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分解器原理图

固体分解器原理图

一、一种固体分解器原理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宇[1](2021)在《HG集团环保电力车间精益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郑经学[2](2021)在《碳酸钙热分解的多步反应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付炳荣[3](2021)在《基于CFB机组及等离子气化煤的甲醇电多联产系统模拟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电厂逐渐成为调峰机组,经常负责调峰,长期运行在低负荷工况下,系统效率和能量利用率低下,需要寻找新的提升负荷的途径。本文利用化工动力多联产能够增加电厂的负荷及运行效率的特点,并将其进行放大,提出等离子气化煤制甲醇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电厂多联产系统策略。首先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等离子气化煤系统、平推流反应器甲醇合成系统和四塔精馏工艺的甲醇精馏系统、锅炉燃烧及换热系统、汽轮机及回热系统等模型,并根据现场的实际参数对模型进行了对比和校验。在此基础上构建等离子气化煤制甲醇-循环流化床锅炉多联产系统。建立联产系统后,电厂煤量供给减少了50.50 t/h,折合发电量为137.53 MW;等离子气化煤设备煤渣排放量减少了8.40 t/h,未反应气排放量减少了57.92 t/h,等离子气化煤和制甲醇系统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将增加的发电量都用于化工部分,单位甲醇生产能耗降低3.51 k W·h/kg。其次,利用建立的模型对等离子气化煤、合成甲醇、甲醇精馏流程进行了(火用)平衡分析。根据(火用)平衡分析可得出:流程整体的总输入(火用)为158003.05 MJ/h;产品收益(火用)为84036.57 MJ/h,系统(火用)效率为53.19%;总内部(火用)损失为41051.02 MJ/h,(火用)损占比为25.98%;总外部(火用)损失32915.45 MJ/h,(火用)损占比为20.83%。其中煤渣、驰放气和蒸汽总的(火用)损失之和为20.81%,是造成合成甲醇工艺(火用)损失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动力系统满负荷、高效率运行的基础上,以甲醇的最大产量和能量的最优化利用为目标,对等离子气化系统和制甲醇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优化,并结合两者的结论对多联产的流程、参数和能量利用进行了整合优化。优化结果为:最佳水蒸气供给量为3000 kg/h,最佳空气供给量为1500 kg/h。最佳甲醇合成器压力为6 MPa,最佳反应温度为210℃。预精馏塔最佳质量回流比为1.5,加压塔最佳馏出进料比为0.59,常压塔最佳馏出进料比为0.25。流程优化的结果为:等离子气化煤流程的整体能耗降低了5.33 MW,发电系统的回热抽气量减少了48.98 t/h,总的发电量增加了12.50 MW。联产后实现了动力系统长期高负荷、高效的运行,随后研究并优化了不同的化工能耗工况下,甲醇、电多联产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结果为随着化工系统负荷的增大,联产系统相对发电量、化工系统热效率和联产系统的(火用)效率都随之增大。

彭鹏[4](2021)在《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热老化动力学特性及其寿命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电缆因其占地面积少、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城市电能运输与长距离输电中逐渐普及应用。但是,早期电缆投运的年限逐渐提高,且在运行过程中电缆受到电、热等应力的侵蚀,逐渐出现绝缘击穿放电等损毁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甚至更大事故的发生,现场需要实时监测电缆的运行状态,发现状况并进行处理。绝缘层是电缆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交联聚乙烯本身具有优秀的绝缘性能,是10-220kV电力等级电缆的主要绝缘材料,研究交联聚乙烯材料的老化特征并评估其绝缘状态与剩余寿命能够有效帮助上述问题的解决。绝缘材料的潜伏性缺陷很难被介质损耗、泄漏电流等宏观检测手段检测出来,绝缘材料的老化本质上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活化能作为材料的本征属性,能够表征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的难度壁垒。本文以交联聚乙烯样片作为试样,开展不同温度下的加速热老化处理,测量其微观特性、电气性能以及动力学特性随老化状态的变化规律,基于温度加速因子与击穿场强得到绝缘失效电导活化能判据,最终提出基于电导活化能的交联聚乙烯绝缘老化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方法。针对交联聚乙烯绝缘试样开展100℃与130℃加速热老化试验。为表征热老化对试样微观特性的影响,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ITR)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试样表面逐渐出现层状、鳞片状结构,固体小颗粒析出物增多。绝缘的老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老化初期,内部基团反应不剧烈,羰基指数在初始值1.0729附近波动,结晶度有略微的上升;老化后期,材料内部分子链断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羰基、醚基等官能团大幅增加。为研究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绝缘热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测量XLPE试样的电导活化能与热重活化能。未老化试样的热重活化能为276.444kJ/mo1,初始电导活化能为0.783eV,通过曲线拟合与计算求解发现:两种活化能与温度的关系都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且数值走势相同,都呈现总体曲折下降的趋势。本文测量了试样在不同老化时间下的介质损耗与击穿电压,研究热应力对于交联聚乙烯绝缘电气特性的影响。在两种老化温度下,绝缘试样的老化过程存在差异性,导致其介质损耗变化规律不相同,分别呈现曲折下降与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交联聚乙烯初始击穿场强为31.143kV/mm,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击穿场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本文建立了交联聚乙烯绝缘失效活化能判据,提出基于电导活化能评估交联聚乙烯绝缘老化状态与剩余寿命的方法。以击穿场强下降至初始值的50%作为绝缘失效的判据,得到此XLPE绝缘试样的寿命为13.177a与12.764a,交联聚乙烯绝缘试样绝缘失效时对应的电导活化能为0.4623eV;提出了交联聚乙烯绝缘试样老化状态评估方法与寿命计算公式,当电导活化能低于0.75eV,绝缘材料已经进入老化后期,运用经验公式即可得到试样剩余寿命。测量退役电缆绝缘A、B、C的电导活化能分别为0.4593、0.5136、0.4824eV,预测其剩余寿命为-0.0951a,1.4387a以及0.5843a,结果与实际运行情况相符。

刘哲[5](2021)在《垃圾焚烧飞灰与生物质共热解制备活性炭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垃圾焚烧飞灰产量巨大,但目前广泛应用的处理方式都较为传统,存在着处理过程繁琐、成本较高的问题。与此同时,生物质由于成本低廉、来源广泛,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活性炭制备领域。已知金属元素可以对活性炭的性能起改善作用,因此,将垃圾焚烧飞灰掺混到生物质原料中共热解制备活性炭,同时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飞灰的新型处理途径。热解过程得到的炭化产物,在通过活化改性处理等工序后,可以制作出吸附性能优秀,并且结构、性质都十分稳定的活性炭。在协同脱除有害气体、污染土质改良、净化废污水质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吸附能力是活性炭的主要特点,所以在制备活性炭时,要着重关注制备出来的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情况。制备活性炭时,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主要受孔隙结构(尤其是微孔)、物理结构以及表面化学官能团中酸性化合物丰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又和制备时的环境以及原料选择密切相关。本实验的主要实验设备是高温水平操作型管式炉,选择的主要实验原料为杨树皮和垃圾焚烧飞灰,应用水蒸气活化法来进行活性炭制备。本论文研究了两步法制备活性炭的实验中影响产物产率、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的因素。在炭化过程中关注温度与原料掺混比例。在活化过程中关注原料掺混比例、活化气氛。此外,还研究了添加金属化合物对制备活性炭的影响。在炭化阶段,通过分析炭化产物的产率及比表面积随制备条件的变化趋势,选定较佳的炭化温度和原料掺混比例。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比表面积的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由于各组实验的炭化产物比表面积都很低,因此选择产率最高的300℃作为炭化温度。在原料掺混比例方面,较佳的炭化条件为杨树皮与飞灰的掺混比例2:1和5:1,这两种实验条件下制得的炭化产物产率和比表面积均较大。以上述炭化条件,继续进行活化过程的实验研究,在600℃下活化30min,验证了活化剂浓度、原料掺混比例二者对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和活性炭产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降低飞灰在原料中的掺混比例进行实验,发现在生物质与飞灰的掺混比例为10:1时,活性炭产物具有较高的产率与较佳的性能。在探究活化气氛影响时,以水蒸气浓度0-25%为研究范围,发现制备效果较好的实验条件集中于10-20%,说明活化剂浓度过大或过小均会限制活化效果。此后,围绕垃圾焚烧飞灰中含量较高的两种金属K和Ca展开研究。研究分别添加K的化合物、Ca的化合物以及共同添加两种化合物时对活性炭的制备所产生的影响。发现不论是单一添加还是共同添加,均可以提高活性炭的产率与比表面积。

张美霞[6](2021)在《学习进阶视域下小学生对溶解概念理解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的整合科学事实与理论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对世界的理解[1]。发展指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学习阶段的延长而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整合要以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为核心概念进行科学教育。以大概念体系为核心、围绕少数概念进行深入探究的进阶学习,能够有效改变其“广而浅”的科学学习现状,最终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我国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也顺应了当今国际发展的主流方式。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分别将由75个学习内容整合而成的18个核心概念分布于小学三个学段中。其中“水的溶解”是小学科学课程里较为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本文考虑到方便取样随机抽取桂林市某小学9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水的溶解”相关内容中提炼出存在并列关系、最终指向“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这一大概念的四个基本问题:①什么是溶解?②溶解现象是什么样的?③溶解能力如何?④可以分离水和盐的混合物吗?采用皮亚杰的临床实验法来尽可能让儿童通过操纵面前的客体来表述他们对以上问题的想法,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经被访谈者允许访谈内容均被录音,后期通过反复聆听录音资料进行资料整理。研究发现因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的不同对溶解相关概念理解的发展路径并非是阶梯模式,因此最终以学生对溶解相关概念的理解逐级深入的发展过程作为证据,构建了小学阶段溶解概念的螺旋式学习进阶框架,旨在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关溶解的前概念到大概念的一般发展历程。为了促进科学教育趋向于理解大概念的进程,基于大概念理念分析了学生在该主题认知中所存在的典型迷思概念及原因所在,并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情景事件。

陈宸[7](2020)在《基于水合物媒介的LNG调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环保力度的推进,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不断增长,而多元的天然气供给结构和丰富的储存调峰设施是保障天然气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力推广使用的地下储气库和液化天然气(LNG)调峰等方式由于地质结构受限以及高成本等因素无法完全满足调峰的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新型高效的调峰方式作为补充。天然气水合物(NGH)是一种水分子与甲烷等分子结合形成的笼形晶体,因其储气率高储存条件温和得到了在储气领域中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开展了基于水合物为媒介的LNG调峰工艺的初步概念设计。(1)针对水合物生成速率低的问题,本章利用对水合物生成促进效果良好的表面活性剂中的功能基团以及金属粒子的高导热性,合成了Ag&-SO3-@PSNS纳米球促进剂。恒容水合物实验表明该促进剂能够在100min左右实现水合物的快速生成,同时也解决了在表面活性剂类中水合物分解时的起泡问题。而提高负载于促进剂表面的Ag粒子浓度以及促进剂纳米球的粒径能够提高水合物生成速率使得在恒压下水合物的诱导期和生长期在60min内即可完成。高压(6MPa)和低压(5MPa)水合物生成对比实验也表明该促进剂在低压条件能够实现在130分钟内完成水合物的生成并实现160倍的高储气比,显示出良好的工业使用价值。(2)基于Ag&-SO3-@PSNS促进剂对水合物生成的促进作用,开发了基于水合物为媒介的LNG调峰技术。实现了将LNG气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用于移走水合物生成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以及工艺物料的降温,同时在保证用户用气时利用气化后多余的甲烷气体与水生成水合物进而进行常压低温保存,直到用气高峰时分解水合物释放甲烷气以弥补用户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差距。同时本章分析了该工艺中各时间段内电能、冷能量的消耗以及调峰能力范围。(3)针对第二部分水合物生成中高压反应条件导致的用于提升反应物料压力电能能耗高的问题,本部分在保证水合物生产速率的前提下,设计了低压水合物生成工艺。相对第二部分的高压水合物生成工艺,主要调整了压缩后送往反应器的高压新鲜气的换热工艺。计算表明,将反应压力从6MPa降为5MPa时,水合物生成工艺的电能消耗降低了约10%。

刘玉峰[8](2020)在《青岛某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现状调查及修复技术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青岛某建设项目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场地周边环境的走访调查以及土壤采样调查,识别场地污染物类型和污染源,分析场地内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并以致癌性最强的苯并[a]芘为例,开展室内试验,通过改变土壤不同的理化性质和温度条件,分析土壤中苯并[a]芘的含量特征,研究苯并[a]芘在土壤中赋存降解的影响因素;根据污染场地的特征和项目要求进行修复技术筛选,选择最适用于污染场地有机污染土的修复技术。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际情况,初步筛选适用于污染场地修复的修复方案,明确评价指标,构建污染场地的筛选评价体系,联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法对各修复方案进行优劣排序,确定最适用于研究场地的修复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污染场地内多环芳烃污染物类型为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和二苯并[a,h]蒽。主要污染源为燃烧源。其中苯并[a]芘、苯并[a]蒽和苯并[b]荧蒽含量明显高于茚并[1,2,3-cd]芘和二苯并[a,h]蒽;场地污染物分布与焦化厂工艺布局具有一定关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表现出污染物向下迁移的能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的规律。(2)分析四种不同粒径的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特征,表现出<0.075mm粒径土壤中苯并[a]芘的含量最高,0.075-0.25mm粒径土壤次之,粒径0.5-2mm的土壤中苯并[a]芘的含量最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苯并[a]芘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49,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碱性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高于酸性土壤;含水率高的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高,含水率与苯并[a]芘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95,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所处环境温度越高,残余的苯并[a]芘含量越低,苯并[a]芘降解率越高。(3)初步筛选出原地异位热脱附技术、水泥窖协同处置技术和化学氧化技术为污染场地的修复方案,确定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为评价指标,对四个指标下属的共10个指标进行权重排序。利用修复技术的评分表计算得到三种修复技术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为原地异位热脱附技术>水泥窖协同处置技术>化学氧化技术,确定原地异位热脱附技术为最优方案。

吴思彦[9](2019)在《采用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的流程模拟及(火用)经济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煤层气是一种清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成分是CH4。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煤层气储量国,每年开采的煤层气中约65%为低浓度煤层气。高效利用低浓度煤层气可以节约能源、保障煤矿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气体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具有原料简单、储气密度大、储运安全、能耗低等特点,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方法。目前关于该方法提纯煤层气的研究以实验为主,但是实验周期长,此外受实验装置限制无法实现连续多级提纯,而且对提纯过程的能耗情况缺乏深入认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自主研发的煤层气提纯实验系统,采用某软件对气体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进行单级提纯、二级串联提纯、二级并联提纯的流程模拟,研究不同提纯流程的设备?损失,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分析系统?效率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分析法对能源装置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当CH4回收率为46.1%,操作条件为:T=283.4K、P=2.6MPa时,低浓度煤层气(30.0%CH4+70.0%N2,1.00 mol/s)经过单级提纯后产品气的CH4浓度提高至47.2%,经过二级串联和二级并联提纯后产品气的CH4浓度均为72.0%。(2)通过计算三种提纯流程的?损和局部分析操作单元中的物流?值,发现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工艺流程的?损主要集中在水合物生成单元,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是造成反应器?损的关键因素。在水合物分解单元中,气体水合物受热分解出CH4浓度较高的产品气,分解单元内的物理?和化学?均增加。(3)经过二级提纯后产品气的单位?高于单级提纯的产品气单位?,达到了585.62 kJ/mol,与原料气相比提高了140.0%。单级、二级串联和二级并联提纯流程的产品?效率分别为39.67%、17.50%、26.56%,其中二级并联提纯流程的?损最低。因此,如果产品气要满足天然气的使用要求,二级并联提纯流程的性能最优。(4)在单级、二级串联和二级并联三种提纯流程中,产品?效率和系统?损率随着CH4回收率的升高而增加。当CH4回收率相同时,单级提纯流程的产品?效率最大。产品?效率随着原料气流量的升高而减小,当原料气入口流量相同时,三种提纯流程的产品?效率的大小关系为:单级提纯流程>二级并联提纯流程>二级串联提纯流程。此外,预冷单元中换热器出口热流温度的升高对系统的产品?效率和?损影响不大。(5)通过?经济分析发现低浓度煤层气经二级并联提纯后具有天然气品质,可直接出售,其产品气的利润单价约为成本单价的3倍,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提高CH4回收率有利于降低产品气的成本单价。

叶紫燕[10](2019)在《高适用性大维度矩阵求逆器的算法优化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研究中云存储、云计算和云物联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数据信息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矩阵类运算在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中占比越来越大,矩阵求逆是其中最复杂的运算之一。国内外的学者们在不断研究探索后提出了众多有效的矩阵求逆算法,并在不同的硬件结构上得到验证与实现。求解逆矩阵的计算量庞大,硬件实现时受资源因素制约。常见矩阵求逆多以小矩阵或者特殊矩阵为对象,适用于大规模任意矩阵求逆方法研究较少,对于硬件实现更加罕见。大规模矩阵直接求逆被认为是其中最具挑战性问题之一,且不可规避。因此,探索大规模非奇异矩阵求逆的硬件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关大规模非奇异矩阵求逆算法和硬件结构设计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了典型的矩阵求逆算法、适用性及运算复杂度,选择了基于LU分解的原位替换求逆算法。对原位替换矩阵求逆算法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提出一种改进的大维度矩阵求逆算法。新算法通过主元交换和行修正操作,将应用范围扩展至非奇异矩阵,克服了既有原位替换算法适用矩阵类型有限的缺点。(2)根据新算法的运算特征,设计大维度任意阶矩阵求逆器的硬件方案。该设计延续了“原位替换”存储结构上的优点,并且采取多路并行和运算器分时复用的策略提高运算速度。(3)完成硬件实现,并在Xilinx公司FPGA芯片上进行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硬件实测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可在332K个周期内完成128阶单精度浮点非奇异矩阵求逆任务,结果精度达10-5。

二、一种固体分解器原理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固体分解器原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CFB机组及等离子气化煤的甲醇电多联产系统模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及趋势
        1.1.2 化工动力多联产的发展及优势
        1.1.3 等离子煤气化制甲醇-循环流化床锅炉多联产系统的提出和优势
    1.2 等离子体气化煤制甲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等离子体气化煤的研究进展
        1.2.2 煤气化制甲醇的研究进展
    1.3 循环流化床用于多联产模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循环流化床用于多联产的研究
        1.3.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Aspen Plus建模
    1.4 本文工作内容
第2章 多联产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2.1 煤制甲醇系统的模拟
        2.1.1 等离子体煤气化模拟
        2.1.2 甲醇合成系统的模拟
        2.1.3 甲醇精馏系统的模拟
    2.2 动力系统的Aspen Plus模拟
        2.2.1 循环流化床锅炉模型的建立
        2.2.2 汽轮机回热系统的模拟
    2.3 甲醇和电多联产系统的耦合
    2.4 小结
第3章 化工过程能耗分析
    3.1 (火用)的概念
    3.2 基准模型的选取
    3.3 (火用)的种类及计算式
        3.3.1 热量(火用)
        3.3.2 压力(火用)
        3.3.3 功流(火用)
        3.3.4 物理(火用)
        3.3.5 化学(火用)
        3.3.6 燃料的化学(火用)
    3.4 化工系统(火用)分析
        3.4.1 气化系统(火用)分析
        3.4.2 甲醇合成系统(火用)分析
        3.4.3 精馏系统(火用)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联产系统参数及流程优化
    4.1 等离子气化煤系统参数的优化
        4.1.1 水蒸气供给量的优化
        4.1.2 气化压力的优化
        4.1.3 气化温度的优化
        4.1.4 氧气供给量的优化
        4.1.5 CO_2供给量的优化
        4.1.6 空气供给量的优化
    4.2 合成系统的参数优化
        4.2.1 合成压力的优化
        4.2.2 合成温度的优化
        4.2.3 质量循环比的优化
    4.3 预精馏塔参数的优化
        4.3.1 塔顶压力的优化
        4.3.2 进料塔板的优化
        4.3.3 回流比的优化
    4.4 加压精馏塔参数的优化
        4.4.1 加压塔塔顶压力的优化
        4.4.2 加压塔馏出进料比的优化
        4.4.3 加压塔理论板数的优化
        4.4.4 最佳质量回流比的优化
        4.4.5 最佳进料位置的优化
    4.5 常压精馏塔参数的优化
        4.5.1 最佳馏出进料比的优化
        4.5.2 最佳进料位置的优化
    4.6 多联产系统流程的优化
    4.7 不同负荷下多联产系统的性能优化
    4.8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热老化动力学特性及其寿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联聚乙烯绝缘加速老化
        1.2.2 交联聚乙烯绝缘劣化特性
        1.2.3 基于活化能的绝缘材料寿命评估方法
        1.2.4 交联聚乙烯绝缘状态与寿命评估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交联聚乙烯绝缘热老化微观特性
    2.1 热老化实验方案设计
        2.1.1 实验样品
        2.1.2 老化平台与实验方案
    2.2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微观形态的影响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原理与方法
        2.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3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化学结构的影响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原理与方法
        2.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4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结晶度的影响
        2.4.1 差示扫描量热测量原理与方法
        2.4.2 测量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联聚乙烯绝缘热老化动力学特性
    3.1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热重活化能的影响
        3.1.1 热重活化能计算方法
        3.1.2 热失重实验平台与方法
        3.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电导活化能的影响
        3.2.1 电导活化能的计算与表征
        3.2.2 直流电导率的测试方法与平台
        3.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联聚乙烯绝缘热老化电气特性
    4.1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介电损耗的影响
        4.1.1 介电损耗测试原理与方法
        4.1.2 介电谱测试平台与方法
        4.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击穿场强的影响
        4.2.1 击穿场强测试原理与方法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活化能的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寿命评估
    5.1 老化时间等效表征
        5.1.1 温度加速因子
        5.1.2 交联聚乙烯击穿电压与老化时间的关联规律
    5.2 基于电导活化能的交联聚乙烯绝缘寿命评估
    5.3 评估方法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垃圾焚烧飞灰与生物质共热解制备活性炭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活性炭概述
        1.2.1 活性炭的种类
        1.2.2 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能
        1.2.3 活性炭的制备
    1.3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
        1.3.1 生物质原材料
        1.3.2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3.3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研究进展
        1.3.4 生物质活性炭的改性方法
    1.4 生物质活性炭的性能及评价
        1.4.1 生物质活性炭的物理性质
        1.4.2 生物质活性炭的化学性质
        1.4.3 生物质活性炭的评价方法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2章 活性炭制备实验设计
    2.1 实验设计思路
    2.2 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4 实验系统及装置
    2.5 实验方法
    2.6 产物分析与表征方法
        2.6.1 活性炭产率
        2.6.2 碘值测定
        2.6.3 物理性质测定
        2.6.4 表面形貌测定
        2.6.5 表面官能团测定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性炭制备的炭化过程研究
    3.1 炭化实验流程及工况设计
    3.2 炭化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3.2.1 炭化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2.2 原料掺混比例对产率的影响
    3.3 炭化条件对炭化产物比表面积的影响
        3.3.1 炭化温度对炭化产物比表面积的影响
        3.3.2 原料掺混比例对炭化产物比表面积的影响
    3.4 炭化产物的表面形貌及官能团的分析
        3.4.1 炭化产物的表面形貌分析
        3.4.2 炭化产物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性炭制备的活化过程研究
    4.1 活化实验流程及工况设计
    4.2 活化条件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
        4.2.1 活化气氛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
        4.2.2 原料掺混比例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
    4.3 活化条件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
        4.3.1 活化气氛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
        4.3.2 原料掺混比例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
    4.4 活化条件对活性炭表面形貌及官能团的影响
        4.4.1 活化条件对活性炭表面形貌的影响
        4.4.2 活化条件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4.5 在原料中掺入少量飞灰的活化实验探究
        4.5.1 掺入少量飞灰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
        4.5.2 掺入少量飞灰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
        4.5.3 掺入少量飞灰对活性炭表面形貌的影响
        4.5.4 掺入少量飞灰对活性炭微孔结构的影响
        4.5.5 掺入少量飞灰对活性炭N_2吸附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添加金属化合物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
    5.1 实验流程及工况设计
    5.2 添加K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
        5.2.1 添加K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
        5.2.2 添加K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
    5.3 添加Ca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
        5.3.1 添加Ca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
        5.3.2 添加Ca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
    5.4 同时添加K和Ca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
        5.4.1 同时添加K和Ca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
        5.4.2 同时添加K和Ca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
    5.5 添加金属化合物对活性炭表面形貌的影响
        5.5.1 添加K对活性炭表面形貌的影响
        5.5.2 添加Ca对活性炭表面形貌的影响
        5.5.3 同时添加K和Ca对活性炭表面形貌的影响
    5.6 添加金属化合物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学习进阶视域下小学生对溶解概念理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前概念
        (二)迷思概念
        (三)大概念
第2章 理论及文献评述
    一、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四个因素
        (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二、相关文献评述
        (一)学习进阶相关内容
        (二)有关“水溶液”学习进阶研究现状
        (三)溶解前概念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什么是溶解?
        (二)溶解现象是什么样的?
        (三)物质溶解能力如何?
        (四)可以分离水盐混合物吗?
    四、资料处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第4章 访谈结果
    一、访谈题目一
        (一)一年级学生对溶解的认识
        (二)三年级学生对溶解的认识
        (三)五年级学生对溶解的认识
    二、访谈题目二
        (一)一年级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
        (二)三年级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
        (三)五年级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
    三、访谈题目三
糖加水的重量”'>(二)认为“溶液重量>糖加水的重量”
        (三)认为“溶液重量=糖加水的重量”
    四、访谈题目四
        (一)非粒子观
        (二)朴素粒子观
        (三)非均匀粒子观
        (四)均匀粒子观
第5章 研究结果分析
    一、科学的发展与人的认知形成过程
    二、学习者的知识形成与发展模式
    三、螺旋式的思维发展模型建构
第6章 教学策略
    一、梳理“溶解”概念发展逻辑
    二、分析建构该主题所需要的核心概念
    三、探查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及原因分析
    四、设计情境教学事件
    案例一什么是溶解?
    案例二溶解现象是什么样的?
    案例三:盐加水的重量与溶液的重量的关系
第7章 教学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概念发展状态的了解
    二、重视教师探究性学习经历
    三、树立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水合物媒介的LNG调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气调峰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1.2.1 地下储气库
        1.2.2 LNG调峰
    1.3 天然气水合物
        1.3.1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
        1.3.2 天然气水合物结构
        1.3.3 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媒介的应用
        1.3.4 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媒介储气的限制因素
    1.4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促进方法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5 本文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基于动力学纳米促进剂的甲烷水合物快速生成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3 纳米球促进剂的合成
        2.3.1 -SO_3~-@PSNS制备
        2.3.2 Ag&-SO_3~-@PSNS制备
    2.4 材料表征
    2.5 基于纳米球载体的甲烷水合物促进剂应用
        2.5.1 甲烷水合物生成实验
        2.5.2 甲烷储气量计算
    2.6 结果与分析
        2.6.1 促进剂的表征
        2.6.2 恒容水合物实验
        2.6.3 恒压水合物实验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水合物媒介的LNG调峰工艺概念设计
    3.1 引言
    3.2 反应器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3 工艺概念设计
        3.3.1 水合物生成工艺的建模
        3.3.2 水合物储存工艺的建模
        3.3.3 水合物分解工艺的建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水合物生成工艺分析
        3.4.2 水合物储存工艺分析
        3.4.3 水合物分解工艺的分析
        3.4.4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基于低压条件下水合物生成工艺的设计
    4.1 引言
    4.2 水合物生成工艺的建模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青岛某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现状调查及修复技术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场地污染土类型及分布
    2.1 调查地块概况
    2.2 调查地块环境调查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4 土样检测结果
    2.5 结果分析
3 苯并[a]芘在土壤中赋存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
    3.4 试验结果分析
4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
    4.1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方法
    4.2 修复技术初筛
    4.3 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4 基于Topsis修复技术筛选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采用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的流程模拟及(火用)经济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概述
        1.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煤层气的分离与提纯
        1.2.1 变压吸附法
        1.2.2 低温精馏法
        1.2.3 膜分离法
        1.2.4 气体水合物法
    1.3 水合物法分离煤层气的研究进展
        1.3.1 热力学研究进展
        1.3.2 动力学研究进展
        1.3.3 工艺流程研究进展
        1.3.4 经济性评价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流程模拟的单元模型与物性模型
    2.1 单元操作模型
    2.2 物性模型
    2.3 物性计算
    2.4 小结
3 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的流程设计
    3.1 模拟提纯系统及参数
    3.2 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的流程设计
        3.2.1 单级提纯流程设计
        3.2.2 二级串联提纯流程设计
        3.2.3 二级并联提纯流程设计
    3.3 设备选型
        3.3.1 压缩机结构及参数设计
        3.3.2 换热器结构及参数设计
        3.3.3 冷却器结构及参数设计
    3.4 小结
4 单级提纯流程操作单元的(火用)损计算
    4.1 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的(火用)分析方法研究
        4.1.1 系统(火用)能描述与简化
        4.1.2 (火用)值的计算
        4.1.3 (火用)经济学分析
    4.2 压缩单元的(火用)损计算
        4.2.1 压缩机1的(火用)损计算
        4.2.2 压缩机2的(火用)损计算
        4.2.3 涡轮的(火用)损计算
    4.3 冷却单元的(火用)损计算
        4.3.1 换热器1的(火用)损计算
        4.3.2 冷却器1的(火用)损计算
    4.4 水合物生成单元的(火用)损计算
        4.4.1 反应器1的(火用)损计算
    4.5 水合物分解单元的(火用)损计算
        4.5.1 分解器1的(火用)损计算
    4.6 小结
5 三种提纯流程的(火用)分析结果与讨论
    5.1 三种流程CH_4提浓效果对比
    5.2 三种流程系统(火用)分析
        5.2.1 单级提纯流程(火用)损
        5.2.2 二级串联提纯流程(火用)损
        5.2.3 二级并联提纯流程(火用)损
        5.2.4 三种流程(火用)计算对比
    5.3 操作条件对系统(火用)的影响
        5.3.1 CH_4 回收率对系统(火用)的影响
        5.3.2 原料气流量对系统(火用)的影响
        5.3.3 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对系统(火用)的影响
    5.4 最优提纯流程的(火用)经济性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高适用性大维度矩阵求逆器的算法优化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矩阵求逆运算
    2.1 关键算法分析
    2.2 常见求逆方法
        2.2.1 伴随矩阵法
        2.2.2 Gauss-Jordan消去法
        2.2.3 QR分解求逆矩阵
        2.2.4 LU分解求逆矩阵
        2.2.5 四种求逆算法总结
    2.3 原位替换求逆算法
        2.3.1 基本算法原理
        2.3.2 相关算法
        2.3.3 原位替换算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规模矩阵求逆器的设计方案
    3.1 改进的原位替换矩阵求逆算法
        3.1.1 优化的原位替换算法介绍
        3.1.2 算法优势分析
    3.2 大维度任意阶矩阵求逆器结构设计及工作流程
        3.2.1 矩阵求逆器硬件架构
        3.2.2 矩阵求逆器工作流程
    3.3 运算结构设计
        3.3.1 矩阵求逆运算结构选择
        3.3.2 优化的行修正运算结构设计
    3.4 存储资源管理及分配
    3.5 存储地址规则设计方案
        3.5.1 任意值并行度下的地址规则设计
        3.5.2 规律变化的并行度地址规则设计
    3.6 不同运算模式下的运算单元设计
        3.6.1 约化系数运算单元设计
        3.6.2 上、下三角逆矩阵运算单元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维度矩阵运算器硬件设计实现
    4.1 大维度矩阵求逆器硬件实现
        4.1.1 矩阵求逆器系统架构
        4.1.2 矩阵求逆器地址规则
        4.1.3 多路并行的运算器互连结构
    4.2 重构模式下的大维度矩阵分解器设计与实现
        4.2.1 基于原位替换算法的LU分解算法介绍
        4.2.2 矩阵分解器硬件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维度矩阵求逆器的验证及性能分析
    5.1 验证方案
    5.2 MATLAB建模验证
    5.3 硬件验证
        5.3.1 运算结果误差
        5.3.2 硬件资源消耗
    5.4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一种固体分解器原理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HG集团环保电力车间精益改善研究[D]. 刘健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碳酸钙热分解的多步反应动力学分析[D]. 郑经学.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CFB机组及等离子气化煤的甲醇电多联产系统模拟优化[D]. 付炳荣.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热老化动力学特性及其寿命评估[D]. 彭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垃圾焚烧飞灰与生物质共热解制备活性炭实验研究[D]. 刘哲. 山东大学, 2021(12)
  • [6]学习进阶视域下小学生对溶解概念理解的研究[D]. 张美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水合物媒介的LNG调峰技术[D]. 陈宸.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青岛某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现状调查及修复技术筛选研究[D]. 刘玉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采用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的流程模拟及(火用)经济性评价[D]. 吴思彦. 重庆大学, 2019(01)
  • [10]高适用性大维度矩阵求逆器的算法优化和实现[D]. 叶紫燕.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固体分解器原理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