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Z2-14/3-5.4氨无润滑压缩机

2Z2-14/3-5.4氨无润滑压缩机

一、2Z2-14/3-5.4型氨气无润滑压缩机(论文文献综述)

蔡国振[1](2020)在《铅酸蓄电池回收的破拆单元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铅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开发利用废旧铅资源,降低原生铅的开采量成为解决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废旧的铅酸蓄电池中占有百分之八十的总废铅资源,因此废旧铅酸蓄电池的无害化机械破拆对废旧铅酸蓄电池中的废铅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人工破拆、重介质分选技术、M.A破碎分选系统、CX破碎分选系统(破碎-水力分选技术)等不同铅酸蓄电池破拆回收技术的特点,依据功能分析法提出一种新的破拆方法和破拆工艺,本研究提出的破拆方法可有效提高破拆效率,有利于得到纯度更高的冶炼铅。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研究依据功能分析法、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工程力学等基础理论,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破拆装置和破拆工艺进行了研究,完成的主要研究包括:首先,通过对铅酸蓄电池内部结构研究,确定铅酸蓄电池破拆装置总体功能需求,拟定破拆工艺,完成动作循环图的绘制。列出形态学矩阵,选取最优解,通过已选定的传动方式和驱动方式绘制出装置的运动示意图,完成装置设计的第一步;其次,基于功能分析和运动方案,以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和工程力学为设计计算基础,对主要部件进行设计计算。通过设计计算确定了关键构件和驱动件,确定出驱动件与构件的传动关系。主要包括:锯片齿形选取及电机的计算,确定锯切力的大小和方向,选择V带传动方式驱动锯片旋转;选用EHK公司滚珠丝杠,确定丝杠的导程及直径;受到锯切力作用时,通过受力分析确定出夹紧蓄电池所需推动力的大小,最终得到装置的整体方案;最后,对关键构件夹持机构中的回转轴和锯切机构中的Z字形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构件满足材料的使用要求及装置的稳定性要求;本研究通过运动方案设计、结构设计计算和重要构件的有限元分析,提出新的破拆工艺,设计完成破拆装置,该装置具有破拆效率高、成本低、降低破拆的人力投入等优点,可基本满足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企业的使用要求。

秦月梅[2](2018)在《五相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进制造领域对电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发高质量的传动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相电机因具有转矩密度高、转矩脉动小、容错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轴承电机依托其无摩擦磨损,无润滑和免维护等诸多优势,在超洁净医疗卫生、高压密封泵、高速高精等领域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多相无轴承电机结合了多相电机和无轴承电机的双重优点,既可以实现电机无轴承支承旋转运行,又具备多相电机的诸多优势。本文以五相10槽8极分数槽集中双绕组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fractional-slot concentrated dual winding bearingless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FSCDW BPMSM)为研究对象,在电机绕组结构、电磁分析、运行机理、控制方法、数字系统等方面展开研究,设计了五相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绕组结构,优化了永磁体形状,研制了实验样机,研究了多种径向悬浮力的产生原理及其相互影响关系,建立了悬浮子系统和转矩子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直接悬浮力控制方法,设计了五相FSCDW BPMSM数字控制系统,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论文主要工作及取得成果如下:(1)设计了五相FSCDW BPMSM的绕组结构,研究并总结气隙磁动势的分布规律,优化了永磁体形状并研制了实验样机。在比较传统多相分数槽和整数槽集中绕组电机的基础上,提出分数槽双绕组结构的多相无轴承电机;提出了改进绕组函数法,研究五相FSCDW BPMSM定子磁动势的分布规律,并用有限元法进行验证;结合传统五相电机利用三次谐波电流增加转矩密度的特点,对永磁体形状进行优化,以最大输出转矩为优化目标,寻求马鞍形永磁体三次谐波的最优比率;仿真对比了方形、马鞍形、正弦形表贴式永磁体电机的转矩和可控径向悬浮力性能;根据优化后的电机参数,设计了五相FSCDW BPMSM样机。(2)研究了五相FSCDW BPMSM多种径向悬浮力的产生原理及其相互影响关系。针对谐波电流注入式五相FSCDW BPMSM的气隙磁动势谐波含量多,谐波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等特点,提出磁场等效虚拟电流分析法,深入研究各谐波磁动势产生的多种径向悬浮力对基波磁动势产生的主径向悬浮力的影响;仿真验证了马鞍形永磁体形状的五相FSCDW BPMSM能调和方形和正弦形永磁体电机的矛盾,在提高电机平均径向悬浮力幅值的同时,也能大幅度降低悬浮力脉动。(3)构建了五相FSCDW BPMSM转矩子系统和悬浮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了转矩子系统在自然坐标系下的电压和磁链方程,考虑三次谐波电流对五相电机输出转矩的促进作用,采用推广坐标变换矩阵,建立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压方程、磁链方程、转矩方程和转子旋转运动方程;基于麦克斯韦张量法,推导了悬浮子系统转子偏心状态下的径向悬浮力数学模型,包括可控径向悬浮力和不可控径向悬浮力;采用坐标变换矩阵,建立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可控径向悬浮力数学模型和悬浮运动方程。(4)提出了五相FSCDW BPMSM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直接悬浮力控制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悬浮子系统传统矢量控制方法鲁棒性能弱、自适应能力差等缺点,提出双闭环的直接悬浮力控制策略;利用电压-电流模型计算绕组电流产生的磁链,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对两套绕组的定子电阻值进行在线辨识进而提高磁链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证明加入电阻在线辨识后的直接悬浮力控制更加精准,悬浮性能更加稳定;转矩子系统采用传统五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方法,对基波电流和三次谐波电流同时进行SVPWM空间矢量控制。(5)设计和开发了基于TMS320F28335的电机数字控制系统,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分析和研究了信号检测与调理、DSP主控电路控制、功率驱动等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与技术,设计了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对五相FSCDW BPMSM的启动、调速和干扰等悬浮运行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五相FSCDW BPMSM数字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电机的稳定悬浮和运转,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

李振东[3](2017)在《高速重载轴承长寿命薄膜的低温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轴轴承是航空发动机的"心脏",是发动机的关重件,由于是在高转速(14500r/min)、高载荷(50000N)和受力复杂的恶劣环境下服役,其运行寿命直接影响了发动机的寿命。服役过程中主轴轴承存在滑油系统失效导致的无油润滑,以及超载运行的可能性,此时发动机主轴轴承的服役工况已超出设计条件,现有的轴承材料(M50或M50NiL)与结构设计无法满足其对耐磨和减摩的要求,如何提高此类特殊工况条件下轴承的使用寿命,是目前各种技术争相创新的领域,本文在不改变轴承材料与结构设计的前提下,研究了应用表面镀膜技术提高主轴轴承在特殊工况条件下的使用寿命,并开展了台架考核验证。本文针对发动机主轴轴承的典型结构与服役工况深入分析后认为,合理设计薄膜的低温制备条件是高性能轴承表面薄膜制备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多弧、磁控溅射和PECVD复合工艺,设计并搭建了低温制备复合功能薄膜系统,优选了阳极层离子源,避免了传统辉光放电产生的气体离子密度低、能量弱的缺点,解决了金属离子轰击材料表面的液滴残留问题,并且阳极层离子源与电弧复合刻蚀不会对零件产生明显的加热效应,降低了工件回火的风险,提高了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力。本文针对影响膜/基结合力的关键因素—薄膜内应力,设计了 W掺杂的梯度复合多层结构薄膜,不仅有效降低了纯碳基薄膜本身的内应力,改善薄膜的韧性,提高碳基薄膜的膜/基结合力,同时W与C形成的WC相提升了薄膜的耐磨性,结合梯度复合多层结构又进一步提升了薄膜的韧性和膜/基结合力。通过采用接触力学专业计算软件FilmDoctor Pro测试所制备的碳基复合多层薄膜对基体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接触疲劳性能不会产生影响。在薄膜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 DLC薄膜掺杂W元素、TiN等多层结构薄膜的制备工艺,不同能量等离子刻蚀对薄膜结合力的影响、不同W的掺杂量对DLC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硬质杂质的进入对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不同的靶电流、基体偏压、沉积温度对TiN薄膜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本体粗糙度对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获得了等离子刻蚀优化的工艺参数为基体偏压-400V、离子源功率2kW、处理时间60min;W-DLC薄膜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离子源10A、旋转阴极靶7.5A、基体偏压-80V、沉积温度180℃;TiN薄膜优化的工艺参数为靶电流100A、偏压-80V、沉积温度300℃。通过在不同粗糙度基体上制备碳基薄膜并进行了摩擦学性能的测试,研究了不同基体粗糙度对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论为当基体粗糙度达到Ra0.025μm以上时,制备出的薄膜表现出了最好的膜/基结合力和最佳的摩擦磨损性能,满足设计的要求。本文采用设计与搭建的低温制备复合功能薄膜系统,针对轴承的特殊结构创新设计了轴承专用工装和滚动体(球)镀膜专用工装,实现了轴承表面梯度复合多层结构薄膜的制备,完成了轴承关键部位的长寿命W-DLC薄膜和TiN薄膜的制备,并在主机所台架测试平台上开展了试车考核,考核结果:轴承引导面低温制备的TiN薄膜,通过了 50小时性能考核,而未镀膜轴承未通过8小时的试验;W-DLC镀膜轴承通过了 30分钟断油试验测试,轴承工作正常,薄膜未失效;W-DLC梯度复合功能薄膜制备的轴承通过了大载荷试验(转速14500r/min、轴向载荷50000N)考核,镀膜轴承的回油温度始终较未镀膜轴承低(10℃~15℃)。结果表明,镀膜轴承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低的摩擦系数,并且有效降低了轴承的摩擦生热,提升了润滑油的使用寿命,进一步保证了轴承的润滑效果,提高了轴承在特殊工况下的使用寿命。综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设计并搭建了低温制备复合功能薄膜系统,设计的梯度复合功能薄膜,有效地提高了特殊服役工况下主轴轴承的服役寿命,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的设计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金滔[4](2001)在《热声驱动器及其驱动的脉管制冷研究》文中认为热声压缩机(热声驱动器)是一种与常规机械式压机完全不同的新型压缩机,它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无维修工作时间长等优点。采用热声压缩机取代常规的机械式压缩机来驱动脉管制冷机是一种新型的极具潜力的制冷方案,其中完全无运动部件,因而可望成为一种长寿命的低温制冷机。 本文首先回顾了热声热机的发展历史及最新成就,在详细介绍热声学理论基础以及热声机械设计原则之后,重点研究了以下若干问题: 1.驻波型热声驱动器 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实用驻波型热声驱动器试验台,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以氮气和氦气为工质,加热温度为400℃的情况下分别获得1.12和1.06的最大压比。着重研究了操作参数、结构参数以及工质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针对加热器和冷却器存在的问题,对系统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 2.热声振荡滞后回路 在系统地考察其它非稳态过程特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热声起振和消振过程中存在“滞后回路”,并对滞后回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发现热声起振和消振过程中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功率都存在滞后现象。基于对滞后现象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混合驱动源热声驱动器的方案。 3.行波型热声驱动器 行波型驱动器是一种全新的热声装置。这种机型中由于经历的是可逆斯特林循环,它的能量转换效率较驻波型有本质性的提高,已经可以同传统的发动机(如内燃机)相媲美。在充分理解工作机理的基础上,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LIMSI实验室合作,设计并建成一台行波型热声驱动器实验装置,进行了初步实验,以氨气和氮气为工质,成功地获得了频率分别为66Hz和23Hz的热声振荡。还利用DeltaE对环路部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着重讨论了系统的起振临界温度与临界加热功率、效率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喷射泵的作用以及不同工质(氮气和氦气)的比较等,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最后,还对下一步的实验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案和设想。 4.热声驱动脉管制冷机 在成功研制热声驱动器的基础上,对其与脉管制冷机(一种在低温端没有运动部件的新型的低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金滔:热声驱动器及其驱动的脉管制冷研究2001年5月温制冷机)的联接进行了匹配分析,并搭建了热声驱动脉管制冷机的实验台,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包括板叠填充率的优化、脉管的小孔及双向进气开度的优化、压力等。最新的实验结果己经进人低于120K的低温区域,达到了能进行天然气液化的水平,显示出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此外,还从普朗特数、频率和脉管性能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氦-氖混合工质在热声驱动脉管制冷机系统中的作用效果,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李淑君[5](2001)在《新型多孔炭材料——木陶瓷的研究》文中提出木陶瓷的研究是在“高效利用木材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创生新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保护地球环境”的立意下开展的。木陶瓷是一种原料价格低廉,制造成本合理,性能优异,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的新型炭材料。此项研究在国内还几乎为空白。 本研究采用酚醛树脂浸渍木质材料,经过高温烧结制得木陶瓷产品,并对产品得率、性能、影响因素、微观结构以及烧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阻燃处理提高产品性能的可能性。产品得率、性能和炭材料组成等受树脂浓度和烧结温度影响较大。 采用低温氮吸附法分析了木陶瓷的孔隙结构,实验证明未处理样品吸附能力很差,酚醛树脂处理为炭化物引入较多的微孔,吸附能力得到改善。 通过SEM观察,酚醛树脂对木材细胞壁有润胀、填充作用,从而增强细胞壁,很多树脂填充于交错纤维间的空隙中,增强了纤维与纤维间的结合。 本实验首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大青杨木材和固化酚醛树脂样品的表面形态。炭化使样品的表面粗糙度增加10倍以上。 首次利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傅立叶红外(TG-DSC-FTIR)分析技术对木陶瓷烧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行了分析,酚醛树脂处理中密度板样品的热分解基本上为中密度板和酚醛树脂的热分解之和。样品在800℃之前的热处理过程中持续发生分解,因而得率和产品性能变化较大。800℃之后变化较少,产品性能基本稳定。 尝试阻燃剂复合酚醛树脂处理样品制取木陶瓷,样品的体积变化和部分性能与其同树脂浓度无阻燃处理样品基本相似。阻燃剂的添加,改变了木陶瓷烧结过程中的热分解机理,虽然提高了得率,但是基本不能提高炭化材料强度。

二、2Z2-14/3-5.4型氨气无润滑压缩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Z2-14/3-5.4型氨气无润滑压缩机(论文提纲范文)

(1)铅酸蓄电池回收的破拆单元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铅酸蓄电池破拆装置运动方案设计
    2.1 铅酸蓄电池破拆装置的功能需求分析
    2.2 铅酸蓄电池破拆装置动作过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要机构的设计计算
    3.1 锯切机构的设计计算
    3.2 夹持机构的设计计算
    3.3 推动机构的设计
    3.4 整体方案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构件的校核及有限元分析
    4.1 锯切机构中关键构件的校核及有限元分析
    4.2 夹持机构中关键构件的校核及有限元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五相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相电机研究概况
        1.1.1 多相电机研究背景
        1.1.2 多相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多相电机关键技术研究
    1.2 无轴承电机研究概况
        1.2.1 无轴承电机研究背景
        1.2.2 无轴承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无轴承电机应用前景
    1.3 多相无轴承电机研究概况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五相FSCDWBPMSM绕组结构设计和永磁体优化
    2.1 引言
    2.2 五相FSCDWBPMSM绕组结构设计
        2.2.1 分数槽集中绕组设计
        2.2.2 多相分数槽对称绕组结构设计
        2.2.3 五相分数槽集中绕组槽/极配合优选
        2.2.4 转矩绕组和悬浮力绕组结构设计
    2.3 五相FSCDWBPMSM定子磁动势分析
        2.3.1 改进绕组函数法
        2.3.2 五相绕组定子磁动势
        2.3.3 定子磁动势有限元分析
    2.4 转子磁动势分析和永磁体优化
        2.4.1 传统转子磁动势
        2.4.2 永磁体优化及磁动势分析
        2.4.3 不同永磁体形状的电机性能对比
    2.5 五相FSCDWBPMSM样机设计和制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磁场等效虚拟电流的五相FSCDWBPMSM径向悬浮力研究
    3.1 引言
    3.2 五相FSCDWBPMSM悬浮机理
        3.2.1 径向悬浮力产生原理
        3.2.2 悬浮原理的有限元仿真
    3.3 磁场等效虚拟电流分析法
        3.3.1 磁场等效虚拟电流的基本概念
        3.3.2 稳定径向悬浮力产生条件
    3.4 基于磁场等效虚拟电流法的五相FSCDWBPMSM径向悬浮力分析
        3.4.1 定、转子磁动势相互作用关系
        3.4.2 基波电流对主径向悬浮力的影响
        3.4.3 转矩绕组三次谐波电流对主径向悬浮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五相FSCDWBPMSM的数学建模
    4.1 引言
    4.2 五相FSCDWBPMSM转矩子系统数学建模
        4.2.1 五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4.2.2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4.2.3 电磁转矩及转子旋转方程
    4.3 五相FSCDWBPMSM悬浮子系统数学建模
        4.3.1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4.3.2 径向悬浮力数学模型有限元验证
        4.3.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及运动方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相FSCDWBPMSM的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转矩和径向悬浮力的耦合关系仿真
    5.3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定子电阻在线辨识
        5.3.1 电压-电流模型的磁链观测器
        5.3.2 模型参考自适应参数辨识的原理
        5.3.3 电阻参数的自适应在线辨识
    5.4 悬浮子系统的直接悬浮力控制
        5.4.1 直接悬浮力控制原理
        5.4.2 基于电阻参数在线辨识的直接悬浮力控制
    5.5 转矩子系统的矢量控制
    5.6 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五相FSCDWBPMSM数字控制系统研究
    6.1 引言
    6.2 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6.2.1 DSP主控板
        6.2.2 主回路与驱动电路
        6.2.3 信号采样电路
    6.3 数字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6.3.1 主程序
        6.3.2 中断服务子程序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高速重载轴承长寿命薄膜的低温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轴承失效分析
    1.3 航空轴承材料的发展
        1.3.1 特殊规格
        1.3.2 次级硬质合金钢
        1.3.3 增韧合金
        1.3.4 二次硬化处理
    1.4 镀膜技术在轴承上的应用
    1.5 PVD涂层制备工艺
    1.6 碳基硬质减摩薄膜
        1.6.1 碳基薄膜分类
        1.6.2 薄膜韧性
        1.6.3 元素掺杂碳基薄膜
        1.6.4 多层结构碳基薄膜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温制备复合功能薄膜设备的研制
    2.1 引言
    2.2 低温复合薄膜沉积设备组成
    2.3 真空系统
        2.3.1 真空室的设计
        2.3.2 真空获得系统
        2.3.3 加热系统及真空温度控制系统
        2.3.4 真空测量系统
    2.4 控制系统
    2.5 工件架及偏压系统
    2.6 旋转阴极磁控靶
    2.7 工装设计
        2.7.1 内外圈的工装设计
        2.7.2 滚动体(球)的工装设计
        2.7.3 滚动体(球)工装的验证
    2.8 阳极层离子源的设计
        2.8.1 离子源磁场设计
        2.8.2 离子源外形尺寸设计
        2.8.3 离子源性能验证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薄膜结构设计与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W掺杂DLC薄膜
    3.3 梯度多层结构薄膜
    3.4 沉积薄膜对基体系统接触应力场的影响
    3.5 薄膜表征及性能测试
        3.5.1 薄膜厚度
        3.5.2 膜/基结合力
        3.5.3 原子力显微镜(AFM)
        3.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分析(EDS)
        3.5.5 纳米压痕测量
        3.5.6 拉曼光谱分析
        3.5.7 摩擦磨损试验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制备梯度复合功能薄膜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低温前处理工艺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3 不同W掺杂量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1 薄膜制备
        4.3.2 不同W含量DLC薄膜的性能
        4.3.3 添加异物对W-DLC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4 不同工艺参数对TiN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4.1 靶电流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4.2 脉冲偏压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4.3 沉积温度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4.4 小结
    4.5 不同的基体粗糙度对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5.1 实验部分
        4.5.2 结果与分析
        4.5.3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轴承表面梯度复合功能薄膜的制备与验证
    5.1 典型工况
    5.2 轴承表面薄膜的制备
        5.2.1 入场检查
        5.2.2 清洗
        5.2.3 装卡及镀膜
    5.3 镀膜轴承及薄膜性能
        5.3.1 镀膜轴承
        5.3.2 薄膜性能
    5.4 台架试验及结果
        5.4.1 试验件
        5.4.2 试验设备
        5.4.3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热声驱动器及其驱动的脉管制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历史回顾和研究现状
        §1-2-1 热声理论
        §1-2-2 热声驱动器
        §1-2-3 热声制冷机
        §1-2-4 热声驱动脉管制冷机
    §1-3 研究热点
    §1-4 应用前景展望
    §1-5 本文工作简介
第二章 热声理论及设计原则
    §2-1 前言
    §2-2 热声效应的热力学基础
    §2-3 热声机械的波动方程和能量方程
    §2-4 热声机械设计原则
        §2-4-1 谐振管
        §2-4-2 板叠
        §2-4-3 换热器
        §2-4-4 工作流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驻波型热声驱动器
    §3-1 前言
    §3-2 驻波型热声驱动器
    §3-3 实验装置
        §3-3-1 热声驱动器
        §3-3-2 真空系统
        §3-3-3 测量系统
    §3-4 热声压缩机整体性能实验
        §3-4-1 实验步骤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热声起振和消振行为研究
        §3-5-1 滞后回路
        §3-5-2 实验过程
        §3-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4 低品位能的利用——混合驱动源热声驱动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驻波型热声机驱动的脉管制冷特性
    §4-1 简介
    §4-2 脉管制冷机
        §4-2-1 基本工作原理
        §4-2-2 脉管制冷机的发展
    §4-3 驻波型热声驱动脉管制冷机
    §4-4 匹配分析
        §4-4-1 驱动器与脉管的联接匹配
        §4-4-2 频率的匹配
        §4-4-3 工质的匹配
    §4-5 实验研究
        §4-5-1 实验系统
        §4-5-2 实验步骤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1 典型的降温曲线
        §4-6-2 热声驱动和机械压机驱动的性能比较
        §4-6-3 操作参数对总体性能的影响
        §4-6-4 问题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波型热声驱动器
    §5-1 前言
    §5-2 基本原理
        §5-2-1 行波系统与驻波系统的区别
        §5-2-2 行波型热声驱动器
    §5-3 实验系统的研制
        §5-3-1 行波环路
        §5-3-2 谐振管
        §5-3-3 测试系统
    §5-4 数值模拟分析
        §5-4-1 DeltaE热声计算程序
        §5-4-2 计算模型确定
        §5-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进一步工作
        §5-6-1 系统的整体性能实验
        §5-6-2 对比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可视化Rijke管热声教学演示器
附录二 行波系统计算模型输出文件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投稿)文章目录
附录四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简介
附录五 奖励、荣誉称号及作者简介
致谢

(5)新型多孔炭材料——木陶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木材的化学组成
    1.2 木材的热分解过程
    1.3 木材热分解的产物
    1.4 炭材料的种类及性质
    1.5 木陶瓷概述
        1.5.1 本陶瓷的制造工艺
        1.5.2 木陶瓷的加工
        1.5.3 木陶瓷的性能及应用
    1.6 木材或木炭与陶瓷复合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木陶瓷的制造
    2.1 实验方法
        2.1.1 原料准备
        2.1.2 树脂浸渍
        2.1.3 试样干燥
        2.1.4 高温烧结
    2.2 结果分析
        2.2.1 树脂处理后试样在尺寸和重量上的变化
        2.2.2 高温烧结后试样在尺寸和重量上的变化
    2.3 小结
3 木陶瓷的物理性能
    3.1 耐磨性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样品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分析
    3.2 高频介电性质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样品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分析
    3.3 抗弯强度及弹性模量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样品
        3.3.3 实验方法
        3.3.4 结果分析
    3.4 表面硬度
        3.4.1 实验设备
        3.4.2 实验样品
        3.4.3 实验方法
        3.4.4 结果分析
    3.5 断面抗压强度
        3.5.1 实验设备
        3.5.2 实验样品
        3.5.3 实验方法
        3.5.4 结果分析
    3.6 小结
4 木陶瓷作为炭材料的性能
    4.1 炭材料组成
        4.1.1 实验样品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分析
    4.2 木陶瓷的热分析
        4.2.1 实验样品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分析
    4.3 木陶瓷的孔隙结构
        4.3.1 实验仪器
        4.3.2 实验样品
        4.3.3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木陶瓷的微观构造
    5.1 SEM分析
        5.1.1 实验样品
        5.1.2 结果分析
    5.2 AFM分析
        5.2.1 实验样品
        5.2.2 结果分析
    5.3 小结
6 木陶瓷高温烧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6.1 FTIR分析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样品
        6.1.3 实验方法
    6.2 TG-DSC-FTIR分析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样品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3.1 木质材料的热分解
        6.3.2 酚醛树脂的热分解
        6.3.3 酚醛树脂处理中密度板的热分解
        6.3.4 阻燃剂复合酚醛树脂处理中密度板的热分解
    6.4 小结
7 木陶瓷制造经济概算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Z2-14/3-5.4型氨气无润滑压缩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铅酸蓄电池回收的破拆单元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D]. 蔡国振. 宁夏大学, 2020(03)
  • [2]五相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秦月梅. 江苏大学, 2018(02)
  • [3]高速重载轴承长寿命薄膜的低温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振东.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7(08)
  • [4]热声驱动器及其驱动的脉管制冷研究[D]. 金滔. 浙江大学, 2001(01)
  • [5]新型多孔炭材料——木陶瓷的研究[D]. 李淑君. 东北林业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2Z2-14/3-5.4氨无润滑压缩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