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环氧树脂增韧剂研发成功

新型环氧树脂增韧剂研发成功

一、新型环氧树脂增韧剂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峰[1](2021)在《高性能胶黏剂密封剂在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航天产品用胶黏剂密封剂的特殊要求及热防护耐烧蚀胶黏剂、耐高温胶黏剂、耐低温胶黏剂、耐介质胶黏剂、耐空间环境胶黏剂、高强度胶黏剂、结构复合材料用高性能胶黏剂密封剂的性能及其在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飞船和空间站等航天产品上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就未来相关领域的需求进行了展望。

杨海冬,王德志,曲春艳,冯浩,李洪峰,张杨,宿凯,肖万宝[2](2021)在《航空航天用双马来酰亚胺胶粘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双马来酰亚胺(BMI)胶粘剂以其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大量应用于BMI树脂基复合材料整体化成型和高性能结构件制造过程中。对国内外BMI胶粘剂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了采用热塑性树脂、橡胶弹性体、环氧树脂、氰酸酯树脂和无机填料等改性方法制备BMI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及改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BMI胶粘剂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根据发展需要提出了五个发展方向,为以后BMI胶粘剂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许国娟,贾晨辉,刘晶,田谋锋[3](2021)在《酚醛树脂增韧改性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酚醛树脂增韧改性工作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化学反应型增韧和物理共混型增韧两种不同增韧方式及各类常用增韧剂改性酚醛树脂的作用机理和研究现状,概述了国内酚醛树脂工业应用领域的现状。

张豪[4](2021)在《氧化铝/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谢利鹏[5](2021)在《预浸料用潜伏性快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浸料是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的基础,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与原材料预浸料密切相关。通常要求预浸料能有较长的适用期,这样就可以降低储存运输成本;并且为了提高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效率,就需要开发出适用于预浸料制备的潜伏性快速固化环氧体系。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用双氰胺(DICY)作为固化剂固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DGBEA),研究了2-乙基-4-甲基咪唑(2E4MI)添加量对DGEBA-DICY体系各项性能产生的影响。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其固化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加入2E4MI促进剂改变了DICY的固化机理,使其更容易在树脂中溶解,从而加快了固化反应速率。通过万能力学试验机测试树脂浇铸体的冲击,弯曲和拉伸性能,选择具有最佳力学性能的配比,进行等温DSC以及潜伏性测试。最后该体系在160℃下完全固化所需要的时间只有20min,且在室温下储存15 d,30 d和60 d后固化度分别为0.146,0.276和0.339,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潜伏性。(2)以二氨基二苯砜(DDS)为主要固化剂固化被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PGDGE)稀释过的环氧树脂,研究不同2E4MI的添加量对DGEBA-PPGDGE-DDS体系固化动力学参数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2E4MI含量的增加,低温放热峰逐渐增大,高温放热峰逐渐减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咪唑添加量增加导致由咪唑固化的树脂增多,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前期固化放热增多,且第一步咪唑反应生成的含正负离子加合物增多,会攻击DDS伯胺上的氢,加速DDS与环氧树脂反应,从而使部分DDS反应提前。并且2E4MI的添加能降低体系反应的能量势垒,提高总体反应活性。最后,力学性能最佳的环氧体系可在180℃下80 min内完成固化,且在室温下储存15 d,30 d和60 d后固化度分别为0.176,0.253和0.406,证明该体系在测试期内未发生明显的固化反应。(3)用PPGDGE稀释的DGEBA以DDS为主要固化剂固化,研究不同1-苄基-2-甲基咪唑(1B2MZ)的添加量对DGEBA-PPGDGE-DDS体系固化动力学参数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1B2MZ后,体系的固化反应起始温度都降低了40℃左右,且反应终止温度也有明显降低。证明加入1B2MZ能提高DDS固化体系在中温下的反应活性。通过Ozawa-Flynn-Wall法得到的Eα与α的关系曲线与1B2MZ的含量有密切联系,其中DDS开始反应时所对应的固化度随着咪唑添加量的增多而升高,这是因为1B2MZ开始反应放热与DDS参与反应中间存在一个升温过渡期,且该过渡期内体系所达到的固化度随咪唑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力学性能最佳的树脂体系可在180℃下90 min内完成固化,且在室温下储存15 d,30 d和60 d后固化度分别为0.144,0.227和0.304,证明该体系在测试期内的潜伏性最好。(4)选择上述三种潜伏性快速固化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凝胶时间以及等温、升温黏度的测试,探究其工艺性。之后将树脂胶液涂覆在纤维上制成预浸料,通过模压工艺成型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测试其纤维含量,力学性能和抗吸湿性能。结果表明,用2E4MI和DDS复配的树脂体系制备成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好,弯曲强度为779.46 MPa,剪切强度为42.22 MPa,拉伸强度(模量)为543.34 MPa(18.12 GPa),且吸湿后的弯曲强度仍然最大,为574.54 MPa。因此,2E4MI和DDS复配的最佳树脂配比体系可用于潜伏性快速固化预浸料的制备。

张坤[6](2021)在《基于SLS和PIP的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型机理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防热材料成为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安全成败的关键,迫切需要能够满足高温工作环境的先进材料。碳化硅(Silicon Carbide,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凭借其优良的性能,成为高超声速飞行器高温结构部件的首选材料之一。然而,SiC陶瓷存在硬度高、脆性大、烧结难等问题。本文针对SiC陶瓷材料传统制备方法存在的加工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成型复杂结构的问题,提出将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与陶瓷前驱体浸渍裂解(Precursor Impregnation and Pyrolysis,PIP)相结合制备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开展了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试样的成型效果、精度和致密化程度及性能的研究。研究不同平均粒径粉体对于SLS成型SiC陶瓷初坯质量的影响,运用正交设计试验分析方法优化SLS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随粉体平均粒径逐渐变大,SiC陶瓷初坯的孔隙率逐渐降低,密度逐渐升高,弯曲强度逐渐变大。采用高温脱脂和PIP工艺对SLS成型SiC陶瓷初坯进行致密化后处理,研究脱脂和PIP工艺对于成型试件孔隙率、密度、尺寸精度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SLS成型过程中打印方向和树脂含量对成型件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经8个周期PIP工艺致密化后,试件的增重率小于1%,开孔率为5.05%,总孔隙率为24.32%,密度达到了2.45 g/cm3。采用沿横向和纵向两种打印方向制备SiC陶瓷初坯,PIP致密化后,沿纵向打印试样的强度比横向高12.05%。随树脂含量的增加,试件的孔隙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密度趋势正相反,5%树脂含量成型试件的性能最优。通过优化后SLS与PIP相结合方法制备出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了氧化对于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对氧化机理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试件的质量损失先升高后降低,弯曲强度逐渐增大。当氧化温度为1600℃时,材料的弯曲强度为85.90 MPa,为室温弯曲强度的57%。采用SLS与PIP相结合方法设计制备了SiCP/SiC陶瓷基点阵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试验研究了细观构型与环境温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P/SiC陶瓷基点阵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随芯子杆倾斜角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从1400℃升高到1800℃时,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模量分别下降34.30%和44.82%。在1800℃环境下SiCP/SiC陶瓷基点阵复合材料压缩曲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采用SLS与PIP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短切碳纤维增强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碳纤维含量和尺寸对所制备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试样的弯曲强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断裂韧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相同碳纤维含量下,添加尺寸较长碳纤维的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更优。与未添加碳纤维的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相比,添加200目和300目8%含量的碳纤维可分别将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断裂韧性提高33.33%和20.39%。

宋小辉[7](2021)在《聚乳酸/果壳粉复合材料性能及熔融沉积成型研究》文中指出聚乳酸(PLA)源于玉米、土豆等生物质材料,合成能量低,可极大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植入生物体内,但其脆性大、疏水、降解慢。果壳粉(核桃壳粉WSP、杏仁壳粉ASP和夏威夷果壳粉MSP)是纯天然固体废弃物、质轻价廉、无毒无害,但其亲水性与PLA的疏水差异较大,需改性才能与PLA复合。熔融沉积成型(FDM)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高分子聚合物增材制造技术之一,工艺简单、成本低、可成型具有复杂内外形结构的零件,但有关FDM成型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研究非常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FDM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本文针对PLA与果壳粉界面相容性差的问题,对果壳粉进行改性,开展果壳粉/PLA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探究复合材料FDM成型件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增韧机理。具体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碱、硅烷、碱/硅烷、微波、水浴和酒精改性对ASP、WSP和MSP表面基团、热稳定性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前果壳粉的热稳定性与其组成成分有关,纤维素含量越高,热稳定性越好。所有改性方式均消除了果壳粉的团聚,使其表面粗糙化。碱处理去除了果壳中的半纤维素,硅烷与果壳粉发生了化学反应和物理缠结。改性增强了WSP的热稳定性和反应活性,微波、水浴和酒精处理提高了ASP和MSP的热稳定性和反应活性。(2)研究果壳粉含量和硅烷浓度对果壳粉/PLA复合粉末材料结晶指数、流动性和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PLA/ASP和PLA/MSP均在4 wt.%硅烷、PLA/WSP在6 wt.%硅烷时两相依赖作用最强。提高测试温度、加载载荷及果壳粉目数均提高了果壳粉/PLA的熔融流动指数(MFI),MFI均在果壳粉含量为10 wt.%时达到最大。剪切速率与剪切应力和粘度的关系表明,PLA/ASP和PLA/MSP为接近于牛顿流体的假塑性流体,而PLA/WSP为膨胀型流体。为预测相同载荷、其它温度下的MFI,将Shenoy模型中的标准参考温度Ts修正为Ts=Tg,修正后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吻合。PLA/ASP复合材料PA5S4及PLA/WSP复合材料PWS-4Si、PWS-6Si和PWS-8Si的熔点均高于PLA,而PLA/ASP复合材料PA5S4和PA5S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PLA;PLA/ASP复合材料PA5S6和PA3的热稳定性均高于PLA;改性PLA/ASP和改性PLA/WSP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分别为2.21-4.45%和3.02-3.5%,高于PLA的1.8%。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表明,PLA/ASP开始以一维针状晶体成核生长,后期以二维片体或三维球晶的方式成核生长。(3)研究了FDM成型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断面形貌、吸水性和结晶指数。分析结果表明,PLA/ASP复合材料PA3的拉伸强度比纯PLA高1.8 MPa。碱处理提高了果壳粉含量为5 wt.%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其中PLA/ASP-Na拉伸强度的增长幅度最大,为9.2%;PLA/WSP-Na延伸率的增长幅度最大,达42.7%。硅烷处理提高了果壳粉含量为5 wt.%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压缩性能,其中PLA/ASP分别增大28.3%和13.9%,PLA/WSP分别增大8.5%和23.3%。当改性ASP含量为10 wt.%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PLA增大3.62 MPa。增韧机理表明,果壳粉对PLA基体的增韧主要包括冷拉、空穴增韧和裂纹转向。PLA吸水率最低,约0.63%,加入未改性和碱改性的果壳粉将吸水率分别增大到4-10%和2-5%,有望促进PLA在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中降解,增强PLA的细胞亲和力。建立了碱处理前后果壳粉/PLA复合材料FDM成型件的吸水率数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吻合。在未发生降解的情况下,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FDM成型件均比其粉末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指数。(4)探索了果壳粉/PLA多孔支架的FDM成型,通过调节FDM的填充率和挤出量来调节支架宏观和微观孔的尺寸,制备的支架宏观孔隙相互连通,可用于质量较轻的结构件或功能件。采用属于医用材料的PLA和WSP制备PLA/WSP复合支架,对其作为潜在骨骼植入体材料的可能性进行探索,这拓展了人体松质骨骨骼支架的材料选择范围,满足人体松质骨对孔隙尺寸和弹性模量的要求。三种果壳粉均可减轻PLA的重量,使PLA成本降低10-15%,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付盼[8](2021)在《桐油基环氧体系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桐属大戟科落叶乔木,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含油率约为50-70%。桐油中富含α-桐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作为一类优质的干性植物油。然而,桐油的应用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高附加值产品种类少。本研究首先对桐油的理化性质以及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随后利用分子结构中的共轭双键、羧基、酯基等活性基团,采用Diels-Alder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以及环氧化反应等来进行化学改性,合成出桐油基环氧树脂、环氧固化剂以及环氧树脂增韧剂,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单轴拉伸、热重分析(TGA)、动态热机械性能(DMA)以及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与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油桐种仁油脂的提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以湖南永顺栽培的三年桐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并分析了桐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三年桐油脂的酸值为0.811±0.11 mg/g,碘值为 180.24±1.97mmol/kg,皂化值为 189.97±2.13 mg/g,折光值为 1.521±0.001,色泽为浅黄色;采用气相色谱分析发现:桐油油脂中除含有桐酸为主的脂肪酸外,还含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3.08%。以上数据值均可表明桐油中含有多个不饱和双键,性质活泼,有利于进行化学改性。2.不同交联密度桐油基环氧树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以桐油为原料,经过甲酯化、Diels-Alder加成、环氧化等反应分别合成出两官能度、三官能度环氧树脂并对产物进行表征,然后分别与甲基四氢苯酐(MTHPA)、甲基纳迪克酸酐(MNA)、二氨基二甲基苯烷(DDM)、间苯二胺(MPD)、间苯二甲胺(MXDA)进行固化制备出不同交联密度的桐油基环氧树脂,并探究了交联密度vc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密度的提高,桐油基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也随之线性递增,其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σ=60.79vc-36.7,E=3075.39vc-2129.12,断裂伸长率则随着交联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并不呈线性关系,满足boltzmann方程ε=7.37+74.87/(1+e(vc-1.19)/0.03);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其线性方程为Tg=55.1vc-7.4;热重分析发现,材料的热稳定性与交联密度并不呈线性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固化体系的分子结构决定。固化体系中含有苯环结构的,其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均要优于不含有苯环结构的固化剂。另外,分析发现对于含有相同结构的固化剂而言,如含有苯环结构的固化剂,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其初始分解温度也随之线性递增,其线性方程为T5%=40.21vc+228.95。3.高性能桐油基酸酐类环氧固化剂的研究。以桐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酯化、双烯加成等反应合成出含有两个羧基和一个酸酐的桐丁马酸酐,通过FT-IR和1H-NMR表征目标产物。利用DSC研究桐丁马酸酐环氧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桐丁马酸酐、桐油酸酐以及桐马酸酐三种环氧固化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2.82 kJ/mol、84.33 kJ/mol、66.42 kJ/mol,指前因子为3.25×108s-1、7.87×109 s-1、9.04×108 s-1,反应级数为 0.91、0.92、0.90,合成的桐油基酸酐固化剂的最优固化条件为120℃/2h+140℃/2h+160℃/2h;力学性能表明合成出来的桐丁马酸酐环氧固化物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柔韧性特点:其拉伸强度为49.61 MPa,断裂伸长率为14.86%,弹性模量为2364.48 MPa,剪切强度为16.78 MPa,其综合性能均优于市售的桐油基酸酐类固化剂。4.基于桐酸中π-π相互作用的环氧树脂增强增韧研究。桐油经水解、酸化最后提纯制备出桐酸,通过FT-IR、1H-NMR表征其分子结构后将制备的桐酸加入到双酚A型环氧树脂中,通过紫外光谱证明π-π相互作用的存在,最后与聚醚胺D230固化,其固化物的模量和拉伸强度均得到了提高,同时其柔韧性也得到提高。当桐酸添加量为5 wt.%时,制备出的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73.98 MPa,断裂伸长率为8.68%;DMA表明桐酸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当添加量为5 wt.%时Tg可达83.4℃,但是添加量不宜多,若引入过多的桐酸会使固化物的交联密度降低,从而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热重结果表明,桐酸的添加量没有使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SEM表征结果表明体系未出现相分离,桐酸的添加会使环氧树脂的断面变得粗糙,这表明桐酸的加入可以提高环氧树脂的柔韧性。

胡亚坤[9](2021)在《高频高速覆铜板基板树脂材料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5G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覆铜板(CCL板)行业的爆炸式增长。据权威部门预测,2025年CCL板市场需求将达到1100亿元。但在CCL板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树脂基体固化不足、成品率低和基板分层、树脂团聚等问题,影响产品质量。有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CCL板基材树脂材料的改性研究以解决或改进上述问题。首先,研究了聚苯醚(PPO)/聚丁二烯(PB)/双马来酰亚胺(BMI)多元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多组分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得到并分析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树脂体系的固化温度曲线。通过线性拟合得到多元树脂体系的最佳固化温度为132℃+178℃+213℃。其次,通过PPO、PB和BMI与改性剂的反应,确定了三种树脂与改性剂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BMI与改性剂的反应速率快于PPO和PB树脂,因此选用PPO和PB树脂来制备预交联树脂体系,并对预交联树脂胶液的粘度进行了一定时间内的跟踪监测。预交联树脂胶液的粘度适中,适合加工,室温下澄清透明。树脂溶液可保存2-4周。将预交联体系制备成CCL板材,并进行测试。与未经过预交联处理的树脂溶液相比,由预交联树脂制备的CCL板材的相分离明显减小,玻璃化转变温度(Tg)略有下降。最后,对PB树脂进行改性,以提高其Tg,进而提高CCL板材的Tg。通过Heck反应,在PB侧链分别引入甲苯基、萘基和联苯基(分别用T、N和D代表)。改性PB树脂的Tg明显提高。采用紫外内标法计算产物的接枝率。当选择C:D=1:1.2摩尔比反应时(C代表PB中的C=C基团的摩尔数),得到改性产物C-D 1.2,将C-D 1.2改性PB与PPO和BMI树脂混合后再用改性剂处理,与改性剂处理的未改性PB/PPO/BMI树脂相比,前者的Tg提高了13℃左右,证明了通过对PB进行改性可以提高CCL板材的Tg。

李伟平[10](2021)在《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的工艺参数优化及断裂失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1.5 mm厚5182铝合金薄板粘接接头,在胶层中引入氧化铝颗粒,开展基于响应面法的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的工艺试验研究及参数优化;建立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结构力学有限元模型,探讨其断裂失效机制。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基于BBD响应面法,以颗粒粒径、颗粒质量分数以及胶层厚度为工艺影响因素,开展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工艺的试验研究,分别建立接头失效载荷和能量吸收值的响应面模型。结果表明:对接头失效载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颗粒粒径;颗粒质量分数对接头的能量吸收值影响最大。借助响应面模型开展了工艺参数优化分析和试验验证,获得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的最优工艺参数为:颗粒粒径为0.047 mm,胶层厚度为0.594 mm,颗粒体积分数为1.5%,依据最优粘接工艺参数所获得的试验失效载荷和能量吸收值分别为8797.48 N和93.073 J,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误差均在5%以内,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可靠性。开展了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接头失效仿真研究。应用Python脚本语言建立基于蒙特卡罗算法的颗粒RVE随机分布几何模型,并借助ABAQUS软件平台完成胶层中颗粒与基体、基体与基体间内聚力单元的引入,构建粘接层的结构力学有限元分析模型,探讨胶层断裂失效机制。仿真分析表明:由于胶层中颗粒的存在,改变了裂纹扩展路径,致使裂纹长度增加,从而提高失效断裂能,最终起到增强粘接接头力学性能的作用。粘接层的峰值载荷和拉伸模量均会随着颗粒粒径和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粒径较小的氧化铝颗粒和胶层基体组成的增强体系中,裂纹起始时间较晚,裂纹扩展速度缓慢,最终形成的裂纹扩展尺寸较大,当颗粒体积分数降低至1.5%时,基体内裂纹扩展速率最小,裂纹扩展路径尺寸最大,此时粘接层具有最高强度,仿真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二、新型环氧树脂增韧剂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环氧树脂增韧剂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胶黏剂密封剂在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航天产品对胶黏剂密封剂的特殊要求
3. 高性能胶黏剂密封剂的性能及其在航天产品上的应用
    3.1 热防护层粘接胶黏剂及其应用
    3.2 防热密封剂及其应用
    3.3 耐低温胶黏剂及其应用
    3.4 空间级胶黏剂及其应用
    3.5 其它功能性胶黏剂及其应用
    3.6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胶黏剂及其应用
4 结束语

(2)航空航天用双马来酰亚胺胶粘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MI胶粘剂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情况
    1.2 国内研究情况
        1.2.1 热塑性树脂改性BMI树脂制备BMI胶粘剂
        1.2.2 橡胶弹性体改性BMI树脂制备BMI胶粘剂
        1.2.3 环氧树脂改性BMI树脂制备BMI胶粘剂
        1.2.4 氰酸酯改性BMI树脂制备BMI胶粘剂
2 BMI胶粘剂产品现状
    2.1 国外情况
    2.2 国内情况
3 BMI胶粘剂的未来发展趋势
4 结语

(3)酚醛树脂增韧改性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酚醛树脂增韧改性
    2.1 化学反应型增韧
        2.1.1 腰果酚增韧
        2.1.2 聚氨酯预聚体增韧
        2.1.3 丁腈橡胶增韧
        2.1.4 聚乙烯醇缩醛增韧
        2.1.5 端羟基液体聚丁二烯改性
        2.1.6 聚醚多元醇增韧
        2.1.7 聚乙二醇增韧
        2.1.8 反应型有机硅增韧
        2.1.9 离子液体增韧
        2.1.10 环氧树脂增韧
        2.1.11 生物质油增韧
        2.1.12 其他反应型增韧
    2.2 物理共混型增韧
        2.2.1 无机纳米粒子增韧
        2.2.2 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增韧
        2.2.3 非反应型橡胶增韧
        2.2.4 热塑性树脂增韧
3 国内增韧酚醛树脂工业应用现状
4 结 语

(5)预浸料用潜伏性快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环氧树脂简介
    1.3 环氧树脂固化剂
    1.4 潜伏性环氧树脂固化体系
        1.4.1 双氰胺/环氧树脂体系
        1.4.2 咪唑衍生物/环氧树脂体系
        1.4.3 微胶囊化固化剂/环氧树脂体系
        1.4.4 三氟化硼-胺络合物/环氧树脂体系
        1.4.5 光或紫外线分解固化剂/环氧树脂体系
    1.5 预浸料概述
        1.5.1 预浸料成型要求
        1.5.2 预浸料的分类
        1.5.3 预浸料的制备工艺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2E4MI和双氰胺潜伏性快速固化体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非等温DSC测试
        2.3.2 等温DSC测试
        2.3.3 树脂浇铸体冲击性能测试
        2.3.4 树脂浇铸体弯曲性能测试
        2.3.5 树脂浇铸体拉伸性能测试
        2.3.6 体系潜伏性测试
    2.4 固化动力学背景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非等温DSC结果
        2.5.2 固化度与反应速率
        2.5.3 固化反应活化能
        2.5.4 固化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2.5.5 固化产物的力学性能
        2.5.6 等温DSC测试结果
        2.5.7 潜伏性测试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2E4MI和 DDS潜伏性快速固化体系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2 样品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非等温DSC结果
        3.4.2 固化度与反应速率
        3.4.3 固化反应活化能
        3.4.4 固化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4.5 固化产物的力学性能
        3.4.6 等温DSC测试结果
        3.4.7 潜伏性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1B2MZ和 DDS潜伏性快速固化体系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2 样品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非等温DSC结果
        4.4.2 固化度与反应速率
        4.4.3 固化反应活化能
        4.4.4 固化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4.4.5 固化产物的力学性能
        4.4.6 等温DSC测试结果
        4.4.7 潜伏性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5.2.2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制备
    5.3 复合材料成型压力计算
    5.4 树脂基体性能表征
        5.4.1 凝胶时间测试
        5.4.2 升温黏度测试
        5.4.3 恒温黏度测试
    5.5 复合材料纤维含量测定
    5.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5.6.1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测试
        5.6.2 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测试
        5.6.3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测试
        5.6.4 复合材料抗吸湿性能测试
    5.7 结果与讨论
        5.7.1 凝胶时间测试结果
        5.7.2 黏温特性测试结果
        5.7.3 黏时特性测试结果
        5.7.4 复合材料纤维体积含量测试结果
        5.7.5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测试结果
        5.7.6 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测试结果
        5.7.7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测试结果
        5.7.8 复合材料抗吸湿性能测试结果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SLS和PIP的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型机理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SiC陶瓷材料研究现状
    1.3 SLS成型陶瓷材料研究现状
    1.4 PIP工艺制备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用原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制备工艺技术路线
    2.4 物相与微观组织表征方法
    2.5 物理与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SiC陶瓷初坯的SLS成型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复合粉体的制备
        3.2.1 SiC粉体的选择
        3.2.2 粘结剂的选择
        3.2.3 SiC/E-12复合粉体的制备
    3.3 SiC陶瓷初坯的SLS成型工艺
        3.3.1 SiC陶瓷初坯的SLS成型原理
        3.3.2 SiC陶瓷初坯的SLS成型工艺参数
    3.4 SiC陶瓷初坯的SLS成型工艺优化
        3.4.1 粉体粒径对SiC陶瓷初坯成型工艺的影响与优化
        3.4.2 工艺参数对SiC陶瓷初坯成型工艺的影响与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LS成型SiC陶瓷初坯的后处理与致密化
    4.1 引言
    4.2 脱脂工艺对SLS成型SiC陶瓷初坯性能的影响
        4.2.1 脱脂工艺原理与工艺过程
        4.2.2 脱脂工艺对SiC陶瓷初坯尺寸精度的影响
        4.2.3 脱脂后SiC试件的孔隙率、密度和微观形貌
    4.3 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致密化
        4.3.1 PIP工艺流程与原理
        4.3.2 致密化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表征
    4.4 打印方向对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4.1 打印方向设计
        4.4.2 打印方向对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5 树脂含量对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5.1 树脂含量对材料成型性的影响
        4.5.2 树脂含量对材料尺寸精度的影响
        4.5.3 树脂含量对材料孔隙率和密度的影响
        4.5.4 树脂含量对材料强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氧化机理与力学性能
        5.2.1 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机理
        5.2.2 氧化温度对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SiC_p/SiC陶瓷基点阵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1 SiC_p/SiC陶瓷基点阵复合材料试件的制备
        5.3.2 SiC_p/SiC陶瓷基点阵复合材料试件的室温与高温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短切碳纤维增强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短切碳纤维增强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初坯成型工艺
        6.2.1 复合粉体的制备与初坯成型
        6.2.2 短切碳纤维增强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初坯微观形貌
    6.3 短切碳纤维增强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物理性能
        6.3.1 短切碳纤维增强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6.3.2 短切碳纤维增强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
    6.4 短切碳纤维增强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4.1 短切碳纤维对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6.4.2 短切碳纤维对SiC_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致谢

(7)聚乳酸/果壳粉复合材料性能及熔融沉积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术语缩写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LA概述
        1.2.1 PLA基本特征
        1.2.2 PLA改性
    1.3 自然纤维及其PLA复合材料概述
        1.3.1 自然纤维及其改性
        1.3.2 自然纤维/PLA复合材料
    1.4 果壳粉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概述
        1.4.1 果壳粉及其改性
        1.4.2 果壳粉/聚合物复合材料
    1.5 自然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多孔支架成型方法概述
        1.5.1 传统方法成型自然纤维/聚合物多孔支架
        1.5.2 增材制造法成型自然纤维/聚合物多孔支架
    1.6 FDM成型自然纤维/PLA复合材料概述
    1.7 FDM成型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现状及问题分析
        1.7.1 FDM成型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现状
        1.7.2 FDM成型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问题分析
    1.8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样品制备
    2.4 实验表征
第三章 果壳粉材料的制备与改性
    3.1 引言
    3.2 果壳粉制备与表面改性
    3.3 不同表面改性对果壳粉性能的影响
        3.3.1 表面改性对果壳粉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3.3.2 表面改性对果壳粉热稳定性的影响
        3.3.3 表面改性对果壳粉表面形貌的影响
    3.4 硅烷浓度对果壳粉性能的影响
        3.4.1 硅烷浓度对果壳粉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3.4.2 硅烷浓度对果壳粉结晶指数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果壳粉/PLA复合粉末材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表面微观形貌
    4.4 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结晶指数
        4.4.1 硅烷浓度对复合材料结晶指数的影响
        4.4.2 果壳粉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晶指数的影响
    4.5 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分析
        4.5.1 测试载荷对复合材料流动性的影响
        4.5.2 测试温度对复合材料流动性的影响
        4.5.3 果壳粉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动性的影响
        4.5.4 果壳粉目数对复合材料流动性的影响
        4.5.5 硅烷浓度对复合材料流动性的影响
    4.6 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熔融与结晶
        4.6.1 硅烷浓度对复合材料熔融与结晶的影响
        4.6.2 果壳粉含量对复合材料熔融与结晶的影响
        4.6.3 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4.7 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7.1 硅烷浓度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7.2 果壳粉含量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8 小结
第五章 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FDM成型研究
    5.1 引言
    5.2 果壳粉/PLA复合丝材制备
    5.3 FDM成型工艺参数及试样制备
    5.4 FDM成型试样的力学性能
        5.4.1 碱处理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5.4.2 硅烷浓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 果壳粉含量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5.5 FDM成型试样的断面形貌和增韧机理
        5.5.1 PLA/ASP的断面形貌和增韧机理
        5.5.2 PLA/WSP的断面形貌和增韧机理
        5.5.3 PLA/MSP的断面形貌与增韧机理
    5.6 FDM成型果壳粉/PLA复合材料的吸水性
        5.6.1 吸水率实验
        5.6.2 改性前吸水率建模及数据分析
        5.6.3 改性后吸水率建模及数据分析
    5.7 复合粉末/丝材/FDM成型件结晶指数分析
    5.8 FDM成型复合材料多孔支架性能分析研究
        5.8.1 PLA/ASP多孔支架性能分析
        5.8.2 PLA/WSP骨骼支架性能分析
        5.8.3 PLA/MSP多孔支架性能分析
    5.9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桐油基环氧体系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桐概述
        1.1.1 油桐简介
        1.1.2 桐油的组成
        1.1.3 桐油产业发展现状
    1.2 桐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1.3 桐油的传统应用
    1.4 桐油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进展
    1.5 桐油在环氧固化剂中的应用进展
        1.5.1 桐油基酸酐类环氧固化剂
        1.5.2 桐油基胺类环氧固化剂
    1.6 桐油在环氧树脂增韧剂中的应用进展
        1.6.1 橡胶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
        1.6.2 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
        1.6.3 超支化聚合物增韧环氧树脂
        1.6.4 纳米粒子增韧环氧树脂
        1.6.5 牺牲键增韧环氧树脂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目的与意义
        1.7.2 技术路线
2 油桐种仁油脂的提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油脂的提取
        2.2.2 桐油脂肪酸的理化指标的测定
        2.2.2.1 酸值的测定
        2.2.2.2 碘值的测定
        2.2.2.3 皂化值的测定
        2.2.2.4 折光值的测定
        2.2.3 桐油的红外光谱分析
        2.2.4 桐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2.2.4.1 桐油脂肪酸甲酯化
        2.2.4.2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理化性质分析
        2.3.2 桐油的红外光谱分析
        2.3.3 桐油油脂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2.4 讨论
3 不同交联密度桐油基环氧树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3.1.2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合成方法
        3.2.1.1 桐酸甲酯的制备
        3.2.1.2 桐马二酸甲酯的制备及提纯
        3.2.1.3 桐马三酸的制备
        3.2.1.4 桐油基二缩水甘油酯的制备
        3.2.1.5 桐油基三缩水甘油酯的制备
        3.2.1.6 固化配方和测试样条的制备
        3.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3.2.2.1 酸值测定
        3.2.2.2 环氧值测定
        3.2.2.3 粘度测试
        3.2.2.4 红外光谱分析
        3.2.2.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2.2.6 力学性能测试
        3.2.2.7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3.2.2.8 热稳定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原料及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原料及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分析
        3.3.3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3.3.4 固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3.5 热稳定性能分析
        3.3.6 桐油基环氧树脂的交联密度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3.4 讨论
4 高性能桐油基酸酐类环氧固化剂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合成方法
        4.2.1.1 桐油单甘酯的制备
        4.2.1.2 桐丁马酸酐的合成
        4.2.1.3 桐丁马酸酐环氧固化物的制备
        4.2.2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4.2.2.1 酸值测定
        4.2.2.2 红外光谱分析
        4.2.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2.2.4 非等温DSC分析测试
        4.2.2.5 力学性能测试
        4.2.2.6 热稳定性能测试
        4.2.2.7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料及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3.2 原料、中间产物及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3.3 固化体系的非等温DSC测试分析
        4.3.4 力学性能分析
        4.3.5 热重分析
        4.3.6 玻璃化转变温度
    4.4 讨论
5 基于桐酸中Π-Π相互作用的环氧树脂增强增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5.1.2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合成方法
        5.2.1.1 桐油脂肪酸(TOA)的合成
        5.2.1.2 桐酸改性E51环氧树脂的制备
        5.2.1.3 桐酸改性E51环氧树脂的固化
        5.2.2 测试与表征
        5.2.2.1 酸值测定
        5.2.2.2 红外光谱分析
        5.2.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5.2.2.4 力学性能测试
        5.2.2.5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
        5.2.2.6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5.2.2.7 热稳定性能测试
        5.2.2.8 扫描电镜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原料及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3.2 原料及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5.3.3 紫外光谱分析
        5.3.4 力学性能分析
        5.3.5 热重分析
        5.3.6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5.3.7 扫描电镜分析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高频高速覆铜板基板树脂材料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覆铜板
        1.1.1 覆铜板的发展历程
        1.1.2 覆铜板用铜箔
        1.1.3 覆铜板用增强材料
        1.1.4 覆铜板用树脂体系
        1.1.5 覆铜板常见缺陷
    1.2 固化反应动力学
        1.2.1 差示扫描量热法
        1.2.2 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1.3 树脂改性
        1.3.1 化学改性
        1.3.2 表面改性
        1.3.3 共混改性
        1.3.4 填充改性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2 PPO/PB/BMI多组分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2.1 引言
    2.2 多组分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2.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样的制备和测试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试样的DSC曲线分析
        2.3.2 试样的固化体系特征温度的确定
        2.3.3 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计算
        2.3.4 反应级数的计算
        2.3.5 固化度与温度、时间的关系
        2.3.6 试样的固化动力学方程
    2.4 本章小结
3 多组分树脂预交联体系的制备
    3.1 引言
    3.2 树脂预交联体系的制备
        3.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PPO树脂与改性剂反应活性和反应条件的测试
        3.2.4 PB树脂与改性剂反应活性和反应条件的测试
        3.2.5 BMI树脂与改性剂反应活性和反应条件的测试
        3.2.6 预交联体系的制备
        3.2.7 PPO:PB=8:2 预交联体系的制备
        3.2.8 PPO:PB=7:3 预交联体系的制备
        3.2.9 PPO:PB=6:4 预交联体系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PO树脂与改性剂反应结果分析
        3.3.2 PB树脂与改性剂反应结果分析
        3.3.3 BMI树脂与改性剂反应结果分析
        3.3.4 预交联体系粘度的跟踪监测
        3.3.5 预交联树脂胶液的加工和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PB树脂改性
    4.1 引言
    4.2 PB树脂改性
        4.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4-碘甲苯改性PB树脂
        4.2.4 1-碘萘改性PB树脂
        4.2.5 4-碘联苯改性PB树脂
        4.2.6 改性后的PB树脂预交联体系固化物T_g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4-碘甲苯改性PB树脂反应产物的结构表征
        4.3.2 1-碘萘改性PB树脂反应产物的结构表征
        4.3.3 4-碘联苯改性PB树脂反应产物的结构表征
        4.3.4 4-碘甲苯改性PB树脂反应产物的热力学分析
        4.3.5 1-碘萘改性PB树脂反应产物的热力学分析
        4.3.6 4-碘联苯改性PB树脂反应产物的热力学分析
        4.3.7 测试选用树脂的接枝率
        4.3.8 改性后的PB树脂预交联体系固化物T_g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的工艺参数优化及断裂失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粘接技术
        1.2.2 粘接强度影响因素
        1.2.3 粘接接头断裂失效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胶层氧化铝颗粒粘接工艺的响应面试验设计及静拉伸试验
    2.1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2.2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2.3 接头质量检测
        2.3.1 静力学性能测试
        2.3.2 断口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胶层结构参数对失效载荷的影响
        3.1.1 失效载荷响应面模型建立
        3.1.2 失效载荷响应面单因素及交互作用分析
    3.2 胶层结构参数对能量吸收值的影响
        3.2.1 能量吸收值响应面模型建立
        3.2.2 能量吸收值响应面单因素及交互作用分析
    3.3 粘接工艺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3.3.1 粘接工艺参数优化
        3.3.2 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层的断裂失效仿真分析
    4.1 基于蒙特卡洛算法的胶层颗粒填充几何模型
    4.2 颗粒与基体界面参数确定
        4.2.1 双线性内聚力模型
        4.2.2 界面损失起始及失效准则
        4.2.3 界面参数确定
    4.3 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层失效有限元分析
        4.3.1 峰值载荷计算结果及分析
        4.3.2 有效拉伸模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4.3.3 胶层内的裂纹扩展分析
    4.4 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层的断裂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四、新型环氧树脂增韧剂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胶黏剂密封剂在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与展望[A]. 赵云峰. 北京粘接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暨绿色建筑胶粘剂论坛暨第五届京津冀粘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2]航空航天用双马来酰亚胺胶粘剂的研究进展[J]. 杨海冬,王德志,曲春艳,冯浩,李洪峰,张杨,宿凯,肖万宝. 化工新型材料, 2021(10)
  • [3]酚醛树脂增韧改性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概述[J]. 许国娟,贾晨辉,刘晶,田谋锋.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09)
  • [4]氧化铝/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预浸料用潜伏性快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研究[D]. 谢利鹏. 中北大学, 2021(09)
  • [6]基于SLS和PIP的Si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型机理及其性能研究[D]. 张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7]聚乳酸/果壳粉复合材料性能及熔融沉积成型研究[D]. 宋小辉. 广西大学, 2021(01)
  • [8]桐油基环氧体系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付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9]高频高速覆铜板基板树脂材料改性研究[D]. 胡亚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胶层氧化铝颗粒增强粘接的工艺参数优化及断裂失效研究[D]. 李伟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新型环氧树脂增韧剂研发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