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皮革染色机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于颖[1](2021)在《结构修饰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对真丝绸的染色作用》文中认为选取4种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并将修饰产物用于真丝绸的染色,探讨其结构修饰原理和染色机理。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呈色反应过程,测试染色牢度,探索增加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衍生物并拓宽其色谱范围的新途径。结果表明:天然环烯醚萜化合物可通过酯水解、苷交换及酰化反应等结构修饰获得相应的衍生物;修饰产物对真丝绸具有很好的染色效果,染色牢度可达到4~5级。
张红鸣,徐侃刊[2](2021)在《皮革着色用染料和颜料》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皮革的染色性和皮革染色物的性能,皮革着色剂的分类、命名与选择;还列举出可用于皮革着色的染料和颜料,以及国际知名皮革着色用商品染料和颜料。
李涛[3](2021)在《芳胺苯并噻唑类杂环偶氮分散染料的合成与工业设计》文中研究指明
于颖[4](2021)在《京尼平对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色性能》文中提出以开发环烯醚萜类天然活性染料代替部分有毒的合成染料用于再生蛋白质纤维织物染色为出发点,采用京尼平对牛奶蛋白纤维织物进行染色研究。探讨京尼平的用量、染色时间、染色温度、pH值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测试并分析京尼平在牛奶蛋白纤维织物上的各项色牢度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京尼平对牛奶蛋白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上染性能,在京尼平用量为5%、染色温度为35℃、pH为8、染色时间2 h的优化工艺条件下,染色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K/S值最高,染色牢度可达到3级以上,染色织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杨思倩[5](2021)在《竹束染色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竹材颜色单一、应用于竹材的染料类型较少且染色工艺不成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竹材的多功能应用。本论文以毛竹竹束为原材料,采用两种性质(酸性和活性)的红、黄和蓝染料对竹束进行浸染试验,研究了染色工艺对竹束的上染率和耐光色牢度的影响并探究了染色竹束光变色规律和影响因子,以此综合比较分析了酸性和活性染料染色竹束各自的上染率、表观颜色与耐光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在微观层面对两种染色竹束进行表征,并分析了竹束染色动力学,揭示了染色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酸性染料染色竹束时,升高温度、延长时间与降低p H值均可有效提高竹束上染率。明确了各因素水平对应的耐光色牢度等级,由此可知染色竹束的耐光性能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先增后减。通过对上述结论的综合分析,得出三种酸性染料的较佳染色工艺分别为:酸性红(温度90℃、时间10 h、染液浓度0.5%、p H=4)、酸性黄(温度100℃、时间6 h、染液浓度0.7%、p H=4)、酸性蓝(温度90℃、时间10 h、染液浓度0.3%、p H=4)。控制光照时间为单一变量,可知酸性染料染色竹束的色差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分析染色竹束的明度(ΔL*)、红绿品指数(Δa*)、黄蓝品指数(Δb*)与总色差(ΔE*)的相关性,得出:酸性红染色竹束Δa*对ΔE*线性影响最显着,酸性黄、蓝染色竹束的Δb*对ΔE*线性影响最显着,其线性方程得到的R2均大于0.85。(2)活性染料染色竹束时,上染率随着染色温度升高、染色时间延长和元明粉浓度增加而上升,随着染液浓度降低而增加。明确了活性染料染色工艺各因素水平对应的耐光色牢度等级,可知耐光色牢度随着染色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小。综合分析以上结论,得出三种颜色活性染料的较佳染色工艺为:染色时间5 h、染液浓度0.7%、元明粉浓度70 g·L-1,染色温度分别为:活性红和活性蓝90℃、活性黄80℃。控制光照时间为单一变量,可知活性染料染色竹束的色差随着光照时间延长而增加,分析三个色度指标(ΔL*、Δa*、Δb*)与总色差(ΔE*)的相关性,得出结论为活性红染色竹束的Δa*对ΔE*线性影响最显着,活性黄、蓝染色竹束的Δb*对ΔE*线性影响最显着,其线性方程得到的R2均大于0.97。(3)通过对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的上染率比较,得出活性红上染率比酸性红高30%,活性黄比酸性黄高6%,活性蓝上染率比酸性蓝高约36%。参考打靶计分规则,对比了不同染料染色竹材的耐光性能,得出活性染料染色竹束的耐光性能整体高于酸性染料。测试不同染料最佳工艺下的耐光色牢的等级,酸性红、黄、蓝染色竹束的耐光色牢度等级依次为:4级、3.5级、3.5级,活性红、黄、蓝依次为:4级、4.5级、3.5级。对不同染色竹材进行色度测量,可知活性红染色竹材明度值L*和红绿指数a*分别为27.01、17.10,酸性红为25.83、15.90,其他指标接近;活性黄染色竹材明度值L*和黄蓝指数b*分别为29.93、13.21,酸性黄为32.82、18.20,色彩饱和度接近;活性蓝染色竹材黄蓝指数b*和色彩饱和度C*分别为-2.96、3.61,酸性蓝为-8.62、8.79。具体表现为:活性红染色竹束的颜色比酸性红更明亮,酸性黄染色竹束的颜色比活性黄更纯正且明亮,酸性蓝染色竹材颜色比活性蓝更纯正,色彩更鲜艳。(4)对酸性和活性染料染色前后的竹束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经酸性染料染色竹束的官能团无发生明显变化,经活性染料染色的竹束,羰基明显减少,分析可知酸性染料与竹束没有发生化学结合,活性染料与竹束发生了亲核取代反应或亲和加成反应。对两种类型染料的染色竹束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可知酸性染料染色材的微观组织与未染色材相比,导管内壁表面变得粗糙,导管内壁孔隙中有不同程度的堵塞,梯状纹孔变少,说明染料有效附着于竹束上;经过活性红染色的竹束导管与纤维表面都聚集了大量染料颗粒,经过活性黄、蓝染料染色的竹束,其导管上的纹孔界限感减弱。对竹束进行染色动力学分析,得出随着染色温度的上升,竹束的平衡上染率逐渐增大,温度对活性黄、蓝染料染色竹束的上染率影响较大;较高的温度对应较长的半染时间和较小的染色速率常数,这主要是因为三种染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上染率差别较大。
杨菲[6](2021)在《红花色素的提取及在薄木染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天然名贵木材资源短缺,速生材的代替使用广泛流行起来。薄木贴面逐渐成为提高速生材表面质量,改善视觉特性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薄木染色使用的染色剂多为合成染料,染色过程产生大量不易降解的废液,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而天然植物染料源于自然,以植物染料代替合成染料进行染色不仅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而且部分植物染料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因此开发植物染料对薄木进行染色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传统薄木染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将其与蜡染工艺结合可丰富染色形式、提高附加值。本文主要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得到红花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冻融循环与漂白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来提高染色材上染率;最后将传统染色方式与蜡染工艺相结合,丰富木材染色形式,提高染色薄木装饰性与附加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红花色素提取实验中,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红花黄色素提取率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超声功率>水浴时间>水浴温度,当水浴时间34min、水浴温度90℃、超声功率350 W时红花黄色素提取率达到最大值6.84%。超声处理可作为加快色素提取速率的辅助手段。通过稳定性实验得出,红花浸提液应在中性,温度低于45℃条件下避光保存。(2)在水曲柳薄木染色实验中,对基材进行冻融循环与漂白预处理以提高染色材上染率;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染色时间、染色温度、染液浓度对水曲柳薄木上染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染色工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水曲柳薄木上染率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染色温度>染液浓度>染色时间,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染色时间10 h、染色温度90℃、染液浓度5 g/L,并通过三次平行实验得到上染率均值为37.47%。在水曲柳染色薄木的性能测试实验中发现,染色处理后薄木表面白乳胶与清漆的接触角均增大;漆膜附着力达1级;染色薄木表面的耐光色牢度达1-2级;耐酸色牢度达1-2级,耐碱色牢度小于1级。(3)在红花染料适用性实验与蜡染实验中,使用红花染料分别对红榉、白橡、枫木这三种常见贴面薄木进行染色。结果表明红花染料对红榉木的上染性最好。在薄木蜡染实验中,当涂蜡密度为0.1 g/cm2,石蜡与蜂蜡配比为2:3时染色效果较优。将传统蜡染工艺与现代木材染色技术相结合,可突破传统的染色形式,赋予染色材更高的装饰性、提高其附加价值;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发展,传播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李涛[7](2021)在《芳胺苯并噻唑类杂环偶氮分散染料的合成与工业设计》文中指出
张樱[8](2021)在《桑蚕丝织物柿漆染色工艺及性能》文中指出桑蚕丝是最常用的天然纤维,因其手感柔软,具有优良的吸湿性,常用作夏季服装材料使用,但其面料轻薄、耐光性差、穿着易贴身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柿漆是中国传统的天然染料,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还能赋予织物许多重要的性能,包括防水、抗菌、抗紫外线等,柿漆染色织物通过在阳光下暴晒来加深颜色,使其比其他天然染料更具优势。将柿漆应用于纺织品染整加工中具有生态环保、开发价值高的特点,因此,论文选用柿漆对桑蚕丝织物进行染色,针对柿漆染色后桑蚕丝织物手感硬化问题,优化柿漆染色工艺,探究柿漆的染色机理,并对柿漆染色织物的力学性能及热湿舒适性能进行分析,为柿漆在纺织品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其他传统工艺的解析提供参考。论文选择不同的染色工艺参数(稀释比例、染色次数、浴比、pH值),运用K/S值得到染色工艺参数的合适范围,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染色工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分析柿漆染色后桑蚕丝织物的表面形态、化学组成,测试了织物的色牢度及紫外线防护能力。结果表明:优化染色工艺为:柿漆稀释比例1:3,染色8次,浴比1:40,pH值为6;傅立叶红外光谱表明染色后桑蚕丝织物表面存在大量缩合单宁;染色后桑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色牢度和紫外线防护能力。探究不同稀释比例与染色次数对织物在低应力下力学性能的影响,测试优化染色工艺下桑蚕丝织物的织物风格。选取12种桑蚕丝织物进行优化工艺下的染色,测试其染色前后的热湿舒适性能,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12种染色桑蚕丝织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染液浓度与染色次数增加,织物的拉伸回弹性、压缩线性度与动摩擦平均系数下降,剪切刚度与抗弯刚度增加,织物的重量与厚度增加;经柿染后的桑蚕丝织物具有特殊的织物风格,手感柔软有身骨,不粘皮肤,经久耐用。对比柿漆染色前后的桑蚕丝织物,柿染后的桑蚕丝织物透气率、克罗值与凉感系数提高,回潮率和透湿量与未染色的桑蚕丝织物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经过柿漆染色的桑蚕丝织物十分凉爽舒适,适合夏天使用。染色后1#平纹多孔结构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综合评价最高。
韩军,付宇鑫,杨素彬,孙旸,杨萌[9](2020)在《植物染料在皮革与毛皮染色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对天然植物染料的分类进行简述,重点介绍了天然植物染料上染皮革和毛皮的应用进展,对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杨通明[10](2020)在《扎染技法在皮革手工制品中的实践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受传统纺织品扎染艺术的启发,将扎染工艺技法融入皮革染色中,对皮革扎染工序流程进行概述,通过探索皮革手工扎染技法的实践与应用,将传统扎染工艺技法与现代皮革染色巧妙融合,为皮革手工制品发展提供借鉴,既能提升皮革制品的美学价值,又能增加皮革制品的市场附加值。这符合现代手工艺品的发展需求,同时这也为传统扎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关于皮革染色机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皮革染色机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构修饰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对真丝绸的染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4种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 |
1)京尼平苷酸结构的修饰———酯水解法 |
2)獐芽菜苦苷结构的修饰———苷交换法 |
3)马钱苷结构的修饰———酰化反应 |
1.2.2 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 |
1.2.3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修饰产物对真丝绸的染色 |
1.2.4 UV-vis分析 |
1.2.5 测试方法 |
1) K/S值测试 |
2)染色蛋白质纤维色牢度的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修饰的原理 |
2.2 环烯醚萜类修饰产物染色机理 |
2.3 修饰产物染色真丝绸 |
2.4 修饰产物与丝素蛋白呈色反应UV-vis分析结果 |
2.5 修饰产物染色真丝绸的色牢度 |
3 结论 |
(2)皮革着色用染料和颜料(论文提纲范文)
1 皮革着色基础 |
1.1 皮革及皮革染色物性能 |
1.1.1 皮革性能 |
1.1.2 皮革染色物性能 |
1.2 皮革着色剂分类、命名、选择 |
1.2.1 分类 |
1.2.2 命名 |
1.2.3 选择 |
(1)苯胺皮革(Aniline Leather) |
(2)颜料皮革(Pigmented Leather) |
(3)染料索引(Colour Index) |
2 可用于皮革着色用的染料 |
2.1 水溶性染料 |
2.1.1 酸性染料 |
(1)强酸性染料和弱酸性染料 |
(2)金属络合染料 |
(3)中性染料 |
2.1.2 媒介染料 |
2.1.3 碱性染料(阳离子染料) |
2.1.4 直接染料 |
2.1.5 活性染料[2] |
2.2 非水溶性染料 |
2.2.1 硫化染料 |
2.2.2 还原染料 |
2.2.3 分散染料 |
2.2.4 溶剂染料 |
2.3 其他染料 |
2.3.1 荧光增白剂 |
2.3.2 天然染料 |
(4)京尼平对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色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验材料、药品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试 |
1.3.1 表观色深K/S值 |
1.3.2 染色牢度 |
1.3.3 抗菌性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京尼平对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最佳染色工艺因素分析 |
2.1.1 染色p H值的影响 |
2.1.2 京尼平的用量的影响 |
2.1.3 染色温度的影响 |
2.1.4 染色时间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优化染色条件 |
2.3 染色试样色牢度测试 |
2.4 染色织物的抗菌性能分析 |
3 结论 |
(5)竹束染色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染料的简介与分类 |
1.2.2 竹材染色原理概述 |
1.2.3 竹材染色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基于酸性染料的竹束染色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染色方法 |
2.3.3 上染率测定 |
2.3.4 耐光色牢度测定 |
2.4 结果讨论 |
2.4.1 不同因素对上染率的影响 |
2.4.1.1 染色温度对上染率的影响 |
2.4.1.2 染色时间对上染率的影响 |
2.4.1.3 染液浓度对上染率的影响 |
2.4.1.4 染液pH值对上染率的影响 |
2.4.2 不同因素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2.4.2.1 染色温度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2.4.2.2 染色时间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2.4.2.3 染液浓度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2.4.2.4 染液pH值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2.4.2.5 染色竹束光变色分析 |
2.5 小结 |
3 基于活性染料的竹束染色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验设计 |
3.3.2 染色方法 |
3.3.3 上染率测定 |
3.3.4 耐光色牢度测定 |
3.4 结果讨论 |
3.4.1 不同因素对上染率的影响 |
3.4.1.1 染色温度对上染率的影响 |
3.4.1.2 染色时间对上染率的影响 |
3.4.1.3 染液浓度对上染率的影响 |
3.4.1.4 元明粉浓度对上染率的影响 |
3.4.2 不同因素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3.4.2.1 染色温度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3.4.2.2 染色时间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3.4.2.3 染液浓度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3.4.2.4 元明粉浓度对耐光色牢度的影响 |
3.4.2.5 染色竹束光变色分析 |
3.5 小结 |
4 两种类型染料染色竹束性能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2.1 上染率 |
4.2.2 染色材表观颜色 |
4.2.3 耐光色牢度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上染率对比 |
4.3.2 染色材表观颜色对比 |
4.3.3 耐光色牢度对比 |
4.4 小结 |
5 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染色机理探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法 |
5.2.1 染色竹束性能表征 |
5.2.1.1 染料粒径分析测试 |
5.2.1.2 染色竹束红外光谱分析 |
5.2.1.3 染色竹束扫描电镜分析 |
5.2.2 染色竹束动力学分析 |
5.2.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2.2 试验设计与步骤 |
5.3 结果分析 |
5.3.1 不同染料粒径分析 |
5.3.2 红外光谱分析 |
5.3.3 扫描电镜分析 |
5.3.4 动力学分析 |
5.3.4.1 染色动力学曲线 |
5.3.4.2 动力学模型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酸性染料染色竹束上染率与耐光色牢度分析 |
6.1.2 活性染料染色竹束上染率与耐光色牢度分析 |
6.1.3 两种类型染料染色竹束染色性能对比 |
6.1.4 染色机理分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红花色素的提取及在薄木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植物染料概述 |
1.2.1 植物染料发展史 |
1.2.2 植物染料分类 |
1.2.3 植物染料局限性 |
1.3 红花概述 |
1.3.1 红花应用现状 |
1.3.2 红花色素提取 |
1.4 薄木染色研究现状 |
1.4.1 染色方法 |
1.4.2 染料类型 |
1.4.3 提高染色材色牢度方法 |
1.5 目的与意义 |
1.6 主要内容 |
1.7 创新点 |
1.8 技术路线 |
2 红花色素的提取及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设备 |
2.2.2 方法与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实验 |
2.3.2 响应面实验 |
2.4 红花染液的理化性质 |
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4.2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2.4.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 |
2.5 稳定性实验 |
2.5.1 酸碱度的影响 |
2.5.2 温度的影响 |
2.5.3 光照的影响 |
2.5.4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红花染料染水曲柳薄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设备 |
3.2.2 方法与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因素实验 |
3.3.2 正交实验 |
3.4 预处理前后染色单板的理化性质 |
3.4.1 扫描电镜(SEM) |
3.4.2 压汞法(MIP) |
3.5 红花染料染水曲柳薄木的染色机理 |
3.6 染色薄木的性能测试 |
3.6.1 接触角测试 |
3.6.2 漆膜附着力测试 |
3.6.3 耐光色牢度 |
3.6.4 耐酸碱色牢度 |
3.7 本章小结 |
4 薄木蜡染及在家具表面装饰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花染料对几种常见贴面薄木的染色 |
4.3.2 薄木蜡染 |
4.3.3 问题及拟解决措施 |
4.4 木材与织物蜡染异同点 |
4.5 产品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8)桑蚕丝织物柿漆染色工艺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然染料 |
1.2.2 柿漆染料 |
1.2.3 桑蚕丝的特点及改性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桑蚕丝织物柿漆染色工艺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2 染色工艺 |
2.3 性能测试 |
2.3.1 织物颜色测试 |
2.3.2 织物结构参数测试 |
2.3.3 表观形态 |
2.3.4 表面化学成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桑蚕丝织物柿漆染色工艺 |
2.4.2 桑蚕丝织物柿漆染色工艺优化 |
2.4.3 柿漆染色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柿漆染色桑蚕丝织物性能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2 染色工艺 |
3.3 性能测试 |
3.3.1 力学性能测试 |
3.3.2 色牢度测试 |
3.3.3 抗紫外线性能测试 |
3.3.4 热湿舒适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力学性能 |
3.4.2 柿漆染色桑蚕丝织物风格评价 |
3.4.3 桑蚕丝织物色牢度与紫外线防护能力 |
3.4.4 柿染前后桑蚕丝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
3.4.5 柿染桑蚕丝织物热湿舒适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12种桑蚕丝织物试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植物染料在皮革与毛皮染色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天然植物染料的种类 |
1.1 按颜色分类[1-5] |
1.2 按应用分类[1] |
1.3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
2 天然植物染料上染皮革 |
3 天然植物染料上染毛皮 |
4 总结与展望 |
(10)扎染技法在皮革手工制品中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
三、皮革扎染工艺的特点 |
四、皮革扎染工序流程 |
(一)材料准备 |
1.胚革 |
2.染料 |
3.辅助工具 |
(二)捆扎技法 |
(三)染色技法 |
1.浸泡法 |
2.喷染法 |
3.糊染法 |
(四)后期处理 |
1.干燥 |
2.固色 |
五、皮革扎染工艺的创新 |
1.实现传统扎染与现代皮染技术的融合创新 |
2.实现多种表现形式的工艺融合创新 |
六、社会价值 |
1.美学价值 |
2.市场价值 |
七、结语 |
四、关于皮革染色机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构修饰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对真丝绸的染色作用[J]. 于颖.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2]皮革着色用染料和颜料[J]. 张红鸣,徐侃刊. 染料与染色, 2021(04)
- [3]芳胺苯并噻唑类杂环偶氮分散染料的合成与工业设计[D]. 李涛. 济南大学, 2021
- [4]京尼平对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色性能[J]. 于颖.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5]竹束染色工艺及机理研究[D]. 杨思倩.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6]红花色素的提取及在薄木染色中的应用研究[D]. 杨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芳胺苯并噻唑类杂环偶氮分散染料的合成与工业设计[D]. 李涛. 济南大学, 2021
- [8]桑蚕丝织物柿漆染色工艺及性能[D]. 张樱.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9]植物染料在皮革与毛皮染色中的应用进展[J]. 韩军,付宇鑫,杨素彬,孙旸,杨萌. 西部皮革, 2020(21)
- [10]扎染技法在皮革手工制品中的实践与应用[J]. 杨通明. 明日风尚,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