以及周课次量均会对体育教师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具有显着性差异。(3)研究发现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可以显着改善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学习动机、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课学业成绩。其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和学习动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课学业成绩之间均呈双重中介效应。(4)研究发现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效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念可以显着预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自主支持可以显着预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创建积极关系、尊重学生声音以及鼓励高阶思维,而对适应个体差异没有显着预测作用;体育教师的一般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没有显着预测作用。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反思意识、自主支持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念培育可以改善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水平。
张子民[2](2016)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文中指出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体育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体育观和价值观。而目前高中体育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高中体育课中有必要加以推广。从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概念和作用入手,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应用方法和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经验和借鉴。
许燕[3](2020)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一直是上海市教委推出的一项重要课程与教学改革举措,同时也是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在二期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方法愈加趋于兴趣化和多样化,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特点。但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现有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是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个别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仍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上也很少有实质性的推进。究其原因,与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缺乏清晰的设计理念、思路和方案以及体育组和体育教师层面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和探索不无关系。因此,不管是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从“以人为本”来看,如何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疏通好路径,为改革提供具体的操作思路,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抽样选取14所小学进行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为上海市学校体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总体上来看,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比较好,但是,由于师资场地紧张,部分教师以及学校仍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中状况不佳,课程改革一般。2.体育课模式改革比较合理,符合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要求,并且部分学校根据年级进行课时划分,体现了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兴趣化、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通过变换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比较合理,学校还配备了学生热爱的体育设施,但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4.情境教学模式和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较多。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若通过创新手段,给课堂增添趣味性因素,不仅能引导小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还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通过游戏的最终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点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5.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表现的都比较积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提问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提问为辅。教师的问答策略运用不太合理,提问效果一般。6.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形成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教学评价形式。学生自我评价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使用率不高,教师的有效指导不足。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比较及时准确。7.大部分教师在电化教学技术的使用上掌握较好,但对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李龙飞[4](2020)在《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篮球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对篮球运动的重视。我国的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建国以来,我国便开始逐步普及班级化教学,特定的社会时代衍生出了传统式教学。传统式教学能将教育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对我国教育的普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传统式教育弊端也非常明显,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味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使得教师主导逐渐演变成“教师主体”。传统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导致本本主义和思维定式等,不能达到教育目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式教学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到了需要迫切改变的阶段,否则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机械性思维的人,将使得教育目的大打折扣,不利于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传统式教学法迫在眉睫。体育教学中传统式教学的枯燥乏味,让学生无法培养起体育习惯,而是将体育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和压力,终身体育的价值理念就更无从谈起了。在我国当前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背景下,以传统式教学法为主的小学篮球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要,不利于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不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让本应该生机盎然的体育课逐渐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动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已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式教学中有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心思想,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发扬教学民主,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茁壮成长。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传统式教学占据教学的主要地位,一方面这是建国以来传统式教育的普及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启发式教学还未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其中包括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手段方法匮乏等,种种原因导致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受到阻碍。启发式教学法以善于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创造力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在小学篮球课堂中引进启发法式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小学篮球课堂教学效率。本研究在小学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研究,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此教学法是否适应小学篮球的教学,以及该教学法的价值。国内的启发式教学法多应用于中学、高校体育篮球课程之中,而在小学阶段则很少有对启发式教学的研究;而至于小学阶段教师应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得作为篮球初学者的小学生能够对篮球产生兴趣并促进篮球技术提高,目前并没有详尽的课堂实验方法。本研究以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发展特征为依据,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两个班级学生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在小学篮球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来进行实验,利用问题启发教学、练习启发教学、情感启发教学、讲解启发教学等教学手段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们共同发现问题,突出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本。在对实验班教学时首先是篮球技术动作模型建立阶段,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动作模型,对所学动作有整体感知。随后组织学生们进行分组练习,运用对比学习法,让学生们自我不断改进动作。在学生们练习后,教师进行动作演示,其中可以运用“错误动作演示”等教学手段对学生们进行启发教育,刺激学生独立思考,加快动作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和表扬,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外部表现。有条件的学校注重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当地的文化、游戏等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在小学篮球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进行实验时,本研究采取了对照实验法,设置了兴趣问卷调查表,对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和基本篮球技术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据对比。通过实验得出,启发式教学法相比传统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篮球兴趣的培养和个人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的提高,对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培养意义,为其在小学篮球课堂教学上的推广提供了实践依据。同时,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尤其是要掌握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做到启发“有理有据”,拓宽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形式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案。本研究客观总结分析了传统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学习缺乏主观主动性,学习兴趣低下、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压抑等问题,但也同时肯定了传统式教学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较快普及教育知识的优势,传统式教学就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班级化教学衍生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前人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为启发式教学在中小学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前人的研究基本都限定在中学和大学,对于小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启发式教学方案。本研究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启发式小学篮球教学实验方案,提出了本实验在我国小学篮球教学中推广应用的教学建议。文中对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篮球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结论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小学篮球课程启发式教学中,注意运用平板电脑等多媒体影像技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依据,对掌握不同程度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进行语言激励和动作纠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教学中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更好的掌握篮球技术动作,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热情的提升,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练习和锻炼,提高基本技能和身体素质。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启发式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才能更好地在小学篮球课堂开展启发式教学,这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才有可能做好启发式教育。通过本研究证明启发式教学在小学篮球课堂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为更好的进行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出丰富且实用的课程安排,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激励和动作演示应更直观形象,多进行直观启发,少进行抽象启发,这也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建议将启发式教学运用于不用年龄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一套或几套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案。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促进启发式教学在小学篮球课堂中的运用,为小学篮球教育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李继华[5](2012)在《对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点与功能,从八个方面分析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从而使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薄纯洁[6](2020)在《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我国小学韵律操课,发现我国当前小学韵律操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具体的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SPEM课程理念对我国小学韵律操课的教学进行优化创新;验证优化后的小学韵律操课,能否产生优于我国小学韵律操课的教学效果,对小学韵律操课的教学实施提出改进建议。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SPEM课程和我国小学韵律操课的教学进行分析对比,并根据SPEM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小学韵律操的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运用教学实验法,选择了上海市平凉路第三小学3年级的2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验;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际测量法对2个班级的体育健康知识、韵律操技能水平、体育情境兴趣、体育期望价值以及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小学韵律操课和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能促进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实验后实验班的体育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班,两个班级成显着性差异(P﹤0.05);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提高了学生的韵律操技能学习效果,实验后实验班的韵律操技能得分高于对照班,且与对照班成显着性差异(P﹤0.05);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在学生的期望价值中的期望信念、重要价值、效用价值上均产生显着效果,且两个班级成显着性差异(P﹤0.05),在内部价值维度上,有一定效果,但两个班级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能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情境兴趣,且注意力、挑战性等五个维度均与对照班成显着性差异(P﹤0.05);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高于我国小学韵律操课,且两个班级成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整合教学框架,建立完善的小学韵律操课的课时计划;丰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两大内容的有机结合;转换韵律操技能教学方法和学练形式的固有模式;优化教学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评价和韵律操技能评价相结合。
赵永霖[7](2019)在《启发式教学在曲阜市青少年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关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已经长达20年之久,理论上一些问题已经渐渐理清,但是当前的体育教学研究仍然定位有不同的意见。当前有关体育教学的研究很多,对于一些实验性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很多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年龄、心理、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各种诱导和启发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原理和结论、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实验法为主,以曲阜市青少年羽毛球培训基地的20名青少年为实验对象,受试者的年龄在13-15岁。在实验的过程中,将20名青少年采用分层抽样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教学,每组男生8人,女生2人。参与本次羽毛球培训的青少年均为零基础,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传统式教学。实验的时间为每周2次,每次90分钟。在对两个组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羽毛球课后,对两组青少年进行了选定指标的测试,选定的指标有基本的身体素质和基础的击球技术,然后对启发式和传统式训练前后的青少年羽毛球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进而得到了以下结果和结论。结果:1、实验组学生在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上均呈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对照组学生在下肢爆发力的素质上提高非常显着(P<0.01),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上均呈现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在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上均差异性不大(P>0.05)。2、实验组学生在羽毛球的发高远球、正手击高远球、正手挑球以及正手放网上均呈现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对照组学生在羽毛球的发高远球、正手击高远球、正手挑球和正手放网上均呈现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在各项技术上均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启发式教学和传统式教学都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具体表现在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方面,但启发式教学相比传统式教学并不能显着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2、在教学中,两种教学方法对青少年的羽毛球技术都有非常显着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发高远球、正手击高远球、正手挑球以及正手放网方面,从各项羽毛球技术提升的幅度来看,启发式教学提升的幅度高于传统式教学。3、相对于传统式教学而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
王建[8](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李晏喜[9](2016)在《足球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足球运动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和兴起,校园足球发展也进一步不断深入。项目的发展及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校园足球的发展要从小学开始积极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努力打好足球项目基础,建立学生完备的足球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和提高足球水平。足球课的上课形式以及教授技术动作的过程更是足球普及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足球游戏的融入能够使得小学生具备较高的专注度和参与度,能够使得学生很好的加入到足球运动中来,不缺开心的心情和完备的技术学习,让足球游戏使学生们体会到快乐体育的内涵。本文以足球游戏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足球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能够在热身阶段更好的起到热身作效果,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快理解。2、小学体育课中教师通过足球游戏作为载体,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的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活跃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3、小学体育课中学生通过足球游戏能够增加学习足球课的兴趣;增加学习足球课的内在动力,产生积极的竞争意识。4、积极健康的足球游戏能够帮助学生产生快乐体育的氛围,更好的培养学生快乐体育理念,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荆文波[10](2021)在《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了新时代,新时期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各类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2月,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创建培养人才的模式,倡导合作式、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参与式教学”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该方法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之间的关系,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2019级初等教育学院篮球公选课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22名男生,8名女生,对照班22名男生,8名女生,两个班级共计60人,进行为期八周的教学实验,在实验中尽量控制教学方法为整个教学实验中唯一变量。研究结果:(1)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水平、体育学习兴趣、成就动机水平各个维度之间均不存在差异性。(2)在身体素质上,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都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3)在篮球技术上,对照班在原地定点投篮和一分钟全场往返上篮成绩有一定的提升,而实验班测试结果更具有显着性差异,在原地定点投篮项目上均值由2.06提升到3.00,一分钟全场往返上篮均值由2.83提升到3.86。相较于对照班提升幅度明显。(4)在体育学习兴趣上、实验班在“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程度”“课外自主学习程度”“喜欢体育课的程度”三个维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厌恶学习的程度”维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在成就动机水平上,实验班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维度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着性差异且相较于对照班提升幅度明显。结论:(1)参与式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并无明显效果;(2)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对技能水平的掌握;(3)参与式教学在提升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明显效果;(4)参与式教学能够提升大学生成就动机。
二、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国际趋势: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
1.1.2 政策导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关注“教”到“学”的转变 |
1.1.3 研究趋向:体育课堂教学研究中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
1.1.4 实践诉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有待评估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5 研究假设 |
1.6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研究 |
2.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阐释 |
2.1.1 “学生”与“学习者”的辩证考究 |
2.1.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涵 |
2.1.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 |
2.1.4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内涵 |
2.2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
2.3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2.3.1 麦库姆斯和米勒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模型 |
2.3.2 本研究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
3.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 |
3.1.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14条原则 |
3.1.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构成要素 |
3.1.3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优化 |
3.2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
3.2.1 预测试与检验 |
3.2.2 正式发放与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现状 |
4.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概况 |
4.2 学生感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
4.2.1 不同性别学生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2.2 不同年级学生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异 |
4.3 体育教师感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
4.3.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2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3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4 不同学历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5 不同授课班级规模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3.6 不同周课次量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 |
5.1 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影响效应 |
5.1.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 |
5.1.3 分析与讨论 |
5.2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 |
5.2.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5.2.2 实证检验与结果 |
5.2.2.1 研究工具 |
5.2.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5.2.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5.2.2.4 分析与讨论 |
5.3 对学生体育课学业成绩和体质健康成绩的影响效应 |
5.3.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5.3.2 实证检验与结果 |
5.3.3 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师信念相关因素对上海市中学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效应. |
6.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6.2 实证检验与结果 |
6.2.1 研究工具 |
6.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6.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
6.3.2 体育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
6.3.3 体育教师自主支持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
6.3.4 体育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
7.1 为学而教:重视体育教师相关信念的培育 |
7.2 因境设学:强调情境化的体育课堂设计 |
7.3 师生对话:构建“交互性”的教学主体间关系 |
7.4 因材施教: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主体差异评价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反思 |
8.2.1 研究创新点 |
8.2.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学生) |
附录2 问卷调查(体育教师) |
附录3 访谈提纲(体育教师)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高中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
(一)学生主动学习十分困难 |
(二)重应试教育轻学生体质培养 |
(三)考核无法体现公平竞争的体育观 |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的方法及实施 |
(一)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的方法类型 |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具体措施 |
(3)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小学兴趣化概念研究 |
2.2 有关快乐体育的研究 |
2.3 快乐体育园地的研究 |
2.4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
2.5 校本课程的研究 |
2.6 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研究 |
2.7 小学体育课趣味性的研究 |
2.8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课程改革方面 |
4.1.1 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
4.1.2 校本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
4.1.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
4.2 体育课程教学方面 |
4.2.1 情境教学模式开展情况分析 |
4.2.2 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
4.2.3 有效提问环节使用情况分析 |
4.2.4 参与讨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
4.2.5 展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
4.2.6 自评、互评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
4.2.7 电化教育技术开展情况分析 |
4.2.8 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开展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4)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小学篮球启发式教学的现状研究 |
2.2 国内外对于篮球课程中启发式教学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2 国外文献综述 |
3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和创新性研究 |
3.1 启发式教学法的界定 |
3.2 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
3.3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
3.4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 |
3.5 启发式教学法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
3.6 启发式教学法的创新性研究 |
3.7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篮球课堂中的实施意义 |
4 小学篮球启发式教学法实验研究 |
4.1 研究目标 |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启发式教学法篮球教学的实验设计 |
4.3.1 实验对象及时间、地点 |
4.3.2 实验设计 |
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所有实验对象测试结果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差异性检测 |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差异性检测 |
5.2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基本篮球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
5.3 实验后所有实验对象测试结果分析 |
5.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差异性检测 |
5.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差异性检测 |
5.4 问卷调查的发放 |
5.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4.2 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4.3 实验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5 启发式教学法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
5.5.1 教师方面 |
5.5.2 学生方面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山师附小篮球课教案(实验班) |
附件2 山师附小篮球课教案(对照班) |
附件3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4 《篮球运动调查表》 |
致谢 |
(5)对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启发式教学的定义及意义 |
二、体育课中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与功能 |
三、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
四、结束语 |
(6)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1.2 我国小学韵律操课的整体教学有待改善 |
1.1.3 SPEM课程模式为优化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小学体育教学优化 |
2.1.2 小学韵律操 |
2.1.3 美国SPEM课程 |
2.2 国内外小学韵律操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小学韵律操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小学韵律操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关于SPEM课程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关于SPEM课程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外关于SPEM课程的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实际测量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传统小学韵律操教学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学目标侧重于韵律操技能目标的实现 |
4.1.2 教学内容不够全面,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内容教学 |
4.1.3 教学方法单一且使用频率高,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
4.1.4 学练形式受韵律操教学内容的限制,缺乏创新设计 |
4.1.5 教学评价体系有待改善,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
4.2 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的优化设计 |
4.2.1 教学目标的优化 |
4.2.2 教学内容的优化 |
4.2.3 教学方法的优化 |
4.2.4 学练形式的优化 |
4.2.5 教学评价的优化 |
4.2.6 小结 |
4.3 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优化方案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 |
4.3.1 实验设计流程 |
4.3.2 教学效果分析 |
4.4 基于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经验总结 |
4.4.1 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突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
4.4.2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要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
4.4.3 学练形式创新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4.4 设计多维度、多方式的教学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7)启发式教学在曲阜市青少年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启发式教学方法概念的综述 |
2.1.2 关于启发式教学特点的综述 |
2.1.3 关于启发式教学应用研究的综述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
4.2 启发式和传统式教学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结果分析 |
4.2.1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
4.2.2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 启发式和传统式教学对青少年羽毛球技术的结果分析 |
4.3.1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羽毛球技术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
4.3.2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羽毛球技术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羽毛球技术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果 |
5.2 结论 |
5.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测量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德尔菲法 |
3.3.5 观察法 |
3.3.6 内容分析法 |
3.3.7 数理统计法 |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
8.1 结论与建议 |
8.2 创新 |
8.3 不足 |
8.4 展望 |
9 致谢 |
参考文献 |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
附件 |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
(9)足球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游戏及体育教学与体育游戏的关系 |
2.2 足球游戏与足球教学的关系 |
2.3 体育教学与足球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足球游戏与足球教学之间的关系 |
4.1.1 小学体育教学课的内容安排 |
4.1.2 足球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内容 |
4.1.3 综合编写与设计 |
4.2 在小学体育教学课中进行足球教学实验 |
4.2.1 足球游戏在热身中的运用 |
4.2.2 足球游戏在足球技术学习中的运用 |
4.2.3 实验的结果及对比 |
4.3 对实施效果的改进意见 |
4.3.1 游戏运动强度的调整 |
4.3.2 游戏复杂性需降低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2 国外相关研究 |
1.5.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5.4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
1.5.5 文献综述小结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教学实验法 |
2.2.4 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分析 |
3.1.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3.1.2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对比分析 |
3.1.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3.1.4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就动机对比分析 |
3.2 实验后各项测试指标分析 |
3.2.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与分析 |
3.2.2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对比与分析 |
3.2.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与分析 |
3.2.4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就动机对比与分析 |
3.3 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应用过程中教学反思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参与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 |
4.1.2 参与式教学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篮球技能水平 |
4.1.3 参与式教学能够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4.1.4 参与式教学能够提升大学生成就动机 |
4.2 建议 |
4.2.1 将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课进行广泛推广 |
4.2.2 促进学生与教师主体观念转变,积极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
4.2.3 加大公共体育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负荷 |
4.2.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对于不同学生要做到有的放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调查量表 |
附录2 成就动机调查量表 |
附录3 实验过程照片 |
附录4 实验各项数据测试方法 |
附录5 学生上课教案 |
附录6 实验部分数据 |
附录7 |
附录8 专家访谈提纲 |
四、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D]. 陈长洲.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2]高中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 张子民. 中国教育学刊, 2016(S1)
- [3]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D]. 许燕.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龙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5]对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探讨[J]. 李继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 [6]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的优化研究[D]. 薄纯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启发式教学在曲阜市青少年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永霖. 西安体育学院, 2019(01)
-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足球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D]. 李晏喜.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10]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D]. 荆文波.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