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时和准时的区别

准时和准时的区别

一、on time与in time的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木粲成[1](2020)在《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间是人类在生活中必须倚赖的基本观念之一。人类的实践既建构着时间,也展开于时间中,受时间形塑。时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时计与时间性。时计是人类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习得或创造而成的各式各样用于标定过去、现在、未来的手段。时间性则是由回忆、感知、预期三种机能触发的统一于当下的过去、现在、未来意识。时计既展开于时间性中也影响人们的时间性,时间性既化育时计也受时计牵动。时计与时间性统一于时间实践。时间实践与社会文化互构。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时间实践会所有不同,同一社会文化群体内部的时间实践也会因社会身份与实践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是一项以时间为中心论题,以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清水江中上游两岸的苗族方南支系为考察对象的民族志。通过考察方南苗族的基本时间概念,时计类型,不同社会角色的时间实践方式,不同社会场景的时间特点,以及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场景之中时间交叠、时间冲突、时间协调的具体过程,本文既从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来理解时间,也以时间为核心论题来呈现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依照如下框架展开。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百余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要脉络,明确随之形成的主要问题、概念、理论、方法,确认当前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探究多样场景中不同行动者在实践中牵涉的多样时计、时间性及其相互关系,并强调,本文涉及的时计主要是方南苗族在生活中频繁使用且与其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具有密切关联的时间参照,并将对时间性的呈现锁定在方南苗族运用时计而展开的具体实践之中。第二章,从生态人文区位、生计方式、亲属制度、社会组织、信仰观念等层面勾勒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概况,强调方南苗族的核心社会理想是在祖先、神灵护佑下,维系家户、宗族、村落团结,建设跨家户、跨宗族、跨村落交换,实现并延续物与人的丰产。第三章,概要呈现方南苗族的基本时间概念,时间起源论,主要时计类型,各类时计的内容、来历、功能、意义,不同时计掌握程度与运用状况的社会差别,多样时计划分的各级时间单位及其内部多样性,彰显方南苗族的时计愈发数值化、便携化的代际趋势。接下来,以多个民族志个案剖析嵌合着时计与时间性的时间实践过程,讨论方南苗族时间实践的社会差别与场景特征,呼应方南苗族社会文化图景与多样时计概貌。第四章讨论生计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呈现由基本社会分工带来的老年男性、中青年男性、妇女、儿童的时间实践之别及其交叠、冲突、协调,其中可见中青年男性的市场经济时间如何强势于老年男性的务农时间,在校儿童的国民教育时间如何强势于妇女的家务时间,体现出生计时间的可变性。第五章讨论仪式化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一类为仪礼时间,以一个葬礼为例,呈现仪礼时间的突发阈限性与宗教专家的时间权威;另一类为节庆时间,以三个节庆为例,呈现方南苗族节庆的时间特点,突出本地节庆时间的固定阈限性与集体惯习的时间效力;两类时间共同体现仪式化时间的固定性。第六章,以龙舟节这一既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又具备高度仪式化特征的大型区域性丰产节庆为个案,呈现方南苗族的生计时间、仪式化时间,家户时间、村落时间,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协调混溶到趋于一致的区域时间之中的具体过程,其中不仅分析了龙舟节时间之区域性、周期性与复杂性的由来,也呈现了村民集体议定的出龙之时的强制力,村领导的时间纪律监督权威,以及宗教专家的时间权威,并强调,这种足以将多样时间实践混溶为一的根本动因,乃是方南苗族希望在祖先与神灵的护佑下,维系秩序稳定,延续两种丰产的社会文化理想。

胡朝都[2](2019)在《康德时空观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同情康德的立场,将康德的时空观作为研究主题。康德的时空观是其在前批判时期长期对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反思的结果,正是这一结果使得哥白尼转向成为可能,进而既为科学的可能性又为道德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批判哲学之建立的关键。康德认为时间、空间是先验感性的纯粹形式,它们被剥离了一切经验性的质料因素,这种过度抽象的形式化特征容易受到批评,批评一般涉及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康德断言时空表象是在经验之先被先天给予的,这一论断建立在他对经验论者时空观的反驳论证基础之上,然而,时空表象究竟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争论并未因康德的论证而销声匿迹,康德的论证在今天依然饱受质疑;其次,康德在感性论中断言时空表象是被给予的无限的量,但是在《判断力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中却对“无限”提出了相反的说法,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时空观与其哲学整体并不一致;再次,康德在感性论中断言时间是内感官,在分析论中将内感官等同于经验性统觉,时间在感性论和分析论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被有些学者视为康德提出了两种时间,但是康德本人并未将其统一;再次,康德本人在论述的不同部分对时间和空间的分别强调使有些学者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存在问题,甚至以同情立场解读康德的赫费在其不同的著作中出现了意思相反的表达;最后,康德的时空观作为先验哲学的基础,与数学和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受到了后康德时代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普遍关注,但是除了数学家之外,另外两个学科对康德基本持批判态度。针对以上五种质疑意见,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讨论。对康德时空观的质疑,动摇了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论根基,鉴于此,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文献梳理的方式,通过结合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考察其发展及建立过程,分析康德将时空表象视为先天形式的时代背景,在此过程中以时空观为纽带建立起前批判时期和批评时期的本质关联,以证明康德时空观的建立过程本身伴随着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反思。在论述了康德时空观的建立过程之后,需要进一步考察康德对时空性质的论证是否成立,本研究第二部分首先基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两部著作来重建康德对时空性质的论证,主要采用哲学论证的分析方法。在前一部著作中,康德建立起时空表象作为纯粹直观的先验观念性,并由此为分析论的范畴适用性分析提供了一个可供展开的理论框架,从而为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提供了哲学层面的先验根据。在后一部著作中,康德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的可操作性定义来说明空间对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并且为感性论中所忽略的反对牛顿的论证做出了补充。两部著作分别突出了时间和空间的作用,反映了先验观念论和经验实在论的两大主题。本研究进而在分析论中考察时间、空间被赋予的种种新的性质,在感性论中时空表象作为形式是行规定者,在分析论中时空表象被带到先验逻辑之下通过知性的作用而被赋予种种新的规定成为被规定者,时空表象新的性质表面看来与感性论存在矛盾,然而正是这种处于形式和质料的双重性质使得其能够承担贯穿于先验哲学的理论重任。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也并非如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康德的没有考虑清楚,先验哲学通过表象在意识中的种种时间规定性来探讨认识的先验可能性,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则通过物质通过时间在空间中的运动来探讨认识的客观实在性,时空表象的关系既是康德哲学在先验层面上支持经验实在论的理论根据,也是经验层面上对先验哲学中的种种原理提供经验性证据的理论根据。在对康德的时空表象在感性论中的本质属性和在先验逻辑中的认识论属性进行讨论之后,需要进一步考虑康德对时空性质的思考在当代数学、科学和哲学三个领域所产生的普遍影响,以证明康德时空观不是陈旧的、过时的东西。第三部分分别通过对三门学科代表性人物对康德时空观的批评的考察以说明,康德时空观在当代的各门学科中仍然存在广泛影响,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对康德时空观的批评本身就足以说明康德时空观作为他们的的反思资源,至今仍保持着生命力。

陈海兰[3](2021)在《面向聚类及预测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领域中产生并存储着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数据挖掘算法可以挖掘出数据中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以支持管理和决策活动。但这些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具有显著的高维性特征,若对其直接运用数据挖掘算法,会造成过高的计算复杂度,且数据挖掘结果也会受到影响。粒计算是一种模拟人类求解问题思维和解决大数据复杂任务的新方法,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将复杂问题抽象、划分转化为若干较为简单的问题(即粒化),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将粒计算的粒化思想引入时间序列分析中,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信息粒化,将原始高维时间序列粒化为低维粒时间序列,构造的信息粒能够刻画和反映原始时间序列数据的结构特征,从而实现高效降维,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时间序列的信息粒化问题,从时间轴和论域两个方面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基于波动点的时间序列时间轴信息粒化方法、基于云模型的时间序列时间轴信息粒化方法和基于论域信息粒化的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并应用于股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聚类和预测分析,为股票的投资选股问题及涨跌趋势的判断问题提供决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在时间序列的时间轴方面,针对低频时间序列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基于波动点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及粒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波动点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通过识别波动点对原始时间序列进行信息粒划分,进而使用线性函数对划分后的信息粒进行描述得到粒时间序列,解决了传统时间序列降维方法中对于时间轴的硬划分问题,在降维的同时能更有效地提取时间序列的结构特征。其次,针对粒时间序列提出了相应的相似性度量方法。最后,在标准数据集上进行了聚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所提出的信息粒化方法和相似性度量方法能够提高聚类结果的准确性;并在科创板股票数据集上进行了算法的实际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可以给投资者在科创板股票市场选股时提供参考。(2)在时间序列的时间轴方面,针对高频时间序列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及粒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在不需要事先指定信息粒划分个数的情况下,可以自适应地将时间序列粒化表示为若干个正态云,该方法针对高频时间序列具有更好的降维效果。其次,针对粒化后的云模型序列提出了相应的相似性度量方法。最后,在具有高频特征的标准数据集上进行了聚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所提出的信息粒化方法和相似性度量方法能够提高聚类结果的准确性;并在具有高频震荡特征的沪深A股股票数据集上进行了算法的实际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可以给投资者在A股市场上选股投资时提供参考。(3)在时间序列的论域方面,提出了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和信息粒化的时间序列论域划分方法,并基于论域划分结果提出了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首先,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时间序列的论域进行初始划分,然后提出了基于信息粒化的论域划分优化算法,该方法将聚类算法和信息粒化方法相结合来划分论域,提高了样本数据划分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其次,针对时间序列信息粒化后的论域划分结果,给出了时间序列的模糊预测方法,该方法将精确的时间序列数据转化为符合人类认知形态的语义值构成的时间序列,通过对这些语义值构建模糊逻辑关系来描述时间序列的动态演变过程,得到其模糊变化规则并进行预测,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理解性。最后,在台湾加权股价指数(TAIEX)数据集上进行了预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所提出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进行时间序列预测能够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并在上海证券综合指数(SHCI)数据集上进行了算法的实际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未来股票市场的走向,为其调整投资策略时提供参考。

王玲玲[4](2020)在《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背景下,翻译需求迅速增长,而翻译引擎也是不断更新换代,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而备受语言服务商的青睐。即便如此,机器翻译的实际翻译质量也还是难以与人工翻译相媲美,不足以达到客户的要求,而近年来兴起的译后编辑则有效弥补了机器翻译的不足。如今,许多语言服务商已经开始大规模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MTPE)的模式。本文是一篇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是一本名叫《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The Sense of Dissonance:Accounts of Worth in Economic Life)的社会学书籍。由于所选文本为信息型文本,用词严谨,逻辑清晰,术语较多且部分术语重复率较高,适合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方法进行翻译。因此,笔者选择了谷歌机器翻译引擎Google Translate预翻译所选文本,然后将其导入SDL Trados翻译软件中,在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从词法、句法及语篇三方面总结分析了机器翻译的错误类型,并基于语境理论的指导,从上述三方面给出了译后编辑的方法,辅以大量例句加以解释说明。文末笔者也提供了一些研究建议,希望本文能为研究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沈宇彬[5](2019)在《时间的多重奏:梅洛-庞蒂的时间现象学研究》文中指出“现象学是什么?”这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前言的首句。在宣告“完全还原的不可能性”之后,梅洛-庞蒂重拾现象学哲学的原初信念,开启了他的身体现象学并在这一问题域中将考察现象学的可能性和奠定现象学的根基作为其重要目标。这意味着“现象学是什么”问题所指向的不单是关于现象学的理论阐述,更是对“现象学何以可能”的根本追问。梅洛-庞蒂关于时间的现象学思考隶属于其总体现象学思想进程并内化于其整体哲学论证框架,而非某一项独立自成的理论。与此同时,他对身体空间性的重视也遵循着相同的时间性逻辑。这极大增加了研究者试图直接“切中”其时间现象学的难度。不过,这也体现了他对传统哲学中“纯粹地”分析时间本质的作风的拒斥。随着梅洛-庞蒂现象学哲学策略的展开,这种内化于其论证逻辑中的时间现象学思想日益涌现。本文致力于以“时间”(letemps)为关键词研究梅洛-庞蒂现象学的内在逻辑,即探究“时间性”(latemporalite)线索在梅洛-庞蒂整体现象学论证策略中的内在作用,并以此为要素梳理一条贯穿梅洛-庞蒂前期和后期现象学的理解思路。首先,以自然主义与现象学之争为切入点并结合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我们将看到自然态度的内在预设性逻辑和“客观思维”(lapenseeobjective)格局下的时间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和局限性,这一方面有助于阐明现象学时间对客观时间的奠基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揭示现象学原则之所以对立于自然态度的深层次动机和依据。在这一基础上,梅洛-庞蒂介于意识维度和实存处境(lasituation)之间的“中立”现象学姿态也将呈现于该问题域中。在锁定其整体现象学策略之论域后,实存场域(le champ)及其所涌现的时间因素会在与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交锋”中生动体现。这有助于梅洛-庞蒂论证从“客观身体”到“现象身体”以及从“感觉”到“知觉”之过渡的合理性,也使得我们能够在结合他对“自然”概念的早期阐释下刻画他那种蕴含于“自然的现象学化”策略中的时间现象学的起始逻辑。其次,考察梅洛-庞蒂在实存维度影响下对胡塞尔意义上的意识时间性的“重估性理解”也是本文的重要环节,梅洛-庞蒂与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关于“时间”之理解的异同点也会在此得到部分澄清。基于此,本文将从身体行为和知觉场域的逻辑视域出发以“含混性”为交点分析隐藏于现象身体中的内时间维度,从而论证:梅洛-庞蒂继承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理论,并通过作为实存锚地的身体-主体内化和发展了这种时间性。与此同时,实存身体的处境维度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主体对“深度”的遗忘和对“超然旁观”的原始向往意味着现象学依旧有重新坠入意识哲学的风险。因此,梅洛-庞蒂虽然批评“时间的空间化”原则(即拒斥空间的首要性),但是他仍意识到将身体空间维度纳入上述问题域的必要性。基于知觉时间性和身体空间性的内在相关性,深入锁定其原初维度,即身体时间性的逻辑前提,这就过渡到知觉世界与“知觉时空性”,后者融贯了身体、知觉、时间性、空间性等诸关键成分,更暗示了自然境域(le milieu)的可能性和梅洛-庞蒂后期的自然本体论转向。最后,由于“身体从何而来”这一奠基性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它在时间现象学论域下所呈现的实际上是身体时间性与意识时间性之间的张力问题,梅洛-庞蒂因而在后期以“自然”为导向考察“重铸”这一实存锚地的可能路径,他进而试图从本体论层面超越前述的意识时间性和身体时间性。在这一阶段,时间性以某种整全时间结构的面目出现,最终演化为“交织”(lechiasme)名义下自然的时间图式,即某种自然时间性。在这一过程中,现象学意义上的“自然”分有了该时间图式,并将之融于自然本体论格局,内化为自然范式本身。此外,基于对梅洛-庞蒂前后期思想中“自然”概念的考察,时间性在上述几个阶段的演进正契合了他“回溯的”自然的现象学化策略,从而暗示了“元现象学”的可能方案。

尚华[6](2016)在《两类时间序列模型的异常值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间序列的异常值检测是时间序列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能够为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很多重要信息。整值时间序列和多元时间序列是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交通、医学、金融等各个领域。因此,研究整值时间序列和多元时间序列的异常值检测对异常值检测理论的发展及解决相关社会实际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广泛深入的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主流的时间序列异常值检测方法基本上都是针对ARMA或ARIMA模型的,即假定变量为一元连续型的随机变量,对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不是一元连续型的时间序列数据,特别是对整值时间序列或多元时间序列数据的异常值检测研究严重不足。一阶整值自回归(INAR(1))模型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别是描述整值时间序列和多元时间序列最为成功的模型。这两个模型的简单性和易解释性使其成为整值时间序列分析和多元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工具。鉴于以上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INAR(1)模型和VAR模型这两类时间序列模型的异常值检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介绍并且对比了现有时间序列异常值检测方法。首先介绍了时间序列模型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常见的异常值的概念和类型。其次介绍了似然比检验、影响分析法以及贝叶斯方法三种常见的异常值检测方法,随后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模拟实验对比研究。最后说明这几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第二,研究了同时包含加性异常值(AO类)和新息异常值(IO类)的INAR(1)模型。定义了同时包含AO类和IO类异常值的INAR(1)模型,给出当模型中含有一个AO类和一个IO类异常值,并且这两个异常时刻(不相邻)已知时,参数的条件最小二乘(CLS)估计,证明了它们的唯一性、一致收敛性和渐近正态性,并且说明可以将上述结果推广到模型中含有有限个AO类和有限个IO类异常值的情况。第三,提出了对INAR(1)模型进行异常值检测的贝叶斯方法。此方法可以识别异常值发生的时刻并判别其异常类型为AO类或IO类,同时可以估计参数和异常大小。该方法应用时也不需要提前知道异常值的类型和个数。本文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并应用服务器IP访问数据进行了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对VAR模型异常值检测的贝叶斯方法。本文将已有贝叶斯方法对AR模型的参数估计和异常值检测推广到VAR模型。基于VAR模型的模拟数据,用贝叶斯方法与似然比检验方法进行了异常值检测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贝叶斯方法优于似然比检验法。最后,将本章所提的贝叶斯异常值检测方法用于对实际宏观经济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杨锋[7](2020)在《大型异构四维阵列天线高效分析与综合》文中研究说明阵列天线具有提升系统增益及灵活的波束控制能力,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线电子系统之中。现代无线电子系统发展日新月异,面临的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系统对天线阵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机载、舰载等平台上的阵列天线,为了能够实现低副瓣、高增益、全向探测视场和多功能一体化等应用需求,阵列天线需要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这对平台上阵列天线的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传统阵列天线的拓扑结构几乎都是平面形式,且均通过幅相控制实现对辐射能量的调控。因而在载体平台有限的可布阵空间上直接安装大型平面阵列天线是不现实的。同时,基于传统的T/R组件构成的馈电网络不仅成本高昂、结构复杂,而且提供的设计自由度不足以解决一些复杂的阵列辐射问题。因此,必须从阵列天线辐射的物理本质出发,拓展其辐射口径、增加其设计自由度,探索新型阵列天线的可能形式。异构天线阵在阵列拓扑结构上,单元是依照载体平台的外形而定,在载体平台预留的可布阵空间进行三维布阵,能够形成尽可能大的有效辐射口径和全向探测视角。四维天线阵通过额外引入时间这一维自由度,能够提高阵列辐射控制能力、简化或者转移馈电网络的设计难度。因此,异构四维天线阵这一新型阵列天线将十分有助于解决现代无线电子系统对平台上阵列天线提出的技术新挑战。本文以异构天线阵和四维天线阵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四维天线阵特别是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的高效分析与综合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并结合系统应用初步探讨了基于四维天线阵的空间谱估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概述如下:1.在考虑阵列真实的工作环境下,首次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任意调制时序、任意拓扑结构的四维天线阵的辐射机理。论文介绍了四维天线阵的基本物理架构;系统总结并归纳了四维天线阵之功率方向图、有源反射系数、输入功率、反射功率和辐射功率在时域和频域的统一性方程;理清了四维天线阵与对应静态阵主要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互耦条件下基于DE-AEP-ARC的四维天线阵新型综合方法。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和实物测试两个方面验证了四维天线阵的辐射机理和新型综合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了基于部分凸性的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高效综合算法。深入研究了异构天线阵的辐射机理,结合坐标旋转变换推导了计算异构四维天线阵远场方向图的一般表达式。通过对优化问题凸性的分析,提出了两种基于部分凸性的四维天线阵高效综合算法(混合优化算法和联合优化算法)。前者特别适合小型四维天线阵综合,后者特别适合大型四维天线阵综合。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和对比性研究,论证了综合算法的高效性,以及采用异构方式带来的方向性系数改善的优势。3.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全凸特性的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的高效综合算法。为了避免使用全局优化算法,进一步提高优化效率、改善优化结果,在充分分析优化问题的凸性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于凸优化算法和迭代凸优化算法的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的高效综合算法。前者牺牲部分可行域大小换取更快的优化速度,特别适合于大型四维天线阵的快速优化;后者兼容多种时间调制方式,适用于任意阵列拓扑结构,可抑制任意数量的边带辐射,可实现对极化方向图的控制,特别适合于中等或大型四维天线阵的高效综合。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和横向对比验证了两种算法的有效性。4.提出了基于有源单元方向图和有源反射系数综合异构四维天线阵的迭代凸优化算法。该算法不仅具有上述第三点的优势,还考虑了单元及载体之间的互耦以及天线端口的匹配,特别适用于小型或互耦效应较强的四维天线阵综合。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和实物测试论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以及采用异构方式带来的改善增益的优势。5.提出了基于迭代傅里叶变换的大型非均匀四维天线阵快速综合算法。为了进一步加快综合算法的优化速度,满足工程应用中对方向图优化的实时性需求,结合指数函数插值的思想,提出了基于迭代傅里叶变换的大型非均匀四维天线阵快速综合算法。数值仿真表明,该算法的优化结果满足设计要求,且优化速度远好于现有文献中的优化算法。为了把该算法推广至异构四维天线阵,还深入研究了如何使用三维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异构四维天线阵的辐射方向图。6.提出了基于优化时序和稀疏信号恢复的四维天线阵空间谱估计方法。详细推导了基于四维天线阵空间谱估计的稀疏信号模型,通过引入互相关性和噪声协方差矩阵定量分析了不同调制时序对四维天线阵空间谱估计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基于优化时序和稀疏信号恢复的四维天线阵空间谱估计方法。优化表明,单向相位中心移动(UPCM)时序特别适合于四维天线阵空间谱估计。最后,通过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空间谱、成功分辨概率及估计精度的数值仿真、横向比较及实物测试,说明了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黄礼敏[8](2016)在《海浪中非平稳非线性舰船运动在线预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受到海洋风、浪、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舰船会不断产生六个自由度的摇荡运动,对舰船海上作业造成严重威胁。舰船运动在线预报能够实时地估计舰船未来几秒到几十秒内的运动姿态,为舰船海上作业的精确控制和最优作业时机的选择提供决策信息,进而提高海上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舰船运动在线预报中,时长在几秒以内的预报称为极短期预报,通常用于海洋作业的精确控制;而时长在十秒到几十秒的预报一般应用于海上作业时机优选,称为安稳期预报。时间序列分析是极短期预报方法的基础。传统的极短期预报方法基于假定的时间序列模型如自回归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本文基于海洋浮体在波浪中运动的记忆特性,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波浪效应自回归(Wave Effect Auto-regressive,WEAR)预报模型,在保证预报精度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模型辨识效率,降低了预报结果对采样频率的敏感性。针对实际舰船运动中存在的非线性非平稳性特征,研究分析了传统傅里叶分析方法的不足,引入了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及 Hilbert-Huang变换对非线性非平稳信号进行处理,并基于EMD方法展开分析了非线性非平稳特征对极短期预报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线性特征是导致线性模型预报结果中产生幅值偏差的主要因素,而非平稳特性则是引起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预报结果中产生相位偏差的主要因素。且非线性非平稳特征对模型预报性能的影响与预报时长有关,当时长较短时,非线性是引起预报误差的主要因素,而随着预报时长的增加,非平稳性对预报误差的影响逐渐增强,当时长超过一定的阀值后,非平稳性影响成为引起预报误差的主要成分。EMD方法能够有效处理时间序列中的非线性非平稳性特征,在预报模型中引入EMD处理是提高非线性非平稳舰船运动预报精度的重要手段。但预报过程中,在线EMD处理通过克服非线性非平稳性为预报结果带来预报精度增益的同时,也引入了在线端点效应,引起预报精度损失。这种预报精度损失表现为预报时历结果的不光滑、局部存在明显“跳跃”。当预报精度损失大于预报精度增益时,引入在线EMD处理会使预报结果变差。为了抑制在线端点效应所引起的预报精度损失同时提高在线分解的实时性,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中值回归经验模态分解(Midpoint and Regression-based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MREMD)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EMD方法,MREMD方法在保证分解精度的同时具有更高的分解效率,有效改善了分解过程中的端点效应,在线预报结果的精度得到明显提高。针对安稳期预报问题,文中基于时间序列方法展开研究。相比而言,安稳期预报更关注舰船运动的幅值范围而不是准确运动时历,但其对预报时长的要求较高,一般在10~15秒以上。考虑到运动时历直接预报方法在预报时长上的局限性,本文研究分析了运动时历特征对预报时长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运动时历包络预报的间接安稳期预报方法。结果表明:基于运动时历包络的间接安稳期预报方法能够大幅提高预报时长和预报结果的可靠性,为舰船安稳期预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岑杰[9](2014)在《基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及其对效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扩散、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团队互动的增加,现代组织中的工作团队往往面临时间碎片化、多重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新的时间问题,团队内部经常出现时间冲突和任务拖延现象,成员也经常抱怨时间压力过大,并产生时间的失控感和混乱感。在这种背景下,流行于工业社会的以钟表时间观为导向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式已不能解决团队所面临的新的时间问题了。在现代团队中,需要摒弃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同质的和单向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式,用一种更加灵活的、全面和恰当的方式来看待团队中的时间,并据此开发新的团队时间管理方式,以获取更高的团队绩效和成员满意度。“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超越了钟表时间观将时间视为一种资源的看法,并将钟表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结合起来探求对团队时间新的理解方式和管理方式,这增加了对团队时间及其管理的认识。本文以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为核心,围绕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概念内涵、类型、及其对团队绩效和团队效能的作用路径和影响机制等问题展开探索,逐步打开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内容黑箱和过程黑箱,共包含四个子研究。在子研究一中,针对现有“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研究中内涵界定不清、类型划分混乱和缺乏现实刻画的缺陷,首先,借鉴已有的团队协调和团队协调机制理论,从互依性和时间互依性的角度出发,对“团队时间协调机制”进行比较完整的定义;其次,从有机/机械性和外显/内隐性两个维度考察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分类,揭示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并分析不同的时间协调机制的联系和区别;继而,以三个企业中的三个知识型团队为对象,利用描述性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刻画四种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在现实团队中的具体表现;最后,分析由于任务性质和任务环境差异性导致的不同团队中主导时间协调机制的差异。在子研究二中,聚焦于团队时间认知这种往往被忽视的团队内隐时间协调机制,针对现有团队时间认知相关构念缺乏对“时间”本身进行深入探索的缺陷,利用时间维度理论对结构性维度和阐释性维度的划分并借鉴“团队心智模型及其构成”的相关研究,赋予“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以新的内涵,并把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划分为团队任务的时间模型、团队规范的时间模型和成员特征的时间模型三个子模型,继而基于规范的量表开发步骤开发相应的测量量表。在子研究三中,进一步探索团队时间心智模型这个重要的团队内隐时间表征方式和内隐时间协调机制对团队绩效的作用机理。首先检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及其子模型对团队绩效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内部黑箱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团队绩效间关系的过程黑箱;其次,考察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各子模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这是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团队绩效间关系的机理性考察;最后探究时间压力在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及其子模型和团队绩效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在子研究四中,针对现有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研究往往只侧重以团队时间领导为代表的外显时间协调机制而忽视内隐时间协调机制的现状,引入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作为内隐时间协调机制,考察其对团队效能的影响,以及与团队时间领导的关系。对114个知识型团队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团队时间领导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对团队绩效和成员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在团队时间领导和团队效能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时间压力调节了时间领导-时间心智模型以及时间领导-团队效能间的关系。通过以上四个子研究,本文取得的理论进展包括:(1)对“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理论内涵的明确界定;基于有机性/机械性和外显性/内隐性建立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分类体系,并考察不同时间协调机制间的联系和区别;(2)拓展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内涵,并基于规范的量表开发步骤,重新开发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量表,为团队时间认知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内涵基础和测量工具;(3)探索了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及其三个子模型(维度)和团队绩效间关系,并考察了这三个子模型间的交互作用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推进了团队时间认知和团队时间协调机制两个领域的研究;(4)分析外显时间协调机制和内隐时间协调机制间的关系,及其对团队效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到团队效能的过程黑箱。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强调了时间要素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性,将“时间”要素从团队管理的“背景”推至“前台”,主张综合利用多种时间协调机制管理团队时间;(2)强调了团队时间领导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在团队时间管理中的作用;(3)探索了新型的团队时间理解方式和时间管理方式,以应对现代团队所面临的新的时间问题和困境。

周国华,赵泓博,毛桂华,周述晗,徐顺刚[10](2018)在《开关变换器调制技术的分类与综述》文中提出对开关变换器的调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与总结,并给出了5种分类方式,即恒频调制和变频调制、连续调制和离散调制、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线性调制和非线性调制,以及基本型调制和组合型调制。将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和脉频调制(pulsefrequency modulation,PFM)视为基本型调制,则其余的调制技术均可以认为是基于PWM和/或PFM的组合型调制。根据对偶性与相通性,系统地分析了基本型调制和组合型调制(包括脉冲序列调制、脉冲跨周期调制、正弦脉宽调制、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等)的原理和特点,揭示了各种调制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推断出了脉冲ON调制、正弦脉频调制、空间矢量脉频调制等新颖调制技术。最后,给出了综述结论与研究展望。

二、on time与in time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n time与in time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1)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回顾
        一、涂尔干及其学派:时间作为社会观念
        二、马林诺夫斯基:时间作为文化工具
        三、延续与拓展:“异域化”的“他者”“时间观念”
        四、研究的转向:时间与行动者
        五、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专门化:认知、实践与象征
        六、余论:21世纪的人类学时间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方南苗族社会文化概况
    第一节 生态人文区位
    第二节 社会文化概况
        一、生计与分工
        二、家庭与继嗣
        三、宗族与拟亲
        四、婚姻与交换
        五、村寨与公职
        六、信仰与膜拜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方南苗族的多样时计
    第一节 基本时间概念
    第二节 时间起源论
    第三节 多样时计
        一、天象与物候
        二、历
        三、钟表
        小结
    第四节 时间单位及其内部多样性
        一、秒、分、时
        二、日
        三、场
        四、月
        五、季
        六、节
        七、年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生计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
    第一节 务农之时与务工之时
        一、老年男性、稻作与节气
        二、中青年男性、工资与工时
        三、交叠、冲突与协调:中断的合耕
    第二节 家务之时与课业之时
        一、妇女、家务与“没空”
        二、儿童、课业与课时
        三、交叠、冲突与协调:弃置的兼职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仪式化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
    第一节 仪礼之时
        一、死亡:突发的阈限时间
        二、择时:占时者的时间权威
        三、下葬:追赶预占之时
        小结
    第二节 节庆之时
        一、可挪的妇女节
        二、不变的敬桥节
        三、避不开的年关
        小结
    本章总结
第六章 诸时混溶:一个龙舟节的案例
    第一节 龙行区域之时
        一、龙的周期性复活与区域联祭
        二、水稻拔节孕穗期与夏旱频发时
        三、节期轮流与区域格局
        小结
    第二节 村寨出龙之时
        一、时机构成:村领导权威与村民荣誉感
        二、连败与出龙时间纪律诞生
        三、出龙:诸时归一
        小结
    本章总结
结论
    一、方南苗族时间实践概观
    二、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论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康德时空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第2章 先验时空观的发展形成
    2.1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
        2.1.1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2.1.2 莱布尼兹的关系时空观
    2.2 康德时空观的发展过程
    2.3 先验时空观的初步形成
第3章 时空表象的本质属性
    3.1 先验观念性与经验实在性
    3.2 时空表象本质属性的论证
        3.2.1 时空表象的先天性论证
        3.2.2 时空表象的必然性论证
        3.2.3 时空表象的惟一性论证
        3.2.4 时空表象的无限性论证
        3.2.5 时空表象的补充性论证
    3.3 康德面对的两个批评
        3.3.1 “循环论证”
        3.3.2 “特兰德伦堡漏洞”
第4章 时空在先验逻辑中的作用和属性
    4.1 时间在先验逻辑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4.1.1 形式逻辑:先验逻辑的理论起点
        4.1.2 前批判时期:时间作为矛盾律的条件
        4.1.3 先验逻辑的建立:矛盾律中时间性的排除
    4.2 时间在先验逻辑中的作用与性质
        4.2.1 时空表象的杂多性与统一性
        4.2.2 时间表象的中介性与能动性
        4.2.3 时间表象的持久性、相继性与同时性
    4.3 遗留的两个问题
        4.3.1 时间表象的产生问题
        4.3.2 时间与空间的优先性问题
第5章 康德时空观的遗产
    5.1 康德时空观对数学界的影响
    5.2 康德时空观对科学界的影响
    5.3 康德时空观对哲学界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面向聚类及预测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时间序列分析
        2.1.1 时间序列及其结构特征
        2.1.2 时间序列的降维表示方法
        2.1.3 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度量方法
        2.1.4 时间序列的数据挖掘任务
    2.2 粒计算
        2.2.1 粒计算的基本组成
        2.2.2 粒计算的基本问题
        2.2.3 粒计算的理论模型
    2.3 时间序列信息粒化
        2.3.1 时间序列信息粒化的时间轴信息粒化方法
        2.3.2 时间序列信息粒化的论域信息粒化方法
        2.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波动点的时间序列时间轴信息粒化方法
    3.1 本章研究思路
    3.2 基于波动点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
        3.2.1 信息粒划分方法
        3.2.2 信息粒描述方法
    3.3 基于线性信息粒化的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
        3.3.1 线性信息粒匹配
        3.3.2 线性信息粒的相似性度量
    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3.4.1 UCR标准数据集实验
        3.4.2 科创板股票数据集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云模型的时间序列时间轴信息粒化方法
    4.1 本章研究思路
    4.2 基于云模型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
        4.2.1 云模型理论
        4.2.2 基于云模型的自适应信息粒化算法
    4.3 基于云模型信息粒化的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
        4.3.1 云模型匹配
        4.3.2 基于期望曲线的云模型相似性度量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UCR标准数据集实验
        4.4.2 沪深A股股票数据集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论域信息粒化的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5.1 本章研究思路
    5.2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和信息粒化的时间序列论域划分
        5.2.1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时间序列论域初始划分
        5.2.2 基于模糊信息粒化的时间序列论域划分优化算法
    5.3 基于论域信息粒化的时间序列预测
        5.3.1 模糊时间序列
        5.3.2 基于模糊逻辑关系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5.4 实验及结果分析
        5.4.1 台湾加权股价指数(TAIEX)数据集实验
        5.4.2 上海证券综合指数(SHCI)数据集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Part On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Chapter 1 Project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1.5 Project Objective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Translation
        2.2 Definition of Post-editing
        2.3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3.1 Domestic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3.2 Foreign Studies on Post-editing
    Chapter 3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Work
        3.1.1 File Processing
        3.1.2 Term Base
        3.1.3 Selection of MT Engine and CAT Tool
        3.2 PE Process
        3.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4 Case Study of MT Errors
        4.1. Lexical Errors
        4.1.1 Under-translation
        4.1.2 Mistaken Form/Format
        4.1.3 Mis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2 Syntactic Errors
        4.2.1 Improper Word Order
        4.2.2 Mistranslation of Phrases
        4.2.3 Mistranslation of Clauses
        4.2.4 Mis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3 Discourse Errors
        4.3.1 Redundancy
        4.3.2 Inappropriate Collocation
        4.3.3 Confused Logic
        4.4 Summary
    Chapter 5 PE Methods
        5.1 Context Theory
        5.2 PE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5.2.1 Replacement
        5.2.2 Supplementation
        5.2.3 Omission
        5.3 PE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5.3.1 Segmenting and Reorganizing Sentence Structure
        5.3.2 Adjusting Word Order
        5.4 PE Methods at Discourse Level
        5.4.1 Using Cohesive Means
        5.4.2 Rewriting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Implications
        6.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Part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Term Base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时间的多重奏:梅洛-庞蒂的时间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如何定位梅洛-庞蒂的时间现象学?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第2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第2章 时间现象学的起始逻辑
    第1节 自然态度的内在预设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第2节 在意识维度与实存处境之间的梅洛-庞蒂
    第3节 现象身体的“苏醒”
    第4节 时间情境的涌现与知觉的“复归”
    第5节 小结
第3章 锚定于世的身体与时间
    第1节 梅洛-庞蒂对意识时间性的重估
    第2节 身体的含混性与时间的含混性
    第3节 身体的“知觉时空性”与知觉世界
    第4节 时间指引下的自然境域之可能性
    第5节 小结
第4章 通向“自然”的时间图式
    第1节 锚地的“松动”与“重铸”
    第2节 作为“母体”的自然
    第3节 “交织”名义下的时间与自然
    第4节 无休止的休止符——《眼与心》的回响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两类时间序列模型的异常值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时间序列模型异常值检测
        1.2.2 INAR(1)模型异常值检测
        1.2.3 VAR 模型异常值检测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时间序列模型异常值检测方法
    2.1 时间序列模型
        2.1.1 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
        2.1.2 时间序列模型
    2.2 时间序列模型中异常值的概念及类型
    2.3 时间序列模型异常值检测的两种方法
        2.3.1 时间序列模型异常值检测的似然比检验法
        2.3.2 时间序列模型异常值检测的影响分析法
    2.4 时间序列模型异常值检测的贝叶斯方法
        2.4.1 贝叶斯方法的历史简介
        2.4.2 异常值检测的贝叶斯方法
    2.5 模拟实验对比研究
        2.5.1 数据生成及实验设计
        2.5.2 异常值检测结果
        2.5.3 结果分析
    2.6 结论
3 含有异常值的INAR(1)模型
    3.1 引言
    3.2 带泊松分布误差项thinning算子的INAR(1) 模型
        3.2.1 二项thinning算子及其性质
        3.2.2 带泊松分布误差项thinning算子的INAR(1)模型
    3.3 INAR(1) 模型中参数的条件最小二乘估计
        3.3.1 参数α 的估计
        3.3.2 参数α、μ_ε的估计
    3.4 包含加性、新息异常值的INAR(1)模型
        3.4.1 模型及定义
        3.4.2 参数估计
        3.4.3 一致收敛性
        3.4.4 渐近正态性
    3.5 结论
4 基于贝叶斯方法INAR(1)模型的异常值检测
    4.1 引言
    4.2 包含异常值的INAR(1)模型
        4.2.1 模型定义
        4.2.2 异常值的影响
    4.3 基于Gibbs抽样的计算
        4.3.1 参数的全条件分布
        4.3.2 计算相关说明
    4.4 贝叶斯方法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4.4.1 Gibbs抽样收敛性的讨论
        4.4.2 MCMC实施过程的几点说明
    4.5 模拟实验
        4.5.1 实验设计
        4.5.2 结果分析
    4.6 实例分析
        4.6.1 数据分析
        4.6.2 结果分析
    4.7 结论
5 VAR模型的异常值检测
    5.1 引言
    5.2 VAR模型
        5.2.1 模型定义
        5.2.2 参数估计
    5.3 含有异常值的VAR模型
        5.3.1 模型定义
        5.3.2 异常值对边际模型的影响
        5.3.3 先验分布
    5.4 参数的全条件分布
    5.5 模拟实验与分析
        5.5.1 模拟实验
        5.5.2 方法比较
    5.6 实例分析
        5.6.1 研究意义
        5.6.2 数据分析
        5.6.3 异常值检测结果及分析
    5.7 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7)大型异构四维阵列天线高效分析与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异构天线阵
        1.2.2 四维天线阵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四维天线阵完整统一的时域频域分析
    2.1 引言
    2.2 四维天线阵的基本物理架构
        2.2.1 阵列拓扑结构
        2.2.2 时间调制方式
    2.3 互耦条件下四维天线阵时域频域完整统一分析
        2.3.1 功率方向图的统一性方程
        2.3.2 有源反射系数的统一性方程
        2.3.3 输入功率的统一性方程
        2.3.4 反射功率的统一性方程
        2.3.5 辐射功率的统一性方程
        2.3.6 四维天线阵频域的方向性系数和效率及增益
        2.3.7 四维天线阵与静态阵频域对应关系
    2.4 互耦条件下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四维天线阵方向图综合
        2.4.1 基于DE-AEP-ARC的优化方法
        2.4.2 数值仿真
        2.4.3 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部分凸性的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综合
    3.1 引言
    3.2 凸优化问题及其求解
    3.3 异构天线阵远场方向图的计算
        3.3.1 异构天线阵远场方向图的计算
        3.3.2 异构天线阵单元矢量方向图的计算
    3.4 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四维线阵综合
        3.4.1 优化模型
        3.4.1.1 笔形波束
        3.4.1.2 赋形波束
        3.4.2 综合算例
        3.4.2.1 笔形波束
        3.4.2.2 赋形波束
    3.5 基于联合优化算法的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方向图综合
        3.5.1 基于联合优化算法的大型圆柱异构四维天线阵方向图综合
        3.5.1.1 圆柱异构四维天线阵方向图的计算
        3.5.1.2 优化模型
        3.5.2 综合算例
        3.5.2.1 不扫描情况下笔形波束综合
        3.5.2.2 扫描情况下笔形波束综合
        3.5.2.3 方向性系数的计算及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凸特性的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综合
    4.1 引言
    4.2 基于凸优化算法的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综合
        4.2.1 优化模型的建立
        4.2.2 凸性分析及转化
        4.2.3 优化问题的求解
        4.2.3.1 求解步骤
        4.2.3.2 可行域大小分析
        4.2.4 综合算例
        4.2.4.1 综合大型均匀间距四维线阵
        4.2.4.2 综合大型非均匀间距四维线阵
        4.2.4.3 综合大型同心圆环四维平面阵
    4.3 基于迭代凸优化算法的大型异构四维天线阵综合
        4.3.1 优化模型的建立及转化
        4.3.1.1 PS时间调制方式
        4.3.1.2 USOTS时间调制方式
        4.3.2 优化问题的求解
        4.3.2.1 PS时间调制方式
        4.3.2.2 USOTS时间调制方式
        4.3.3 综合算例
        4.3.3.1 参数κ的选择
        4.3.3.2 综合均匀四维线阵
        4.3.3.3 综合非均匀四维线阵
        4.3.3.4 综合大型非均匀四维平面阵
    4.4 互耦条件下基于迭代凸优化算法的异构四维天线阵综合
        4.4.1 基于强耦合偶极子单元的锥形异构四维天线阵
        4.4.1.1 强耦合偶极子单元
        4.4.1.2 锥形异构四维天线阵
        4.4.2 互耦条件下基于迭代凸优化算法的异构四维天线阵综合
        4.4.2.1 优化模型的建立和转化
        4.4.2.2 优化问题的求解
        4.4.3 仿真结果
        4.4.3.1 平移距离dz=0mm
        4.4.3.2 平移距离dz=15mm
        4.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迭代傅里叶变换的大型非均匀四维天线阵综合
    5.1 引言
    5.2 基于迭代傅里叶变换的大型非均匀四维天线阵综合
        5.2.1 建立模型
        5.2.2 阵列插值
        5.2.3 综合步骤
        5.2.4 综合实例
        5.2.4.1 综合大型非均匀四维线阵
        5.2.4.2 综合大型非均匀四维面阵
    5.3 基于3D-NUFFT的异构四维天线阵方向图的快速计算
        5.3.1 阵列插值
        5.3.2 均匀体阵方向图与3D-DFT的关系
        5.3.3 数值算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优化时序和稀疏信号恢复的四维天线阵空间谱估计
    6.1 引言
    6.2 基于稀疏信号恢复的四维天线阵空间谱估计原理
        6.2.1 信号模型
        6.2.2 稀疏信号恢复模型
    6.3 测量矩阵的设计及优化
        6.3.1 测量矩阵的设计
        6.3.2 测量矩阵的优化
    6.4 仿真结果
        6.4.1 优化的时序
        6.4.2 空间谱
        6.4.3 可分辨概率
        6.4.4 估计精度
    6.5 测试结果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海浪中非平稳非线性舰船运动在线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工程意义
    1.2 舰船运动在线预报的概念
    1.3 舰船运动极短期预报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舰船运动极短期预报的技术要求
    1.4 舰船运动安稳期预报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舰船运动安稳期预报的技术要求
    1.5 本文工作简介
第2章 舰船运动随机时序分析的基本理论
    2.1 概述
        2.1.1 时间序列
        2.1.2 舰船的随机运动特征
    2.2 平稳随机过程的经典时频分析方法
        2.2.1 离散时间序列的Fourier变换
        2.2.2 平稳随机过程谱分析
    2.3 非平稳非线性时序分析方法
        2.3.1 概述
        2.3.2 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
        2.3.3 经验模态分解的研究进展
    2.4 HHT谱分析
        2.4.1 HHT的基本原理
        2.4.2 HHT与FFT的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舰船平稳运动的波浪效应回归预报方法
    3.1 概述
    3.2 自回归(AR)模型基本原理
        3.2.1 参数估计
        3.2.2 模型定阶问题
    3.3 波浪效应自回归(WEAR)模型
        3.3.1 舰船在波浪中的运动与回归模型
        3.3.2 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定阶方法
    3.4 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
        3.4.1 船舶运动仿真数据及预报误差定义
        3.4.2 预报结果及讨论
    3.5 定阶准则的比较
    3.6 小结
第4章 非平稳非线性特征对舰船运动在线预报的影响
    4.1 概述
    4.2 支持向量回归(SVR)预报模型的基本原理
    4.3 非平稳非线性特征对预报性能的影响分析方法
    4.4 实测舰船运动和海浪数据及其非线性非平稳性分析
        4.4.1 实测舰船运动数据
        4.4.2 实测海浪数据
    4.5 基于实测舰船运动数据的预报结果分析
    4.6 基于实测海浪数据的预报结果分析
        4.6.1 实测波浪预报结果
        4.6.2 讨论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非平稳非线性舰船运动的中值回归经验模态分解
    5.1 概述
    5.2 提出中值回归经验模态分解(MREMD)方法的动机
        5.2.1 在线EMD-AR预报模型
        5.2.2 预报结果及分析
    5.3 MREMD方法的数值过程
    5.4 MREMD方法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
        5.4.1 端点效应处理
        5.4.2 时间序列均值点辨识
        5.4.3 均值曲线拟合
        5.4.4 终止准则
    5.5 基于MREMD的时间序列分解
        5.5.1 解析信号分解算例
        5.5.2 实测数据分解算例
    5.6 基于MREMD-AR的极短期预报方法
        5.6.1 预报模型算法
        5.6.2 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时序模型的舰船运动安稳期预报
    6.1 概述
    6.2 基于舰船运动时历的直接安稳期预报
        6.2.1 预报算法
        6.2.2 使用数据和安稳期预报精度参数定义
        6.2.3 预报结果与讨论分析
    6.3 舰船运动时历包络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6.3.1 舰船运动时历包络的特征
        6.3.2 运动特征周期对预报结果的影响分析
    6.4 基于舰船运动时历包络的间接安稳期预报
        6.4.1 基于时历包络线的安稳期预报方法
        6.4.2 安稳期预报结果与讨论分析
    6.5 小结
结论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及其对效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组织与团队中的时间
        2.1.1 管理研究的时间视角
        2.1.2 时间的维度
        2.1.3 时间的属性
    2.2 团队协调与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研究综述
        2.2.1 协调的本质
        2.2.2 团队协调机制的分类
        2.2.3 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研究进展
    2.3 团队时间认知研究综述
        2.3.1 团队时间认知相关构念梳理
        2.3.2 团队时间认知的前因和后果
    2.4 团队效能与团队过程研究综述
        2.4.1 团队效能模型
        2.4.2 团队过程及其类型
    2.5 简要评述
3 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及其类型化:理论拓展与案例分析
    3.1 问题提出
    3.2 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内涵拓展
        3.2.1 时间互依性: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分析起点
        3.2.2 作为过程的“协调”和作为结果的“协调”
        3.2.3 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内涵的重新界定
    3.3 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类型化
        3.3.1 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两个特性
        3.3.2 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四种类型
        3.3.3 简要总结和启示
    3.4 一个描述性多案例分析
        3.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3.4.2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3.4.3 单案例资料分析
        3.4.4 跨案例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内涵拓展与量表开发
    4.1 问题提出
    4.2 时间的维度、TMM和TTMM
        4.2.1 团队管理中时间的维度
        4.2.2 TMM的内涵与结构
        4.2.3 TTMM的内涵拓展
    4.3 TTMM量表开发与验证
        4.3.1 编制量表
        4.3.2 数据收集
        4.3.3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及其内部交互与团队绩效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假设
        5.2.1 任务TTMM与团队绩效
        5.2.2 规范TTMM与团队绩效
        5.2.3 成员TTMM与团队绩效
        5.2.4 三个TTMM子模型间的交互作用
        5.2.5 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方法
        5.3.1 调查结构与样本结构
        5.3.2 研究测量
        5.3.3 数据聚合
    5.4 研究结果
        5.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2 回归分析结果
        5.4.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5.5 研究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对团队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TTMM的中介作用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
        6.2.1 时间领导与团队效能
        6.2.2 TTMM与团队效能
        6.2.3 TTMM的中介作用
        6.2.4 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
    6.3 研究设计
        6.3.1 调查程序与样本结构
        6.3.2 研究测量
        6.3.3 数据聚合
    6.4 研究模型与假设检验
        6.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4.2 主效应检验
        6.4.3 中介效应检验
        6.4.4 调节效应检验
        6.4.5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6.5 结论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总论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进展
    7.3 现实意义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大纲
附录2:Gevers等(2006,2009)的量表
附录3:本文设计的初始量表
附录4: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及其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0)开关变换器调制技术的分类与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调制技术的分类
2 PWM技术
    2.1 单缘调制
    2.2 双缘调制
    2.3 归一化PWM及实现方式
3 PFM技术
    3.1 COT调制
    3.2 CFT调制
    3.3 滞环调制
4 PTM技术
    4.1 脉宽型PTM
    4.2 脉频型PTM
5 PSM技术
6 SPWM技术
7 SVPWM技术
8 结论

四、on time与in time的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D]. 木粲成.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康德时空观研究[D]. 胡朝都. 吉林大学, 2019(02)
  • [3]面向聚类及预测的时间序列信息粒化方法研究[D]. 陈海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D]. 王玲玲. 浙江大学, 2020(08)
  • [5]时间的多重奏:梅洛-庞蒂的时间现象学研究[D]. 沈宇彬. 浙江大学, 2019(01)
  • [6]两类时间序列模型的异常值检测研究[D]. 尚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8)
  • [7]大型异构四维阵列天线高效分析与综合[D]. 杨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海浪中非平稳非线性舰船运动在线预报研究[D]. 黄礼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11)
  • [9]基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团队时间协调机制及其对效能的影响研究[D]. 岑杰. 浙江大学, 2014(09)
  • [10]开关变换器调制技术的分类与综述[J]. 周国华,赵泓博,毛桂华,周述晗,徐顺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8(21)

标签:;  ;  ;  ;  ;  

准时和准时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