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眶后血管外皮细胞肉瘤误诊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昇霖[1](2021)在《能谱CT定量评估C6脑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评估C6脑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对于肿瘤实体增殖抑制、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动态监测研究。方法及材料100只雄性Wister大鼠,右侧基底节种植C6胶质瘤细胞,接种后第14(T0时间点)、20(T6时间点)、26(T12时间点)天能谱CT增强扫描,T0时间点确定98只大鼠成瘤,预实验24只荷瘤鼠随机分为四组用于生存观察,74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A组),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放射治疗组(C组),放射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于T0、T6、T12时间点每组处死6只荷瘤鼠分别作为脑组织含水量测定(3只)和脑组织病理学分析(3只)。A组于检测成瘤后的第一天(即:T1时间点)单次假辐照并每天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g/kg/12天),C、D组于T1时间点单次8Gy立体定向放射治疗,B、D组于T1时间点每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kg/12天)。获取并处理能谱CT图像,计算不同时间点肿瘤实体区(L1)、瘤周区(L2)及肿瘤实体镜像脑组织区(L3)感兴趣区内的能谱定量参数,包括40Kev~70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值(IC)、水浓度值(WC)、能谱曲线斜率((?))。统计脑组织含水量和VEGF、Ki-67、CD11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然后,统计学分析不同区域能谱CT定量参数与脑组织含水量、VEGF、Ki-67、CD11b阳性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1、四组荷瘤鼠肿瘤实体区(L1)碘浓度值(IC)[T6时间点IC值A:B:C:D组=(7.63±1.05):(6.35±1.53):(3.47±0.34):(3.06±0.47)100ug/cm3,T12时间点IC值A:B:C:D组=(7.48±1.12):(6.15±1.91):(1.55±0.19):(2.19±0.90)100ug/cm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荷瘤鼠L1区IC值与VEGF、Ki-67增殖指数具有较强的正相关相性(r>0.69,p<0.05),其中D组IC值与VEGF、Ki-67增殖指数相关性最强(r>0.89,p≤0.001)。2、四组荷瘤鼠肿瘤实体区(L1)能谱曲线斜率((?))[T6时间点(?)值A:B:C:D组=(-1.43±0.24):(-1.21±0.23):(-0.63±0.08):(-0.55±0.08),T12时间点(?)值A:B:C:D组=(-1.36±0.13):(-1.15±0.34):(-0.31±0.11):(-0.4±0.2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C、D组荷瘤鼠L1区(?)值与VEGF、Ki-67增殖指数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r>-0.67,p<0.05)。3、B组、C组、D组与A组瘤周区(L2)水浓度值(WC)相比[T6时间点WC值B:C:D:A组=(1047.82±5.67):(1069.74±6.79):(1057.78±4.61):(1057.74±5.23)mg/cm3,T12时间点WC值B:C:D:A组=(1048.74±8.68):(1078.41±3.31):(1055.74±8.27):(1065.92±3.22)mg/cm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B、C组荷瘤鼠瘤周WC值与CD11b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71,p<0.05),其中C组L2区WC值与CD11b具有最强的正相关性(r=0.93,p<0.001)。A组(r=0.81,p<0.01)、C组(r=0.90,p<0.01)L2区WC值与脑组织含水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1、肿瘤实体区碘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与肿瘤VEGF、Ki-67增值指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变化,推断能谱CT一定程度能够无创性反应C6胶质瘤肿瘤血管及细胞增殖状态。2、C6胶质瘤瘤周区能谱CT水浓度值与CD11b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变化,推断能谱CT定量参数水浓度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宏观反应C6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干预措施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改变。3、能谱CT定量参数碘浓度值、水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有望实现动态反应C6胶质瘤不同干预措施下肿瘤微观层面的信息,为胶质瘤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法。
董华[2](2018)在《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实体性肿瘤的SPECT显像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不同病变的诊断标准,并与超声和磁共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和解决该技术在眼眶病变术前定性诊断中遇到的问题,探讨99mTc-RBC SPECT/CT连续动/静态显像在眼眶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临床价值。为该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操作基础。方法1)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视觉分析:各时相双侧眼眶区放射性分布及血流灌注相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特点。半定量分析:两名医师、同一医师于一周内分别在延迟相对患侧眶区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将ROI复制到键侧眶区,计算肿瘤与对侧镜像区的放射性(T/N)比值及肿瘤与上矢状窦区的放射性(T/SSS)比值,使用Bland-Altman分析和配对t检验评估两组数据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以期确定该影像诊断技术的可行性。2)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半定量分析评价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T/N值区间;视觉分析结合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指标,半定量分析99mTc-RBC SPECT显像在血管性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的T/N值区间差异,确定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3)回顾性分析140例眼眶肿物患者的99mTc-RBC SPECT显像、超声及MRI的诊断结果,分析不同诊断技术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结果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眼眶病变病例119例,眼眶病灶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T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0230.6894 dpm和-0.91120.7821 dpm,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比分析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间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50400.1814 dpm和-0.63480.5703dpm,医生间测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089-0.07268 dpm和-1.016-0.01620 dpm,医生1不同时间点测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别,分析原因可能是健侧放射性计数太低,勾画感兴趣区时容易受周围正常组织的干扰所致,经医生间测量其总体可重复性还是无统计学差异的。2)本研究共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119例,其中6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通过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得到正确诊断。ROC曲线校正后SPECT显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100.0%、99.2%。另外,视觉及半定量分析在眼眶血管性肿瘤诊断效能亦很高,校正后均为100.0%;但在眼眶非血管性肿瘤的病理类型鉴别上缺乏特异性。对于病变较小且位置较深、或受周围组织干扰无法鉴别时,通过SPECT/CT断层显像得到进一步判断。3)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综合分析、磁共振综合分析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79.4%、100.0%、100.0%;88.2%、97.2%、96.8%。提示SPECT显像较磁共振和超声更能准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虽然超声扫描诊断效能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稍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MR平扫、超声和SPECT显像比较的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表明MR扫描和SPECT显像比超声更能正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且SPECT显像优于MR扫描。另外,超声诊断眼眶血管性病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的诊断效能稍高于超声扫描,但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对血管性病变,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综合诊断准确率高达100.0%;然而,对于非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单纯99mTc-RBC SPECT显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不如磁共振和超声理想。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99mTc-RBC SPECT显像勾画感兴趣区的可重复性更好,受周围组织的干扰更小,为99mTc-RBC SPECT精确定量提供了重要平台。99mTc-RBC SPECT显像通过半定量分析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高特异性,能更客观的指导治疗决策,尤其是治疗决策的选择。99mTc-RBCSPECT显像诊断效能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但鉴别诊断其他实体占位的效能是否也接近亦或高于常规影像技术,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SPECT显像可明显提高眼眶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前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是常规影像学的有益补充。
侯萍[3](2017)在《眼眶神经鞘瘤术前组织学判断和治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眼眶神经鞘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患者以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眼动障碍或复视等就诊,眶内肿瘤常引起眼部这些改变,与眶内其他肿瘤不易鉴别。肿瘤生长位置变化较大,瘤外包膜菲薄,术中囊膜破裂肿瘤残留往往是导致肿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临床和影像学分析做出肿瘤组织学判断,根据肿瘤位置和范围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取得最佳预后。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1985年至2014年间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眼眶神经鞘瘤226例,通过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查阅相关文献以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总结本文病例资料以及借鉴国内外关于本病的治疗经验,探讨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结果1、临床表现:患者多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就诊,典型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扪及肿物以及眼球运动障碍。2、影像学检查结果:B型超声检查(B mode ulthasonography)肿瘤内回声多不均匀,占57.00%,多为实体回声显示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imaging,CDI)检查显示肿瘤血流分布多样。CT(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显示肿瘤分布位置广泛,以上方及外侧居多,常累及眼眶后1/3段。形状多样,主要为长条形及类圆形。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显示肿瘤内部信号丰富,特别是T2WI像,以低、中、高混杂信号为主。3、术式选择: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内侧开眶术、内外联合开眶术、眶内容切除术以及经颅开眶术分别为89例、110例,5例、9例、5例、4例。行外侧开眶术者较前路开眶术者并发上睑下垂、视力下降、眼动受限风险大。累及眶后1/3段行前路开眶术较外侧开眶术肿瘤易残余,未累及者则无差异。4.良恶性鉴别及处理原则:当发现肿瘤生长较快,疼痛感明显,眼眶骨壁有破坏时,应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良性肿瘤未累及眶后1/3段多采用前路开眶术,累及眶后1/3段肿瘤多采用外侧开眶术。恶性肿瘤需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或眶内容摘除术,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恶性者较良性易复发。结论大多数眼眶神经鞘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术前组织学判断。B型超声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少且不均匀,实体肿瘤内显示数个小片状或融合成片透声区,应高度怀疑为眼眶神经鞘瘤。CT显示肿瘤呈串珠状或葫芦状生长,或呈与眼轴平行长条形或长锥形生长时,多为眼眶神经鞘瘤,结合经眶上裂向颅内海绵窦区蔓延基本可以肯定诊断。哑铃形生长眶颅沟通肿瘤,哑铃形中间部在眶上裂处,两端分别在眶内和海绵窦区,眶顶骨质不增厚或缺失,亦应高度怀疑神经鞘瘤可能。MRI显示肿瘤T2WI呈低、中、高混杂信号,结合肿瘤特殊形状,如串珠状、长条形、哑铃形等,多数可以肯定为眼眶神经鞘瘤。未及眶后1/3段肿瘤、粘连不严重者多行前路开眶术,累及眶后1/3段粘连严重者可选择外侧开眶术,若位置靠近内侧、体积较大,可联合内侧开眶术。眶颅沟通者开眶取出苦难者可考虑经颅开眶。良性肿瘤多选择肿瘤局部切除术,恶性肿瘤需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或眶内容切除术。
李小祺,崔培元[4](2016)在《肝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由KLEMPERER等[1]在1931年首次报道。曾被认为起源于间皮细胞,而命名为纤维性间皮瘤、局限性间皮瘤、间皮下纤维瘤等。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发展,人们发现该肿瘤细胞没有间皮细胞的特征,如不表达间皮细胞标记,而显示出间叶细胞的特征[2]。目前认为SFT可能起源于CD34阳
刘新献[5](2016)在《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三年收治的所有软组织血管瘤患儿,研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理念。比较口服药物及各种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复发病例因素分析,并探讨影响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我科2013.01-2016.04共收治的5865例儿童软组织血管瘤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得出收住院患者大型软组织血管瘤共529例,根据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将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1)研究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比较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共237例患儿选择入列,年龄:≤5月,瘤体大小:5~10cm。男性:86例,女性:151例。根据时间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单纯治疗组:86例,单纯局部硬化治疗。操作过程:在DSA或B超引导下,对瘤体采用多点穿刺,回抽见血后,将聚桂醇或平阳霉素硬化剂缓慢注入瘤体组织中,至瘤体肿胀或变苍白为度。联合治疗组:151例,联合治疗(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完善相关检查,24h长程心电图正常后第2天始给予普萘洛尔口服,起始剂量1.0mg/kg/d,平均治疗时间为5-6个月,同时行局部硬化治疗,方法同A组。(2)比较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同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四联硬化剂瘤体内注射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共192例患儿采取了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选择年龄:≤5月,瘤体大小:5~10cm。男性:68例,女性:124例。根据治疗时间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71例经皮局部行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四联硬化剂治疗作为平阳霉素组,121例经皮局部注射聚桂醇原液(或泡沫状)作为聚桂醇组,两组病例在局部治疗同时行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治疗,术前瘤体部位局部消毒铺巾,经皮多点穿刺回抽见血后将配制好的硬化剂缓慢注入瘤体组织中。1次不能消退者,每隔7-10d再重复治疗。(3)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高血流量)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对影响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进行多因素分析:共85例大型软组织血管瘤,选择年龄:>5月,瘤体大小:≥5cm。男性,39例,女性46例。根据时间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单纯治疗组(33例):单纯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操作过程:全身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动脉造影,并超选择至瘤体供血动脉行造影术及明胶海绵或PVA栓塞治疗,栓塞后再次造影以观察治疗疗效;联合治疗组(52例):联合治疗(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操作过程:血管内栓塞方法同上,栓塞完毕之后同时行局部硬化治疗。两组病例在术后3天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1.5年。(4)探讨临床激素应用及放射介入治疗(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局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对婴幼儿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的临床疗效:共15例患儿诊断为KMS,完善术前相关检查。首先临床给予激素冲击疗法,再根据瘤体不同大小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其中,5例肿瘤直径<5cm,采用经皮多点穿刺局部治疗;7例肿瘤位于5~10cm之间,采用超选择经动脉栓塞治疗;3例肿瘤>10cm,采用联合治疗(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局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结果:(1)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237例患儿经追踪随访3个月~1.5年后,其中,单纯治疗组总有效率89.5%(77/86),平均疗程4.3次。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7%(146/151),平均疗程2.8次。联合治疗组在治愈率(X2=13.35,P<0.05)和总有效率(X2=5.045,P=0.025,P<0.05)上优于单纯治疗组。在并发症上,单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4%,联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8%,联合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治疗组(38.4%(33/86)vs 25.8%(39/151),X2=4.077,P=0.043,P<0.05。(2)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同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四联硬化剂瘤体内注射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192例患儿全部成功行局部硬化治疗。其中,平阳霉素组总有效率80.3%(57/71),治疗平均疗程3.8次。聚桂醇组总有效率93.4%(113/121),治疗总疗程2.2次。聚桂醇组总有效率优于平阳霉素组,X2==7.576,P=0.006,P<0.05。在并发症方面,平阳霉素组并发症较聚桂醇组发生率低(25.4%(18/71)vs 33.0%(41/121),X2=1.679,P=0.195,P>0.05,未发生过敏及肺纤维化等较严重并发症。(3)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高血流量)血管瘤的临床研究:85例大型软组织血管瘤均成功行单纯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或联合治疗。其中,单纯治疗组总有效率75.8%(25/33),治疗平均疗程2.8次,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2%(50/52),治疗平均疗程1.5次。两组在治愈率方面:X2=1.561,P=0.212,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治疗组,X2=6.245,P=0.012,P<0.05。在并发症方面,单纯治疗组并发症较联合治疗组发生率稍高(36.4%(12/33)vs32.7%(17/52),X2=0.064,P=0.996,P>0.05。两组病例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①供血动脉来源:a,单一来源64例(75.3%),总有效率95.3%(61/64),总疗程≥2次共5例(5.9%);b,混合来源:21例(24.7%),总有效率66.7%(14/21),总疗程≥2次共13例(15.3%);由此得出:单一来源较混合来源所占总例数多,治疗总疗程≥2次较混合来源少。且在总有效率方面单一来源优于混合来源,X2=0.688,P=0.008,P<0.05。②供血动脉数目:a.1支3例(3.5%),总有效率100%(3/3);b.2支27(31.8%),总有效率92.6%(25/27);c23支55(64.7%),总有效率85.5%(47/55)。由此得出:供血动脉数目:例数多少依次是:≥3支>2支>1支,总疗程≥2次例数依次是:≥3支>2支>1支,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1支>2支>>3支,X2=1.944,P=0.004,P<0.05。(4)激素应用及放射介入治疗(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局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卡-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15例患儿均成功行激素与介入治疗,13例完全治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86.7%(13/15)。其中,5例局部治疗2-7个疗程后均达到治愈标准,有效率100%(5/5);7例超选择经动脉栓塞治疗1-3个疗程后6例治愈,1例临床症状加重改为其他方法治疗,有效率85.7%(6/7);3例联合治疗患儿,2例治愈,1例无效,有效率66.7%(2/3)。个别患儿出现腹泻、食欲减退、发热等症状,对症处理2-5d后好转。结论:对年龄<5m患儿,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在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单纯局部硬化治疗,在硬化剂的选择与比较中,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较平阳霉素四联硬化剂总有效率高,治疗总疗程短;对年龄>5m患儿,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大型软组织血管瘤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少,且治疗安全,创伤小。对婴幼儿KMS患儿,采用临床激素与介入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
王连金[6](2016)在《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的MRI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MRI在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MRI表现,分析对肿瘤定位判断的MRI征象,观察各肿瘤的形态学、信号特点和血供情况特征,对照病理结果,探讨MRI对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的价值。结果:在77例腹膜后间隙肿瘤中:良性肿瘤45例(58.4%),包括神经鞘瘤6例、神经节细胞瘤6例、良性副神经节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血管)淋巴管瘤11例、畸胎瘤8例、Castleman病3例、平滑肌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32例(41.6%),包括脂肪肉瘤16例(其中3例为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7例、神经母细胞瘤6例、恶性副神经节瘤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MRI对其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2.2%(71/77),对良恶性判断正确率为89.6%(69例)。肿瘤体积较大、内部出现坏死、出血、边界不清、周围组织浸润及富血供多提示恶性肿瘤,而匍匐性生长多见于良性肿瘤,低血供或无血供均为良性肿瘤;MRI对肿瘤病理类型判断总正确率为74.0%(57/77),其中:交感神经链分布对神经源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75.5%、64.9%、100%,匍匐状生长对(血管)淋巴管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72.7%、95.5%、72.7%、95.5%,脂肪和(或)脂质信号对脂肪肉瘤和畸胎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95.8%、100%、100%、98.1%,黏液基质信号对神经节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鞘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77.8%、91.5%、73.7%、93.1%,坏死信号对副神经节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75.0%、93.8%、69.2%、95.3%;富血供多见于分化较差的恶性肿瘤及副神经节瘤、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低血供肿瘤多见于神经节细胞瘤,而无血供肿瘤多为淋巴管瘤。结论:MRI扫描对肿瘤的定位、良恶性的判断及病理类型的估计具有一定的价值。
李小祺[7](2016)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及科研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等数据库,搜集公开发表在国内外期刊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严格筛选后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52篇文献,Review Manager 5.3分析结果示:年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对DGE的发病率无明显影响(P>0.05);术前胆管炎(OR=3.39,95%CI:1.975.82,P<0.00001)、低蛋白血症(OR=2.53,95%CI:1.594.02,P<0.0001)、术中出血量大于1000 ml组(OR=1.98,95%CI:1.183.33,P=0.010)DGE发病率明显增高;幽门切除比保留幽门DGE发病率低(RR=2.06,95%CI:1.054.05,P=0.04);结肠前比结肠后吻合术后DGE发病率低(RR=0.74,95%CI:0.560.99,P=0.04);毕Ⅱ式吻合或比Roux-en-Y吻合临床相关DGE发病率低(RR=0.30,95%CI:0.110.79,P=0.01);布朗吻合可降低临床相关DGE发病率(OR=0.36,95%CI:0.170.77,P=0.008)。术后合并胰瘘(OR=3.84,95%CI:2.715.44,P<0.00001)、胆瘘(OR=4.80,95%CI:2.959.11,P<0.00001)、腹腔感染/脓肿组(OR=3.95,95%CI:2.875.43,P<0.00001)DGE发病率明显增高。结论年龄和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与DGE发病率无关;术前低蛋白血症、胆管炎、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并发症是DGE发生的高危因素;幽门切除、结肠前吻合可降低DGE发病率;毕Ⅱ式吻合、布朗吻合可降低临床相关DGE发病率;亚组分析发现DGE定义是本研究异质性来源之一。
马文超[8](2016)在《孕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模型,观察SAH后大鼠基底动脉形态学以及血管壁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和核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孕酮(Progesterone,PROG)对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n=10只),假手术组(sham组,n=20只),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n=20只),蛛网膜下腔出血+孕酮组(SAHP组,n=20只)。N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第7天处死;SAH组及SAHP组均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SAH组于第3、7天各处死10只,SAHP组每日腹腔注射孕酮(8mg/kg)后亦于第3、7天各处死10只;sham组仍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模,但以生理盐水代替自体股动脉血,仍于第3、7天各处死10只。留取处死大鼠的基底动脉脑桥段标本,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血管壁上PKC和NF-κB表达情况,记录数据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E染色:1)NC组与sham组:基底动脉内外管壁平整、光滑,内皮细胞排列紧密、结构完整,内弹力膜未见明显皱褶或断裂,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规整,血管管腔无明显狭窄,血管壁未见明显增厚,未见炎性细胞浸润。2)sah组:术后第3天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出现肿胀、变性,内膜厚薄不均,出现波浪样皱褶甚至断裂,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且排列紊乱,外膜有结缔组织增生,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管腔缩小,血管壁增厚;术后第7天,上述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管腔明显狭窄,血管壁明显增厚,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3)sahp组:在术后第3、7天均存在内皮细胞变性、内膜皱褶甚至断裂、平滑肌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壁增厚等病理改变,但程度较sah组轻。2.基底动脉内径与管壁厚度:1)nc组与sham组:术后第7天比较,基底动脉内径及血管壁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2)sham组与sah组:术后第3、7天比较,sah组的基底动脉内径均小于sham组,管壁厚度均大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h组与sahp组:术后第3、7天比较,sahp组基底动脉内径均比sah组大,管壁厚度均小于sa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1)pkc表达情况:nc组与sham组在血管内膜和平滑肌层中均可见微弱的pkc阳性表达,两者于术后第7天比较pkc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sah组与sahp组术后第3天、第7天在血管内膜及平滑肌层中也可见pkc阳性表达,其中以第7天最为明显;sah组与sham组术后第3天、第7天比较,sah组中pkc阳性表达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与sahp组术后第3、7天比较,sahp组中pkc阳性表达均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NF-κB表达情况:NC组与sham组在血管内膜和平滑肌层中均可见微弱的NF-κB阳性表达,两者于术后第7天比较NF-κB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SAH组与SAHP组术后第3天、第7天在血管内膜及平滑肌层中也可见NF-κB阳性表达,其中以第7天最为明显;SAH组与sham组术后第3天、第7天比较,SAH组中NF-κB阳性表达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与SAHP组术后第3天、第7天比较,SAHP组中NF-κB阳性表达均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管壁中PKC、NF-κB表达明显增加,可能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之一。2.孕酮可能通过抑制PKC的活性来影响NF-κB表达。3.孕酮能明显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KC活性、下调NF-κB表达来实现。
朱华平,李立宇,陶志兴,王波[9](2016)在《恶性肾血管周细胞瘤误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恶性肾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恶性肾血管周细胞瘤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左侧腰腹部胀痛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因左侧腰部外伤在外院行泌尿系B超检查误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予相应治疗无好转入我院。双肾CT检查示:左肾区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边界完整,大小15.0 cm×16.0 cm,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肾癌并出血。全麻下行经腹左肾探查加切除术,术中见包块内陈旧性血性液体伴血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左肾恶性血管周细胞瘤。术后给予2个疗程化疗,半年后因肿瘤双肺及肝脏转移,全身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恶性肾血管周细胞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手术探查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一旦发现应及早手术治疗。
刘叶[10](2012)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方法:通过2010-2012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及文献检索获取的5个病例对该种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位年龄为45.1岁,年龄跨度为6-65岁,83.3%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肿瘤多位于大脑凸面、矢状窦、小脑幕。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71.4%的患者有头晕、头痛症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有:Vimentin、CD34、EMA。前两项本组病例检测阳性率为100%,后一项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有3例术后给予放疗。其中3例病史较长,有2例出现术后复发、转移,距首次手术时间间隔分别为5年、13年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发病部位、大体形态、临床表现等诸多方面与脑膜瘤近似,术前诊断困难,其确诊需经病理证实,手术是治疗本病最主要的方法,因其易出现复发、转移,术后辅助放疗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同,尤其是肿瘤无法全切的患者,化疗暂时未显示出明显获益。
二、眶后血管外皮细胞肉瘤误诊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眶后血管外皮细胞肉瘤误诊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能谱CT定量评估C6脑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1.1.3 C6胶质瘤细胞培养 |
1.2 实验方法 |
1.2.1 构建大鼠C6 胶质瘤模型 |
1.2.2 时间节点设计 |
1.2.3 C6胶质瘤模型成瘤检测 |
1.2.4 实验干预措施及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
1.2.5 图像后处理及肿瘤体积测量 |
1.2.6 荷瘤鼠标本取材 |
1.2.7 病理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
1.2.8 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大鼠生存分析及成瘤检测结果 |
2.2 荷瘤鼠脑组织含水量、含水率测定结果 |
2.3 大鼠能谱CT增强扫描结果 |
2.4 能谱CT各定量参数分析结果 |
2.5 荷瘤鼠脑组织病理学结果 |
2.5.1 组织HE染色结果 |
2.5.2 VEGF、Ki-67、CD11b阳性细胞比例 |
2.6 能谱CT定量参数与脑组织含水量、VEGF、Ki-67、CD11b阳性细胞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2.6.1 能谱CT定量参数水浓度值与脑组织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2.6.2 能谱CT定量参数与VEGF、Ki-67、CD11b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荷瘤鼠生存状态分析和放射性脑水肿的验证 |
3.2 荷瘤鼠VEGF、Ki-67增殖指数与能谱CT定量参数相关性分析 |
3.3 荷瘤鼠CD11b阳性细胞与能谱CT定量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学影像技术在胶质瘤动物实验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99)mTc-RBC SPECT眼眶显像ROI测量方法稳定性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99)mTc-RBC SPECT及SPECT/CT检查 |
1.1.3 图像分析 |
1.1.4 病理检查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病例分析 |
1.2.2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结果 |
1.2.3 T、N、SSS一致性分析及对比分析 |
1.2.4 正常眼眶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眶区TIC比较结果 |
1.3 讨论 |
1.3.1 ~(99)mTc-RBC SPECT/CT显像方法简介 |
1.3.2 放射性核素~(99)mTc-RBC显像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
1.3.3 展望 |
1.4 小结 |
二、~(99)mTc-RBC SPECT/CT眼眶显像诊断的影像特点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显像方法 |
2.1.3 图像分析 |
2.1.4 病理检查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病例分析 |
2.2.2 SPECT连续动/静态显像诊断结果 |
2.2.3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及对比分析 |
2.2.4 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结果 |
2.3 讨论 |
2.3.1 眼眶肿瘤简介 |
2.3.2 ~(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
2.3.3 ~(99)mTc-RBC符合线路断层显像的优缺点 |
2.3.4 展望 |
2.4 小结 |
三、~(99)mTc-RBC SPECT/CT显像与传统影像学的对比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影像资料 |
3.1.3 病理检查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病理学诊断结果 |
3.2.2 SPECT 显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3 磁共振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4 超声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5 SPECT、磁共振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比较…… |
3.3 讨论 |
3.3.1 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
3.3.2 磁共振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
3.3.3 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
3.3.4 SPECT显像与MR及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比较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眼眶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眼眶神经鞘瘤术前组织学判断和治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影像学结果 |
2.3 治疗方法 |
2.4 病理分型 |
3 讨论 |
3.1 一般情况 |
3.2 影像学鉴别要点 |
3.3 治疗原则 |
3.4 良恶性肿瘤鉴别及处理原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眼眶神经鞘瘤诊治方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肝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临床症状 |
2.2 影像学表现 |
2.2.1 CT |
2.2.2 MRI |
2.2.3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 |
2.3 病理及免疫组化 |
2.3.1 巨检 |
2.3.2 镜检 |
2.3.3 免疫组化 |
2.3.4 肝脏肿瘤穿刺活检术 |
2.4 鉴别诊断 |
2.5 治疗 |
(5)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英汉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第一部分 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
2 临床资料及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2.3 疗效判断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疗效 |
3.2 并发症 |
4 讨论 |
4.1 普萘洛尔及硬化剂的治疗原理 |
4.2 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4.3 两组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 |
4.4 治疗无效病例多因素分析 |
第二部分 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同平阳霉素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
5 临床资料和方法 |
5.1 临床资料 |
5.2 方法 |
5.3 疗效判断标准 |
5.4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临床疗效 |
6.2 并发症 |
7 讨论 |
7.1 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的原理 |
7.2 平阳霉素四联硬化剂的原理 |
7.3 两种硬化剂的临床疗效比较 |
7.4 对治疗无效病例因素分析 |
第三部分 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
8 临床资料和方法 |
8.1 临床资料 |
8.2 术前诊断及影像表现 |
8.3 方法 |
8.4 疗效评价 |
8.5 统计学方法 |
9 结果 |
9.1 临床疗效 |
9.2 术中造影表现 |
10 讨论 |
10.1 两种治疗方法原理及适应证 |
10.2 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难点 |
10.3 联合治疗的选择标准及必要性 |
10.4 栓塞材料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
10.5 影响临床疗效及无效病例的因素分析 |
10.6 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 |
第四部分 临床激素与介入联合治疗婴幼儿卡-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方法 |
11.3 疗效判断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临床疗效 |
12.2 并发症 |
13 讨论 |
13.1 KMS的诊断与发病机制 |
13.2 激素及局部硬化治疗原理 |
13.3 血管内栓塞及局部治疗优势 |
13.4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局限性及解决方案 |
14 结论 |
15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治疗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的MRI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磁共振检查 |
1.3 图像分析 |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腹膜后间隙肿瘤的一般情况 |
2.2 MRI对腹膜后肿瘤定位的判断价值 |
2.3 MRI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价值 |
2.4 MRI对腹膜后肿瘤病理类型估计的价值 |
3 讨论 |
3.1 MRI对腹膜后肿瘤定位的价值 |
3.2 MRI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判断的价值 |
3.3 MRI对腹膜后肿瘤病理类型估计的价值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孕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孕酮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9)恶性肾血管周细胞瘤误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临床及病理特点 |
2.2诊断及鉴别诊断 |
2.3治疗及预后 |
2.4误诊原因分析 |
(10)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ATALOG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病例报告 |
文献复习 |
结果 |
讨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眶后血管外皮细胞肉瘤误诊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能谱CT定量评估C6脑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的实验研究[D]. 李昇霖. 兰州大学, 2021(12)
- [2]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D]. 董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3]眼眶神经鞘瘤术前组织学判断和治疗方法研究[D]. 侯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4]肝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J]. 李小祺,崔培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11)
- [5]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D]. 刘新献. 武汉大学, 2016(01)
- [6]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的MRI诊断研究[D]. 王连金.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李小祺. 蚌埠医学院, 2016(04)
- [8]孕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D]. 马文超. 川北医学院, 2016(02)
- [9]恶性肾血管周细胞瘤误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J]. 朱华平,李立宇,陶志兴,王波. 临床误诊误治, 2016(01)
- [10]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刘叶. 山东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