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麻的化学研究(Ⅳ)几种国产天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刘玲[1](2021)在《蜜环菌菌株筛选及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说明
柏秋月[2](2021)在《天麻病害发生与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为兰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我国天麻主产于陕南、四川、云贵高原、西藏等地区。近年来,天麻人工栽培技术日渐成熟,天麻由野生变为家种,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天麻常发生病害,而微生物组在病原菌侵染植物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对植物内微生物种群的分析可揭示其在植物病害发生中的作用,迄今为止还未见天麻病害与其内部微生物组关系的研究。因此,研究天麻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对预防天麻病害,实现天麻绿色栽培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陕西省镇巴县白河村的红杆天麻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两种方法分析健株天麻和病株天麻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筛选出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防治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不同时期天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了解天麻腐烂病的发病规律,为天麻病原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结合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两种方法分析病株天麻和健株天麻中的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培养法分离的天麻真菌共涵盖3门14属,健株与病株天麻内真菌群落的结构与组成存在显着差异,病株天麻的真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株天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共获得1107个OTUs,涵盖了14门,39纲,49属。在门水平上,两组天麻的真菌主要类群基本一致,但不同组内各类群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上,健株与病株天麻真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差别很大,其中土赤壳属(Ilyonectria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等菌属可能是引起天麻病害的致病菌群。2.利用传统培养法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病株天麻和健株天麻中的内细菌的多样性、结构和组成。培养法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分别为为健株天麻和病株天麻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健株天麻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病株天麻的优势菌属为莱略特菌属(Lelliottia sp.)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共获得6612个OTUs,涵盖了26门,65纲,511属;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两组天麻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两组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拉恩菌属(Rahnella sp.)、链丝霉菌属(Streptomyces sp.)等五个属可能是引起天麻发病的关键菌群。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发现健株与病株天麻内细菌群落的结构与组成存在显着差异,病株天麻的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株天麻。3.为明确天麻腐烂病病因,筛选合适的防治药剂。本实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了天麻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测定病原菌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通过对天麻进行有伤接种发现共有15株真菌和9株细菌具有致病性,其中分别回接ZB2、ZB6和ZB35这3株病原真菌以及ZB117和ZB166这2株病原细菌时天麻会发生较强且具代表性的病害。经鉴定,致病真菌属于枝孢属、镰刀菌属和链格孢属,致病细菌属于考克氏菌属和莱略特菌属。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80%乙蒜素对天麻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病菌ZB2、ZB6、ZB35的半数效应浓度分别为22.044μg/m L、2.199μg/m L、13.059μg/m L;多菌灵对天麻病原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ZB117、ZB166的半数效应浓度分别为0.66μg/m L、1.992μg/m L。结果表明,天麻发生病害是由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复合侵染而导致的,但通过喷洒适量的杀菌剂可抑制天麻病原菌的生长,这将为控制天麻病害和提出针对性的防腐手段提供借鉴和思路。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时间段天麻组织及其根际土壤内的微生物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天麻腐烂病的发病规律。将天麻组织及其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比较分析发现,天麻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基本囊括天麻组织中全部的微生物,天麻大部分病原菌来自于其根际土壤,因此,天麻腐烂病属于土传病害。而随时间的增长天麻组织中的大部分致病真菌丰度值先上升后下降,9月份多数致病真菌属丰度最高;天麻组织中大部分致病细菌丰度值先下降再上升,8月份时多数致病细菌属丰度最高。结果表明,天麻组织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是随着天麻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而变化的,可在8月份和9月份时应喷洒适当的杀菌剂对致病菌进行抑制,从而提高天麻产量。
张志清[3](2021)在《QTRA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天麻中6种活性成分方法的建立及云南省主产区天麻6种活性成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QTRAP-LC-MS/MS法对天麻中6种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2)利用正交试验综合评分法优选出天麻6种活性成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3)对云南省3个产区天麻6种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并对云南省3产区(昭通、丽江、迪庆)天麻6种活性成分质量进行评价;[方法](1)使用高效液相串联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仪,寻找并优化质谱条件,通过对流动相及其洗脱梯度、色谱柱对比优化色谱条件;(2)利用L9(34)正交表对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并以天麻素类总含量(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提取量之和)、巴利森苷类总含量(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和巴利森苷E提取量之和)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选出最佳样品前处理方法。(3)使用建立的QTRAP-LC-MS/MS方法测定昭通、丽江和迪庆的干天麻样品中6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产区进行评价。(4)采用spss 23.0对天麻6种活性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确定了质谱条件和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QTRA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天麻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B、C、E)的方法,方法可在8分钟内完成检测,6种成分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4.51%~106.70%之间,精密度均小于3.91%,该方法快速、稳定、可靠;天麻素检出限为63.20 ng/mL、对羟基苯甲醇检出限为42.80 ng/mL、巴利森苷A检出限为0.079 ng/mL、巴利森苷B检出限为0.44 ng/mL、巴利森苷C检出限为0.42 ng/mL、巴利森苷E检出限为0.29 ng/mL;天麻素定量限为196.70 ng/mL、对羟基苯甲醇定量限为142.80 ng/mL、巴利森苷A定量限为0.26 ng/mL、巴利森苷B定量限为1.47 ng/mL、巴利森苷C定量限为1.42 ng/mL、巴利森苷E定量限为 0.99 ng/mL。(2)利用正交试验对比不同乙醇浓度、不同料液比、不同超声时间和不同超声次数的提取效率,又比较了 HLB固相萃取柱、MCX固相萃取柱、C18固相萃取柱、和直接提取的净化效果,最终得到样品前处理条件为:称取0.25g天麻粉末,用50%乙醇溶液定容至10mL,超声提取40min,按照相同条件重复提取1次,合并两次药液,过0.22 μ m滤膜。(3)昭通天麻的天麻素平均含量为3.31 mg/g、对羟基苯甲醇平均含量为0.61 mg/g、巴利森苷A平均含量为9.94 mg/g、巴利森苷B平均含量为6.45 mg/g、巴利森苷C平均含量为0.95 mg/g、巴利森苷E平均含量为5.59 mg/g;丽江天麻天麻素平均含量为3.19mg/g、对羟基苯甲醇平均含量为0.48mg/g、巴利森苷A平均含量为8.72 mg/g、巴利森苷B平均含量为5.17 mg/g、巴利森苷C平均含量为0.90 mg/g、巴利森苷E平均含量为5.49 mg/g;迪庆天麻的天麻素平均含量为3.23 mg/g、对羟基苯甲醇平均含量为1.06mg/g、巴利森苷A平均含量为7.81mg/g、巴利森苷B平均含量为5.45mg/g、巴利森苷C平均含量为0.89mg/g、巴利森苷E平均含量为5.41mg/g。经相关性分析得到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成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67(p<0.05);巴利森苷A、B、C、E之间两两存在正相关关系(均p<0.01),天麻素类总量与巴利森苷类总量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天麻的等级与天麻素含量(p<0.05)、巴利森苷B(p<0.05)、巴利森苷C(p<0.01)、巴利森苷E(p<0.05)存在显着相关,其中巴利森苷C与天麻等级成中等程度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云南省3产地,昭通市天麻的综合评分为9.35,丽江市天麻的综合评分为9.19,迪庆州天麻的综合评分为8.99,昭通评分最高、其次为丽江、迪庆天麻。[结论](1)本文利用QTRAP-LC-MS/MS所建立的天麻6种活性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快速、稳定、可靠。该方法可以同时对天麻中多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为天麻的活性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做进一步的推广。(2)首次建立云南省天麻主产区6种活性成分数据库,为保障云南省天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3)通过对天麻的检测发现天麻等级越优,天麻的活性成分含量越高;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昭通、丽江和迪庆天麻的6种活性成分进行评价,昭通市天麻活性成分质量比丽江市和迪庆州稍好。
王若晨[4](2021)在《天麻多肽提取物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多数由阴道受到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感染引起,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主要致病菌,因此也称作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道感染假丝酵母菌是导致艾滋病、宫颈炎和流产等一系列高危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会导致白带增多、尿痛、外阴红肿、瘙痒等一系列常见妇科疾病症状。目前针对各种类型阴道炎的安全高效的预防和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现今医学领域的热门课题。天麻(Gastrodia elata),是一种产地分布在吉林长白山,云南丽江,四川峨眉等地兰科天麻属的草本植物。天麻已被证实具有改善记忆、增强免疫、抗惊厥、抗老年痴呆、抗细菌和抗真菌等多种药理作用,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有关抗菌潜在作用机制的相关报道。目前大多数报道主要偏向于天麻素、天麻多糖的应用,而天麻多肽的研究尚不全面。抗生素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等均存在一定的危害已经不容忽视,并且由于毒性问题,一些现有的杀生物剂已经明令禁止使用。因此,来源于天然产物的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低耐药性的药剂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日常活中,常见的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白色念珠菌等。其中,白色念珠菌是女性阴道炎的主要原因,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分泌能够导致急性肠胃炎的肠毒素,大肠杆菌是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常见细菌,是人类感染的来源,而铜绿假单胞菌是伤口中常见的细菌感染。抗菌肽是能够抵御多种病原体的小分子多肽,又称为微生物肽,是动植物及微生物自身产生的天然产物。植物不具备人与动物的免疫系统,但在长时间的优胜劣汰中产生了行之有效的防御机制包括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和多肽。已有研究证实天麻是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的异养生物,也就表明天麻自身拥有抵御真菌入侵的能力。先前的研究优化了天麻多肽(GE)的提取方法,并成功证实了它的抑菌活性。本文通过使用雌激素诱导发情并用白色念珠菌感染,成功地建立了BALB/c雌性小鼠的外阴阴道念珠病模型,利用平板计数法检测阴道灌洗液形成的菌落单位,评价天麻多肽对小鼠阴道中白色念珠菌与乳酸杆菌的水平,通过对小鼠阴道灌洗液的培养,研究发现天麻多肽对阴道的重要菌群乳酸杆菌有保护作用。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估小鼠炎症反应的程度,的研究表明天麻多肽对白色念珠菌增殖和有抑制作用。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天麻多肽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潜在机理。因此推测天麻多肽的抑菌作用可能来自对细胞膜的破坏和对能量代谢的干扰。实验结果证实天麻多肽会导致膜外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上调。根据ΔOD260吸光度检测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天麻多肽处理使菌体内大分子核酸泄露。通过扫描电镜结合生长曲线观察对细胞活性和生理结构的作用,天麻多肽造成细胞褶皱、破碎。通过提取细胞蛋白检测,天麻多肽会使膜上离子泵Na+/K+-ATP酶和Ca2+-ATP酶水平下调,证明天麻多肽对细胞膜通透性造成影响。胞内琥珀酸脱氢酶(MDH),苹果酸脱氢酶(SDH)和三磷酸腺苷酶(ATP)的活性下调,证明天麻多肽干扰了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量代谢,特别是三羧酸(TCA)循环。总之,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证明了,天麻多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由白色念珠菌诱导的外阴阴道念珠病,也起到能够保护阴道内环境平衡的作用,天麻多肽会对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构造成破坏,同时天麻多肽也通过干扰能量代谢,尤其是TCA循环,有效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周春艳[5](2021)在《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低温胁迫对天麻生长影响及其SOD和GS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天麻(Gastrodia elata)是与真菌共生的异养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名贵传统中药材。天麻素和4-羟基苯甲醇是天麻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防治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中风以及改善记忆等功效。由于天麻营养丰富,是目前备受青睐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破坏和人工采挖,野生天麻资源减少或濒临灭绝。目前天麻供不应求,人工栽培天麻将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唯一有效途径。气候条件影响天麻生长发育,温度是影响天麻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影响到栽培天麻产量、品质和分布。长时间的低温胁迫会使天麻出现黑斑,严重时会腐烂坏死。然而,关于低温对天麻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分子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不同温度下生长的天麻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天麻基因表达水平和体内代谢物成分变化,从差异代谢物中寻找关键基因差异表达情况,推断不同温度对天麻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基因进行克隆与功能鉴定。研究结果为提高天麻的产量和品质,培育抗寒天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本研究以13℃母麻(NS)、23℃母麻(TB)和23℃箭麻(SS)为实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阐明温度对天麻生长发育的调控。转录组分析共获得126787个Unigene,注释到6大数据库的Unigene数有59501个,占总Unigene数的46.93%;基于显着差异表达的阈值|log2(变化倍数)|≥1且(P<0.05),在NS-vs-SS、NS-vs-TB和SS-vs-TB中分别有17201、17162和1032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RNA转运等途径。代谢组分析共检测到437个代谢物,其中NS-vs-SS、NS-vs-TB和SS-vs-TB分别获得200、204和87个含量差异代谢物,其中分别有52、51和34个代谢产物含量上调,148、153和53个代谢物含量下调。这些差异物分布于糖醇类、氨基酸、有机酸、脂质类、核苷酸、酚酸类和维生素7类物质中。代谢组数据分析表明,在低温下,天麻母麻中大多数的糖醇类代谢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水平下调,为箭麻生长提供的营养物质少,仅能维持自生的生命活动,不利于天麻生长;而大多数为脂质、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和酚酸类代谢物含量水平上调,为防止低温胁迫脂质抗氧化和酚酸次生代谢清除ROS而增加,有机酸和核苷酸新陈代谢减缓而积累。两组学联合分析发现代谢物的含量与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与分解酶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4℃母麻(FS)、NS、TB和SS的MDA、H2O2、GSH和淀粉含量常规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的降低天麻中MDA、H2O2和GSH含量增加,而淀粉含量降低。2、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显着差异表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找出CDS序列,通过RACE-PCR技术扩增出SOD基因全长序列为720bp,编码239个氨基酸残基。构建天麻SOD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原核表达分析表明SOD为可溶性蛋白,其分子量47.4 k Da。酶活分析表明SOD为金属酶,本研究中SOD最适温度为60℃,热稳定较好,最适p H为6.0,不同金属离子对SOD酶活影响不同,且高浓度的金属离子比低浓度对SOD的酶活影响大。构建了天麻SOD基因的真核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法转入拟南芥sod突变体中,验证基因功能。通过农杆菌法转染蜜环菌,获得转SOD基因的工程蜜环菌可以抵抗低温胁迫,提高转基因蜜环菌的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培育抗寒天麻提供实验基础。3、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显着差异表达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基因,找出CDS序列,通过RACE-PCR技术扩增出GS基因全长序列为1062 bp,编码342个氨基酸残基。构建天麻G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原核表达分析表明GS为可溶性蛋白,其分子量约为59.94 k Da。酶活分析表明本研究中GS最适温度为50℃,热稳定性较好,最适p H为4.0。不同金属离子对GS酶活影响不同,高浓度的金属离子比低浓度对GS的酶活影响大。构建天麻GS真核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转染蜜环菌获得转GS基因工程蜜环菌,可提高工程菌抗低温胁迫作用,推测含转GS基因蜜环菌可以促进氮同化,降低低温对天麻生长中的氧化损伤,提高天麻的产量,为培育抗寒新品种天麻提供理论依据。
邢其郡[6](2021)在《天麻中的有效成分靶向MT1发挥镇静安神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睡眠已经是整个现代人类日常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我们的一生中身体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处于睡眠的状态中,睡眠阶段具有恢复体力、消除一天的疲劳、促进身体发育和生长、增进学习记忆的作用,因此睡眠对于我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受到自身内源性的压力和外源性的环境因素影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睡眠过程中易惊醒的失眠病症已经在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出现。短期的失眠会导致疲惫、发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状态,而长期的失眠会导致抑郁、免疫力下降和代谢类疾病。因此失眠的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失眠治疗的常见的有苯二氮卓类药物,但其副作用多且危害大。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传统,天麻更是自古以来就被证实具有镇静安神、息风止痉,治疗头晕、癫痫、失眠等疾病,而天麻中的化合物复杂多样且生理学效应众多,阻碍了新药的研发。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选择天麻中的活性成分包括天麻素、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B以及本实验室已经构建好的睡眠系统相关受体如多巴胺受体D2、D3,食欲素受体OX2、褪黑素受体MT1、MT2高表达细胞株为平台筛选可能发挥镇静安神作用机制的潜在靶点。根据本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天麻素和巴利森苷A能够通过MT1受体而上调p-ERK水平,并且提高程度呈现浓度依赖性。接着通过热稳定性、蛋白酶切实验以及受体探针FRET基线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巴利森苷A与MT1受体的结合能力,并对MT1受体结合口袋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后巴利森苷A无法通过其激活ERK1/2,表明巴利森苷A与MT1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通过鼻腔注射的方式将天麻素、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B给药小鼠诱导小鼠的睡眠实验发现天麻素、巴利森苷A能够有效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缩短小鼠入睡潜伏期,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力,同时用ELISA法检测DA和5-HT表明天麻素、巴利森苷A可以明显增加小鼠大脑DA和5-HT的含量,通过q-PCR实验发现天麻素、巴利森苷A能降低肝脏和肾脏中的炎症因子的表达,但可以上调fos基因的表达,提示这两种化合物可以活化小鼠中的神经元而降低炎症因子间接促进睡眠而同时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而对血常规生化检测发现三种化合物均对小鼠血液生化指标无影响。
杨通静,桂阳,黄万兵,朱国胜[7](2020)在《天麻染色体有丝分裂期标本的制备方法》文中提出通过对天麻染色体标本制备中染色体阻断剂、细胞壁解离剂、染色剂的筛选,以天麻柱头为材料,结合低渗法制备的染色体有丝分裂标本,可以制备出较好的有丝分裂期标本,观察到天麻染色体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结构变化,较好的呈现出天麻染色体及结构特征变化。
张鑫[8](2020)在《灵芝蛹虫草发酵天麻的工艺及产物对脂多糖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马翠霞[9](2020)在《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味甘、性平,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草药。现代研究表明,酚酸类和多糖类是天麻主要有效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均具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天麻水提物、醇提物和单体成分(天麻素、NHBA)在镇静催眠方面疗效更加显着。因此,本课题组以天麻为研究对象,对其改善睡眠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小鼠自主活动、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实验模型,对天麻不同溶剂提取物和不同极性萃取物进行筛选,得到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并对有效部位进行改善睡眠作用机制研究;以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分离鉴定及波谱分析手段进行系统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天麻活性成分奠定坚实基础。方法:1、以天麻为研究对象,通过小鼠自主活动,阈上、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实验模型,筛选天麻不同溶剂提取物;以相同药理实验模型,筛选天麻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物,得到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2、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和海马体中Glu、GABA、5-HT、DA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内GABAARα1、GABAARγ2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3、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Sephadex LH-20柱层析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对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进行系统研究,并综合运用IR、MS、NMR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和技术对所分离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1、通过药效筛选,得到天麻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改善睡眠活性。对其进行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改善睡眠活性最好,其次为正丁醇萃取物。2、在改善睡眠机制研究中,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可以明显提高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海马体的GABA、5-HT、DA的水平,降低下丘脑内Glu的水平,保护下丘脑、海马体的神经元细胞,增强下丘脑、海马体GABAARα1、GABAARγ2阳性细胞的表达。3、采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及光谱鉴定技术从天麻改善睡眠活性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8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丁香酸、香兰素、胡萝卜苷、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醇、对羟基苯甲醇、香草酸、间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天麻素、巴利森苷B、腺苷、巴利森苷C、咖啡酸、原儿茶酸、琥珀酸、棕榈酸,其中咖啡酸为首次从天麻中分离得到,为进一步开展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结论: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好的改善睡眠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下丘脑和海马体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对其改善睡眠有效部位进行分离鉴定,所得化合物大部分为酚酸及其苷类化合物,也验证了天麻改善睡眠作用活性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
梁彤[10](2020)在《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是天麻的道地产区,多年来将天麻种植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目前生产中多采用同株自花授粉所获得的种子进行繁殖,多代近亲繁殖导致种性退化,缺乏优质高产天麻良种;加之天麻盲目引种、自繁自育现象较普遍,导致天麻种质混乱。此外,天麻栽培所用种苗,除一部分来自专业公司生产供应外,还有很多来自农户自行生产和销售。天麻种苗质量标准缺失,繁育技术不规范,导致种苗质量不稳定,最终影响天麻质量和产量。针对天麻良种缺乏和种苗标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以陕西红天麻和云南乌天麻作为种质资源,建立了天麻良种选育体系,获得了四种杂交组合,并对其蒴果、种子形态特征、生物量大小,F1代表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利用扫描电镜对两种天麻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天麻花粉均呈不规则状,花粉外壁存在Ⅰ级和Ⅱ级纹饰,但花粉粒大小和纹饰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乌天麻花粉单粒体积较红天麻大;外壁纹饰方面,红天麻网眼分布较多,且呈圆形或椭圆形,形状较规则;乌天麻网眼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红天麻网脊分布少,且网脊较宽,乌天麻网脊密集,且网脊较窄。2.天麻四种组合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可归为两类。果实方面表现为杂交天麻蒴果形态与母本天麻蒴果形态基本一致,其中乌红杂交天麻和乌天麻蒴果较长,呈乌绿色;红乌杂交天麻和红天麻蒴果基部较圆,呈橙红色。四种组合天麻种子均为纺锤形,初级雕纹为长条形网状纹饰,网壁较厚,呈垄起状,网眼向内凹陷,构成闭合系统。但次级雕纹存在差异,红天麻与红乌杂交天麻种子次级雕纹为网眼状,表面较粗糙,呈细纹状-穴状;乌天麻与乌红杂交天麻种子次级雕纹为网眼状,表面平滑,为近平滑-浅穴状。3.通过对天麻主产区天麻种苗长、宽、重等指标的测定以及分析各指标在分级中相关性的作用,最终以天麻种苗的块茎长度、重量作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初步制定了天麻种苗的分级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即:I级天麻种苗:重量≥19.83g,长度≥68.78 mm;II级天麻种苗:19.83 g>重量≥0.76 g,68.78 mm>长度≥17.45mm;III级天麻种苗:重量<0.76 g,长度<17.45 mm。利用制定出的天麻种苗等级标准,可以判断不同类型天麻种苗品质的优劣以及产量大小。四种天麻组合种苗质量等级存在较大差异,杂交类型的天麻种苗I级品率高于自交类型,II级品中,红、乌天麻(自交)占比最高,红天麻(自交)组合与红乌杂交组合不合格品占比最低;产量方面,表现为杂交类型的天麻种苗产量远高于自交类型,红天麻(自交)种次之,乌天麻(自交)种产量最低。4.从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培育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天麻种子育苗的最佳生产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砂质土、中海拔(900~1000 m)和筐栽等综合条件下是天麻种苗繁育的最佳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天麻种苗质量和产量。
二、天麻的化学研究(Ⅳ)几种国产天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麻的化学研究(Ⅳ)几种国产天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2)天麻病害发生与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天麻研究进展 |
1.1.1 天麻 |
1.1.2 天麻的主要病害类别 |
1.2 药用植物病原菌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原菌对药用植物的危害 |
1.2.2 常见病原真菌对药用植物的危害 |
1.2.3 常见病原细菌对药用植物的危害 |
1.2.4 药用植物病原菌的研究方法 |
1.3 植物微生物组与植物病害之间的关联 |
1.3.1 植物微生物组 |
1.3.2 植物微生物组与植物病害之间的关系 |
1.3.3 植物微生物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
1.3.4 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 章 天麻病害发生与其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天麻样品可培养分析 |
2.2.2 天麻样品高通量测序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可培养结果分析 |
2.3.2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第3 章 天麻病害发生与其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天麻样品可培养分析 |
3.2.2 天麻样品高通量测序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可培养结果分析 |
3.3.2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第4 章 汉中地区天麻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设备 |
4.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天麻病原菌的分离 |
4.2.2 接种菌株的制备 |
4.2.3 菌株接种方式及其致病性测定 |
4.2.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4.2.5病原菌分子鉴定 |
4.2.6 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天麻生长过程中的发病症状 |
4.3.2 菌株致病性测定 |
4.3.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4.3.4 病原菌分子鉴定 |
4.3.5 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
4.4 讨论 |
第5 章 汉中地区天麻腐烂病的发生规律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天麻组织及其根际土壤内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5.2.2 PCR扩增 |
5.2.3 原始数据处理 |
5.2.4 原始数据处理和OTU聚类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天麻组织与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相似度分析 |
5.3.2 天麻及其根际土壤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
5.3.3 天麻及其根际土壤内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
5.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QTRA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天麻中6种活性成分方法的建立及云南省主产区天麻6种活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天麻活性成分概况 |
1.2 药理作用 |
1.3 天麻的采收和加工的研究 |
1.4 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醛和巴利森苷等检测方法研究 |
1.5 样品的提取 |
1.6 样品前处理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研究方法 |
2.1 仪器与设备 |
2.2 材料与试剂 |
2.3 QTRAP-LC-MS/MS检测方法的摸索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样品测定 |
2.6 不同产区活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评价 |
2.7 技术路线 |
2.8 质量控制 |
结果与分析 |
1 QTRAP-LC-MS/MS参数条件的优化 |
1.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1.2 色谱条件优化 |
1.3 前处理的优化 |
1.3.1 样品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1.3.1.1 正交试验单因素实验优化 |
1.3.1.2 正交实验多指标综合评分结果 |
1.3.1.3 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
1.3.2 样品净化方法的选择 |
1.3.3 前处理条件的确定 |
2 方法学考察 |
2.1 线性关系 |
2.2 加标回收率 |
3 检测结果 |
3.1 样品含量测定与分析 |
3.2 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天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天麻多肽提取物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天麻 |
1.1.1 天麻概述 |
1.1.2 天麻化学成分 |
1.1.3 天麻药理作用 |
1.1.4 天麻多肽研究现状 |
1.2 抗菌肽 |
1.2.1 抗菌肽概述 |
1.2.2 细菌耐药性现状 |
1.2.3 抗菌肽研究进展 |
1.2.4 抗菌肽使用前景 |
1.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1.3.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概述 |
1.3.2 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现有药物 |
1.4 抗菌肽抑菌机制 |
1.4.1 抗菌肽抑菌机制概述 |
1.4.2 抗菌肽对细胞壁的作用 |
1.4.3 抗菌肽对细胞膜的作用 |
1.4.4 抗菌肽对胞内大分子的作用 |
1.5 选题背景和立题意义 |
第2章 天麻多肽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作用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材料 |
2.3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方法 |
2.4.1 菌种培养及菌悬液配制 |
2.4.2 天麻多肽的制备 |
2.4.3 凝胶的制备 |
2.4.4 小鼠分组和给药方案 |
2.4.5 小鼠待测血浆和组织样品采集 |
2.4.6 小鼠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
2.4.7 小鼠阴道微生物分析 |
2.4.8 病理组织学观察 |
2.4.9 统计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天麻多肽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2.5.2 天麻多肽对小鼠阴道白色念珠菌的影响 |
2.5.3 天麻多肽对小鼠阴道中乳酸杆菌的影响 |
2.5.4 天麻多肽对小鼠阴道的保护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麻多肽抑菌机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材料 |
3.2.1 仪器 |
3.2.2 材料与试剂 |
3.2.3 试剂盒 |
3.2.4 实验菌种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天麻多肽分子量分布测定 |
3.3.2 菌株和培养条件 |
3.3.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3.3.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3.3.6 OD260 的测定 |
3.3.7 细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
3.3.8 细胞内酶活性的测定 |
3.3.9 数据计算及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天麻多肽的摩尔质量分布 |
3.4.2 天麻多肽对四种检测菌株的MIC |
3.4.3 天麻多肽对4 种检测菌株生长曲线的影响 |
3.4.4 天麻多肽对细胞壁破坏的影响 |
3.4.5 天麻多肽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4.6 天麻多肽对遗传物质渗漏的影响 |
3.4.7 天麻多肽对细胞内酶活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果讨论与展望 |
4.1 结果讨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低温胁迫对天麻生长影响及其SOD和GS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麻的研究进展 |
1.1.1 天麻的生活史 |
1.1.2 天麻的生长特性 |
1.1.3 天麻的栽培技术 |
1.1.4 天麻的药食价值 |
1.2 蜜环菌的研究进展 |
1.2.1 蜜环菌的培养技术 |
1.2.2 共生真菌与天麻的共生关系研究 |
1.3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 |
1.3.1 植物低温胁迫与生长 |
1.3.2 植物低温胁迫与植物成分含量 |
1.3.2.1 低温胁迫对植物糖类含量的影响 |
1.3.2.2 低温胁迫对植物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1.3.2.3 低温胁迫对植物脂质含量的影响 |
1.3.2.4 低温胁迫对植物酚酸类含量的影响 |
1.3.3 植物低温胁迫与相关基因 |
1.3.4 植物低温胁迫与MDA、H_2O_2和GSH含量 |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4.1 转录组概况及方法 |
1.4.2 植物转录组RNA-seq技术研究进展 |
1.5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 |
1.5.1 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 |
1.5.2 植物低温下的代谢组学 |
1.5.3 植物逆境中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
1.6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进展 |
1.6.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能 |
1.6.2 超氧化物歧化酶歧化酶在植物逆境中的研究进展 |
1.7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
1.7.1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功能 |
1.7.2 谷氨酰胺合成酶在植物逆境中的研究进展 |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低温胁迫对天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天麻的栽培 |
2.1.1.1 蜜环菌菌种与天麻种的获得 |
2.1.1.2 蜜环菌菌种活化与培养 |
2.1.1.3 蜜环菌菌材的制备 |
2.1.1.4 天麻的室内栽培 |
2.1.2 天麻样品的采集 |
2.1.3 天麻样品转录组测序 |
2.1.4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及分析 |
2.1.5 天麻样品代谢组检测 |
2.1.6 MDA(丙二醛)的测定 |
2.1.7 H_2O_2 的测定 |
2.1.8 GSH(谷胱甘肽)的测定 |
2.1.9 淀粉的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天麻样品观察与采集 |
2.2.2 转录组数据分析 |
2.2.2.1 转录组测序数据过滤与组装 |
2.2.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基因功能注释 |
2.2.2.3 转录组基因差异筛选分析 |
2.2.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和KEGG分析 |
2.2.2.5 关键差异基因筛选及相对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分析 |
2.2.3 代谢组数据分析 |
2.2.3.1 代谢物检测与分类 |
2.2.3.2 代谢物相对含量差异筛选分析 |
2.2.4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
2.2.5 MDA(丙二醛)的测定 |
2.2.6 H_2O_2 的测定 |
2.2.7 GSH的测定 |
2.2.8 淀粉的测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天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克隆及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引物设计 |
3.1.3 天麻总RNA 的提取及cDNA 的合成 |
3.1.4 巢式PCR扩增天麻SOD基因的未知片段 |
3.1.5 SOD未知片段的胶回收与克隆 |
3.1.6 SOD未知片段转化大肠杆菌并拼接 |
3.1.7 SOD基因全长克隆 |
3.1.8 SOD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3.1.9 SOD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纯化 |
3.1.10 SOD酶活及酶学性质的检测分析 |
3.1.11 SOD蛋白序列分析 |
3.1.12 SOD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1.13 sod拟南芥纯化突变体的筛选 |
3.1.14 过表达SOD真核载体的拟南芥sod突变体转化 |
3.1.15 过表达SOD真核载体的蜜环菌转化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天麻SOD基因全长的获得 |
3.2.1.1 SOD未知片段的扩增与检测 |
3.2.1.2 SOD全长序列的拼接与扩增 |
3.2.2 天麻SOD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蛋白纯化 |
3.2.2.1 SOD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检测 |
3.2.2.2 SOD原核表达转化BL21 感受态诱导蛋白表达分析 |
3.2.2.3 SOD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纯化 |
3.2.3 天麻SOD酶活及酶学性质分析 |
3.2.3.1 SOD蛋白最适酶促反应温度 |
3.2.3.2 SOD蛋白促酶最适pH值 |
3.2.3.3 SOD蛋白的耐热性分析 |
3.2.3.4 金属离子对SOD蛋白活性的影响 |
3.2.4 天麻SOD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4.1 SOD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
3.2.4.2 SOD蛋白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分析 |
3.2.4.3 SOD蛋白的疏/亲水性分析 |
3.2.4.4 SOD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 |
3.2.4.5 SOD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3.2.4.6 SOD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
3.2.4.7 SOD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
3.2.5 天麻SOD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
3.2.5.1 入门载体pENTR2B-SOD的构建 |
3.2.5.2 过表达载体pH2GW7.0-35S-SOD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
3.2.6 超氧化物歧化酶突变体拟南芥的筛选及转化 |
3.2.6.1 超氧化物歧化酶突变体拟南芥的筛选 |
3.2.6.2 SOD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花序及鉴定 |
3.2.7 SOD过表达载体转化蜜环菌及鉴定 |
3.3 讨论 |
第四章 天麻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克隆及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载体 |
4.1.2 天麻总RNA 的提取及cDNA 的合成 |
4.1.3 GS基因巢式引物及全长扩增的设计 |
4.1.4 巢式PCR扩增天麻GS基因的未知片段 |
4.1.5 GS未知片段的胶回收与克隆 |
4.1.6 GS未知片段转化大肠杆菌并拼接 |
4.1.7 GS基因全长克隆 |
4.1.8 GS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4.1.9 GS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纯化 |
4.1.10 GS酶活及酶学性质的检测分析 |
4.1.11 GS蛋白序列分析 |
4.1.12 G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4.1.13 过表达GS真核载体转化蜜环菌及筛选转基因蜜环菌筛选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天麻GS基因全长的获得 |
4.2.1.1 GS未知片段的扩增与检测 |
4.2.1.2 GS长的拼接与扩增 |
4.2.2 天麻G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蛋白纯化 |
4.2.2.1 GS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检测 |
4.2.2.2 GS原核表达转化BL21 感受态诱导蛋白表达分析 |
4.2.2.3 GS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纯化 |
4.2.3 天麻GS酶活及酶学性质分析 |
4.2.3.1 GS最适酶促反应温度 |
4.2.3.2 GS促酶最适pH值 |
4.2.3.3 GS耐热性分析 |
4.2.3.4 金属离子对GS活性的影响 |
4.2.4 天麻G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4.1 G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
4.2.4.2 GS蛋白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分析 |
4.2.4.3 GS蛋白的疏/亲水性分析 |
4.2.4.4 GS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 |
4.2.4.5 GS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4.2.4.6 GS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
4.2.4.7 GS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
4.2.5 天麻G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
4.2.5.1 入门载体pENTR2B-GS的构建 |
4.2.5.2 过表达载体pH2GW7.0-35S-GS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
4.2.6 GS过表达载体转化蜜环菌及转基因蜜环菌的筛选鉴定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表A |
附录B |
(6)天麻中的有效成分靶向MT1发挥镇静安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睡眠 |
1.1.1 睡眠的生理功能及其意义 |
1.1.2 睡眠的监测及其判断 |
1.1.3 睡眠时相的划分及其特点 |
1.1.4 睡眠障碍概述 |
1.1.5 睡眠剥夺与记忆 |
1.1.6 睡眠障碍的治疗 |
1.1.7 失眠动物模型的构建 |
1.2 G蛋白偶联受体 |
1.2.1 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及分类 |
1.2.2 与睡眠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 |
1.3 褪黑素受体在哺乳动物中参与的睡眠调节 |
1.3.1 褪黑素受体 |
1.3.2 褪黑素受体结构与分类 |
1.3.3 褪黑素受体参与睡眠相关的功能 |
1.4 天麻 |
1.4.1 植物学 |
1.4.2 天麻的成分 |
1.4.3 天麻中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
1.5 天然产物作用靶标的鉴定 |
1.5.1 小分子探针技术 |
1.5.2 细胞热转变分析技术(CETSA) |
1.5.3 药物亲和靶标稳定系技术(DARTS) |
1.5.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 |
1.6 鼻腔滴注的给药方式 |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以MT_1、MT_2、OX_1、D_2、D_3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及质粒 |
2.1.2 实验用细胞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4 实验试剂 |
2.1.5 试剂配方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复苏 |
2.2.2 细胞培养 |
2.2.3 细胞传代 |
2.2.4 细胞冻存 |
2.2.5 Western blot |
2.2.6 化合物对受体高表达细胞系刺激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以多巴胺受体D_2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
2.3.2 以多巴胺受体D_3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
2.3.3 以食欲素受体OX_2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
2.3.4 以褪黑素受体MT_2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
2.3.5 以褪黑素受体MT_1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
2.4 讨论 |
第三章 在MT_1受体水平上对天麻活性成分的验证和鉴定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种及质粒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酶切法验证天麻活性成分与褪黑素受体的结合 |
3.2.2 热稳定(CETSA)法验证天麻活性成分与褪黑素受体的结合 |
3.2.3 点突变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巴利森苷A浓度梯度处理MT_1受体细胞验证相互作用 |
3.3.2 热稳定法验证巴利森苷A与 MT_1受体细胞的相互作用 |
3.3.3 酶切法(DARTS)验证巴利森苷A与 MT_1受体细胞的相互作用 |
3.3.4 荧光共振能链转移技术(FRET)验证巴利森苷A与 MT_1受体的相互作用 |
3.3.5 点突变关键结合位点区域氨基酸的褪黑素受体MT_1受体与巴利森苷A的相互作用 |
3.4 讨论 |
第四章 天麻中的活性成分改善小鼠睡眠实验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试剂配方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分组 |
4.2.2 鼻腔给药 |
4.2.3 睡眠各指标指标判定 |
4.2.4 自发运动能力测试 |
4.2.5 q-PCR实验 |
4.2.6 多巴胺(DA)和五羟色胺(5-HT)检测 |
4.2.7 血常规检测 |
4.3 实验结果 |
4.3.1 天麻的三种入血成分给药小鼠可以发挥安神作用 |
4.3.2 天麻的三种入血成分给药小鼠可以发挥镇静作用 |
4.3.3 天麻的三种入血成分可以不同程度增加小鼠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 |
4.3.4 天麻对小鼠脑肝肾脾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4.3.5 天麻对小鼠血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天麻染色体有丝分裂期标本的制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材料培养方法 |
1.2.2 染色剂的配制 |
1.2.3 镜检 |
2 标本制备方法的筛选 |
2.1 纺锤丝阻断剂的选择 |
2.2 解离试剂的筛选 |
2.3 染色剂的选择和染色时间的确定 |
3 结果 |
3.1 阻断剂筛选 |
3.2 解离剂筛选 |
3.3 染色剂筛选 |
3.4 制片方法的确定 |
4 讨论与分析 |
(9)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天麻的研究现状 |
1.1 天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1.2 天麻的药理作用研究 |
1.3 天麻的开发利用研究 |
2 失眠症的研究现状 |
2.1 失眠症及危害 |
2.2 失眠症的药物治疗 |
2.3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机制的研究 |
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天麻有效部位的制备及改善睡眠药效筛选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材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样品制备流程图 |
2.3 含量测定 |
2.4 天麻改善睡眠药效活性筛选 |
3 实验结果 |
3.1 天麻不同溶剂提取物和各萃取物含量测定结果 |
3.2 天麻各提取物及萃取部位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3.3 天麻各提取物及萃取部位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对小鼠入睡率的影响 |
3.4 天麻各提取物及萃取部位协同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天麻乙酸乙酯有效部位改善睡眠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失眠模型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指标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对各组大鼠一般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
3.2 对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观察结果 |
3.3 大鼠下丘脑及海马体中γ-GABA、Glu、DA和5-HT测定结果 |
3.4 对大鼠下丘脑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
3.5 对大鼠海马体细胞形态学观察 |
3.6 大鼠下丘脑GABAARα1、GABAARγ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3.7 大鼠海马体GABAARα1、GABAARγ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分离纯化 |
2.2 天麻正丁醇萃取物分离纯化 |
3 实验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天麻简介 |
1.1.1 天麻的分布 |
1.1.2 陕西天麻道地性 |
1.2 天麻的主要药效成分 |
1.3 天麻的生活史 |
1.3.1 种子萌发阶段 |
1.3.2 原球茎的生长发育 |
1.3.3 米麻和白麻的生长发育 |
1.3.4 箭麻的生长发育 |
1.4 天麻栽培技术研究 |
1.4.1 菌材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
1.4.2 蜜环菌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
1.4.3 种麻密度及重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
1.4.4 天麻栽培方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
1.4.5 麻种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
1.4.6 管理方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
1.5 天麻的物候期 |
1.6 天麻的生态学研究 |
1.6.1 天麻生长与海拔的关系 |
1.6.2 天麻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
1.6.3 天麻生长与坡向的关系 |
1.6.4 天麻生长与光照的关系 |
1.6.5 天麻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
1.7 天麻杂交育种 |
1.8 天麻的退化及防治 |
1.8.1 退化的症状 |
1.8.2 退化的原因 |
1.8.3 防治退化的措施 |
1.9 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1.10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种质天麻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天麻开花生物学特性 |
2.3.2 天麻花粉形态特征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第三章 天麻优良品种的筛选 |
3.1 引言 |
3.2 天麻杂交组合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2.4 结果与分析 |
3.3 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方法 |
3.3.3 数据分析 |
3.3.4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讨论 |
3.4.2 小结 |
第四章 天麻种苗质量标准制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分级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天麻种苗分级指标的确定 |
4.3.2 天麻种苗初始分级 |
4.3.3 修正分级 |
4.3.4 天麻种苗临界值的确定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第五章 优质天麻种苗繁育条件的筛选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土壤类型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5.3.2 海拔高度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5.3.3 不同培育方式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5.4 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天麻的化学研究(Ⅳ)几种国产天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蜜环菌菌株筛选及工艺优化[D]. 刘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天麻病害发生与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D]. 柏秋月.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QTRA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天麻中6种活性成分方法的建立及云南省主产区天麻6种活性成分分析[D]. 张志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天麻多肽提取物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D]. 王若晨. 吉林大学, 2021
- [5]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低温胁迫对天麻生长影响及其SOD和GS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D]. 周春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6]天麻中的有效成分靶向MT1发挥镇静安神作用的研究[D]. 邢其郡.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7]天麻染色体有丝分裂期标本的制备方法[J]. 杨通静,桂阳,黄万兵,朱国胜.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06)
- [8]灵芝蛹虫草发酵天麻的工艺及产物对脂多糖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的影响[D]. 张鑫.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9]天麻改善睡眠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 马翠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D]. 梁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