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辨证论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辨证论治

一、浅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辨证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钰[1](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杨雅斐[2](2020)在《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法对《金匮要略》黄疸病源流的古籍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中医古籍文献为支撑,将《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相关内容作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出历代医家对黄疸病在“病-症-证-方-药”五大方面的相关规律与学术认知,以期发现新知,助力临床。方法:本次研究将文献研究、本体构建及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可归纳为以下几大步骤。第一,确定研究书目,将涉及黄疸相关论述的中医古籍纳入研究范围;其次,筛选文献内容,以《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论述的黄疸病为着眼点,追溯及探寻其之前及之后(民国以前)的古籍中有关狭义黄疸的论述;第三,运用本体构建方法,建立结构化的“黄疸病古籍文献知识库”;并采用人工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知识库中被设立的17个黄疸病相关的本体概念,即特征性要素进行标注;第四,对标注结果的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处理;第五,最后以《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相关内容为历史节点,运用数据挖掘法,对历代医家有关黄疸病的病、症、证、方、药的相关知识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并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总结和分析《金匮要略》黄疸病“病-症-证-方-药”相关的源流及规律。结果:本研究涉及84本中医古籍书目,共1039条文本数据。研究得出,黄疸的命名与种类划分历代有异有同,狭义黄疸以目黄为特征性主症。可因于外感,亦可由内伤,病位主要关乎脾、胃、肾、肝、胆,病性证素以湿、热、瘀、寒、毒、虚较多见,总病机不离乎湿,湿热成黄最普遍。治以祛湿为关键,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灵活用药,给湿以出路。《金匮要略》所创立的治黄经典方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后世所推崇运用。结论:基于本体构建知识库,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机器学习的智能化标注方法运用于中医古籍研究有效且可行。再进一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得到的知识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提炼与黄疸病在“病-症-证-方-药”上相关的知识信息。这种方法学上的尝试可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提供参考;得到的黄疸病相关知识有助于中医临床。

杨慧珍(Yang Huei-Chen)[3](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提出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杨碧华[4](2019)在《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中医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疗效显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凤斌教授在辨治脾胃消化病、脾胃肝病及脾胃肌肉病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想,本研究通过刘教授的口耳亲授、跟师笔记、临证诊疗医案的记录、刘教授的交流与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系统总结刘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统中医传承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学术思想内涵及其诊疗过程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找寻刘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一、检索、筛选、整理、总结刘凤斌教授诊疗脾胃病相关文献,对刘凤斌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撰写定性访谈研究报告,通过提炼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及访谈研究报告,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成才之路的内容。二、研读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处方用药的相关文献,并对刘凤斌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收集并筛选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的临床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该软件系统做报表分析、药物频次统计、常用药物用量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复杂系统化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等挖掘分析。病例资料按不同疾病进行挖掘,从而探讨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他对该病的辨治特点。结果: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本部份通过对刘凤斌教授学术思想背景及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萌芽过程的阐述,学习与借鉴名中医刘教授的成才之路,领会和继承他的治学精神。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萌芽源于他苦心钻研中医典籍,学习前人的医学智慧,继而建立对诊疗脾胃病的坚实基础。他坚信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是中医成才之道,因此他熟读多部中医经典,先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如中医儿科专家卓权教授、名中医王建华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河南省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临诊学习,通过学习医家的临床诊疗经验,积极参与临证工作,积累治疗脾胃病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一套诊治脾胃病的系统方法及实践经验。二、刘凤斌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1.调和脾胃,治病之本。脾胃的调和以保脾气,养胃阴为原则,顾护脾胃的基本功能;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转枢,斡旋一身之气,善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特性,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度,气血调畅则脏腑平和,诸症皆安;百病首治脾胃,脾胃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得安,百病皆除。2.四诊合参并用,以舌诊为要。四诊之中,望诊位列于首,透过观察整体及探查局部能完善望诊所需的讯息,而望舌更是重中之重,透过舌体厚薄与润燥反映脾胃的气血及津液的充盈,舌苔的厚薄与色泽有助判断胃气的盛衰与病邪深浅,根据舌象反映患者的体质状况。3.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模式。以传统结合四诊合参及病因病机的辨证理念,同时沿用现代化的辨病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掌握该疾病发生的病理及辨病要点,对病下药,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两者全面相互为用。4.三因制宜,治人为本。根据人体体质的变化与差异设立治疗原则,此为因人制宜;根据人所在地的季节气候的转变设立的治疗原则,乃因时制宜;根据人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而制订的治疗原则,为因地制宜,刘教授以传统中医三因制宜结合岭南医学文化,善用岭南药材,针对个体体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始终贯穿以人的整体为根本的理论。5.五脏相关学说的传承发挥。刘教授继承与发挥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理论,从“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创新性地提出调胃气八法及从“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同时提出从肝论治六法及“治肝先治肝脾,扶脾养肝补肾”的理论;调胃气八法包括健脾法、疏肝法、平肝法、纳肾法、温阳法、清热法、宣肺法、通腑法;从肝论治六法包括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6.病位于肝,治于肝脾。由“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以治脾(健脾、运脾、温脾、清脾)、治肝(养肝、柔肝、平肝、疏肝、清肝)的治法治疗慢性肝病,根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肝体阴而用阳”及“人卧则血归于肝”的基础理论治疗慢性肝病。7.中医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刘教授首创把量表的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能客观地量化和评价临床疗效,研制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中华健康状况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慢性胃炎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肠易激综合征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便秘”、“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将中医的脾胃病的证候、疗效进行评价,为中医研究脾胃病提供具体实质的数据。8.传统中医与现代诊断结合的模式。刘教授根据中医治法治则的思维理论,结合现代化的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展中医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同时提出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刘教授提出术后禁食不禁药的崭新理论,患者于手术后随即继续使用内服药治疗,令药直达病所;开展不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阐述胃炎消、胃炎1号、胃萎清颗粒、肠安菌泰等药的疗效,带领传统中医迈向现代化。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1.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通过胃萎清颗粒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适用于病机为脾虚热毒血瘀证,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法,药物有黄芪、五指毛桃、白术、半枝莲、莪术、枳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症状有改善,同时能改善患者胃脘痛、痞满嗳气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通过邓氏胶七散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阿胶珠粉及炒三七末二药,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化瘀而不伤新血,止血而不留瘀,修复消化道粘膜溃疡,能抗凝血,促纤溶,改善血管炎症。3.开郁降逆法。通过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脾气不足,肝郁不疏,气机上逆之证,开郁降逆方有健脾益气,开郁降逆之功,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枳壳、大腹皮、浙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代赭石、沉香等药,有效地改善反酸的症状。4.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通过三甲散结散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机体正气虚伴血瘀阻滞肝络,常用三甲散结散穿山甲、鳖甲、鸡内金三药配伍,益气养血,活血散结以通肝络,肝之脉络畅通能消除肝硬化及难治性腹水。5.以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不足,肾气不固的重症肌无力,药用黄芪、五爪龙、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紫河车、当归、千斤拔及牛大力治之。刘凤斌教授的诊疗经验概述:1.专病专方,特色用药。对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常采用专病专方,特色用药,药性柔和。2.对药配伍,用药精准,药效显彰。经辨病辨证后,刘教授经常使用主方与对药随症加减,即两药相配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刘教授经辨病、辨证、辨治后处方用药,合理地应用医家的偏方及验方,经临床的证实其疗效再推而广之。3.三位一体,内外合治。有内服汤剂、中成药及外用穴位埋线、针刺、中药封包治疗、药敷穴位、热敷肝区、通络宝、按摩、耳穴压豆、拔火罐、栓塞灌肠等方法对人的整体进行治疗,根据五脏一体的观念,运用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及腹病背治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以三位一体,内外合治的体系治疗。4.重视后天,调神养生。包括治未病的思想防治脾胃病变,未病先防,扶正祛邪;见微知着,及早诊治;既病防变,防邪深入;病后调理,以防复发。三、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1.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主要是脾虚湿滞、脾胃不和、肝胃不和,治法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胃脘痛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五指毛桃、木香、蒲公英等,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太子参,白术;白术,紫苏梗;大腹皮,麸炒枳壳;紫苏梗,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茯苓;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紫苏梗,麸炒枳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麸炒枳壳,大多情况下会与白术同用;太子参及大腹皮及麸炒枳壳同用时,大多情况会出现白术。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健脾和胃核心药物组方。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建曲、焦山楂、炒麦芽、白花蛇舌草、制吴茱萸;处方2:茵陈、白豆蔻、通草、苦杏仁;处方3:焦山楂、佩兰、乌梅、芒果核;处方4:黄芩、柴胡、红曲、漏芦;处方5:薏苡仁、紫苏梗、土茯苓、藿香、麦芽;处方6:玄参、芦根、芒果核、栀子;处方7:煅磁石、首乌藤、炒白术、茯神、百合;处方8:海螵蛸、醋莪术、五指毛桃、土鳖虫、肿节风、半枝莲。以上八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宣肺、祛湿解毒等功效,新处方能治脾胃虚弱,兼有热毒血瘀、气滞郁结、痰湿阻滞等因素而致的胃脘痛,符合调胃气八法中的健脾法、清热法、疏肝法的原则,扶正同时能祛邪,祛而不伤正气。综合刘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多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与刘教授提出“肝脾胃肺”相关论治及调胃气八法治疗胃痞、胃痛的学术思想基本符合,与调和脾胃,乃治病之本相符,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理论,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度,气血畅旺,恢复脏腑功能,经辨证论治以四君子汤基础方配合新处方灵活加减治疗胃脘痛有一定效果。2.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为主,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肝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浙贝母等,主要以理气药、补气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2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海螵蛸,麸炒枳壳;煅赭石,麸炒枳壳;黄连,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麸炒枳壳;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煅赭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大腹皮及海螵蛸,一定会与麸炒枳壳同用;蒲公英大多情况下会与麸炒枳壳同用;大腹皮及海螵蛸出现时,同时大多与麸炒枳壳同用。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健脾和胃,开郁降逆的核心药物组方。经分析演化成十一首新方,处方1:大黄、前胡、麸炒枳壳、麸炒枳实、鸡骨香、槟榔;处方2:姜厚朴、法半夏、瓜蒌皮、旋复花、栀子炭;处方3:姜厚朴、海螵蛸、沉香、降香;处方4:布渣叶、土茯苓、首乌藤、远志;处方5:浙贝母、当归尾、降香、沉香;处方6:制佛手、鸡骨香、大腹皮、赤芍;处方7:瓦楞子、紫苏梗、黄连、大腹皮、五指毛桃;处方8:蒲公英、制吴茱萸、黄柏、黄连;处方9:土茯苓、茯苓、藿香、石菖蒲;处方10:煅赭石、知母、鸡内金、防风;处方11:黄柏、枇杷叶、五指毛桃、大腹皮。以上十一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平肝泻火,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治脾胃不和,肝火上逆,湿热血瘀阻滞等因素而致的吐酸,能扶正祛邪,新处方与刘教授倡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开郁降逆,斡旋一身之气的学术思想一致,与调节脾胃气机以安脏腑及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理论相符。刘凤斌教授处方开郁降逆方及四君子汤治疗吐酸,临床上适宜配合新处方的主治功效进行加减使用。3.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参照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肺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频率最高的有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炙甘草、藿香等,主要以补气药、渗湿药及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5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茯苓;白术,木香;黄连,木香;黄连,白术;黄连,茯苓;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太子参,茯苓;黄连,白术,木香;太子参,木香。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防风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与白术或白芍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出现时,较常出现茯苓。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核心药物组方,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法。演化成九首新方,处方1:合欢花、首乌藤、珍珠母、煅赭石、郁金;处方2:黄芩、连翘、柴胡、木香、百合;处方3:制佛手、炒白术、百合、白术;处方4:肉豆蔻、藿香、太子参、石斛、砂仁;处方5:建曲、制吴茱萸、栀子炭、制佛手、炒麦芽、苍术;处方6:白芍、茯苓、防风、茯神;处方7:山药、芡实、砂仁、五倍子、乌梅;处方8:炒白术、神曲、茯神、茯苓、白术;处方9:蒸陈皮、炙甘草、白芍、防风、茯神。以上九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祛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多用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阻滞,肠失固涩等证,其治疗原则与刘教授提倡以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思想符合,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调和,气机和顺,恢复胃肠固涩的功能。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运用由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组成的肠易泻综合症协方配伍九条新处方治疗,以提高疗效。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血不足、脾胃不和、脾虚湿滞,治法宜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常用药物归经按顺序是胃经、脾经与肝经,以性温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等,主要以理气药,化痰药,补气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9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白术,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蒲公英,瓜蒌子;白术,炒莱菔子;蒲公英,煅赭石;白术,煅赭石;蒲公英,炒莱菔子。设定置信度0.90,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当芦根出现时,一定同时出现瓜蒌子;当瓜蒌子及五指毛桃出现时,同时出现白术的机率较大。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燀桃仁,符合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治法。经分析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燀桃仁、炙甘草、白芍、生地黄、山楂;处方2:浙贝母、荔枝核、瓜蒌子、海螵蛸;处方3:浙贝母、茯苓、紫苏梗、党参;处方4:炙甘草、白芍、煅赭石、党参;处方5:醋莪术、鸡内金、黄连、珍珠母;处方6:土茯苓、川芎、薏苡仁、蚕砂、火麻仁;处方7:沉香、柴胡、白术、山楂;处方8:黄芪、大腹皮、五指毛桃、蒲公英、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以上八条新处方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能治气血亏虚,脾胃不和,肝气郁结,瘀血阻络等因素而致的便秘,治则治法与刘教授的调和脾胃,是治病之本的临床思维基本一致,调和脾胃之气,使全身上下之气机升降有序,恢复肠动力,补虚泻实,便秘虚证以经验方当归补血汤合枳术丸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实证以经验方六磨饮子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频数统计,显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肝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肝经与胃经,以性寒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苦参等,主要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及活血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8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五指毛桃;赤芍,白术;黄芪,白术;黄芪,五指毛桃;赤芍,五指毛桃;赤芍,丹参;白术,半枝莲;白术,紫苏梗;丹参,白术;白术,当归。设定置信度0.8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丹参与白术同用,出现赤芍的机率最高;赤芍,丹参同用,出现白术的机率较高。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治法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肝,清热活血祛湿的功效。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八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处方1:葶苈子、炒九香虫、桂枝、车前草、姜厚朴、防己;处方2:叶下珠、虎杖、山楂、大腹皮;处方3:建曲、覆盆子、猪苓、茯苓;处方4:白芍、丹参、赤芍、炒白术;处方5:甘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紫苏梗;处方6:菟丝子、石斛、灵芝、太子参;处方7:虎杖、枳实、苏铁贯众、蒸陈皮;处方8:泽兰、甘草、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白术。以上八条新处方有清肝利胆、温阳化气、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肝肾的功效,能治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而致的胁痛,扶正祛邪,补益健脾,与刘教授提出的“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及从肝论治六法的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基本符合;以“见肝之病当先治肝脾”理论;慢性肝病病位于肝而治肝脾之法,治疗肝脾两脏之法及胁痛的用药规律符合,八首新处方能达到治疗胁痛的基本治法要求。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以益气养血,健脾养肝之中药配伍八条新处方加减治疗。结论:全文通过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归纳其辨治脾胃病的理论与方法,刘教授推崇脾胃理论的整体观,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的枢纽,斡旋中焦气机,气机升降有度,脏腑平和,诸症皆安。治疗原则力倡以调和脾胃为主,认为脾胃和顺,人体趋向平衡,而致阴阳中和,此乃治病之本;百病首治脾胃,主张调理脾胃,有利于脏腑的功能协调,人体之气血阴阳充盛,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原则,首治脾胃,脾胃恢复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安和,百病皆除。“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之法,同时兼顾治疗肝脾两脏,扶助中州,调节肝木。刘教授所研制的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有效地量化和评价症状、证候、疗效,提高临床疗效,解决现时中医欠缺数据指标的问题,使中医标准化趋向新的局面。本文透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刘凤斌教授在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等中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归纳药物组合并由此提出新的药物处方,分析结果有效验证其学术思想,以期传承。

陈磊[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张国梁治疗黄疸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张国梁主任医师治疗黄疸的学术特点和用药规律,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张国梁主任医师于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所治疗的黄疸人的病历资料102份,涉及处方272张。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预处理,然后将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黄疸的类型、黄疸的程度、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方药(具体的剂量)等数据录入到由安徽省中医院研发的临床病历采集系统,再经过临床病历数据处理系统进一步的规范化和导入,通过Excel软件及Clementine11.1数据挖掘软件运用相应的算法对已经过规范化处理的数据资料进行挖掘统计,最后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张国梁主任医师治疗黄疸的临床经验。结果:本研究患者男女比例为2.09:1,平均年龄47.8岁。引起黄疸的西医疾病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急性戊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肝硬化失代偿期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所占比例最大,为36.0%;其次为肝硬化,占比24.3%。本研究272张处方共包含方剂42首,平均处方用药12.8味,常用前10首方剂平均由5.3味药组成。不同西医类型黄疸的常用中药有差异,鸡内金、海金沙多用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茵陈蒿和赤芍的用量和黄疸程度呈正相关,并在胆汁淤积性黄疸用量最大。阳黄常用中药药味依次是苦、甘、辛、淡、酸等,药性多偏寒,主要有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等;阴黄常用中药药味依次为甘、苦、辛、淡、酸等,药性以微寒和温热药为主,主要有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等。关联规则的药对分析,在阳黄常用栀子、赤芍、大黄相互配伍,在阴黄中常以附子配赤芍、附子配鳖甲等。运用核心处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阳黄和阴黄的核心处方。结论:通过总结研究发现,张国梁主任医师治疗的黄疸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西医疾病以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多见。临床处方药味较少,喜用配伍精炼的小方而合方化裁;除了辨证处方用药外,不忘根据西医黄疸的类型而辨病用药,在胆汁淤积性黄疸常加入鸡内金、海金沙;擅长根据黄疸程度调整茵陈蒿和赤芍剂量,尤其在胆汁淤积性黄疸擅用重剂茵陈蒿和赤芍。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治阳黄以利湿、补虚、清热为主,治阴黄以补虚、利湿、温阳为主,根据兼证而兼以理气、泻下活血、化痰等法;治黄疸时常用补虚药以重视脾胃,体现治阳黄护脾胃、治阴黄补脾胃的特色。治阳黄的核心药对是栀子配赤芍、赤芍配大黄、栀子配大黄,治阴黄的核心药对是赤芍配附子、泽泻配附子、鳖甲配附子、枳壳配赤芍、枳壳配附子以及泽泻-赤芍-附子、鳖甲-赤芍-附子、枳壳-赤芍-附子。治阳黄的核心处方由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味而成;治阴黄的核心处方由茵陈术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而成。

郭其裕,陈建能,郑瑞丹[6](2017)在《中医药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黄疸型肝炎病机为湿邪阻滞中焦或瘀血阻滞胆道,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中医药在防治黄疸型肝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系统阐述了黄疸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对黄疸型肝炎的辨证治疗,以期对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雯[7](2015)在《黄疸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古今黄疸文献及检索近20年黄疸证治及证型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得出中医黄疸的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为黄疸临床规范辨证提供指导。方法:1.文献研究:回顾古今文献,了解古今黄疸病名分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研究进展。2.从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有关黄疸辨证的文献资料,提取其证型、证素,建立数据库,对证型和证素分布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次、聚类分析,研究探讨其规律,最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回顾古今文献,了解古今对黄疸病名分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在病名及分类上,《内经》第一次提出黄疸病名,《金匮要略》首次将黄疸分为五疸,之后《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太平圣惠方》将黄疸分为“三十六黄”,《圣济总录》分“九疸”、“三十六黄”,将各种出现黄疸的病症均包括在其内。在病因病机上,历代医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认识主要包括:湿热、瘀热、寒湿、疫毒、酒食、劳倦、胆汁外泄等几个方面,其中论述较多的是湿热,它由《内经》提出,其后每个朝代几乎都涉及了湿热致疸学说内容。先秦时期,主要以湿热为主导,提出了瘀热、寒湿、酗酒、饮食发黄等观点;隋唐时期,巢氏在前人基础上着重提出了疫毒发黄,并认为黄疸有传染性;宋金元时期,主要以朱氏“湿热论”为主;明清时期,张介宾提出“胆液外泄发黄”对黄疸病因病机有了创新性地认识。在辨证论治方面,汉代张仲景提出“五疸辨证”和“六经辨证”,开创了黄疸辨证论治的先河;北宋韩祗和提出阳黄和阳黄辨证,使得黄疸辨证论治体系初步形成;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提出“湿热辨证”,以湿热轻重的多少来指导临床辨证;充实和完善了黄疸辨证论治体系;到明清时,各医家主要是继承和完善前人的辨证理论,使黄疸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达到高峰;现代医家主要是探索和研究古代黄疸辨证论治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知识,对黄疸进行了辨证分型治疗。2.文献数据分析:详细阅读文献312篇,其中收录符合要求的黄疸患者2209例,收录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46个,得到黄疸证素共21个,其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分别为8个和13个。通过频数分析得知,收录文献中黄疸的7个常见证型在总病例中所占比分为湿热壅盛型(36.12%)、肝胆湿热(8.33%)、肝郁脾虚型(4.75%)、血瘀型(4.57%)、肝肾阴虚型(4.16%)、热毒炽盛型(4.07%)、寒湿阻滞型(3.85%);病位证素在总病位中所占比分为肝(42.89%)、脾(25.77%)、胆(14.94%)、肾(8.48%)、胃(6.87%)、大肠(0.89%)、表(0.08%)、半表半里(0.08%);病性证素在总病性中占比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热(32.55%)、湿(31.82%)、气滞(8.82%)、血瘀(8.36%)、气虚(5.79%)、寒(4.24%)、毒(2.62%)、阴虚(2.47%)、阳虚(1.38%)、血虚(0.99%)、饮(0.63%)、闭(0.27%)、痰(0.05%)。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在黄疸常见的证素聚类中,湿与热聚为一类;肝、脾、气滞、血瘀聚为一类;胃、阴虚、毒、肾、气虚、寒、胆为一类,可能提示这3类为黄疸基本中医病机单元。结论:(1)古今对黄疸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和完善的过程,黄疸概念不尽相同,病因病机仍以湿热为主,辨证分型多样,未形成统一的标准。(2)文献研究中黄疸的主要证型有:湿热壅盛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血瘀型、肝肾阴虚型、热毒炽盛型、寒湿阻滞型。(3)黄疸主要证素共21个,其中病位证素包括肝、脾、胆、肾、胃、大肠、表、半表半里;病性证素包括热、湿、气滞、血瘀、气虚、寒、毒、阴虚、阳虚、血虚、饮、闭、痰。(4)证素特点认识:肝是黄疸之关键病位证素;热为黄疸主要病性证素;热与湿二证素结合致疸;血瘀是黄疸发生的重要成因;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是黄疸的病机特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魏春[9](2013)在《仲景论治黄疸病特色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黄疸是指具有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其中目睛黄染为其最主要特征,它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病证之一,其学说源于《内经》,发扬于仲景。对现代西医学来说,它只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而当今的中医内科学仍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病证,但对黄疸认知也参杂着西医的理念,我们要问:从传统黄疸脾胃中心说发展为肝胆说,此调治理念转变从何而始,黄疸论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又如何,作为提倡辨证论治的始祖张仲景如何看待黄疸病,他的认识特色是什么,对后代医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现今治疗此病有何现实意义,这些方面的认识多散落于现在研究者的点滴记述,尚未作系统全面的研究认识,这是笔者撰写此文的缘由。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仲景论治黄疸病经验和特色的研讨分析,追溯历代着名医家对黄疸病的研究,比较考察仲景论治黄疸思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并作出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分析。作者分析了从秦汉至现代各个时期医家对黄疸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和方药等的认识,寻找各代对仲景论治黄疸思想的承继,从整体上认识黄疸辨证论治的发展过程,找出中医认识黄疸的历史过程和规律,从而为仲景学术思想弥久而愈新的理念提供理论和事实的支持,确立经典的方向是中医学习的标尺。研究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来认识仲景治疗黄疸病的沿革及其影响,黄疸是一个古老病名,自《内经》始,历代医家都有相关黄疸的研究记录,自秦汉以来两千余年,黄疸的发病规律与论治要点,得到逐渐完善,留下了大量文献史料及丰富治疗经验。本文探讨仲景治疗黄疸的特色,黄疸的源流及各个时代对仲景论治黄疸的继承与其各时期着名医家对黄疸论治的着眼点,为今后黄疸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文献积累和认知的脉络。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分析古籍论着和现代文献来认识仲景治疗黄疸病的特色,再者讨论仲景论治思想对历代医家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古代及近现代医家文献用从古至今逐章阐述的方案,通过综述性的归纳及对重点医家论述的具体阐释,这两种方式来表达;二是以举例的方式,对古代、现代医家经方治疗黄疸医案进行分析,从而直观再现仲景论治思想的影响。研究结果:通过研究仲景对黄疸病论治的内容,如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其方剂,治法等丰富内容,挖掘并分析仲景论治黄疸病的特色,获得治疗黄疸病的最佳方案,此外寻找仲景论治黄疸疗特色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从黄疸病位来看,仲景继承了《内经》思想,建构了以脾胃为中心的黄疸病证理论,后世历代医家多宗此说,虽自明清后,胆汁发黄说逐渐走上黄疸论治史的主要位置,但从其理论渊源及施药论治的方略来看,只不过是对仲景学说真知灼见的发挥而已,从本质上没有改变仲景论治黄疸的理法。黄疸分类认识,宋金以前医家以注重病因分类为主,宋金后医家注重湿热(寒湿)论、及阴阳黄分类。从研究中可以看出,现今流行的阴阳黄分类法,皆是后代医家对仲景论着所述黄疸病机的认识出发,得到启示发展而来。关于黄疸的治疗,概括起来可分祛湿渗利、清热解毒、活血逐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法,古今医家在治法上仍然推崇仲景,普遍学习仲景治黄专病专方专药的特点及其辨证思维方法以达到:明病因,因证施治;定病位,因势利导;审病机,同病异治;辨脏腑,主责脾胃;据脉证,巧施八法。

杨菊[10](2010)在《中医药治疗黄疸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治疗三个方面论述中医药对黄疸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阐述了由传统的"湿邪为患"到近现代"瘀血致黄"理论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化湿清利、活血化瘀及疏肝利胆等治则,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单方验方及其他疗法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黄疸的研究进展。

二、浅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辨证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辨证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广义调肝法
        2.2 肝病证治专论
    第三节 讨论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2 善用经方调肝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2.2 妙用经方合方
        3 调肝经验药对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1.2 气郁化火
        1.3 气郁湿滞
        1.4 气郁痰凝
        1.5 气郁血瘀
        2 重视调节情志
        3 调肝经验方药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 基本资料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1.2 处方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提取数据源
        2.2 药频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1 “气机论”的传承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法对《金匮要略》黄疸病源流的古籍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
    1.1 中医古籍数量众多,蕴藏知识丰富
    1.2 传统的中医古籍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
    1.3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是中医古籍研究的发展趋势
    1.4 基于本体构建数据集是中医古籍数据挖掘实现人工智能的必要途径
        1.4.1 本体的定义
        1.4.2 基于本体构建中医领域结构化知识库的重要性
    1.5 以《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为本研究切入点的原因
        1.5.1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重要学术价值
        1.5.2 提取出中医古籍文献中的理论知识可供临床实践参考
        1.5.3 基于本体的《金匮要略》黄疸病源流研究在方法学上是新探索
2.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确定研究书目
    2.2 筛选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录入原文,建立数据库
    2.4 数据预处理
    2.5 本研究设定的本体概念
        2.5.1 病
        2.5.2 症
        2.5.3 证
        2.5.4 方
        2.5.5 药
    2.6 研究过程
        2.6.1 标注系统
        2.6.2 数据导入
        2.6.3 标注者背景
        2.6.4 具体标注方法
        2.6.5 评价机器标注结果的参数
        2.6.6 质量控制
        2.6.7 标注结果
    2.7 数据处理和标准化
        2.7.1 去重处理
        2.7.2 标准化处理
        2.7.3 对部分原始数据未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说明
3.黄疸病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3.1 本研究涉及的数据挖掘分析法
        3.1.1 频数分析
        3.1.2 关联规则分析
    3.2 黄疸病病名的源流
        3.2.1 《金匮要略》之前黄疸病病名的命名
        3.2.2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病名的论述
        3.2.3 《金匮要略》之后黄疸病病名的命名
        3.2.4 讨论
    3.3 黄疸病的症状分析
        3.3.1 频数统计结果
        3.3.2 关联规则结果
        3.3.3 讨论
    3.4 黄疸病病因病机的源流
        3.4.1 《金匮要略》之前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3.4.2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病因病机论述
        3.4.3 《金匮要略》之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3.4.4 讨论
    3.5 证素结果分析
        3.5.1 病性证素结果分析
        3.5.2 病位证素结果分析
    3.6 方药结果分析
        3.6.1 频数结果分析
        3.6.2 不同历史时段的黄疸论治概况
        3.6.3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3.6.4 讨论
    3.7 黄疸病的预后
        3.7.1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预后相关阐述
        3.7.2 后世发挥
结论
    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
    2.本研究的创新点
    3.本研究的不足点
    4.本研究的展望点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黄疸的中医临床分型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二、担任职位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一、四诊合参
        二、病证结合
        三、标本同治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二、中医辨证思维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二、善用虫药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重视望诊
        一、重望神望目
        二、重气色盛衰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一、保肝平胃思想
        二、常用的经方
        三、常用的单味药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一、脾蕴湿热证
        二、肝胃不和证
        三、肝脾两虚证
        四、热毒内陷证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一、常用方剂
        二、常用的单味药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一、肝癌,肝硬化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一、中风后遗症
        二、治验案例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一、斗鸡眼(斜视)
        二、治验案例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一、油风
        二、治验案例
    第四节 荨麻疹
        一、荨麻疹
        二、治验案例
    第五节 失眠
        一、失眠
        二、治验案例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一、重症肌无力
        二、治验案例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治验案例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一、过敏性鼻炎
        二、治验案例
    第九节 腮腺炎
        一、腮腺炎
        二、治验案例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一、流行性感冒
        二、治验案例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结论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结语
致谢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详细摘要

(4)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的简介与学术业绩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萌芽阶段
        二、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形成
        三、刘凤斌教授成才之路
第二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一、调和脾胃,治病之本
        二、四诊并重,舌诊为要
        三、辨病辨证,结合模式
        四、三因制宜,治人为本
        五、五脏相关,传承发挥
        六、病位于肝,治于肝脾
        七、中医量表,疗效评价
        八、传统中医,现代模式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
        一、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二、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三、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四、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
        五、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第三节 刘凤斌教授的临床经验概述
        一、专病专方,特色用药
        二、对药相伍,用药精准
        三、三位一体,内外合治
        四、重视后天,调神养生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第一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二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三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四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五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数据挖掘的张国梁治疗黄疸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1.张国梁治疗黄疸的学术思想初步理论探讨
        1.1 无瘀不黄疸
        1.2 治黄重脾胃
    2.数据挖掘在中医传承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数据挖掘研究
    1.资料收集和整理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数据资料的预处理
        2.1 西医诊断的标准化
        2.2 黄疸的初步分类处理
        2.3 中药名的规范化
        2.4 数据库的建立
    3.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及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统计
        3.2 西医诊断统计分析及结果
        3.3 处方统计分析及结果
        3.4 中药使用统计分析及结果
        3.5 阳黄、阴黄药物使用统计分析及结果
        3.6 阳黄、阴黄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3.7 阳黄、阴黄的核心处方复杂网络分析
第三部分:结果讨论
    1.患者一般情况讨论
        1.1 患者性别统计讨论
        1.2 患者年龄统计讨论
    2.西医诊断的讨论
    3.处方讨论
        3.1 常用方剂使用讨论
        3.2 处方药味数使用讨论
    4.中药使用讨论
        4.1 中药频次讨论
        4.2 不同类型黄疸与常用中药的讨论
        4.3 不同程度黄疸与常用中药剂量的讨论
    5.阳黄、阴黄药物使用讨论
        5.1 阳黄、阴黄常用中药统计讨论
        5.2 阳黄、阴黄中药性味讨论
        5.3 阳黄、阴黄中药类别讨论
    6.基于阳黄、阴黄关联规则的药对讨论
        6.1 阳黄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6.2 阴黄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7.阳黄、阴黄的核心处方讨论
        7.1 阳黄核心处方讨论
        7.2 阴黄核心处方讨论
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6)中医药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药
    2.1 中医药辨证论治各有侧重
        2.1.1 经典退黄经方:茵陈蒿汤加减
        2.1.2 从“瘀”论治
        2.1.3 从“脾”论治
    2.2 现代自拟退黄方综合辨证论治各有所长
3 问题与展望

(7)黄疸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1.1 病名及分类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 西医对黄疸的认识
        2.1 概念及分类
        2.2 发病机理及治疗
    3 证素辨证研究概况
        3.1 证素概念
        3.2 证素研究现状与展望
        3.3 运用证素辨证研究黄疸的意义
第二部分 中医黄疸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一、 研究目标及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案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筛选
    三、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收入文献基本信息
        3.3 证型及证素提取
        3.4 证型分布特点
        3.5 证素分布特点
        3.6 证素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黄疸证型分析
    2 黄疸证素认识
        2.1 肝是黄疸之关键病位证素
        2.2 热为黄疸主要病性证素
        2.3 热与湿二证素结合致疸
        2.4 血瘀是黄疸发生的重要成因
        2.5 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是黄疸的病机特点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9)仲景论治黄疸病特色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仲景对黄疸病的认识及治疗特色
    一、仲景认识黄疸的理论渊源
        (一) 汉简帛书
        (二) 《黄帝内经》
        (三) 《难经》
        (四) 《神农本草经》
        (五) 《汤液经》
        (六) 小结
    二、仲景论治黄疸病的因机法药及脉证预后
        (一) 仲景所论黄疸分类
        1. 外感黄疸
        2. 内伤黄疸
        3. 劳黄
        4. 阴黄
        5. 小结
        (二) 仲景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
        1. 病因
        2. 病机
        (三) 仲景论脉
        1. 阐明病机
        2. 凭脉论理
        3. 指导治则
        4. 小结
        (四) 仲景治疗黄疸大法
        1. 概论
        2. 汗法
        3. 吐法
        4. 下法
        5. 和法
        6. 温法
        7. 清法
        8. 消法
        9. 补法
        10. 小结
        (五) 治疗黄疸病常用方药的认识
        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 桅子柏皮汤
        3. 茵陈蒿汤
        4. 茵陈五苓散
        5. 大黄硝石汤
        6. 小柴胡汤
        7. 硝石矾石散
        8. 抵当汤
        9. 桂技加黄芪汤
        10. 小建中汤
        (六) 预后
        1. 凭病程测预后
        2. 据病证测预后
        3. 借兼证测预后
    三、仲景论治黄疸病特色
        1. 病因分类方法
        2. 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黄疸由湿邪为患
        2.2 黄疸之由不必尽归于湿
        2.3 瘀热亦为黄疸的关键
        3. 病位在脾,兼及肝胆
        4. 脉证结合的论治原则
        5. 治法特点
        5.1 祛邪解毒
        5.2 疏肝实脾化湿
        5.3 渗利小便
        5.4 通泻大便
        5.5 活血化瘀
        5.6 以脾为主,从五脏论治
        5.7 三焦立位
        6. 方药精当
        7. 顾护脾胃
        8. 预后有则
        9. 小结
第二部分 仲景论治黄疸病特色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一、对古代医家的影响
        (一) 魏晋隋唐医家
        1. 巢元方——述发黄之源,重中焦瘀热
        2. 孙思邈——承“五疸说”,理出仲景门
        3. 王焘——分类多样,立足八法
        4. 小结
        (二) 宋金元医家
        1. 朱肱——阐发寒湿瘀热,辨“发黄”与“瘀血”
        2. 韩祗和——显仲圣之意,为阴黄立法
        3. 陈无择——探仲景论黄病因,独钟酒疸
        4. 成无己——申湿热黄疸,论蓄血发黄
        5. 刘河间——火热立论,阐明燥黄
        6. 朱丹溪——述“五疸尽归湿热说”
        7. 小结
        (三) 明清医家
        1. 张景岳——黄疸分类阴阳,明言胆黄之说
        2. 秦景明——黄疸分内外,正黄宗仲景
        3. 喻嘉言——论外感内伤黄,阐明蓄血发黄
        4. 陈士铎——论脏腑疸,崇健脾祛湿
        5. 黄元御——湿寒为本,立法“四路涤清”
        6. 沈金鳌——述诸疸源流,阐仲景之意
        7. 小结
    二、对近代医家的影响
        1. 唐容川——完善黄疸血分说
        2. 张锡纯——宗西医“胆黄说”,崇仲景方药路
        3. 小结
    三、对现代医家的影响
        1. 关幼波——立治黄四法,辨气血三焦
        2. 邓铁涛——论重肝脾,治重健脾
        3. 连建伟——善用经方治黄,主治肝先实脾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黄疸病医案析议
    一、古代医案
        1. 湿热熏蒸,谷疸案
        2. 湿热疸证,黄退脾虚案
        3. 表邪误补入里致黄案
    二、现代医案
        1.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案
        2. 少阳阳明发黄案
        3. 正虚寒湿,阴黄案
讨论
    一、黄疸分类
    二、黄疸病位的认识
    三、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脉证的认识
    五、治法方药的继承
结论
创新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中医药治疗黄疸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
    1.2 瘀热在里
    1.3 脾色必黄与肝失疏泄
2 治则治法
3 临床治疗
    3.1 辨证论治
    3.2 专方专药
    3.3 单方验方
    3.4 其他疗法
4 问题与展望

四、浅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辨证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法对《金匮要略》黄疸病源流的古籍文献研究[D]. 杨雅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D]. 杨碧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张国梁治疗黄疸的经验研究[D]. 陈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中医药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现状[J]. 郭其裕,陈建能,郑瑞丹.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05)
  • [7]黄疸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 赵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仲景论治黄疸病特色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D]. 魏春.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中医药治疗黄疸研究进展[J]. 杨菊. 河南中医, 2010(02)

标签:;  ;  ;  ;  ;  

急性黄疸型肝炎辨证论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