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刍议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标准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虎[1](2015)在《华南典型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稀有金属资源之乡,区内稀有金属矿床的类型以花岗岩型为主。广西栗木钽铌钨锡矿床和宜春414钽铌锂矿床是华南地区两个典型的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矿床在垂向上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是研究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和找矿模式等的理想对象。本文对采自两个矿床不同岩性带中的样品分别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H-O同位素测试、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40Ar-39Ar同位素定年、辉钼矿Re-Os法定年以及锆石U-Pb定年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利用热液金刚石压腔和激光拉曼开展了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测温和组成分析,并对华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找矿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栗木和宜春矿床的成矿岩体都属于富Li、F的过铝质花岗岩。相对于原始地幔组分,二者均富集Rb、Th、U、Nb、Ta、P等元素,均亏损Sr、Ti、Y、REE等。岩体中REE总量低且变化范围广,稀土元素的配分型式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以及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2)在栗木矿床,自下部到上部成矿带,H2O-Na Cl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表现出降低的趋势;H2O-CO2-Na Cl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则无明显变化,熔体包裹体的固相初熔温度和完全均一温度分别为560600℃和704853℃。估算的成矿压力和深度分别为270 MPa和10 km。由以上数据建立了栗木矿床的岩浆阶段钽铌、热液阶钨锡的成矿模式。(3)在宜春414矿床,自下部到上部岩性带,H2O-Na Cl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不大,但盐度呈增高趋势;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密度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子矿物从以白云母为主,变化为以钠长石和锂云母为主,这些特征显示出岩浆充分结晶分异的特点。估算的成矿压力和深度分别为180 MPa和7 km。(4)栗木矿床和宜春矿床的成矿作用都主要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相对于栗木矿床,宜春矿床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导致其未像前者一样在花岗岩体上部形成脉状钨锡矿体。(5)栗木矿床和宜春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分别为212214 Ma和151156 Ma,分属于晚三叠纪和晚侏罗纪。(6)华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模式可以分为正常型、错位型和缺失型的“两层楼+地下室”三种找矿模式,从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流体和熔体包裹特征等方面,建立了华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评价方法。
侯江龙[2](2018)在《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伟晶岩型矿床在造山系和陆块区均有分布,且以造山系为主。本文选取四川康定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河北曲阳中佐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和河北兴隆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为典型矿床,采用Li同位素、B同位素、独居石U-Pb测年等新技术、新方法对上述矿床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认识,具体如下:四川康定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中云母为原生云母,具有富Al特征,黑云母的类型为铁叶云母(但靠近黑鳞云母),白云母的类型为纯白云母,并不富Li。基于黑云母化学成分计算得到矿床结晶压力约变化于430MPa~560MPa,平均480MPa,结晶温度约变化于480℃~550℃,平均520℃,氧逸度变化于10-17~10-18,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的还原环境。对二云母花岗岩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显示,与稀有金属成矿最密切的元素为Li、Rb、Ti、W、Mn,岩体北侧成矿效率高于南侧,北侧外围区域应是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岩体Sr、Nd、H、O同位素研究表明,岩浆来源主要以三叠系西康群砂泥岩的部分熔融为主。新三号伟晶岩脉与二云母花岗岩Li同位素研究显示,新三号伟晶岩脉的δ7Li介于-1.700‰~+3.799‰,二云母花岗岩的δ7Li介于-1.56‰~+0.90‰,具高Li低δ7Li的特征。伟晶岩和岩体基本一致的Li同位素组成不仅为二者的同源性增添了新的证据,而且暗示伟晶岩的成矿流体来自二云母花岗岩。河北曲阳中佐伟晶岩形成年龄约2506Ma,形成于新太古代,相比造山系伟晶岩其形成年龄明显偏老,表明伟晶岩的形成与其所处大地构造背景的演化密切相关。伟晶岩中电气石属镁电气石(接近铁电气石),其B同位素δ11B(‰)介于-10.5‰~-7.3‰,是在较高温度(700℃~600℃)(早期结晶的伟晶岩)条件下、岩浆熔体与高温流体和围岩发生同化混染的过程中形成的,属熔浆-热液贯入结晶成因,围岩中Fe、Mg等物质成分为电气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来源。伟晶岩氧同位素变化于11.40‰~13.00‰,氢同位素变化于-67‰~-96‰,流体来源属变质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水。河北兴隆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独居石U-Pb年龄为175.6Ma,形成于燕山早期。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为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综合Sr、Nd同位素特征,岩浆来源为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岩体Li含量介于181ppm~1022ppm,δ7Li介于+2.99‰~+5.83‰,具有与四川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不同的高Li高δ7Li特征。对比研究揭示,上述矿床具有如下异同点:相同点方面,根据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和麻地花岗岩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属地壳物质重熔产物。不同点方面:1.在矿床成矿类型、成矿温压条件上,甲基卡为稀有金属伟晶岩,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的还原、封闭环境,而中佐为白云母伟晶岩,形成的温压条件高于甲基卡伟晶岩;2.在成矿时代上,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形成于印支末期,曲阳中佐伟晶岩形成于新太古代,兴隆麻地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甲基卡代表了地球演化成熟期伟晶岩,中佐和麻地代表了地球演化早期伟晶岩;3.在同位素组成上,甲基卡具有高6Li特征,麻地具有高7Li特征,初步认为基底源于太古宇等古老地层的伟晶岩具有高7Li特征,而川西甲基卡具有高6Li的特征,这可能与川西地区独特的三叠系基底有关。构造环境方面,伟晶岩矿床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成矿构造环境,陆块区虽然有着较为稳定的构造环境,但岩浆活动相比造山系明显偏弱,稀有金属难以得到有效富集,而造山系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含矿岩浆能够持续演化,并在造山运动后相对宁静时期不断聚集,往往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伟晶岩矿床。控矿构造方面,褶皱、断裂、节理及岩体等均能影响伟晶岩矿床的形成及产出,一般情况下,伟晶岩矿床的形成受复合型控矿模式的控制。有利于伟晶岩矿床形成的控矿构造环境包括穹窿构造、复背斜、复向斜、深大断裂及两条或多条断裂交叉部位。我国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在构造环境上与造山过程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一般产于造山晚期、造山期后的大陆演化的稳定阶段,因此,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本身具有一定的示踪意义。
李洁,黄小龙[3](2013)在《江西雅山花岗岩岩浆演化及其Ta-Nb富集机制》文中认为雅山岩体是华南地区着名的富含钽铌矿的稀有金属花岗岩。从早阶段到晚阶段花岗岩中的云母的Li、F和Rb2O含量逐渐升高,其类型变化为"黑鳞云母→Li-云母→锂云母"。锆石的Zr元素被Hf、U、Th、Y和P等元素的置换比例随着岩浆演化程度升高而增大。云母和锆石矿物成分变化特征与全岩体系的Zr/Hf、Nb/Ta比值不断下降而F、Li和P2O5含量逐渐升高的趋势一致,将可以用于指示岩浆演化程度。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不断富集的P、F、Li元素增加了熔体中非桥氧数(NBO),促使钽-铌元素在岩浆中的溶解度加大而逐渐富集,在最晚阶段的黄玉锂云母花岗岩具有最高的Ta、Nb元素含量。因此,雅山花岗岩具有较高的F、Li、P2O5含量是其岩浆演化及其Ta-Nb富集的重要机制。西华山花岗岩中的云母与雅山花岗岩中的锂云母相比,具有明显较低的F、Li、Rb2O含量,表明西华山花岗岩的岩浆演化程度相对低于雅山花岗岩。西华山花岗岩中的钨富集与流体作用密切相关,体系氧逸度的降低促使了钨成矿。因此,岩浆演化程度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华南稀有金属花岗岩发生不同成矿作用(如Ta-Nb矿和W矿)的重要原因。
谢磊,王汝成,朱金初,陆建军,张文兰,车旭东,章荣清,黄芳芳[4](2013)在《湘南矿集区长英质岩脉的特征及其成矿、找矿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岭地区不仅广泛出露花岗岩,而且还广泛分布着长英质岩脉。本文选择湘南矿集区的奇古岭、香花岭、荷花坪、千里山、新田岭和瑶岗仙6个不同类型、不同演化程度的长英质(流纹质、微粒花岗岩质、细晶岩质)岩脉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分析、电子探针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等结果,对比总结了这些长英质岩脉的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奇古岭和香花岭是其中演化程度最高的2个岩脉,富含Li和F等挥发组分,含有黄玉和铁锂云母等特征矿物,全岩和锆石的Zr/Hf比值均较低,同时它们还富集成矿元素,并以不同产状氧化物(锡石、金红石和铌钽矿物)形式存在。其它4个岩体成矿信息不明显,仅见由于后期绿泥石化形成于绿泥石解理缝中的次生矿物金红石(富集Nb和W)。除了千里山以外,岩脉与寄主或相邻的花岗岩体大多属于同一时期的产物,但从年代学并不一定能够体现出它们与各自主岩体之间的相关性。这些岩脉都是花岗岩的次火山相或火山相的类似物,包括了斑晶矿物和基质矿物,快速的冷凝结晶的过程导致形成了特殊的岩石结构、矿物组合和成分特征,它们记录了岩浆-流体体系的活动过程。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印证,证实了奇古岭岩脉与骑田岭花岗岩来源于不同的源区,香花岭431岩脉可能是癞子岭花岗岩进一步高度分异结晶的产物,千里山岩脉与主体花岗岩也是不同成因的岩浆活动,荷花坪、新田岭和瑶岗仙岩脉与主体花岗岩未能判断明确的成因联系和成矿信息。因此,长英质岩脉,尤其是高演化的岩脉也能成为在南岭地区寻找成矿花岗岩的新窗口,它能够提供更直接的深部信息,特别是本身即为矿体的岩脉,可以指示深部或周围存在成矿作用。它们有可能与寄主岩体相关,也有可能来源于深部不同的岩浆房,这对与提供寻找隐伏岩体和矿体的证据、找矿勘探工作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李乐广,王连训,田洋,马昌前,周芳春[5](2019)在《华南幕阜山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文中指出华南晚中生代幕阜山花岗复式岩基内部及周缘广泛发育花岗伟晶岩脉,部分岩脉富含Li-Nb-Ta等元素,形成大型-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本文以幕阜山北缘断峰山地区贫锂伟晶岩类和南缘仁里地区新发现的富锂伟晶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主要及特征矿物(长石、云母、电气石、石榴子石、绿柱石、铌钽铁矿)的微区原位EPMA和LA-ICP-MS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伟晶岩的分类、成因演化及成矿潜力.按照特征矿物组合将伟晶岩划分为断峰山地区电气石伟晶岩、电气石-绿柱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铌钽铁矿-绿柱石伟晶岩和仁里地区的锂电气石-锂云母伟晶岩5类.5类岩脉中的长石、云母、电气石和/或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记录了不同程度花岗伟晶岩脉的演化阶段,按岩浆演化程度由低至高依次为电气石伟晶岩→电气石-绿柱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铌钽铁矿-绿柱石伟晶岩→锂电气石-锂云母伟晶岩,并分别对应伟晶岩稀有金属富集程度分类中的无矿→(含Be)→富Be→富Be、Nb、Ta→富Li、Be、Nb、Ta阶段.这一结果表明仁里地区伟晶岩已演化至晚期富集多种稀有金属元素阶段,具有Li-Nb-Ta多金属成矿潜力,而断峰山地区的伟晶岩演化程度相对较低.断峰山电气石-绿柱石伟晶岩中的色带电气石晶体发育强烈成分环带,由内向外可明显分为5环,自核部至边部,Li、Zn、Ga、Ge、Nb、Ta、Sn、Pb等不相容元素和金属元素含量逐渐升高,清晰记录了正常岩浆演化序列及稀有金属富集过程.结合前人有关幕阜山花岗岩类的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幕阜山伟晶岩为该地区晚中生代巨量花岗质岩浆经历长期结晶分异作用晚期的分异产物.
李洁[6](2015)在《华南中生代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浆演化与热液作用过程的矿物学约束》文中研究指明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区,绝大部分具有经济规模的稀有金属矿床与花岗岩有成因联系。其中,W矿和Nb-Ta矿均与富锂的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形成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但华南稀有金属花岗岩主要发育W矿,只有少数具有Nb-Ta矿,很少出现具有经济规模的W和Nb-Ta矿共存的现象。对于稀有金属花岗岩存在明显的W和Nb-Ta成矿差异的机理一直不清楚。矿物作为元素的主要载体,其结构和成分变化记录了岩浆演化、热液流体作用以及成矿作用过程。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华南地区分别以钨矿和铌钽矿为主的典型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i同位素研究,探明W和Nb-Ta成矿作用与岩浆演化和流体作用过程的成因联系,揭示这些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从而为研究华南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成矿机制提供新约束。华南中生代W、Nb-Ta成矿花岗岩体均为经历多期、多阶段演化的复式岩体。雅山铌钽花岗岩体和西华山钨矿花岗岩体均为过铝质,并具较高岩浆演化程度,含较高的Si O2、Al2O3、Li和F。两岩体晚阶段花岗岩的稀土总量较低,稀土配分曲线显示明显的四分组效应,并具强烈的Eu负异常,富集Cs、Li、Rb和高场强元素Ta、Nb。雅山含铌钽花岗岩体相对于西华山钨矿花岗岩体具有更高的Li、F、P含量,稀土的四分组效应更明显,具有更强烈的Eu负异常,其Rb/Sr比值较高,Nb/Ta和Zr/Hf比值较低,因此含铌钽花岗岩岩浆演化程度相对更高。华南中生代W、Nb-Ta成矿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和锆石等矿物的成分可以指示岩浆演化程度。随着岩浆演化,稀有金属花岗岩中的云母成分由早期相对富镁铁质的黑云母或黑鳞云母变化到晚期相对富Li和F的锂白云母或锂云母。相比于西华山钨矿花岗岩体,雅山铌钽花岗岩体晚阶段的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的长石具有更高的磷含量,发育具有较高Li、Rb、Cs、F、Nb、Ta的锂云母,其锆石的P2O5和Hf O2含量相对较高。另外,雅山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还出现富Cs矿物(铯沸石、富铯锂云母)和富F矿物(黄玉),为岩浆高度分异演化的结果。以上矿物学特征也说明雅山铌钽花岗岩具有比西华山钨矿花岗岩更高的岩浆演化程度。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体系中P、F、Li等挥发份元素的富集将增加熔体中的非桥氧数(NBOs),导致钽、铌元素的溶解度加大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逐渐富集,因此雅山岩体最晚阶段的黄玉锂云母花岗岩的全岩和云母矿物都具有最高的Ta、Nb含量。雅山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的云母环带从核部到幔部的F、Rb、Cs、Ta、Nb元素呈上升趋势,Fe O、Mn O元素含量下降,反映岩浆演化过程,边部较窄,其Rb、Cs、Nb、Ta、F、W含量降低,反映了少量的流体交代作用。由于Ta、Nb在流体-熔体间的分配系数极低,岩浆演化是雅山岩体的Ta、Nb元素富集与成矿的关键,而岩浆演化后期少量外来流体的加入并不影响Nb、Ta元素的富集与成矿。西华山岩体晚阶段的白云母花岗岩和云英岩均未出现明显的钨富集特征。但在两类岩石中均发育菱铁矿和云母环带结构。菱铁矿与富CO2流体的交代作用相关,受富CO2的外来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原生云母形成环带结构,具有扩散不平衡的特点,W、Sn、Fe、Mn等元素从核部至边部逐渐降低。岩浆期后的富氟热液流体不仅萃取了围岩及早期形成的花岗岩中的W、Sn、Fe、Mn等元素,并通过云英岩化过程降低了体系的氧逸度和增加流体p H值,从而促进钨矿形成。云英岩的云母环带边部与核部之间为成分突变,为外来低温流体介入引起成矿流体环境骤变而快速结晶的结果。因此西华山岩体的钨矿形成与流体作用密切相关。雅山岩体从二云母花岗岩、锂白云母花岗岩至黄玉锂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锂同位素分馏很弱;西华山岩体在早阶段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上的锂同位素分馏也很弱,但晚阶段白云母花岗岩因流体作用,在云母边部发生不平衡扩散作用,产生特殊的δ7Li值升高的锂同位素分馏;西华山云英岩则出现明显的δ7Li值降低的锂同位素分馏,可能原因是外来流体具有相对较低的δ7Li值,或者因为水-岩反应过程中6Li相对7Li更易于从岩石中淋滤至流体。锂同位素分馏特征的不同进一步证明,雅山岩体的NbTa矿形成是岩浆高度分异演化的结果,而西华山岩体W矿的形成与晚期流体交代作用密切相关。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7](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吴鸣谦[8](2017)在《江西宜春(四一四)和大吉山矿床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江西宜春矿床是我国钽储量最大的花岗岩型Ta-Nb-Li矿床。前人对成矿花岗岩顶部的似伟晶岩壳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野外调查发现似伟晶岩壳发育大量的Ta-Nb矿石矿物,可能代表了岩浆期后的矿化。室内研究揭示似伟晶岩壳发育明显的矿物学分带,其中,中间层和细晶岩层存在钽铌氧化物(集合体):中间层中的铌锰矿以针状集合体的形式出现在填隙的石英中,有时也被包裹在切穿氟磷锰铁矿的氟磷灰石脉中。针状铌锰矿与辉钼矿、锂云母、锆石、独居石、磷钇矿、晶质铀矿、单质铋等矿物共生;均为热液成因。在细晶岩中,铌钽锰矿和钽锡锰矿在体积分数上接近,前者为板状或楔形晶体,后者过生长在前者的边部,并部分交代前者。大吉山矿床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黑钨矿床,蕴藏约19万吨钨金属。其中约有六万五千吨钨赋存于发育Nb-Ta矿化的69号淡色花岗岩中。关于69号岩体中浸染状黑钨矿的成因以及W矿与Ta-Nb矿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发现69号岩体中的浸染状黑钨矿主要通过交代片状白云母形成。石英脉型黑钨矿与岩体型浸染状黑钨矿在主量元素成分上相似,但是后者高场强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前者1~2个数量级。69号岩体中的Nb-Ta矿石矿物主要是铌锰矿,其中大多数被雪球石英包裹。这些被雪球石英包裹的铌锰矿中有一部分被次生的钽锡锰矿交代,钽锡锰矿过生长于铌锰矿边部。对两个矿床开展的矿物学、矿物化学研究以及对69号岩体进行的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了如下结论:(1)宜春矿床中间层中的针状铌锰矿及共生矿物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中的流体组分中析出、沉淀。由于矿物组合中的辉钼矿形成时所需的Mo和S不能由岩浆—热液过渡流体提供,因此中间层中的金属矿物组合在形成时需要外部流体的参与,外部流体很可能来自围岩。(2)宜春矿床细晶岩中的钽锡锰矿以及同期共生的矿物同样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矿物化学的证据支持其形成早于中间层中的金属矿物。细晶岩中原生的、岩浆成因的铌钽锰矿在开放体系下从岩浆中晶出、沉淀。(3)宜春矿床的似伟晶岩壳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了大量的以Ta为主的矿石矿物,岩浆期后Ta的成矿强度高于岩浆期。(4) 69号岩体中不同形态的浸染状黑钨矿均为热液成因,是形成石英脉型黑钨矿化的成矿热液与富集高场强元素的69号岩体发生水—岩反应后的产物。浸染状黑钨矿的形成晚于岩体型Ta-Nb矿的形成。(5)通过对两个矿床中Ta-Nb矿石矿物的比较和分析,笔者认为大吉山矿床发育的钽锡锰矿很可能同样是岩浆—热液过渡成因。(6)雪球石英是两个矿床中都发育的一类特殊的嵌晶结构,该结构描绘了钠长石等矿物被石英包裹、并出现平行于石英晶面的、旋涡状的定向排列。宜春矿床中发育的雪球石英只包裹住了铌锰矿却没有包裹住岩浆结晶分异晚期形成的钽锰矿,暗示这些雪球石英为岩浆结晶分异早期的产物;69号岩体中的雪球石英相对于隙间石英具有更高的Ge/Ti和Al/Ti比值,暗示雪球石英的形成晚于隙间石英。因为雪球石英与次生的钽锡锰矿具有特殊的共生关系,69号岩体的雪球石英很可能为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产物。两个矿床中均发育的雪球石英很可能具有不同的成因。
孙艳[9](2013)在《我国铷典型矿床及其成矿构造背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有金属资源在地壳中含量稀少,赋存状态极其复杂,难以利用提取和开发。铷金属是重要的稀有金属之一,除应用于军工部门和科学技术领域外,还应用于众多民用领域。目前,铷在光学技术、合成催化和特殊玻璃陶瓷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兴产业发展中导向性前沿领域。本论文从典型矿床入手,探讨了我国铷矿资源成矿特征、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提出了我国铷矿勘查部署建议和开发利用建议。本论文选取了近年发现的内蒙赵井沟铌钽矿、石灰窑铷多金属矿、甘肃国宝山铷多金属矿及现已开发的湖南道县超大型锂铷多金属矿床、湖南小江风化壳型铷矿等5个矿床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岩(矿)相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以及矿物学与同位素测试相结合等综合研究方法,开展典型矿床研究;通过矿物学研究,初步查明石灰窑等矿区铷元素主要赋存在微斜长石和绿鳞云母中,部分赋存在铌钽锰矿、黑鳞云母中;通过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查明了赵井沟、石灰窑的成矿时代分别为124Ma和144.7Ma,指出燕山晚期在内蒙古中部可能存在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区域性稀有金属成矿作用;通过流体包裹体测试,基本查明了赵井沟、石灰窑、国宝山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分析了“石灰窑式”和“正冲式”两个花岗岩型铷矿床的成矿要素,并对我国部分铷资源开展了概略性评价。在详细剖析五个铷多金属矿床典型矿床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资料对与花岗岩有关的铷矿床成矿特征和成矿要素进行了总结,详细阐述了我国铷矿的矿床类型、空间、时间分布规特征,总结了我国铷资源的成矿规律;针对我国铷矿资源具有分布广、类型多、成矿时代集中、独立矿床少、开发利用难度大等特点,指出在勘查开发中应以寻找高品位云母型铷矿为勘查重点,注重从原有矿山尾矿中回收铷,并加强铷资源的选矿工艺和综合利用研究。在综合研究我国主要类型铷矿床成矿背景、成矿要素和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铷矿勘查开发工作建议。
王吴梦雨[10](2019)在《浙西北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中稀有金属的矿物学行为和成矿过程》文中提出稀有金属作为“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浙西北临安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发育了丰富的稀有金属矿物。本论文选取了河桥花岗岩及其周围的石室寺伟晶岩脉为研究对象,在野外与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物学、激光拉曼光谱等研究,揭示了浙西北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中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富集、结晶和成矿过程,探讨了河桥花岗岩与石室寺伟晶岩之间的成因联系,获得了如下认识:(1)河桥花岗岩具有较高Si02和A1203含量,贫FeOT、MgO、MnO、CaO、P2O5,富F,为典型A型花岗岩;石室寺伟晶岩具有富含Nb、Y、F等特征,为NYF型伟晶岩。石室寺伟晶岩中铌铁矿LA-ICP-MSU-Pb年龄为130.5±1.7Ma,地质特征、年代学、矿物学特征等表明石室寺NYF型伟晶岩与河桥A型花岗岩具有成因联系。(2)从河桥花岗岩到石室寺伟晶岩,云母类矿物由铁黑云母、黑鳞云母演变为铁锂云母,长石类矿物逐渐演化到钠长石,萤石具有富Y的特征,同时Li、Rb、Nb、Ta等元素含量逐渐上升,并出现少量重钽铁矿、细晶石等Ta矿物。(3)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中的稀有金属矿物包括铌钽钨氧化物(铌铁矿族矿物、重钽铁矿、铌钨矿物、黑钨矿、细晶石)、铈矿物(独居石、氟铈矿、氟碳铈矿、直氟碳钙铈矿、铈易解石)、钇矿物(磷钇矿、褐钇铌矿、黑稀金矿、钇易解石)、钛矿物(金红石、钛铁矿)、钍石和锆石等,它们分别以不同产状分布于花岗岩和伟晶岩中。次生铈矿物、易解石等矿物的形成表明Ce、Nb、Ti、Y等元素具有一定的热液活动性。(4)河桥花岗质岩石的岩浆阶段,锆石、钍石、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钛铁矿等相继析出,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大量稀有金属矿物如铁锂云母、铌铁矿族矿物、氟铈矿、黑稀金矿、褐钇铌矿等结晶,而在热液阶段,主要形成黑钨矿、铌钨矿物以及次生铈矿物。(5)铌-钨系列矿物中W03的含量在8.30-70.51 wt.%之间规律变化,结合激光拉曼谱学特征,这一系列铌钨矿物可能为铌铁矿和黑钨矿的多体矿物。
二、刍议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标准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标准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典型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钽、铌、锂等稀有金属资源供需现状 |
1.1.1 钽 |
1.1.2 铌 |
1.1.3 锂 |
1.2 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2.1 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分类 |
1.2.2 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 |
1.3 熔体包裹体在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前人对稀有金属花岗岩中熔体包裹体的研究 |
1.3.2 H_2O含量的重要性及熔体包裹体在其估算中的应用 |
1.3.3 熔体包裹体在花岗岩类矿床成矿压力(深度)估算方面的应用 |
1.3.3.1 花岗岩类矿床中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压力计概述 |
1.3.3.2 与熔体包裹体共生的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
1.3.3.3 熔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
1.4 利用热液金刚石压腔开展熔体包裹体均一实验的优势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性成果 |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特征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3 区域岩浆岩特征 |
2.4 区域矿产特征 |
2.4.1 矿床地质特征 |
2.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章 广西栗木钽铌钨锡矿床 |
3.1 区域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3 栗木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元素 |
3.3.2 微量元素 |
3.3.3 稀土元素 |
3.3.4 小结 |
3.4 成岩成矿流体特征 |
3.4.1 流体和熔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3.4.2 包裹体测温的实验方法 |
3.4.2.1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实验方法 |
3.4.2.2 熔体包裹体的均一实验方法 |
3.4.3 包裹体测温的实验结果 |
3.4.3.1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 |
3.4.3.2 熔体包裹体的均一实验结果 |
3.5 氢氧同位素特征 |
3.6 成岩成矿压力(深度)的估算 |
3.6.1 流体包裹体压力计 |
3.6.2 熔体包裹体压力计 |
3.7 不同岩性带中H_2O含量的变化 |
3.8 成岩成矿时代 |
3.8.1 栗木水溪庙矿床成岩成矿时代 |
3.8.2 栗木水溪庙矿床岩浆-流体冷却轨迹 |
3.9 成岩成矿岩浆-流体演化 |
3.10 成矿机制 |
3.11 成矿模式 |
第4章 宜春414钽铌锂矿床 |
4.1 区域地质特征 |
4.2 矿床地质特征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稀土元素 |
4.3.4 小结 |
4.4 成岩成矿流体特征 |
4.4.1 流体包裹体和熔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4.4.2 实验方法 |
4.4.2.1 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显微测温 |
4.4.2.2 熔体包裹体的均一实验 |
4.4.2.3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子矿物成分分析 |
4.4.3 实验结果 |
4.4.3.1 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 |
4.4.3.2 熔体包裹体的均一实验结果 |
4.4.3.3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
4.5 成岩成矿压力(深度) |
4.6 不同岩性带中H_2O含量的变化 |
4.7 成岩成矿岩浆-流体的演化 |
4.8 宜春414矿床的成矿机制 |
4.9 成岩成矿时代 |
4.9.1 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
4.9.1.1 测试分析方法 |
4.9.1.2 测试结果 |
4.9.2 锆石U-Pb定年 |
4.9.2.1 实验方法 |
4.9.2.2 实验结果 |
4.10 成矿模式 |
第5章 华南花岗岩类稀有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背景 |
5.1 时间分布 |
5.2 空间分布 |
5.3 时空演化规律 |
5.4 构造背景 |
第6章 华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模式 |
6.1 栗木矿床与宜春414矿床的异同及控制因素 |
6.1.1 矿床地质特征 |
6.1.2 岩石地球化学 |
6.1.3 H_2O含量 |
6.1.4 成岩成矿压力(深度) |
6.1.5 成岩成矿时代 |
6.1.6 构造条件 |
6.2 找矿标志 |
6.2.1 地质标志 |
6.2.2 矿物组合 |
6.2.3 地球化学指标 |
6.3 找矿预测评价标志 |
6.4 找矿模式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伟晶岩研究的概况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项目依托与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伟晶岩的构造环境研究 |
2.1 伟晶岩与槽台理论 |
2.2 伟晶岩与造山过程 |
2.3 伟晶岩的构造分类 |
第三章 造山系伟晶岩 |
3.1 造山系伟晶岩的基本概况 |
3.2 造山系稀有金属矿床—四川康定甲基卡 |
3.3 造山系稀有金属矿床中岩体—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 |
第四章 陆块区伟晶岩 |
4.1 陆块区伟晶岩的演化特征 |
4.3 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 |
第五章 两类伟晶岩对比研究 |
5.1 成岩成矿特征 |
5.2 成矿构造环境 |
第六章 构造环境与成矿规律 |
6.1 伟晶岩的成矿规律 |
6.2 伟晶岩的示踪作用 |
6.3 伟晶岩的找矿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3)江西雅山花岗岩岩浆演化及其Ta-Nb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分析方法 |
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 矿物成分特征 |
4.1 云母 |
4.2 锆石 |
5 高演化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与Nb-Ta成矿关系 |
5.1 岩浆演化特征 |
5.2 岩浆演化过程及其Ta-Nb富集机制 |
6 与稀有金属花岗岩W成矿机制的对比 |
7 结论 |
(4)湘南矿集区长英质岩脉的特征及其成矿、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岩体特征 |
2 研究方法 |
3 岩石学特征 |
3.1 岩相学 |
3.2 岩石地球化学 |
4 矿物学特征 |
4.1 长石 |
4.2 云母 |
4.3 黄玉 |
4.4 氧化物 |
4.5 锆石 |
5 讨论 |
5.1 岩脉的形成时代 |
5.2 岩脉的岩石学、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的特殊性 |
5.3 岩脉的形成机理及与寄主花岗岩相关性探讨 |
5.4 长英质岩脉的成矿、找矿意义 |
6 结论 |
(5)华南幕阜山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岩脉地质特征和分类命名 |
2.1 断峰山矿区 |
2.2 仁里矿区 |
3 分析测试方法 |
4 矿物化学结果 |
4.1 电气石 |
4.1.1 主量元素 |
4.1.2 微量元素 |
4.2 云母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元素 |
4.3 钾长石 |
4.4 石榴子石 |
4.5 绿柱石 |
4.6 铌钽铁矿 |
5 讨论 |
5.1 伟晶岩脉的演化 |
5.1.1 矿物组合的制约 |
5.1.2 电气石的制约 |
5.1.3 云母的制约 |
5.1.4 钾长石的制约 |
5.1.5 石榴子石的制约 |
5.2 含矿对比研究和成矿预测 |
5.2.1 电气石对矿化的启示 |
5.2.2 云母、钾长石对矿化的启示 |
5.3 稀有金属伟晶岩成因 |
6 结论 |
(6)华南中生代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浆演化与热液作用过程的矿物学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科学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工作量统计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分析测试 |
第一节 样品前处理 |
一、探针片的制备 |
二、200目岩石粉末样的制备 |
三、锆石靶的制备 |
第二节 矿物原位微区分析 |
一、矿物主要成分分析 |
二、矿物微量成分分析 |
第三节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一、主量元素分析 |
二、微量元素分析 |
第四节 全岩锂同位素分析 |
第三章 华南区域地质与中生代稀有金属矿床概况 |
第一节 华南区域地质概况 |
第二节 华南中生代稀有金属矿床分布特征及其典型岩体介绍 |
第四章 华南中生代W、Nb-Ta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一节 岩相学特征 |
第二节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一、主量元素特征 |
二、微量元素特征 |
第五章 华南中生代W、Nb-Ta花岗岩矿物成分特征 |
第一节 西华山钨矿花岗岩体的矿物成分特征 |
一、主要矿物 |
二、主要副矿物 |
第二节 雅山铌钽花岗岩体的矿物成分特征 |
一、主要矿物 |
二、主要副矿物 |
第三节 岩浆演化与流体作用在矿物中的表现 |
一、岩浆演化与矿物成分变化关系 |
二、流体作用对云母环带成分变化的影响 |
第六章 华南中生代W、Nb-Ta花岗岩锂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第一节 花岗岩锂同位素研究概况 |
第二节 华南W-Nb-Ta花岗岩的锂同位素特征 |
一、西华山钨矿花岗岩体的锂同位素组成 |
二、雅山铌钽矿花岗岩体的锂同位素组成 |
第三节 岩浆演化及流体作用过程中锂同位素变化 |
一、岩浆演化过程中的锂同位素变化 |
二、流体作用下的锂同位素变化 |
第七章 岩浆演化与热液作用对稀有金属花岗岩W、Nb-Ta成矿差异控制 |
第一节 岩浆演化与成矿元素的富集机制 |
第二节 流体作用与成矿元素的沉淀机制 |
一、流体作用对Nb、Ta成矿的影响 |
二、流体作用对W成矿的影响 |
第三节 氧逸度降低对钨成矿的影响 |
主要结论 |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8)江西宜春(四一四)和大吉山矿床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稀有金属矿床的类型及典型矿床 |
1.2.2 过铝质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因 |
1.2.3 雪球结构的成因 |
1.2.4 似伟晶岩壳的含矿性 |
1.2.5 含矿石英脉与岩体型稀有金属矿化的关系 |
1.3 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量 |
第2章 江西宜春(四一四)矿床 |
2.1 地质背景 |
2.2 岩相学 |
2.3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2.4 钽铌氧化物的共生矿物组合 |
2.4.1 似伟晶岩壳 |
2.4.2 黄玉锂云母花岗岩 |
2.5 钽铌氧化物及共生矿物的形貌学 |
2.5.1 似伟晶岩壳 |
2.5.2 黄玉锂云母花岗岩 |
2.6 钽铌氧化物的化学成分 |
2.6.1 似伟晶岩壳 |
2.6.2 黄玉锂云母花岗岩 |
2.7 锂云母及共生矿物的形貌学特征 |
2.7.1 似伟晶岩壳 |
2.7.2 黄玉锂云母花岗岩 |
2.8 锂云母的主量元素特征 |
第3章 江西大吉山矿床 |
3.1 地质背景 |
3.2 花岗岩的形态及年代学格架 |
3.3 六十九号岩体的岩相学及成矿特征 |
3.4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3.4.1 电子探针分析 |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耦合能谱仪 |
3.4.3 激光拉曼 |
3.4.4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
3.4.5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3.5 矿物的形貌学 |
3.5.1 黑钨矿 |
3.5.2 白云母 |
3.5.3 钽铌氧化物 |
3.6 六十九号岩体中矿物的主量元素化学特征 |
3.6.1 黑钨矿 |
3.6.2 白云母 |
3.6.3 钽铌氧化物 |
3.7 六十九号岩体中矿物的微量元素化学特征 |
3.7.1 黑钨矿 |
3.7.2 白云母 |
3.7.3 石英 |
3.8 六十九号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章 比较矿床学研究及讨论 |
4.1 宜春矿床中矿石矿物的成因和关系 |
4.1.1 黄玉锂云母花岗岩 |
4.1.2 似伟晶岩壳 |
4.2 大吉山矿床中矿石矿物的成因和关系 |
4.2.1 钽铌的矿石矿物 |
4.2.2 白云母 |
4.2.3 钨的矿石矿物 |
4.2.4 含矿石英脉与含矿花岗岩的关系 |
4.3 雪球结构的成因 |
第5章 结论及改进方向 |
5.1 结论 |
5.2 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我国铷典型矿床及其成矿构造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铷稀有金属资源的战略价值 |
1.2 国内外铷资源的现状 |
1.2.1 国内外铷资源现状 |
1.2.2 国内外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2.3 国内外铷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4 近年来我国铷矿勘查主要进展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次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及工作方法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2 铷的地球化学性质 |
3 铷典型矿床研究 |
3.1 内蒙古石灰窑典型矿床研究 |
3.1.1 区域地质概况 |
3.1.2 矿区地质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地球化学特征 |
3.2 内蒙古赵井沟典型矿床研究 |
3.2.1 区域地质概况 |
3.2.2 矿区地质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地球化学特征 |
3.3 甘肃省国宝山铷矿研究 |
3.3.1 区域地质概况 |
3.3.2 矿区地质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地球化学特征 |
3.4 湖南省道县正冲铷矿研究 |
3.4.1 区域地质概况 |
3.4.2 矿区地质 |
3.4.3 矿石特征 |
3.4.4 地球化学特征 |
3.5 湖南小江铷矿 |
3.5.1 区域地质概况 |
3.5.2 矿区地质 |
3.5.3 矿石特征 |
3.5.4 地球化学特征 |
4 铷矿化花岗岩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要素 |
4.1 富铷花岗岩的地质特征 |
4.1.1 构造背景 |
4.1.2 花岗岩体的大小和产状 |
4.1.3 花岗岩的分期分相特点 |
4.1.4 花岗岩的化学成分 |
4.1.5 稀有金属花岗岩的矿物成分 |
4.1.6 共(伴)生矿种 |
4.2 富铷花岗岩成矿的主要制约因素 |
4.2.1 构造环境对成矿的制约 |
4.2.2 高度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和天河石化是花岗岩成矿的关键因素 |
4.2.3 物理化学条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
4.3 富铷花岗岩的成矿要素表 |
5 铷矿成矿规律 |
5.1 矿床类型 |
5.1.1 花岗岩型铷矿 |
5.1.2 花岗伟晶岩型铷矿 |
5.1.3 盐湖型 |
5.1.4 岩浆热液型铷矿 |
5.1.5 风化壳型铷矿 |
5.2 空间分布规律 |
5.2.1 南岭成矿区 |
5.2.2 阿尔泰-西昆仑成矿区 |
5.2.3 康滇成矿区 |
5.2.4 东秦岭成矿区 |
5.2.5 东天山-北山成矿区 |
5.2.6 华北陆块北缘 |
5.2.7 青藏高原成矿区 |
5.3 时间分布规律 |
6 中国铷资源基本特征及勘查开发建议 |
6.1 我国铷矿资源的基本特征 |
6.1.1 分布广 |
6.1.2 矿床类型多,但资源集中 |
6.1.3 成矿时代集中 |
6.1.4 独立矿床少 |
6.1.5 开发利用难度大 |
6.2 铷资源勘查评价工作部署建议 |
6.2.1 华南铷资源勘查评价区 |
6.2.2 新疆阿尔泰-天山-昆仑山铷资源勘查评价区 |
6.2.3 川西松潘-甘孜造山带铷资源勘查评价区 |
6.2.4 东秦岭铷资源勘查评价区 |
6.2.5 青藏高原铷资源勘查评价区 |
6.2.6 华北陆块北缘铷资源勘查评价区 |
6.3 铷矿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
6.3.1 开发利用已有矿山的尾矿资源 |
6.3.2 加强低品位铷矿资源的选矿工艺研究,寻找高品位的云母型铷矿源 |
6.3.3 加强铷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
(10)浙西北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中稀有金属的矿物学行为和成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矿物缩写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花岗质岩石中稀有金属成矿的研究现状 |
1.2.1 花岗质岩石分类 |
1.2.2 花岗质岩石中稀有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 |
1.2.3 浙西北花岗质岩石中的稀有金属矿产 |
1.3 研究路线与工作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1.4.2 矿物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 |
1.4.3 铌铁矿U-Pb同位素分析 |
1.4.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1.5 工作量统计 |
2 浙西北河桥地区地质背景 |
2.1 浙西北地质背景 |
2.2 河桥地区地质特征 |
2.2.1 河桥花岗岩 |
2.2.2 石室寺伟晶岩 |
3 浙西北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的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3.1 岩相学特征 |
3.2 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3.2.2 微量元素特征 |
3.3 铌铁矿定年分析 |
4 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的矿物学特征 |
4.1 主要造岩矿物 |
4.1.1 长石类矿物 |
4.1.2 云母类矿物 |
4.1.3 绿泥石 |
4.1.4 萤石 |
4.2 稀有金属矿物 |
4.2.1 铌钽钨氧化物 |
4.2.2 铈矿物 |
4.2.3 钇矿物 |
4.2.4 钛矿物 |
4.2.5 钍石 |
4.2.6 锆石 |
5 浙西北河桥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与演化 |
5.1 河桥花岗质岩石的类型及成因 |
5.2 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的演化 |
5.3 小结 |
6 浙西北河桥花岗质岩石中稀有金属成矿过程 |
6.1 稀有金属成矿过程 |
6.2 铌-钨系列矿物演化 |
6.2.1 铌铁矿-铌钨矿物-黑钨矿演化 |
6.2.2 铌钨矿物成因 |
6.3 浙西北花岗质岩石中稀有金属成矿 |
7 主要认识与不足 |
7.1 主要认识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刍议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标准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南典型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D]. 李胜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2]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D]. 侯江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3]江西雅山花岗岩岩浆演化及其Ta-Nb富集机制[J]. 李洁,黄小龙. 岩石学报, 2013(12)
- [4]湘南矿集区长英质岩脉的特征及其成矿、找矿意义[J]. 谢磊,王汝成,朱金初,陆建军,张文兰,车旭东,章荣清,黄芳芳. 岩石学报, 2013(12)
- [5]华南幕阜山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J]. 李乐广,王连训,田洋,马昌前,周芳春. 地球科学, 2019(07)
- [6]华南中生代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浆演化与热液作用过程的矿物学约束[D]. 李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5(10)
-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8]江西宜春(四一四)和大吉山矿床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研究[D]. 吴鸣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2)
- [9]我国铷典型矿床及其成矿构造背景研究[D]. 孙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3)
- [10]浙西北河桥地区花岗质岩石中稀有金属的矿物学行为和成矿过程[D]. 王吴梦雨. 浙江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