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分析——兼议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论文文献综述)
孙菊生,喻立勇[1](1998)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分析——兼议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当今国际会计界最为流行的两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对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7月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进行仔细推敲,认为征求意见稿在某些规定和措辞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
喻立勇,喻立忠[2](1998)在《试论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试论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喻立勇喻立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跨国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紧密相连,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纷纷到海外开设分支机构,这便产生了为编制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时,...
丁方飞[3](2005)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透视和我国折算准则研究》文中指出外币报表折算准则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它对于企业报表折算政策的制定,进而控制其固有的外汇风险,营造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环境有着深远的意义。加入WTO给中国企业的跨国界拓展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机遇,而相应的金融制度所面临的变迁压力也蕴含着对中国跨国企业的巨大挑战,中国的跨国企业正以崭新的姿态开始走向世界,相应的围绕我国跨国企业的相关制度安排日益重要,本文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任何折算方法的选择与制度的安排都必须有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以现有的折算方法和代表先进折算理念的SFAS 52、IAS 21准则为分析对象,以美国从SFAS8到SFAS 52的转变历程为分析起点,以相关的会计理论、汇率理论、功能货币理论、资本市场理论等为分析工具作了多维视角的理论透视。从而找到了各种折算方法在各种理论解剖下的优缺点,并发现在理论上并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而且发现现有的折算方法和SFAS 52、IAS 21准则并不能反应经济真实;在资本市场有效性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其准则的运用将产生负面效应。现有的相关理论在指导外币报表折算这一复杂的会计难题上是乏力的。 由于理论的相对缺位或无效,本文另一方面着眼于对实务的研究,通过对各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运用现状的分析,发现功利主义的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依然有必要从经济后果的角度对国际化进程中的准则安排作相应的分析。立足于我国现有的特定环境,即宏观经济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初生态的幼稚资本市场、在国际竞争力上处于相对劣势的跨国企业等因素,本文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对我国的外币报表折算准则向国际化方向变迁的成本效益作了分析,并试图寻找制度变迁的“均衡”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一个国家的跨国企业对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最后指出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准则的制度安排必须基于国家利益的角度,把握“均衡点”,并提出了对于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近期规范和远期规范策略。
史开瑕[4](2019)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业绩指标是企业估值的基础,会计收益的分类及其披露,不仅影响企业内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与资本流向。面对国际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创新背景,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化,非传统的新型收益来源不断产生,“其他综合收益”(OCI)已成为企业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8)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10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确定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的重要变化,以及我国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CAS 30(2014)”)的制定与实施,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对其他综合收益概念界定与列报制度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根据这种现实环境变化,本文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变革进行梳理,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历史变革及列报内容、列报方式变化的现实情形,进一步探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实施效应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并从会计信息质量、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三个维度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其他综合收益的相关理论,推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与监督,为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优化投资决策、资金配置与业绩评价提供经验支持,同时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及不断国际趋同的现实背景下,一些核心问题尚待厘清:第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制度背景;第二,CAS 30(2014)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调整的实施效应如何,是否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对投资人、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三,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以及是否缩小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距,是否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完善。根据以上现实背景与理论上的要求,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出发,梳理国内外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发展脉络与阶段性成果,探寻其发展动因与趋势,并得出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变化的总体趋势,以及分项内容列报及披露的现状,剖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实施效应的影响机理与路径。第二,基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运用经济后果理论,研究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实证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股权资本成本与投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变革——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和“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变革——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路径,实证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正向影响是否会间接地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并提高投资效率。第三,根据以上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比较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差异:一是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二是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预期效应与实际实施效应的差异。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取得的效果,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及利益相关方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从发展历程看,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与经济学中的收益成本理论相一致,虽然其更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但其实际运用还取决于现实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具体而言,我国会计准则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改革进程为依托,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要求大致经历了从不列报到表外披露,再到表内分类列报的发展过程。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持续改进和完善说明其在现今国内外财务报告体系中地位越发重要。第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程度大于非国有企业,本文认为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同,导致非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更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当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较差时,或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更强。第三,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并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显着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资本成本的减少可能是因为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带来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由此降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信息质量的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有显着体现。第四,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效率的增加可能是因为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带来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由此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会计信息质量的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有显着体现。无论融资约束程度是否升高,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都可以显着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对我国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现状进行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实证研究,并显示出研究的系统性。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首次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之日起,至2017年截止,从这9年的长期及短期两个时空界域分别研究了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及披露的总体趋势与波动性。本文通过手工查阅上市公司年报,整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或披露的分项数据,从信息披露数量、波动性和重分类转回等角度,阐述其他综合收益分项内容列报的现状,这一点在以往同类研究中鲜见。第二,采用新维度对其他综合收益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价值相关性和盈余管理角度展开,关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是否提高了与股价或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透明度增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相对忽视列报变更对管理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可能的影响。本文从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两个角度研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人及内部管理者行为可能的影响,探究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内外部治理效应,横向拓展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实施效应的相关文献,丰富了相关经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其他综合收益的理解。第三,利用新数据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现有其他综合收益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基于成熟的资本市场,如美国、英国和欧盟,缺乏来自新兴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制度背景、经济环境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同欧美等国存在较大差异,且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本文以中国数据为基础,以CAS 30(2014)的实施为自然事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结果发现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并对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有显着影响。验证了CAS 30(2014)的实施效应,也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提供来自新兴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证据。
李春荣[5](2009)在《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银行在中国迅速成长。外资银行外币业务的会计核算、报表折算和汇兑损益处理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占据一定地位。2007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银监通[2007]22号),要求在2008年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实施包括外币折算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外币折算准则的实施对以外币业务为主的外资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身处变革之中的外资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值得深入分析和思考。本文以新外币折算准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外币折算的概念入手,对学术界有关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以及外币报表折算的四种主要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差异分析。文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外币折算制度的历史沿革做了梳理,对新外币折算准则的主要内容做了介绍;力求通过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原制度、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对新外币折算准则给出客观的评价。为进一步说明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对我国外资银行的影响,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厦门的2家外资银行—A外资银行和B外资银行进行案例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外资银行工作经验,给出了外资银行应对新外币折算准则变动的策略和建议。
魏会利[6](2008)在《中、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合并会计报表是中西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不同国家在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和实务领域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从中、美合并报表的差异分析入手,通过对中、美有关合并报表相关规定的比较和分析,揭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研究如何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本文共有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发展概况,其中对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于《暂行规定》以及财政部对合并报表问题的相关解答等的重大变化从相关概念、合并范围等12个方面做了重点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中、美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差异分析,主要阐述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即有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差异分析,其中对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问题做了特别分析;第四部分介绍了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方法的差异分析,主要分析了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和新实体法的相关理论和应用;第五部分介绍了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外币报表折算处理的差异分析;第六部分介绍了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商誉处理的差异分析;第七部分介绍了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要分析的方面包括文化背景、经济发达程度、公司股权结构和会计职业发达程度;第八部分介绍了美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对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体系发展的启示,阐述的范围包括合并理论、合并范围、合并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模式和商誉的处理。
卢新宇[7](2008)在《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对国际范围内会计报表的货币表达和计量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显示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理性选择的必要性。从外币报表折算问题本身来看,其作为财务会计的难题之一,历来受到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上。由此可见,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该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新外币折算准则中,选择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现行汇率法,这种选择是否符合当代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际?能否给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益处?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问题。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包括第一章“绪论”,是本文的引言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及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以及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概念。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二章“多维理论视角下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主要是从会计目标理论、合并报表理论、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计量理论、收益理论以及金融学的汇率理论视角下分析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的指导作用,从而得出以不同的理论为依据产生的论证结果差别很大,既使在同一理论框架下也很难推导出一种绝对的选择,无法从理论上导出前后逻辑一致的结论;第三章“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国际比较”,主要介绍并评价了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实务,同时对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实务予以阐述,总结出各国外币报表折算实务非常注重折算方法的“务实”,这是对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的有益借鉴;第四章“我国现行外币报表折算准则分析与评价”,介绍了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历史沿革及我国新外币报表折算准则的主要内容,更重要是对新外币报表折算准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得出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准则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三大部分包括第五章“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现实选择”,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高潮,首先分析了我国现实环境,然后探讨了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的原则,并综合上一部分研究分析的结果得出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我国现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现行汇率法就是最佳选择,最后针对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准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朱海涛[8](2005)在《企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评价与改进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各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往往依据所提出的某一个概念,缺乏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我国目前规定外币报表折算只能使用现行汇率法一种方法已不能适应我国国外经营的复杂状况。但要制定适合国情且具有前瞻性的外币折算准则,需要把握外币报表折算的总体结构。本文在总结西方外币报表折算历史与现状,分析外币报表折算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概念框架,进而评价现行的实务,提出改进的措施。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外币报表折算的历史与现状。西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行外币报表折算实务中,各国所使用的方法及其依据有所不同。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外币报表折算的环境因素。与外币报表折算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有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经营性质、会计准则、物价变动幅度、会计目标、汇率变动对会计报表项目的真实影响程度、外汇管制程度。本文第三部分建立了外币报表折算的概念框架。参考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以会计环境导向型为基础构筑外币报表折算的概念框架:第一层次是折算环境,第二层次是折算假设和折算目标,第三层次是折算原则、折算信息质量特征、折算对象和折算报告,第四层次为折算程序与方法。本文第四部分依据概念框架对现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进行评价,评价发现:境外实体性质的子公司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兼用各种方法不符合企业发展趋势和可比性原则;现行实务中的现行汇率法使得其保持外币报表折算前财务比率的目标受到限制;现行实务中的时态法使得其达到外币报表折算后如同子公司原来就使用母公司货币进行经营一样的目标受到限制;我国目前使用的现行汇率法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想方法。本文第五部分提出改进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几点意见:现时汇率法应该成为国际外币报表折算的主要方法;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应该成为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现实选择;现行汇率法应该对外币报表的所有项目都使用期末汇率进行折算;时态法应该对外币报表的所有项目都使用其发生时的历史汇率进行折算;现行成本计量属性可以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石岩[9](2016)在《其他综合收益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一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对原准则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实现了我国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尽管新的准则体系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的理念,但并未要求在利润表当中列报其他综合收益。2009年6月11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以下简称“解释3号”),将其他综合收益概念引入我国,要求企业在利润表中增列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项目。同年12月24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16号文”)。“16号文”要求在利润表附注当中披露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项目,并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格式进行了修订。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自2009年起年度财务报告已经首次按照“解释3号”和“16号文”的规定,在其利润表中列报了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2012年6月财政部又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征求意见稿,其中第4章第32条与第33条提到了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要求将其他综合收益按照以后会计期间能否重分类进损益,分两类进行列报。2014年1月28日财政部发布经过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修订稿”),“修订稿”第33条规定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当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分类列报,并对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自2009年起的6年时间里财政部多次发文,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彰显了其他综合收益在准则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以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为背景,对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该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内容安排以及创新之处。随后以经济学收益与会计学收益概念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的内涵,通过对其他综合收益与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论述,表明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以及理论基础。然后,在借鉴其他国家准则体系当中关于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准则特点,详细的阐述了有关其他综合收益的特征、包含的项目、列报的方式、对报表间勾稽关系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并对其他综合收益单项列报与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及企业财务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综合收益,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最后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在第4章当中,以A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0年-2013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为样本,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在利润表中单项列报对投资人决策以及债权人决策的影响,以检验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再以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为样本,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对投资人决策的影响,并与前述样本的实证结果加以对比分析,考查分类列报是否会提高其他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在第5章当中以2009年-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他综合收益在财务报表中的单项列报情况进行考查。然后再以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的情况进行考查,并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研究其他综合收益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在第6章当中以A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0年-2013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为样本,采用盈余分布法进行数理推导,检验两类不同的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和频率有无明显差异,考查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产生影响,从而验证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中立性。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从收益发展的历程角度来说,综合收益的理论源于经济学收益,形成于会计学收益,是在会计学收益概念的丰富与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经济学收益互相协调的结果。理论上来讲,同净利润即:传统会计收益相比较,综合收益能够更加贴切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本质,能够更好地适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资产价值变动性极剧增加的经济现实,理论合理性与先进性更强。第二,从实证研究结果看,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能够对投资人及债权人的决策造成影响,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对信息使用者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等)开始逐渐加强对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关注度。因此,上市公司应当重视对该项目的列报与披露,准则制定机构也应当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和提高信息使用者对其他综合收益的认识水平,综合收益、其他综合收益己被财务报告使用者所接受,在净利润基础上,进一步独立披露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信息,能够更好地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符合决策有用性的目标。第三,通过对2009年-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的调查,发现其他综合收益在利润表当中的单项列报及在附注当中的披露情况不佳。但“修订稿”颁布之后,通过对2014年上市公司年报的调查,发现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从整体上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无论从错报家数占全部样本比例、错报金额、错误类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如:未按照“修订稿”要求的格式在利润表当中进行分类列报;各报表间关于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逻辑关系错误;对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以及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概念理解有误等错报的存在。第四,将2009年以前隐藏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当中的其他综合收益信息列报在利润表当中,可以使得投资人相对容易获得使用相关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信息,降低了投资人认知盈余管理的代价。财政部要求在利润表中强制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不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而且提升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本身的信息中立性,为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保障。因此,其他综合收益在利润表当中的列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为以净利润为主导的收入费用观的业绩评价体系,向以综合收益为主导的资产负债观的评价体系的过渡提供了可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对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对投资人决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与其他综合收益单项列报的实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其他综合收益在利润表中的单项列报,对于股票价格在长窗口样本下不具备相关性,在利润表附注当中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各个具体项目均不会对投资人决策造成影响。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引起了投资人的关注,能够影响投资人的决策制定。这说明,将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分类列报,将其具体项目纳入报表体系之后,确立了其在财务报表当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修订稿”的发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在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对投资人决策影响的基础上,将其他综合收益的研究领域扩展到研究其对债权人决策的影响。本文同样以2010年-2013年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建立模型考查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对债权人决策是否会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能够对债权人决策造成影响。会计信息相关性指的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该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在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当中,投资人和债权人作为企业资源的提供者是主要的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因此,本文对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相关性分析的着眼点,放在检验其是否会对投资人决策与债权人决策造成影响。第三,本文对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从列报的总体情况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总额的合计数与综合收益总额并不相等;合并资产负债表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的金额,与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合计数并不相等,这表明上市公司在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信息存在失真情况。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含:如实地表述、可稽核性和中立性,三个方面。而真实性(如实地表述)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若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其他方面的信息质量要求均无从谈起。目前国内外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充分地了解其他综合收益相关项目,并对本文实证分析过程的样本选择提供依据。第四,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频率和幅度为角度,对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中立性进行验证。本文以2010年-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总体样本,将该样本分为两类,一类为在利润表中列报了其他综合收益的样本公司、另一类为未在利润表中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样本公司,考查两类样本在盈余管理的频率和幅度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利润表中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上市公司与未在利润表中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上市公司相比,在盈余管理幅度和频率方面来看,显示出了相同的趋势,即:前者均小于后者。
张丽娜[10](2007)在《外币报表折算研究》文中提出外币报表折算是国际会计最复杂和最具争议性的技术性问题之一。随着商务和证券市场的全球化,这个问题将继续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外币报表折算的新构想。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外币报表折算概述”,解释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概念,简要介绍和评述目前四种基本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按历史演进来讲,外币报表折算曾采用过四种基本方法;流动-非流动项目法、货币-非货币项目法、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这其中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是目前世界流行的方法。第二部分“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问题与争议”,主要讨论目前外币报表折算领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包括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之争及功能货币法下产生的新问题。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子公司外币报表中财务结果和关系的保留、与合并理论的一致性、对历史成本的影响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在一致性。现行汇率法因为保持了外币报表中的财务关系而受到追捧,时态法也因为无法保持原外币报表中的财务成果而受到抨击,然而,现行汇率法却违背了合并理论和历史成本原则,也不能像时态法那样保持财务会计概念的内在一致性。为完善外币报表的折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要求使用功能货币法,试图平息外币报表折算的争议,然而,功能货币法又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包括不相容的前提、报告观、盈余管理等。第三部分“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再思考”,从会计目标、财务报表合并要求和折算调整额的性质和会计处理等方面对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辩析。“单一计量单位”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而对于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构成的集团这个主体来说,母公司货币是其计量货币的现实的最佳的选择,时态法是应采用的折算方法。从合并要求来看,时态法而非现行汇率法更符合合并目的、合并理念和合并原则等要求。从折算调整额来讲,时态法对它的性质的认识和会计处理更为明确、清晰和准确。因而,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讲,外币报表折算应采用时态法。第四部分“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新构想”,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构想。时态法应是权衡下的选择,因为与采用现行汇率法或功能货币法相比,它具有很多优势。虽然时态法不是完美的,但可以加以改善。从我国现实环境来讲,时态法也应是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分析——兼议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分析——兼议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论文提纲范文)
(3)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透视和我国折算准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视角概析 |
2.1 主要折算方法分析及其演进历程 |
2.1.1 从SFAS 8到SFAS 52的转变回顾 |
2.1.2 从SFAS 8到SFAS 52的转变动因分析 |
2.2 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理论视角概述 |
2.2.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指引和约束 |
2.2.2 资本市场理论及相关实证会计理论对折算方法的影响 |
2.2.3 汇率变动理论对于折算汇率选择的影响 |
第3章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多维视角理论透视 |
3.1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多维视角分述 |
3.1.1 汇率变动理论对折算汇率选择的逻辑推导 |
3.1.2 不同收益观下对折算损益的处理探析 |
3.1.3 会计计量模式与折算方法的耦合分析 |
3.1.4 会计的基本假设:现有折算方法反应经济非真实性验证分析 |
3.1.5 不同货币观念对折算方法的差异选择 |
3.1.6 会计目标理论:基于贝叶斯决策模型和契约理论的推导 |
3.1.7 合并报表理论:不同产权观基础上的折算方法比较 |
3.1.8 资本市场相关理论:基于资产定价模型与计价模型观基础的现有折算方法负面效应分析 |
3.2 理论分析结果与意义 |
3.2.1 多维视角理论分析结果 |
3.2.2 理论分析结果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4章 国际外币报表折算的现实分析 |
4.1 几个主要国家外币报表折算实务的现状分析 |
4.1.1 美国和加拿大:理性逻辑面纱下的功利主义折射 |
4.1.2 英国:真实与公允理念下的模糊处理 |
4.1.3 日本:功利主义至上的集中体现 |
4.1.4 几个欧洲大陆国家:弹性约束下的各行其是 |
4.2 国际外币报表折算的发展趋向 |
4.2.1 IASB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
4.2.2 国际上外币报表折算准则的未来发展路径 |
第5章 我国的报表折算现状分析和方法选择的思考 |
5.1 我国报表折算的现状分析 |
5.2 我国报表折算方法的现实选择思考和准则建议 |
5.2.1 国际实务的借鉴意义 |
5.2.2 我国的现实环境分析 |
5.2.3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准则变迁的制度交易费用分析 |
5.2.4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准则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基本理论 |
一、马克思的收益理论 |
二、产权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专业理论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财务报告目标理论 |
三、收益的经济学与会计学理论 |
四、经济后果理论 |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必要性与列报方式研究 |
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效应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 |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 |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
四、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二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项目内容 |
一、美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
三、中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
第三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
二、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描述性分析 |
三、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分项内容列报的描述性分析 |
四、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问题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实施效应的机理分析 |
一、会计的内涵本质研究:经济后果的根源 |
二、会计准则变革的效果:经济后果的演化路径 |
第二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实施效应的路径分析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
三、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
三、公司治理的调节作用 |
四、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基础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
三、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基础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基础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可能创新 |
四、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制度背景 |
二、研究外币折算准则的目的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外币折算方法综述 |
第一节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 |
一、单一交易观 |
二、两项交易观 |
第二节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
一、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
二、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 |
三、时态法 |
四、现时汇率法 |
第三节 四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比较 |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演进过程 |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比较 |
第二章 我国外币折算制度历史沿革及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新外币折算的主要内容 |
一、记账本位币的确认 |
二、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
三、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
第三节 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原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一、明确了记账本位币的定义、选择及变更的有关事项 |
二、明确了处置境外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
三、对企业外币交易中汇率选择的规定更加科学、合理 |
四、对外币投入资本的折算方法作了调整 |
五、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处理 |
六、增加了对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境外经营财务报表折算的规定 |
七、对金融企业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产生汇兑差额的处理结果提出了要求 |
第四节 我国外币折算准则与国际外币折算准则的比较分析 |
一、适用范围的比较 |
二、记账本位币与功能货币比较 |
三、外币交易的比较 |
四、财务报表折算的比较 |
五、汇兑差额的处理比较 |
六、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的处理比较 |
第三章 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对外资银行的影响: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厦门的发展现状 |
一、机构的设置情况 |
二、外资银行在厦门发展的主要阶段 |
第二节 A外资银行厦门分行外币折算案例 |
一、A外资银行概况 |
二、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特点 |
四、实施原制度时外币折算情况 |
五、实施新外币折算准则后遇到的问题 |
第三节 B外资银行厦门分行外币折算案例 |
一、B外资银行概况 |
二、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特点 |
四、实施原制度时外币折算情况 |
五、实施新外币折算准则后遇到的问题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
二、"外币折算差额"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四章 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后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外币统账制与外币分账制并行的建议 |
第二节 对不同外资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调整的建议 |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完全适应型 |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部分适应型 |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不完全适应型 |
第三节 对外资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
一、汇率风险的分类 |
二、对各种汇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发展概况 |
1.1 美国合并会计报表发展概况 |
1.2 中国合并会计报表发展概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上的差异 |
1.2.2 合并范围的差异 |
1.2.3 合并程序的差异 |
1.2.4 《企业合并准则》对子公司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规范 |
1.2.5 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差异 |
1.2.6 《企业合并准则》对合并日合并报表编制的规范 |
1.2.7 《企业合并准则》对本期增加子公司、处置子公司合并报表编制的规范 |
1.2.8 合并资产负债表的重大变化 |
1.2.9 合并利润表的重大变化 |
1.2.10 合并现金流量表的重大变化 |
1.2.11 新准则对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编制的规范 |
1.2.12 新准则对合并报表信息披露的要求 |
2 中、美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差异分析 |
2.1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分析 |
2.2 美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分析 |
2.3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分析 |
3 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差异分析 |
3.1 美国基本合并范围分析 |
3.2 我国基本合并范围分析 |
3.3 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问题 |
3.3.1 SPE的功能 |
3.3.2 SPE合并的特殊惯例和问题 |
3.3.3 SPE合并规则的最新变革 |
3.3.4 对我国上市公司合并政策的思考:企业集团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问题 |
4 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方法的差异分析 |
4.1 美国合并会计报表方法分析 |
4.2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方法分析 |
5 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外币报表折算处理的差异分析 |
6 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商誉处理的差异分析 |
6.1 美国合并会计报表商誉处理分析 |
6.2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商誉处理分析 |
7 中、美合并会计报表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
7.1 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 |
7.2 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影响 |
7.3 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
7.4 会计职业发达程度的影响 |
8 美国合并会计报表体系对我国合并会计报表体系发展的启示 |
8.1 合并理论的选择 |
8.2 合并范围的确定 |
8.3 合并方法的选择 |
8.4 外币报表折算模式的选择 |
8.5 商誉的处理 |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7)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发展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 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概念 |
1.4.1 功能货币与列报货币 |
1.4.2 外币与外币报表 |
1.4.3 汇率 |
1.4.4 外汇风险 |
1.4.5 外币折算与外币交易折算、外币报表折算 |
1.4.6 需要明确的其他相关概念 |
2. 多维理论视角下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
2.1 外币报表折算基本方法 |
2.1.1 现行汇率法 |
2.1.2 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
2.1.3 区分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 |
2.1.4 时态法 |
2.2 多维理论视角下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
2.2.1 会计目标理论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
2.2.2 合并报表理论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
2.2.3 会计基本假设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
2.2.4 会计计量理论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
2.2.5 收益理论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
2.2.6 汇率变动理论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
3.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国际比较 |
3.1 美国 |
3.1.1 SFASNo.52 出台的背景 |
3.1.2 SFASNo.52 有关外币报表折算的主要内容 |
3.1.3 对功能货币法的评价 |
3.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
3.2.1 IASNo.21 的发展历程 |
3.2.2 改进后IASNo.21 有关外币报表折算的规定 |
3.2.3 对改进后IASNo.21 的评价 |
3.3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
3.3.1 英国 |
3.3.2 加拿大 |
3.3.3 荷兰 |
3.3.4 日本 |
3.3.5 法国 |
4. 我国现行外币报表折算准则分析与评价 |
4.1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历史沿革 |
4.2 我国现行外币报表折算准则的主要内容 |
4.3 我国现行外币报表折算准则的分析与评价 |
5.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现实选择 |
5.1 我国现实环境分析 |
5.1.1 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
5.1.2 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分析 |
5.1.3 我国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反映状况分析 |
5.1.4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 |
5.1.5 会计理论环境分析 |
5.2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原则 |
5.2.1 适应现实环境原则 |
5.2.2 务实主义原则 |
5.2.3 成本效益原则 |
5.2.4 国际趋同原则 |
5.2.5 与理论的协调性原则 |
5.3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现实选择 |
5.4 完善我国现行外币报表折算准则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企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评价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企业外币报表折算的历史与现状 |
1.1 外币报表折算的历史演进 |
1.1.1 流动非流动项目法、货币非货币性项目法和时态法的先后出现 |
1.1.2 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的对立运用 |
1.1.3 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的同时推荐 |
1.2 外币报表折算的现行状况 |
1.2.1 折算汇率选择方法 |
1.2.2 折算损益确认方法 |
1.2.3 通货膨胀调整方法 |
第二章 外币报表折算的环境因素 |
2.1 影响财务会计的环境因素 |
2.2 与外币报表折算相关的环境因素 |
第三章 外币报表折算的概念框架 |
3.1 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 |
3.2 外币报表折算的概念框架 |
第四章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评价 |
4.1 国际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评价 |
4.2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评价 |
第五章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改进 |
5.1 国际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必然选择 |
5.2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现实选择 |
5.3 保持外币报表折算前后所有财务比率不变的折算方法 |
5.4 实现外币报表折算前后提供等效货币信息的折算方法 |
5.5 会计计量属性的改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其他综合收益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内容安排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其他综合收益的理论内涵与理论基础 |
2.1 其他综合收益的溯源 |
2.2 其他综合收益概念的提出 |
2.3 其他综合收益与会计信息 |
2.4 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方式及项目界定 |
3.1 引言 |
3.2 文献回顾 |
3.3 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方式 |
3.4 其他综合收益的项目界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相关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文献回顾 |
4.3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投资人决策的影响分析 |
4.4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债权人决策的影响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真实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其他综合收益单项列报信息真实性分析 |
5.3 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信息真实性分析 |
5.4 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中立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文献回顾 |
6.3 数理推导与模型设定 |
6.4 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外币报表折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外币报表折算概述 |
一、外币折算与外币报表折算 |
(一) 外币报表折算相关概念 |
(二) 外币折算 |
(三) 外币报表折算 |
二、外币报表折算的基本方法 |
(一) 流动—非流动项目法 |
(二) 货币—非货币项目法 |
(三) 时态法 |
(四) 现行汇率法 |
第二部分 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问题与争议 |
一、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争 |
(一) 子公司外币报表中财务关系和结果的保留 |
(二) 与合并理论的一致性 |
(三) 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
(四)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在一致性 |
(五) 现行汇率法的胜利 |
二、功能货币法 |
(一) 功能货币法概述 |
(二) 功能货币法下外币报表的折算 |
(三) 功能货币法下产生的新问题 |
第三部分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 |
一、从会计目标看功能货币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 |
(一) 合并报表面向的信息使用者与合并报表的作用 |
(二) 功能货币的选择 |
(三)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 |
二、财务报表合并要求与外币折算方法的选择 |
(一) 财务报表合并目的与外币折算方法的选择 |
(二) 财务报表合并理念与外币折算方法的选择 |
(三) 财务报表合并原则与外币折算方法的选择 |
三、折算调整额的性质和会计处理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 |
(一) 折算调整额的性质和会计处理 |
(二)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 |
第四部分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新构想 |
一、时态法—权衡下的选择 |
(一) 时态法的优势 |
(二) 对时态法质疑的回应 |
二、建立在时态法上的新构想 |
(一) 对时态法的改进 |
(二) 改善后的时态法下外币报表折算的程序 |
三、对我国新外币报表折算准则的思考 |
(一)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
(二) 外币报表折算的程序 |
(三)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分析——兼议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分析——兼议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J]. 孙菊生,喻立勇. 当代财经, 1998(01)
- [2]试论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J]. 喻立勇,喻立忠. 会计研究, 1998(07)
- [3]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理论透视和我国折算准则研究[D]. 丁方飞. 湖南大学, 2005(02)
- [4]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D]. 史开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D]. 李春荣. 厦门大学, 2009(11)
- [6]中、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比较研究[D]. 魏会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9)
- [7]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研究[D]. 卢新宇. 山西财经大学, 2008(S2)
- [8]企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评价与改进研究[D]. 朱海涛. 东南大学, 2005(02)
- [9]其他综合收益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实证研究[D]. 石岩. 吉林大学, 2016(08)
- [10]外币报表折算研究[D]. 张丽娜.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