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批准、发布机械行业标准项目表(仪器仪表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申屠军[1](2020)在《核电数字化设计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当今世界内容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将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核电数字化设计系统是一个基于统一数据源的、以模型/数据为载体的、覆盖全专业的、高度协同和自动化的在线设计环境。本论文结合核电设计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核电数字化设计体系下的数字化协同设计模式,形成了核电数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制定了核电设计的数据规范,然后在核电工程的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的基础上,开发了服务于核电数字化设计的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并在工程项目上开展了应用和验证。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了企业基于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字化设计的方法框架。首先是在“三个设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独立的数据管理系统,满足不同平台和专业间的数据交换需求。然后在数据管理系统上搭建自动化设计流程,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精细化的数据服务,实现高效和深度的协同设计机制。最后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上采用数据辞典和设计基线解决数据的一致性问题,通过编校审的同步流程提供数据质保方案,通过规则检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提出了系统性的新型的数据管理方法,它由“名值分离”的数据存储方法、“对象分解”的物项组织方法、和“逐层配置”的属性定义方法三个方面组成,解决了传统的“实体-关系”建模方法对核电设计数据的不适用问题。“名值分离”的数据存储方法,通过参数的元数据和值数据分别建模和存储,从而适应核电设计数据的对象多、属性多、版本不定、格式自由等特点。“对象分解”的物项组织方法,通过类的分解和组合,形成清晰的电厂物项分解结构,解决了物项与其部件、物项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系问题。“逐层配置”的属性定义方法,通过可重用元素的逐层配置,使属性定义更方便、结构更清晰、过程更自动。然后基于上述方法,对核电设计对象及其属性开展了梳理,形成了以类分解结构和类属性清单为主体的电厂设计数据规范。完成方法理论和数据模型的建设之后,本论文对数据管理系统在核电数字化设计体系中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模型和功能需求的互动和迭代,形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控、数据配置、数据呈现、数据应用等六大核心功能。然后对每项功能的实现方法和表现方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可进行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的算法逻辑。完成需求分析和算法研究之后,本论文基于软件工程的模式开展了数据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软件编码。平台采用MVC(模型-视图-控制)的编程框架。逻辑上,由自下而上的资源层、连接层、组件层、应用层四个层级组成。视图结构按照“采、存、管、配、呈、用”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每个功能模块从底往上,按照持久层的定义、数据库操作层的重写、中间业务逻辑组件层的开发、控制器层的编码、以及最后视图层的展现,构筑软件编码的结构体系。本论文通过工程实践,即在数字化设计体系中开展供热堆项目的设备研发、工艺设计、电控设计、以及事故分析,证明了基于数据管理系统的流程和数据驱动的协同设计模式的高效性和实用性。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对CAP1400示范工程的设计数据的导入和应用,证明了系统服务于数据结构化和持久化存储的单独应用的功能和价值,解决了企事业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业务信息的数字化保存问题。
张一平[2](2019)在《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十九世纪末漠河金矿的设局开采和中东铁路的修筑运行,黑龙江省的近代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尤其是铁路工业的兴起和外国移民的涌入,大大带动了黑龙江各门类工业的繁荣,因此也建设了一大批工业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与苏联接壤的地理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中央政府将一大批重点企业安排在黑龙江,由此产生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几座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同时,煤矿与石油的丰沛使本省诞生了突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也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黑龙江工业早期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不断发展演变,建国以后“苏联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看出工业建筑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经济文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梳理探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黑龙江近代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驱动因素和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地区分布等几方面的考察研究,希望能够将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概括出来。第二部分在总体概况已掌握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现代工业遗产部分,即建设于1949年至1978年的工业工程。因为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已有专题研究,本文不再单独探讨。此部分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工厂选址、布局模式、规划特色等要素,挖掘其与城市形态之间的联系;之后选取三类最典型的工业遗产类型,即“156项”城市工业遗产、煤矿工业遗产与大庆油田工业遗产,分别讨论各自特点,并进行对比总结。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本省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调研,并基于实践案例为今后黑龙江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策略提供参考。总之,本文以黑龙江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实例分析、图示分析等方法来对其形成及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对现存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总结,以完成对黑龙江工业遗产的全方位掌握,并进一步分析现代工业遗产典型类别的构成与特色,以及改造实践的优劣,这不仅可以理清黑龙江地区工业遗产的现状及现代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同时也可以为其保护和更新提供参考。
邓瑞源,王福囤,梁雪元,潘建均,吴飞飞[3](2017)在《国际国内核领域标准概况》文中认为文章调研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组织在核领域标准方面的情况,梳理了美国和法国在核领域的标准化组织及其制定发布的标准,重点介绍了我国与核领域相关的各类标准的现状。
李东霖[4](2015)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属性,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政治军事战略的实现;同时具有新兴性,技术新、工艺新、应用领域新;其发展和新产品使用事关我国的民生问题、社会生态问题,并能带动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具有广泛的增长空间。国家层面规划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助于相关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驱动转变,引领经济内生增长并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着变化;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进程中,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需要促进产业结构演进,还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其技术性、经济性、社会性、资源性和市场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程中,根据层次分析法(AHP)得出的结论,首先突出表现在产业的技术创新含量,其次是产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并兼顾产业的社会效益。方案层中R&D投入强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生产率上升基准、企业社会贡献度这些指标的权重最大,这些实证结果为科学和准确选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产业的本质是企业,产业发展最终落实在企业发展上。企业的本质是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框架体系中,产业的选择和培育集中要求培育和创造产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也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论文根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技术需求特征,综合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Entrepreneur企业家——Government政府——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环境Environment(EGSE)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中突出技术市场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市场的完善。根据摩尔新定律和企业理财理论分析了产业融资需求;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债务融资中银行和企业的博弈,研究表明产业资本供给方面普遍存在麦克米伦缺口。用数据包络法(EDA)结合BCC指标分解方法,选取了102家数据测算了深沪两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市公司金融支撑的绩效。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对生物医药产业(1.00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0.920),新材料产业(0.826),节能环保产业(0.825)的支持效率相对较高,而新能源产业(0.723),高端装备制造业(0.669),新能源汽车产业(0.554),因规模效率指数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尚未达到最优,还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我国七大领域不同产业面临不同的业界国际竞争态势、技术难题、资源瓶颈,本文联系产业和企业实际,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理论,遵循产业理论——产业政策——产业创新实践的路线,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模型工具,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就产业的技术和资金发展要素加以实证研究,分析技术投入和产出现状,资本投入的供给和需求,金融支撑的效率。并在查找最新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论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试图解决如何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怎样扫除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生产力障碍?怎样统筹和协调区域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在政策研究中系统的查阅和整理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及部委的相关政策文件,在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将实际政策落实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和支持上,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中强调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待市场的检验,突出体现在财政政策实证研究的因变量是企业的市场产出即主营业务收入;在金融支撑章节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投入产出效率做以分析,突出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对我国现行财政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效果的分析,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采用OLS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出口交货值、固定资产投资,政府以前年度研发投入资金,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这些变量呈同向变动关系,且影响明显。研究表明财政政策具有正向激励的效果,但财政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带动效果亟待增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设计及实践收效,经验表明各国政府普遍注重规划和引导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制度设计、培育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并设置强有力的产业政策,都有助于本土战略性新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论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区域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究进一步完善和积极运用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战略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改进的举措,综合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陈卓[5](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本刊编辑部[6](2012)在《2011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十一五"以来,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推进和实施标准化战略,较好地调动了机械工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为机械工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值此新年之际,我刊对机械工业主要行业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汇总,以馈读者。以下各行业标准化工作情况由相关标委会供稿,本刊整理。
本刊编辑部[7](2011)在《2010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机械工业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重新回到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行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表现在: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取得较大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贸易由逆转顺。2010年1月~10月机械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1.4%,比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速(16.1%)高出5.3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工业各行业之首,完成总产值11.5万亿元,同比增长33.82%。从总产值同比增长速度来看,13个分行业中工程机械增速最高,为50.30%;机床、汽车、基础件、内燃机次之,为40%左右;仪器仪表、电工、文办、石化通用再次,为30%左右;之后为食品包装机械、农机、重机较低,达到20%以上。与此同时,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标准体系逐渐完善,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步伐加快,这些都为机械工业发展打下了夯实基础。值此新年之际,我刊对机械工业主要行业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汇总,以馈读者。以下文字由相关标委会供稿,本刊整理。
王利中[8](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本刊编辑部[9](2010)在《机械工业在高速发展中继往开来》文中认为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机械工业总体表现令人满意。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月~9月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0%,上年同期19.70%。完成总产值76119亿元,同比增长10.99%,上年同期27.52%。2009年产销增速在近七年中第一次降至10%左右,下降幅度之大超过了年初预计。与此同时,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机械工业的整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机械工业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值此新年之际,我们对机械工业主要行业运行及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汇总,以馈读者。以下文字由本刊2009年第一至第十二期"聚焦"栏目及相关资料汇编整理而成。
李安民[10](2008)在《我国紧固件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提出2007年全国紧固件产量达到525万吨,销售收入440亿元,其中出口增速更快,全年紧固件出口总量为257万吨,这些都充分表明紧固件行业仍然保持适度、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同时,紧固件标准也在飞速发展。截止到2008年7月已批准发布的紧固件现行国家标准419项,机械行业标准35项,其中,基础标准79项,产品标准375项;现有国际标准183项,已转化176项,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6.2%。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紧固件国家标准无论从先进性还是适用性上,与国外先进标准尚有一定差距。次此,本刊邀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李安民、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紧固件专业协会会长冯金尧、晋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志清、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钢轧总厂技术质量部副部长宋强、北京标准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丁海军就如何加快紧固件标准化进程,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等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2001年批准、发布机械行业标准项目表(仪器仪表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批准、发布机械行业标准项目表(仪器仪表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数字化设计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通用行业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
1.2 核电行业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
1.3 工业领域的数据管理现状 |
1.4 现有软件的局限和方法的欠缺 |
1.5 需求来源和工程背景 |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化设计模式和数据管理方法 |
2.1 核电数字化设计体系的平台架构 |
2.2 流程和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协同设计 |
2.3 物项分解和属性配置构建设计信息模型 |
2.4 “名值分离”的物理模型解决数据存储问题 |
2.5 数据一致性、数据质保、数据正确性的解决方案 |
2.5.1 数据辞典和设计基线保证数据一致性 |
2.5.2 编校审流程提供数据质保方案 |
2.5.3 规则检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 |
3.1 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2 数据采集的功能逻辑设计 |
3.3 数据存储的功能逻辑设计 |
3.4 数据管控的功能逻辑设计 |
3.5 数据配置的功能逻辑设计 |
3.6 数据呈现的功能逻辑设计 |
3.7 数据应用的功能逻辑设计 |
3.7.1 文档自动化的实现模式 |
3.7.2 全文检索的实现方式 |
3.7.3 变更影响分析的实现方式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程序编码 |
4.1 数据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
4.1.1 数据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
4.1.2 数据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 |
4.1.3 数据管理系统的视图结构 |
4.1.4 数据管理系统的模块划分 |
4.2 数据管理系统的程序编码 |
4.2.1 配置功能的开发 |
4.2.2 流程功能的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数据管理系统服务供热堆协同设计 |
5.1.1 核安全设备的快速研发 |
5.1.2 工艺系统的设计分析迭代 |
5.1.3 电气、堆控、剂量、信息的协同设计 |
5.1.4 事故分析的批量化开展 |
5.1.5 小结 |
5.2 数据管理系统服务示范工程数据应用 |
5.2.1 应用背景 |
5.2.2 项目准备 |
5.2.3 数据导入 |
5.2.4 数据应用 |
5.2.5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附件 |
附件1 梳理形成的18类堆芯设计分析对象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2 梳理形成的25类核电非标设备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3 梳理形成的27类工艺设计对象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4 梳理形成的21类电仪控设计对象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5 梳理形成的51类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设计对象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6 蒸汽发生器的部分设计属性元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专利 |
(2)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工业遗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黑龙江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黑龙江工业的发展历程 |
2.1 近代工业发轫期(1888-1905 年) |
2.1.1 洋务运动的尝试 |
2.1.2 铁路工业的兴起 |
2.2 近代工业发展期(1906-1931 年) |
2.2.1 日俄战争的刺激 |
2.2.2 民族工业的崛起 |
2.3 近代工业停滞期(1932-1948 年) |
2.3.1 日本侵略的垄断 |
2.3.2 解放初期的恢复 |
2.4 现代工业奠基期(1949-1961 年) |
2.4.1 南厂北迁的实施 |
2.4.2 重点工程的兴建 |
2.4.3 配套项目的建设 |
2.5 现代工业波动期(1962-1978 年) |
2.5.1 国民经济的调整 |
2.5.2 三线建设的开展 |
2.5.3 石油工业的勃兴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近现代工业遗产行业与分布 |
3.1 行业构成与特色 |
3.1.1 行业构成 |
3.1.2 行业特色 |
3.2 地区分布及其特征 |
3.2.1 南部地区 |
3.2.2 西部地区 |
3.2.3 东部地区 |
3.2.4 北部地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现代工业遗产类型与特色 |
4.1 重点企业分布与城市形态 |
4.1.1 工厂选址与布局模式 |
4.1.2 厂区与生活区的规划 |
4.2 “156 项”城市工业遗产 |
4.2.1 生产性工业建筑 |
4.2.2 行政及科研建筑 |
4.2.3 住宅及服务设施 |
4.3 煤矿工业遗产 |
4.3.1 三大矿区历史沿革 |
4.3.2 矿井与选煤厂 |
4.3.3 非生产类工业遗产 |
4.4 大庆油田工业遗产 |
4.4.1 油田勘测与开发 |
4.4.2 石油开采设施 |
4.4.3 厂房与辅助建筑 |
4.4.4 生活服务类建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5.1 相关法规及政策 |
5.2 登录情况 |
5.2.1 文物保护单位认定 |
5.2.2 工业遗产及相关认定 |
5.3 保护与利用典型案例 |
5.3.1 保护案例 |
5.3.2 改造再利用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铁路类)一览表 |
附录二: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非铁路类)一览表 |
附录三:黑龙江现代工业遗产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国际国内核领域标准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标准化组织 |
2 国际电工委员会 |
3 国际原子能机构 |
4 美国核领域标准情况 |
5 法国核领域标准情况 |
6 我国核领域标准情况简介 |
6.1 国家标准 |
6.2 国家军用标准 |
6.3 核行业标准 |
6.4 核电标准 |
6.5 集团企业标准 |
6.6 团体标准 |
7 总结 |
(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拟实现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
(一)战略性和新兴性 |
(二)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 |
(三)以重大发展需求为动力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
(一)知识技术密集 |
(二)物质资源消耗少 |
(三)成长潜力大 |
(四)综合效益好 |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作用 |
(一)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 |
(二)推动节能减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三)有助于创新驱动经济内生增长 |
(四)满足社会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 |
(一)选择的基本原则 |
(二)选择的指标体系 |
(三)选择方法和选择标准 |
(四)实证分析与结论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基础条件分析 |
(一)工业基础雄厚 |
(二)研究开发成果丰硕 |
(三)投融资环境优良 |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 |
(一)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
(二)培育和创造市场需求 |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模式 |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二)打造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平台 |
(三)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 |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因素 |
一、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分析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分析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 |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市场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
一、金融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机理 |
二、金融需求的理论分析 |
(一)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金融支持需求 |
(二)摩尔新定律与产业融资需求 |
(三)企业理财理论与产业融资需求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分析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供给的麦克米伦缺口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供给渠道分析 |
四、金融支持效率实证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 |
(一)模型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二)BCC分解与实证结果分析 |
(三)Malmquist指数分解与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因素 |
一、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二)实施产业政策的作用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 |
(一)产业管理法规和政策 |
(二)产业技术政策 |
(三)产业结构政策 |
(四)产业组织政策 |
(五)产业布局政策 |
三、财政税收政策 |
(一)财政直接投入 |
(二)财政补贴制度 |
(三)政府采购政策 |
(四)税收优惠政策 |
四、财政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
(一)模型与指标构建 |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点 |
(三)实证结论与分析 |
(四)财政政策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技术创新现状与不足 |
二、现行产业政策体系存在的不足 |
三、现行财政政策现状与不足 |
四、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不足 |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一、国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设计 |
(一)美国 |
(二)欧盟 |
(三)日韩 |
(四)其他典型国家 |
二、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三、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注重政府规划引导,统筹各产业协调发展 |
(二)加强制度设计,培育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 |
(三)设置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
第八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
(一)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 |
(二)技术创新型人才保障 |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二、强化财政金融政策支持 |
(一)加大科技研发与配套基建投入 |
(二)税收优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 |
(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支持效率 |
(四)完善财政补贴协调财税政策 |
三、合理布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一)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发展领域 |
(二)着眼长远培育产业经济增长点 |
(三)统筹区域产业竞争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
四、推进产业政策实施 |
(一)健全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 |
(二)多管齐下促进产业政策落地实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表 |
附表1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录 |
附表2 部分上市战略性新兴企业近年财务指标统计表 |
(5)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背景 |
2 前人研究状况 |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
2.2.1 初始环节 |
2.2.2 准备环节 |
2.2.3 实施环节 |
2.2.4 赛后反馈环节 |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3.1.1 题目的应用性 |
3.1.2 题目的综合性 |
3.1.3 题目的开放性 |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2011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大力实施标准战略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 |
1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简况 |
2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
3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肩负光荣历史使命 |
(1) 要把建设机械工业强国目标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强大动力 |
(2) 要把推进《规划》贯彻落实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抓手 |
(3) 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主攻方向 |
(4) 要把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战略目标 |
(5) 要把中国标准国际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长远方略 |
(6) 要把队伍建设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基础 |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工作:围绕基础机械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
1标准制修订情况 |
2 2011年标准化工作情况 |
(1) 标准制修订工作 |
(2) 开展几何公差三维标注标准前期研究 |
3今后标准化工作重点 |
电气信息机构、文件编制和图形符号标准化工作:建立数据库标准, 接轨国际 |
1标准制修订情况 |
(1) 标准构成情况 |
(2) 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
(3) 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 |
(4) 技术水平及与国外标准之间差异 |
2 2011年标准化工作情况 |
(1) 国家标准制修订情况 |
1) 2011年年会审查标准 |
2) 2010年上报的立项标准 |
(2)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1) 参加维护数据库形式的国际标准IEC60617的确认工作 |
2) 参加IEC/TC 3国际会议 |
3) 投票工作 |
3今后工作重点 |
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工作:努力提升标准编制水平, 更多承担国际标委会工作 |
1标准化工作整体情况 |
(1) 标准体系情况 |
(2) 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情况 |
2 2011年标准化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重点 |
电工电器行业标准化工作:紧跟产业技术发展, 为战略性先导产业奠定基石 |
1标准与产业发展同步, 标准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
(1) 以振兴电工装备制造业为目标, 努力开创电工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
1) 加快电工标准制修订, 提高标准总体水平 |
2) 建立了突出重大装备技术、发输配用协调发展的电工标准体系 |
(2) 实施标准化科技创新, 推进重大装备标准研制上新台阶 |
(3) 重点实施国际标准突破战略 |
2机遇与挑战同行, 迎接转型“十二五” |
(1) 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 切实增强做好行业标准化工作 |
(2) 配合国家能源政策, 加大战略性先导产业新能源的标准化工作力度 |
(3) 加快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
(4) 健全和完善电工行业标准化体系, 服务于行业向高端装备制造的调整转变和振兴发展 |
(5) “实质参与”和“重点突破”结合, 进一步增强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农机标准化工作:建立农机装备标准体系, 开创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
(1) 加强农机标准体系研究, 初步建立了现代农业装备标准体系 |
(2) 加快农机创新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3) 强化农机安全标准的研制工作, 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
(4) 围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开展标准的研制,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5) 加强标准化与质量检测的工作联系, 不断提高农机标准的适用性 |
矿山机械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 促进产业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
1 2011年矿山机械标准化工作情况回顾 |
(1) 标准制修订工作情况 |
(2) 编制《“十二五”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
(3) 创造条件,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4) 在以下方面予以改进 |
2 2012年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重点 |
起重机械标准化工作: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促进行业又快又好发展 |
1 2011年工作情况 |
(1) 征集上报及复审标准情况 |
(2) 标准制修订计划执行情况的上报 |
(3) 起重机械产品安全标准体系编制工作 |
(4) 积极配合特种设备工作 |
(5) 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
2 2012年的工作重点 |
拖拉机标准化工作:探索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法, 提升标准质量 |
1 2011年拖拉机标准化工作回顾 |
(1) 标准制修订与研讨工作并行 |
(2)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
(3) 加强标准宣贯 |
2 2012年工作方向 |
(1) 提高零部件标准的制修订质量 |
(2) 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力度 |
(3) 加强对标准化效益的宣传力度 |
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工作:满足行业建设和发展需要, 推动行业技术提高与进步 |
1 2011年标准化工作回顾 |
(1) 标准报批、制修订及立项情况 |
(2) 积极承担国家课题 |
2 2012年工作计划 |
试验机标准化工作:搞好标准体系建设,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
1 2011年标准化工作回顾 |
2今后标准化工作方向 |
(7)2010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工作:坚持自主制定原则, 力争与产品技术同步 |
1 行业介绍 |
2 金切机床行业标准体系及标准制修订情况 |
3 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 |
4 2011年标准化工作重点 |
我国制冷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掌握国际话语权 |
1 标准制修订现状 |
2 标准体系建设 |
3 成为ISO/TC 86/SC 4秘书国 |
4 近期工作重点 |
我国紧固件标准化工作:创新工作机制, 坚持国际化原则 |
1 标准制修订情况 |
(1) 自主标准制定情况 |
(2) 采用国外标准情况 |
2 标准水平 |
(1) 标准体系结构和布局 |
(2) 配套性和协调性 |
(3) 适用性和时效性 |
(4) 技术水平 |
(5) 与国外标准之间的差异 |
3 现阶段工作重点 |
(1) 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自主创新 |
(2)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3) 开展标准化对策研究, 承担公益性项目 |
(4) 完善紧固件标志体系建设, 加大标准化宣传和宣贯力度 |
4 今后标准化工作发展方向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
全国螺纹标准化工作:始终坚持标准质量第一 |
1 螺纹标准现状 |
2 螺纹标委会近期工作及今后工作重点 |
我国冶金设备标准化工作: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标准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
1 冶金设备制造行业标准现状 |
(1) 标准制修订情况 |
(2) 冶金设备标准体系第二阶段任务完成 |
2 标准化工作今后发展方向 |
(1) 提高标准技术含量, 完善标准体系 |
(2) 整理已有标准 |
(3) 加强国际交流 |
(4) 开展标准复审、宣贯等工作 |
我国起重机标准化工作:做实国内标准,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1 标准制修订情况 |
2 标准体系建设 |
3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
4 “十二五”起重机标准化工作及2011年工作重点 |
(1) 保质保量完成标准制修订任务 |
(2)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
(3) 高效开展标委会工作, 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 |
(4) 组织完成各项科研项目 |
(5) 加强重要标准的宣贯 |
我国管路附件行业标准化工作:更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
1 现行标准体系情况 |
(1) 标准构成情况 |
(2) 标准制修订工作 |
(3) 自主标准制定情况 |
(4) 采用国外标准情况 |
(5) 标准之间的配套性和协调性 |
2 国际标准化工作 |
(1) ISO标准制修订工作 |
(2) 国际标准化活动 |
3 2010年~2012年管路附件领域标准化工作重点 |
4 下一步工作设想 |
我国矿机标准化工作:加大创新力度, 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 |
1 矿机标准制修订现状 |
2 “十二五”矿机标准化工作重点 |
我国颗粒测试及筛网标准化工作:稳步前行中呈良好势态 |
1 行业情况 |
2 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体系构建 |
(1) 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体系的结构 |
(2) 2009年至2011年标准制修订计划 |
3 国际合作情况 |
4 今后工作展望 |
(1) 加强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体系的研究 |
(2) 加强对国际、国外标准的跟踪研究 |
(3) 重点工作领域 |
我国拖拉机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作用, 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
1 标准制修订现状 |
2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
3 “十二五”拖拉机标准工作重点 |
(1) 中马力拖拉机标准件研究 |
(2) 拖拉机关键零部件标准研究 |
(3) 拖拉机安全节能标准研究 |
(4) 大马力拖拉机标准研究 |
(8)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我国紧固件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苏式化”高速建成“紧固件”国家和部门标准体系 |
2“紧固件”国家标准的首次修订 |
3 国标“紧固件”第一次全面制修订工作 |
4 首次推动的“紧固件贯标”工作 |
5 国标“紧固件”第二次全面制修订工作 |
6 最早采用的ISO紧固件标准 |
7 国标“紧固件”第三次全面制修订工作 |
8 重点贯彻的ISO紧固件基础标准 |
9 国标“紧固件”第三次宣贯工作 |
1 0 国标“紧固件”第四次全面制修订工作 |
1 1 国标“紧固件”第四次宣贯工作 |
1 2 首次参与商务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项目 |
1 3 展望 |
四、2001年批准、发布机械行业标准项目表(仪器仪表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数字化设计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D]. 申屠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D]. 张一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国际国内核领域标准概况[J]. 邓瑞源,王福囤,梁雪元,潘建均,吴飞飞. 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17(01)
- [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 李东霖. 中共中央党校, 2015(12)
- [5]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
- [6]2011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J]. 本刊编辑部.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2(01)
- [7]2010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J]. 本刊编辑部.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1(01)
- [8]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 [9]机械工业在高速发展中继往开来[J]. 本刊编辑部.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0(01)
- [10]我国紧固件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展望[J]. 李安民.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