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微》中的语言之美鉴赏

《解微》中的语言之美鉴赏

一、《解味》语言美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侯传文[1](2004)在《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 ——泰戈尔诗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戈尔诗学是在近现代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上产生的,不仅跨越了传统与现代,而且跨越了东方与西方,因此适宜于进行比较诗学的研究。本文以比较诗学为主要方法,以本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为基本思路,研究泰戈尔诗学的基本思想、体系特征及其与西方诗学和中国诗学的关联;通过泰戈尔诗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东方诗学的话语转型、东西方诗学的对话以及诗学的跨文明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泰戈尔诗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880年至1907年的第一阶段,泰戈尔在丰富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出版了《文学》等诗学论着,形成了具有主体性特征的诗学思想体系。1908年至1921年的第二阶段,泰戈尔诗学从浪漫主义向神秘和唯美的方向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和诗学思想体系,而且通过频繁的出访寻求对话,进行广泛的世界性的诗学交流,发表了《什么是艺术》等诗学代表作。20世纪20年代初到1941年的第三阶段,面对新的文学思潮的挑战,泰戈尔扞卫近代启蒙文学的优秀传统,发表了《文学的道路》、《人的宗教》等诗学论着。通过自我反思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念的批判,泰戈尔诗学思想体系更加完善,思想境界进一步升华。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泰戈尔诗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主体性特征的诗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人格论”为核心的文学表现论、以“情味论”为核心的文学美感论、以“欢喜论”为核心的文学目的论、以“韵律论”为核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心的文学创作论、以“和谐论”为核心的审美价值论。 人格是泰戈尔哲学的重要范畴,人格论是泰戈尔哲学与诗学的汇合点之一。在泰戈尔诗学中,人格是人的精神本体,是人的过剩情感的产物,是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这种人格相当于印度古代哲学中的“我”,它与世界构成对象性关系,其本质是人与世界的统一、人性与神性的统一。人格论诗学表现了泰戈尔诗学思想中宗教情感与人文主义的矛盾。 “味”是印度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源远流长,在印度诗学中形成了丰富完整的味论体系。泰戈尔是印度味论诗学的现代传人,对“味”的执着追求贯穿于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和诗学思考。他既沿袭了传统诗学对味的解释,认为“味”是文学的审美本质的体现,味产生于情,味在艺术作品中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等;又对其作了现代性的阐释,强调“味”是人的心灵与外在真实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审美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具有主客观统一性。他认为“味”具有感受性、品尝性、欢乐性、超越性、表达性和非功利性,是美与美感的统一,并且提出了“人格之味”、“历史之味”等诗学思想。 “欢喜”作为印度传统宗教哲学范畴是指一种精神境界,是“梵我合一”,物我双亡,人神结合而达到的一种极乐状态。印度古代诗学家将“欢喜”概念引进诗学,指艺术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愉悦。泰戈尔认为“欢喜”即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快感,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表现,是人对自我本质的认识;欢喜的本质是游戏,即自由自在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欢喜是文学的灵魂。 韵律诗学是诗人兼音乐家和哲学家的泰戈尔的独创,体现了泰戈尔诗学的个性特点。他在长期、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艺术问题进行哲学的思考,提出“美在韵律”的诗学思想,其“韵律”超越了诗歌形式的格律概念和音乐表现的旋律概念,被赋予丰富深刻的哲学美学意蕴,具有艺术本质的意义。从表现的角度看,韵律是艺术家手中的创造力;从反映的角度看,韵律是自然万物的属性,是事物的结构和运动的表现,而艺术的韵律是自然韵律的共振与共鸣。泰戈尔的韵律诗学具有主观与客观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特点。 和谐体现了泰戈尔的审美价值观。他特别推崇印度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个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形成了美在和谐的诗学思想。就艺术美而言,和谐美表现为完整性和统一性,包括思想的统一、形式的完整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泰戈尔的和谐包括事物内部的和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和谐,也包括审美主体自身的内在和谐,其美学基础是真善美的统一。 印度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集民族文化传人和文化现代化领袖于一身的泰戈尔,通过文化传统的探索、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话语的重建,接通了印度民族精神血脉。民族诗歌传统既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土壤和武库,也是他诗学思想的源泉。泰戈尔诗歌和诗学中宗教虔诚精神的表现、自然美与和谐美的追求,都是印度文学传统影响的结果。印度古代诗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关注文学本体的审美精神、超脱现实功利的超越精神、对语言形式敏感的形式主义等印度传统诗学话语。泰戈尔诗学的审美意识、超越精神和语言情结都是对印度民族诗学话语的继承和发展。泰戈尔以激活民族话语的方式实现了印度诗学话语的现代转型。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机遇,使泰戈尔的诗学思想与西方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和复杂的纠葛。泰戈尔与西方诗学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0年以前主要是泰戈尔向西方学习,1911一1924年他努力寻求与西

周来宏[2](1990)在《《解味》语言美赏析》文中研究表明 《解味》是一篇文约意丰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场面,反映了当今农民不同于往昔的精神面貌。纵观全文,无论是叙述性文字还是对话语言都有活泼生动、余味无穷的特色。由于这一语言特色,使全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先看人物的对话,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极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心理。“祥哥,来二两怎么样?”这“来二两”确是

梁青[3](2013)在《众里寻她千百度——“语文味”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文中研究说明"语文味"这一教学理念自创立以来,程少堂先生阐述以文章,践行以课堂,"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①但是,由于这一概念使用了一个"众口难调""众人难解"的"味"字,所以,虽影响已着,却"百味杂陈",其中不乏"不解""误解"甚至"曲解"。笔者作为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的一员,得程先生亲炙之便,不揣冒昧,想就概念

刘云[4](2002)在《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完整的书面篇章由篇章名称和篇章内容组成,研究篇章内容里的自然语句语法的文章较多,研究篇章名称语法的文章比较少见。而篇名的重要性对于篇章来说,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本文专门研究汉语篇名的篇章化,也就是一个自然语句在充当篇名的时候要做哪些变化以适应篇名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引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论题、目标、意义和研究素材,这一部分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铺垫。阐述了本文选用“篇名”而不用“标题”的理由,本文研究的论题和目标,并详细地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包括已有的研究和本文的思路,最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素材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第三、四、五、六章的综述,表明本文对篇名的总体认识,主要论述了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从篇名与篇章内容的关系、篇名对时体的选择、篇名的语序和篇名的词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篇名的称名性;从篇名自身、篇名的理据、篇名的历史和篇名的倾前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篇名的话题性。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篇名的简省性,从七个方面探讨了篇名的吸引性。最后,在篇名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篇名语句与自然语句的差异提出了本文的核心内容——篇章化,指出了篇名篇章化的动因和手段。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这一章还专门选取七音节篇名作为个案来看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第三章专门论述隐含,首先从并列结构的隐含、孤立结构的隐含、不完全结构的隐含、分句的隐含和某些特殊格式的隐含五个方面宏观地探讨隐含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具体地从形式标记、类型和动因三个方面探讨了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结构,从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两个方面探讨了隐含型孤立结构,从复句关系词语的单用、复句关系词语的配对使用以及篇名的话题性对关联词语使用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隐含型复句。 第四章专门论述省略,首先从时体助词“了”的省略、结构助词“的”的省略、介词的省略和量词的省略等四个方面宏观地探讨省略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从韵律要求和韵律解释的角度详细探讨了篇名中的省略介词的述宾带宾结构。 第五章专门论述移位,首先从纯粹的语用因素和格式的需要等两个方面宏观地探讨移位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从结构、音节因素和组成因素等方面具体探讨了移位的粘合式偏正结构。 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标记,本文把标记分为语词标记和标点标记两类。首先宏观地阐述了语词标记的确认和作用,接着具体地从词性、结构、位置和频率方面探讨了语词标记,最后还分析了篇名的一个中标记“话”。对于标点标记,重点研究了其中的冒号和省略号。 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语,主要对本课题工作的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张烨[5](2013)在《《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作为《红楼梦》英译序列上的第一个一百二十回全泽本,具有极高的学术史意义。但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邦索尔以耄耋之高龄,尽十年之心血译介的这部鸿篇力作,却从未得到公开出版的机会,以致其未在学界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国内学界对《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研究多以概括性介绍为主,对译本地位、译者身份、译文特征、译介策略等问题的探讨或浅尝辄止,或语焉不详,而不论是海外汉学还是海外红学都尚无笔墨探讨这一《红楼梦》英译序列上的重要版本。考虑到《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重要性和学界的研究现状,本文共分译本地位、译者身份、译文特征、译介策略四部分,通过对文本外部资料的广泛搜集和对文本内部信息的深入挖掘,完成对《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初步研究。在文本外部研究方面,笔者全面搜集了《红楼梦》英文译介史的各种材料,力求在文本历史序列中探讨邦索尔译本的地位、特征与意义,同时全面爬梳邦索尔其人着述及相关材料,借以了解邦索尔其人的生平、信仰、学术轨迹、撰文风格:在文本内部研究方面,笔者以邦索尔“译者前言”中的自述为线索,通过比对英译本和各中文版本《红楼梦》正文、注释之异同,确定其中文底本和参考文献,并在详细考察英文译本的基础上,讨论作为“过程稿”的《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手稿特征。最后,综合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的初步成果,探究《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表现出的翻译策略与译介风格。具体章节安排方面,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讨《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在《红楼梦》英译史中的地位,在全面梳理《红楼梦》英译史脉络的基础上,探讨邦索尔英译本的创作时代,判定其在《红楼梦》英译史上的学术地位。第二章主要讨论邦索尔其人的生平、信仰、学术传承,通过杰弗里·邦索尔眼中的父亲以及邦索尔于《红楼梦》英译之外创作、译介的其他作品,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邦索尔其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中国感悟。第三章主要分析《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文本特征,探讨译文底本选择、文献参考以及手稿特征等问题。第四章主要考察邦索尔的翻译策略,主要探讨了邦索尔译文“一字一译”的刻板风格及其成因,以及邦索尔本人在手书修订中表现出的对此种刻板风格的反拨,同时也以“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为例,简略探讨邦索尔在跳脱“一字一译”刻板风格后的意译策略。在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收束全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读者清晰勾勒出《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风貌,并使读者能够将这部《红楼梦》英译全译史上的“开山之作”,还原到其独特的时代环境下,从而公允的评判其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卢从凡[6](2015)在《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及舞台表现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声乐学习者来说,作品的艺术理解和舞台表现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为了能够更好、更准确的把握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声乐作品,演唱者不仅要有娴熟、扎实的演唱技巧,还要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具有舞台表现的能力。这就需要各方面的“修养”作为基石,包括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等。其中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方面,从各类大型声乐比赛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几乎每一位选手都很优秀,歌唱艺术达到一定程度和境界时,比的就是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否深厚,是影响声乐作品艺术理解的重要因素。声乐演唱者不懈追求的是将扎实的演唱技巧和修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做铺垫,声乐演唱者通过二度创作把作品准确的演绎出来,并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把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二度创作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给予作品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本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的是对声乐作品完整性的认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释、分析和比较,并列举了一些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词曲作者创作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是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前提;第二部分论述了不同类型声乐作品的理解及表现特点,分别从原创歌曲和改编歌曲对作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二度创作赋予作品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第四部分论述了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是前提和基础,演唱与表演结合的审美效应美才是最终目标。

车瑞[7](2010)在《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文中指出红学作为20世纪三大显学之一,它在中国政治、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已不言自明。论文以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发展史的梳理、概括、归纳,探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种批评话语所具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分析《红楼梦》文本所反映出的多义性的创作主旨、多重性的人物性格、多维度的叙事结构、多元化的审美意蕴和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从而抉示出这部经典小说的文学性特质。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以《红楼梦》创作主旨为对象,论述了20世纪红学界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代表性观点,前期以一元化的观点为主,如“爱情小说”、“色空观念”、“政治小说”、“社会小说”、“人情小说”、“影射说”、“补天说”等观点。而后期则经历了从单维主旨向多元化主题的过渡,主要有双重主题、三重主题、多重主题以及引进西方文艺理论后的本土化主题阐释。纵观20世纪《红楼梦》主题思想研究的历史,从开始人们执着于单一主题思想的论争到主题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既是对作品本身多义性主旨的尊重,也显示出学界渐趋冷静、客观和包容的治学心态。本章小结认为《红楼梦》的主题研究具有多义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它的“本旨”客观存在于小说之中,《红楼梦》的作者自云和石头所记似乎在以一种特殊的不变的方式向读者说话,然而,每一个读者都以个人的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每一次与本文的碰面都是读者依据前理解对《红楼梦》做出的新诠释,意义阐释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视阈融合,《红楼梦》的意义永远处于等待阐释的维度之中,而且这种阐释应该是多维的。第二章与第三章以《红楼梦》人物形象性格为对象,探讨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晴雯、湘云和探春。第二章从现实主义美学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人物形象性格。鉴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的争议性,论文进行了钗黛分论和钗黛合一的梳理,发现从钗黛对立(扬黛抑钗或左黛右钗),到钗黛兼美,再到钗黛互补的转变,人们逐渐摆脱了纯粹道德的判断,更加趋于文化、历史、哲学和美学的评价。从这些转变中我们感到人们的讨论从单纯的钗黛优劣论逐渐扩展到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而对钗黛形象内涵的挖掘已经大大超出了“钗黛合一”、“钗黛兼美”的讨论范畴。评论了二百多年的钗、黛形象在二十世纪末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诠释。而其他人物形象也大多经历了从道德判断向美学判断的转变,在这些不同的阐释背后,伴随着的是红学方法论的转变和人们思维模式的改变。第三章以多元化视角为基点,前三节首先讨论了索隐派原型研究、新红学自传说、社会学历史批评等曾红极一时的观点,解释了这些观点产生的内部因素、客观环境以及对红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指出坐实人物和贾曹互证所脱离文本主观臆测的不合理性以及社会学阶级分析在政治权力话语下的意识形态性。最后三节从比较研究、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出发,对作品人物与国内其他小说人物及其国外经典小说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追溯人物形象背后所铭刻的原始神话、图腾崇拜、神秘宗教等印记以及这些印记所表现出的集体无意识,探析人物形象折射出的复杂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精神特质,从而更为有效地发掘文学形象的艺术价值。第四章以《红楼梦》叙事结构为对象,勾勒了20世纪《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对《红楼梦》叙事结构的讨论,经历了与主题思想研究相似的过程,并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持单线结构的主要有:宝黛或宝黛钗的恋爱故事为主线、荣宁二府由盛而衰为主线、宝玉叛逆道路为主线等观点。持复线结构的则多以单线结构为基点进行阐发,所不同的是虽然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有两条主线,但有的认为两条主线为并列态势不分主次,有的却认为两条主线主副有序明暗有别。随着对小说结构探讨的深入,人们的观点逐渐从单线结构向复线结构、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这表现出对小说文本的回归和人们从线性时间思维模式向立体化空间思维模式的转变,也反映出《红楼梦》结构研究的质的突破。《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的困难之处还在于它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完美统一。作者运用精湛的结构技法,既有前五回提纲挈领的说明,又有结构性人物的贯穿,使小说情节显得错综变化回环往复却井然有序杂而不乱。此外,醇熟的结构规则使得小说既有《周易》阴阳哲学的对称结构,又显现出中国古代农耕四季性意象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痕迹,还暗合了社会与自然发生、发展、衰落、消亡并重新开始的环周运动规律。这极大地拓展了小说表现生活的涵盖面和艺术的思维空间,使之具有生活广度与历史深度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作品更具启人心智的审美感和深邃耐读的哲理性。第五章分别从意境探微、创作理念、审美趣味方面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艺术性特征。意境探微一节中解析了宝玉读曲、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宝琴立雪、晴雯撕扇等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红楼梦》吸取了古代诗论中人景兼备、形神交融的传统,为我们营造出了具有浓厚诗韵的审美意境。第二节虽然曹雪芹没有文学理论着作传世,但在《红楼梦》中作者却借人物之口对创作论和鉴赏论进行了颇有见地的阐发,比如他作诗讲求立意真、寄寓深、炼字炼句;为文主“情理”之说,对历来才子佳人小说大张挞伐,并能够自占地步对旧模式进行大胆突破;创作时大量运用“不写之写”造成艺术空白,使小说在结构功能上具有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艺术特色。同时,曹雪芹能够转益多师兼取众长,但又能不落俗套,善翻古人之意并融会贯通。他的诗学思想和美学理念立足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基础之上,因此《红楼梦》无与伦比的美学意蕴和审美特质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汇聚到封建社会末期的终结性产物。对于《红楼梦》的审美意蕴,论文主要从悲剧与喜剧、优美与壮美来谈。首先探讨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是与非,他精辟的见地和牵强的立论参半,虽然后人对其观点诟病不断,但我们无法否认很多人都是在站在承认王国维批评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展开批判的。最后,《红楼梦》虽然是一部悲剧小说,但它并不缺乏喜剧性的因素。作者善于使用美丑融汇、哀乐相间、悲剧与喜剧相交错、崇高与优美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从而构建出悲喜相映、庄谐互现、刚柔并济的审美意蕴。第六章以《红楼梦》语言表达为对象,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物语言、叙述语言以及小说语言所具有的历时性特征。首先,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人物对话则是人物语言的主要载体。《红楼梦》人物语言呈现出无与伦比、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此外,诗词在《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方面也承担了重要作用,它充分发扬了古代“诗言志”的文学传统,通过诗词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并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其次,《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作者不再是全知的上帝,他与叙述人共同分担叙事的功能和角色。小说基本采用“作者参与”和“作者观察”的方式,在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之间穿插,既运用限知视角又运用全知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主人公之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叙述风格。最后,《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历时性的演变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小说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韵散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顺应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语体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文言语体由雅趋俗和白话语体由俗趋雅。曹雪芹是语言大师,在《红楼梦》中作者大量使用方言、俗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民间语汇简洁而不失精辟又极富表现力,使《红楼梦》这一古典小说更趋现代化。结语。论文力图通过对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的梳理、概括、归纳,分析小说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审美意蕴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总结出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在各种批评话语体系中的文学性特质,从而达到回归文本的鹄的。对过去百年红学文学批评发展史进行回眸与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建构新世纪红学批评,从而真正达到文献、文本、文化的整合。

李友云[8](2014)在《饮馔之美—二十世纪中国饮食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对现实人生的关切,而饮食始终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对味的强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人的生活意义,而且也是汉文学的价值追求。二十世纪,饮食文学成为白话文学的重要门类,出现众多名家杰作,反映出丰富的精神内涵,涉及到文学价值、文人趣味、文化乡愁等多个方面。本论文上编为理论研究。首先探讨了饮食与文学的内在关系,重点辨析了味感经验的审美属性,味感与诗情的内在关系。然后阐述了二十世纪饮食文学中的文化意蕴,包括童年记忆、乡愁抒发、身份认同和文人趣味等四个方面。本论文下编为个案研究,选取五位代表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包括:一、周作人饮食文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命运感怀与情感寄托,深藏着为启蒙个性自由的文化与文学抱负。二、唐鲁孙的饮食文字寄寓了作者的乡愁,且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迷恋与沉醉以及对文人趣味的坚守。三、汪曾祺的饮食书写旨在将精致的古典文学、活泼的民间文学与生动的现实生活之间互相打通,浸润着浓郁的人间情怀。四、沈宏非的纸上料理,在食色相邻的边界激发活泼愉悦的性情,表现出对活色生香的文字与烹饪的耽溺。五、殳俏对饮食文化细腻的体会充满了艺术感觉,但在文化心态上却包含了一些消费时代的庸俗气息。

张丽红[9](2006)在《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文中指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是根据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汉语文的文化特征和语文课程的特点而提出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它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主动建构、积极内化,通过体验,使被体验物真正成为主体内在的一部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帮助者,是搭建在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桥梁。其次,因为阅读教学所面对的是呈现自身独特规律的民族语言,所以它从突出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把阅读体验看作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在重认知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怀。这种教学方式早已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多方探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是,深入研究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探讨实践应用的教学流程和策略,还是一项远未做好的工作。本文试图就此做出一点探索。 本论文首先从哲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经由对体验的理解和把握,过渡到对语文学习中的体验的认识,从而对体验式阅读教学加以厘定。并对当今传统课堂教学的概念化倾向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必然性选择进行事实分析和理论思考,来体现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二、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建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主体教育理论为其发展创设了适宜的土壤,生命哲学、接受美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为它的萌芽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它体现出与以往教学理论不同的特点,渗透着体验教学的基本理念。三、操作尝试部分,从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整体化思考中,提出了“初读:直觉性的整体感知”,“解读:具体化的解释建构”,“品读:形而上的理智审视”三层次的实践思考。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呈现出由初级体验向高级体验、由外部体验向内部体验、由浅层感受向深层体悟螺旋递进的超越性发展态势。四、体验式阅读教学在给广大教师以思想观念上的指导和提升的同时,也要研究具体的施教策略,使这一思想有效地融入实践、

吴章娟[10](2014)在《印度教对印度古典文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印度古典文论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三大文论体系之一,迥异与西方文论和中国文论,它受到来自宗教、语言、文学等等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在宗教氛围极度浓郁的印度古代社会,宗教必定对印度古典文论的影响是最深刻最彻底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印度古典文论发生于铁一般的宗教社会和种姓制度,印度教在印度宗教史上一家独大很长时间,从未缺席。印度教的婆罗门的血统决定它必须永远效忠婆罗门神权,文学和文论的创作都被主导宗教的婆罗门包揽,印度古典文论想不受印度教的影响都难。我们探索印度教对印度古典文论的影响有利于对印度古典文论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二、《解味》语言美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味》语言美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 ——泰戈尔诗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绪论 泰戈尔与比较诗学研究
    一 泰戈尔和他的时代
    二 泰戈尔诗学文献整理
    三 泰戈尔与比较诗学研究
    四 泰戈尔诗学比较研究
第一章 思想历程
    第一节 前期诗学思想
    第二节 中期诗学思想
    第三节 后期诗学思想
第二章 本体研究
    第一节 人格论
    第二节 情味论
    第三节 欢喜论
    第四节 韵律论
    第五节 和谐论
第三章 传统继承
    第一节 接通民族精神血脉
    第二节 承接民族诗歌传统
    第三节 激活民族诗学话语
第四章 西方影响
    第一节 渊源与纠葛
    第二节 接受与影响
    第三节 对话与互动
第五章 中国情缘
    第一节 友好情缘
    第二节 精神契合
    第三节 话语激发
第六章 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民族诗学的话语转型
    第二节 诗学对话与文化输出
    第三节 诗学的跨文明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3)众里寻她千百度——“语文味”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论文提纲范文)

一、月朦胧, 鸟朦胧, 帘卷海棠红———“语文味”的模糊美学特征。
二、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对“语文味”认识的过程性。
    1.“语文味”学术概念定义“雏形”
    2.“语文味”概念的初步“定形”
    3.“文化语文”教学实践催生“语文味”概念的“成熟”
三、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语文味”理论的发展性、开放性。

(4)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论
    1.1 本文的论题和目标
        1.1.1 题解
        1.1.2 论题
        1.1.3 目标
        1.1.4 意义
    1.2 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
        1.2.1 已有的研究
        1.2.2 本文的思路
        1.2.3 本文研究的素材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2.1 篇名的性质
        2.1.1 引言
        2.1.2 称名性
        2.1.3 话题性
    2.2 篇名的特点
        2.2.1 简省性
        2.2.2 吸引性
    2.3 篇名的篇章化
        2.3.1 引言
        2.3.2 篇名语句和自然语句的差异
        2.3.3 自然语句篇章化的动因
        2.3.4 篇章化的手段
    2.4 一个个案:七音节篇名
        2.4.1 七音节篇名的使用情况
        2.4.2 七音节篇名的结构特点
        2.4.3 七音节篇名体现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第三章 篇章化手段之一——隐含
    3.1 隐含与篇章化
        3.1.1 隐含在篇名中的表现
        3.1.2 隐含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3.2 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
        3.2.1 引言
        3.2.2 隐含型并列的形式标记
        3.2.3 隐含型并列的类型
    3.3 篇名中的隐含型孤立结构
        3.3.1 引言
        3.3.2 孤立结构的结构类型
        3.3.3 孤立结构的语义类型
    3.4 汉语篇名的话题性与复句关系词语
        3.4.1 引言
        3.4.2 篇名中复句关系词语的单用
        3.4.3 篇名中复句关系词语的配对使用
        3.4.4 篇名的话题性对关联词语使用的影响
        3.4.5 余论
第四章 篇章化手段之二——省略
    4.1 省略与篇章化
        4.1.1 省略在篇名中的表现
        4.1.2 省略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4.2 述宾结构带宾语的韵律解释
        4.2.1 引言
        4.2.2 韵律要求
        4.2.3 韵律解释
        4.2.4 后缀
第五章 篇章化手段之三——移位
    5.1 移位与篇章化
        5.1.1 移位在篇名中的表现
        5.1.2 移位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5.2 粘合式偏正结构
        5.2.1 引言
        5.2.2 结构和音节因素
        5.2.3 组成因素
        5.2.4 余论
第六章 篇章化手段之四——标记
    6.1 语词标记
        6.1.1 语词标记及其作用
        6.1.2 语词标记面面观
        6.1.3 一个个案分析:篇名的中标记“话”
    6.2 标点标记
        6.2.1 添加标点
        6.2.2 删略标点
        6.2.3 一个个案:篇名中的冒号
        6.2.4 一个个案:篇名中的省略号
    6.3 其它
第七章 结语
    7.1 对本课题工作的总结
    7.2 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不足
    7.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后记

(5)《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地位研究
    第一节:《红楼梦》英译本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成书时间及其学术地位
第二章 :译者身份研究
    第一节:杰弗里笔下的父亲
    第二节:邦索尔译介、创作作品
        一、邦索尔的译介作品:《战国策》英译本
        二、邦索尔的原创作品:《儒教与道教》
第三章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文本特征
    第一节:《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底本选择与文献参考
        一、“译者前言”:邦索尔对底本选择、文献参考等问题的自述
        二、《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文献参考问题
        1、翟理斯与理雅各:准绳和圭臬
        2、《红楼梦探源》与其他《红楼梦》英译本:解惑与阐释
        三、《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底本选择问题
        1、“《红楼梦》1957年作家出版社本”考证
        2、作为译稿底本的“《红楼梦》广益书局本”
    第二节:作为“过程稿”的《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
        一、手书涂改的版面特征
        二、未严格校订的拼写错误及前后矛盾
        三、尚欠考量的粗糙分段
第四章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第一节:“一字一译”的刻板风格
    第二节:手书修改对“一字一译”策略的反拨
    第三节:“阴骘文”与《太上感应篇》的意译策略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涉及《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的其他论文
后记

(6)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及舞台表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第一章 全面把握声乐作品创作背景和风格
    第一节 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风格
        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创作者的创作风格
    第二节 影响声乐作品艺术理解的因素
        一、深厚的文化修养
        二、节奏、旋律和歌词
        三、个人生活阅历以及音乐感受力
第二章 不同类型作品的理解及表现特点
    第一节 原创歌曲—以赞颂歌曲为例
        一、对党和祖国的赞颂
        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第二节 改编歌曲
        一、《孟姜女》演唱处理及情感表现
        二、《昭君出塞》演唱艺术诠释
第三章 二度创作赋予作品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节 舞台表演的重要性
    第二节 二度创作关键在于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我的祖国》情感演绎
        二、《桃花红杏花白》风格和音乐形象的把握
        三、《人们叫我咪咪》中咪咪角色的塑造
第四章 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与艺术表现
    第一节 重视声乐艺术中的审美效应美
    第二节 从音乐中发现自我,在自我中探寻音乐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背景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创作主旨系统
    第一节 单维主题思想
        一 大旨言情
        二 色空说
        三 影射说
        四 大旨谈政
        五 补天与嗣后
    第二节 多元主题思想
        一 双重主题
        二 三重主题
        三 多主题与无主题
        四 其他观点举隅
    第三节 阐释之维
        一 阐释的困境
        二 阐释的分歧
        三 阐释的维度
第二章 人物形象系统(上)——现实主义美学评价
    第一节 贾宝玉
    第二节 钗黛分论
    第三节 钗黛合论
    第四节 王熙凤
    第五节 袭人与晴雯
    第六节 探春与湘云
    小结
第三章 人物形象系统(下)——多元视野下的评价
    第一节 红学索隐与曹贾互证
    第二节 社会学历史批评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四节 原型批评
    第五节 精神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叙事结构系统
    第一节 线性结构:由单至双
        一 单线:爱情·衰亡·叛逆
        二 复线:并列·主副·明暗
        三 其他观点举隅
    第二节 网状结构:由线至网
        一 多线结构
        二 网状结构
    第三节 表层结构:结构技法
        一 前五回之争
        二 结构性人物
        三 结构性情节
    第四节 深层结构:结构规则
        一 对称结构
        二 四季性结构
        三 天道循环与天人对应
    小结
第五章 艺术审美系统
    第一节 艺境探微
        一 人物品藻
        二 艺术意境
        三 诗学理想
    第二节 创作理念
        一 虚与实
        二 情与理
        三 师古与变革
    第三节 审美趣味
        一 悲剧意蕴
        二 喜剧意蕴
        三 优美与壮美
    小结
第六章 语言表达系统
    第一节 《红楼梦》的人物语言
        一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二 人物语言的多样化
        三 人物诗词鉴赏
    第二节 《红楼梦》的叙述语言
        一 叙述方式
        二 描写语言
    第三节 《红楼梦》语言的历时性研究
        一 语言体式的继承与突变
        二 韵文与白话及散文的结合
        三 非文学语汇的杂糅与萃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饮馔之美—二十世纪中国饮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本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脉络
    四、研究架构安排
上编 理论研究
    第一章 饮食与文学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 味感经验的审美属性
        1. 尝与感通
        2. 联觉与通感
        3. 回味
        第二节 味感与诗情的互通
        1. 模糊的味感
        2. 道德之偏见
        3. 震颤:艺术感觉的特征
        4. 内省与镜像
        5. 味外味
        6. 诗味之生成
    第二章 二十世纪饮食文学中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童年记忆
        第二节 乡愁书写
        第三节 身份认同
        第四节 文人趣味
        1. 质朴而精细
        2. 味中蕴真情
        3. 文与味相生
下编 个案分析
    第三章 周作人的苦口甘口
        第一节 “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
        第二节 “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
        第三节 “混在我们的血脉里的趣味的遗传”
        第四节 “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
    第四章 唐鲁孙的原滋原味
        第一节 “现在想起来仍觉其味醰醰呢”
        第二节 “一般吃食的习惯都得按时当令”
        第三节 “吃点自己家乡的口味,聊慰寂寥”
        第四节 “酺醊小事,却跟文化息息相关”
    第五章 汪曾祺的四方五味
        第一节 “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第二节 “总是直觉地感受这个世界”
        第三节 “语言写到‘生’时,才会有味”
        第四节 “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
    第六章 沈宏非的纸上料理
        第一节 “越是禁忌的,就越是挑逗的”
        第二节 “但那是写给美食的情书”
        第三节 “汉字是最好吃的文字”
        第四节 “饮食是一幕人间大戏”
    第七章 殳俏的品
        第一节 “常常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第二节 “为这丰富的世界添加更多的感受”
        第三节 “印象好极了,觉得他特别有品”
结论
参考文献

(9)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体验释义
    二、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哲学: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基础
    二、接受美学: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美学基础
    三、主体性教育: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有学基础
    四、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部分 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自主性
    二、对话性
    三、开放性
    四、内隐性
    五、统一性
第四部分 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初读:直觉性的整体感知
    二、解读:具体化的解释建构
    三、品读:形而上的理智审视
第五部分 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情境策略
    二、对话策略
    三、留白策略
    四、文化阐释策略
    五、距离策略
    六、写作迁移策略
第六部分 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效果
第七部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印度教对印度古典文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印度古典文论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印度教和印度古典文论
    第一节 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印度古典文论述略
第二章 印度古典文论的发生
    第一节 原始的宗教活动和印度古典文论
    第二节 婆罗门种姓和印度古典文论
    第三节 神创论和印度古典文论
第三章 宗教哲学与印度古典文论
    第一节 “欢喜”——从宗教哲学概念到审美原则
    第二节 “味”——从宗教哲学概念到文论范畴
    第三节 “梵我合一”——从修行的最高境界到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四章 话语方式与传播途径
    第一节 印度教与印度古典文论的审美思维
    第二节 印度教与印度古典文论的阐释方式
    第三节 印度教与印度古典文论的传播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解味》语言美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 ——泰戈尔诗学比较研究[D]. 侯传文. 四川大学, 2004(02)
  • [2]《解味》语言美赏析[J]. 周来宏.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0(12)
  • [3]众里寻她千百度——“语文味”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J]. 梁青. 中学语文教学, 2013(04)
  • [4]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 刘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2)
  • [5]《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D]. 张烨. 北京大学, 2013(S1)
  • [6]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及舞台表现探究[D]. 卢从凡. 齐齐哈尔大学, 2015(06)
  • [7]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 车瑞. 山东大学, 2010(09)
  • [8]饮馔之美—二十世纪中国饮食文学研究[D]. 李友云. 浙江大学, 2014(12)
  • [9]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D]. 张丽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06(05)
  • [10]印度教对印度古典文论的影响研究[D]. 吴章娟. 西南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解微》中的语言之美鉴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