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据在南海模型径流计算中的应用

遥感数据在南海模型径流计算中的应用

一、遥感资料在SCS模型产流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中楠,杨国丽,李军,蓝芙宁,王春雁[1](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流域SCS模型研究现状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揭示SCS模型在中国流域研究的现状与重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对该领域2000~2019年国内284篇期刊论文和168篇硕博论文进行了梳理,借助于CiteSpace5.7 R1软件及CNKI可视化分析模块,对该领域的发文量、关键词、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CS模型研究领域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SCS模型与其他模型的耦合应用研究,可为洪水灾害预警响应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小流域CN值率定研究,以建立适合中国各地区的CN值数据库,为中、大尺度流域径流量模拟奠定基础。研究团队的分布随时间呈集中向分散过度的趋势,其中,河海大学梁忠民教授团队、西安理工大学宋孝玉教授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菊平教授团队、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团队等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团队,这些学者团队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在中国暴雨及雨洪灾害频发的情况下,SCS模型在今后对小中大尺度流域径流产流模拟研究可能会成为将来的研究热点。

李星瑶[2](2021)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文中提出“退耕还林(草)”工程大幅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沟道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数量,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暴雨导致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遭受不同程度损毁,这使得沟道土地整治后流域水环境的变化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后的流域产汇流过程需进一步研究的现状,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沟道土地整治后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变化,探究了沟道土地整治流域适用的数学模型参数,并进一步探索了不同植被覆盖度和不同降雨条件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临界比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的产汇流过程有显着影响。随着整治比例的增大,产汇流时间延长、沟道水流流速减小、径流系数减小、洪峰流量以及平均流量减小。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在不同植被覆盖下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植被覆盖度为0%时,沟道土地整治对产汇流时间影响最大。对于沟道水流流速和径流曲线数,使得沟道土地整治影响最大的前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25%和50%。(2)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的产汇流参数有显着影响。同一植被覆盖度下,流域径流曲线数随着整治比例的增大而减小。与未整治流域相比,整治比例为20%时的流域径流曲线数减小了6.77。随着整治比例的增大,流域径流曲线数的减小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治比例由0.5%增至5%时,流域径流曲线数的降低速率最大。不同植被覆盖度下,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径流曲线数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应用SCS模型时应考虑沟道土地整治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可在数学模型中应用。(3)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存在作用最显着的临界整治比例区间。整治比例未达到该区间时,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较小;整治比例在该区间内时各物理量变化明显;整治比例超过该区间后,工程的减水效应基本不会再增大。植被覆盖度对临界整治比例影响很小,降雨重现期对临界整治比例有显着影响。百年一遇降雨条件下,物理模型试验得该区间为0.5%~10%,数学模型计算得该区间为4.60%~6.10%,二者所得结果规律比较一致,数值上也较为相近。

谷康民[3](2021)在《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及模拟》文中认为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自1999年起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实施后,人为扰动的减少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在该区退耕地广泛发育,平均盖度达到70%以上,显着影响了表层土壤理化属性、土壤渗透性及地表微地形等,进而影响了退耕坡面的入渗和产流,成为流域乃至区域水文过程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迄今,由于生物结皮的复杂性和研究条件的差异等因素,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未形成统一认识。此外,水文模型作为流域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研究的重要工具已广泛应用于不同区域、利用类型土地的径流模拟。然而,目前已有的水文模型鲜见考虑生物结皮对模型参数及模型拟合精度的影响,已有模型,如SCS-CN模型,对有生物结皮影响的坡面径流模拟效果不明。为了解析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及机制,明确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作用,揭示生物结皮对水文模型参数的影响,提高水文模型在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广泛分布的退耕坡面的预测精度,本文基于广泛应用的SCS-CN模型,以不同盖度和组成的生物结皮坡面为对象,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结合野外模拟降雨试验,解析生物结皮盖度、组成对初始产流时间、径流流速、径流量、径流系数等产流特征参数和产流过程的影响,厘清生物结皮盖度对SCS-CN模型参数CN值与初损率(λ)的影响及量化关系,并采用不同生物结皮盖度的模拟降雨试验数据和自然降雨监测数据,对修订参数后的SCS-CN模型进行校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生物结皮显着影响坡面产流,影响程度与生物结皮盖度有关,不同生物结皮盖度下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径流流速、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流过程差异显着。藓结皮和藻藓混合生物结皮覆盖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径流流速、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流速率随生物结皮盖度增加而减小。80%~100%盖度的藓结皮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相较于0%~20%盖度的坡面降低63.6%,径流流速相较于裸土坡面降低69.7%,径流量相较于裸土坡面降低84.1%,径流系数相较于裸土坡面降低75.2%。80%~100%盖度的藻藓混合生物结皮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较0%~20%盖度的坡面降低33.8%,坡面径流流速较裸土坡面降低87.1%,径流量相较于裸土坡面降低71.2%,径流系数较裸土坡面降低了75.7%。藻结皮覆盖条件下,坡面初始产流时间随藻结皮盖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径流流速、径流量、径流系数随藻结皮盖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变化拐点均在40%盖度处。(2)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与生物结皮组成有关,不同生物结皮组成下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径流流速、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流过程差异显着。相同盖度条件下,藓结皮坡面径流量、产流速率和径流系数小于藻结皮坡面。20%~80%盖度的藻结皮坡面初始产流时间显着大于藓结皮坡面,其他盖度条件下则相反。0~40%盖度的藓结皮坡面径流流速大于藻结皮坡面,其他盖度条件下则相反。藻藓混合生物结皮覆盖的坡面初始产流时间随藓结皮比例增大而增加,径流流速、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流速率随藓结皮比例增大而减少。藻藓比为1:2的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达到藻藓比为2:1坡面的2.26倍,径流量相较于藻藓比为2:1坡面降低了77.2%。稳定产流阶段,藻藓比为1:2的坡面径流流速相较于藻藓比为2:1坡面降低了108.2%,每3 min产流量和径流系数相较于藻藓比为2:1坡面降低了72.8%。(3)生物结皮显着影响SCS-CN模型参数,CN值和λ主要受生物结皮盖度影响。随生物结皮盖度增大,CN值呈线性函数减小,λ呈对数函数减小。SCS-CN模型参数CN值与生物结皮盖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CN值随生物结皮盖度增大呈线性函数减小,可表示为:CN=-0.2867×CBSC+79.012,R2=0.4898(CBSC表示生物结皮盖度,单位为%)。SCS-CN模型参数λ与生物结皮盖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λ随生物结皮盖度增大呈对数函数减小,可表示为:λ=0.08·e^(-0.015·CBSC),R2=0.6012(CBSC表示生物结皮盖度,单位为%)。(4)根据生物结皮盖度修订SCS-CN模型参数CN值和λ后,该模型对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径流预测精度显着提高。采用修订参数后的SCS-CN模型对模拟降雨事件中39个观测小区的径流模拟,相较于标准模型E值(纳什效率系数)提高了155%,RMSE值(均方根误差)降低了51.1%,QR值(合格率)提高了165%。采用修订后的模型对3场自然降雨事件中12个观测小区的径流拟合结果表明,修订后SCS-CN模型较标准模型E值平均提高5.5倍,RMSE值平均降低41.7%。

胡信志,姚吉利,赵猛,王家晖,王建[4](2021)在《基于地形坡度的SCS模型优化——以长峪城小流域为例》文中提出由于SCS模型结构简单、计算参数少且易于获取,被广泛应用于水文资料缺少地区的产流估算。SCS模型中的径流曲线数CN作为主要参数对产流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但现有水文土壤分类标准提供的CN值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地形复杂的流域中。通过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对CN值进行优化,使用田寺、汤河口等径流试验场数据对模型优化进行精度验证分析,并将SCS模型应用在北京长峪城小流域,根据长峪城小流域的地形特征和治理措施优化CN值,得出治理前后产流情况从而对涵养水源进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SCS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径流场的产流计算,模型模拟精度提高3.6%~11.4%。在径流场中的模拟不能直接应用于整个小流域中,应结合实地情况和现有水文资料对CN值进行优化,提高SCS模型计算的精度,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中的涵养水源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李绍士[5](2020)在《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洪灾害在我国西南地区频繁发生,给这些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失。山洪灾害的防治除有限的工程措施外,非工程措施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山洪灾害预警机制是山洪灾害防治的主要方案。山洪灾害预警机制建立的关键环节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随着实际应用的发展和气象预报水平的不断提高,山洪临界雨量是目前最主要的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山洪临界雨量是否合理关乎山洪灾害预警的根本,因此山洪临界雨量的确定方法是目前山洪灾害防治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昭通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山洪事件和地质地貌特征进行了调查。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HEC-HMS这一成熟水文模型对该地区典型山洪流域大汶溪流域已发生的山洪事件进行模拟,探究了该流域的雨洪关系,进行了基于雨洪关系的临界雨量推求,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为:(1)根据对昭通地区山洪事件及地质地貌特征进行初步的调查,可以发现,由于特定的气候和地质组合,昭通地区山洪灾害严重。该地区山洪灾害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发生在6~9月份的山洪灾害占比高达86%。从空间分布上看,昭通地区山洪灾害集中于彝良县和镇雄县为代表的中部及东部地区,两个县总共发生了141次,占有记录山洪灾害次数的62.4%,其他9个县区仅占该地区山洪发生次数的37.6%。大汶溪流域是昭通地区的典型山洪流域,山洪灾害发生频次较多,洪水规模较大,最大的洪峰流量高达1050m3/s。根据长达六年的水文气象观测数据资料,可以发现大汶溪流域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这与大汶溪流域山洪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相对应,说明强降水是大汶溪流域山洪的主要诱发因子。此外,该流域内偶发极端天气事件次数呈增加趋势,这为该流域山洪灾害的防治带来了更多的压力。(2)利用ArcGIS平台、HEC-GeoHMS水文模块,采用昭通地区DEM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了包含23个子流域的大汶溪数字化流域,为HEC-HMS水文模型后续计算模拟提供了流域基本信息。基于选用大汶溪流域自2013年到2018年共六年内发生的山洪事件作为模拟对象,利用HEC-HMS水文模型,采用SCS曲线数(CN)损失法、SCS单位线法、月常数基流法、马斯京根(Muskingum)法分别进行产流、汇流、基流、河道演进四个阶段的模拟,对选定的率定期12个场次洪水进行模拟。初次模拟,根据各子流域前期土壤湿度、土壤水文分组为C以及2016年8月份土地利用方式数据所得出流域下垫面综合特征(CN值),以及按照标准方法计算得出的马斯京根法河段洪水演进参数,将CN值设定为:林地70,灌丛、草地65,耕地78,建筑98,裸土88,根据子流域下垫面实际情况进行复合计算,得出子流域CN值;马斯京根河道演进法X值为0.5。结果显示,基于以上计算方法及参数,HEC-HMS水文模型对大汶溪流域的12个场次洪水的洪峰模拟效果除有四个场次达到预期标准外,其余十一个场次的模拟效果较差,模拟值普遍大幅小于实际观测值,但模拟的峰现时间与实测数据有较高的吻合度。(3)利用模型自带的参数优化功能,对率定期12个场次洪水进行优化模拟,通过不断的试算,对模拟结果进行优化,当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一致时停止,此时相关参会在原参数基础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更符合流域综合特征。通过优化可以确定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较干时,CN值应提高到初次模拟时的1.3倍,初损值应降低为原值的0.8,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一般时,CN值应该提高到原值的1.13倍,初损值应降低为原值的0.9,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湿润状态时,可对原CN值及初损值不做更改。参数调整后,对验证期4个场次洪水进行模拟,取得了4个场次洪水全部合格的模拟效果,证明HEC-HMS这一水文模型能够用于该地区的山洪模拟,能够为山洪灾害预警、预防、治理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4)根据HEC-HMS对大汶溪流域近期山洪事件的有效模拟,获得了该流域较准确的雨洪关系,为推求更适合该流域的预警指标提供了基础。根据调查资料,该流域汇流时间集中在4~8小时,因此,确定该流域的预警时段为1h、2h、3h、6h四个时段。根据实地调查,确定大汶溪流域双河口河段成灾水位为407.5m,根据断面特征参数计算成灾流量为515m3/s。采用试算法进行预警指标计算,并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最后确定大汶溪流域双河口断面山洪临界雨量预警值。

杨阳[6](2020)在《陕北榆林地区汇流参数m的地区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陕北榆林地区的水文气象站点数量较少,水文站网密度小,水文资料不充足;加上近年来在陕北地区大量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兴建,严重影响了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条件,产汇流规律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流量数据序列的一致性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还原较为困难,加重了资料匮乏的情况,增加了设计洪水计算的难度。作为推理公式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一汇流参数m,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除了流域自然地理因素之外,m还会受到洪峰流量以及汇流历时的影响。由于对其物理机制认识不够明确,造成了推理公式法在无资料地区进行应用时出现一些困难,计算的结果往往误差较大,有时还会出现无解的情况,因此本文对汇流参数m进行了分析与综合,进一步阐明了其物理意义,确定其单站综合规律以及地区综合规律,进而来提高使用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的准确度。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模拟降雨径流试验现象的认识,明确坡面汇流的流动机理,结合水力学中的流速公式以及水文中的流速经验公式,对汇流参数进行推导,进一步明确了m值的物理机制,推导出了 m值的确定公式。(2)由于洪峰流量序列一致性被破坏,根据“溯源重构法”的思路,对m值公式进行处理,扣除产流面积的影响,使洪峰序列恢复平稳,进一步确定了适合于榆林地区的m值公式。(3)本次研究选择榆林市范围内的九个典型水文站点,对场次雨洪资料分析计算,点绘洪峰流量与汇流参数m的关系曲线并进行拟合,确定了汇流参数的单站综合规律以及地区综合规律。(4)选择2017年“7.26”洪水的曹坪、青阳岔、李家河三个水文站的实测洪水对地区综合规律进行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改进汇流参数m值后,使用推理公式法计算的洪峰流量更加接近实测洪峰流量,同时解决了传统推理公式法在计算时出现的无解的情况。该方法更加契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计算方便快捷,可以为榆林地区无资料小流域进行设计洪水计算提供参考。

陆奕[7](2020)在《基于水文模型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山洪灾害不仅对基础设施、居民财产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以浙江省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分析了浙江省山洪灾害防御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山洪灾害预警研究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水文模型应用于山洪研究和山洪预警技术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以杭州建德市寿昌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专家经验等信息,构建适用的水文模型,对山洪灾害进行预警,同时开发相应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山丘区水文模型适用性研究。基于1975~2001年的27场水文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成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构建新安江模型和HEC-HMS模型,模拟寿昌江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对比分析两模型在寿昌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模型在寿昌江流域均适用,但新安江模型精度及稳定性更好。虽然HEC-HMS模型是半分布式模型,但由于其参数CN值的敏感性,模拟结果的径流总深偏大,Nash系数等级较低,模型拟合度不高,在寿昌江流域的模拟效果不如新安江模型。新安江模型是在总结分析建德市的新安江流域时提出的,已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获得广泛应用,本次研究的模拟结果Nash系数等级较高,合格率达到88.89%,拟合度较好。因此,新安江模型在寿昌江流域更为适用。(2)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分析方法研究。以寿昌江流域6个典型村落为例,分别选取前期土壤含水量Pa=0.75WM和0.90WM作为典型临界值,通过对新安江模型不断试算确定临界雨量,最后,综合考虑降雨特征、地形地貌、下垫面特征等要素,对比分析得出临界雨量预警指标值,绘制不同时段雨量预警指标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实现动态预警。(3)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结合小流域山洪动态预警指标分析,建立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进行设计,采用Java语言和Web Service及GIS技术进行通讯和展示,实现数据存储、查询、预警结果发布和可视化等功能,为山洪预警决策等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基层山洪灾害预警与防御能力。

范峻恺[8](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流域-城市雨洪时空模拟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适宜性分析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灰色设施为主的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工程建设,对流域-城市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上我国在城市雨洪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不足,加剧了我国城市的雨洪灾害风险。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的城市规划建设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雨洪管理能力、降低雨洪灾害风险,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在各地积极的展开了实践探索。然而,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存在着局限城市内部进行海绵体设计、对雨洪过程模拟不够真实准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前期缺乏系统的适宜性评价等问题,这对于海绵城市高质量的规划建设目标实现、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安全保障需求都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类人工智能的手段开始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这为海绵城市的智慧规划与科学实施提供了的新的技术手段。基于上述现实需求与问题认知,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作为实证城市,选择20年一遇的降雨重现期,结合水文学方法和水动力学方法,将传统统计学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引入流域-城市雨洪过程模拟中,从降雨、产流、汇流、淹没、适宜性评价全过程对长汀上游流域和长汀城区展开了海绵城市系统规划的空间适应性研究。首先,通过LSTM神经网络对长汀县历史降雨数据进行训练,发现其中内在的降雨时间序列规律,结合地方暴雨强度公式构建“长汀雨型”;其次,使用SCS法和分布式单位线法对长汀上游流域的产流过程和汇流过程进行模拟,从山水林田湖草“大海绵体”的角度提出长汀上游流域雨洪滞蓄的方向,最大限度的减轻长汀城区内部的雨洪压力;然后,借助DHI MIKE系列软件,使用Mike Urban计算城市管道流运动过程,使用Mike 11计算河道洪水运动过程,使用Mike 21计算城市地表坡面漫流过程,再通过Mike Flood中的各类连接方式将三个模型耦合连接,实现城市内部多种产汇流运动的耦合处理,真实模拟城市内部的内涝过程;最后,使用Python编程爬取长汀的社会经济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数据、统计年鉴数据,从雨洪风险、建成环境、人口密度三个方面构建长汀城区海绵城市空间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后使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长汀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研究发现,长汀相关的七个雨量站24小时降雨雨型的峰值多集中在15-19个小时之间,只有长汀铁长雨量站出现了多个明显波峰;长汀上游流域在2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地表流量从观音桥水文站流出,对长汀城区造成了较大防洪压力;长汀城区内部普遍存在管网密度低、管道直径小、河道淤塞等问题,在内涝发生时汀江沿岸、历史城区是积水最为严重的区域;长汀上游流域内的洪水应当在上游得到控制,上游流域大海绵体的建设需要与城市内部的海绵城市改造同步推进;长汀城区内部汀江沿岸、兆征路两侧、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及部分公园和居住用地的海绵城市空间建设适宜性较好,这些区域内涝淹没风险高、人口密度大,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应当将其确定为长汀海绵城市建设的近期建设范围。本文研究表明: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将流域和城市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防洪排涝,将城市内部的地表坡面漫流、管道流、河道流结合起来真实模拟城市雨洪过程,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综合评价海绵城市空间建设适宜性,对长汀县海绵城市建设中建设时序的确定、空间格局的划分、海绵体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构建的一系列模拟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相对要求较低,对中小型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文正文共约45000字,图表45幅。

范彩霞[9](2019)在《改进径流曲线模型在北京地区小流域地表径流计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境内主要有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这五大河,这些河流汇成许多小流域,而流域内降水不多,水资源短缺,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势在必行。明确城市化典型流域降雨径流特征,对于北京地区水资源评价,地表径流估算,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等问题。水文模型可以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而径流的计算是水文模型的重要组成,其中径流曲线模型(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Curve Number,简称SCS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降雨与径流关系的方法,该模型所需参数少,资料易获得,是一种很好的计算小流域降雨径流量的模型,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到世界各地。虽然SCS径流曲线模型综合考虑了流域降雨、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前期土壤湿度等因素,但是按照标准的SCS径流曲线模型计算径流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应用模型时需要针对某一特定流域进行改进,修正模型参数提高模型精度。本文以北京地区大红门站控制流域和羊坊闸站控制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场次降雨径流数据,应用标准的SCS径流曲线模型及改进的SCS径流曲线模型计算径流并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径流曲线数CN值一定,地表径流预测值随着初损系数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未利用地除外,计算径流量对初损系数λ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当径流曲线数CN值一定,在一定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敏感性不同;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径流曲线数CN减小,地表径流对初损系数λ越敏感;CN值一定时,初损系数λ相对敏感性随降雨量P的增加而减小。(2)标准的SCS径流曲线模型没有考虑前期土壤含水量M,前期降雨指数API只是表征前期土壤湿润程度,并不能有效表征M,改进的SCS模型通过M=aAPI来表征土壤含水量。改进的SCS径流曲线模型在选择初损系数时采用试算法最终λ取0.02,标准的SCS径流曲线模型与改进的SCS径流曲线模型的相对误差RE都在合理范围内,但是改进的SCS径流曲线模型相关系数R更大,且改进的SCS径流曲线模型模型拟合效率系数E接近1,模拟效果更好。(3)在羊坊闸站控制流域考虑降雨强度,改进的SCS径流曲线模型精度明显提高。利用羊坊闸站2000-2018年逐日降水数据的35场降雨,降雨过程中产生降雨较强的30min会对地表产流及冲蚀产生较大影响,用最大30min降水与次降水的比值反映降雨集中程度。在保证较高模型拟合效率的情况下,模型的预测相关程度尽可能高,选择初损系数λ为0.22作为改进的径流曲线模型参数。

何庆龙[10](2019)在《渭河西安-咸阳段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对区域水文过程的各个环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西安和咸阳分别位于渭河南北岸,渭河西安-咸阳段作为渭河流域城市建成区面积最大、城市化程度和水平最高的核心段,加之境内水系发达,其城市化的水文效应也是最为显着的。本文统一考虑西安和咸阳城市化的水文效应,由上游咸阳站和下游临潼站水文站确定研究区,以流域的角度研究西安和咸阳特别是主城区城市化对渭河西安-咸阳段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西咸新区建设、大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洪涝灾害防范等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区内外10个站点1975-2016年降水资料分析研究区降水年内分布、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城郊区代表站点,对比分析城、郊区不同时期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化有一定的增雨效应,减缓了城区年降水量的降幅,使城郊降雨差异减小,且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也不同;城市化对汛期降水量有促进作用,但弱于对年降水量的作用;城市化使强降水频率增加。(2)利用ENVI5.3、ArcGIS10.3等软件对研究区1995、2005和2016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如下:1995-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着,耕地、林地均为主导类型;林地面积先增加后稳定波动,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耕地面积呈先缓后快的减少,草地、水域面积先减后增,未利用地则相反;城市化是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家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3)利用水文比拟法计算得到研究区1975-2016年的径流序列资料,在结合降水量分析研究区径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促进了径流的形成,使径流量增加,且调节了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使其更均匀。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化对径流及产汇流的影响,选用SCS模型对研究区的产汇流进行模拟,结果如下:确定CN值调节系数k=1.04,经过验证可知该SCS模型模拟效果较好;模拟平水年(50%)降水量、AMCⅡ条件下1995、2005和2016年的产流量,总产流量增加,其中1995-2005年增幅为7.62%,2005-2016年则增加了14.79%,且产流变化主要受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

二、遥感资料在SCS模型产流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感资料在SCS模型产流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流域SCS模型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重点
        2.1.1 期刊论文关键词揭示的研究重点
        2.1.2 硕博论文关键词揭示的研究重点
    2.2 研究作者
    2.3 研究机构
3 结 论

(2)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世界土地整治工程现状
        1.2.2 黄土高原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现状
        1.2.3 流域土地整治后的水沙变化
        1.2.4 流域土地整治工程安全防控现状
        1.2.5 流域产汇流模拟与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SCS-CN模型
    2.3 物理模型
        2.3.1 模型简介
        2.3.2 试验前期工作
        2.3.3 试验设计
        2.3.4 参数测定
    2.4 数学模型
        2.4.1 模型简介
        2.4.2 工况设计
        2.4.3 参数计算
    2.5 小结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验证
    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1 物理模型数据收集与处理
        3.1.2 数学模型数据收集与处理
    3.2 模型构建
        3.2.1 物理模型构建
        3.2.2 数学模型构建
    3.3 模型率定与验证
        3.3.1 物理模型率定与验证
        3.3.2 数学模型率定与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物理模型的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研究
    4.1 产汇流时间变化分析
        4.1.1 不同整治比例的产汇流时间
        4.1.2 不同植被覆盖度的产汇流时间
        4.1.3 不同整治比例和植被覆盖的产汇流时间
    4.2 沟道水流流速变化分析
        4.2.1 不同整治比例的流速
        4.2.2 不同植被覆盖度的流速
        4.2.3 不同整治比例和植被覆盖的沟道流速
    4.3 流域径流系数变化分析
        4.3.1 不同整治比例的径流系数
        4.3.2 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径流系数
        4.3.3 不同整治比例和植被覆盖的径流系数
    4.4 径流曲线数变化分析
        4.4.1 不同整治比例的流域径流曲线数
        4.4.2 不同整治比例和植被覆盖的流域径流曲线数
        4.4.3 沟道土地整治区域径流曲线数的变化分析
        4.4.4 岔巴沟流域径流曲线数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学模型的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整治比例下的产汇流特征
        5.1.1 不同整治比例下的产汇流过程
        5.1.2 不同整治比例下的产汇流时间
        5.1.3 不同整治比例下的流量
    5.2 不同植被覆盖下的产汇流特征
        5.2.1 不同植被覆盖下的产汇流过程
        5.2.2 不同植被覆盖下的产汇流时间
        5.2.3 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流量
    5.3 不同重现期降雨下的临界整治比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和分布
        1.2.2 生物结皮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1.2.3 生物结皮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1.2.4 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1.2.5 SCS-CN模型简介及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思路
    2.4 材料与方法
        2.4.1 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2.4.2 生物结皮组成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2.4.3 生物结皮对SCS-CN模型参数的影响及模型构建
        2.4.4 修订后SCS-CN模型校验
第三章 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3.1 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3.1.1 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藓结皮盖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3.1.2 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藻结皮盖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3.2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3.2.1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初始产流时间
        3.2.2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径流流速
        3.2.3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径流量
        3.2.4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产流过程
        3.2.5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径流系数
    3.3 讨论
        3.3.1 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
        3.3.2 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
        3.3.3 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
        3.3.4 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径流系数和产流过程的影响
        3.3.5 不同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3.3.6 藻、藓结皮对坡面产流影响的差别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结皮组成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4.1 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组成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4.1.1 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组成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
        4.1.2 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组成对径流量的影响
        4.1.3 室内模拟降雨不同盖度条件下生物结皮组成对径流流速的影响
        4.1.4 室内模拟降雨不同盖度条件下生物结皮组成对产流过程的影响
        4.1.5 室内模拟降雨不同盖度条件下生物结皮组成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4.2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藻藓混合生物结皮藻藓比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4.2.1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藻藓混合生物结皮藻藓比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
        4.2.2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藻藓混合生物结皮藻藓比对径流流速的影响
        4.2.3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藻藓混合生物结皮藻藓比对径流量的影响
        4.2.4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藻藓混合生物结皮藻藓比对产流过程的影响
        4.2.5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藻藓混合生物结皮藻藓比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生物结皮组成对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
        4.3.2 生物结皮组成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
        4.3.3 生物结皮组成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
        4.3.4 生物结皮组成对坡面径流系数和产流过程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坡面径流模型模拟
    5.1 SCS-CN模型参数率定
        5.1.1 SCS-CN模型参数CN值的率定
        5.1.2 SCS-CN模型参数λ的率定
    5.2 根据生物结皮盖度修订后SCS-CN模型模拟效果校验
        5.2.1 修订后SCS-CN模型在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径流模拟效果校验
        5.2.2 修订后SCS-CN模型在野外自然降雨条件下径流模拟效果校验
    5.3 讨论
        5.3.1 生物结皮盖度对SCS-CN模型参数CN值的影响
        5.3.2 生物结皮盖度对SCS-CN模型参数λ值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地形坡度的SCS模型优化——以长峪城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数据
    1.2 参数获取
        (1) 降雨量P。
        (2) 初损系数λ。
        (3) 径流曲线数CN。
    1.3 SCS模型基本原理
    1.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2 SCS模型在长峪城流域的应用
    2.1 研究区概况
    2.2 CN值优化分析
    2.3 综合治理前后产流分析
3 结 论

(5)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洪临界雨量概念
        1.2.2 国外山洪临界雨量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山洪临界雨量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1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2 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3 土壤质地数据获取与处理
        1.5.2 外业调查
        1.5.3 模型模拟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
    2.3 现代山洪
    2.4 典型山洪
        2.4.1 2008年盘河流域“7·14”山洪
        2.4.2 2019年盐津县中和镇艾田流域“9·29”山洪
        2.4.3 2014年大汶溪流域“8·03”山洪
第3章 大汶溪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及现代山洪特征
    3.1 大汶溪流域特征
    3.2 大汶溪流域地质地貌
    3.3 水文气象
    3.4 植被及土壤
        3.4.1 植被覆盖
        3.4.2 土壤质地
    3.5 现代山洪
第4章 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大汶溪数字化流域构建
    4.1 模型介绍及评估
    4.2 模型计算模块
    4.3 模型计算流程
        4.3.1 HEC-HMS产流计算
        4.3.2 HEC-HMS地表径流计算
        4.3.3 HEC-HMS基流计算
        4.3.4 HEC-HMS河道洪水演进计算
        4.3.5 模型选择汇总
    4.4 HEC-Geo HMS数字流域构建
        4.4.1 流域数字信息提取
        4.4.1.1 水流流向划分
        4.4.1.2 汇流累积量
        4.4.2 流域河网及子流域生成
        4.4.2.1 河网生成及分割
        4.4.2.2 子流域生成及矢量化
        4.4.3 HEC-HMS流域模型建立
        4.4.3.1 子流域基本参数
        4.4.3.2 子流域下垫面特征
        4.4.3.3 子流域 CN 值查算
        4.4.4 HEC-HMS气象模型建立
    4.5 模型参数计算结果
        4.5.1 场次洪水选择
        4.5.2 降雨设置
        4.5.3 损失设置
        4.5.4 汇流计算
        4.5.5 洪水演进计算
第5章 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临界雨量推求
    5.1 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1.1 模拟结果
        5.1.2 精度评价
    5.2 结果分析
    5.3 误差分析
    5.4 模型参数优化
        5.4.1 参数优化方法
        5.4.2 优化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4.3 参数优化结果
        5.4.4 验证期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5 基于大汶溪流域的临界雨量推求
        5.5.1 成灾流量
        5.5.2 预警指标
        5.5.2.1 预警时长
        5.5.2.2 预警指标计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陕北榆林地区汇流参数m的地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流域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计算研究进展
        1.2.2 推理公式法研究进展
        1.2.3 汇流参数m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汇流参数m的物理意义
    2.1 推理公式法概述
        2.1.1 基本假定
        2.1.2 基本原理
        2.1.3 参数确定
        2.1.4 求解过程
    2.2 传统汇流参数m的概念
        2.2.1 坡面汇流的一般概念
        2.2.2 汇流参数的常规概念
    2.3 明确m的物理意义
        2.3.1 试验概述
        2.3.2 汇流参数m的意义
        2.3.4 对m地区综合的启示
    2.4 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特点
        3.1.3 植被土壤
        3.1.4 河流水系
    3.2 区域水文站概况
    3.3 历史洪水及洪灾
    3.4 淤地坝建设情况
    3.5 小结
4 汇流参数m的地区规律
    4.1 汇流参数m的综合公式
        4.1.1 溯源重构法
        4.1.2 淤地坝对产汇流的影响
        4.1.3 综合公式确定
    4.2 单站m值计算
        4.2.1 资料来源及审查
        4.2.2 净雨计算
        4.2.3 产流历时的确定
        4.2.4 汇流历时的确定
        4.2.5 汇流参数m的确定
    4.3 单站m值综合
        4.3.1 设计值的确定
        4.3.2 综合曲线
    4.4 汇流参数m的地区规律
        4.4.1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区综合
        4.4.2 地区综合规律对比
    4.5 小结
5 地区综合规律检验
    5.1 “7.26”洪水简介
        5.1.1 “7.26”洪水的时空分布
        5.1.2 “7.26”洪水重现期的确定
    5.2 净雨分析计算
        5.2.1 资料的选择
        5.2.2 初损后损法
        5.2.3 净雨过程计算结果
    5.3 传统推理公式法计算洪峰
        5.3.1 汇流参数m值确定
        5.3.2 洪峰流量计算结果
    5.4 改进后m值后计算洪峰
        5.4.1 汇流参数m值的确定
        5.4.2 洪峰流量计算结果
    5.5 对比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水文模型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文模型在山洪预警中的应用现状
        1.2.2 山洪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寿昌江流域基本情况
    2.1 流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气象
        2.1.3 河流水系
    2.2 历史山洪灾害
第三章 水文模型适用性研究
    3.1 HEC-HMS模型
        3.1.1 HEC-HMS模型概述
        3.1.2 基础数据处理
        3.1.3 流域模块
        3.1.4 时间序列模块
        3.1.5 气象模块
        3.1.6 控制运行模块
    3.2 新安江模型
        3.2.1 新安江模型概述
        3.2.2 蒸散发计算
        3.2.3 产流计算
        3.2.4 水源划分
        3.2.5 汇流计算
        3.2.6 模型参数取值范围
    3.3 模型的综合评价
        3.3.1 HEC-HMS模型模拟精度
        3.3.2 新安江模型模拟精度
        3.3.3 模型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的确定
    4.1 山洪预警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4.2 防灾区基本概况
        4.2.1 典型村落位置分布
        4.2.2 河道断面情况
    4.3 研究区预警指标的计算
        4.3.1 水文模型法
        4.3.2 水位/流量反推法
        4.3.3 动态预警指标的计算
    4.4 研究区预警指标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
    5.1 系统建设目标及方法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系统功能与操作
        5.3.1 首页
        5.3.2 综合信息
        5.3.3 日常管理
        5.3.4 调查评价1
        5.3.5 调查评价2
        5.3.6 基础信息
        5.3.7 水库巡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人工智能的流域-城市雨洪时空模拟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适宜性分析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暴雨强度和雨型研究进展
    2.2 流域-城市雨洪模拟研究进展
        2.2.1 流域-城市雨洪过程计算方法
        2.2.2 流域-城市雨洪过程模拟模型
    2.3 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研究进展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
        3.1.3 建成环境
    3.2 数据资料
    3.3 小结
第四章 降雨雨型构建
    4.1 研究模型选取
    4.2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长汀雨型”构建
        4.2.1 LSTM神经网络模型
        4.2.2 数据预处理
        4.2.3 模型构建
    4.3 “长汀雨型”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4.3.1 模型训练结果
        4.3.2 不同重现期下的“长汀雨型”
    4.4 小结
第五章 流域雨洪过程模拟
    5.1 河网提取与子流域划分
        5.1.1 洼地填充与流向分析
        5.1.2 河网生成与平滑校正
        5.1.3 子流域划分
    5.2 流域产流过程模拟
        5.2.1 SCS模型介绍
        5.2.2 模型构建与产流实证
    5.3 流域汇流过程模拟
        5.3.1 分布式单位线法介绍
        5.3.2 模型构建与汇流实证
    5.4 洪水滞蓄与“大海绵体”理念
    5.5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雨洪过程模拟
    6.1 基于Mike Urban构建一维管网模型
        6.1.1 Mike Urban介绍
        6.1.2 构建长汀城区一维管网模型
    6.2 基于Mike11构建一维河网模型
        6.2.1 Mike11介绍
        6.2.2 构建长汀城区一维河网模型
    6.3 基于Mike21构建二维漫流模型
        6.3.1 Mike21介绍
        6.3.2 构建长汀城区二维漫流模型
    6.4 基于Mike Flood模型耦合与分析
        6.4.1 Mike Flood介绍
        6.4.2 长汀城区内涝耦合模型构建
    6.5 小结
第七章 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
    7.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7.2.1 熵值法原理
        7.2.2 指标计算与权重确定
    7.3 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
        7.3.1 BP神经网络介绍
        7.3.2 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与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改进径流曲线模型在北京地区小流域地表径流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研究现状
        1.2.2 模型基本方程
        1.2.3 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1.2.4 前期土壤含水量研究进展
    1.3 SCS模型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大红门控制流域
        2.1.1 地理位置
        2.1.2 工程地质概况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羊坊闸流域
        2.2.1 地理位置
        2.2.2 工程地质概况
        2.2.3 气候与水文
        2.2.4 防洪工程措施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3.1 资料收集
        3.1.1 大红门站控制流域
        3.1.2 羊坊闸站控制流域
    3.2 研究方法
        3.2.1 大红门站控制流域
        3.2.2 羊坊闸站控制流域
    3.3 模型评价标准
第四章 敏感性分析
    4.1 初损系数对径流量的影响
    4.2 CN和降雨量对初损系数相对敏感性的影响
        4.2.1 CN对初损系数λ相对敏感性的影响
        4.2.2 降雨量对初损系数λ相对敏感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改进SCS径流曲线模型的应用
    5.1 SCS模型在大红门控制流域应用
        5.1.1 模型率定
        5.1.2 模型验证
        5.1.3 模型讨论
    5.2 大红门控制流域场次径流系数
    5.3 改进SCS模型在羊坊闸站控制流域的应用
        5.3.1 模型应用
        5.3.2 模型评价与分析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渭河西安-咸阳段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的确定
        2.1.1 数据基础与方法
        2.1.2 ArcGIS流域划分
    2.2 研究区范围和位置
    2.3 气象气候特征
    2.4 水系及水文
    2.5 地形地貌
第三章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3.1 数据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主要分析方法
    3.2 区域降水变化特征
        3.2.1 降水量年内分布变化
        3.2.2 降水量年际变化
        3.2.3 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3.3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3.3.1 城市化对年降水量的影响
        3.3.2 城市化对汛期降水量的影响
        3.3.3 城市化对降水日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化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变化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获取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1.3 遥感影像处理
    4.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
        4.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化对径流及产汇流的影响
    5.1 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5.1.1 数据与方法
        5.1.2 径流量年内分配变化
        5.1.3 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
        5.1.4 径流量未来趋势分析
    5.2 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
        5.2.1 城市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
        5.2.2 城市化对汛期径流量的影响
    5.3 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汇流的影响
        5.3.1 模型与数据
        5.3.2 参数率定与模型应用
        5.3.3 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汇流的影响
    5.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遥感资料在SCS模型产流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流域SCS模型研究现状分析[J]. 唐中楠,杨国丽,李军,蓝芙宁,王春雁. 人民长江, 2021(10)
  • [2]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D]. 李星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及模拟[D]. 谷康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地形坡度的SCS模型优化——以长峪城小流域为例[J]. 胡信志,姚吉利,赵猛,王家晖,王建. 人民长江, 2021(03)
  • [5]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D]. 李绍士.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6]陕北榆林地区汇流参数m的地区综合研究[D]. 杨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水文模型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D]. 陆奕.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人工智能的流域-城市雨洪时空模拟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适宜性分析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D]. 范峻恺. 南京大学, 2020(04)
  • [9]改进径流曲线模型在北京地区小流域地表径流计算中的应用[D]. 范彩霞.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10]渭河西安-咸阳段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D]. 何庆龙.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遥感数据在南海模型径流计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