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州长沟—蒙通沟“S”型花岗岩初探

四川阿坝州长沟—蒙通沟“S”型花岗岩初探

一、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久[1](2007)在《松潘—甘孜东部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文中提出松潘-甘孜地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经历了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两个连续的造山事件,其主要变形发生在晚三叠世。先前的研究对松潘-甘孜地体构造演化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关键问题之一是地体的基底性质和构造属性;关键问题之二是在古特提斯封闭导致的区域造山过程中,区域构造体制如何转变。松潘-甘孜东部发育大量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记录了后碰撞期壳-幔物质循环的诸多信息,其源区性质和所揭示的深部动力学背景对理解松潘-甘孜地体的构造演化至关重要。我们选择了松潘-甘孜腹地的牛心沟、猛古、太阳河、老君沟、四姑娘山、孟通沟、马奈、西里寨和可尔因等九个岩体开展研究。对牛心沟、猛古、太阳河和老君沟等四个岩体的LA-ICP-MS锆石定年,分别给出了234+3 Ma,243+4 Ma,229±3 Ma及224±5 Ma的年龄。在猛古和老君沟岩体中检获了285~666 Ma的碎屑锆石,可能捕获自所侵入的围岩。此外,在猛古岩体中发现了来自源区的继承锆石,在年龄谐和图中四个继承锆石形成一条不一致线,其下交点年龄(251±21 Ma)与岩浆结晶年龄(243+4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而上交点年龄2459±41 Ma则可能代表了源岩年龄。这一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体可能存在古老的陆壳基底,并且在三叠纪时发生了部分熔融。这反映该区的基底并非特提斯洋壳而可能是扬子基底的延伸,从而排除了先前曾经认为的松潘-甘孜地体属于残留洋盆的可能性。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牛心沟和马奈岩体的岩性主要为二长岩,显示出准铝质的橄榄粗玄岩和高钾钙碱性特征。这两个岩体具有中等的SiO2含量(53.7~63.6%),较高的Mg#值(47~63)和Rb(26.1~202 ppm)、Sr(1010~1660 ppm)、Ba(1280~2590 ppm)、Cr(37.6~193 ppm)含量。这些特征非常类似于高Ba-Sr花岗岩,表明其来源可能与富集地幔有关。两岩体具有接近地幔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并含有暗色闪长质包体,反映其存在岩浆混合过程。太阳河岩体为含石榴石的二长闪长岩,显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特征,也同样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特征。岩体较低的SiO2含量(~53 wt%)和较低的εNdT(-7.3~-6.5)、εHfT(-3.2~+3.9,多数小于+0.2)排除了直接来自地幔的可能性,反映其可能来自壳幔过渡带的辉石岩或堆晶辉长岩。四姑娘山岩体为钾长花岗岩,岩体富碱(K2O+Na2O=7.22~9.38wt%)并具有较高的LILE、HFSE含量以及较高的10000*Ga/Al比值(2.34~3.03),而Ba、Sr含量相对较低。岩体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没有明显分馏,负Eu异常明显。上述特征表明四姑娘山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而且为后造山环境的A型花岗岩。四姑娘山岩体相对较低的ISr(0.7055~0.7069)和接近于零的εNdT(-3.69~-2.60)值,表明在其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地幔物质的参与。老君沟(SiO2=63.9~72.7 wt%)和猛古(SiO2=67.2~68.0 wt%)岩体分别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岩石。其较高的Al2O3(14.2~16.0 wt%)、Sr(307~697 ppm)和相对低的重稀土含量(Y<16.4ppm)以及中至高的Sr/Y比值(22.4~54.8),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同时,其相对高的(La/Yb)N和(Gd/Yb)N比值和较低的εNdT(-6.9~-3.1)、εHfT(-4.7~1.2)值以及较低的MgO含量(0.38~1.98 wt%)表明岩体可能形成于石榴石稳定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孟通沟和西里寨岩体分别为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与老君沟和猛古岩体相比,二者具有相对高的SiO2(>70 wt%)、稍低的Al2O3(13.6~15.2 wt%)、Sr(110~397 ppm)含量。这两个岩体同样具有相对低的重稀土含量(Y=9.49~21.1ppm,大多低于17 ppm),但其较低的Sr/Y比值(5.22~32.6)明显不同于埃达克质岩石。接近于老君沟和猛古的Nd(εNdT=-6.0~-3.6)同位素组成显示其可能来自相同的源区。较低的重稀土含量表明这两个岩体可能同样来自石榴石稳定区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但随后的斜长石分离结晶造成了Al2O3、Sr的降低以及不同程度的负铕异常(δEu=0.32~0.95)。可尔因岩体具有高的A/CNK比值(1.27~1.33),为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岩。其较高的Rb/Sr(1.37~1.71)、Rb/Ba(1.37~1.71)比值,较低的εNdT(-9.9~-9.3)和高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0.7181~0.7192)显示其源区主要以经历过表生过程的泥质岩为主,属于S型花岗岩。用Zr饱和度法估算其形成温度为768~773℃,明显高于西藏的同类岩石(<700℃)。这表明其形成可能并非由单纯的地壳增厚所导致,暗示可能有地幔热源的影响。在松潘-甘孜地区,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中生代花岗岩:从高Ba-Sr花岗岩、A型花岗岩、埃达克质岩到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等,其源区深度不尽相同,分别来自地幔、壳幔过渡带、下地壳和中上地壳。这些年龄相近的花岗岩体的形成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三叠纪以来地幔岩浆底侵作用的存在,并且影响到了地壳的不同层位。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复杂多样,反映其源区和成因不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后碰撞期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变化。埃达克质岩的出现表明该区在三叠纪时就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地壳厚度,含有地幔物质的高Ba-Sr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则反映了后碰撞期大规模地幔岩浆底侵作用的存在,指示了松潘-甘孜造山带从地壳挤压增厚到伸展垮塌的转换过程。

夏宗实[2](1993)在《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系陆源碎屑岩燕山早期同造山区域近变质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变质带(Anchizone)是成岩作用带与浅变质带之间的过渡带。由德国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首次对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沉积地层中伊利石结晶度及K-Ar法年龄进行了测定。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这些数据进行解释,初步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南部)主要为燕山早期同造山区域近变质带,其变质强度比较均一,低于浅变质作用。对近变质作用机理,依据年龄值结合其它地质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一方法在松潘-甘孜造山带地质演化历史研究及有关矿床勘查方面有着广泛而良好的利用前景。

张志兰,张平,袁海华[3](1991)在《龙门山形成动力机制的地球化学信息》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龙门山西侧的老君沟、孟通沟、峨特山、羊拱海、年保也则5个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为龙门山形成的动力机制提供了部分地球化学信息。

刘振声,王洁民[4](1990)在《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各稀土元素相同的地球化学性状,使它们常以一个特殊的“共性集团”存在于自然界里,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常作整体运移。但当地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它们呈现出有规律的分馏,且具特定的分配模式。所以地质学家把它们作为一种重要地球化学跟踪元素来研究一些重大地质问题。如用来探讨各种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乃至研究地壳、地幔,地球及

刘振声,王洁民[5](1990)在《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各稀土元素相同的地球化学性状,使它们常以一个特殊的"共性集团"存在于自然界里,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常作整体运移。但当地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它们呈现出有规律的分馏,且具特定的分配模式。所以地质学家把它们作为一种重要地球化学跟踪元素来研究一些重大地质问题。如用来探讨各种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乃至研究地壳、地幔,地球及

高延林[6](1990)在《青、藏、川、滇地区印支期太平洋型古大陆边缘的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和“三江”地区,广泛发育着特堤斯型的海相三叠系和印支期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成为研究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印支运动的重要地区,也是研究中国境内冈瓦纳与劳亚古陆界线和特堤斯洋壳时空分布特征的地区。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该区大地构造和区域地质演化做过大量研究和不同观点的探讨。本文根据近来一些新资料和作者的野外观察,结合板块构造研究方法,认为青海中南部、西藏东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以及云南西部地区,在晚二叠世到三叠纪时曾经发育了一个南临古特堤斯大洋(或北特堤斯大洋)的太平洋型(活动性)古大陆边缘。它的特征基本代表了该区印支期大地构造的演化。

刘振声,王洁民[7](1988)在《青藏高原南部花岗岩锶、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对花岗岩带》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青藏高原位于地球上一个特殊的部位,因此,它具有独特的地质背景及演化历史,而花岗岩类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是其演化的最明显标志。各旋回、各类型的花岗岩中的锶、氧同位素是反映其成因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锶、氧同位素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南部花岗岩的成因分类,并与世界较典型的花岗岩进行对比,其中许多数据为首次发表。

刘振声,王洁民[8](1988)在《青藏高原南部花岗岩锶、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对花岗岩带》文中提出前言青藏高原位于地球上一个特殊的部位,因此,它具有独特的地质背景及演化历史,而花岗岩类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是其演化的最明显标志。各旋回、各类型的花岗岩中的锶、氧同位素是反映其成因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锶、氧同位素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南部花岗岩的成因分类,并与世界较典型的花岗岩进行对比,其中许多数据为首次发表。

刘振声,王培生,傅光学,庄忠海[9](1984)在《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一、前言长沟—孟通沟花岗岩体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境内,东经103°、北纬31°50′。该岩体是一个典型的 S 型花岗岩。1971—1974年我们对岩体进行了调查工作。查明它是一个同期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属于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系列的杂岩。据副矿物组

刘振声,王培生,傅光学,庄忠海[10](1983)在《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长沟—孟通沟花岗岩体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境内,东经103°、北纬31°50′。该岩体是一个典型的 S 型花岗岩。1971—1974年我们对岩体进行了调查工作。查明它是一个同期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属于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系列的杂岩。据副矿物组

二、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松潘—甘孜东部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技术路线
    三、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及岩体地质特征
    第一节、区域地层
    第二节、区域地质构造
    第三节、区域变质作用
    第四节、区域岩浆活动
    第五节、岩体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第二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第二节、Sr-Nd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三节、锆石U-Pb年代学方法
    第四节、Hf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三章、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主微量元素组成
        一、主量元素
        二、微量元素
    第二节、Sr-Nd同位素组成
第四章、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
    第一节、锆石U-Pb年代学
        一、锆石U-Pb年代学结果
        二、锆石U-Pb年代学讨论
    第二节、Hf同位素组成
第五章、岩石成因
    第一节、牛心沟、马奈和太阳河高Ba-Sr花岗岩
    第二节、四姑娘山A型花岗岩
    第三节、老君沟、孟通沟、猛古和西里寨埃达克质岩
    第四节、可尔因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
第六章、构造意义
    第一节、基底性质及构造属性
    第二节、深部动力学启示
第七章、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主要结论
    第二节、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四、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松潘—甘孜东部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 赵永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03)
  • [2]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系陆源碎屑岩燕山早期同造山区域近变质作用[J]. 夏宗实. 四川地质学报, 1993(03)
  • [3]龙门山形成动力机制的地球化学信息[J]. 张志兰,张平,袁海华.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01)
  • [4]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A]. 刘振声,王洁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0)——“三江”论文专辑, 1990
  • [5]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刘振声,王洁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90(00)
  • [6]青、藏、川、滇地区印支期太平洋型古大陆边缘的特征[J]. 高延林. 地质学报, 1990(03)
  • [7]青藏高原南部花岗岩锶、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对花岗岩带[J]. 刘振声,王洁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8(00)
  • [8]青藏高原南部花岗岩锶、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对花岗岩带[A]. 刘振声,王洁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 1988
  • [9]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J]. 刘振声,王培生,傅光学,庄忠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4(02)
  • [10]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A]. 刘振声,王培生,傅光学,庄忠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 1983

标签:;  ;  ;  

四川阿坝州长沟—蒙通沟“S”型花岗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