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层多播算法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祝梓豪[1](2021)在《稳定电网频率的电力通信网络路由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频率是评估电网电能质量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电网通过电力通信网络及时传输电力信息保证系统发电功率与电力负荷需求间动态平衡,从而稳定电网频率。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已发展成为连接电力公共事业单位和成千上万智能电子设备的复杂多层级的网络。因此需根据不同层次的网络通信特点以及特定需求设计相应的稳定电网频率的电力通信网络路由算法。本文在详细分析智能电网分层级的通信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1)在智能电网广域网通信网络中,为满足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简称DR)控制命令传输到智能设备的低时延需求,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智能电网DR能力、通信时延以及带宽的多播路由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小广域控制时延,并能改善DR能力大的电力用户需求响应不及时的问题。(2)在智能电网无线邻域网通信网络中,为提升网络通信覆盖范围,本文提出基于Lo Ra的邻域网资源接入与地址分配机制(Resource access and Address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Neighborhood Network based on Lo Ra,简称RAN-Lo Ra),并进一步设计基于RAN-Lo Ra的层次路由方案。仿真结果表明:RAN-Lo Ra能有效延长网络最大通信距离,提升终端节点入网率,大幅降低无线邻域网数据传输丢包率,从而保障智能电网无线邻域网通信可靠性。为验证上述所提出的路由算法在通信时延方面的变化对电网频率的影响,搭建了电网频率仿真控制系统模型,研究了不同广域网多播路由的时延性能对电网频率的影响、不同的电网通信网络模型下多播路由时延的变化以及对电网频率的影响以及邻域网层次路由对电网频率的影响。上述建模与系统测试的结果,为面向稳定电网频率的电网通信路由设计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金琦轩[2](2021)在《跨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传输调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跨地域大数据分析、内容分发等在线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跨数据中心广域网的流量爆发式增长。相比于数据中心内部网络,广域网带宽资源非常稀缺。不合理的带宽资源分配将造成应用性能损失,同时带来较高的链路带宽成本。现有针对数据中心间流量的传输调度方案主要关注一点到一点(Point-to-Point,P2P)的传输需求,不能很好适用于具有多点到一点(Multi Point-to-Point,MP2P)和一点到多点(Point-to-Multi Point,P2MP)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需求,难以获得最佳的传输性能。针对现有工作的不足,本文重点研究跨数据中心网络MP2P和P2MP的传输调度问题,提出考虑流量特点和网络特性的高效传输调度算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算法有效性。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MP2P的汇聚流传输需求,本文研究了这类汇聚流的特点并提出了一种分层聚合的流量汇聚方案。首先,以最小化MP2P传输完成时间为目标将单个传输请求的传输调度问题建模成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对问题求解的复杂性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线性规划松弛技术和随机舍入技术的传输调度算法2AGG,实现问题的高效求解。进一步地,提出了在线多请求联合调度算法2AGG-M。实验结果表明,2AGG和2AGG-M相较于已有算法能够将MP2P流量的传输完成时间减少30%-70%。(2)针对P2MP的分发流传输需求,本文研究了此类分发流的特点并提出了基于多播路由的流量分发方案。首先,以最小化网络带宽成本为目标对问题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了问题求解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在线P2MP流量调度算法CDScheduler。CDScheduler通过分步求解的方式,在最小化链路带宽成本的同时,提高网络吞吐以加速各个传输请求的完成。本文将CDScheduler算法与现有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DScheduler算法相较于对比算法能够有效减少最高可达70%的网络带宽成本,同时提高了链路带宽利用率。
张硕[3](2021)在《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物理层多播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除了拥有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大、对通信距离不敏感等优势以外,有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通信成本,这弥补了以往卫星通信系统的不足。近些年来高通量卫星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领域大幅扩展,并面临更大的应用需求。与以往卫星通信相同,高通量卫星以单播和广播为主要的物理层传输方式,无法高效的处理一些具有多播特性的业务。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以及用户容纳数量,尽可能采用高效的物理层传输技术。目前的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利用多波束天线在覆盖区域形成大量点波束,在波束间采用四色频率复用获得相对较高的频率复用次数,实现高吞吐量。四色频率复用并未充分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而采用全频率复用能够更加充分利用频谱资源从而增加系统的用户容纳数量,同时可以进行更加灵活的频带资源调度。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采用全频率复用时,多个波束的馈源可以进行协作实现物理层多播,即根据用户的信道状态利用同一无线资源同时为一个或者多个具有相同业务请求的多播用户分组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点对多点的物理层传输。物理层多播可以节省无线频谱资源,增加用户数容纳数量。目前,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中对于物理层多播传输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在为提高帧利用率的帧复用传输的研究中考虑了多播传输,并未充分利用物理层多播传输的优势。本文对全频率复用的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多播传输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考虑高通量卫星通信特点,利用用户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采用用户调度和预编码技术,提高物理层多播传输性能。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目标如下:第一,鉴于现有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并未充分利用物理层多播传输的优势,对物理层多播传输应用场景下的多播传输模型进行了分析。目前,在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中仅有旨在提高帧利用率的帧复用传输涉及到多播传输。多播传输本身可以高效地为更多类型的业务提供服务,因此,确定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多播传输的应用场景十分重要。本文对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中多播业务传输和帧复用传输两个应用场景下的物理层多播传输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各场景对应的多播传输模型,确定采用用户调度和预编码技术提高物理层多播传输性能,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对于多播业务的传输,以提高传输的频谱效率为目标提出基于用户分组的多播传输方式,并设计用户分组算法。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较大的服务区域,多播业务的用户数量可能很大,此时需采用较低频谱效率的传输才能保证所有用户都能得到服务。因此,需要解决用户数量大导致的多播传输频谱效率低的问题。论文分别考虑了多播区域为多波束和单波束两个场景。多波束场景下根据用户的信道特性将用户划分成多个子分组分别进行多播传输,以提升每个用户参与传输时的频谱效率,并提出了两种低复杂度的用户分组算法。单波束场景下提出了一种利用混合调制实现不同信道状态用户不同传输速率的分层传输方案,以提高信道状态好的用户的传输频谱效率。第三,对于帧复用传输,针对高通量卫星通信链路延迟大和用户信道相对稳定的特点,以保证用户公平性为目标设计低复杂度的用户调度和预编码算法。全频率复用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中相邻波束之间会产生同频干扰,可以通过采用用户调度和预编码处理来提高物理层多播传输的性能。目前的相关研究很少针对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特点进行算法设计。高通量卫星通信本身链路延迟较大,采用复杂度较高的算法会进一步增加延迟,而其信道相对稳定的特点,一方面利于利用CSI信息提升传输性能,一方面还需要保证用户服务的公平性。本文将调度问题分解为两个调度子问题以降低复杂度,在调度算法设计中以保证用户公平性为目标。同样,将预编码问题分解为预编码方向向量求解和功率分配两个问题,利用信号泄漏噪声比的概念建立优化问题分别求解每个多播分组的预编码方向向量,降低了优化问题的复杂度,并以最大最小公平性为优化目标进行功率分配以保证用户的公平性。
杨家欣[4](2020)在《基于用户兴趣分组的主动多播系统资源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无线智能设备的大量普及,移动视频业务在无线业务中占比越来越大,对无线网络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频谱资源却日渐稀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线资源的使用率在时域上分布不均匀,且无线网络中时常存在多个用户请求相同数据的情况。因此本文为充分利用无线网络空闲时期的资源,考虑将主动推送技术和多播传输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用户兴趣分组的主动多播推送框架和方法,对用户兴趣分析和主动多播推送的无线资源分配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有以下两点:第一,在用户兴趣数据分析的研究工作中,首先从通过网络获取的用户历史下载信息中提取有用数据。然后对该数据进行预处理,从中提取用户兴趣指数。最后根据用户兴趣指数设计出针对用户多播分组的层次聚类算法。在仿真部分,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BT网站中众多用户的电影下载记录为数据集,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获得了基于用户兴趣数据的多播分组结果。第二,在主动多播推送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设计了基于数字喷泉编码的主动多播推送方案,然后考虑了数字喷泉编码的无速率传输特性,以优化传输容量作为资源分配的优化目标进行建模,最后针对模型提出了多播推送时隙间联合用户删除的动态优化分配算法,在单个时隙内设计了子载波分配的贪婪多播用户组选择算法和发送端功率分配的功率注水算法。仿真结果证明,该推送方案和所提优化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本文将数据分析应用于无线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提出了基于用户兴趣分组的主动多播推送框架和方法,设计了基于用户兴趣数据分析的多播分组方案和基于数字喷泉编码的主动多播推送方案,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数据重复传输次数,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
余诺[5](2020)在《移动边缘网络协作式资源调度算法设计》文中指出为了满足移动网络用户多样化、高标准的服务需求,移动边缘网络采用密集组网的方式部署了通信、计算和缓存等多种资源。现有以通信资源调度为核心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不能对这些有限并且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使得移动边缘网络面临服务效率低和能量消耗大的问题。为了提高移动边缘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就必须充分利用基站之间的协作特性,对分散部署的多种网络资源进行协作调度。由于不同基站的资源调度存在耦合性,并且不同网络资源的分配存在关联性,移动边缘网络资源的协作调度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解决网络资源协作调度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移动边缘网络的能量效率、计算服务效率和数据传输效率,本文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为了减少移动边缘网络基站的能耗,本文提出了一种协作式基站开关与通信调度方法。由于基站能耗包含了工作能耗和切换能耗,该方法分两步对基站能耗优化问题进行求解。首先,该方法提出了基于能耗准则的用户设备连接分配算法,解决相邻基站开关设置的空间耦合性问题,实现对基站工作能耗的优化。其次,该方法将基站的开关状态转换过程表示为网络流图,进而提出了网络流算法,解决同一基站开关设置的时间耦合性问题,实现对基站切换能耗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优化基站的开关设置和用户设备的连接分配,从而大幅减少移动边缘网络基站的总能耗。(2)为了减少云无线接入网的能耗,本文提出了一种协作式动态资源调度方法。该方法基于射频远端和基带处理单元的动态开关策略,提出了迭代装箱算法对射频远端的开关设置和基带处理单元的虚拟机整合进行同步优化,从而达到减少网络能耗的目的。同时,为了降低虚拟机迁移对基带信号处理稳定性的影响,该方法还通过控制需要重新整合虚拟机的基带处理单元数量,实现对网络能耗和虚拟机迁移次数的权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显着减少云无线接入网的能耗,并有效控制虚拟机的迁移次数。(3)为了提高移动边缘网络的计算服务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协作式服务部署与任务请求调度方法。综合考虑计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不同用户设备可连接基站数量的差异,该方法提出了基于计算资源利用效率的服务部署策略。进一步,该方法将服务调度问题转化为计算任务请求与网络资源之间的匹配问题,并提出了基于贪婪策略及网络流方法的集中式算法和基于匹配理论的分布式算法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提高移动边缘网络的计算服务效率,减少需要转发至云计算中心的任务请求流量。(4)为了提高移动边缘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协作式数据部署与传输调度方法。该方法分两步对基站的数据部署与传输调度进行优化。首先,该方法提出了一种迭代松弛线性规划算法和两种网络流算法,对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连接进行调度,从而优化基站需要缓存的数据文件集合。其次,该方法利用不同用户设备所需数据文件的编码性质,提出了一种采用最大度优先策略的图顶点着色算法,对基站的多播组划分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提高移动边缘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减少基站数据下载与传输的总代价。
刘佳琪[6](2019)在《演进社交网络中的多类型用户关系形成与信息分发》文中提出真实社交网络大多呈现多类型特性和演进特性,表现为网络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节点和节点间关系,且这些节点和关系随时间互相作用、交互演进,称这种网络结构为“多类型关系演进社交网络”。上述性质对社交网络中的网络数学建模、推荐算法设计和分发性能分析等问题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社交网络中得到的相关结论并不适用于该类网络,因此需要针对其性质重新进行设计分析。然而,尚未有工作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探讨。本文从多类型性质和演进性质出发,对演进社交网络中的多类型用户关系形成过程和该关系所承载的信息分发过程展开研究。首先对用户关系形成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据此设计多类型关系联合朋友推荐算法,然后分别从全网和团组的角度讨论演进性质和社交性质对信息分发结果的影响,这两项研究内容分别对网络的内在规律和重要功能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用户关系形成过程的数学建模:真实社交网络既因节点和关系角色功能各异呈现多类型性质,又因节点和关系随时间新增、消失、变化呈现演进性质。现有的针对社交网络数学建模的研究仅从上述两项性质中的某一项出发,均不能完整反映实际多类型关系演进社交网络的性质。本文基于真实数据集对这两项性质进行观测,并对网络进行数学建模。所提出的模型分别使用多部图和生成图来刻画跨类型用户关系和同类型用户关系,同时规定各类型关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进,弥补了已有模型在多类型关系演进刻画方面的缺失。另外,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验角度证明模型能够有效刻画幂律分布、稠密化、直径缩减、社区结构演进等性质,具有低实现复杂度和高数学可解性。用户关系形成过程的朋友推荐:多类型关系演进社交网络中,用户交友意愿通常受其各类型已有朋友关系的共同影响。然而,现有的朋友推荐算法大多仅考虑了单一用户关系类型,未能对其余不同种类的关系信息进行有效结合,导致交友意愿分析不足、朋友推荐准度下降。本文对多种类型关系进行联合考虑,分析用户交友意愿并据此设计朋友推荐算法。基于真实数据集,本文对用户跨层交友意愿进行了数学建模,将传统单层网络中的用户交友意愿模型扩展至跨层模型。然后,据此提出跨层联合朋友推荐算法,理论和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在推荐准确度和丰富度上表现良好。另外,研究过程使用概率论作为主要数学工具,具有较好的数学可追踪性和数据低依赖性。全网范围中的信息分发:社交网络中信息分发结果与拓扑结构密切相关,并因拓扑的社会交流功能和动态演进特性受到社交属性和演进性质的影响。现有的信息分发研究中,已有工作意识到了社交属性对信息准确分发的影响,然而尚未有工作就网络演进性质对该过程的影响展开分析。本文同时考虑社交和演进两大因素,将传统的静态信息分发准确度研究扩展至演进网络中。首先,根据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演进过程以及社交连接特性进行数学刻画。然后,对信息分发过程建模,假设用户的转发行为由用户与信息的兴趣重合度决定,具有高度自发性。最后,通过联合分析网络拓扑和用户行为,对信息分发准确度进行计算,并研究网络演进对信息分发结果带来的影响。多播团组内的信息分发:具有社交性质的网络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既因地理位置因素呈现出本地聚集效应,又因用户主观因素呈现非几何空间上的社区成团。现有的针对多播成组的研究仅从上述两项因素中的某一项出发,均不能直观反映实际网络场景的成员关系。本文同时考虑上述两大因素对多播成组过程的影响,并分析该组团模式对信息分发过程的作用。成组问题中,从地理-非地理联合角度建立多播成员组团模型,并根据不同网络场景调整这两项因素的影响占比。另外,打破传统网络中多播组规模事先给定的不合理假设,通过分析成员的位置累积分布函数,根据地理-非地理因素动态选取组内成员。分发问题中,对该模式下的多播传输性能进行理论分析。
吕玲[7](2019)在《面向网络系统感知与控制的传输机制研究与算法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将无线网络与现有控制网络相融合,形成了无线网络系统,实现了信息采集和控制的无线化。然而,与有线通信相比,无线通信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复杂严重的电磁干扰、动态多变的无线链路、大型设备的移动遮挡,导致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针对无线传输诱导的时延和丢包,网络系统既可以采用感知与控制方法进行被动抑制,也可以设计传输机制进行主动改善。通过充分利用时-频-空多域多维度的多样性,协作传输能够有效地抵抗衰落、抑制干扰,显着地提高端到端的信息传输性能。由此可见,面向感知与控制的协作传输是提高网络系统性能的有效方法。本论文以工业生产过程为研究背景,研究面向网络系统感知与控制的传输机制设计,解决资源约束下状态感知信息与控制指令信息高效可靠传输问题。本论文主要成果包括:首先,针对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子系统网络系统,分析了状态感知信息和控制指令信息丢失对网络系统性能的影响,显式地刻画了控制性能与传输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基于此关系提出了面向多子系统闭环控制的协作传输机制。此机制能够根据子系统和无线信道的动态特性,自适应地进行多域(频域、时域、能量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资源约束下控制性能驱动的双向信息可靠传输。为提升网络系统的整体性能,构建了系统稳定性约束的控制传输总代价最小化问题,并采用分解方法高效地求解了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协作传输机制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其次,考虑到传感器到远端控制中心的距离较远,路径传播损耗和能量消耗都较大,研究了状态感知信息的高效传输问题。解析地表达了系统总代价与控制性能和传输可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此关系提出了基于中继辅助的协作传输机制。此机制通过联合优化控制方法、信道分配、功率控制、接纳控制及转发模式,实现了多子系统间多域资源的高效公平分配,改善了状态感知信息的传输性能。此外,构建了最小化系统总代价的约束优化问题,并基于两跳网络架构设计了高效求解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的启发式算法,进一步降低了网络系统的控制通信总代价。然后,考虑到感知范围相互重叠的传感器间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我们研究了面向分层估计的状态感知信息的按需传输,有效解决了冗余信息传输问题。此外,提出了基于边缘预处理的分层网络架构,并将分层估计与两阶段传输进行联合设计,显着地降低了冗余信息的传输数据量,实现了对控制系统和无线资源动态特性自适应的按需传输。构建了估计收敛性、发射功率、无线信道等约束下估计误差与能量消耗最小化问题,并根据分层网络架构将此混合整数规划问题分解为两个解变量集互不相交的子问题,提出了基于块协作下降的迭代求解算法,实现了对原问题的快速求解。最后,由于控制指令丢失将严重恶化系统性能,我们采用基于波束成形的协作传输,增加了空间分集增益,有效地降低了控制指令信息的传输中断概率。考虑到网络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动态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成功传输不同子系统的控制指令对于系统整体性能提升的贡献不同,因此分析了不同子系统控制指令丢失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波束成形的控制指令信息的可靠传输机制,构建了波束形成因子、信道分配和发射功率的联合优化问题,实现了具有系统动态特性意识的信息高效可靠传输,显着地改善了资源受限下网络系统的整体性能。
曹明君[8](2019)在《弹性光网络中频隙碎片整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网络的带宽需求增多且服务质量要求变高。传统的固定栅格的波分复用光网络灵活性差,带宽资源浪费严重,无法满足未来光网络的传输要求。而弹性光网络由于其带宽分配灵活、调制模式可变的优点,有效地提高了带宽资源的利用率,已经成为下一代光网络的主流架构。频谱碎片问题是弹性光网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频谱碎片的存在造成了频谱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网络的阻塞率。本文从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和频谱碎片整理算法两个方面研究了如何解决弹性光网络中的频谱碎片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固定路由的频谱碎片整理方面,提出了一种向下聚合频谱碎片整理算法,利用在上层频谱进行传输的业务,将下层频谱的空闲频谱逐层填满。该算法与传统的频谱碎片整理算法最大的不同是不再依靠固定的搬移顺序搬移业务,而是按照每层频谱的空闲状态选择合适的业务搬移。本文还比较了采用几种不同的排序策略时向下聚合频谱碎片整理算法与传统的频谱碎片整理算法的性能差异,并将其中整理效果最好的长路径优先向下聚合频谱碎片整理算法与另外两种最新的固定路由频谱碎片整理算法进行了比较。为了进一步提高向下聚合频谱碎片整理算法的性能,本文结合首次最后适配算法对向下聚合频谱碎片整理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算法阻塞率明显降低,但是复杂度更高,同时业务的重构次数也较多。(2)在路由与频谱分配问题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碎片感知和迭代策略的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该算法在寻找路径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网络中每条链路频谱资源的连续性以及不同链路间频谱资源的一致性。同时运用迭代策略为业务计算出多条路径,并优先选择跳数较少的路径来为业务建立光路。该算法不仅阻塞率较低,还有效减少了频谱资源的浪费。(3)在可变路由的频谱碎片整理问题方面,提出了一种路由可变的向下聚合频谱碎片整理算法。该算法同样采用自下而上逐层填满频谱的策略,但是在业务无法搬移时会尝试将业务重路由到其他路径。重路由的路径在整理开始之前就计算好,计算方法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碎片感知和迭代策略的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这样做可以极大地减少算法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降低了网络的阻塞率,并且计算复杂度适中,重构次数较低。
李胜钰[9](2017)在《无线通信网络节能多播传输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信息通信产业的能耗也在逐年增加,绿色通信已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宽带技术的成熟与智能设备的普及,多媒体业务日渐繁盛,成为网络流量急剧增长的最主要推手,而多播传输作为多媒体业务的主要承载技术,已成为无线通信网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多播传输更需要考虑能耗问题,研究节能多播传输方法有助于提升多播业务传输容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研总结了现有多播传输方案与常用节能通信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论文整体研究思路:从频域、空域、能量域三个维度扩展多播业务传输的可用资源,减轻业务传输容量提升与能耗降低之间的矛盾,以获取二者间的更好折中。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论文考虑多播业务传输频域资源扩展,研究认知无线网络节能多播传输方法。论文推导了次网络中断概率约束和主网络干扰过载概率约束的闭合表达式,并提出了基于分步优化与半正定放松/惩罚函数的非授权频带编码多播、协作多播资源分配算法。对于编码多播,论文考虑非授权频谱检测误差与用户信道反馈误差,建立主用户长期干扰约束与编码多播业务传输质量最大化模型,并提出基于分步优化的子载波、功率分配与速率选择联合优化算法。相比于现有研究,所提算法可以更好地控制主用户的平均接收干扰并显着提升多播业务的整体传输质量。对于协作多播,论文考虑信道反馈误差,建模次用户中断概率约束和主用户干扰过载概率约束,并推导上述概率约束的闭合表达式以及多天线中继节点的最佳数据转发矩阵结构,提出基于半正定放松和惩罚函数的问题求解算法。相比于现有研究,所提算法可以更好地保障主用户的正常通信与多播业务的成功传输,并显着降低业务整体传输功耗。二,论文考虑多播业务传输空域自由度扩展,研究大规模天线系统节能多播传输方法。论文推导了非理想硬件配置下用户平均可得传输速率以及多播业务传输的渐进最优预编码向量,并提出了基于交替优化与二分法的系统参数选择算法。具体地,论文首先考虑单播传输,推导存在硬件损耗下的信道估计模型与用户可得传输速率,并提出基于交替优化的近最优参数选择算法,从而设计非理想硬件大规模天线系统能效参数选择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推导速率表达式的正确性以及所提算法的性能优越性。进一步,论文考虑多播传输,建模业务传输可得传输速率与系统整体能耗,推导渐进最优的预编码向量闭合计算公式,并提出基于二分法的最优参数选择算法,从而设计多播传输预编码设计和参数选择联合优化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渐进最优预编码向量的合理性,并展示了不同小区大小和多播用户数目下的系统最优参数配置。三,论文考虑多播业务传输能量域资源扩展,研究射频能量收集系统节能多播传输方法。论文建立了多天线接收端独立功率分割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双重迭代的携能多播鲁棒安全传输低复杂度资源分配算法。具体地,论文首先研究射频能量收集系统接收端信号处理策略,建立多天线接收端独立功率分割模型,并针对不同干扰情况,提出基于固定点迭代和双重剔除的最优功率分割因子联合优化算法。相比于现有模型,所建立的独立功率分割模型可以显着提升接收端射频信号能量利用效率。进一步,论文研究射频能量收集系统物理层安全问题,建模窃听用户多方串通行为与窃听用户信道不完美可知特性,并提出基于双重迭代的低复杂度资源分配算法,从而设计多天线携能多播鲁棒安全传输策略。相比于现有算法,所提算法可以更好地抑制窃听用户的信号接收,并显着提升多播业务的可得安全传输速率。
唐思圆[10](2017)在《软件定义网络中资源高效的多播传输研究》文中指出因特网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辉煌之后遇到了发展瓶颈。随着大量协议及应用的加入,网络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软件越来越庞大,再加上软硬件高度耦合且封闭的设备架构,网络创新变得步履维艰。软件定义网络是为促进网络创新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网络架构,它采用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控制面全局集中控制的网络体系结构,极大地简化了网络控制的实施、网络设备的开发以及网络应用的编写,使得新的应用及协议可以独立于设备厂商而实现快速部署,并且许多困扰着传统网络的问题在软件定义网络中都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软件定义网络已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未来网络架构。多播是一种高效的点到多点传输方式。接收路径差异性问题是多播传输特有的问题,系指同一棵多播树上的接收路径可能支持不同的数据速率。目前,无论是在传统网络中还是在软件定义网络中,解决接收路径差异性问题都需要为一个多播组建立多棵树。这不仅增加了计算复杂度,也极大地增加了多播会话需要在网络中保留的状态,这对于流表空间非常宝贵的交换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本论文研究接收路径差异性问题在软件定义网络中资源(计算、带宽、流表空间)高效的解决方案。针对有损数据传输和无损数据传输两种情形,分别提出了基于单棵多播树的高效解决方案,可在满足带宽分配公平性、提高多播会话传输速率的同时,最小化多播会话需要的流表项及计算复杂度。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允许有损传输的分层编码视频应用,借鉴多速率多播思想设计与实现了面向软件定义网络的完整解决方案,在为接收者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同时几乎不增加交换机流表空间的使用。2.针对因多播组动态变化带来的多播树更新问题,研究了网络带宽在多个多播应用之间实时的、增量式的公平分配问题,给出了问题的数学描述以及求解该问题的高效的启发式算法,在带宽分配公平性、更新代价和计算时间复杂度三个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性能。3.针对典型局域网环境中的无损多播传输,通过仅为多播树上的瓶颈链路建立局部辅助路径解决了接收路径差异问题,并且没有显着增加交换机流表空间的使用。本论文面向实际网络应用,所提方案在满足带宽公平分配的同时,最小化计算开销和交换机流表空间的使用,因而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
二、分层多播算法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层多播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稳定电网频率的电力通信网络路由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研究现状 |
1.2.2 智能电网通信架构研究现状 |
1.2.3 智能电网通信路由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与创新之处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智能电网通信网络 |
2.1 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分层架构 |
2.1.1 智能电网广域网 |
2.1.2 智能电网邻域网 |
2.2 电网广域网通信 |
2.2.1 电网广域网通信网络架构 |
2.2.2 电网广域网通信拓扑 |
2.2.3 电网广域网通信技术 |
2.3 电网邻域网通信 |
2.3.1 电网邻域网通信网络架构 |
2.3.2 电网邻域网通信拓扑 |
2.3.3 电网邻域网通信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启发式方法的广域网多播路由算法 |
3.1 广域网通信时延问题 |
3.2 广域网DR多播 |
3.2.1 广域网DR多播结构 |
3.2.2 广域网DR多播模型 |
3.3 基于启发式方法的广域网多播路由设计 |
3.3.1 指示函数的定义 |
3.3.2 BTDR启发式方法 |
3.3.3 BTDR多播路由算法设计 |
3.4 基于启发式方法的广域网多播路由仿真 |
3.4.1 仿真场景及参数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层次路由的无线邻域网路由算法 |
4.1 基于LoRa的无线邻域网通信 |
4.1.1 基于LoRa的智能电网无线邻域网结构 |
4.1.2 LoRa终端地址格式 |
4.2 RAN-LoRa地址分配机制设计 |
4.2.1 RAN-LoRa终端地址格式 |
4.2.2 RAN-LoRa地址分配机制 |
4.3 基于层次路由的无线邻域网路由算法设计 |
4.4 基于层次路由的无线邻域网路由算法仿真 |
4.4.1 仿真场景及参数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稳定电网频率的路由测试系统 |
5.1 电网频率控制系统 |
5.1.1 负荷频率控制模型 |
5.1.2 负荷频率控制元件模型 |
5.1.3 汽轮机负荷频率控制模型 |
5.2 广域网多播路由时延性能对电网频率的影响 |
5.2.1 对负荷偏差的影响 |
5.2.2 频率偏差曲线 |
5.3 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复杂网络模型对电网频率的影响 |
5.3.1 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复杂网络模型 |
5.3.2 对负荷偏差的影响 |
5.3.3 频率偏差曲线 |
5.4 邻域网层次路由时延性能对电网频率的影响 |
5.4.1 NAN复杂网络模型 |
5.4.2 对负荷偏差的影响 |
5.4.3 频率偏差曲线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跨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传输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基础 |
2.1 跨数据中心网络概述 |
2.1.1 跨数据中心网络的基本概念 |
2.1.2 传统跨数据中心网络流量传输的不足 |
2.1.3 流量集中管控的实现方式——软件定义广域网 |
2.1.4 软件定义广域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2.2 资源约束、流量特点与性能优化 |
2.2.1 跨数据中心网络节点与链路资源模型 |
2.2.2 跨数据中心网络流量分类及其特点 |
2.2.3 跨数据中心网络资源分配与请求调度 |
2.2.4 跨数据中心网络调度评价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数据中心网络MP2P传输调度算法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动机 |
3.3 问题定义 |
3.3.1 网络模型和传输请求模型 |
3.3.2 问题形式化 |
3.4 算法设计 |
3.4.1 单请求传输算法设计 |
3.4.2 在线多请求联合调度方案 |
3.5 实验与性能评估 |
3.5.1 实验方案与基本设置 |
3.5.2 单请求分配性能评估 |
3.5.3 多请求联合调度性能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数据中心网络P2MP传输调度算法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动机 |
4.3 问题定义 |
4.3.1 网络模型和传输请求模型 |
4.3.2 问题形式化 |
4.4 在线算法设计 |
4.4.1 请求的多播树构建 |
4.4.2 路由选择和传输速率分配 |
4.5 实验与性能评估 |
4.5.1 实验方案与基本设置 |
4.5.2 基准性能测试 |
4.5.3 一般场景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物理层多播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频率复用高通量卫星物理层传输研究现状 |
1.2.2 物理层多播传输关键技术 |
1.2.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物理层多播传输模型分析 |
2.1 引言 |
2.2 高通量卫星通信物理层传输模型 |
2.2.1 系统模型 |
2.2.2 信道模型 |
2.2.3 物理层传输吞吐量估算 |
2.3 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物理层多播传输模型 |
2.3.1 多播传输应用场景 |
2.3.2 多播传输模型与对应应用场景 |
2.4 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物理层多播传输功能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用户分组的多播业务物理层传输 |
3.1 引言 |
3.2 多播业务物理层多播传输模型 |
3.3 单波束多播区域多播业务分层传输方案 |
3.3.1 分层传输方案 |
3.3.2 性能分析 |
3.4 多波束多播区域基于用户分组的多播业务传输 |
3.4.1 基于用户分组的物理层多播传输问题 |
3.4.2 基于信道向量夹角的用户分组算法 |
3.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用户CSI的帧复用多分组多播传输用户调度算法 |
4.1 引言 |
4.2 帧复用传输用户调度问题 |
4.3 帧复用传输调度方案 |
4.4 基于用户CSI的用户调度算法 |
4.4.1 波束内调度算法 |
4.4.2 波束间调度算法 |
4.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1 平均频谱效率仿真分析 |
4.5.2 Jain’s公平指数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LNR的帧复用多分组多播预编码算法 |
5.1 引言 |
5.2 多分组多播预编码算法 |
5.2.1 平均信道预编码算法 |
5.2.2 基于干扰消除的预编码算法 |
5.2.3 基于最优化原理的预编码算法 |
5.3 基于SLNR的多播预编码算法 |
5.3.1 算法描述 |
5.3.2 复杂度分析 |
5.3.3 数值实验 |
5.4 帧复用传输预编码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用户兴趣分组的主动多播系统资源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用户兴趣分组和主动多播推送相关技术 |
2.1 用户兴趣分析技术 |
2.1.1 概述 |
2.1.2 用户兴趣分析及应用 |
2.1.3 分组技术 |
2.2 主动多播推送技术 |
2.2.1 多播推送 |
2.2.2 主动推送技术 |
2.3 数字喷泉编码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用户兴趣数据分析的多播分组 |
3.1 引言 |
3.2 用户数据收集 |
3.2.1 数据的选择 |
3.2.2 数据的抓取 |
3.2.3 数据预处理 |
3.3 用户兴趣分组 |
3.3.1 层次聚类算法 |
3.3.2 对比方案K-means聚类算法 |
3.3.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4 结果及分析 |
3.4.1 用户数据收集及预处理仿真结果 |
3.4.2 用户兴趣分组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字喷泉编码的主动多播资源分配 |
4.1 引言 |
4.2 系统和问题建模 |
4.3 联合优化算法设计 |
4.3.1 单时隙联合子载波和功率优化分配算法 |
4.3.2 时隙间联合用户删除的动态优化分配算法 |
4.3.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3.4 对比方案描述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移动边缘网络协作式资源调度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移动边缘网络基站开关与通信调度 |
1.2.2 云无线接入网通信与计算资源调度 |
1.2.3 移动边缘网络计算与服务部署 |
1.2.4 移动边缘网络缓存与多播传输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移动边缘网络协作式基站开关与通信调度 |
2.1 引言 |
2.2 基站开关与通信调度问题建模 |
2.2.1 网络模型 |
2.2.2 基站能耗模型 |
2.2.3 问题的优化模型 |
2.2.4 问题分析 |
2.3 基站开关与通信调度算法设计 |
2.3.1 t-BSCS问题算法设计 |
2.3.2 T -BSCS问题算法设计 |
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2.4.1 实验设定 |
2.4.2 实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云无线接入网协作式动态资源调度 |
3.1 引言 |
3.2 云无线接入网动态资源调度问题建模 |
3.2.1 网络模型 |
3.2.2 计算资源模型 |
3.2.3 能耗模型 |
3.2.4 问题的优化模型 |
3.2.5 问题分析 |
3.3 云无线接入网动态资源调度算法设计 |
3.3.1 RRH开关与BBU虚拟机整合的关系 |
3.3.2 动态资源调度算法设计 |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4.1 实验设定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边缘网络协作式服务部署与任务请求调度 |
4.1 引言 |
4.2 服务部署与任务请求调度问题建模 |
4.2.1 网络模型 |
4.2.2 计算资源模型 |
4.2.3 通信资源模型 |
4.2.4 问题的优化模型 |
4.2.5 问题分析 |
4.3 服务部署与任务请求调度算法设计 |
4.3.1 集中式服务部署与任务请求调度算法设计 |
4.3.2 分布式服务部署与任务请求调度算法设计 |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4.1 实验设定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边缘网络协作式数据部署与传输调度 |
5.1 引言 |
5.2 数据部署与传输调度问题建模 |
5.2.1 网络模型 |
5.2.2 数据缓存与传输模型 |
5.2.3 数据下载与传输代价模型 |
5.2.4 多播组划分的基本性质 |
5.2.5 问题的优化模型 |
5.2.6 问题分析 |
5.3 数据部署与传输调度算法设计 |
5.3.1 单个基站多播组划分算法设计 |
5.3.2 迭代松弛线性规划算法设计 |
5.3.3 基于网络流模型的算法设计 |
5.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4.1 实验设定 |
5.4.2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演进社交网络中的多类型用户关系形成与信息分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性质 |
1.1.2 朋友推荐 |
1.1.3 信息分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数学建模 |
1.2.2 推荐算法设计 |
1.2.3 信息分发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内容及贡献 |
1.4.1 网络数学建模 |
1.4.2 推荐算法设计 |
1.4.3 分发性能分析 |
1.5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用户关系形成过程的数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真实网络中的用户关系形成过程 |
2.2.1 数据集 |
2.2.2 实验设置 |
2.2.3 实验结果 |
2.3 演进K图模型 |
2.3.1 K图模型 |
2.3.2 演进过程 |
2.3.3 算法复杂度 |
2.4 模型的理论分析 |
2.4.1 演进性质分析 |
2.4.2 社区结构性质 |
2.4.3 正相关性与网络连接性 |
2.5 扩展:一般多类型关系演进网络结构 |
2.5.1 演进K图的一般性质 |
2.5.2 演进知识图谱 |
2.6 仿真验证 |
2.6.1 仿真设置 |
2.6.2 仿真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关系形成过程的朋友推荐 |
3.1 引言 |
3.2 朋友推荐问题建模 |
3.2.1 网络模型 |
3.2.2 用户跨层交友意愿建模 |
3.2.3 推荐系统性能的测试指标 |
3.2.4 朋友推荐问题描述 |
3.3 主要结果与讨论 |
3.3.1 主要结果 |
3.3.2 结果讨论 |
3.4 C2P (Cross-layer 2-hop Path)算法 |
3.4.1 C2P算法的实现过程 |
3.4.2 复杂度分析 |
3.4.3 其他推荐算法 |
3.5 算法的理论分析 |
3.5.1 关于网络结构的预备引理 |
3.5.2 C2P算法的推荐结果 |
3.5.3 推荐精度与推荐广度 |
3.6 实验验证 |
3.6.1 基于仿真生成数据集的测试 |
3.6.2 基于真实网络数据集的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网范围中的信息分发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2.1 演进社交网络模型 |
4.2.2 信息分发过程 |
4.2.3 投递准确度 |
4.3 主要结果与讨论 |
4.3.1 主要结果 |
4.3.2 结果讨论 |
4.4 演进社交网络中信息分发的投递准确度 |
4.4.1 特殊网络结构 |
4.4.2 一般网络结构 |
4.4.3 结果讨论 |
4.5 实验验证 |
4.5.1 数据集 |
4.5.2 实验设置 |
4.5.3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播团组内的信息分发 |
5.1 引言 |
5.2 预备知识 |
5.2.1 基于秩的模型 |
5.2.2 欧几里得最小生成树 |
5.2.3 传输距离 |
5.2.4 传输负载 |
5.3 多播团组的组建 |
5.3.1 通讯关系影响因素 |
5.3.2 多播团组建立过程 |
5.3.3 网络结构分层 |
5.4 多播组信息传输性能的理论分析 |
5.4.1 多播组规模 |
5.4.2 多播树与网络性能 |
5.4.3 结果讨论 |
5.5 复杂度分析 |
5.6 实验验证 |
5.6.1 数据集 |
5.6.2 仿真设置 |
5.6.3 实验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7)面向网络系统感知与控制的传输机制研究与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网络系统的概述 |
1.2.1 无线网络 |
1.2.2 控制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无线网络的感知与控制 |
1.3.2 无线网络中基于分集的协作传输 |
1.3.3 现有工作的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状态感知信息与控制指令信息的协作传输 |
2.1 引言 |
2.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2.2.1 网络模型 |
2.2.2 控制系统模型 |
2.2.3 控制-通信代价 |
2.3 协作传输机制的优化设计 |
2.3.1 系统稳定性分析 |
2.3.2 协作传输策略设计 |
2.3.3 优化问题建模 |
2.4 问题求解与分析 |
2.4.1 问题转化 |
2.4.2 问题分解 |
2.5 仿真结果 |
2.5.1 温度控制系统 |
2.5.2 性能比较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中继辅助的状态感知信息的高效传输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型 |
3.3 传输机制的设计与优化 |
3.3.1 控制性能与传输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
3.3.2 基于混合转发机制的协作传输机制 |
3.4 S-R与 R-G两个阶段的资源共享 |
3.4.1 R-G阶段的信道分配与功率控制 |
3.4.2 S-R阶段的接纳控制和匹配 |
3.5 仿真结果 |
3.5.1 性能评估 |
3.5.2 不同传输机制间的性能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分层估计的状态感知信息的按需传输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3 分层状态估计和两阶段传输的联合设计机制 |
4.3.1 边缘估计器的设计 |
4.3.2 远端估计器的设计 |
4.3.3 两阶段的传输 |
4.3.4 估计与传输的联合设计 |
4.4 问题求解 |
4.4.1 Pe:波束成形与功率控制的联合设计 |
4.4.2 Pm:分组传输 |
4.5 数值仿真结果 |
4.5.1 性能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波束成形的控制指令信息的可靠传输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型 |
5.2.1 无线通信模型 |
5.2.2 控制系统模型 |
5.3 问题描述 |
5.3.1 基于间歇控制的稳定性分析 |
5.3.2 波束成形辅助的协作传输 |
5.3.3 问题建模 |
5.4 问题求解 |
5.4.1 底层传输子问题 |
5.4.2 顶层传输子问题 |
5.5 仿真结果 |
5.5.1 性能评估 |
5.5.2 不同策略间的性能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弹性光网络中频隙碎片整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弹性光网络的技术特点 |
1.3 弹性光网络研究现状 |
1.3.1 弹性光网络体系架构 |
1.3.2 RSA问题研究现状 |
1.3.3 频谱碎片整理问题研究现状 |
1.4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弹性光网络中频谱碎片问题研究基础 |
2.1 弹性光网络中频谱分配的约束条件 |
2.2 弹性光网络中的频谱碎片问题 |
2.3 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 |
2.3.1 路由算法 |
2.3.2 频谱分配算法 |
2.4 频谱碎片整理问题 |
2.5 多播技术介绍 |
2.5.1 多播技术概述 |
2.5.2 启发式最小代价多播路由算法MPH |
2.6 对比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固定路由的频谱碎片整理算法研究 |
3.1 传统的频谱碎片整理算法 |
3.2 DAD频谱碎片整理算法 |
3.2.1 算法设计思路 |
3.2.2 DAD频谱碎片整理算法步骤 |
3.2.3 算法复杂度 |
3.2.4 仿真环境与评估指标 |
3.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FLF-DAD频谱碎片整理算法 |
3.3.1 算法设计思路 |
3.3.2 FLF-DAD频谱碎片整理算法步骤 |
3.3.3 算法复杂度 |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动态RSA算法和可变路由的频谱碎片整理算法研究 |
4.1 网络中的频谱碎片描述方式 |
4.1.1 频谱连续性的评估函数 |
4.1.2 频谱一致性的评估函数 |
4.2 基于碎片感知的迭代多播路由算法 |
4.2.1 FA-RSA算法与链路权值设置 |
4.2.2 FA-IRSA基本思想 |
4.2.3 FA-IRSA算法步骤 |
4.2.4 算法复杂度 |
4.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可变路由的频谱碎片整理算法 |
4.3.1 PADAD算法基本思想 |
4.3.2 PADAD算法步骤 |
4.3.3 算法复杂度 |
4.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无线通信网络节能多播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1.2.1 多播传输 |
1.2.2 节能传输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通信技术与数学优化理论 |
2.1 关键通信技术 |
2.1.1 认知无线电 |
2.1.2 大规模天线 |
2.1.3 射频能量收集 |
2.2 相关数学理论 |
2.2.1 凸优化/非凸优化理论 |
2.2.2 矩阵计算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认知无线网络节能多播 |
3.1 引言 |
3.2 非理想信道反馈与不完美频谱检测下多播传输策略 |
3.2.1 研究场景与系统模型 |
3.2.2 问题数学建模与求解算法设计 |
3.2.3 性能评估 |
3.3 非完美信道反馈下概率约束协作多播传输策略 |
3.3.1 研究场景与问题建模 |
3.3.2 问题数学建模与求解算法设计 |
3.3.3 性能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规模天线系统节能多播 |
4.1 引言 |
4.2 非理想硬件系统能量有效参数选择策略 |
4.2.1 研究场景与系统模型 |
4.2.2 信道估计与可得速率推导 |
4.2.3 问题数学建模与算法设计 |
4.2.4 性能评估 |
4.3 多播传输预编码向量设计和参数选择联合优化策略 |
4.3.1 研究场景与系统模型 |
4.3.2 问题数学建模与算法设计 |
4.3.3 性能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频能量收集系统节能多播 |
5.1 引言 |
5.2 多天线接收端独立功率分割策略 |
5.2.1 研究场景与系统模型 |
5.2.2 问题数学建模与求解算法设计 |
5.2.3 性能评估 |
5.3 多天线携能通信系统安全多播传输策略 |
5.3.1 研究场景与系统模型 |
5.3.2 问题数学建模与求解算法设计 |
5.3.3 非完美窃听信道模型下研究扩展 |
5.3.4 性能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参与科研项目列表 |
(10)软件定义网络中资源高效的多播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因特网发展的困境 |
1.2 软件定义网络 |
1.3 多播通信 |
1.4 SDN中的多播研究 |
1.5 论文工作与内容组织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2.1 SDN工作原理 |
2.2 Openflow协议 |
2.2.1 流表(Flow Table) |
2.2.2 组表 |
2.2.3 队列 |
2.2.4 Openflow消息 |
2.3 SDN控制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分层编码视频的多速率多播 |
3.1 分层编码视频的多播传输 |
3.2 问题分析 |
3.3 多速率多播树的计算 |
3.4 多速率多播树的增量更新 |
3.5 多速率多播流表项的生成 |
3.6 实验评估 |
3.6.1 实验环境 |
3.6.2 接纳视频流的能力 |
3.6.3 流表空间压缩 |
3.7 结束语 |
第四章 多速率多播会话的带宽公平分配 |
4.1 会话间公平问题 |
4.2 研究现状 |
4.3 问题描述 |
4.4 基于禁忌搜索的求解算法 |
4.4.1 禁忌搜索原理 |
4.4.2 禁忌搜索算法设计 |
4.4.3 计算复杂度分析 |
4.5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问题求解 |
4.5.1 启发式算法设计 |
4.5.2 计算复杂度分析 |
4.6 实验评估 |
4.6.1 实验设置 |
4.6.2 公平性评估 |
4.6.3 更新代价评估 |
4.6.4 计算复杂度评估 |
4.7 小结 |
第五章 局部多路径增强的多播路由 |
5.1 面向无损多播传输的多树方案 |
5.2 问题分析 |
5.3 问题描述 |
5.4 算法设计原则 |
5.5 局部多路径搜索算法 |
5.5.1 划定多路径搜索区域 |
5.5.2 确定多路径集合的起始点 |
5.5.3 计算局部多路径集合 |
5.5.4 完整的算法 |
5.6 路由安装 |
5.7 实验评估 |
5.7.1 实验设置 |
5.7.2 多路径搜索区域的最佳半径 |
5.7.3 算法比较 |
5.8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分层多播算法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定电网频率的电力通信网络路由设计方法[D]. 祝梓豪.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跨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传输调度研究[D]. 金琦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物理层多播传输技术研究[D]. 张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用户兴趣分组的主动多播系统资源分配研究[D]. 杨家欣.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移动边缘网络协作式资源调度算法设计[D]. 余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演进社交网络中的多类型用户关系形成与信息分发[D]. 刘佳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面向网络系统感知与控制的传输机制研究与算法设计[D]. 吕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弹性光网络中频隙碎片整理技术研究[D]. 曹明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无线通信网络节能多播传输方法研究[D]. 李胜钰.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10]软件定义网络中资源高效的多播传输研究[D]. 唐思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