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电刺激对家兔胃结肠电活动的调节作用及作用途径初步研究

耳穴电刺激对家兔胃结肠电活动的调节作用及作用途径初步研究

一、耳穴电刺激对家兔胃和结肠电活动的调整效应及作用途径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娟[1](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危重患者胃肠道动力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纳入32例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行机械通气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至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6例。两组患者均连续观察治疗5天,并记录每天肠内营养应用情况。TEAS组患者接受疏密波、100Hz的电刺激,每天治疗2次、每次30分钟;对照组根据床位医生临床经验使用胃动力剂。患者入住ICU 24-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热量目标为25-30kcal/kg/d,争取2-3天达到80%目标量。同时每天使用超声胃窦单切面积法计算两组患者胃残余胃容积(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然后观察两组患者300ml温开水排空时间。最后在治疗前(D0)、治疗后第1天(D1)、治疗第5天(D4)检测患者相关胃肠道激素含量(MTL、GAS、CCK、VIP、SP、BDNF)。结果:TEAS组和C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APACHE II评分、GCS评分、RASS评分和基础疾病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排空时间和胃容积无明显差异(P>0.05)。与D0比较,TEAS组各时间点胃残余容积无差异(P>0.05),在D2、D3、D4时胃排空时间缩短(P<0.05),而对照组在D4时胃残余容积和胃排空时间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患者D3、D4时胃排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D1、D2、D3、D4时胃残余容积明显减少(P<0.05)。TEAS组患者在治疗的每一天营养平衡均显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在D2、D3、D4时TEAS组患者平均喂养平衡均显着增加。TEAS组肠鸣音次数在治疗的每一天均逐渐增加;在D2、D3、D4时,TEAS组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与D0时比较,两组各时间点MTL、GAS、VI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EAS组D4时CCK和VIP降低,SP和BDNF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D0、D1时GAS、CCK、VIP、BDNF和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4时TEAS组GAS升高、CCK和VIP降低、BNDF和SP升高(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改善ICU颅脑损伤患者胃空排能力和减少胃残余容积,增加肠内营养达标率;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血CCK、VIP水平,增加BDNF、P物质、GAS等胃肠激素有关。

王欣月[2](2017)在《不同腧穴配伍治疗功能性便秘家兔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功能性便秘作为研究对象,功能性便秘动物模型作为疾病载体,通过观察胃动素、胃泌素、在体结肠肌电及可以直观反映肠道传输功能状况的首粒黑便、大便粒数和大便质量等指标,探讨电针不同单穴和配伍腧穴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进而探究不同腧穴配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方法:选用成年的普通健康级家兔,体重2.53.5k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合穴组、下合穴组、俞穴组、募穴组、合穴下合穴组、俞募组、合募俞穴组。除空白对照组以外其他各组运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灌胃制作功能性便秘模型,灌胃剂量为7.5mg/kg/d,灌胃15d;空白对照组采用同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5d。造模结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只固定不针刺,其余各组均接受一周的电针治疗。电针治疗结束后,禁食禁水24h,于次日观测家兔肠道传输功能;再于第三日取家兔血标本检测胃动素、胃泌素,并在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下,检测家兔在体结肠肌电活动。分别比较各组结果差异。结果:1、肠道传输功能的结果:首粒黑便时间、24h大便粒数及24h大便质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家兔首粒黑便时间显着延长(P<0.01)、24h大便粒数明显减少(P<0.01)、24h大便质量明显降低(P<0.01)。电针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家兔首粒黑便时间明显缩短(P<0.01),24h大便粒数及24h大便治疗均显着增多(P<0.01);各电针组组间比较,首粒黑便时间合穴下合穴组较合穴组短(P<0.05),24h大便粒数合穴下合穴组与各单穴组比较均增多(P<0.05),24h大便质量合穴下合穴组较合穴组及合下合穴组均增加(P<0.05),其他各组间均无差异,表现出合穴下合穴配伍的协同作用。2、结肠肌电慢波结果:(1)慢频组结肠肌电:(1)频率及频率变异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慢频组家兔结肠肌电慢波频率显着降低(P<0.01),频率变异系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慢频组比较,各电针慢频组结肠肌电慢波频率明显增高(P<0.01),频率变异系数明显降低(P<0.01)。各电针慢频组间比较,各单穴慢频组结肠肌电慢波频率均低于合穴下合穴慢频组(P<0.05),俞募慢频组和合募俞慢频组结肠肌电慢波频率虽低于合穴下合穴慢频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而各电针慢频组慢波频率变异系数无差异。(2)振幅及振幅变异系数:模型慢频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肠肌电慢波振幅明显降低(P<0.01),振幅变异系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慢频组比较,各电针慢频组慢波振幅均明显升高(P<0.01),振幅变异系数均降低(P<0.05)。各电针慢频组间比较:仅合穴下合穴慢频组结肠肌电慢波振幅与俞募慢频组及合募俞慢频组有差异(P<0.05),振幅变异系数各电针慢频组间无差异。(2)快频组结肠肌电:(1)频率及频率变异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快频组家兔结肠肌电慢波频率及频率变异系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快频组比较,各电针快频组结肠肌电慢波频率及频率变异系数明显降低(P<0.01)。各电针快频组间比较,合穴下合穴快频组与合穴快频组、下合穴快频组、募穴快频组及合募俞快频组比较有差异,振幅及振幅变异系数均降低(P<0.05),其他各组间无差异。(2)振幅变异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快频组家兔结肠肌电慢波振幅变异系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快频组比较,各电针快频组结肠肌电慢波振幅变异系数降低(P<0.05);各电针快频组间比较,合穴下合穴快频组与合穴快频组及下合穴快频组比较有差异,振幅变异系数缩小(P<0.05),其他各组间无差异。3、胃动素结果:血浆胃动素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血浆胃动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电针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血浆胃动素含量均升高(P<0.05);各电针组组间比较,合穴下合穴组与合穴组及下合穴组比较有差异(P<0.05),表现出合穴下合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俞募穴组及合募俞组与各单穴组比较无差异(P>0.05),并未表现出协同作用,也无拮抗作用。4、胃泌素结果:血清胃泌素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血清胃泌素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电针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家兔比较,各电针组血清胃泌素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各电针组组间比较,合穴下合穴组及俞募穴组与合穴组及下合穴组比较有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表现出合穴下合穴配伍的协同效应。结论:1、电针各单穴及配伍腧穴均能改善功能型便秘家兔的肠道运动功能,缓解功能性便秘的症状。2、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之配伍腧穴“曲池”“上巨虚”,能产生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俞募配伍及合募俞配伍治疗功能性便秘未明显表现出协同作用,但也无拮抗作用。3、电针各单穴及配伍腧穴可以改善结肠肌电异常,双向调节异常的慢波。

徐晓丽[3](2014)在《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法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初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筛选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耳穴贴压治疗组和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对照组。2月后统计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体重变化及血清Zn含量变化等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治愈率43.33%,总有效率93.34%,对照组治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83.34%,P<0.05,有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食欲下降和食量减少等评分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体重增加较明显,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体重增加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在提高患儿体重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平均血清Zn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血清Zn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Zn含量无明显提高,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血清Zn含量方面效果相当。结论:耳穴贴压对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毒副作用,痛苦小,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是一种值得广大医疗工作者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理脾胃,使其气机畅达,纳运有司及提高机体对Zn的吸收,改善血清Zn含量有关。

王海萍[4](2014)在《针刺对正常及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不同时相肠电和肠运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效应,对治疗各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疗效显着。然而,针灸双向调节的确切机制并不十分明确。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是人类和哺乳动物胃肠固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运动形式,也是反映胃肠运动状况的一种特异性的指标。本实验是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肠道平滑肌浆膜下电极埋植以及平滑肌浆膜表面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的缝合技术,在麻醉大鼠在体同步记录空肠平滑肌电活动与空肠的机械运动,在单元、集元经穴理论指导下,选取空肠的单元穴位天枢、大肠俞,及空肠集元穴位上巨虚、曲池,分别在MMC的Ⅰ、Ⅱ、Ⅲ时相针刺,在正常及游离肠管大鼠观察针刺对肠电(快、慢波)及肠运动频率与幅值的影响,探讨针刺不同穴位对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体重250-300g。实验前大鼠禁食不禁水18h。10%乌拉坦(1-1.2g/kg)腹腔注射麻醉,手术取仰卧位,剑突下沿腹正中线作一约2~3cm的纵行切口,暴露空肠,Tretz韧带下10cm空肠浆膜表面缝置高灵敏度胃肠运动应变片传感器,另一端连接桥式放大器,肠壁张力信号输入Powerlab8/20数据采集系统。同时,空肠浆膜下放置自制的铂金丝针形双极电极,电极的另一端通过生物电放大器,信号输入到Powerlab8/20数据采集系统。手术后先记录基础蠕动的肠电和肠运动,待出现2个完整MMC后再行针刺操作。游离肠管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在Tretz韧带上方,大约幽门下5cm的空肠肠管行游离术,肠系膜保持完整。游离肠管断面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游离肠管后,先记录游离肠管的肠电与肠运动,待肠运动稳定后再行针刺操作。腧穴的定位和针刺操作:曲池(LI11):桡骨近端,肘关节外侧前方之凹陷处,直刺4mm;上巨虚(ST37):大鼠后肢足三里向下约5mm处,直刺5mm;天枢(ST25):相当于脐中旁开5mm,直刺5mm;大肠俞(BL25):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5mm,直刺4mm。针刺操作手法:手动行针lmin,平补平泻,频率为120次/min。数据处理通过Chart7.0软件对肠电和肠运动信号进行分析。肠电分析的指标包括肠电快波、肠电慢波的频率(次/min)和幅值(mv),肠运动分析的指标包括收缩波的频率(次/min)、幅值(g)。针刺过程各项指标的均值与针刺前基础值比较,使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针刺腧穴对正常大鼠空肠肠电及肠运动的影响1.1针刺腧穴对正常大鼠空肠MMCⅠ相肠电及肠运动的影响MMC Ⅰ相肠电几乎无快波,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后,肠电快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P>0.05)。对于肠电慢波,针刺上巨虚和曲池均增加了其频率(P<0.01,P<0.05)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天枢穴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电慢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P<O.05,P<0.05)。对于肠运动,针刺上巨虚、曲池均增加了其频率(P<0.05,P<0.05)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天枢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其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P>0.05)。可见,针刺集元经穴促进了MMCⅠ相空肠的肠电和肠运动,针刺单元经穴天枢起到了抑制性作用,大肠俞的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1.2针刺腧穴对正常大鼠空肠MMCⅡ相肠电和肠运动的影响MMCⅡ相,对于肠电快波,针刺曲池、上巨虚增加了其频率(P<0.001,P<0.05)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天枢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电快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P>0.05)。对于肠电慢波,针刺上巨虚和曲池增加了其频率(P<0.01,P<0.05)和幅值(P<0.01,P<0.05);针刺天枢穴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电慢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P>0.05)。对于肠运动,针刺上巨虚、曲池增加了其频率(P<0.01,P<0.05)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天枢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无明显影响(P>0.05,P>0.05)。可见,针刺集元经穴促进了MMCⅡ相空肠的肠电和肠运动,针刺单元经穴天枢起到抑制作用,大肠俞的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1.3针刺腧穴对正常大鼠空肠MMCⅢ相肠电和肠运动的影响MMCⅢ相,对于肠电快波,针刺曲池、上巨虚增加了其频率(P<0.05,P<0.01)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天枢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电快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P>0.05)。对于肠电慢波,针刺上巨虚和曲池增加了其频率(P<0.01,P<0.01)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天枢穴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 P<0.01);而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电慢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P>0.05)。对于肠运动,针刺上巨虚、曲池增加了其频率(P<0.05,P<0.05)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天枢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无明显影响(P>0.05,P>0.05)。可见,针刺集元经穴促进了MMCⅢ相空肠的肠电和肠运动,针刺单元经穴天枢起到了抑制作用,大肠俞的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2针刺腧穴对游离肠管大鼠空肠肠电及肠运动的影响2.1针刺腧穴对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 Ⅰ相肠电及肠运动的影响游离肠管后,HMCⅠ相肠电几乎无快波,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后,肠电快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P>0.05)。对于肠电慢波,针刺上巨虚和曲池均增加了其频率(P<0.05,P<0.05)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天枢穴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5);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电慢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D0.05,P>0.05)。对于肠运动,针刺上巨虚、曲池增加了其频率(P<0.05,P<0.05)和幅值(P<0.05,P<0.05);针刺天枢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无明显影响(P>0.05,P>0.05)。可见,针刺集元经穴促进了空肠的肠电和肠运动,针刺单元经穴天枢起到抑制作用,大肠俞的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2.2针刺腧穴对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Ⅱ-Ⅲ相肠电及肠运动的影响MMCⅡ-Ⅲ相,对于肠电快波,针刺曲池、上巨虚增加了其频率(P<0.05,P<0.01)和幅值(P<0.05,P<0.05);针刺天枢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电快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P>0.05)。对于肠电慢波,针刺上巨虚和曲池增加了其频率(P<0.05,P<0.05)和幅值(P<0.01,P<0.01);而针刺天枢穴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0.01);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电慢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P>0.05)。对于肠运动,针刺上巨虚、曲池增加了其频率(P<0.05,P<0.05)和幅值(P<0.001,P<0.01);针刺天枢降低了其频率和幅值(P<0.01,P<O.05);针刺大肠俞对空肠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影响(P>0.05,P>0.05)。可见,针刺集元经穴促进了MMCⅡ-Ⅲ相空肠的肠电和肠运动,针刺单元经穴天枢起到抑制作用,大肠俞的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本研究较系统地观察了针刺单元经穴和集元经穴对正常和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各个时相肠电、肠运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针刺集元经穴(与空肠异神经节段支配的腧穴)上巨虚、曲池对正常及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各个时相的肠电、肠运动均表现为兴奋性作用,这可能与针刺集元经穴激活副交感神经活动性有关。(2)针刺单元经穴天枢(与空肠同神经节段支配的腧穴)对正常及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各个时相的肠电、肠运动均表现为抑制性作用,这可能与针刺单元经穴天枢激活交感神经活动性有关。(3)针刺不同部位的穴位对肠运动有着不同的影响,且存在规律性调节。针刺对肠运动的影响与穴位所在的部位及肠的神经节段支配密切相关。(4)针刺对肠运动的双向调节效应与穴位特异生物学特性有关。单元经穴天枢对空肠运动产生抑制性调节,而集元经穴上巨虚、曲池对空肠运动产生兴奋性调节。二者对空肠运动的调节,并不受肠运动状态的影响,而与腧穴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郑华斌[5](2014)在《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分别观察针刺大肠合穴下合穴配伍、大肠俞募配伍、大肠合募俞配伍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和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为不同腧穴配伍治疗该病提供优化选穴方案和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方法:受试者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心)、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心)五个中心附属医院的门诊、住院患者,以及相关校园内公开招募的在校大学生患者。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符合试验标准的34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由中央随机系统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大肠合穴下合穴配伍组(试验A组)、大肠俞募配伍组(试验B组)、大肠合募俞配伍组(试验C组)和阳性药物洛哌丁胺对照组(试验D组)4个组。A组针刺曲池、上巨虚;B组针刺天枢、大肠俞;C组针刺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A组和B组穴位取双侧;C组穴位取单侧,左右两侧交替使用。针刺得气后,采用频率为20Hz的电针刺激30分钟,强度以受试者耐受为度。A、B、C三组受试者入组后,第1、2周每周均连续治疗五天,每天一次,休息两天后继续下一周治疗;第3、4周每周治疗三天,隔天一次,休息两天后继续下一周治疗,受试者共治疗16次。D组口服西药盐酸洛哌丁胺胶囊,2mg/次,每日3次,连续4周。研究周期共9周,包括基线期1周、治疗期4周和治疗后随访4周。指标观察在入组时、第2周、第4周和第8周分别进行检测。本研究主要评价指标为周排便次数,次要指标为粪便性状评分、正常排便维持时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之健康调查简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等。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正常排便维持时间,于试验入组时、第2周、第4周和第8周评价;SDS、SAS于入组时、第2周和第4周评价;SF-36于入组时和第4周评价。结果:1.各组完成和未完成试验的病例数无显着性差异,组间均衡性一致。各组受试者的一般情况、理化检查及各项主要疗效指标的基线比较,组间均衡性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各组第一次到第四次评估组内周排便次数均数变化,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四次评估组间周排便次数均数变化,合穴下合穴配伍组、合募俞配伍组与药物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俞募配伍组与药物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粪便性状评分,四次评估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四次评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第一次到第四次评估组内正常排便维持时间均数变化,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四次评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前后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改善值,组间比较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在部分维度上有统计学差异,且各组有统计学差异的维度有部分重合。4.各组第一次到第三次SAS和SDS评分,组间比较,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第一次至第三次SAS评分,组内比较,合穴下合穴配伍组、俞募配伍组、合募俞配伍组三次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三次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第一次至第三次SDS评分,组内比较,合募俞配伍组三次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穴下合穴配伍组、俞募配伍组、药物组三次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穴下合穴配伍组、俞募配伍组、合募俞配伍组与药物组均能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俞募配伍组与药物组疗效最好,合穴下合穴配伍组与合募俞配伍组疗效次之;三个针刺组均显示持续性效应,而药物组未显示持续性效应。2.合穴下合穴配伍组、俞募配伍组、合募俞配伍组及药物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各有侧重。3.合穴下合穴配伍组、俞募配伍组、合募俞配伍组均能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其中,合募俞配伍组的疗效最好,而药物组不能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王渊[6](2013)在《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刺对机体的影响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同一穴位是否对同一器官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存在双向调节作用,也就是在激发机体自身固有的调节系统的前提条件下,可以起到这种疗法防治疾病、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我们从功能性肠病切入,以功能性腹泻和功能性便秘这两种相反病理生理状态的疾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针刺激可调节胃肠运动的穴位“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观察其对与大鼠胃肠运动相关的脑肠肽含量和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不同穴位对同一内脏活动的“双向调节机制”,系统探讨电针刺激穴位引起双向调节效应的作用靶点以及促使这种效应产生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是通过有关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FC)、功能性腹泻(FD)的古今文献、现代研究进展回顾、挖掘、分析,预期证实针灸是功能性便秘和腹泻的重要治法。实验研究部分首先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D大鼠模型,冰水灌胃复制FC大鼠模型,在造模结束后,采用ELISA法及免疫印迹动态观察模型大鼠血清及组织中GAS、SP、 Ghrelin、VIP、SS、GAL及结肠组织c-kit蛋白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FD和FC发病中的作用。其次是在成功复制FD和FC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电针刺激不同穴位组合对FD和FC大鼠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其对FD和FC大鼠血清及组织中GAS、SP、Ghrelin、VIP、SS、GAL含量及结肠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电针双向调节功能性肠病的作用机理,探讨同一穴位是否对同一器官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存在双向调节作用的生物学机制。结果(1)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D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不同其体质量增长率、腹泻指数、稀便率、稀便级,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呈负增长但趋势平缓,腹泻指数、稀便率、稀便级均较空白组显着性增多。模型大鼠结肠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可以呈现以下表现:结肠粘膜形态完好,粘膜下未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尚无炎性细胞浸润。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C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不同其体质量增长率、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及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但趋势平缓,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均较空白组显着性减少,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空白组显着性增加。模型大鼠结肠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可以呈现以下表现:结肠粘膜形态完好,粘膜下未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尚无炎性细胞浸润。(3)对于FD大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GAS、SP、 Ghrelin含量显着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VIP、SS、GAL含量显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于FC大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VIP、SS、GAL含量显着性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4)对于FD大鼠,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对于FC大鼠,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5)对于FD大鼠,在电针干预第11天,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大鼠1小时内排便粒数、腹泻指数、稀便率和稀便级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Ⅰ组对其改善最为明显。对于FC大鼠,在电针干预第11天,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大鼠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Ⅱ组对其改善最为明显。(6)对于FD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降低,VIP、SS、GAL含量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但均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电针Ⅰ组可使大鼠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下降及VIP、SS、GAL含量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对于FC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升高,VIP、SS、GAI含量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但均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电针Ⅱ组可使大鼠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升高,VIP、SS、GAL含量降低并接近正常水平。(7)对于FD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三组可以使c-kit的蛋白表达减少,电针1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电针Ⅱ组和电针Ⅲ组c-kit的蛋白表达减少不明显,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Ⅰ组与电针Ⅱ组、电针Ⅲ组相比c-kit的蛋白表达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对于FC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三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电针Ⅱ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电针Ⅱ组与电针Ⅰ组、电针Ⅲ组相比c-kit的蛋白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采用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复制FD模型,冰水灌胃可成功复制FC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脑肠肽GAS、SP、Ghrelin、VIP、SS、GAL和c-kit蛋白的平衡参与了FD和FC的发生、发展。(3)对于FD和FC模型大鼠,其结肠组织中c-kit蛋白的表达与脑肠肽GAS、 SP、Ghrelin的表达之间均存在程度相等的效应关系,呈正相关,与脑肠肽VIP、 SS、GAI的表达之间均存在程度不等的效应关系,呈负相关。(4)电针“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均与相关脑肠肽含量及c-kit表达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天枢”、“大肠俞”对胃肠功能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胃肠运动,“曲池”、“上巨虚”对胃肠功能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胃肠运动。针刺上述穴位对胃运动的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脑肠肽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力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调节c-kit蛋白表达而实现的。而且,在本研究中,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共识表现为同一穴位组合对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存在着双向调节效应,而是表现为不同穴位的组合发挥综合的良性的调节作用。

任驰[7](2013)在《针刺不同单穴与组穴对健康人肠电调节的即刻效应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一是运用肠电图仪,分别观察针刺不同单穴与组穴对健康受试者肠电即刻效应的影响;二是探讨不同穴位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为针灸临床选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后对照研究,采用同一受试者不同试验阶段进行平行对照,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健康受试者40名,男女比例为1:1。4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接受单穴试验和组穴试验。单穴试验包括A组(天枢)、B组(大肠俞)、C组(曲池)、D组(上巨虚);组穴试验包括E组(俞募组)、F组(合穴组)、G组(合募俞组)。以针刺1次为一个检测期,共7个检测期,每次检测间隔6天为洗脱期,每次分别检测针刺前、留针时8分钟静息状态下的肠电图,采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的肠电信号。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肠电平均幅值、平均频率、肠电节律紊乱率的变化,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肠电即刻效应影响的差异。受试者接受试验观察共计8周,其中基线期1周,每组方案各观察1周,连续观察7周,40人共计观察280人次。结果:1.针刺不同单穴对肠电调节作用的比较针刺前后比较,上巨虚穴对升结肠的肠电平均幅值调节有显着性差异(P<0.05),曲池穴对降结肠段的肠电节律紊乱率调节有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中,大肠俞与曲池、上巨虚穴对肠电影响有显着性差异(P<0.05),余单穴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虽有不同,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不同组穴对肠电调节作用的比较针刺前后比较,合穴组对降结肠的肠电平均幅值调节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组穴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中,合募俞组与俞募组、合穴组比较对肠电平均幅值调节有显着性差异(P<0.05),余组穴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虽有不同,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不同单穴与组穴对肠电调节作用的比较只有少数大肠俞组与俞募组、合募俞组比较,上巨虚组与合穴组、合募俞组比较对肠电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单穴与组穴相比,针刺前后差值比较虽有不同,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受试者针刺前后的肠电平均幅值、平均频率以及节律紊乱率的比较大多无统计学意义;不论单穴还是组穴,针刺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也大多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对健康人肠电即刻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也不会造成机体“自稳态”的改变,针刺对机体状态平衡的健康人的调节作用有限,穴位配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可能在机体的病理状态下才发挥作用,在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可能作用不明显。

黎健明[8](2013)在《成年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近20余年有关中医治疗成年单纯性肥胖的文献,对其中的中医证治规律、用药及针刺主要腧穴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中医证治、用药及穴位选取规律,为成年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以进一步地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2012年1月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成年人单纯性肥胖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中的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及主穴选取情况进行归纳,并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将收集的文献进行分类。2.将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辨证、治法、基本方的组成药物及主要穴位选取列成表格。3.计算出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做成图表。4.统计出所采用的文献中不同中医治法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并将使用频率按高低排列,对前10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列成表格,并对这10味中药的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进行分析。5.统计出所采用的文献中不同中医治法中每一针刺处方中主要穴位的使用频率,并将使用频率按高低排列,对前5个主穴的归经、特定穴、腧穴特点列成表格,并对其中重点腧穴的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成年人单纯性肥胖的常见中医证型:脾虚湿阻,胃热湿阻,脾肾两虚、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所占比例分别为37.3%、24.9%、21.5%、5.2%及4.4%。各证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药物主要有:脾虚湿阻型:白术、甘草、泽泻、茯苓、山楂、大黄、荷叶、薏米仁、陈皮、法半夏;胃热湿阻型:大黄、荷叶、山楂、夏枯草、泽泻、茯苓、桑白皮、白术、甘草、黄芪;脾肾两虚、痰瘀互结型:泽泻、荷叶、党参、白术、茯苓、淫羊藿、炙附子、益母草、乳香、山楂;肝肾阴虚型:女贞子、旱莲草、泽泻、熟地、枸杞、山萸肉、生地、昆布、海藻、绞股蓝;肝郁气滞型:香附、柴胡、山楂、红花、决明子、白术、桃仁、川芎、甘草、陈皮。各证型针刺处方中主穴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腧穴为:脾虚湿阻型: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中脘、天枢;胃热湿阻型:天枢、中脘、上巨虚、内庭、足三里;脾肾两虚、痰瘀互结型:气海、足三里、天枢、中脘、带脉;肝肾阴虚型: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肝俞;肝郁气滞型:太冲、肝俞、曲泉、侠溪、血海。结论:1.成年人单纯性肥胖病变与脾虚关系尤为密切,病久可累及肾,有时亦可病及肝胆、心肺。病性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兼见心肺气虚及肝胆疏泄失调;其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2.成年人单纯性肥胖主要证型的中药选取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之思想,并将健脾利湿的法则贯彻始终,白术、泽泻、茯苓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味药物;3.辨证分型针刺处方中选穴以中脘、天枢、足三里最多;腧穴所在经脉以胃、任脉二经为主,辅以辨证定经选穴;选穴以腹部、腿部腧穴为主;特定穴:募穴、合穴、下合穴使用广泛;腧穴主治以调理脾胃为主,辅以调节水湿、畅达气机。

朱青艳[9](2008)在《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结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及中枢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中医针灸学“合治六腑”理论为指导,以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为代表,证实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结肠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的中枢机制,为上巨虚-大肠相关提供实验依据;并通过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和大肠经合穴(曲池)的比较研究,为针刺治疗应激相关性肠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提供选穴指导。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造模组、应激+电针上巨虚组(上巨虚组)、应激+电针曲池组(曲池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均进行束缚应激1.5小时。在上述束缚应激1.0小时后,上巨虚组、曲池组分别取上巨虚、曲池进行电针治疗0.5小时。束缚结束后,观察各组结肠小珠排出时间、结肠痛阈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蓝斑核(Locus coeurleus,LC)/脊髓L6-S1节段c-fos蛋白表达、L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LC神经元CRH1RmRNA表达变化。电生理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用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采用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LC单细胞放电。观察手针上巨虚和曲池对伤害性结肠扩张诱发LC神经元放电反应的影响。结果:束缚应激后,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结肠小珠排出时间显着缩短(P<0.01),结肠痛阈显着降低(P<0.01);上巨虚组较造模组小珠排出时间显着延长(P<0.01),结肠痛阈显着提高(P<0.05);曲池组与造模组相比,二者均无明显变化(P>0.05),曲池组与上巨虚组相比,二者均差异显着(P<0.05)。造模组LC/脊髓L6-S1的c-fos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上巨虚组较造模组二者c-fos平均光密度值均显着降低(P<0.05),曲池组与造模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上巨虚组相比均差异显着(P<0.05)。造模组LC神经元CRH/CRH1RmRNA的光密度值均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5),上巨虚组二者的光密度值较造模组均显着降低(P<0.05),曲池组与造模组比较二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曲池组与上巨虚组相比,二者均差异显着(P<0.05)。针刺上巨虚与曲池均能抑制伤害性结肠扩张激活的LC神经元的放电反应(P<0.01,P<0.01),但二者的作用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上巨虚的抑制作用强于曲池。结论:1.电针上巨虚显着改善应激刺激(中枢性)造成的结肠运动亢进和结肠感觉过敏,可用于应激相关性肠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曲池。上巨虚-大肠存在特异性联系,“合治内腑”理论具有科学的内涵。2.LC会聚神经元是上巨虚-大肠相关的重要神经基础。3.L6-S1脊髓节段、LC可能是应激状态下上巨虚-大肠相关的重要中枢部位,降低L6-S1脊髓节段、LC应激神经元的活化程度,抑制LC神经元CRH/CRH1RmRNA表达,可能是电针上巨虚调节应激大鼠结肠功能的中枢机制之一。

洪丽莉[10](2008)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胃肠动力的改变,初步探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可能的发病机理。2通过检测电针足三里前后胃内核素残留率、小肠推进率以及脑肠肽、脑肠肽受体、NOS等的改变,了解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推断电针作用的可能途径和机制。方法:1脊髓损伤模型建立:用WD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法,选择BBB评分0分的大鼠为造模成功。2大鼠的运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后CBS法进行动物运动行为评分,观察指标包括开放空间运动能力、脚趾伸展、触地反射、回缩反射、翻正反射、斜板试验。并且对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观察,采用BBB评分。3分组: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非经非穴组、电针治疗组和莫沙比利治疗组。①正常对照组:对正常的大鼠,每日固定30 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②模型对照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固定30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③非经非穴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治疗(选“足三里”穴旁0.5 cm处,频率、强度同(3)组)30 min,连续14天。④电针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足三里治疗30min,连续14天。(穴位选双侧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⑤莫沙比利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给予莫沙比利灌胃,连续14天。4取穴和针刺方法:“足三里”穴,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指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在大鼠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大鼠清醒固定,各电针组动物均在造模成功后一周开始针刺,足三里穴直刺7mm,连接胃肠促动型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参数选为:连续波,电针频率为3Hz,强度为2-3mA,针刺30min,每天1次。5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比的检测: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时,随机抽取10只大鼠,每组灌服混有99m碍-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0.05毫居(mCi)/10g和少量亚甲兰的营养性半固体糊标准餐20ml/kg,胃内核素残留率(%)=(胃内核素残留值/基准值)×100%,小肠推进比(%)=(幽门括约肌至色素前端的距离(cm)/幽门括约肌至回盲部的距离(cm))×100%。6脊髓组织病理观察:于造模后第1,7天,正常组和造模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处死,以T12为中心取长约1.0cm脊髓,以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后,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片厚5μm,备用,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7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浆、血清及组织标本在测定前混匀,4℃1500转/m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测定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含量。8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于造模后第3周,大鼠处死,取1cm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于4.0%多聚甲醛中固定,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肠组织iNOS蛋白的表达,采用SABC(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并用RT-PCR测定胃窦和小肠组织iNOS mRNA的表达。9 MTLRmRNA和SSR mRNA表达:采用RT-PCR测定MTLR mRNA和SSRmRNA表达,用多媒体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各样本PCR产物的光密度值。计算各样本MTL-R1A mRNA及SSTR2 mRNA与内参β-actin mRNA PCR产物的积分光密度比值,比值的高低反映了MTL-R1A mRNA及SSTR2 mRNA在样本中表达量的多少。结果:1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CBS评分结果:正常组的大鼠脊髓神经的运动功能正常,模型组大鼠双后肢软瘫,肌张力低,损伤平面以下各种反射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第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CB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2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实验1周后,即造模后,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过电针治疗后,即实验3周后,模型组胃内残留率仍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而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周后,小肠推进比模型组较正常组仍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前后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有显着差异(P<0.01)。3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组术后24h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而模型组损伤后24h:HE染色可见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组织丧失正常的结构,有明显的组织破坏、坏死、空泡形成。灰、白质内明显可见大量、弥散的红细胞。损伤后1周: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丧失正常结构,灰、白质内可见到脊髓液化坏死,形成空泡,灰、白质内出血消失。同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排列紊乱,神经元极少见到。4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结果:①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MTL含量降低;电针组可使大鼠血液和胃窦组织和十二指肠组织中MTL含量明显上升,作用与西药组的作用相当。②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明显降低,而电针组可明显增加血液中的GAS含量,而对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变化作用不明显。③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肠组织中的VIP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组织中VIP含量,对十二指肠中VIP含量增高作用不明显;与莫沙比利相比较,电针足三里对胃窦组织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④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SS含量,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5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iNOS在胃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在正常组中,iNOS在胃黏膜上皮细胞浆中少量表达,而在模型组和穴旁组中,iNOS在胃黏膜的表达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和穴旁组与正常组比较iNOS表达明显增加(P<0.01),经过治疗,电针组iNOS表达有所改善,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而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②胃和肠组织iNOS mRNA:胃和肠组织中,模型组iNOS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和穴旁组相比较,iNOS mRNA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6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 mRNA及结肠SSTR2 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MTL-R1A mRNA中,模型组的光密度积分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光密度积分比值均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SSTR2 mRNA中,模型组的平均光密度比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鼠MTL-R1A mRNA表达下调,电针足三里上调MTL-R1A mRNA表达,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脊髓损伤后大鼠SSTR2 mRNA表达增加,电针足三里下调SSTR2 mRNA表达,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1根据改良的WD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后第7、21天改良的CBS评分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符合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证实建立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成功的。2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动力障碍,本实验中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的下降,因此,脊髓损伤后胃肠的动力下降;电针足三里可以改善胃肠的排空率,促进胃肠的运动,因此,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动力有促进的作用。3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血浆和组织中MTL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MTL主要通过内分泌和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运动。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和组织中的MTL,促进胃肠动力。②血浆和胃肠组织中GAS的下降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GAS既可以内分泌的方式,也可以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中的GAS,以内分泌的方式促进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③血浆和组织中VIP的升高可能是引起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电针足三里对VIP的调整不仅以内分泌的形式起作用,其胃窦组织中VIP含量也下降,因而电针足三里以血液循环和胃窦组织局部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动力。④血浆和组织中SS的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之一,电针足三里后,可能通过降低抑制性脑肠肽SS的释放,以血液循环和局部分泌的形式调整胃肠动力的紊乱。4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组织中脑肠肽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当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兴奋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或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抑制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时,则可能会出现胃肠动力障碍,MTL-R1A、SSTR2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SCI后的胃肠动力下降的发病;电针足三里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可能通过受体的调节方式来实现,通过上调MTL-R1A、下调SSTR2的基因表达,来调节胃肠运动,达到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5 NO能神经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脊髓损伤后可能通过iNOS蛋白和基因水平的上调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而针刺足三里治疗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O能神经兴奋性有关,针刺足三里在胃肠动力障碍的状态下,可以下调iNOS蛋白水平和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胃肠动力;以上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NO的释放来实现。

二、耳穴电刺激对家兔胃和结肠电活动的调整效应及作用途径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穴电刺激对家兔胃和结肠电活动的调整效应及作用途径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药品、试剂、仪器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患者入组
        2.3 干预方案
        2.4 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
        2.5 疗效评估
    3.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不同腧穴配伍治疗功能性便秘家兔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动物分组
        2.3 模型的建立
        2.4 模型成功的评估
        2.5 处理方法
        2.6 针刺治疗
        2.6.1 动物固定
        2.6.2 穴位选取
        2.6.3 针刺操作
        2.7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2.7.1 家兔肠道传输功能
        2.7.2 在体结肠肌电
        2.7.3 胃肠激素检测
        2.8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家兔一般情况
        3.2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家兔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
        3.3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家兔胃肠激素的影响
        3.4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家兔在体结肠肌电的影响
        3.4.1 电针对慢频组功能性便秘家兔结肠肌电的影响
        3.4.2 电针对快频组功能性便秘家兔结肠肌电的影响
讨论
    1 中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本病治疗的认识
    2 西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2.1 本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本病的诊断
        2.4 本病的治疗
    3 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
        3.1 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及优势
        3.2 本病的针灸选穴
        3.3 治疗方式
    4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概况
        4.1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概况
        4.2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理研究
    5 腧穴配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5.1 腧穴配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的含义
        5.2 腧穴配伍的协同拮抗作用的研究概况
        5.2.1 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研究
        5.2.2 腧穴配伍协同拮抗作用的机制研究:
        5.3 腧穴配伍作用的研究意义
    6 关于本实验方案的确定
        6.1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6.2 本实验配穴方案的确定
        6.2.1 穴位的选择
        6.2.2 配穴方案的的选择
        6.3 本实验电针参数的选择
    7 关于本实验研究结果的讨论
        7.1 胃动素、胃泌素、结肠肌电与功能性便秘
        7.2 电针不同单穴及配伍腧穴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7.3 合穴下合穴配伍的协同作用分析
        7.4 合募俞配伍协同作用不明显原因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三

(3)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s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和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
        (二) 试验研究方法
        (三) 观察方法
        (四) 疗效判定标准
        (五)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
        (六) 统计学方法
    三、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治疗结果
讨论
    一、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认识
        (一) 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二、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治疗
        (一)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二) 小儿厌食症的西医治疗
    三、耳穴贴压治疗
        (一) 选穴依据
        (二) 耳穴与经络及脏腑的关系
        (三) 耳穴对消化系统的诊断和调节作用
        (四) 耳穴的基础研究
        (五) 作用机理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针刺对正常及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不同时相肠电和肠运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针刺不同穴位对正常大鼠空肠MMC不同时相肠电和肠运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麻醉大鼠空肠MMC各时相肠电及肠运动的特征
        2.2 针刺腧穴对麻醉大鼠空肠肠电和肠运动的作用
实验二 针刺对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不同时相肠电和肠运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各时相肠电及肠运动的特征
        2.2 针刺腧穴对游离肠管大鼠空肠肠电和肠运动的作用
讨论
    1 胃肠道平滑肌的电活动与胃肠运动
    2 选穴依据
    3 针刺穴位对肠电、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3.1 针刺穴位对肠电、肠运动的调节作用
        3.2 针刺穴位调节肠电、肠运动的机制
    4 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及其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腹渴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
    2.针刺治疗腹渴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
    3.深入探讨不同配穴对于IBS-D的疗效,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1.2.5 剔除及脱落病例处理
        1.2.6 研究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样本量的估算及计算依据
    2.3 随机方法
        2.3.1 随机顺序的生成
        2.3.2 随机编码流程的申请
        2.3.3 申请随机治疗分配程序
    2.4 盲法的设计和实施
    2.5 对照
    2.6 研究流程图
    2.7 治疗方案
        2.7.1 分组和选穴
        2.7.2 腧穴的定位和操作的标准
        2.7.3 针具和电针仪
        2.7.4 针刺基本操作的标准规程
        2.7.5 电针基本操作的标准规程
        2.7.6 观察周期
        2.7.7 药物组措施
        2.7.8 合并用药规定
        2.7.9 各中心操作者背景
    2.8 观察指标
        2.8.1 一般项目
        2.8.2 诊断学指标
        2.8.3 疗效指标
        2.8.4 安全性指标
        2.8.5 研究评价指标
    2.9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
        2.9.1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
        2.9.2 实验室指标质量控制
        2.9.3 保证依从性
        2.9.4 不良事件的处理
        2.9.5 质量监查
    2.10 数据录入与管理
        2.10.1 原始数据的定义
        2.10.2 数据的记录
        2.10.3 数据的核查
        2.10.4 数据的管理
    2.11 统计分析
        2.11.1 统计分析计划书
        2.11.2 分析数据集
        2.11.3 统计分析内容与方法
    2.13 伦理学原则
        2.13.1 伦理审查
        2.13.2 受益和风险
        2.13.3 知情同意
        2.13.4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2.14 临床试验注册
    2.15 总结和资料保存
        2.15.1 参加研究单位保存相关资料
        2.15.2 课题负责单位保存相关资料
        2.15.3 共同保存相关资料
3. 结果
    3.1 试验完成情况
    3.2 基线比较
        3.2.1 一般情况比较
        3.2.2 理化检查
        3.2.3 各疗效指标基线比较
    3.3 疗效指标分析
        3.3.1 主要指标
        3.3.2 次要指标
    3.4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分析
        3.4.1 组间比较
        3.4.2 组内比较
    3.5 精神心理因素分析
        3.5.1 焦虑自评量表
        3.5.2 抑郁自评量表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和病机
        1.2.1 病因
        1.2.2 病机
        1.3 泄泻的中医治疗
        1.3.1 泄泻的中医治则
        1.3.2 泄泻的中药治疗
        1.3.3 泄泻的针灸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诊断标准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1 胃肠道动力异常
        2.3.2 内脏感觉异常和脑-肠轴相互作用
        2.3.3 心理、精神异常与社会因素
        2.3.4 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感染
        2.3.5 遗传因素
        2.4 常规治疗
        2.4.1 健康宣教
        2.4.2 饮食治疗
        2.4.3 西药治疗
    3. 针灸治疗IBS的现状
        3.1 针灸临床治疗
        3.1.1 临床常用针灸疗法
        3.1.2 特殊针法
        3.2 针灸治疗机理
        3.2.1 调节肠道动力
        3.2.2 改善内脏高敏感性
        3.2.3 调节脑肠肽
        3.2.4 改善精神因素
    4. 关于本试验设计的选择
        4.1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4.1.1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4.1.2 多中心临床RCT的研究原则
        4.2 受试者选择
        4.3 配穴原则与穴位选取依据
        4.3.1 合穴与下合穴配伍
        4.3.2 俞募配伍
        4.3.3 合募俞配伍
        4.3.4 选穴依据
        4.4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5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4.5.1 抑郁自评量表
        4.5.2 焦虑自评量表
        4.5.3 健康调查简表
        4.6 关于电针仪的选用和辅助针刺点的选取
        4.7 临床试验注册
        4.8 统计方法的选择
    5. 关于本试验结果的讨论
        5.1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腧穴配伍密切相关
        5.1.1 腧穴配伍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5.1.2 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优势突出
        5.1.3 研究结果对针灸临床选穴、配穴的启示
        5.2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持续性效应
        5.2.1 持续效应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特点
        5.2.2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持续性效应
        5.2.3 研究针刺持续效应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5.3 不同干预手段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各有侧重
        5.3.1 针刺不同腧穴配伍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共同特征
        5.3.2 不同干预手段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异同
        5.4 针刺不同腧穴配伍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善
    6. 关于本试验的实施与质量控制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SF-36量表
    附件三: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件四: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件五:课题相关资料
    附件六: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肠病病因病机研究
        1.1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2 功能性腹泻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肠病机理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FC)机理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腹泻(FD)机理的研究
    3. 针灸调节功能性肠病的文献研究
        3.1 针灸调节功能性肠病的古代认识
        3.2 针灸治疗功能性肠病的现代研究
    4. 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一:脑肠肽GAS、SP、Ghrelin、VIP、SS、GAL和c-kit蛋白在大鼠功能性肠病中动态表达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制备
        3.3 动物模型评定方法
        3.4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3.5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评定结果
        4.2 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评定结果
        5. 讨论
        5.1 各组大鼠血清及组织中脑肠肽动态表达与功能性肠病相关性分析
        5.2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c-kit蛋白的动态表达与功能性肠病相关性分析
        6. 实验小结
    实验二: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血清GAS、SP、Ghrelin、VIP、SS、GAL及结肠粘膜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双向调节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制备
        3.3 治疗方案
        3.4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粪便形态学和结肠组织形态学影响的评价指标
        3.5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一般状态
        4.2 电针不同穴位治疗对功能性肠病大鼠相关指标的影响
        5. 讨论
        5.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5.2 功能性肠病的治疗现状
        5.3 本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
        5.4 脑肠肽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力调节的信号转导机制
        5.5 c-kit对胃肠动力调节机制
        5.6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血清及组织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5.7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
        5.8 穴位选择及配伍依据
        5.9 电针调节功能性肠病的优越性与疗效评价
        5.10 电针不同穴位双向调节功能性肠病机制初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针刺不同单穴与组穴对健康人肠电调节的即刻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引言
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中止标准
    2. 试验仪器与材料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流程图
        3.2 研究设计类型
        3.3 样本量
        3.4 盲法设计与实施
        3.5 对照
        3.6 试验方法
        3.7 观察指标
        3.8 安全性评价处理及分级
        3.9 受试者权益保护
        3.10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针刺不同单穴对健康人肠电波形的影响
        4.3 针刺不同组穴对健康人肠电波形的影响
        4.4 针刺不同组穴与单穴对健康人肠电波形影响的比较
讨论
    1. 肠道的生理运动
        1.1 祖国医学对肠道运动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肠道运动的认识
        1.3 肠道运动的调控
    2. 肠道的病理改变
        2.1 肠道平滑肌病变
        2.2 肠神经系统病变
        2.3 肠道Cajal间质细胞病理损害
    3. 针刺对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
        3.1 针刺对健康人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
        3.2 针刺对病理状态下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
    4. 针刺调节肠道功能的选穴依据
        4.1 单穴的选穴依据
        4.2 组穴的选穴依据
    5. 穴位配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的研究
        5.1 穴位配伍的协同作用的研究
        5.2 穴位配伍的拮抗作用的研究
    6. 肠电信号是研究肠运动的客观指标
    7. 质量控制和保证
        7.1 研究对象纳入的质量控制
        7.2 操作的质量控制
        7.3 依从性管理的质量控制
        7.4 指标记录的时间性
        7.5 受试者不同试验阶段的同质性保证
    8. 本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8.1 研究结果分析
        8.2 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综述
    附录二:试验研究相关图片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着及科研成果

(8)成年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中医研究概况
        1.1 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治疗
        2.1 名家经验
        2.2 中药辨证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实验研究
    3、西医研究概况
        3.1 病因研究
        3.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方法及结果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 诊断标准
        2.4 文献病例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统计方法
        2.7 实验步骤
    3、研究结果
        3.1 中医证型
        3.2 治疗原则
        3.3 常见证型的高频用药
        3.4 各证型使用频率最高之药物
        3.5 常见证型的高频主穴
        3.6 腧穴情况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各证型常用中药讨论
        1.1 主要药物的药理分析
        1.2 各证型方解
        1.3 各证型使用频率最高之药物分析
    2、主要分型常用腧穴分析
        2.1 脾虚湿阻型
        2.2 胃热湿阻型
        2.3 脾肾两虚、痰瘀互结型
        2.4 肝肾阴虚型
        2.5 肝郁气滞型
        2.6 各证型使用频率最高之穴位分析
    3、腧穴相关情况分析
        3.1 辨经取穴,以脾胃经及任脉为主
        3.2 特定穴选取中以募穴、合穴及下合穴多见
        3.3 选取腿、腹部腧穴多见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结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及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结肠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中枢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LC神经元CRH/CRH1R mRNA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针刺上巨虚对结肠扩张诱发LC神经元放电反应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IBS,脑肠轴与脑肠互动
综述二 针刺调节结肠功能的实验研究进展
致谢
附图

(10)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与脊髓损伤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动力障碍的概况
        1.2 脊髓损伤的机理
        1.3 胃肠动力病新概念和曼谷分类
        1.4 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
        1.5 脊髓损伤后为胃肠动力紊乱机制
        1.6 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表现
        1.7 脊髓损伤后胃肠道动力紊乱的治疗
    2 脊髓损伤和胃肠动力障碍的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2.2 针灸调节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3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研究
        3.1 脊髓损伤的中医病机
        3.2 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
    4 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4.1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4.2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的进展
    5 足三里的研究进展
        5.1 足三里的定位和层次结构
        5.2 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5.3 针刺足三里穴对脑肠肽的影响
        5.4 足三里反射途径的研究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肠动力障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 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四 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讨论
    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选择依据和评估
        1.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理论依据
        1.2 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估标准
        1.3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评估分析
    2 脊髓损伤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2.1 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理论依据
        2.2 足三里的选择依据
        2.3 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2.4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2.5 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3.1 胃动素
        3.2 胃泌素
        3.3 血管活性肠肽
        3.4 生长抑素
    4 NOS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4.1 指标的选择依据
        4.2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5.1 指标选择的依据
        5.2 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四部分:结语
    1 本课题的结论
    2 本课题创新之处
    3 工作中的不足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耳穴电刺激对家兔胃和结肠电活动的调整效应及作用途径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D]. 张慧娟.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2]不同腧穴配伍治疗功能性便秘家兔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研究[D]. 王欣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D]. 徐晓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8)
  • [4]针刺对正常及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不同时相肠电和肠运动的影响[D]. 王海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5]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D]. 郑华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6]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D]. 王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针刺不同单穴与组穴对健康人肠电调节的即刻效应观察[D]. 任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8]成年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D]. 黎健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结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及中枢机制研究[D]. 朱青艳.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10]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D]. 洪丽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耳穴电刺激对家兔胃结肠电活动的调节作用及作用途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