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选择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

多项选择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

一、多项选择题的类别与求解(论文文献综述)

邹京琪[1](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初探》文中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目标,科学推理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科学思维中的重要内容,是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本文在研读相关文献、吸收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科学推理能力的有关概念,并且将科学推理分为守恒推理、比例推理、控制变量推理、演绎推理、组合推理五大类;界定了科学交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选取JL中学高二年级阶段测试卷,对学生答题样本进行了文本分析,得出学生的科学推理水平总体良好,但不同推理类型的表现不均衡,且各分数段学生在依据、方式、思路三大推理要素中出现不同倾向性的失误。第三,结合理论探讨的结果和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提出了对话、科学阅读、视听媒介、数据表达、文字表达五种科学交流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形式,并给出了相应实施原则。第四,根据调查研究的结论以及探讨的科学交流形式与实施原则,以《互感与自感》、《交变电流》为课题,完成了科学交流用于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中《互感与自感》在三个班级展开了教学实践。最后,针对以上教学实践,采用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了实践效果分析,为高中物理课堂融入科学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提供参考。

叶阳[2](2020)在《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文中指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重要的学习评价项目,为物理研究领域发掘人才。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动大学与中学的物理教学改革的衔接。这两类竞赛考试的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竞赛对于基础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关于这两类考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所关注的方向都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予以充分重视。本文以2014-201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31届至第35届)试题和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第九届至第十三届)试题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入手,简要分析近五年全国竞赛试卷与上海市竞赛的十套试卷真题的解题思路,从中可以了解这两类考试在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然后再从试题的考试大纲、实验题的设计以及应用性等三个方面比较它们各自的题型特点,找到相关的知识和联系。比较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从认知发展结构的角度解构试题的复杂性、认知度以及对物理知识、规律的不同层次要求。具体的步骤是将两类竞赛试题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分类解析,从中发现试题设计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试题考查的不同侧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竞赛和上海市竞赛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国竞赛和上海市竞赛在考查内容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力学和电学的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难度上都要高于光学、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的要求。光学、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的题目更加侧重于基础的概念、基本的性质,较少涉及复杂的推导和计算,但是这方面的内容经常与物理前沿发展密切相关。2.从两类竞赛解题思路的分析上看,全国竞赛试题中的物理模型比较新颖,具体计算相对复杂,注重考查物理知识、方法的综合与拓展。而上海竞赛试题中大部分题型偏向基础,较少的试题解题过程步骤多,难度大,上海竞赛更倾向于考查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和运用。3.从SOLO分类的结构层次上,全国竞赛试题分布则主要在多因素结构层次和关联结构层次,少部分内容属于单一因素结构层次。上海市竞赛的试题主要分布在单一因素结构层次和多因素结构层次,少量有难度的题会出现在关联结构层次。全国竞赛试卷的难度整体上要高于上海市竞赛的难度,更加着重于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形下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两类物理竞赛试题进行对比研究,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物理竞赛的相关内容,能让师生把握竞赛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规律的考查情况,能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助力竞赛教学与备考。

周云[3](2020)在《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考试机构的责任不仅仅是开发考试,还要证明对考试结果解释和使用的有效性,也就是效度。效度是评价考试开发质量的核心指标。论文以美国SAT考试作为研究对象,以SAT历次改革与效度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研究。以2014年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为研究重点,通过凯恩(Kane)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对SAT考试开发进行效度验证。在总结SAT考试开发特征的基础上,思考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效度理论的发展对教育心理测量标准和考试改革都有影响作用。通过对SAT历次改革分析发现,当SAT考试的效度验证模式没有及时跟上最新的效度理论时,SAT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就会引起质疑。2014年新一轮SAT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地高中毕业生没有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本研究介绍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形成路径和内涵,明确了对SAT考查目标的认识。然后通过介绍SAT考试的测量目标、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论述SAT考什么和怎么考两个问题。并通过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的解释论证框架,梳理要实现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目标,SAT考试要收集的证据。最后根据效度论证框架和SAT考试开发的逻辑过程,验证新一轮改革的SAT考试开发能否真正收集到考试分数预期解释的证据,也就是SAT考试能否有效测量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这一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开发总体上是有效的。SAT考试的基于证据的目标确立,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和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使得SAT考试从目标到结果呈现都有理有据,证据层层传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由于SAT是一个商业化的考试,成本—效益的追求导致其考查形式单一,能测量的学术能力相对有限。相比于SAT考试,我国的高考评价体系设计多了一层价值引导,考查内容更丰富,考查方式也更加多样,这同时也增加了我国高考开发的难度。但是,考试效度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必然会影响高考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落实的有效性。因此我国高考评价体系应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以此提高考试开发的效度。通过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提高考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戴一飞[4](2014)在《法律硕士联考二十年:制度回顾与政策反思》文中认为回顾法律硕士联考制度二十年的形成与发展,追问这项考试究竟该"考什么"和"怎么考"两大核心问题,揭示出考试内容在自洽性方面的欠缺。基于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兼具选拔性、专业性、复合性以及职业性等特征,应当对其采取分类考试和分类命题的做法,(非法学)试卷定位于能力倾向测验,效法LSAT或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考查一般能力,考核内容无涉法律专业知识,(法学)试卷定位于成就测验,采用"司法考试化"的命题路径。法硕联考应力图在制度上形成对我国法学教育中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呼应与衔接。

练冬兰[5](2019)在《国际数学测评TIMSS-A的中国本土化实证研究》文中指出TIMSS与PISA是国际上两个重要的学业成就评价研究项目,是当代教育测量的权威代表.TIMSS测评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并实施,包含TIMSS(4/8年级)与TIMSS-A(12年级)两大系列.其中,TIMSS-A系列是中学毕业班学生参加的高中测评,只有高中数学与物理两科,国际上唯一一个以未来期望进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职业领域的学生为对象,测量其将来成为新一代科学家或者工程师所需数学、物理准备的测评项目.迄今TIMSS-A数学只在1995年、2008年、2015年展开了测评,主要测查学生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即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所使用的测量评价理论、技术和方法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然而,中国大陆至今还未正式参加过TIMSS-A数学测评项目.中国学生在TIMSS-A数学测评试题的表现如何?TIMSS-A数学测评对于目前我国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有何借鉴性意义?这既是思考本论文的直接起因,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以“如何利用TIMSS-A的试题对中国学生进行调查”为线索进行展开研究.经文献分析发现,IEA尚未完整公布TIMSS-A数学试题,且国内外对TIMSS-A数学测评试题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TIMSS-A数学测评的评价框架与试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重组TIMSS-A数学测评公开试题,选取广州市不同等级层次的七所高二理科班1295名学生进行测试,实施中国(广州)本土化实证调查.通过对题目的编码分析、图表统计等方式对施测后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学生的性别、学校间学生的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并从代数、几何、微积分三个内容维度进行认知方面的国际比较,从而多角度地观察我国学生在TIMSS-A数学试题中的表现.最后,对TIMSS-A数学测评与我国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进行比较,提出研发适合我国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工具的相应措施.研究发现:1.本文重组的TIMSS-A数学测评公开试题有一定的有效性.每份题册的信度以克伦巴赫a系数为指标,测得每份题册a系数在768.0803.0之间,说明测试题册的信度很好;通过计算各部分与题册间的相关系数来判断测试卷的结构效度,最终得到各部分对题册总分之间的相关为**746.0到**912.0之间,表明该测验题册的结构效度良好;题册总分的区分度值集中在51.041.0之间,说明测试适区分度较好;学生在题册1、题册2、题册3、题册4上的正确率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4份题册难度上无本质区别,题册符合TIMSS-A数学测评的要求,表明本文设计测试题册方法的合理性.2.广州学生在TIMSS-A数学测评的表现.(1)学生成绩与其学校层级正相关,学校层级越优,学生成绩越好,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广州学生平均正确率61.39%高于国际平均正确率42.95%.(2)从内容维度来看,代数领域表现最好、微积分领域最差;从认知维度来看,理解领域最好,应用领域较弱;从现实情境问题来看,学生解决TIMSS-A数学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水平不高.(3)从性别角度来看,示范性高中男女生在内容和认知维度上表现相差不大;省一级和市一级高中女生平均正确率高于男生.3.TIMSS-A数学测评是STEM学科素养测评,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及其三个表现水平有着共通之处。

张芳妮[6](2020)在《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范围从空间上来看,可微到一颗基本粒子,小到一粒尘埃,大到宇宙万物。从研究领域上来看,它涉及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力学部分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是学好高中物理其它部分的重要保障,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而“受力分析”又恰恰是力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高一学生往往是从此处开始产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畏难心理,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论文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等。其次,探讨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主要通过专项试题测验的方式考查了高一学生在受力分析中所产生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归因,并划分为三种类别:(1)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对几种常见力的认识不够深刻;(2)缺乏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常常忽视或不能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等。然后,结合教学实践,重点研究了高中生物理受力分析学习困难转化的教学策略,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受力分析的指导思想;(2)受力分析的基本内容;(3)受力分析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4)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假设法、整体法、隔离法等;(5)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等。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了相关结论,也谈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今后展望。

丁霞[7](2012)在《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组卷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学活动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的考试环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考试都采用自动组卷系统出题。自动组卷系统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考试方式,提高试卷命制工作的效率。自动组卷问题是一个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参数优化问题,而自动组卷的效率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组卷算法和试题库的设计。为了提高试卷质量,增加考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改变传统的命题方式,搭建一个全面、科学、合理化的试题库,并在已生成的试题库中根据教师和教学要求,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抽取试题,自动生成试卷。论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组卷算法的研究现状做了广泛的调研,经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对不同的组卷算法分析比较,采用了改进的遗传算法作为组卷策略,以功能强大的Visual C++6.0作为开发工具,基于Access2003数据库,实现了自动组卷系统。最后进行了功能测试和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组卷系统无论是在组卷成功率还是在组卷所耗时间上都明显优于传统的组卷算法。系统界面友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出题组卷效率。

吉宇[8](2021)在《融入句法关系的阅读理解多项选择答题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器阅读理解作为自然语言理解的关键任务,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意义在于使机器具有理解文本语义的能力。本文重点关注机器阅读理解中的多项选择题任务,即给定文章、问题和选项,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从多个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然而这些选项通常不是直接来自文章片段,其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或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存在更艰巨的挑战。因此,本文旨在面向高考阅读理解中的多项选择题进行研究,主要的工作及成果如下:针对缺少中文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数据集的问题,本文收集了2005-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选择题,并人工标注部分候选句。针对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中文章长且涉及多步推理致使候选句抽取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块联合的候选句抽取模型。该模型首先融合选项与问题所涵盖的信息使其语义完整,其次针对正负样本不均衡现象在微调预训练模型中采用Focal Loss作为损失函数,在训练时推动模型更加关注于困难样本,降低简单负例的学习度;并通过TF-IDF递归式抽取多跳推理问题中的候选句;最后为避免信息冗余现象,结合无监督方式进一步筛选模型预测结果。在高考阅读理解候选句数据集上F1值提升3.44%,在下游答题任务中较全文输入时提高3.68%,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针对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文章中复杂的语义关系,及部分题目中的选项重点考察细节分析能力,即选项所阐述内容大部分成立,只因“修饰词”、“主客体”或“句法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选项表述含义与候选句内容不符。为增强模型细节信息的捕捉能力,且使候选句对于选项更具有针对性,本文首先将四分类的选择题转化为二分类的判断题,其次将上述抽取出的候选句与对应选项采用Stanfordcore NLP分别进行句法解析,并构建对应的句法邻接矩阵图,最后在BERT对输入进行编码的基础上融入句法关系的表示信息,该方法在高考数据集上得到了有效提升。最后基于上述方法设计并实现了阅读理解多项选择答题系统。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1)构建了高考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数据集及候选句数据集;(2)提出了一种机器阅读理解中候选句抽取的方法,提升了候选句抽取的F1值;(3)提出了一种融入句法关系的阅读理解答题模型,提升了模型捕捉细节的能力,增强了语义表示。

杨焕云[9](2011)在《赠送、试用试销样品的财税处理》文中认为在商品品质比较复杂、描述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凭样品交易相对可信,所以这种模式在现实中经常被用到。另外,以各种方式给客户提供一些样品也有利于打开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等。制造业企业对外提供样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笔者分别对其会计与税务处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冯小燕[10](2019)在《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高考文理不分科及“3+3考试”为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它给课改专家、命题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生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恰逢以核心素养引领的修订版课标将全面实施,一线数学教师能否领悟四基、四能、三会、六素养等课标的要领?学生能否适应教、学、考同时改革的现实?本学位论文致力于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希望能为教与学适应文理不分科改革的高考数学做点铺垫性工作,为推进中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量.本学位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以2013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文、理卷为样本,深入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探索其对文、理要求有差异的地方是如何进行调整的,合理预测这些调整对未来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全国卷命题的影响.其次,以20172018年高考数学浙江卷为样本,从考试内容、命题方式、试题难度、能力要求四个维度,探讨浙江卷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要求上的区别与联系,提取浙江卷值得借鉴之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以编制或改编的试题案例为依托,从考试内容、命题方式、试题难度、素养考查四个方面预测未来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全国卷的命题趋势.本研究在宏观上,大胆预测了未来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数学全国卷在试卷结构上将做出“入口偏向文科,中间界于文理之间,出口偏向理科”的调整;在微观上,总结了考试内容的变化,关注了命题方式的创新,分析了试题难度的调整,对比了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区别.研究中列举了28道例题,编制或改编了21个试题案例,希望能为命题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生提供参考.

二、多项选择题的类别与求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项选择题的类别与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实施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实施路径
    1.4 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2章 科学交流用于提高科学推理能力的理论探讨
    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科学推理
    2.2 科学推理能力
        2.2.1 科学推理能力及其内涵
        2.2.2 科学推理能力的分类
        2.2.3 科学推理能力有关研究的综述
    2.3 科学交流
        2.3.1 科学交流的界定
        2.3.2 科学交流的形式
        2.3.3 有关科学交流研究现状的综述
    2.4 能力结构理论
第3章 JL中学高二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水平的调查分析与启示
    3.1 调查的设计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样本的选取
    3.2 调查的实施与结果
        3.2.1 选择题调查实施与结果
        3.2.2 计算题调查实施与结果
    3.3 结果分析与启示
        3.3.1 调查可靠性分析
        3.3.2 结论与启示
第4章 科学交流用于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探讨与初步实践
    4.1 科学交流应用于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形式和原则探讨
        4.1.1 科学交流形式的选取
        4.1.2 应用科学交流的原则探讨
    4.2 科学交流用于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初步实践与案例分析
        4.2.1 初步实践概述
        4.2.2 案例1——《互感与自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4.2.3 案例2——《交变电流》教学设计
        4.2.4 初步实践的评价与反思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
附录A 高二年级十月联合学情调研
附录B 期中调研测试卷的计算题第18题原文及解答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开展与推广情况
        1.1.2 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的开展与推广情况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内容分析法
        1.3.3 SOLO分类评价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分类标准
    2.1 文献综述
        2.1.1 解题方法和技巧型
        2.1.2 题型归纳与分析型
        2.1.3 知识模块分类型
        2.1.4 单套试卷评述型
    2.2 SOLO分类理论基础
第3章 学科知识体系分析比较
    3.1 试卷解析
        3.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
        3.1.2 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分析
        3.1.3 试题分析总结
    3.2 试题对比研究
        3.2.1 考试大纲
        3.2.2 实验题
        3.2.3 应用性
第4章 SOLO分类分析比较
    4.1 试题的SOLO分类及示例
        4.1.1 扩展抽象结构层次
        4.1.2 关联结构层次
        4.1.3 多因素结构层次
        4.1.4 单一因素结构层次
    4.2 试题的SOLO分类层次统计
        4.2.1 全国竞赛试卷SOLO层次分类统计
        4.2.2 上海市竞赛试卷SOLO层次分类统计
    4.3 试题的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4.3.1 全国竞赛试卷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4.3.2 上海市竞赛试卷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4.3.3 综合对比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学科知识体系上
        5.1.2 认知发展结构上
    5.2 研究启示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3)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拓展高考研究者的国际视野
        1.1.2.2 了解SAT考试开发的流程和质量
        1.1.2.3 关照本土实践,为我国高考评价提供借鉴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何为SAT
        1.2.2 考试开发
        1.2.2.1 考试开发的定义和流程
        1.2.2.2 考试开发的测量学指标
    1.3 文献综述
        1.3.1 文献检索说明
        1.3.2 国内高考效度研究现状
        1.3.3 国内对SAT考试的研究现状
        1.3.4 国外对SAT考试发展及效度验证研究的现状
        1.3.4.1 SAT考试发展研究
        1.3.4.2 不同模式下的SAT效度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1.5 研究价值
        1.5.1 学术价值
        1.5.2 应用价值
第2章 效度理论的发展及对SAT改革的影响
    2.1 效度及效度验证
        2.1.1 效度验证对象
        2.1.2 效度验证模式
    2.2 效度概念的演化
        2.2.1 效标效度发展时期
        2.2.2 分类效度发展时期
        2.2.2.1 内容效度
        2.2.2.2 构念效度
        2.2.3 整体效度发展时期
        2.2.4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时期
    2.3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的效度思想
        2.3.1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2.3.2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效度概念的发展
    2.4 效度理论的发展对SAT改革的影响
        2.4.1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考试机构的诞生
        2.4.2 SAT考试诞生:天资可以测量
        2.4.2.1 SAT考试的诞生
        2.4.2.2 哈佛大学奖学金项目的证据
        2.4.2.3 有效的大学预测补充工具
        2.4.3 SAT第一次改革:增加学业测试作为补充
        2.4.3.1 SAT考试的发展和完善
        2.4.3.2 触发事件:哈佛评论的质疑
        2.4.3.3 改革举措:考试一分为二
        2.4.4 SAT第二次改革:增强内容一致性
        2.4.4.1 分类效度理论的出现
        2.4.4.2 触发事件:阿特金森的发难
        2.4.4.3 改革举措:考试、课程和教学相一致
        2.4.5 SAT第三次改革:重新设计满足升学和就业准备的考试
        2.4.5.1 与新的教育目标相匹配
        2.4.5.2 关键人物:科尔曼
        2.4.5.3 改革举措:证据收集
    2.5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2.5.1 新一轮SAT的效度检验模式
        2.5.2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第3章 SAT考查目标: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
    3.1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定义
    3.2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形成的路径
        3.2.1 成功标准项目:大学学习准备标准
        3.2.2 文凭项目:高中毕业基准
        3.2.2.1 文凭项目发起的背景
        3.2.2.2 高中毕业基准的研制过程
        3.2.2.3 文凭项目发起的行动议程
        3.2.3 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
        3.2.3.1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行动的背景
        3.2.3.2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采用
        3.2.3.3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特点和内容
        3.2.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锚标准
    3.3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提升为国家教育目标
    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内涵
    3.5 构成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四个“关键”维度
第4章 SAT收集的证据:考试内容和形式
    4.1 SAT的测量目标
    4.2 SAT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4.2.1 SAT考试内容结构
        4.2.2 SAT各部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4.2.2.1 SAT阅读考试
        4.2.2.2 SAT语法考试
        4.2.2.3 作文考试(可选)
        4.2.2.4 SAT数学考试
        4.2.3 SAT考试的总体框架
    4.3 SAT考试的分数报告
        4.3.1 SAT考试分数报告构成
        4.3.2 SAT考试分数合成方式
        4.3.3 SAT分数报告的呈现方式
        4.3.4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和预期用途
        4.3.4.1 评估学生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情况
        4.3.4.2 大学入学决定和大学课程安排
    4.4 SAT收集的证据
        4.4.1 SAT考试分数解释的逻辑过程
        4.4.2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框架
        4.4.3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
        4.4.3.1 设计推断证据
        4.4.3.2 评分推断证据
        4.4.3.3 概化推断证据
        4.4.3.4 外延推断证据
        4.4.3.5 内涵推断证据
        4.4.4 SAT效度论证框架:SAT要收集的证据
第5章 SAT证据收集的有效性:考试开发效度验证
    5.1 SAT考试开发过程
        5.1.1 SAT考试开发指导原则
        5.1.2 SAT考试开发流程
    5.2 设计推断的效度论证
        5.2.1 假设1:考试内容规范与考试测量目标一致
        5.2.1.1 SAT考试设计关键特征与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5.2.1.2 考试内容规范与SAT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5.2.2 假设2:考试内容领域与课程标准一致
        5.2.2.1 阅读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5.2.2.2 语法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5.2.2.3 数学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5.2.3 假设3:试题内容规范与考试内容规范一致
        5.2.3.1 SAT考试试题开发
        5.2.3.2 SAT考试内容评审
        5.2.4 假设4:试题质量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
    5.3 评分推断的效度论证
        5.3.1 假设5:评分规则是适当的
        5.3.1.1 SAT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方式
        5.3.1.2 SAT考试的评分方式
        5.3.2 假设6:原始分转化为量表分数的模型与观察数据是拟合的
        5.3.2.1 量表的设计
        5.3.2.2 量表的研究
    5.4 概化推断的效度论证
        5.4.1 假设7:试题是样本的有效单元
        5.4.1.1 SAT考试试题编码
        5.4.1.2 试题考查的内容领域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5.4.1.3 试题考查的关键特征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5.5 外延推断的效度论证
        5.5.1 假设8:概化全域覆盖的内容领域与目标领域相一致
        5.5.1.1 概化全域的内容种类与目标领域一致
        5.5.1.2 概化全域的内容覆盖范围与目标领域一致
    5.6 内涵推断的效度论证
        5.6.1 假设9:考生分数结构能够反映考试要求考查的结构内涵
        5.6.1.1 考试考查的子维度分数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5.6.1.2 考试考查的跨学科主题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6.1 SAT考试开发效度验证结论
    6.2 SAT考试主要特征
        6.2.1 基于证据的考试目标的确立
        6.2.1.1 美国的证据文化
        6.2.1.2 SAT考试目标确立的证据基础
        6.2.2 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
        6.2.2.1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程序
        6.2.2.2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规范
        6.2.3 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方式
    6.3 SAT考试与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比较
        6.3.1 为什么考:“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一核”
        6.3.2 考什么:“七个子维度”和“四层”
        6.3.3 怎么考:“一级”和“四翼”
        6.3.4 考查载体:情境确定和不确定
        6.3.5 比较结论
    6.4 SAT考试改革和开发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
        6.4.1 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6.4.2 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
        6.4.3 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SAT阅读考试内容规范表
    附录 B SAT阅读考试内容领域
    附录 C SAT语法考试内容规范表
    附录 D SAT语法考试的内容领域
    附录 E SAT数学考试内容规范表
    附录 F SAT数学内容领域
    附录 G 分测验分数转换量表
    附录 H 子维度分数转换量表
    附录 I 主题分数转换量表
    附录 J SAT样卷
致谢

(4)法律硕士联考二十年:制度回顾与政策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法硕联考现行模式的形成与发问
    (一)考什么
        1. 知识抑或能力
        2. 科目
    (二)怎么考
        1. 题型
        2. 命题思路
三、法硕联考的定位问题与改革建议
    (一)定位:复合型与专门型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的选拔性考试
    (二)改革建议:分类考试、分类命题(1)
        1. 法硕联考(非法学)与法硕联考(法学)是两种性质的考试
        (1)法硕联考(非法学)定位于能力倾向测验
        (2)法硕联考(法学)定位于成就测验
        2. 分类命题
        (1)法硕联考(非法学)可效法LSAT或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无涉法律专业知识
        (2)法硕联考(法学)可延续现行做法,采用“司法考试化”的命题思路
四、结语

(5)国际数学测评TIMSS-A的中国本土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TIMSS-A数学测评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介绍
    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2.4 述评
第三章 TIMSS-A数学测评框架与工具
    3.1 TIMSS-A数学测评框架结构
    3.2 TIMSS-A数学测评试题分析
第四章 TIMSS-A数学测评公开试题分析与重组
    4.1 测试题册内容的确定
    4.2 设计题册所面临的问题
    4.3 设计题册与原始题册的差异性比较
    4.4 正式题册的形成
第五章 调查设计
    5.1 被试
    5.2 工具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六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6.1 测评工具的有效性
    6.2 测评成绩统计
    6.3 能力差异分析
    6.4 学校差异分析
    6.5 性别差异分析
    6.6 趋势试题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TIMSS-A数学测评成绩的国际比较
    7.1 代数领域的认知分析
    7.2 微积分领域的认知分析
    7.3 几何领域的认知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TIMSS-A视角下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
    8.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
    8.2 TIMSS-A数学测评是STEM学科素养测评
    8.3 TIMSS-A测评对我国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启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设计题册与原始题册的差异性比较数据
附录2 :国际性比较学生作答情况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问题的方法
        1.2.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2.3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2.4 韦纳的归因理论
第3章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学困因子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内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准备
        3.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3.2 试题的编制与评价标准
    3.4 调查结果的统计
        3.4.1 测试总体情况的统计
        3.4.2 测试卷的各题作答情况统计
    3.5 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4章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的解决策略研究
    4.1 物体受力分析的指导思想
    4.2 物体受力分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4.2.1 几种常见的力
        4.2.2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4.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分析
        4.3.1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4.3.2 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4.4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4.4.1 假设法
        4.4.2 整体法
        4.4.3 隔离法
    4.5 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组卷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组卷的评价体系与建模
    2.1 组卷的基本原则
    2.2 试题属性指标体系
    2.3 试卷的质量衡量指标
        2.3.1 信度
        2.3.2 效度
        2.3.3 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2.4 组卷问题的数学建模
第三章 自动组卷算法研究
    3.1 几种常用的组卷方法
    3.2 遗传算法理论
        3.2.1 遗传算法的特点
        3.2.2 遗传算法的运算流程
    3.3 自动组卷算法设计
第四章 自动组卷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4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4.4.1 用户管理模块
        4.4.2 科目管理模块
        4.4.3 试题库管理模块
        4.4.4 试卷生成模块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的基本概念
        5.1.1 测试的目的
        5.1.2 测试的方法
    5.2 系统测试方案
        5.2.1 功能测试
        5.2.2 系统测试
    5.3 测试总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融入句法关系的阅读理解多项选择答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任务分析及数据集构建
    2.1 任务描述
    2.2 任务难点及问题分析
        2.2.1 候选句抽取任务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2.2.2 基于句法关系融合表示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2.3 数据集构建
        2.3.1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选择题数据集
        2.3.2 候选句数据集
    2.4 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模块联合的阅读理解候选句抽取
    3.1 候选句抽取模型
        3.1.1 选项改写模块
        3.1.2 候选句抽取模块
        3.1.3 TF-IDF递归抽取模块
        3.1.4 候选句筛选模块
    3.2 答题模型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基线模型性能比较
        3.3.2 候选句抽取消融实验
        3.3.3 候选句抽取效果验证
        3.3.4 K与m参数对候选句抽取实验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句法关系融合表示的阅读理解答题模型
    4.1 融入句法关系的阅读理解答题模型
        4.1.1 答题模型标签转换
        4.1.2 句法图构建
        4.1.3 句法矩阵与答题模型融合
    4.2 标签再次转换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阅读理解多项选择答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分析
    5.2 系统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开发环境
        5.3.2 模块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赠送、试用试销样品的财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偿赠送
二、试用或试销样品变价销售
三、回收后报废

(10)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把握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势
        1.2.2 提出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1.2.3 引导高中学生学习的方向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文理不分科
        1.4.2 文理不分科视角
        1.4.3 数学科高考命题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焦文理科的高考命题差异的研究综述
    2.2 聚焦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2.3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综述
第三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以全国Ⅰ卷为例
    3.1 考试内容差异对比
    3.2 命题方式差异对比
    3.3 试题难度差异对比
    3.4 能力要求差异对比
第四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的案例研究——以浙江卷为例
    4.1 考试内容研究
    4.2 命题方式研究
    4.3 试题难度研究
    4.4 能力要求研究
第五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
    5.1 考试内容变化趋势研究
    5.2 命题方式创新趋势研究
    5.3 试题难度控制趋势研究
    5.4 核心素养考查趋势研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对高考数学试题命制的建议
        6.2.2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6.2.3 对高中数学学生学习的建议
    6.3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附录1:2013~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
附录2:2017~2018 年高考数学浙江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多项选择题的类别与求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初探[D]. 邹京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D]. 叶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D]. 周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法律硕士联考二十年:制度回顾与政策反思[J]. 戴一飞. 政法论坛, 2014(06)
  • [5]国际数学测评TIMSS-A的中国本土化实证研究[D]. 练冬兰. 广州大学, 2019(01)
  • [6]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D]. 张芳妮.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组卷系统研究与实现[D]. 丁霞. 长安大学, 2012(07)
  • [8]融入句法关系的阅读理解多项选择答题技术研究[D]. 吉宇. 山西大学, 2021(12)
  • [9]赠送、试用试销样品的财税处理[J]. 杨焕云. 财会月刊, 2011(16)
  • [10]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D]. 冯小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多项选择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