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ТГ106型4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论文文献综述)
А.Г.Иоффе,田睿[1](2015)在《俄罗斯内燃机车制造业90年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表明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内燃机车批量生产并投入运用的国家,其内燃机车制造业至今已经历了90余年的发展历程。文章回顾了俄罗斯内燃机车的制造历史,介绍了不同时期代表车型的研制背景和设计特点。
韩才元[2](1984)在《美、英、法、苏等国的液力传动干线内燃机车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文中指出 1982年以来,我们在一些报刊和文件上经常看到阐述这个问题的文章。有的文章论之有据,述之有理,使人得益不浅。也有的文章不顾历史,下了一些没有充分根据的断语,致使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志信以为真,从而对我国内燃牵引的发展起了不良影响。例如,有的文章这样写道:“国外经过多年实际运用对比,由于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传动效率低、油耗大、列车起动和加速慢、降低铁路输送能力等原因,美国于七十年代初即宣布停止使用;法国和英国也决定不再生产这种传动方式的内燃机车了。”但是,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实际原因是否真如此呢?这里我们根据国外报导,将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苏联决定停止生产干线液
陈政[3](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张岩[4](2008)在《新世纪内燃机车的新发展和新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分析研究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内燃机车市场形成的新格局,欧洲五大公司、北美两大公司和独联体国家4家工厂内燃机车(自力机车)研制方面的新发展,国外对老旧内燃机车翻新改造方面的技术措施;综合归纳了国外内燃机车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关于新时期我国内燃机车发展新对策的建议。
本刊编辑部[5](1986)在《当代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对于采用柴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车前途究竟如何,全世界都极为关注。事实表明,世界铁路内燃化并未停止,发展速度也并未延缓。近年来,世界内燃机车的生产继续发展,保有量持续增长,发展了许多新技术,出现了许多新型机车和新型柴油机,从而使当代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韩才元[6](2000)在《中国国家铁路热力机车50年》文中研究指明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 5 0年来国家铁路热力机车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叙述了 5 0年来蒸汽机车工业从修理、仿制、改造到自主开发 ,生产从小批量到大批量 ,牵引动力从开始制造到鼎盛时期 ,到逐渐淘汰 ,到行将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 ;介绍了生产开发的蒸汽机车型号及主要特性参数 ;介绍了 40年来内燃机车数量从无到有 ,批量从小到大 ,技术水平从低到高 ,从进口到出口 ,在机车总保有量中的比例从零到 6 5 9% ,在完成铁路运输任务中的比例从零到 6 8 0 %的过程和生产、开发三代内燃机车的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 ;同时 ,介绍了第四代内燃机车开始开发的情况以及内燃动车组的发展运用情况 ;最后 ,还列出了主要蒸汽机车和三代内燃机车技术参数概要表。
顾永麟[7](1986)在《苏联的干线内燃机车制造厂及其产品》文中研究指明 苏联是制造干线内燃机车最早的国家。它于1924年制成的1000马力(T36kW)(?)1型机车是世界上第一台干线内燃机车(图1)。该车于同年11月完成了试运转,第二年1月16日就从列宁格勒牵引货物列车到莫斯科。苏联是内燃机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到1985年,干线和调车内燃机车的总保有量已经达到57000余节。
韩才元[8](1979)在《双柴油机C′C′轴式无中间传动箱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发展》文中认为 自1975年开始,我国对双柴油机C′C′轴式无中间传动箱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特别是对主传动系统的结构布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设计。1977年,资阳内燃机车厂造出了我国第一台采用这种传动系统的(45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并投入了线路运用试验。这种机车的主传动系统结构简单,部件少,机械加工量省,成本低,传动效率较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此至今还存在种种不
内燃机车技术情报网[9](1976)在《国外制造的几种单机4000马力和4000马力以上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题录索引)》文中指出
王经唆[10](1980)在《内燃机车功率等级的划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国外内燃机车功率等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近期和不久将来的国内运输要求,以及内燃机车制造及运用的现状,详细论述了我国货运内燃机车、客运内燃机车和调车内燃机车的功率等级,并提出在客运内燃机车和调车内燃机车上采用液力传动的看法;另外,还简略论述了如何从现有内燃机车的基础上发展这个功率等级的具体意见。
二、苏联ТГ106型4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ТГ106型4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论文提纲范文)
(3)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产业创新系统 |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
2.2 历史友好模型 |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
2.2.2 理论基础 |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
3.1 蒸汽机车时代 |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3 小结 |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2.7 小结 |
3.3 电力机车时代 |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3.8 小结 |
3.4 高速铁路时代 |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4.7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知识层面 |
4.1.2 技术层面 |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
4.2.3 组织类型 |
4.2.4 出口活动 |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国家政策 |
4.3.2 铁路企业规模 |
4.3.3 企业研发 |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研发合作环境 |
4.4.2 服务环境 |
4.4.3 大气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
5.5 产业动力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内容 |
6.2 建议 |
6.2.1 技术创新方面 |
6.2.2 技术扩散方面 |
6.2.3 体制改革方面 |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世纪内燃机车的新发展和新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世界内燃机车市场的新格局 |
3 国外内燃机车产品的新发展 |
3.1 欧洲五大公司的新型内燃机车 |
(1) 阿尔斯通公司运输部 (Alstom TransportSA) |
(2) 庞巴迪公司运输部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
(3) 西门子公司运输部 (Siemen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
(4) 沃斯洛赫公司 (Vossloh AG) |
(5) 福伊特机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Voith Turbo Lokomotivtechnik GmbH&Co.KG) |
3.2 北美三大公司的新型内燃机车 |
(1)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运输部 (GE TS) |
(2) 美国EMD公司 |
(3) 加拿大铁路动力复合技术公司 (RailPower Hybrid Technologies Corp.) |
3.3 独联体国家的新型内燃机车和燃气轮机车 |
(1) 俄罗斯科洛姆纳机车厂 (联合股份公司) |
(2) 俄罗斯布良斯克机器制造厂 (工程公司) |
(3) 俄罗斯柳迪诺沃内燃机车制造厂 |
(4) 俄罗斯全俄机车车辆设计工艺科学研究院 |
(5) 乌克兰鲁岗斯克内燃机车制造厂 |
4 国外内燃机车的翻新改造 |
4.1 翻新改造的目标 |
4.2 翻新改造的措施 |
4.3 翻新改造的效果 |
5 国外内燃机车发展的新特点 |
(1) 新型内燃机车百花齐放 |
(2) 平稳发展中有创新突破 |
(3) 机车开发适应市场要求 |
(4) 产品开发理念趋于一致 |
(5) “环境友好”要求居于首位 |
6 新时期我国内燃机车发展的新对策 |
(6)中国国家铁路热力机车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要回顾 |
2 蒸汽机车50年 |
2.1 蒸汽机车的修理和组装 (1949—1951) |
2.2 蒸汽机车制造的开始 (1952—1956) |
2.3 蒸汽机车的现代化改造 (1957—1958) |
2.4 新型蒸汽机车的生产 (1956—1988) |
2.5 蒸汽机车将完成历史使命 |
3 内燃机车和内燃动车40年 |
3.1 内燃机车早期试制的5年 (1958—1963) |
3.2 国产第一代内燃机车设计生产的5年 (1964—1968) |
3.3 国产第二代内燃机车开发生产的20年 (1969—1988) |
3.4 国产第三代内燃机车开发生产的10年 (1989—1998) |
3.5 国产第四代内燃机车开发的起步 (1999—) |
3.6 国产内燃动车 (组) 的发展 (1958—1999) |
3.7 我国内燃机车还将有大的发展 |
4 国产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概要 |
四、苏联ТГ106型4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内燃机车制造业90年发展历程[J]. А.Г.Иоффе,田睿. 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5(05)
- [2]美、英、法、苏等国的液力传动干线内燃机车为什么发展不起来?[J]. 韩才元. 内燃机车, 1984(03)
- [3]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4]新世纪内燃机车的新发展和新对策[J]. 张岩. 内燃机车, 2008(05)
- [5]当代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J]. 本刊编辑部. 国外内燃机车, 1986(01)
- [6]中国国家铁路热力机车50年[J]. 韩才元. 内燃机车, 2000(06)
- [7]苏联的干线内燃机车制造厂及其产品[J]. 顾永麟. 国外内燃机车, 1986(09)
- [8]双柴油机C′C′轴式无中间传动箱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发展[J]. 韩才元. 国外内燃机车, 1979(02)
- [9]国外制造的几种单机4000马力和4000马力以上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题录索引)[J]. 内燃机车技术情报网. 国外内燃机车, 1976(04)
- [10]内燃机车功率等级的划分[J]. 王经唆.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19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