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近水平沉积物的方法

一种模拟近水平沉积物的方法

一、建立近水平矿床模型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华,蒋国安,仇圣华[1](1996)在《近水平煤层群矿床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矿床模型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编制生产矿井采掘计划的基础,本文探讨了地下矿井近水平煤层群矿床模型的建立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为矿井设计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宋子岭[2](2007)在《现代露天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露天开采工艺是露天矿开采设计中最重要的技术决定,我国露天煤田赋存条件复杂,开发一个露天矿究竟选用何种开采工艺,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可靠的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首先对我国煤田进行大量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根据煤田的赋存特征、开采条件等建立了露天煤田分类指标体系,建立了分类指标的量化模型以及其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采用模糊聚类法对其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的煤田提出可行的开采工艺,通过建立露天开采工艺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各种常用露天开采工艺系统的适用条件模型,对某种可行性开采工艺的适应性,通过建立每个影响因素适应性的隶属度计算模型,再根据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综合得出被评价开采工艺的适应性指标,从而对开采工艺的适应性进行评价,为我国露天矿设计中的工艺选择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为提高现代露天矿开采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快速而准确地处理大量的基础数据,本文对露天煤田建立了矿床地质模型,论述了矿床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估值方法、面模型及三维立体模型的建立方法、地质储量计算方法、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倾斜矿床的考虑了煤矿床各向异性的改进的距离幂次反比估值法,提高了估值精度。经济合理剥采比是确定露天开采境界、划分露天煤田范围的主要依据。目前露天矿经济合理剥采比是与井工开采成本对比计算得到的,计算时没有考虑井工开采的安全事故、地表沉陷等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没考虑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本论文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利用概率统计法建立了由上述各因素所构成的成本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合理剥采比确定方法。对于露天矿生产剥采比的控制,本文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考虑煤质指标、运距变化等因素的改进的生产剥采比确定方法。同时提出了新设计露天矿和生产露天矿生产剥采比的控制措施,在保证剥采不失调的前提下,尽量不进行超前剥离,用最小的生产剥采比,采出最多的有用矿物,这种方法对现代露天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智明[3](2011)在《露天煤矿生产规模优化及综合工艺匹配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露天煤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露天矿区采用采坑数量和规模化开采下的开采工艺成为我国露天煤矿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这两个方面,为我国露天煤矿大规模化开采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综合运用露天采矿学原理、可靠性理论和技术经济学,通过现场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和现场工程实践,以资源储量、生产技术和经济最优原则,建立了露天矿区单坑和多坑的生产规模优化模型;分析了影响矿山工艺选择的因素,基于各单一开采工艺的适用条件,根据单一开采工艺的空间分布、严格限制工艺与非严格限制工艺对综合工艺进行了分类,总结了各种综合工艺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综合工艺的适用条件,基于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开采工艺选择的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确定综合工艺开采参数的方法,以及露天煤矿综合开采工艺中各单一工艺生产能力匹配原则及措施;基于各单一开采系统能力匹配原则,提出了综合开采工艺的动态调整方法,考虑各单一开采工艺相互关系,绘制了综合开采工艺的典型关系图,建立了综合工艺可靠性模型,提出了提高综合工艺开采矿山的可靠性的途径;根据露天煤矿开拓运输系统的基本特点,分析了个单一工艺相互干扰的影响因素,对综合开采工艺下开拓运输系统进行了优化,在分析破碎站布设位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工艺下破碎站的优化模型,基于总运输费用最少的原则,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利用数值计算迭代,求得最佳布设深度。对多采区开采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压帮高度、端帮搭桥移设步距、三角煤回收高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压帮内排数学模型的建立,得出了压帮内排的最优高度,根据最优高度,提出了不同压帮高度下缩短剥离物运距的方法—端帮搭桥,建立了端帮搭桥的优化模型,得出了端帮搭桥最佳移设步距,建立了三角煤回收的几何模型和计算方法。通过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单坑规模分析、白音华露天煤矿单坑和多坑优化及黑岱沟露天煤矿综合工艺进行实例研究,验证了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我国露天煤矿规模化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该论文有图30幅,表9个,参考文献161篇。

王肇东[4](2015)在《分区开采露天煤矿采区接续剥采工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型露天煤矿多采用分区开采,相邻采区间必然存在一个转向过渡接续的技术难题。通过对转向方案及转向期间的采剥工程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剖析不同转向方案的工程特点、适用范围,明确了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建立了剥采工程优化模型,并应用于安家岭露天煤矿转向过渡工程中,验证了优化模型的正确性。基于不同转向方式的工程特点、适用范围,明确了采区接续期间的限制因素和优化目标,并进行了建模量化分析,基于分区开采露天煤矿基本转向方式,提出了剥采工程量表叠加法确定采区接续工程位置确定方法。根据转向期间的边坡服务性质、周期和稳定性要求等基本参数,分类讨论了边坡的几何及力学特征,提出了采区接续期间,边坡的安全管理和时效优化分析方法。对不同转向方式的特点和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明确了连续型和间断型转向方式的主要约束条件,建立了考虑设备、资金约束及时效边坡与经济运距的露天煤矿不同转向方式的综合评价模型。针对安家岭露天煤矿开采条件和剥采排工程现状,对露天矿的首采区向二采区转向接续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四种转向接续方式,综合边坡和经济耦合的目标,利用综合优化模型确定了安家岭露天煤矿最佳转向方式为“L”形转向方案,确定了合理接续工程位置。

吴洪阳[5](2014)在《白音华一号露天矿开采程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露天矿的开采程序是涉及面很广的全局性问题,一经实施,很难加以改变,因为改变开采程序意味着废弃原有的工作线,另辟新的工作线,工程量极大,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露天矿一般难以接受的。所以开采程序的选择对于露天矿山开采影响较大,对其进行优化研究是属于典型的综合决策问题。针对白音华一号露天矿开采技术条件,结合原有的小露天矿开采现状对开采程序的影响,首先对开采境界进行开区划分,然后分析设计了工作线垂直走向(倾向首采区短轴)布置单侧推进方案、工作线倾向(走向首采区短轴)布置单侧推进方案一、工作线倾向(走向首采区短轴)布置单侧推进方案二。分析开采程序的影响因素,然后跟据开采程序本身的特征,首先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建立了关于层次分析法模型的评价指标,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依据上面计算的权重并结合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对三个开采程序备选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分析和排序。层次分析法将开采程序优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主要依据专家对每层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的客观性,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本文将算出指标层的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最后再结合集对分析法对开采程序进行优选。

骆中洲,吕聪[6](1983)在《建立近水平矿床模型的一种方法》文中认为电子计算机和系统工程在矿业中的应用,产生了矿床模型的概念。所谓矿床模型,就是根据地质勘探资料,通过科学推断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对矿床的真实结构和特性进行逼近模拟。建立矿床模型的目的是使人们在矿床开发之前。对有益矿物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有较准确的估计和予测。由电子计算机所建立、为电子计算机所识别的矿床模型,是露天矿山优化设计的基础与依据。国内有关矿床模型的研

田会[7](1989)在《计算机圈定露天煤矿境界方法评述》文中研究表明 国内用计算机圈定露天煤矿境界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模似手工露天煤矿境界圈定方法。它包括:1、剖面法;2、楔型法;3、投影法等。第二类:模似露天开采程序的露天煤矿境界圈定方法——移动圆锥法。

二、建立近水平矿床模型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近水平矿床模型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露天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
        1.1.1 露天开采境界及经济合理剥采比
        1.1.2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及煤田分类
        1.1.3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评价
        1.1.4 生产剥采比的确定与控制
        1.1.5 发展趋势
    1.2 问题的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2 我国露天煤田分类研究
    2.1 露天煤田分类的必要性及意义
    2.2 我国露天煤田综述
        2.2.1 我国露天煤田分布
        2.2.2 我国露天煤田赋存特点
    2.3 露天煤田分类依据的确定
        2.3.1 分类指标体系
        2.3.2 分类依据
    2.4 分类方法
        2.4.1 概述
        2.4.2 直接分类法
        2.4.3 模糊聚类分类法
        3.4.4 我国露天煤田类型划分
    2.5 小结
3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选择及合理性评价
    3.1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选择
        3.1.1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的影响因素
        3.1.2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分类
        3.1.3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的选择
    3.2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合理性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2.2 评价方法选择及模型建立
        3.2.3 对Ⅰ类型露天煤田的开采工艺系统进行评价分析
    3.3 小结
4 露天煤田矿床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
    4.1 建立矿床地质模型的意义与作用
    4.2 露天煤田矿床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
        4.2.1 构模方法
        4.2.2 估值方法
        4.2.3 断层、边界、夹矸层、尖灭点的处理
        4.2.4 地表地形及地层层面实体的描述方法
    4.3 小结
5 露天矿经济合理剥采比确定方法的改进
    5.1 经济合理剥采比的作用
    5.2 目前经济合理剥采比确定方法及其不足
    5.3 经济合理剥采比的确定方法
        5.3.1 经济合理剥采比的影响因素确定
        5.3.2 各影响因素的量化
        5.3.3 经济合理剥采比的确定
    5.4 小结
6 现代露天矿生产剥采比的控制方法与应用
    6.1 目前生产剥采比控制方法概述
    6.2 市场经济对露天矿的影响
    6.3 现代控制理论在生产剥采比控制中的运用
        6.3.1 生产剥采比的基本控制原理
        6.3.2 新设计露天矿的剥采比控制
        6.3.3 生产露天矿的剥采比控制
    6.4 实例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及科研项目
附录

(3)露天煤矿生产规模优化及综合工艺匹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预计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露天煤矿生产规模优化模型
    2.1 露天矿区生产规模影响因素
    2.2 单坑规模优化模型
    2.3 多坑规模综合优化模型
    2.4 实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综合工艺系统模式匹配
    3.1 影响工艺选择的因素
    3.2 单一工艺系统的特点及服务范围
    3.3 综合工艺系统特点及适用条件
    3.4 开采工艺选择的综合评价
    3.5 各环节设备规格及数量匹配
    3.6 综合工艺开采参数匹配
    3.7 系统间产量匹配
    3.8 本章小结
4 综合工艺设计
    4.1 露天矿综合工艺优化设计
    4.2 综合工艺可靠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综合工艺下开拓运输系统优化
    5.1 开拓运输系统特点
    5.2 运输系统的相互影响
    5.3 破碎站布置优化
    5.4 开拓运输系统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露天煤矿多采区关键参数
    6.1 压帮内排
    6.2 三角煤回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分区开采露天煤矿采区接续剥采工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露天矿分区开采及转向研究现状
        1.2.2 露天矿边坡研究现状
        1.2.3 露天矿经济问题研究现状
        1.2.4 露天矿剥采工程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露天煤矿采区转向方式及接续工程位置确定方法
    2.1 露天煤矿采区接续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2.1.1 分区开采重要性
        2.1.2 采区转向接续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2.2 采区转向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2.2.1 露天开采工艺因素
        2.2.2 边坡稳定性因素
        2.2.3 工程量因素
    2.3 分区开采露天煤矿采区转向方式
        2.3.1 ‘L’形转向过渡方式
        2.3.2 扇形顺时针(逆时针)转向过渡方式
        2.3.3 重新拉沟过渡方式
        2.3.4 留沟缓帮转向方式
    2.4 采区转向接续工程位置确定方法
        2.4.1 露天矿矿床地质模型及模拟开采模型的建立
        2.4.2 新旧采区剥采工程量表叠加法确定采区接续工程位置
    2.5 本章小结
3 采区接续期间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靠帮开采方案优化
    3.1 转向期间边坡服务周期时间计算
        3.1.1 边坡的服务性质
        3.1.2 边坡的服务周期时间
    3.2 边坡的几何及力学特征与实验研究
        3.2.1 不同方案的边坡几何结构差异
        3.2.2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的时效性
        3.2.3 力学参数实验研究
    3.3 转向期间边坡稳定性分析
        3.3.1 不同边坡的稳定性要求
        3.3.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与选择
        3.3.3 采区转向接续期间的边坡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4 转向期间靠帮开采方案
        3.4.1 靠帮开采的有利边帮
        3.4.2 采掘平盘宽度的调整方案
        3.4.3 靠帮开采的经济效益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采区接续期间剥采工程优化模型建立
    4.1 采区接续期剥采排工程模式及优化模型建立
        4.1.1 考虑设备约束的推进与扩帮同步工程模式的优化模型
        4.1.2 考虑资金约束的推进与拉沟工程模式的优化模型
        4.1.3 多约束因素耦合条件下接续期剥采排工程优化模型
    4.2 接续期剥采排模型关键因子优化分析
        4.2.1 考虑边坡工程可行性因子优化
        4.2.2 考虑运距的经济因子优化
    4.3 综合经济与边坡工程因子的工程优化模型建立
        4.3.1 考虑经济与边坡工程因子的综合模型
        4.3.2 工程优化模型的计算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经济与边坡管理的安家岭露天煤矿转向方案优选
    5.1 安家岭露天煤矿开采概况
    5.2 考虑边坡管理与经济耦合条件下的采区转向方案设计
        5.2.1 转向期间基础参数确定
        5.2.2 L形过渡方案边坡管理与工程位置参数研究
        5.2.3 其他过渡方案参数研究
        5.2.4 转向过渡方案的确定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科技查新报告

(5)白音华一号露天矿开采程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露天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特点
        1.3.2 我国露天煤矿技术发展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案
        1.5.2 技术路线
2 白音华一号露天矿的概况及地质模型的建立
    2.1 矿区概况
        2.1.1 矿区地质地形条件
        2.1.2 露天矿开采工艺及设备型号
    2.2 白音华一号露天矿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2.2.1 地质数据库建立和显示
        2.2.2 地形模型的建立
        2.2.3 全煤层模型的建立
        2.2.4 块体模型的建立与显示
3 白音华一号露天矿的开采程序优化
    3.1 开采程序简介
    3.2 开采程序的分类
    3.3 合理帮坡角的确定
    3.4 开采参数的优化
        3.4.1 台阶高度
        3.4.2 采掘带宽度A
        3.4.3 平盘宽度B
        3.4.4 工作线长度
    3.5 白音华一号矿开采境界和采区划分
        3.5.1 开采境界的确定
        3.5.2 采区的划分
    3.6 白音华一号矿开采程序方案
        3.6.1 工作线垂直走向(倾向首采区短轴)布置单侧推进方案
        3.6.2 工作线倾向(走向首采区短轴)布置单侧推进开采方案一
        3.6.3 工作线倾向(走向首采区短轴)布置单侧推进开采方案二
4 白音华一号露天矿开采程序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4.1 指标体系建立和筛选原则
    4.2 影响开采程序各个因素的确定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开采程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以及权重的计算
        4.3.1 层次分析法的概述和基本原理
        4.3.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3.3 AHP的判断矩阵
        4.3.4 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3.5 开采程序指标权重计算
5 白音华一号露天矿开采程序优选
    5.1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5.2 评价模型在白音华一号露天矿开采程序优化中的应用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建立近水平矿床模型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水平煤层群矿床模型的建立[J]. 王新华,蒋国安,仇圣华.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 1996(02)
  • [2]现代露天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宋子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06)
  • [3]露天煤矿生产规模优化及综合工艺匹配模式研究[D]. 张智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5)
  • [4]分区开采露天煤矿采区接续剥采工程优化研究[D]. 王肇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2)
  • [5]白音华一号露天矿开采程序优化研究[D]. 吴洪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3)
  • [6]建立近水平矿床模型的一种方法[J]. 骆中洲,吕聪. 化工矿山技术, 1983(S1)
  • [7]计算机圈定露天煤矿境界方法评述[J]. 田会. 露天采矿, 1989(02)

标签:;  ;  ;  ;  ;  

一种模拟近水平沉积物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