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南地区的震旦系(论文文献综述)
闫磊,朱光有,王珊,陈志勇,朱永峰,杨敏,杜德道,陈永权[1](2021)在《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明确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分布规律对于开展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塔里木盆地南华系—寒武系烃源岩发育,分布面积广;储层以礁滩相白云岩为主,中寒武统大面积发育的膏盐湖—膏/泥(云)坪沉积有利于油气保存及聚集,空间上构成多种有利的油气成藏生-储-盖组合。综合烃源岩、储层、有利盖层的分布规律,优选塔中隆起北斜坡与温宿凸起周缘的寒武系盐下台内滩、轮南低凸起—满加尔凹陷西部盐下礁后滩、轮南低凸起—古城低凸起台缘带及塔北隆起—满加尔凹陷西部—塔中隆起中寒武统盐间滩相储层分布区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超深层有利勘探区带,其中埋深小于10 km的有利勘探面积达9.7×104km2;塔北隆起南斜坡与塔中隆起北斜坡的台内滩储层分布区为震旦系超深层有利勘探区带,其中埋深小于10 km的有利勘探面积达3.1×104km2。研究认识对于开展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魏国齐,朱永进,郑剑锋,俞广,倪新锋,闫磊,田雷,黄理力[2](2021)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构造-岩相古地理、规模源储分布与勘探区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领域(上震旦统—中寒武统)源储分布不清的问题,利用最新采集/拼接处理的50余条地震大测线、三维地震数据体、22口钻井与周缘剖面等资料,开展以组为单元的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落实规模性源储分布,评价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1)该盆地经历了缓坡→深水富泥质缓坡→缓坡→弱镶边-强镶边台地演化序列,台内分异受前寒武系古裂陷控制;(2)罗南—玉北古裂陷控制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与北部坳陷共同构成主力烃源岩区;(3)发育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和吾松格尔组3套规模性储集层,古丘滩、早期白云石化及多级不整合控制储集层的发育;(4)评价出塔中北斜坡、麦盖提上斜坡、柯坪—温宿周缘及塔北南斜坡等4个有利区带,塔中北斜坡为勘探突破最现实领域,塔北南斜坡是探索上震旦统大型风化壳白云岩的最佳领域,麦盖提斜坡及柯坪—温宿周缘勘探潜力得到明显提升,值得加快探索。图8表1参28
崔志强,胥值礼,李飞[3](2021)在《塔西南高精度航磁油气地质构造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勘探难度大和地震品质差等诸多影响,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简称塔西南)的油气资源勘探历经数十年,至今尚未获得实质性重大突破。本文根据近年来在塔西南实测的高精度无人机航空磁测数据资料,针对盆地的基底结构、凹陷分布及特征,主要断裂构造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规律,局部异常与含油气有利圈闭构造及其分布特征等与油气成藏相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认识,成果可为塔西南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及深部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杨鑫,赵永强,兰明杰,杨波,颜萍,焦存礼[4](2021)在《塔里木新元古代原型盆地与深层油气勘探意义》文中认为震旦系白云岩是当前塔里木深层油气勘探战略突破的潜在层系之一,但是受资料限制,对新元古代原型盆地和烃源岩分布仍存在较大争议。综合重磁电反演和地震解释,开展了塔里木新元古代地层分布、隆坳格局和原型盆地性质研究。地球物理位场异常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塔西南、阿瓦提地区深层都有新元古界广泛分布。新元古代盆地呈隆-坳相间格局,塔北和中央隆起带是前寒武系继承性基底古隆起,北部裂陷带和塔西南裂陷带均以NWW向裂谷为主,纵向上呈现断-坳结构,平面上构成大型垒-堑结构,裂谷形成演化和同沉积断裂的分布与基底岩相组成以及基底断裂分布密切相关。塔里木新元古代原型盆地演化以南华纪裂谷、早震旦世断-坳转换和晚震旦世坳陷为特征,震旦纪末期柯坪运动导致短暂的地壳抬升,构造剥蚀南强北弱。在早震旦世断-坳转换过程中,由多个南华纪分散的裂谷沉降中心逐渐合拢、收缩成宽缓分布的深水凹陷区,晚震旦世伴随周缘洋盆扩张,生烃凹陷开始向大陆边缘迁移。塔西南深层古裂陷内可能发育前寒武系烃源岩,古裂陷与古隆起之间的配置关系是寒武系盐下勘探突破的关键。上震旦统台缘礁滩相和表生岩溶作用形成的规模性碳酸盐岩储集体是当前古老层系勘探的重要目标类型。
鲁雪松,柳少波,田华,马行陟,于志超,范俊佳,桂丽黎,刘强[5](2021)在《深层背斜圈闭中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深层致密泥岩盖层由于成岩程度高、脆性强,易发生脆性破裂并造成盖层泄漏,因此,盖层的完整性评价十分关键。泥岩盖层的变形特征主要受泥岩密度和围压控制,随着埋深增大,泥岩会经历塑性—脆性—塑性的复杂转变,但在沉积盆地埋深范围内总体以发育脆性变形为主。深层泥岩盖层在抬升过程中由于脆性增强,更易发生脆性破裂。在同样的抬升背景下,浅层泥岩盖层比深层泥岩盖层会优先破裂;对于同一套泥岩盖层,抬升量大的地区,其泥岩盖层会优先破裂。综合考虑泥岩的脆性程度以及泥岩盖层所经受的构造应变大小,建立了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中的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威远构造在喜马拉雅期的抬升量和应变大,由于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发生破裂形成泄漏窗口,导致威远气田现今为残留气藏,其圈闭充满度仅为25%;安岳气田晚期构造稳定、应变小、埋深大,尽管其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保持完整,但天然气可从圈闭溢出点沿着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向威远构造的泄漏窗口发生侧向泄漏,造成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的古超压气藏在现今转变为常压气藏。在四川盆地腹部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埋深大于4km且断裂不发育的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藏的保存条件好,勘探潜力大。该方法适用于对断裂不发育的背斜圈闭进行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可推广应用到深层勘探目标的评价和优选中。
苏艺怀[6](2021)在《西南典型磷矿区表生环境铀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磷是粮食种植过程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西南地区海相成因的磷矿富含铀等有毒与放射性元素,磷矿的开采开发造成了矿区及其下游环境污染,查明铀等元素在矿区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与分配机制,对于理解表生环境中铀的迁移转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西南地区三个典型海相沉积型磷矿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矿床地质特征,查明了矿区土壤、水体、降尘及矿石铀等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比对,综合探讨了三个磷矿区不中铀的迁移转化行为。通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昆阳磷矿矿层赋存于下寒武统中谊村组,矿层上覆地层主要为黑色粉砂岩,矿层直接顶板为硅质白云岩,稳定性较好。沱江流域磷矿产出层位有3个,上震旦统“绵竹式”含磷岩系、下寒武统“清平式”磷矿、上泥盆统“什邡式”磷矿。开阳磷矿有两个含矿层位,上磷矿层产于洋水背斜两翼寒武系底部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下磷矿层产于洋水背斜近核部的陡山沱组之中。三个矿区赋存磷矿地层大致相同,成矿年代均为寒武系。(2)查明了典型磷矿区不同介质中铀的分布特征。矿区土壤的铀含量为:昆阳6.96μg/g、开阳4.59μg/g、清平2.85μg/g,明显地壳丰度(铀:2.70μg/g)值;河水的铀含量为:昆阳0.82ng/m L、开阳0.89ng/m L,小于我国河流平均水平(1.66ng/m L)(不包括沱江2.02ng/m L),但是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0.31ng/m L)明显更高;沉积物中铀为:昆阳5.80μg/g、沱江2.50μg/g、开阳5.43μg/g,高于我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平均值(2.21μg/g)。此外,对沉积物内的钍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三个矿区钍元素平均值(沱江2.51μg/g、昆阳5.80μg/g、开阳5.43μg/g)均小于钍元素背景均值(9.33μg/g)。(3)由于沉积型磷矿矿区资源开采导致铀元素主要在地表迁移,,其中铀主要是通过水体为迁移载体,对比三个矿区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样和矿石中铀含量,沱江流域中铀含量最大,开阳磷矿与昆阳磷矿水中U含量相似,含量范围开阳磷矿较大,水系沉积物中以昆阳磷矿最大,开阳磷矿次之。昆阳磷矿矿石中U含量,明显大于另外两矿区中矿石含量,三个矿矿石中U分布明显不均匀。不同的矿区中铀在水、土、沉积物中的富集机制存在显着差异,铀主要以磷酸型与碳酸型络合物形式存在。
周鑫[7](2021)在《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材料,云南省是有色金属大省,其中的铅锌矿占比很大,随着社会工农业不断的发展,铅锌矿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为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加强研究,同时对成矿条件好的地区进行勘查布局。云南省铅锌矿资源规模庞大,大致分布于滇东北的巧家、鲁甸、彝良、会泽,滇西的兰坪、腾冲、保山一带,滇西南的澜沧、芦子园一带,滇东南的文山、蒙自等地。当前云南地区已发现的铅锌矿资源储量中的80%都集中于以上几个矿产地。本论文系统的资料收集,较好地阐述了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要素、成矿模式等,同时,总结了云南省铅锌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并对铅锌资源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划分了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类型,主要有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芦子园矽卡岩型铅锌矿、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以及其他类型的铅锌矿等。云南省铅锌资源前景相对较好,铅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10-20年,锌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5-15年。云南省主要的铅锌矿产勘查布局地段是:(1)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及周缘、(2)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及周缘、(3)滇西腾冲一带矽卡岩型铅锌矿、(4)滇西保山及周缘矽卡岩、碳酸盐岩型铅锌矿、(5)滇西南芦子园-班老一带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6)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及周缘、(7)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及周缘。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袁远[8](2020)在《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文中提出闽西南地区是东南沿海乃至华南最具经济意义的铁、铜成矿带之一,带内已发现120余个铁多金属矿床,尤以马坑式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最为典型。铁钼多金属矿化与集中出露于该区永定—德化一带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针对该阶段花岗岩类的研究程度仍比较低,致使该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铁钼多金属成矿的耦合关系还存在争议。据此,本文选取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相关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为研究对象,包括十二排、大排与永福复式岩体,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详细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全面阐明了它们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及演化机制,精确厘定了岩浆侵位时代;查明了典型铁钼矿床地质特征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事件的成因联系以及构造背景。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揭示了本文研究岩体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42~128Ma。通过对比分析区内已报道的同时期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岩石学资料,新提出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存在一条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岩带,岩石组合主要为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限为早白垩世早期(145~125Ma)。2.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显示高硅富钾,普遍贫钙、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组成上,它们均不同程度富集K、Rb、Th、U、Y和REE,显着亏损P、Ti、Sr、Ba、Nb、Ta等元素,具有中等至强负Eu异常和平缓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体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3.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相关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很可能是由古元古代(麻源群)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岩浆发生混合,随后进一步通过较高程度分异结晶形成的。幔源岩浆不仅直接参与了成岩过程,并且地幔物质贡献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反映了深部趋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4.典型矿床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主要形成于145~130Ma,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具有紧密时空关联。S-Pb-O-Re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流体与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与早白垩世高分异花岗岩类相似的壳源岩浆。通过综合对比,本文认为闽西南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侵入及相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铁钼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引发的弧后伸展背景。5.通过对比分析前人对该区成矿系列的相关认识,本文将闽西南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成矿系列重新厘定为“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钼、铅锌、铜成矿系列”,并进一步提出了铁钼多金属矿床的主攻类型及找矿方向。
朱光有,闫慧慧,陈玮岩,闫磊,陈志勇,李婷婷,孙琦森,谢小敏[9](2020)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南华系-寒武系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与分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古老层位的烃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塔里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的前寒武地层为古老烃源岩及其发育背景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塔东地区南华系、震旦系和寒武系三套烃源岩,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野外露头及岩芯资料的综合分析,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手段对烃源岩质量以及烃源岩发育环境进行了评价,认为南华系特瑞艾肯组、震旦系水泉组、寒武系西大山组为主要烃源岩发育层位。特瑞艾肯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22%~2.80%,平均值1.65%,Ro平均值为1.28%~1.60%;水泉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22%~0.79%,平均值为0.49%; Ro分布在1.37%~1.93%之间(均值1.72%);西大山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15%~1.45%,平均值0.47%。结合地震资料对裂陷结构进行追踪,初步对塔里木盆地东部三套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限定。针对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盆地演化背景,运用C、O、Sr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对三套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发育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冰期事件进行了的限定,认为塔东地区南华-寒武纪至少发生过三期冰期事件,塔东地区冰碛岩地层的划分可以为全球前寒武地层对比提供依据。
梁霄[10](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二、西南地区的震旦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地区的震旦系(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超深层地质概况 |
1.1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地质结构 |
1.2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主要勘探层系 |
1.3 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勘探区域 |
2 超深层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
2.1 震旦系储层 |
2.2 下寒武统缓坡相白云岩储层 |
2.3 中寒武统盐间白云岩储层 |
2.4 中—上寒武统台缘礁滩储层 |
2.5 超深层储层保持机制 |
3 超深层烃源岩条件、油气藏类型 |
3.1 寒武系烃源岩 |
3.2 震旦系烃源岩 |
3.3 南华系烃源岩 |
4 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油气藏类型 |
5 超深层盖层条件及油气成藏组合 |
(1) 下部组合:南华系、震旦系烃源岩-震旦系白云岩储层-下寒武泥岩/致密灰岩盖层 |
(2) 中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肖尔布拉克组/吾松格尔组储层-中寒武统蒸发岩盖层 |
(3) 中—上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中寒武统盐间白云岩储层-中寒武统蒸发岩、致密泥灰岩盖层 |
(4) 上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中—上寒武统台缘礁滩储层-下奥陶统致密泥灰岩盖层 |
6 超深层有利勘探领域评价及区带优选 |
6.1 震旦系白云岩 |
6.1.1 有利勘探领域 |
6.1.2 区带优选 |
6.2 寒武系 |
6.2.1 盐下白云岩 |
6.2.2 盐间白云岩 |
6.2.3 台缘带礁滩体 |
7 结 论 |
(2)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构造-岩相古地理、规模源储分布与勘探区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晚震旦世—中寒武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
2.1 构造-沉积古格局与演化阶段 |
2.1.1 塔西南地区罗南—玉北古裂谷 |
2.1.2 构造-沉积演化阶段 |
2.2 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
2.2.1 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 |
2.2.2 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 |
2.2.3 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 |
2.2.4 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 |
2.2.5 中寒武统 |
3 寒武系盐下规模烃源岩和储集层 |
3.1 规模烃源岩 |
3.1.1 玉尔吐斯组主力烃源岩 |
3.1.2 震旦系潜在烃源岩 |
3.2 规模储集层 |
3.2.1 上震旦统微生物丘滩相白云岩 |
3.2.2 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藻丘滩白云岩 |
3.2.3 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台缘丘滩 |
4 寒武系盐下有利勘探区带 |
4.1 继承型稳定古隆——塔中北斜坡 |
4.2 残余型古隆——塔北南斜坡 |
4.3 残余型古隆——柯坪—温宿周缘 |
4.4 迁移型古隆——麦盖提上斜坡 |
5 结论 |
(3)塔西南高精度航磁油气地质构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塔西南油气地质背景 |
2 区域磁场与磁性基底深度 |
2.1 区域磁场特征 |
2.2 地层岩石物性及其对生储盖的指示意义 |
2.3 磁性体深度计算与磁性基底深度 |
3 揭示的生油凹陷与深部构造 |
3.1 可能的生油凹陷与油气运移规律 |
3.2 主要断裂及其对油气运移的控制规律 |
4 局部异常与局部含油气有利圈闭构造 |
4.1 局部异常增强与有效识别 |
4.2 局部含油气有利圈闭构造识别 |
5 局部构造分布规律 |
5.1 局部构造展布规律 |
5.2 局部构造变形规律 |
6 典型油气藏与含油气有利构造区预测 |
6.1 典型油气藏特征 |
6.2 含油气有利构造区预测 |
7 结论 |
(4)塔里木新元古代原型盆地与深层油气勘探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非震反演方法 |
2.2 地震解释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非震地球物理特征 |
3.1.1 地球物理位场异常 |
3.1.2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 |
3.2 新元古代残留地层分布 |
3.3 盆地结构与同沉积断裂 |
3.4 塔里木新元古代构造环境和盆地类型 |
3.5 塔里木深层油气勘探意义 |
4 结论 |
(5)深层背斜圈闭中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方 法 |
1.1 基于岩石三轴力学实验的岩石脆性、塑性判识方法 |
1.2 深层泥岩盖层完整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
2 泥岩盖层力学性质的变化 |
2.1 泥岩盖层力学性质随埋深的变化规律 |
2.1.1 脆性向塑性的转变 |
2.1.2 塑性向脆性的转变 |
2.1.3 塑性—脆性—塑性的复杂转变 |
2.2 深层泥岩盖层在抬升过程中脆性程度的变化 |
3 四川盆地震旦系气藏盖层的完整性评价 |
3.1 四川盆地震旦系气藏勘探现状与地质概况 |
3.2 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的脆性、塑性判识 |
3.3 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的完整性评价 |
4 结 论 |
(6)西南典型磷矿区表生环境铀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含铀磷矿资源概况及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含铀磷矿资源概况 |
1.2.2 磷矿区放射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昆阳磷矿概况 |
2.1.1 昆阳磷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昆阳磷矿区地质概况 |
2.2 沱江流域磷矿区概况 |
2.2.1 沱江流域磷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
2.2.2 沱江流域地质概况 |
2.3 开阳磷矿区概况 |
2.3.1 开阳磷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
2.3.2 开阳地质概况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 样品采集 |
3.1.1 水样 |
3.1.2 水系沉积物样 |
3.1.3 土壤样 |
3.1.4 岩石样 |
3.2 样品分析 |
3.2.1 铀元素及其他元素总量分析 |
3.2.2 铀元素形态分析 |
第4章 典型矿区铀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 昆阳磷矿区铀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1 磷矿矿石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2 水环境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3 土壤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4 沉积物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5 昆阳磷矿沉积物、土壤和矿石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2 沱江流域磷矿区铀的地球化学特征 |
4.2.1 磷矿矿石及土壤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2.2 水环境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2.3 沉积物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2.4 沱江流域沉积物、土壤和矿石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 开阳磷矿矿区铀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1 磷矿矿石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2 水环境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3 土壤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4 沉积物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5 开阳磷矿沉积物及矿石中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4 小结 |
第5章 典型矿区铀的迁移转化机制 |
5.1 矿山环境中铀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1 铀的价态 |
5.1.2 铀的化学平衡的研究及水解 |
5.2 铀的化学形态研究 |
5.3 不同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与富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现状 |
1.2.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研究现状 |
1.2.3 铅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3 论文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国内外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1 世界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2 国内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3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3.1 自然概况 |
2.3.2 铅锌矿产资源基本概况 |
2.3.3 铅锌矿产资源储量概况 |
2.4 铅锌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
第三章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
3.1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分布特征 |
3.2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
3.2.1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 |
3.2.2 砂砾岩型铅锌矿 |
3.2.3 火山岩型铅锌矿 |
3.2.4 矽卡岩型铅锌矿 |
第四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1 云南省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2 云南省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3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
5.1 矿业环境分析 |
5.1.1 矿产资源整合 |
5.1.2 云南地缘经济地位优势 |
5.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
5.2.1 加大铅锌资源勘查力度意义重大 |
5.2.2 勘查布局原则 |
5.2.3 勘查布局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8)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华南晚中生代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2 闽西南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
1.2.3 闽西南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实验分析方法 |
1.5.1 锆石U-Pb测年 |
1.5.2 锆石Lu-Hf同位素测定 |
1.5.3 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 |
1.5.4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1.5.5 全岩Sr-Nd同位素测定 |
1.5.6 电子探针分析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前泥盆系基底岩系 |
2.1.2 上泥盆统-中三叠统岩系 |
2.1.3 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 |
2.2 侵入岩 |
2.2.1 前中生代侵入岩 |
2.2.2 早中生代侵入岩 |
2.2.3 晚中生代侵入岩 |
2.3 区域构造 |
第3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 |
3.1 十二排岩体 |
3.2 大排岩体 |
3.3 永福复式岩体 |
3.4 洛阳岩体 |
3.5 潘田岩体 |
第4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年代学特征 |
4.1 十二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
4.2 大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
4.3 永福复式岩体年代学特征 |
第5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
5.1 十二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
5.1.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5.1.3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
5.2 大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
5.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5.2.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5.2.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
5.3 永福复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
5.3.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5.3.3 矿物学特征 |
5.3.4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
5.3.5 各单元岩石的成因联系 |
第6章 典型铁钼矿床特征 |
6.1 龙岩马坑铁(钼)矿 |
6.1.1 矿区地质特征 |
6.1.2 矿床地质特征 |
6.1.3 成矿物质来源 |
6.1.4 成矿时代 |
6.1.5 矿床成因 |
6.2 永定大排铁铅锌(钼)矿床 |
6.2.1 矿区地质特征 |
6.2.2 矿体特征 |
6.2.3 围岩蚀变特征 |
6.2.4 矿物共生组合与期次 |
6.2.5 成矿时代 |
6.2.6 矿床成因 |
6.3 武平十二排钼矿 |
6.3.1 矿区地质特征 |
6.3.2 矿体特征 |
6.3.3 蚀变与矿化特征 |
6.3.4 成矿时代 |
6.3.5 矿床成因 |
6.4 漳平洛阳铁(钼)多金属矿床 |
6.4.1 矿区地质特征 |
6.4.2 矿床地质特征 |
6.4.3 成矿物质来源 |
6.4.4 成矿时代 |
6.4.5 矿床成因 |
6.5 安溪潘田—德化阳山铁矿床 |
6.5.1 潘田铁矿床 |
6.5.2 德化阳山铁矿 |
6.6 马坑外围铁(钼)矿化点地质特征及矿化时代 |
6.6.1 竹子炉钼矿点 |
6.6.2 山坪头铁多金属矿点 |
6.7 永福岩体外围矿化特征及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
6.7.1 主要地质矿化特征 |
6.7.2 矿化时代 |
第7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成矿作用 |
7.1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 |
7.2 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带与深部构造的空间关系 |
7.3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的关系 |
7.3.1 岩浆起源与演化 |
7.3.2 成矿物质来源 |
7.3.3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对铁钼成矿作用的启示 |
7.4 闽西南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相关铁钼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的再认识 |
7.4.1 前人对于闽西南及邻区成矿系列的划分方案 |
7.4.2 闽西南铁钼多金属矿化作用成矿系列的重新厘定 |
第8章 结语 |
8.1 主要成果 |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9)塔里木盆地东部南华系-寒武系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与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层 |
2 实验方法 |
2.1 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 |
2.2 全岩碳、氧、锶同位素测试 |
2.3 全岩总有机碳(TOC)测试方法 |
3 库鲁克塔格地区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 |
3.1 南华系烃源岩 |
3.2 震旦系烃源岩 |
3.3 寒武系烃源岩 |
4 南华纪-寒武纪环境气候演化与冰期事件 |
4.1 化学蚀变指数CIA |
4.2“盖帽”碳酸盐岩的δ13C和δ18O |
4.3“盖帽”碳酸盐岩的87Sr/86Sr比值 |
5 南华纪-寒武纪沉积演化特征与烃源岩发育环境 |
5.1 南华纪 |
5.2 震旦纪 |
5.3 寒武纪 |
6 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寒武纪烃源岩发育质量以及分布规模 |
7 结论 |
(10)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1.5.1 主要成果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
2.1.1 前寒武纪 |
2.1.2 寒武纪-志留纪 |
2.1.3 泥盆纪-石炭纪 |
2.1.4 二叠纪 |
2.1.5 三叠纪 |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
3.3.2 断裂系统特征 |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西南地区的震旦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J]. 闫磊,朱光有,王珊,陈志勇,朱永峰,杨敏,杜德道,陈永权. 石油学报, 2021(11)
- [2]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构造-岩相古地理、规模源储分布与勘探区带评价[J]. 魏国齐,朱永进,郑剑锋,俞广,倪新锋,闫磊,田雷,黄理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06)
- [3]塔西南高精度航磁油气地质构造调查[J]. 崔志强,胥值礼,李飞. 物探与化探, 2021(04)
- [4]塔里木新元古代原型盆地与深层油气勘探意义[J]. 杨鑫,赵永强,兰明杰,杨波,颜萍,焦存礼. 地质学报, 2021(05)
- [5]深层背斜圈闭中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为例[J]. 鲁雪松,柳少波,田华,马行陟,于志超,范俊佳,桂丽黎,刘强. 石油学报, 2021(04)
- [6]西南典型磷矿区表生环境铀的地球化学特征[D]. 苏艺怀.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7]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D]. 周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D]. 袁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9]塔里木盆地东部南华系-寒武系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与分布[J]. 朱光有,闫慧慧,陈玮岩,闫磊,陈志勇,李婷婷,孙琦森,谢小敏. 岩石学报, 2020(11)
- [10]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