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报研究所及全国地质图书馆 三、公开出版物(论文文献综述)
朱家慧[1](2021)在《遵义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
张春艳[2](2021)在《LD智库运行机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张九辰[3](2021)在《《斯文赫定中亚地图集》:跨越半个世纪的测绘与出版》文中指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于1927—1935年间与中国学者合作,在中国西北地区开展了为期八年的野外考察,为《斯文赫定中亚地图集》的绘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战争的影响,该图集直到1966—1982年间才陆续出版,此时的新中国已经完成了西北地区的测绘工作。因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人的勘测资料不为西方人所掌握。这就造成《斯文赫定中亚地图集》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西部地区的认识水平,而它对于同时期的中国学者来说却已经成为了历史。本文通过对该图集测绘与出版过程的梳理以及图集内容的分析,展示地图的绘制出版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
朱美姝[4](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孟二壮[5](2021)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商业会议所由地区内工商业者自发组成,是以表达工商业者要求、维护成员共同利益为目的而设立的民间经济组织,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行会制度。日本国内的商业会议所设立于明治维新之后,1928年后改称商工会议所。在日本政府指导和资助下,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奉天率先设立日本商业会所,之后逐渐深入到东北腹地。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是维护日本工商业者利益的经济组织,同时是日本侵华与资本扩张的产物,对于协助日本政府在东北经济扩张,扩大日本在东北的商权,维护统治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以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出版的《月报》《事务报告》等资料以及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所藏相关档案,着重分析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设立、发展,管理与经营,商业会议所的主要活动及情报调查等内容,尤其在近代日本在东北侵略扩张时期,对日本商业会议所在九一八事变等事件中的态度、战争表现等方面进行考察,尝试厘清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性质。日俄战争后,在东北地区开埠通商、日本势力在东北扩张渗透以及东北地区形成日本人社会等背景下,日本开始在东北设立商业会议所。从商业会议所的设立时间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日俄战争后,奉天、安东日本商业会议所率先设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日本在东北增设大连、营口、长春、哈尔滨、铁岭日本商业会议所;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深入扩张,吉林、齐齐哈尔、鞍山、锦州、海拉尔、图们、牡丹江日本商工会议所相继设立。历次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扩张,都是商业会议所发展的重要时期,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深入到东北各个地区,总数量达到15个。从设立区域来看,商业会议所的设立、发展与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扩张步调一致,并逐渐深入到东北腹地。与中国关内日本商业会议所设立情况相比,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设立间早,且较为集中。各商业会议所间也建立起紧密的网络关系,并组成商业会议所联合会,商业会议所也成为日本管理和经营东北地区日本工商业最为重要的经济组织。通过对商业会议所的管理及经营进行考察能够看出,第一,从依据法令上看,由于日本在东北的行政机关分立,导致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设立的法令依据并不统一,商业会议所最初在运行上时常面临会员人数不足、经费短缺的困境。一战后,日本政府对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进行改革,并为商业会议所提供补助金,解决了商业会议所经费不足的问题,并扩大了会员的规模,强化了政府对商业会议所的领导。第二,从事务内容、管理机构等方面来看,商业会议所有着完备的管理机制,作为连接日本政府与工商业者的重要机构,商业会议所有实力配合日本在东北推行各项政策。在人事构成上商业会议所的领导阶层被大企业商人、政商议员把持,作为商业会议所顾问人员的特别议员皆为日本政府人员,大量中小工商业者会员并不占领导地位。第三,商业会议所名义上为民间经济组织,但商业会议所受日本政府的资助,其决策和行动受日本政府的监督和指导、总领事馆为商业会议所事实上的领导机关,商业会议所真正代表地区工商业者利益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商业会议所的“民间性”并不纯粹。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活动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日本工商业者的名义回应日本政府有关工商业问题的咨询,并向日本政府开展陈情请愿活动,努力维护东北地区日本工商业者的利益及保持商业活动的安定化,不断扩大日本经济在东北的强势地位。二是,作为日本工商业者的代表机构,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以维护工商业者利益为宗旨,在协调和仲裁商工纠纷,救济日本工商业者等方面展开的活动。三是,当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步伐遭遇阻碍以及日本工商业者经营面临困境时,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不断将经济问题政治化,通过向日本首相、外务大臣、日本领事、关东军长官等政要积极开展请愿运动,敦促日本政府以政治、外交甚至军事手段解决东北地区日本商人的经济问题。四是,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军事参与,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积极参与关东军对东北的侵略。伪满洲国建立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立即着手日“满”经济振兴,维护战后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权益,竭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服务。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同时是日本在东北的情报调查机关,其调查活动构成了日本情报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从日俄战争后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三十余年间,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是日本制定对华经济侵略政策的重要情报提供者和直接参与者。商业会议所对华积极展开情报调查,编纂了数量庞大的经济情报资料。这些第一手调查资料不但无偿或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日本工商业者使用,能够为日本工商业者及企业提供贸易信息,对贸易和生产进行调整,使日本工商业者和企业在贸易扩张中获得有利的地位,而且还作为经济情报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日本国内,直接或间接地为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扩张、侵华政策提供了情报支持。总的来说,商业会议所作为沟通政府与工商业者的经济组织,在维护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工商业者共同利益、促进工商业发展、稳定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作为日本侵华与资本扩张的产物,是在日本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下设立,带有强烈依存日本政府的特征,同时有着较强的排外性和侵略性。其实际活动始终在日本对华政策下进行,呈现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本对东北的侵略政策当中,为日本国家利益服务。在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与日本军国主义合流,成为参与和配合关东军行动的重要民间势力。最终,在日本所谓“日满经济紧密化”的号召下,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被改组为伪满洲国管理下统制工商业的行政机构。
张艳林[6](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吴亚芸,戴清杰,刘桂锋[7](2021)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特色馆藏资源实践与探索》文中认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是体现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和彰显图书馆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志。以江苏大学图书馆"国际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建设为例,依据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从文献资源获取与收集、文献资源描述与组织、文献资源服务与推广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从战略规划、资源遴选、业务嵌入、藏用并举四个方面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提出建议与启示。
刘桂芳,诸云强,关瑞敏,冯亚飞,刘情,夏梦琳,张亚星,卢鹤立[8](2021)在《大数据时代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已经积累和发布了越来越多气候变化方面的数据,为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相关数据存量越来越大,存储类型越来越丰富,促使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应用,必然离不开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本文首先对气候变化驱动因素科学数据、气候变化事实科学数据、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科学数据、气候变化未来预估科学数据、气候变化相关经济社会数据五大类别数据共享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数据质量及数据应用的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数据背景下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服务管理、市场化运营、商业服务、公众服务、数据出版、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基于模型计算的动态数据共享等进行了展望。最后,总结了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在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贺亚娟[9](2020)在《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推广,依赖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终端进行的移动阅读成为日益普遍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APP尤其受到用户的青睐。然而移动阅读APP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不断改进系统质量、内容质量、服务质量等,才能愈加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长远发展。通过文献检索和梳理发现当前学界在移动阅读APP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一方面丰富移动阅读APP领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移动阅读APP的实践发展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查法检索并梳理了国内外在移动阅读APP满意度方面的相关文献。其次,在信息系统成功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感知价值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质量、内容质量、服务质量、感知有用性、感知享乐性、感知成本、用户满意度七个研究变量,提出假设并构建了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研究模型。再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回收并筛选出388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处理软件AMOS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得出感知享乐性、感知有用性、内容质量、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对移动阅读APP的用户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感知成本负向影响用户满意度。最后,根据本研究的结论,从内容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感知成本、感知价值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提升的针对性建议。
李雪纯[10](2019)在《数字学术背景下的学术交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交流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而数字化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等无不改变着当下的学术研究模式,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在学术成果发表、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由此出现了新的数字学术环境。数字学术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导致了学术交流模式的变革,对学术交流的环境以及传统学术研究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本研究以情报学为视角,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论述了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相关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分析了数字学术对传统学术交流的影响,从数字学术背景下的学术数据收集和分析,学术创作、学术成果同行评议、学术成果发布出版、学术成果交流传播这整个学术交流的生态链出发介绍了数字背景下的学术交流内涵,论述了数字学术背景下的学术交流多样化、周期短等特征。以数字学术背景下的学术交流的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为核心分析了学术交流的驱动力,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途径介绍了数字学术背景下的学术交流途径,最后探讨了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的发展趋势及学术交流应对策略。本研究注重立足于数字学术背景下的学术交流研究,研究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的内涵、特征及驱动力与途径,对新的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交流体系及科学信息的传播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对学术交流的新机制、新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情报研究所及全国地质图书馆 三、公开出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报研究所及全国地质图书馆 三、公开出版物(论文提纲范文)
(3)《斯文赫定中亚地图集》:跨越半个世纪的测绘与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瑞考察团绘制的地图 |
1.1 中外团员使用的地图及测绘内容 |
1.2 中方团员绘制的地图及后来的应用 |
1.3 地图类型及重点测绘区域 |
2 出版《中亚地图集》 |
2.1 地图集的内容及资料来源 |
2.2 雄心勃勃的计划与艰难的出版历程 |
3 镶嵌在历史里的《中亚地图集》 |
(4)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
一、国内研究简介 |
二、国外研究简介 |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
一、口述史的方法 |
二、历史文献方法 |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
第五节 逻辑框架 |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
一、缘起 |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
一、他的童年 |
二、他的家庭 |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
一、严厉的母亲 |
二、友好的父亲 |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
二、向西部拓殖 |
三、富饶与浪费 |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
三、士气大增 |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
一、穿越大平原 |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
第二节 幸运之神 |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
结语 |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
二、把根扎进土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设立及发展 |
第一节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设立背景 |
一、近代东北开埠通商与外国资本的进入 |
二、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渗透 |
三、东北地区日本人社会的形成 |
第二节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设立与发展 |
一、日俄战争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设立(1907 年-1914 年) |
二、一战爆发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发展(1915 年-1931 年) |
三、伪满政权下东北地区日本商工会议所的扩张(1931 年-1937 年) |
四、商业会议所的解散与商工公会的出现(1938 年-1945 年)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管理与经营 |
第一节 商业会议所的法令依据问题 |
一、商业会议所设立的法令依据 |
二、商业会议所社团法人化改革 |
三、统一商业会议所法的制定 |
第二节 商业会议所的管理机制 |
一、商业会议所的事务及组织 |
二、商业会议所的人员构成 |
三、商业会议所的经费来源及用度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活动 |
第一节 商业会议所与日本在东北的经济扩张 |
一、保障日本商品在东北市场的贸易优势 |
二、与东北市场上的外国资本进行竞争 |
三、配合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金融扩张 |
四、商业会议所陈情请愿活动的分析——以1907-1937 年的奉天日本商所为例 |
第二节 商业会议所内部的工商业救济活动 |
一、低利息贷款融资请愿运动 |
二、撤销满铁消费组合运动 |
第三节 经济冲突的政治化活动 |
一、商业会议所与“奉天票”问题 |
二、“非法征税”和抵制日货运动 |
第四节 商业会议所与日本军事行动 |
一、商业会议所对日本侵华的协助与配合 |
二、商业会议所对九一八事变的助力 |
三、协助日本政府建立伪满洲国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情报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日本“官民一体”的情报网络系统 |
一、日本经济情报网络系统 |
二、日本国内外商业会议所间的情报流通 |
第二节 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情报调查的展开 |
一、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调查经费 |
二、商业会议所情报调查收集方式 |
三、商业会议所的委托调查 |
四、商业会议所调查内容及刊行物 |
第三节 商业会议所情报调查的价值及影响 |
一、对日本情报网络的系统的补充 |
二、为日本在东北的经济扩张提供情报支持 |
三、商业会议所的情报调查与日本对华侵略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特性 |
第一节 工商业企业与市场之间:商业会议所的经济特性 |
一、商业会议所与政府经济政策的推行 |
二、商业会议所与维护日本商利 |
三、日本商业会议所对东北地区日本工商业的管理 |
第二节 政府与工商业者之间:“半官半民”的商业会议所 |
一、强烈依存政府的特征 |
二、日本政府对商业会议所的指导和监督 |
第三节 商业会议所的排外性与侵略性 |
一、商业会议所的排外性 |
二、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商业会议所 |
三、为日本国家利益服务的商业会议所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几对概念 |
四、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
一、产生与确立 |
二、发展与繁盛 |
三、分流与多元 |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
一、积累与沉淀 |
二、传播与推进 |
三、土洋之争 |
四、中西结合 |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
一、歌唱定位 |
二、根植于传统 |
三、军旅实践 |
四、历史贡献 |
小结 |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
第一节 呼吸技法 |
一、“美声”呼吸理论 |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
第二节 共鸣技法 |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
第三节 “哼鸣”训练 |
一、“哼鸣”唱法 |
二、“哼鸣”练习 |
三、“哼鸣”唱高音 |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
一、气与声和 |
二、声与乐和 |
三、乐与意和 |
小结 |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
第一节 语言表达 |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
四、其他方法 |
第二节 韵味呈现 |
一、装饰音润腔 |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
四、特殊的韵味 |
第三节 情感表达 |
一、构建歌唱情境 |
二、提升歌曲内涵 |
三、传达民族情感 |
小结 |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
第一节 感官享受 |
一、动作手势 |
二、身形表演 |
三、歌唱表情 |
四、三位一体 |
五、高音演唱 |
第二节 句法享受 |
一、速度偏离 |
二、力度偏离 |
三、换气与顿挫 |
四、个案分析 |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
一、自由想象 |
二、模拟联想 |
三、通感联想 |
四、情境联想 |
第四节 期待视野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合法偏见 |
三、视界融合 |
四、效果历史 |
小结 |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
一、生活体验 |
二、歌唱联想 |
三、审美意象 |
第二节 独创性 |
一、运腔方式 |
二、情感表现 |
三、意象表达 |
第三节 歌唱自由 |
一、真善美 |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
三、文化内涵 |
小结 |
结语 |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7)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特色馆藏资源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国际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概述 |
2?“国际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文献资源工作 |
3 “国际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服务与推广工作 |
3.1 接待大众的交流与参观 |
3.2 举办学术研讨会 |
3.3 举办系列赛珍珠主题诗书画展 |
3.4 嵌入图书馆“读书节”主题活动 |
4 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启示与建议 |
4.1 以战略规划为出发点,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落实 |
4.2 以资源遴选为落脚点,深挖校地底蕴,精挑细选 |
4.3 以嵌入业务为着力点,助力文化校园,打造品牌 |
4.4 以“藏用并举”为关键点,注重资源揭示,效果显着 |
5 结语 |
(8)大数据时代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现状 |
3 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特色 |
4 大数据背景下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发展趋势 |
4.1 数据共享与服务管理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
4.2 市场化运营成为数据增值服务的一种新趋势 |
4.3 知识产权保护与数据安全的新发展:数据出版与区块链技术 |
4.4 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拓展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
4.5 基于模型计算的动态数据共享催生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科研创新 |
4.6 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推动和提高公众服务质量 |
(9)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移动阅读APP满意度研究 |
1.3.2 移动阅读满意度研究 |
1.4 国外研究现状 |
1.4.1 移动阅读设备满意度研究 |
1.4.2 移动阅读满意度研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移动阅读APP的定义 |
2.1.2 移动阅读APP的特征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息系统成功理论 |
2.2.2 技术接受模型 |
2.2.3 感知价值理论 |
2.2.4 顾客满意度理论 |
第3章 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与模型 |
3.1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3.1.1 系统质量 |
3.1.2 内容质量 |
3.1.3 服务质量 |
3.1.4 感知有用性 |
3.1.5 感知享乐性 |
3.1.6 感知成本 |
3.1.7 用户满意度 |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 |
3.2.1 质量因素与感知享乐性的关系 |
3.2.2 质量因素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 |
3.2.3 质量因素与感知成本的关系 |
3.2.4 感知享乐性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 |
3.2.5 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成本的关系 |
3.2.6 感知因素与用户满意度的关系 |
第4章 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收集 |
4.2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 |
4.3 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与信效度分析 |
4.3.1 正态分布检验 |
4.3.2 信度分析 |
4.3.3 效度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4.1 模型拟合检验 |
4.4.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3 模型修正 |
第5章 提升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的建议 |
5.1 内容质量方面 |
5.1.1 从源头保证内容质量 |
5.1.2 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
5.2 服务质量方面 |
5.2.1 重视用户的反馈 |
5.2.2 增加和改进阅读形式 |
5.3 系统质量方面 |
5.3.1 不断提升稳定性 |
5.3.2 优化界面设计 |
5.4 感知成本方面 |
5.4.1 改善阅读收费现状 |
5.4.2 创新阅读收费模式 |
5.5 感知价值方面 |
5.5.1 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 |
5.5.2 提高用户的感知有用性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调査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数字学术背景下的学术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学术交流的情报学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学术交流概念 |
第二节 学术交流的情报学基础理论 |
一、社会传播学理论 |
二、科学情报交流论 |
第三节 学术交流的分类 |
一、正式学术交流 |
二、非正式学术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内涵及特征 |
第一节 数字学术对传统学术交流的影响 |
一、数字学术的概念 |
二、数字学术对传统学术交流环境的影响 |
三、数字学术对学术研究者思想观念的改变 |
第二节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内涵 |
第三节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特征 |
一、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交流高度融合 |
二、学术交流周期短 |
三、学术交流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
四、信息获取成本低 |
五、学术交流的平等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驱动力及途径 |
第一节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驱动力 |
一、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的外在驱动力 |
二、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的内在驱动力 |
第二节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途径 |
一、正式学术交流途径 |
二、非正式学术交流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的发展 |
第一节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的发展趋势 |
一、数字化成主体 |
二、非正式学术交流成主流 |
三、社交媒体化成趋势 |
第二节 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交流策略 |
一、完善学术交流管理机制 |
二、强化学术机构与网络媒体之间联系 |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一、研究成果亟待深度挖掘 |
二、研究数据有待补充 |
第三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情报研究所及全国地质图书馆 三、公开出版物(论文参考文献)
- [1]遵义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D]. 朱家慧.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2]LD智库运行机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 张春艳.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3]《斯文赫定中亚地图集》:跨越半个世纪的测绘与出版[J]. 张九辰.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1(02)
- [4]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5]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D]. 孟二壮.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7]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特色馆藏资源实践与探索[J]. 吴亚芸,戴清杰,刘桂锋. 新世纪图书馆, 2021(02)
- [8]大数据时代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刘桂芳,诸云强,关瑞敏,冯亚飞,刘情,夏梦琳,张亚星,卢鹤立. 地理研究, 2021(02)
- [9]移动阅读APP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贺亚娟. 苏州大学, 2020(03)
- [10]数字学术背景下的学术交流研究[D]. 李雪纯.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