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团网络的ATM技术(一)(论文文献综述)
汤宁丽[1](2021)在《基于密度峰值聚类和网络社团结构的视频摘要生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数字视频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如何让用户能够快速捕捉到视频的内容,从而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观看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视频摘要技术应运产生。视频摘要是一种新的基于内容的视频压缩技术,它能有效地从视频中发现重要信息,消除冗余数据,是对视频内容的概括。近年来视频摘要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如何生成高效、准确率高的视频摘要仍然在不断的探索中,本文围绕视频摘要生成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有:(1)提出了基于密度峰值聚类(DPC)的视频摘要生成算法(简称DPC算法)。首先,提取视频帧色调直方图的特征,应用DPC聚类对视频帧的色调直方图特征向量聚类,以聚类的结果为依据进行视频镜头切分。其次在关键帧提取阶段,选取离聚类中心最近的帧作为关键帧,同时用直方图相交法去除关键帧中的相似帧,生成视频摘要。实验表明,该方法得到了较好的视频摘要结果。(2)提出了基于T-DPC的视频摘要生成算法(简称T-DPC算法)。在DPC算法中加入视频帧的时间特性,提出了具有时间特性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镜头切分中。在关键帧提取阶段,综合考虑了视频帧的信息熵和与聚类中心的相似程度来提取关键帧,并剔除相似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视频摘要质量均高于对比算法。(3)提出了基于Fast Newman社团检测算法的视频摘要生成算法(简称FN算法)。该算法以视频帧作为网络节点,以帧与帧间的相似度作为连边的权重,构建全连接无向加权网络,利用Fast Newman算法进行社团检测,提取出每个社团中离节点度均值最近的帧作为关键帧。同时采用颜色特征与SURF特征双重去除相似帧,得到了理想的视频摘要。
奚楠[2](2021)在《基于知识地图的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近代数以千计的科技社团留存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文集、日记、书信、回忆录等数量可观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收集、整理,进而数字化,建立中国近代科学社团资料数据库,不仅学界、科协界等有关人员有着直接的需要,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社会文化成果。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如何更高效地管理社团资料数据、实现社团资料数字化、可视化、知识化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中国近现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势在必行,其目的不仅仅是科技社团基本信息、社团相关工作、相关史料文献等数据的简单组织和罗列,更在于揭示中国近现代科技社团研究领域的知识内容和资源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具有知识内容性、层次关联性的知识体系,为中国科协的“智慧科协”建设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来源。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知识地图构建方法和存储方式进行了研究,二是对构建应用系统的前端和后端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系统采用了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同时系统的前端采用了基于React的组件化开发思想,有效提升了开发效率。论文最终设计并实现基于知识地图构建的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和基于近现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构建的应用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论文提出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对近代科技社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塔拉[3](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的科技态势感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先进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推动下,世界各军事强国均在加强新概念武器及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研究。当前,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实现集约高效开展武器装备建设,推进重点方向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亟需开展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科技发展态势的研究,为机关统筹开展项目立项审批工作提供依据支撑。本论文主要是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新兴领域科技进展情况,为装备技术体系开展定性研究提供定量数据支撑,进行了基于复杂网络的科技态势感知技术研究,实现了一个能探知科技系统结构层次和发展状况的技术方法。本文包含4个方面内容:一是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科技态势感知框架。以库恩和布莱恩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论述为依据,总结了科学技术的结构特征和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科技态势感知的概念,明确了科技态势感知的含义,梳理了其三项基础能力。其次,在当前有关网络分析科技态势的方法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优化,提出了涵盖“热点”发现、“域结构”分析、突现主题感知三种能力的科技态势感知框架和具体实现流程。二是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多重属性的重要性排序算法——TRank算法,用于分辨不同主题的研究地位,感知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不同的重要性排序算法理论依据不同,侧重点不同,针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关键词网络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是有实际含义的研究主题,节点的重要性代表了该研究主题在该领域中的地位。本文针对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组网特征和专有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应该网络的综合性较强的节点重要性排序算法,用于获取节点重要性分布,感知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三是基于Infomap社团划分算法提出了一种适合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特点的网络社团划分方法。根据布莱恩的观点,技术有集群结构和层次结构。依据这种观点,对关键词网络的社团划分,不仅要能划分其社团结构,还要能分析其层次结构。Infomap算法原理给识别多层结构提供了算法基础,也更适合于综合性分析网络的层次结构和社团结构。因此,本文在此算法基础上,依据关键词网络的特点,对该算法进行了适应性改进,用于科技“域”结构的识别。四是基于Kleinberg突现模型提出了突现主题感知方法。根据库恩的范式转移理论和布莱恩的“重新域定”思想,科学研究范式的改变和技术“域”结构的颠覆性变化,本质是在其内部结构中产生了突现。具体而言,有些新现象新理论的发现或者新技术的出现,会使研究态势产生变革,这也使其成为研究科技发展变化规律的关键节点因素。本文基于这种观点,结合文中提出的基于多重属性的节点重要性排序算法,对Kleinberg模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提出了一种通过观察目标主题在时序网络上结构重要性产生的变化,发现突现状态的方法,为探知科技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引进态势感知的方法框架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对科技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定量分析方法在武器装备领域中存在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不足的问题。同时,提出的有关算法改进方案也有一定的通用性,可用于其它类似问题的研究。
孙思瑞[4](2021)在《基于Graph OLAM的并行分析挖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数据规模日益增大,如何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提取挖掘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在各种不同的数据类型之中,图因为具有丰富的拓扑结构和维度信息,在复杂关系数据集建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大规模网络数据分析这一领域,Graph OLAP技术和图挖掘技术均已成为基于图数据提供决策支持的重要技术。但是二者的发展过程差别很大,现有的研究很难将他们从根本上加以统一。针对目前的研究和发展现状,为了消除或减小这种差别,从而实现图联机分析处理技术(Graph OLAP)和图挖掘技术(Graph Mining)的紧密结合,本课题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Graph OLAM大规模多维网络挖掘框架的研究与设计:完善了Graph OLAM的理论框架与相关概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Graph OLAP技术和图挖掘技术难以结合的问题。统一并细化Graph OLAM的操作模式,设计元数据管理以及针对时序网络的图数据立方体存储模型,并从逻辑架构和实际操作两方面,搭建完整的Graph OLAM大规模多维网络挖掘框架。2.基于Graph OLAM技术的保险推荐算法及框架:为了解决保险网络的稀疏问题,完善网络的拓扑结构,本文应用Graph OLAM框架中的相关技术,将上卷下钻、聚集、网络表示学习等操作组合起来,将稀疏网络隐含的连接关系通过高层次聚合网络展现出来,设计RU-GOLAM算法,从而有效解决保险稀疏网络这一应用场景的推荐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应用意义。3.基于Graph OLAM的并行分析挖掘系统:为了帮助用户快速使用网络分析挖掘算法进行网络分析,使用户不需要累计海量知识也可以应用本系统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结合现有的并行计算框架,搭建了一个基于Graph OLAM的并行分析挖掘系统,为用户提供图形化的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服务解决方案。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蒋忠元,陈贤宇,马建峰[6](2021)在《社交网络中的社团隐私研究综述》文中认为社团是社交网络的重要特征,社团检测技术的发展给网络用户带来隐私泄露的危险。如何保护敏感的社团信息不被泄露,保障用户与社团安全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几年,社团保护技术取得了初步进展,但针对社交网络中的社团隐私或社团安全研究进展综述较少,不利于该研究方向的长远发展。因此,主要针对社团结构隐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比较,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瑞恒[7](2021)在《基于社区检测的多传播源点定位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源点定位是社交网络领域中的最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研究源点扩散的关键技术手段。对于传播源点定位这类问题,研究其源点以及传播趋势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网络节点错综复杂,很难探究其传播源点的数量以及传播方向和广度,这使得现有的传播溯源的方法很难适用于规模庞大且复杂的网络;此外,以往的方法很难提取潜在网络的深度表示,并且不能够自动用足够的参数来平衡不同的信息源。本文针对上述社交网络中的多源定位问题,结合深度学习的自动提取深度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社区检测的传播源点定位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提供一个非线性的网络的深度表示,还能够自动学习到不同信息来源的最合适的平衡,为社交网络的传播溯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提出基于胶囊网络的社区检测方法(CD-BOCN),其目的是挖掘网络中的社区结构。该方法首先使用从图卷积神经网络中提取的节点特征来生成高质量的图嵌入,以集成网络拓扑和节点内容,其次使用动态路由机制来生成图胶囊和类胶囊,最后通过类胶囊来进行社区检测。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这对实际社交网络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2.提出基于图的多传播源点定位方法(BG-MDSL),其目的是一个根据已有的社团划分,找到最初的扩散源点。该方法首先将具有明显社团结构的社交网络,通过观察点记录到的信息来生成广度优先树,然后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准则计算出所有候选节点为传播源点的概率,从而进行传播源点定位。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模型网络和实际社交网络中都有一个很好的表现。3.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社区检测的多传播源点定位算法的有效性,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CD-BOCN和BG-MDSL的多传播源点定位系统。该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引文网络数据集的上传,社区检测以及源点定位结果展示的功能,通过可视化界面达到与用户交互的目的。
李忠,靳小龙,庄传志,孙智[8](2021)在《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Web 2.0的普及,使用图挖掘技术进行异常检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图异常检测在欺诈检测、入侵检测、虚假投票、僵尸粉丝分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数据表示形式将面向图的异常检测划分成静态图上的异常检测与动态图上的异常检测两大类,进一步按照异常类型将静态图上的异常分为孤立个体异常和群组异常检测两种类别,动态图上的异常分为孤立个体异常、群体异常以及事件异常这3种类型.对每一类异常检测方法当前的研究进展加以介绍,对每种异常检测算法的基本思想、优缺点进行分析、对比,总结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的关键技术、常用框架、应用领域、常用数据集以及性能评估方法,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潘建华[9](2020)在《国共易势之际校园政治生态的变迁(1947—1948)——以浙江大学为个案》文中认为解放战争后期,在双方战场上的攻守易势之际,校园内的国共力量对比亦逐渐发生逆转。本文以国立浙江大学为对象,考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力量在浙江大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国共校园政治交锋与校方的立场和作为,进而审视国共易势之际浙大校园政治生态的变迁及其对师生政治态度和行为取向所产生的影响,深化对于解放战争史和学生运动史多重面相的理解与认知。
郭苏琳[10](2020)在《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正逐渐改变舆论生态,给网络舆情的技术发现、数据分析和应对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数据壁垒仍然广泛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的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亦强调,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应用模式,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因而,本文聚焦区块链环境下的舆情信息传播和风险管理研究,并力图应用先进的区块链技术,从技术和数据方面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领域寻求突破。本文在对国内外网络舆情、舆情风险管理和区块链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扎根研究、实证研究、仿真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区块链、复杂社会网络、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对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3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是全文理论基础;第4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机理分析,是全文核心理论部分;第5章、第6章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模型构建为第7章提供理论支撑;第7章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模型构建,是全文理论层面的落脚点;第8章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策略,是全文实践层面的落脚点。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3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对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区块链舆情影响因素模型,接着遵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后阐述了相关概念并针对结果展开讨论分析。本章为第4章提供支撑。第4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机理分析,挖掘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构成要素并进行划分。对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动力进行研究。分析了舆情传播的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管控力,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舆情传播动力关系和作用形式。提出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机理模型。基于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能力视角,深入挖掘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能力和舆情传播的关系,构建了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能力和舆情传播机理模型,最后对作用机理展开了细致讨论。本章是全文的重要理论支撑。第5章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本章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区块链环境下的舆情传播网络结构进行研究。本章提出了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结构类型,在Minds区块链舆情平台以及新浪微博传统舆情平台采集新冠肺炎话题“李文亮牺牲”热点事件数据,对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传播特征展开分析,对所构建的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拓扑网络类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内在成因。本章为第6、7、8章提供理论支撑。第6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模型构建,本章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及本文研究成果,以融合系统动力学理论的疾病传播模型为根据,提出了区块链舆情演化研究的建模依据,进而构建了具有区块链技术能力推动的区块链舆情演化模型SEIBR,经过数理分析指出了SEIBR模型平衡点,最后使用matlab展开仿真并进行了讨论。仿真结果说明了SEIBR的科学和合理性。本章为第7、8章提供理论支撑。第7章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模型构建,本章基于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弹性管理理论,确立了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理论框架,进而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出了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系统体系,并对网络舆情风险识别和感知智慧分类账本、风险关联树以及智能合约进行了阐述。本章为第8章提供理论支撑。第8章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策略,本章是全文理论研究的实践运用。针对融媒体环境下,区块链舆情风险管理现状和困境,提出了弹性风险管理策略、智能合约管理策略、区块链技术实施策略。本文研究在理论层面,能够推动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深化区块链技术在舆情风险管理领域应用。本文研究在实践层面,能够指引舆情风险管理效果的提升,为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发舆情风险管理系统指明方向。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基于舆情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区块链技术,展开舆情演化、舆情管控等领域的研究,同时尝试区块链舆情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从而推动区块链舆情理论研究深入以及应用层面的创新。
二、社团网络的ATM技术(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团网络的ATM技术(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密度峰值聚类和网络社团结构的视频摘要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视频摘要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镜头切分研究现状 |
1.2.2 关键帧提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的视频摘要生成算法 |
2.1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
2.2 基于DPC的视频摘要生成 |
2.2.1 镜头切分 |
2.2.2 关键帧提取 |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T-DPC的视频摘要生成算法 |
3.1 基于T-DPC的镜头切分 |
3.2 关键帧提取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网络社团结构的视频摘要生成算法 |
4.1 Fast Newman社团检测算法 |
4.2 FN视频摘要生成算法 |
4.2.1 视频帧预采样 |
4.2.2 颜色特征提取 |
4.2.3 单色帧去除 |
4.2.4 网络建立 |
4.2.5 基于社团检测的镜头切分 |
4.2.6 关键帧提取 |
4.2.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知识地图的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知识地图 |
2.1.1 知识地图的概念 |
2.1.2 知识地图的类型 |
2.1.3 知识地图的构建技术 |
2.1.4 知识地图的应用 |
2.2 本体 |
2.2.1 本体的定义 |
2.2.2 本体的构建方法 |
2.2.3 本体的构建工具 |
2.2.4 可视化表达 |
2.3 Web前端组件化思想 |
2.4 React相关技术 |
2.4.1 React生命周期 |
2.4.2 虚拟DOM |
2.4.3 React组件间通讯 |
2.4.4 React-Router |
2.4.5 Antd |
2.5 D3 |
2.6 组件管理工具 |
2.6.1 Git |
2.6.2 Webpack |
2.6.3 NPM |
2.7 SSH框架 |
2.8 REST框架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构建分析 |
3.1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构建原则 |
3.1.1 资料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
3.1.2 本体概念集的扩展性和稳定性 |
3.2 近代科技社团资料的文本因素分析 |
3.3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构建思路 |
3.4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构建过程 |
3.4.1 确定知识地图的目标 |
3.4.2 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本体的构建方法 |
3.4.3 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本体的构建工具 |
3.4.4 基于本体技术的近代科技社团知识地图建模 |
3.4.5 本体知识地图的可视化 |
3.4.6 知识地图的存储方式 |
3.4.7 基于知识地图的推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设计与实现 |
4.1 近代科技社团的本体设计 |
4.2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完成 |
4.2.1 本体实例化 |
4.2.2 本体知识地图的简单可视化 |
4.2.3 本体知识地图的存储 |
4.2.4 基于近代科技社团知识地图的推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5.1 REST框架需求分析 |
5.2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 |
5.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3 应用系统的概要设计 |
5.3.1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5.3.2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REST框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2 前端基础组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2.1 页面布局组件 |
6.2.2 网络请求组件 |
6.2.3 路由映射组件 |
6.3 前端业务组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1 社团管理组件 |
6.3.2 人物管理组件 |
6.3.3 用户管理组件 |
6.3.4 资料审核组件 |
6.3.5 搜索组件 |
6.4 后端相关功能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4.1 通用功能 |
6.4.2 核心业务功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测试及验证 |
7.1 测试目标及环境 |
7.1.1 测试目标 |
7.1.2 测试环境 |
7.2 应用系统功能性测试 |
7.2.1 基础组件相关功能测试 |
7.2.2 官网相关业务组件功能测试 |
7.2.3 后台管理系统业务组件功能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复杂网络的科技态势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文献数据库 |
1.2.2 文献计量学分析 |
1.2.3 文本挖掘分析 |
1.2.4 社会网络分析 |
1.2.5 其他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典型文献分析网络 |
2.1 文献知识单元组成 |
2.2 共词网络 |
2.3 科研合作网络 |
2.4 共被引和耦合网络 |
2.5 小结 |
第三章 科技态势感知框架 |
3.1 科学规律的基本认识 |
3.2 科技态势感知的定义及基本能力 |
3.3 科技态势感知基本框架 |
3.4 基于复杂网络的科技态势感知具体流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TRank算法的“研究热点”感知方法研究 |
4.1 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 |
4.2 分析网络搭建 |
4.3 基于多重属性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节点重要性排序算法 |
4.4 算法验证 |
4.4.1 仿真数据 |
4.4.2 仿真结果 |
4.4.3 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Infomap算法的“域”结构感知方法研究 |
5.1 域的定义 |
5.2 感知技术“域”方法步骤 |
5.3 基于TRank算法的Infomap多层社团划分方法 |
5.4 骨干网络抽取方法 |
5.5 小结 |
第六章 突现研究主题感知方法研究 |
6.1 科学技术的演变规律与主题突现 |
6.2 Kleinberg突现检测模型 |
6.3 基于结构重要性的突现主题感知方法 |
6.4 小结 |
第七章 实验验证 |
7.1 实验目的 |
7.2 搭建实验分析网络 |
7.3 感知研究热点与前沿方法验证 |
7.4 感知“域”结构方法验证 |
7.5 感知突现主题方法验证 |
7.6 综合解读实验数据结果 |
7.7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Graph OLAM的并行分析挖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Graph OLAM大规模多维网络挖掘框架的研究与设计 |
1.3.2 基于Graph OLAM技术的RU-GOLAM保险推荐算法及框架 |
1.3.3 基于Graph OLAM的并行分析挖掘系统 |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工作 |
2.1 框架核心与关键技术 |
2.1.1 传统OLAP技术与Graph OLAP |
2.1.2 图挖掘技术OLAM技术 |
2.1.3 大规模网络分析框架与图概要技术 |
2.1.4 社交网络推荐技术 |
2.2 系统架构相关概念和技术 |
2.2.1 系统架构相关概念 |
2.2.2 分布式计算相关概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raph OLAM大规模多维网络挖掘框架的研究与设计 |
3.1 Graph OLAM核心功能框架 |
3.2 面向分析应用的逻辑架构搭建 |
3.3 Graph OLAM核心技术 |
3.3.1 操作统一模式的总结与划分 |
3.3.2 T-P&D数据存储模型设计及实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raph OLAM技术的保险推荐算法及框架 |
4.1 需求分析 |
4.2 RU(Roll_Up)-GOLAM推荐框架 |
4.3 基于Graph OLAM技术的稀疏网络推荐算法 |
4.4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Graph OLAM的并行分析挖掘系统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
5.1.2 功能需求 |
5.1.3 非功能需求 |
5.2 系统架构设计 |
5.2.1 UI应用层 |
5.2.2 系统核心功能层 |
5.2.3 数据存储层 |
5.3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用户管理模块 |
5.3.2 数据交互模块 |
5.3.3 Graph OLAM分析&结果展示模块 |
5.3.4 数据库与存储设计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 |
5.4.2 功能测试 |
5.4.3 性能测试 |
5.5 应用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基于社区检测的多传播源点定位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社区检测方法的发展背景 |
1.1.2 源点定位技术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基本原理介绍 |
2.1 引言 |
2.2 社区检测方法相关技术 |
2.2.1 激活函数 |
2.2.2 注意力机制 |
2.2.3 图卷积神经网络 |
2.2.4 胶囊网络 |
2.3 传播源点定位技术基本原理 |
2.3.1 社交网络基本概念 |
2.3.2 观察点部署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胶囊网络的社区检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关键技术分析 |
3.3 网络中的节点及分析 |
3.4 社区检测技术路线 |
3.5 基于胶囊网络的社区检测算法 |
3.5.1 节点胶囊提取模块的提出 |
3.5.2 图胶囊生成体系的构建 |
3.5.3 社区检测分类方法的形成 |
3.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6.1 实验配置 |
3.6.2 数据集介绍 |
3.6.3 社区检测算法实验结果 |
3.6.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图的多传播源点定位方法 |
4.1 引言 |
4.2 多传播源点定位的转化 |
4.3 源点定位技术路线 |
4.4 基于图的多传播源点定位算法 |
4.4.1 信息传播模型 |
4.4.2 观察点的部署 |
4.4.3 多传播源点定位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实验配置 |
4.5.2 网络生成及分析 |
4.5.3 传播源点定位实验结果 |
4.5.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传播源点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目标 |
5.1.1 系统概述 |
5.1.2 系统需求分析 |
5.2 系统架构设计 |
5.3 系统模块设计 |
5.3.1 社区检测模块设计 |
5.3.2 源点定位模块设计 |
5.4 系统实现 |
5.4.1 开发与运行环境 |
5.4.2 系统界面实现与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1.1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的定义 |
1.1.1 传统的异常检测方法 |
1.1.2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方法 |
1.2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的分类 |
1.3 相关综述工作 |
2 面向静态图的异常检测 |
2.1 孤立个体异常检测 |
2.1.1 基于结构的方法 |
2.1.2 基于社团的方法 |
2.1.3 基于信任传播的方法 |
2.1.4 基于信息论的方法 |
2.1.5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
2.2 群体异常检测 |
2.2.1 基于谱分析的方法 |
2.2.2 基于稠密子图的方法 |
2.2.3 基于张量分解的方法 |
2.2.4 基于多层贝叶斯模型的方法 |
2.3 小结 |
3 面向动态图的异常检测 |
3.1 个体异常检测 |
3.1.1 基于偏差的方法 |
3.1.2 基于社区的方法 |
3.1.3 基于矩阵分解或张量分解的方法 |
3.1.4 异常边识别方法 |
3.2 异常群体检测 |
3.2.1 基于社团检测的方法 |
3.2.2 基于分解的方法 |
3.3 事件异常检测 |
3.3.1 基于分解的方法 |
3.3.2 基于距离的方法 |
3.3.3 基于神经网络的异常事件检测方法 |
3.4 小结 |
4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技术框架与应用 |
4.1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的关键技术 |
4.2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的常用框架 |
4.3 面向图异常检测的应用 |
4.3.1 网络入侵检测 |
4.3.2 电信网络异常检测 |
4.3.3 社交网络异常检测 |
4.3.4 金融异常检测 |
4.4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的数据集与评估方法 |
4.4.1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数据集类型 |
4.4.2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算法性能评估方法 |
4.5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方法分类对比 |
5.2 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的挑战 |
5.3 展望 |
(9)国共易势之际校园政治生态的变迁(1947—1948)——以浙江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浙大党组织的发展与校园国共力量的反转 |
二、此起彼伏:以学治会为中心的校园烽烟 |
三、“操刀一割”:国民党对“职业学生”的大逮捕 |
四、结语 |
(10)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
1.2.2 舆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3 区块链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
2.1.2 网络舆情的内涵 |
2.1.3 网络舆情的特征 |
2.2 区块链的相关概念 |
2.2.1 区块链特点 |
2.2.2 区块链分类 |
2.2.3 区块链技术 |
2.3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1 风险管理的概念 |
2.3.2 风险管理的目标 |
2.3.3 风险管理的过程 |
2.4 复杂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 |
2.4.1 复杂社会网络的内涵 |
2.4.2 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2.4.3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指标 |
2.5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
2.5.1 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
2.5.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成要素 |
2.5.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传播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方法和步骤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步骤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区块链舆情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2.1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 |
3.2.2 选择性编码 |
3.2.3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3 概念阐释及讨论分析 |
3.3.1 相关概念阐释 |
3.3.2 结果讨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机理分析 |
4.1 区块链网络舆情传播机理研究框架 |
4.2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的构成要素 |
4.2.1 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能力要素 |
4.2.2 舆情信息质量感知要素 |
4.2.3 区块链舆情用户个人因素 |
4.2.4 舆情传播平台要素 |
4.3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动机及动力 |
4.3.1 舆情传播内在需要 |
4.3.2 舆情传播外在诱因 |
4.3.3 传播动机模型 |
4.3.4 舆情传播内外动力 |
4.4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机理阐释 |
4.4.1 直接作用机理 |
4.4.2 间接作用机理 |
4.4.3 调节作用机理 |
4.4.4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机理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
5.1 区块链环境下的舆情传播网络 |
5.1.1 单区块链路型 |
5.1.2 区块中心点型 |
5.1.3 复杂区块链路型 |
5.2 研究方法 |
5.2.1 社会网络分析 |
5.2.2 数据采集和处理 |
5.3 区块链舆情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5.3.1 整体特征 |
5.3.2 内容特征 |
5.3.3 社群特征 |
5.3.4 中心性 |
5.4 区块链舆情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5.4.1 拓扑网络类型 |
5.4.2 单区块链路型拓扑网络 |
5.4.3 区块中心点型拓扑网络 |
5.4.4 复杂区块链路型拓扑网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模型构建 |
6.1 建模依据及思想 |
6.1.1 基于疾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依据 |
6.1.2 基于疾病传播和区块链技术能力的建模思想 |
6.2 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演化模型构建 |
6.2.3 状态演化规则 |
6.2.4 模型参数配置 |
6.3 仿真实验 |
6.3.1 实验数据 |
6.3.2 模型平衡点和阈值 |
6.3.3 仿真参数估计及设置 |
6.4 仿真结果分析 |
6.4.1 区块链技术能力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
6.4.2 区块链信息环境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
6.4.3 区块链信息质量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
6.4.4 潜伏率和潜伏-感染率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
6.4.5 潜伏-变异率和感染变异率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
7.1 模型设计技术及方法 |
7.1.1 智能合约及区块链技术 |
7.1.2 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型设计方法 |
7.1.3 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在模型构建的应用 |
7.2 风险管理系统概念框架 |
7.2.1 风险管理过程 |
7.2.2 概念框架设计 |
7.2.3 系统功能设计 |
7.3 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系统模型 |
7.3.1 系统模型构建 |
7.3.2 系统智能合约 |
7.3.3 智慧分类账 |
7.3.4 风险关联树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策略 |
8.1 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策略实施的前提 |
8.2 弹性风险管理策略 |
8.2.1 区块链舆情弹性风险管理体系 |
8.2.2 区块链舆情情境监测及资源系统 |
8.2.3 区块链舆情弹性管理实施工程系统 |
8.2.4 区块链舆情弹性管理行动策略系统 |
8.3 智能合约管理策略 |
8.3.1 技术保障工程管理策略 |
8.3.2 舆情风险识别工程管理策略 |
8.3.3 舆情风险分析工程管理策略 |
8.3.4 舆情风险应对工程管理策略 |
8.4 区块链技术实施策略 |
8.4.1 转变舆情风险管理观念 |
8.4.2 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 |
8.4.3 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 |
8.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社团网络的ATM技术(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密度峰值聚类和网络社团结构的视频摘要生成方法研究[D]. 汤宁丽.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知识地图的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奚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复杂网络的科技态势感知技术研究[D]. 塔拉. 军事科学院, 2021
- [4]基于Graph OLAM的并行分析挖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孙思瑞.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社交网络中的社团隐私研究综述[J]. 蒋忠元,陈贤宇,马建峰.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 2021(02)
- [7]基于社区检测的多传播源点定位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瑞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面向图的异常检测研究综述[J]. 李忠,靳小龙,庄传志,孙智. 软件学报, 2021(01)
- [9]国共易势之际校园政治生态的变迁(1947—1948)——以浙江大学为个案[J]. 潘建华.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6)
- [10]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研究[D]. 郭苏琳. 吉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