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室压铸机的压射增压器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葳[1](2010)在《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仿真优化及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作为主要工程对象,建立了该系统的仿真模型,开发了该类系统的仿真平台。通过仿真模型,分析了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此类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针对原系统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对压铸机压射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第一章绪论中,首先对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述:压铸机的分类和发展;压铸机电液控制系统的发展和现状;液压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分别从频域和时域两个角度,建立了构成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主要元件——蓄能器(活塞式蓄能器)、二通插装式换向阀、插装式比例节流阀和负载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频域分析模型和时域仿真模型。第三章通过仿真研究了各可调参数对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静动态特性的影响;仿真过程再现了启动冲击问题,针对此间题,提出了优化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第四章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和试验对压铸机速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适合压铸机速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第五章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展望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Peter.B.Olmsted[2](1967)在《冷室压铸机的压射增压器系统》文中提出 一般说来,对于“良好压射”应该理解为金属液平稳连续地填充型腔,随后施加高压使其密实,以补偿铸件凝固时的收缩。本文的目的就在于研讨在冷室压铸机压铸铸件时获得密实作用的一些比较普通的方法。理想压射
皿心[3](1992)在《瑞士布勒新型的1250吨冷室压铸机(上)》文中提出 一种新型的锁模力为1100~1250t的冷室压铸机,通过长时间的生产考验后得到了开发。该机在控制系统、调节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方面,皆达到了当代的各种要求。 ——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数控系统(CNC),将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及监控系统联成一体,以便高效率地生产出优质压铸件; ——辅助时间短暂、生产节奏快; ——高度稳定地生产及就绪进行生产; ——容易操作; ——拥有周密的人身保护和设备防护措施。1 合模系统的设计
朱鑫[4](2014)在《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压铸就是在压力作用下把熔融金属液压射到模具中冷却成型,开模后得到固体金属铸件的一种金属铸造工艺。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进步,又从节能、节省原材料诸方面出发,压铸件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压铸技术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本文针对现有的压铸机铸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不便于维修、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对压铸机铸件生产过程中的取件和喷雾两大工序进行自动化改造。本次改造选取了280T压铸机作为配套装置,研发一套取件喷雾一机双臂装置代替现有的压铸机取件机械手和喷雾机。在对多家压铸件生产企业的压铸件生产现场进行调研后,通过分析压铸件的生产流程,本文提出了自动化生产的改进生产流程,提出了对应的自动化生产设计方案。本双臂装置的机械部分按功能分为直线坐标式机器人系统、取件臂转台系统、手臂转向系统、取件手系统、喷雾器系统六部分。设备运行结果显示,本装置成功与压铸机模架信号交互并实现连续工作,取件和喷动作达到了第一阶段的设计要求。现装置可实现开模时间20秒以内,效率比市场现有的取件机械手和喷雾机提高50%。但是在装置的装配和试运行中,暴露出一些缺陷。工作的第二阶段将装置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进行了结构优化,解决了原装置中存在的刚性、加工工艺性等问题。本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方便更换和维修。同时通过各机械部分模组的更换,一机双臂装置适应现有的绝大部分型号的压铸机,并具备新产品适应性。综上所述,本装置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房灿峰[5](2006)在《高性能镁合金电磁改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对轻质合金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由于镁合金在物理,机械和铸造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能,例如:比强度和比刚度高,铸造性能优异,密度低,抗震性能好,热和电导率高等等,被认为是轻质结构件的理想材料。然而,镁合金也具有低硬度,有限的强度,高的化学反应能力以及极差的电腐蚀性能等缺点。以材料加工,磁流体动力学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基础的电磁加工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前沿加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合金的性能,例如,利用磁场和感应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对液体金属产生驱动、搅拌、净化、传输和形状控制等作用。 本文分别将软接触电磁连铸,电磁搅拌和强磁场三种技术应用到镁合金制备过程中。其中,实现镁合金的电磁连铸是工作重点。并研究了各种电磁场对镁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以下主要的结论: 自行设计、建立了适合于镁合金的电磁连铸成型系统与保护系统。在对镁合金电磁连铸的实验缺陷分析后,确定出本实验条件下较为合适的工艺参数:电源频率2500Hz,功率10kW;浇注温度710~730℃;液面控制在感应线圈上沿±2mm处;对于Φ80mm镁合金铸锭,稳定拉速(V2)为1.5mm/s,Φ120mm为V2=1.08mm/s;冷却水量为0.6~1.0m3/h。并在此参数下得到了质量较好的镁合金铸锭。软接触电磁连铸铸锭具有细小、均匀的显微组织;且原本在金属模铸锭、普通连铸锭中在晶界上大量析出的β相,在电磁连铸锭中析出减少,并呈现弥散分布的形式。这些组织上的改变,会改善镁合金的性能。软接触电磁连铸力学性能有很大提高。Φ80mm铸锭与金属模铸锭比较,常温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提高了约30%和27%;Φ120mm铸锭与普通连铸锭比较,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亦提高了约33%和42%。断口形貌显示软接触连铸锭具有更多的韧性断裂特征。同时,软接触连铸锭的宏观硬度比照普通连铸锭也有很大提升:边部提高了14%,心部提高了23%。在3.5%NaCl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测试表明,软接触电磁连铸铸锭耐腐蚀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软接触电磁连铸镁合金(Φ80mm)的腐蚀电压为-1.41V,腐蚀电压附近的腐蚀电流密度为3.581μA/cm2。相对于模铸锭,腐蚀电压上升,腐蚀电流下降,耐蚀性能提高。另外,腐蚀形貌也验证了这一结果。 设计制造以永磁体为工作介质的电磁搅拌装置,建立了电磁搅拌作用模型。通过分析得出微体积元在永磁体搅拌过程中在径向和切向上均受到周期变化的作用力。该作用力的大小对改变凝固组织有重要的作用。永磁体搅拌细化了AZ61镁合金的组织,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6](200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第39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在广泛收集、整理各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7](200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07年 第19号》文中研究表明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修订的《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已经财政部对外发布,并于2007年3月1日起实施。为保证相关政策的平稳过渡,对2007年2月28日及以前批准的国内投资项目项下在2007年12月31日及以前申报进口的设备,仍按照2002年调整后的《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年修订)》(以下简称《2000年不予免税商品目录》)执行。为此.根据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8](200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告 2007年 第2号》文中指出 现将《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予以公布。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自2007年3月1日起执行,即自2007年3月1日起新批准的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设备一律按照《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执行。
二、冷室压铸机的压射增压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室压铸机的压射增压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仿真优化及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压铸工艺介绍 |
1.2 压铸机的分类及发展 |
1.2.1 压铸机的分类 |
1.2.2 国外压铸机的发展 |
1.2.3 国内压铸机的发展 |
1.2.4 压铸机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压铸机的差距 |
1.3 压铸机电液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3.1 压铸工艺参数手动调节控制系统 |
1.3.2 压铸工艺参数电液比例调节控制系统 |
1.3.3 压铸工艺参数电液伺服调节控制系统 |
1.4 压铸机实时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1.5 液压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方法 |
2 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频域模型 |
2.2.1 蓄能器的频域模型 |
2.2.2 二通插装式换向阀和插装式比例节流阀的频域模型 |
2.2.3 插装式伺服阀的频域模型 |
2.2.4 负载的频域模型 |
2.2.5 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频域模型 |
2.3 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建模方法 |
2.3.1 仿真软件介绍 |
2.3.2 基于元件的模型库 |
2.3.3 基于元素的模型库 |
2.4 时域仿真模型 |
2.4.1 蓄能器的仿真模型 |
2.4.2 二通插装式换向阀和插装式比例节流阀的仿真模型 |
2.4.3 插装式伺服阀的仿真模型 |
2.4.4 负载的仿真模型 |
2.4.5 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仿真模型 |
3 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仿真优化 |
3.1 引言 |
3.2 可改变的系统参数 |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1 伺服阀阶跃响应时间对压射升速时间的影响 |
3.3.2 伺服阀通流能力对最大压射速度的影响 |
3.3.3 比例节流阀阶跃响应时间对建压时间和增压时的冲击波值的影响 |
3.3.4 蓄能器充气体积对最大压射速度的影响 |
3.3.5 执行器结构尺寸对系统的影响 |
3.3.6 小结 |
3.4 实时压射系统的优化 |
3.4.1 问题描述 |
3.4.2 解决方案及其比较 |
3.4.3 仿真及试验研究 |
4 压铸机速度控制系统的速度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系统的频域及稳定性分析 |
4.2.1 开环传递函数 |
4.2.2 频域仿真 |
4.3 压铸机速度控制系统时域仿真研究 |
4.3.1 系统开环阶跃响应 |
4.3.2 系统闭环比例控制 |
4.3.3 系统闭环校正分析 |
4.3.4 系统闭环积分控制 |
4.3.5 基于静态逆控制和PD反馈控制的研究 |
4.4 试验研究 |
4.4.1 试验台及控制实现方案介绍 |
4.4.2 闭环控制试验研究 |
5 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及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压铸件的特点 |
1.3 压铸件的生产和发展前景 |
1.4 直角坐标系机器人特点及应用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总体设计 |
2.1 总体设计要求 |
2.2 压铸件生产的工艺分析 |
2.3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总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
3.1 取件手系统的设计 |
3.2 喷雾器系统的设计 |
3.3 取件喷雾转向系统的设计 |
3.4 取件臂转台系统的设计 |
3.5 直角坐标式机器人系统的设计 |
3.6 水、气路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调试与优化 |
4.1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装配 |
4.2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调试方法 |
4.3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试运行情况 |
4.4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结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性能镁合金电磁改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镁及镁合金的特性和合金设计 |
1.2.1 镁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2 镁的合金设计 |
1.3 镁合金性能研究与开发 |
1.3.1 镁合金的塑性 |
1.3.2 镁合金的耐蚀性能 |
1.3.3 镁合金的高温性能 |
1.4 镁合金成型技术 |
1.4.1 镁合金的压铸 |
1.4.2 镁合金的半固态成形 |
1.4.3 材料电磁加工 |
1.5 镁合金的应用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现方法 |
2 镁合金电磁连铸原理及电参数计算 |
2.1 引言 |
2.2 电磁连铸基本原理 |
2.3 电磁连铸过程电磁场理论 |
2.4 电参数的计算与选择 |
2.4.1 磁场频率的选择 |
2.4.2 电流强度的确定 |
2.4.3 阻抗、电压和电源功率的计算 |
2.4.4 感应热的估算 |
2.5 小结 |
3 电磁连铸系统设计及工艺过程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磁连铸系统装置设计 |
3.3 结晶器的设计 |
3.4 感应器的设计 |
3.5 冷却水套的设计 |
3.6 磁场的研究 |
3.6.1 磁场的测量方法 |
3.6.2 结晶器内的磁场分布 |
3.7 电磁连铸的工艺流程 |
3.8 电磁连铸工艺参数研究 |
3.8.1 浇注温度的选择 |
3.8.2 液柱高度的控制 |
3.8.3 铸造速度 |
3.8.4 保护气氛控制 |
3.8.5 缺陷分析 |
3.9 小结 |
4 镁合金电磁连铸的组织及性能 |
4.1 引言 |
4.2 合金的化学成分 |
4.3 电磁连铸试验过程 |
4.4 组织及相分析 |
4.5 力学性能分析 |
4.6 电化学性能分析 |
4.7 小结 |
5 永磁体搅拌对镁合金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基本原理 |
5.3 永磁旋转磁场的设计 |
5.3.1 永磁材料的选取 |
5.3.2 磁极的布置方式 |
5.4 试验装置与方法 |
5.5 永磁体搅拌中电磁力的理论解析 |
5.5.1 液体金属微元径向受力 |
5.5.2 液体金属微元切向受力 |
5.6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6.1 相结构 |
5.6.2 显微组织 |
5.6.3 电化学行为 |
5.7 小结 |
6 强磁场下镁合金凝固研究 |
6.1 引言 |
6.2 晶粒在磁场中的旋转 |
6.3 试验装置 |
6.4 强磁场分布 |
6.4.1 螺线管磁场分布特征 |
6.4.2 强磁场内磁场分布 |
6.5 试验研究 |
6.5.1 试验过程 |
6.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6.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冷室压铸机的压射增压器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压铸机实时压射系统的仿真优化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 李葳. 浙江大学, 2010(04)
- [2]冷室压铸机的压射增压器系统[J]. Peter.B.Olmsted. 铸造机械, 1967(06)
- [3]瑞士布勒新型的1250吨冷室压铸机(上)[J]. 皿心.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1992(02)
- [4]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开发[D]. 朱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5]高性能镁合金电磁改性技术研究[D]. 房灿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06(12)
-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J].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9(01)
- [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07年 第19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7(39)
-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告 2007年 第2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