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滚动轴承产品的一次大面积更新换代情况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先进制造领域技术预测课题组[1](2000)在《通用基础件制造业产品与技术发展预测》文中提出 液压、气动技术是现代传动与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液压传动具有输出功率大、传动平稳、操纵简便、易于实现自适应控制等优点;气动传动具有动作快、污染少、节能、可靠、成本低、工作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它们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冶金、矿山、石油、化工、能源、电力、船舶、交通、航空、航天、轻工、纺织、食品、包装等各工业领域,成为各国工业实现现代化、专业化大生产的重要基础。 液压、气动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对主机设备的质量、性能和可靠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对液压、气动产品与技术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我国,目前由于液压、气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2](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谢哲川[3](2008)在《汽车转向管柱滚动轴承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了CATIA的产品工程优化功能在转向管柱滚动轴承设计中的应用。滚动轴承产品设计的正确与否对其性能、寿命和可靠性有着根本的影响,从而对整个转向管柱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性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工程师力图从所有可能的侯选方案中选取最优的设计。在转向管柱上轴承的结构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优化理论,制定了此滚动轴承的设计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结合工程软件的优化功能,得出了此滚动轴承的结构参数。确定采用的深沟球滚动轴承优化的最大额定动载荷为3800N。通过7个物理实验:1.转向管柱转动力矩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前2.转向管柱轴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前3.转向管柱径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前4.转向管柱上轴承疲劳寿命测试5.转向管柱转动力矩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后6.转向管柱轴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后7.转向管柱径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后对所取得的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工程设计流程,为公司项目的顺利推进尽了一份力。
刘方[4](2018)在《基于精益生产的H企业生产线改造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近年来随着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及车辆的不断增加,车辆轮对的检修量在逐年增加,生产任务量逐年加大,新型产品型号数量不断增多。但是H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线及设备没有及时更新、设备数量不足、自动化程度低、组装工艺落后,生产线平衡性差,已经不能满足新型轮轴的检修、加工条件。结合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精益生产的H企业生产线改造研究”课题。本文首先对H企业的生产现状做了介绍,针对轮对检修流水线工艺流程管理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随着新轴型的出现以及生产任务的逐年增加暴露出车间流水线设置不顺畅、设备陈旧老化、工序时间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结合H企业生产特点,利用精益思想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改造目标,结合改造目标对车间进行有目的的改造。通过对生产线的改造,车间产能、效率、生产线平衡性、合格率等各方面数据得以提高,同时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加强了车间管理水平。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H企业的检修生产效率,通过对流水线的重新布局,生产线平衡调整以及目视化管理等方式使工序更加合理,工序与工序间的配合更加顺畅,通过采用新的轮对组装方案,提高了轮对组装合格率。并且对全国其他车轮车间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陶必悦[5](1991)在《我国滚动轴承产品的一次大面积更新换代情况简介》文中研究说明十年来,轴承行业组织了有经验的科技人员,对国内外有关类型的产品进行结构性能及台架寿命试验的对比分析;针对我国差距较大的6个大类的轴承进行了电子计算机优化设计,共完成了6个大类40个尺寸系列750种基型轴承图纸的定型工作。文中分别对各类轴承结构的改进内容和实施技术关键进行了简要介绍。
徐延忠[6](2004)在《高速磨削电主轴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高速电主轴是高速加工机床的核心功能部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主轴是机械加工行业的迫切需求。针对高速(51000r/min)磨削用电主轴的开发,开展了比较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1. 完成了6SD51型高速磨削电主轴的结构设计工作,制造出了首批样机(与无锡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结构上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内置电机、水循环冷却、角接触混合陶瓷球轴承支承、油气润滑与弹簧预紧的典型形式。试运行发现:各项性能指标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但临界转速未达到设计值,轴承使用寿命未达到额定值。2. 根据滚动轴承的分析理论建立了角接触轴承的动态模型,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开发出了通用的滚动轴承分析软件。研究结果表明:随转速升高,轴承的接触角、接触应力、内圈位移、旋滚比及刚度均呈现显着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其中内圈轴向位移先小幅降低而后急剧增大;轴承径向刚度及轴向刚度值也是先下降而后上升,且变化范围较大。陶瓷球轴承的动态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钢球轴承。滚动轴承动态特性分析软件可对不同规格、大转速范围内的球轴承进行动态分析,并具有较强的后处理功能,能输出各类动特性性参数的数据和曲线图。3. 在考虑轴承刚度随转速非线性变化的情况下,建立了电主轴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基于传递矩阵法开发出了通用计算软件,对其临界转速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轴承径向刚度的非线性软化现象导致电主轴前两阶临界转速显着降低,高速主轴临界转速计算必须考虑主轴转速对轴承刚度的影响;电主轴的第一、第二阶临界转速均随轴承轴向预紧力的增大而有所升高,但一阶临界转速升幅不大;砂轮参数是影响临界转速的主要因素,随着砂轮悬伸长度与质量的增大,转子的一阶临界转速较大幅度下降,但二阶临界转速下降趋势不明显。电主轴动力学分析软件具有较强的前、后处理功能,可计算其任意阶的临界转速并输出主振型。4. 为优选油气润滑参数,延长轴承使用寿命,设计了高速轴承润滑性能试验台,包括滚动轴承径向刚度测试台、固液二相流接触疲劳试验台及固液气三相流润滑试验台,并设计了试验方案。目前,试验台的核心部件-被试轴承组件已研制并装配,外围设备,包括油气发生器、液压油站、变频器和各类传感器等均已到位。
王磊[7](2010)在《深冷强化轮毂轴承的疲劳寿命试验及结构优化》文中指出汽车轮毂轴承是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其可靠性和寿命直接关系着汽车安全性能。国内轮毂轴承热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偏高,造成其质量不稳定而影响其寿命及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深冷处理技术改善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将材料中粗大的残余奥氏体转变成细小的马氏体,从而提高材料硬度和耐磨性等机械性能,并且在相同的热处理工艺条件下,对轮毂轴承进行优化设计,改进零件的宏观尺寸结构以减少轴承应力集中部位的最大应力,进一步提高轴承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深冷处理工艺方案的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对轮毂轴承内外圈淬火后,进行4种不同工艺参数的深冷处理,并对零件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机械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深冷温度为-80℃时,轮毂轴承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2.不同深冷处理工艺参数的疲劳寿命强化试验研究在ABLT-1A型轴承疲劳寿命试验机上对不同深冷处理工艺参数的轮毂轴承进行疲劳寿命强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深冷温度和深冷时间为-80℃、120 min时,轮毂轴承的寿命达到最大,其值为39.537×106r。3. DAC407404840型轮毂轴承的有限元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轮毂轴承装配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了其应力集中部位及其最大Misses应力值,其值为847.6MPa,应力集中位置在内外圈的滚道处。4. DAC407404840型轮毂轴承的结构优化选取三个结构参数,利用正交设计法分别对9组方案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到三个结构参数对整个轮毂轴承的影响程度大小和最优的结构参数。通过深冷处理改善轮毂轴承的热处理工艺,并根据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进行结构优化提高其承载能力,以达到提高轮毂轴承疲劳寿命的共同目标。
张楠[8](2015)在《高性能渗碳轴承钢组织结构与疲劳及磨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渗碳轴承钢因其高承重和耐大冲击性能的特点,能很好的满足我国航空航天,冶金和高铁等需求。为此,试验钢试图通过获得高洁净度,细晶化和均匀化等良好的组织特点来满足其成为构件时的使用要求。因此本论文首先对影响晶粒的锻造工艺进行了热变形行为的模拟研究,同时分析后续热处理和渗碳等对晶粒的影响。其次对试验钢心部组织特点和强韧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也为获得良好的渗层组织打下基础。然后分析研究渗碳后渗层的组织特点和性能。最后进行旋转弯曲疲劳及摩擦磨损性能试验,分析心部和渗层的组织性能对疲劳和磨损性能的影响。试验中主要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试验钢在应变量0.6、变形速率0.01 s-1、变形温度1 000℃时发生了完全动态再结晶。将变形温度控制在1 0001 050℃之间可以得到均匀细小的晶粒组织。试验钢的心部可达到抗拉强度1 413 MPa和冲击韧性162 J/cm2的良好强韧性,其原因是细小晶粒和板条马氏体下的细晶强化和细小弥散的M3C和VC下的第二相强化。细小均匀的组织利于渗碳后得到良好的组织性能。渗层经回火后组织主要为针状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和细小弥散的M3C与VC,晶粒仍保持在1015μm,表层硬度可达到700 HV以上。在近表层时固溶强化起主要作用,随着距离渗层表层越来越远,第二相强化逐渐起主要作用。旋弯疲劳的断裂机制由表层的沿晶断裂转变为过渡区的沿晶断裂和韧性断裂,中心区域为韧性断裂。提高渗层表层硬度有利于提高旋转弯曲疲劳性能。干摩擦滑动磨损的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在脂润滑条件下主要为疲劳磨损。脂润滑与干摩擦相比,大大减小了摩擦系数和磨斑的尺寸。干摩擦微动磨损时,磨损机制均为粘着磨损和剥落。与载荷增大相比,频率增大对磨斑直径和剥落的产生影响较小。
傅瑜[9](1998)在《小波分析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小波理论在若干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小波分析的优点,来提高故障诊断的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对离散二进小波变换在齿轮局部故障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二进小波变换克服了连续小波变换在尺度方向上的高度冗余,使计算量大大减少,离散二进小波变换又具有快速算法,从而增加了故障诊断的实时性。 对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多尺度传播特性在钻头磨损状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利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多尺度传播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去除钻削加工振动监测信号中的随机噪声从而对钻头状态进行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了信号与噪声在不同尺度上传播特性的差异来区分信号成份和噪声成份,从而可有效地去除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反映钻头状态的信息。 对离散二进小波变换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该方法首先对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进行离散二进小波变换,然后将检测出的冲击点的分布情况与滚动轴承各部件的缺陷周期相比较,从而断定出现故障的部件。结果表明,离散二进小波变换对滚动轴承外圈或内圈故障的检测较之传统的频域分析法或时频分析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的特点。 对小波变换的奇异性理论在滚动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奇异性指数是信号突变点奇异性的一个定量指标,它可由信号的小波变换求得。滚动轴承不同元件的局部缺陷都会引发信号中的冲击和瞬变,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由Lipschitz指数刻划的奇异性却是不同的。同一种轴承正常及异常(如外圈、内圈和滚动体有损伤)时,振动信号的奇异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因而由奇异性指数刻画的奇异性可以作为一项反映轴承状态和故障类型的特征指标。 对齿轮箱故障诊断的小波模糊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小波包变换与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用于齿轮箱故障诊断的小波模糊方法。该方法先用小波包变换对齿轮箱振动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判断齿轮箱是否有故障。小波分析的时频局部化特性适于捕捉齿轮箱振动信号中由局部故障引起的短时冲击和瞬变特征,从而为模式识别方法的成功应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与其它时频分析方法相比,小波包变换具有快速算法,这就增加了故障诊断的实时性。
孙汉武[10](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二、我国滚动轴承产品的一次大面积更新换代情况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滚动轴承产品的一次大面积更新换代情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3)汽车转向管柱滚动轴承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滚动轴承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概述 |
1.3 转向部门目前滚动轴承使用情况 |
1.4 项目使用轴承的功能要求以及与其它项目使用轴承的比较 |
第二章 汽车转向管柱滚动轴承及优化设计相关理论 |
2.1 汽车转向管柱典型结构 |
2.2 汽车转向管柱深沟球轴承典型结构 |
2.3 弹性变形和表面压力 |
2.4 动载荷 |
2.5 滚动轴承优化设计理论概述 |
2.5.1 常用设计方法介绍 |
2.5.2 数学优化方法介绍 |
2.6 优化设计方法选用 |
2.6.1 共轭梯度优化方法概述 |
2.6.2 模拟退火优化方法概述 |
2.7 转向管柱上轴承的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
2.8 项目使用轴承的经济性成本分析 |
第三章 CATIA 软件优化功能介绍及实例分析 |
3.1 Product Engineering Optimizer 产品工程优化器 |
3.2 共轭梯度以及模拟退火在CATIA 中的算法描述 |
3.3 问题描述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取得的优化结果 |
3.5 采用共轭梯度算法取得的优化结果 |
3.6 优化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优化结果的物理验证 |
4.1 优化结果物理验证的必要性 |
4.2 物理实验设计思路及对比实验概述 |
4.3 转向管柱上轴承相关测试标准概述 |
4.4 转向管柱上轴承相关物理实验 |
4.4.1 转向管柱转动力矩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前 |
4.4.2 转向管柱轴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前 |
4.4.3 转向管柱径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前 |
4.4.4 转向管柱上轴承疲劳寿命测试 |
4.4.5 转向管柱转动力矩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后 |
4.4.6 转向管柱轴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后 |
4.4.7 转向管柱径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实验之后 |
4.5 转向管柱转动力矩测试-上轴承疲劳寿命测试前后对比实验情况说明 |
4.6 转向管柱轴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寿命测试前后对比实验情况说明 |
4.7 转向管柱径向间隙测试-上轴承疲劳寿命测试前后对比实验情况说明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4)基于精益生产的H企业生产线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轮轴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H企业生产线简介 |
1.4 精益生产管理方式概述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1.7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精益管理理论综述 |
2.1 精益生产文献综述 |
2.2 精益管理的发展 |
2.3 精益生产的工具 |
2.4 精益生产方式的企业实践经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企业生产线现状分析 |
3.1 中国铁路车辆轮轴基本组成 |
3.2 生产线现状介绍 |
3.3 轮对检修流水线问题分析 |
3.4 各条流水线工艺流程问题分析 |
3.5 生产线运作中的问题 |
3.6 改造目标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H企业基于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改造 |
4.1 推行精益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
4.2 基于精益生产的轮对工艺线优化方案设计 |
4.3 轮对工艺线的改进方案 |
4.4 货车车轮、车轴组装生产线平衡优化 |
4.5 分区和5S的标准 |
4.6 现场可视化改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速磨削电主轴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高速电主轴概述 |
1 2.1高速加工与电主轴 |
1.2.2 电主轴的附件 |
1.2.3 电主轴生产厂家简介 |
1.3 高速电主轴的关键技术 |
1.3.1 支承技术 |
1.3.2 润滑技术 |
1.3.3 动态性能 |
1.4 电主轴新技术展望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高速磨削加工电主轴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
2.1 电主轴的性能参数与整体结构 |
2.2 电主轴结构设计与分析 |
2.3 电主轴设计制造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
2.4 样机性能试验与问题分析 |
第三章 高速角接触陶瓷球轴承动态参数分析 |
3.1 概述 |
3.2 计算模型 |
3.2.1 赫兹接触 |
3.2.2 轴承动力学模型 |
3.3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
3.4 软件开发 |
3.5 计算结果与讨论 |
3.5.1 负荷与应力 |
3.5.2 接触角 |
3.5.3 位移 |
3.5.4 轴承刚度 |
3.5.5 旋滚比 |
3.6 结论 |
第四章 高速电主轴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
4.1 概述 |
4.2 研究方法 |
4.3 动力学建模 |
4.3.1 模型简化 |
4.3.2 传递矩阵 |
4.3.3 临界转速及振型 |
4.4 计算结果与讨论 |
4.4.1 轴承径向刚度 |
4.4.2 轴向预紧力 |
4.4.3 砂轮悬伸长度 |
4.4.4 砂轮质量 |
4.4.5 主振型 |
4.5 结论 |
第五章 滚动轴承寿命试验台设计 |
5.1 概述 |
5.2 轴承静刚度测试台 |
5.2.1 结构设计 |
5.2.2 径向刚度测试方法 |
5.3 固-液二相流陶瓷球润滑试验 |
5.3.1 概述 |
5.3.2 固-液二相流试验台设计 |
5.3.3 试验方法 |
5.4 固-液-气三相流润滑试验 |
5.4.1 试验台设计 |
5.4.2 试验台外围设备 |
5.4.3 试验方法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 谢 |
(7)深冷强化轮毂轴承的疲劳寿命试验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轴承的寿命指标 |
1.2 轴承强化试验的意义与分类 |
1.2.1 轴承强化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1.2.2 轴承强化试验的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轮毂轴承的发展 |
1.3.2 深冷处理研究现状 |
1.3.3 有限元技术在轴承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轮毂轴承的深冷处理工艺方案与参数优化 |
2.1 深冷处理机理及特点 |
2.1.1 深冷处理机理 |
2.1.2 深冷处理的特点及应用 |
2.2 深冷处理工艺及设备 |
2.2.1 深冷处理工艺 |
2.2.2 深冷处理设备 |
2.3 轮毂轴承的深冷处理 |
2.3.1 试验材料 |
2.3.2 深冷处理方案 |
2.4 深冷处理工艺对轮毂轴承机械性能的影响 |
2.4.1 硬度测量及试验数据分析 |
2.4.2 冲击韧性试验及数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冷工艺提高轮毂轴承疲劳寿命的强化试验研究 |
3.1 轴承强化寿命试验 |
3.1.1 轴承强化寿命试验的理论基础 |
3.1.2 轴承强化寿命试验方法 |
3.2 不同工艺参数下的轮毂轴承疲劳寿命强化试验 |
3.2.1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3 疲劳寿命试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
3.3.1 确定加载砝码质量 |
3.3.2 试验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DAC407404840型轮毂轴承的结构优化 |
4.1 有限元简介 |
4.1.1 有限元基本原理 |
4.1.2 ABAQUS非线性有限元简介 |
4.2 轮毂轴承的有限元分析 |
4.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3 接触分析 |
4.2.4 模型的材料及边界条件 |
4.2.5 计算结果分析 |
4.3 轮毂轴承的优化设计 |
4.3.1 模型的建立与边界假设 |
4.3.2 优化方案组合及选择 |
4.3.3 优化方案 |
4.3.4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8)高性能渗碳轴承钢组织结构与疲劳及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渗碳轴承钢的发展 |
1.2.1 渗碳轴承钢简介 |
1.2.2 渗碳轴承钢的研究发展 |
1.2.3 渗碳轴承钢的发展机遇 |
1.3 合金元素在渗碳轴承钢中的作用 |
1.4 影响渗碳轴承钢旋转疲劳性能的因素 |
1.5 影响渗碳轴承钢摩擦磨损性能的因素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钢的热处理 |
2.2.2 力学性能试验 |
2.2.3 热变形试验 |
2.2.4 摩擦磨损试验 |
2.2.5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
2.2.6 微观组织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性能渗碳轴承钢的热变形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热变形工艺参数对试验钢流变应力的影响 |
3.3.2 试验钢流变应力本构方程的建立 |
3.3.3 变形过程中的晶粒形貌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处理对轴承钢心部组织与强韧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试验钢的力学性能 |
4.3.2 四种热处理后试样冲击断.的观察分析 |
4.3.3 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金相组织观察分析 |
4.3.4 透射电镜(TEM)对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组织观察分析 |
4.3.5 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第二相观察与分析 |
4.3.6 残余奥氏体的测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渗碳层组织及旋转弯曲疲劳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不同热处理态下的渗碳层 |
5.3.2 旋转弯曲疲劳的初步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性能渗碳轴承钢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6.3 试验钢渗碳后的滑动磨损特性分析 |
6.3.1 试验钢滑动磨损下的摩擦系数 |
6.3.2 磨斑形貌的观察分析 |
6.3.3 滑动摩擦磨损的机理分析 |
6.4 试验钢渗碳后的微动磨损特性分析 |
6.4.1 试验钢微动磨损下的摩擦系数 |
6.4.2 磨斑形貌的观察分析 |
6.4.3 微动摩擦磨损的机理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小波分析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 论 |
第一节 机械故障诊断的意义 |
第二节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小波分析简介 |
第一节 连续小波变换 |
第二节 二进小波变换 |
第三节 小波框架 |
第四节 正交小波变换 |
第五节 多分辨分析 |
第六节 数字信号按正交小波基的展开 |
第三章 齿轮故障检测的小波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齿轮的失效类型与特征 |
第二节 齿轮的振动类型及其频谱 |
第三节 齿轮故障检测的二进小波方法 |
第四节 实验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钻头磨损状态监测的小波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钻头的振动特征 |
第二节 信号的奇异性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关系 |
第三节 钻头振动监测信号的去噪方法 |
第四节 钻头状态的评估准则与实验结果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小波方法研究 |
第一节 滚动轴承失效的基本形式 |
第二节 滚动轴承故障的振动诊断 |
第三节 滚动轴承故障检测的二进小波方法 |
第四节 信号奇异性的数值计算 |
第五节 小波奇异性方法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六章 齿轮箱故障诊断的小波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齿轮箱的振动和噪声 |
第二节 小波包变换 |
第三节 模糊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 |
第四节 齿轮箱故障诊断的小波模糊方法 |
第五节 实验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论着、科研和获奖情况 |
(10)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4.1 用户分类 |
4.2 用户需求 |
4.3 数据需求 |
4.4 业务流程分析 |
4.5 数据流程分析 |
4.5 平台功能需求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5.1 平台建设目标 |
5.2 平台总体设计 |
5.3 平台功能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接口设计 |
5.6 运行环境设计 |
5.7 安全设计 |
5.8 关键技术研究 |
5.9 技术创新点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应用实例 |
7.1 项目背景简介 |
7.2 系统建设情况 |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
7.6 系统运行效果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
1 移动设备 |
2 固定设备 |
3 自然灾害 |
4 视频监控 |
5 应急救援 |
四、我国滚动轴承产品的一次大面积更新换代情况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用基础件制造业产品与技术发展预测[J]. 先进制造领域技术预测课题组. 机电新产品导报, 2000(Z5)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3]汽车转向管柱滚动轴承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D]. 谢哲川.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4]基于精益生产的H企业生产线改造研究[D]. 刘方. 天津大学, 2018(06)
- [5]我国滚动轴承产品的一次大面积更新换代情况简介[J]. 陶必悦. 轴承, 1991(01)
- [6]高速磨削电主轴关键技术的研究[D]. 徐延忠. 东南大学, 2004(02)
- [7]深冷强化轮毂轴承的疲劳寿命试验及结构优化[D]. 王磊.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2)
- [8]高性能渗碳轴承钢组织结构与疲劳及磨损性能研究[D]. 张楠.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3)
- [9]小波分析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D]. 傅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8(01)
- [10]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