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re controls and depositional mechanisms in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论文文献综述)
张兵强,赵富远,杨清毫,黄毅,李俊海,刘松[1](2022)在《贵州省盘县架底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文中指出架底金矿床位于贵州省莲花山背斜南东翼,距背斜核部3 km,是近年来在国内发现的与峨眉山玄武岩密切相关的第一个大型原生金矿床。架底金矿床与黔西南其他金矿床类似,属微细粒浸染型,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岩浆水的特点。玄武岩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地层,玄武质火山角砾岩是矿区最主要的容矿岩石。矿化趋势分析显示:莲花山背斜(次级揉褶)与近东西向复式背斜的叠加区是有利的成矿部位,控制矿床中各矿体的分布规律及产出特征;近东西向复式背斜直接控制了矿体近东西向展布的特点,且越靠近莲花山背斜核部,矿体品位越高、厚度越大。原生晕地球化学分析指示:在矿区目前已发现矿体的顶部可能还存在断控型或层控型金矿体;源自深部的含金热液沿深大断裂上涌至一定位置后沿层间破碎带由东向西运移,且至少经历了2次主要的成矿作用阶段。综合研究认为整个莲花山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区内金矿床在南北方向可能按一定规律呈等距、不等距分布,推测东西方向受叠加褶皱控制的有利成矿区距莲花山背斜核部超过5 km。区内除峨眉山玄武岩外,在上二叠统龙潭组以及三叠系中都有可能在构造有利、岩性适宜的部位形成层控型或断控型金矿体。
杨道堃,孙明明[2](2021)在《安徽省庐江—滁州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研究区内的矿床类型可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大类,内生矿床主要为: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铜金矿、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铊金矿、岩浆型辉绿岩矿;外生矿床主要为:蒸发沉积型白云岩矿、镁矿,化学沉积型石灰岩矿、白云岩矿、泥灰岩矿,生物化学沉积型石灰岩矿,机械沉积型砂岩矿、页岩矿。外生型矿床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均有产出,主要分布于滁州成矿区和巢湖—含山成矿区,受沉积环境及褶皱构造的控制。内生型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主要分布于沙溪成矿区和滁州成矿区,受侵入岩、断裂裂隙构造、褶皱构造、侵入接触带构造和碳酸盐岩建造的复合控制。区内的找矿突破方向主要包括:(1)沙溪—新屯仓一带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金矿床和矽卡岩型钨钼矿床的潜力;(2)继续拓展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找矿空间;(3)早古生界富含有机质的地层是寻找页岩气资源的重要"目标层系";(4)应加强沿滁河断裂分布的地热泉资源的调查评价。
王瑞廷,冀月飞,成欢,刘凯,张启,李弦,任涛[3](2021)在《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床(点)成群成带分布,成矿条件良好。在长期找矿实践、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和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矿主要受EW向断裂或EW向韧-脆性剪切带与NE向张扭性叠加构造控制,寒武系水沟口组、泥盆系星红铺组与大枫沟组是金的赋矿地层。金矿体呈近EW向大致等间距展布,单个矿体在延伸方向呈透镜状、哑铃状、囊状等,具尖灭再现特征,构造叠加部位矿体厚大、品位较高。区内金矿床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型、远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印支—燕山期。夏家店等已知金矿床深部及外围、区域断裂旁侧次级近EW向与NNE向断裂交汇部位、构造转折端、构造虚脱部位等是寻找金矿的有利靶区。铜矿分布于山阳—凤镇大断裂两侧,成矿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为主,构造热液改造型、隐爆角砾岩型次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受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赋存于燕山期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内;矿体产状多受岩体与围岩接触面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及其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东西向三级断裂带附近是寻找铜(钼)矿的首选靶区。本次研究建立了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总结了找矿标志,通过成矿规律、成矿作用及物探、化探、遥感异常特征系统分析,认为区内找矿潜力巨大,并提出了3片金铜(钼)成矿远景区,指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徐良易,刘建中,李应辉,郑禄林,李俊海,王泽鹏,杨成富,陈发恩,王大福,宋威方[4](2022)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床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意义》文中指出泥堡金矿床微量元素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显示,Au、As、Sb、Hg、Tl、Ag、W、Se相关性好,表明Se与Au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具有密切联系,硒化物主要出现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或成矿的中晚阶段。泥堡金矿床Au成矿温度集中于180~260℃,表明泥堡金矿床中Se可能主要以硒化物的形式存在。黔西南地区不同金矿床的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辰砂、雄黄等硫化物中,Se具有一定的富集,Se与S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Se主要以置换硫化物中的S的形式存在。成矿过程中HS-和HSe-均可作为卡林型金矿中Au的载体,Se能为研究该区乃至贵州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中Au成矿环境、成矿机制及成矿流体演化规律提供间接性证据,提出Se可作为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找金的指示元素。
陈懋弘,马克忠,陈港,王昱,乐兴文,李忠阳,陈忠斌[5](2021)在《桂西孤立台地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卡林型金矿床——以隆林德峨金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峨金矿位于桂西隆林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部,赋矿地层为寒武系含砂泥质白云岩,近东西向断层或节理密集带是主要的控矿构造。矿化体包括断控型和层控型2种。热液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石英-方解石为主,蚀变以硅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为特征。载金黄铁矿具显微环带结构,核部低As高S、Fe,环带反之,推测Au主要以离子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环带和毒砂中。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82~296℃)、低盐度w(NaCleq)(0.53%~8.81%)的特点,石英包裹体中水的DV-SMOW值在-71.2‰~-62.9‰之间,石英矿物δ18OV-SMOW值在22.3‰~23.5‰之间,计算出与石英平衡的流体δ18OH2O为12.13‰~14.72‰,暗示成矿流体为多种流体混合。方解石δ13CV-PDB为-7.5‰~0.6‰,δ18OH2O为19.2‰~20.6‰,表明成矿热液中碳主要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沉积成因黄铁矿δ34S为-21.81‰~14.15‰,离散度很大,具有沉积来源的特点;热液黄铁矿环带为-7.52‰~1.23‰,与毒砂类似(平均值为-3.83‰),且由核部向外环带逐渐向零值附近靠拢,结合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环带和毒砂的事实,暗示成矿热液可能以岩浆热液为主,环带的震荡变化可能跟岩浆硫上升过程中与大气降水、盆地建造水的不同程度混合有关。上述特征表明,德峨金矿具有卡林型金矿的一般特点,独特之处是其构造部位上处于孤立台地内部,赋矿地层为寒武系不纯白云岩。据此文章提出桂西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部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寒武系不纯白云岩是新的找矿层位和岩性,断裂构造和岩性是最主要的控矿因素。此认识对桂西地区卡林型金矿找矿工作向孤立台地内部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建中,王泽鹏,宋威方,王大福,杨成富,李俊海,郑禄林,李松涛,谭亲平,谢卓君,陈发恩,覃永军,杨毓红,谭礼金,徐良易,汪小勇[6](2021)在《中国南方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的构建》文中提出基于构造蚀变体的系统研究,明确了内涵,建立了判别指标,划分了类型。通过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沉积、地层、岩石、构造、年代学、就位空间、成矿过程等研究,构建了基于构造蚀变体多层叠置的中国南方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建立成矿模式、预测模型及构造蚀变体判别指标,以期指导区域找矿。
陈友智,杨贵来,唐永[7](2021)在《黔西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应力场模拟分析》文中指出黔西南地区位于扬子克拉通西南缘,是世界着名的卡林型金矿集中区,中-新生代受特提斯域构造域和滨太平洋域构造域叠加复合影响,区域构造变形过程不清,控矿机理不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区内构造裂缝的几何形态、主要构造期次及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各构造期应力与应变分布。研究获得下列认识:(1)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受古特提斯构造域与早燕山运动的影响,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SW,应力强度西强东弱,形成NW向构造,先存的NE向断层多表现为走滑性质,为成矿构造的主要形成时期;(2)古新世:受晚燕山运动的影响,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NW-SSE,形成新的NE向构造,构造变形强度较大,对早期形成的金矿床有较强的改造作用;(3)始新世:受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的影响,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为近东西向,应力强度东强西弱,该期构造对金矿床改造较弱;(4)基于上述研究预测,隐伏金矿床存在于青山变形区中部、兴仁-贞丰变形区北部及南部东侧。联合野外地质调查及Abaqus有限元模拟,开展复杂构造区构造演化与金属矿床形成关系研究,为卡林型金矿勘探提供依据,并为隐伏矿床预测提供新方法。
陈杨[8](2021)在《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郯庐断裂带东侧,金探明储量已超过5000t,是我国最大的金成矿区,前人对胶东地区金的成矿作用已开展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区内矿产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蚌埠隆起处于安徽省北部,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接部位,郯庐断裂带西侧。前人已有研究表明,蚌埠隆起和胶东地区现今位置是由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引起,两区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因此蚌埠隆起区内一直将胶东式金矿床作为主要勘查目标,但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区内矿产勘查工作一直没有取得突破,仅发现一些小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和金矿点。江山金矿床是2012年在蚌埠隆起区内发现的一个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也是该区目前唯一发现的大型金矿床,该矿床的发现是蚌埠隆起内重要的找矿突破,显示区内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对蚌埠隆起江山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研究,与胶东地区同类型金矿床进行对比,将显着提高蚌埠隆起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水平,并推动区内金矿床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矿产勘查意义。本次工作对江山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地质特征、成矿年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性质的研究,精细厘定了江山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同时结合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中家山矿床、大巩山矿床、河口矿床、方庵矿床和荣渡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分析对比该区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和共性,建立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模式。通过蚌埠隆起与胶东地区的金成矿背景和金成矿作用的对比,分析两地区金矿床金成矿作用的异同,初步探讨蚌埠隆起的下一步找矿方向。江山金矿床赋存于新太古代五河群变质岩中,通过赋矿地层浅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测试,确定浅粒岩的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分别为2496±19Ma和2452±47Ma,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为1824±11Ma,浅粒岩锆石的εHf(t)在1.81~8.30之间,t DM2=2545~2849Ma,为新生地壳重熔,对比区域地层岩性和时代,确定该矿床赋矿围岩属于五河群西堌堆组,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庄子里组。江山金矿床矿体受NNE向临淮关-亮岗断裂控制,断裂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断裂倾角约为40°,矿体均产于断裂带下盘。江山金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网脉状矿石,少量的浸染状矿石和脉状矿石。根据不同类型矿石的穿切关系和矿物组合特征,可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StageI)、石英-黄铁矿脉阶段(StageII)和石英-黄铁矿网脉阶段(StageIII),其中石英-黄铁矿网脉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通过对江山金矿床3个阶段代表性矿石的TIMA分析、黄铁矿微量元素测试和黄铁矿面扫工作,确定该矿床可见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赋存,不可见金主要以晶格金的状态、极少量以纳米粒子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内。矿床中成矿前和成矿后脉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28.3±1.7Ma和121.2±1.4Ma,εHf(t)=-13.4~-24.02之间,t DM2=2.2~2.8Ga,确定其源区为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成矿阶段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117.6±5.7Ma),本次工作较准确的厘定了江山金矿床的成矿年龄约为120Ma。本次工作通过对不同热液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测试、氧同位素温度计和石英Ti温压计的测试分析,限定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富CO2的H2O-NaCl、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体系,三个热液阶段的流体平均温度分别为390℃、300℃、280℃,流体平均压力分别为104Mpa、79Mpa和9Mpa,结合不同阶段流体性质的变化和岩相学观察,本次工作提出构造活动导致的压力骤降引起的流体相分离作用是矿床中金的沉淀机制。通过对不同阶段的黄铁矿、石英和铁白云石开展原位硫同位素、氧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的测试,三个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5~9‰)和流体氧同位素(δ18O=5~9‰)范围大致相同,三个成矿阶段的碳同位素分别为-10~-5‰、-4~-1‰和-3~0‰之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主要来源于地幔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StageII和StageIII的成矿流体遭受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围岩物质未提供金和硫。石英脉型金矿床均分布于蚌埠隆起东侧,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次次级断裂,该类矿床的成矿形式主要为石英脉状矿石充填于断裂带内,断裂倾角一般大于60°。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20±10Ma,成矿流体属于H2O-Na Cl-CO2±CH4、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体系。本次工作对该区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开展的原位地球化学测试工作中,结果显示中家山、大巩山、荣渡矿床的硫同位素在6~9‰之间,河口和荣渡矿床的硫同位素在3~5‰之间,地层黄铁矿硫同位素为0~5‰之间;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流体氧同位素集中于5~9‰,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部分流体氧同位素数据小于2‰;中家山矿床的碳同位素为-8~-4‰,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的碳同位素在-7~0‰之间,大巩山矿床和方庵矿床的碳同位素在-2~2‰之间。从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特征,确定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主要来源于幔源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不同矿床遭受了不同程度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其中,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的成矿过程中,围岩黄铁矿提供了部分硫。根据黄铁矿和石英地球化学特征,确定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金沉淀机制主要为断层阀控制或流体混合引起的流体相分离作用。由此可见,该区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具有一致的深部过程,仅在浅部成矿过程中围岩混染的程度不同,部分金矿床有围岩硫的加入。蚌埠隆起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大致相近,均在120±10Ma之间;金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含CO2的H2O-Na Cl±CH4的流体体系。两类金矿床基本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中,高角度断裂(>60°)控制着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发育,低角度断裂(<40°)控制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发育;两类金矿床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3~10‰)、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10~2‰)大致相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流体氧同位素在4~9‰之间,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流体氧同位素主要集中于4~10‰之间,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蚌埠隆起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是近同时形成的,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均来源于地幔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遭受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根据蚌埠隆起金矿床的地质、成矿流体性质、金沉淀机制、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的特征,认为蚌埠隆起金矿床属于幔源流体成因模式的造山型金矿床。通过胶东地区和蚌埠隆起区域地质特征的对比,两地区的基底、构造、燕山期岩浆岩的来源和演化较为相似,但蚌埠隆起岩浆岩规模远小于胶东地区;同时,两地区金矿床金成矿类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均较为相同,两地区发现金矿床的主要区别在于赋矿围岩的差距,因此本文认为蚌埠隆起和胶东地区金矿床属于近同时发生的、有相似金成矿作用的金成矿事件。胶东地区金矿床主要赋存于该区数条主断裂控制的不同岩性接触带之间的脆-韧性剪切带内。蚌埠隆起江山金矿床受控于该区的临淮关-亮岗断裂,该断裂控制着地层中浅粒岩和片麻岩接触部位发育的脆-韧性剪切带,江山金矿床即赋存于该脆-韧性剪切带,与胶东金矿床控矿因素较为类似。本次工作认为在临淮关-亮岗断裂控制的脆-韧性剪切带处有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潜力。
丁坤,王瑞廷,刘凯,王智慧,申喜茂[9](2021)在《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夏家店金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和氢、氧、硫同位素对矿床成因的制约》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柞水—山阳矿集区夏家店金矿床成因,采用LA-ICP-MS和LA-MC-ICP-MS技术分析夏家店金矿床矿体及围岩样品中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及氢、氧、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的Co/Ni比值为0.11~0.76,说明其与沉积作用有关。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9.40‰~7.16‰)与围岩碳质板岩的δ34S值(-8.84‰~10.64‰)接近,黄铁矿的δ34S均值(2.47‰)基本落在岩浆硫的范围内,指示矿石硫可能由地层硫和岩浆硫混合而成。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夏家店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自岩浆水,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温度、金赋存状态等特征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硫同位素组成可知,夏家店金矿床属于卡林型金矿,其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其成矿物质是由深部岩浆与地层混合而成。
蔡应雄,杨红梅,卢山松,曾飞,杨文武,刘重芃,童喜润,张利国,何波[10](2021)在《黔西南紫木凼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S-C-O-Pb-Sr同位素制约》文中指出紫木凼金矿床是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区一个重要的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尚不明确.对紫木凼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和赋矿围岩进行了S、C、O、Pb和Sr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13.49‰~17.91‰(主要为-0.99‰~3.58‰),赋矿围岩的δ34S值为-26.23‰~-19.63‰,矿床成矿期硫主要来源于岩浆,部分来源于赋矿地层中成矿前黄铁矿.热液期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分别为-9.10‰~0.59‰和15.65‰~23.82‰,与赋矿围岩、区域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成矿流体的碳、氧部分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部分可能来源于岩浆.矿石中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064~18.973、15.585~15.670和38.219~39.054,赋矿围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136~18.650、15.574~15.656和38.423~38.812,矿石铅的来源较复杂,赋矿地层和岩浆可能都为其提供了部分铅.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87Sr/86Sr)i比值为0.707 26~0.708 11,赋矿围岩的(87Sr/86Sr)i比值为0.707 28~0.707 31,成矿流体中的锶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紫木凼金矿床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来源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床深部隐伏岩浆岩,部分来自二叠系-三叠系赋矿地层.
二、Ore controls and depositional mechanisms in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re controls and depositional mechanisms in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盘县架底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2.1 矿床地质特征 |
2.2 矿床成因 |
1)碳同位素 |
2)氧同位素 |
3 成矿地质条件 |
3.1 地层岩性条件 |
3.2 构造条件 |
3.3 岩浆岩条件 |
3.4 成矿模式 |
4 成矿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 |
4.1 成矿富集规律 |
4.2 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
1)垂向分带 |
2)水平分带 |
4.3 成矿预测 |
5 结论 |
(2)安徽省庐江—滁州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矿产资源概况及成矿区划 |
2. 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
3. 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
4.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4.1 矿床时间分布 |
4.2 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
5. 成矿控制条件 |
5.1 地层与成矿 |
5.1.1 与外生矿产有关的层位 |
5.1.2 地层与内生矿产 |
5.2 构造与成矿 |
5.2.1 构造基底控矿 |
5.2.2 断裂控矿 |
5.2.3 褶皱构造 |
5.2.4 侵入接触构造控矿 |
5.3 岩浆活动与成矿 |
6. 找矿方向 |
7. 结论 |
(3)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质特征 |
2.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2.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4 遥感地质构造解译 |
3 成矿规律 |
3.1 典型矿床解剖 |
3.1.1 夏家店金矿 |
3.1.2 池沟铜(钼)矿 |
3.2 成矿规律 |
3.2.1 金矿成矿规律 |
3.2.2 铜(钼)矿成矿规律 |
3.3 综合成矿模式 |
4 找矿潜力 |
5 找矿方向及其远景区预测 |
5.1 找矿标志 |
5.1.1 金矿找矿标志 |
5.1.2 铜(钼)矿找矿标志 |
5.2 找矿远景区预测 |
5.2.1 王家坪—夏家店金(钒)成矿远景区 |
5.2.2 双元沟—池沟铜(钼)金成矿远景区 |
5.2.3 冷水沟—南沟铜(钼)成矿远景区 |
6 结 论 |
(4)黔西南泥堡金矿床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泥堡金矿床地质概况 |
2 金、硒相关性分析 |
3 Au、Se共存指示意义 |
4 结论 |
(5)桂西孤立台地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卡林型金矿床——以隆林德峨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
2矿床地质特征 |
2.1地质特征 |
2.2矿化体特征 |
2.2.1层状矿化体 |
2.2.2脉状矿化体 |
3载金矿物特点 |
3.1载金矿物类型 |
3.2元素含量特征 |
3.3金的赋存状态 |
4地球化学特征 |
4.1成矿流体特征 |
4.2碳、氢、氧同位素特征 |
4.3硫同位素特征 |
4.3.1分析结果 |
4.3.2硫同位素示踪 |
5讨论 |
5.1德峨金矿的矿床类型 |
5.2矿床模型 |
5.2.1主要控矿因素 |
5.2.2矿床模型 |
5.3地质意义 |
6结论 |
(6)中国南方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 |
3 构造蚀变体 |
3.1 定义 |
3.2 类型 |
3.3 判别指标 |
4 成矿系统 |
4.1 沉积系统 |
4.2 地层系统 |
4.3 岩石系统 |
4.4 构造系统 |
4.5 年代系统 |
4.6 物质系统 |
4.7 就位系统 |
4.8 动力学系统 |
5 成矿模式 |
6 结论 |
(7)黔西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应力场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背景 |
2 裂缝特征与应力地质分析 |
2.1 不同变形区裂缝特征与优势方位 |
2.2 应力地质特征 |
3 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 |
3.1 几何模型 |
3.2 物理模型 |
3.2.1 材料属性 |
3.2.2 网格单元划分 |
3.2.3 边界条件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3.3.1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 |
3.3.1. 1 最大主应力 |
3.3.1. 2 最大主应变与最大剪应力 |
3.3.2 古新世 |
3.3.2. 1 最大主应力 |
3.3.2. 2 最大主应变与最大剪应力 |
3.3.3 始新世 |
3.3.3. 1 最大主应力 |
3.3.3. 2 最大主应变与最大剪应力 |
4 讨论 |
5 结论 |
(8)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胶东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蚌埠隆起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2.1 上太古宇 |
2.2.2 元古宇 |
2.2.3 中生界白垩系 |
2.2.4 第三系 |
2.2.5 第四系 |
2.3 构造 |
2.3.1 东西向构造 |
2.3.2 北北东向构造 |
2.4 岩浆岩 |
2.4.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2.4.2 侏罗纪岩浆岩 |
2.4.3 白垩纪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资源 |
第三章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 |
3.1.5 矿石特征 |
3.1.6 可见金赋存状态 |
3.1.7 围岩蚀变 |
3.1.8 成矿期次划分 |
3.2 成岩成矿时代 |
3.2.1 赋矿地层年代学 |
3.2.2 岩浆岩成岩时代 |
3.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3.2.4 黄铁矿Rb-Sr年龄 |
3.2.5 讨论 |
3.3 矿床地球化学 |
3.3.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3.3.2 氧同位素温度计 |
3.3.3 石英Ti温压计 |
3.3.4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3.3.5 金成矿作用 |
第四章 石英脉型金矿床 |
4.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床及矿体地质 |
4.1.2 围岩蚀变 |
4.1.3 矿石特征 |
4.1.4 成矿阶段和成矿期次 |
4.2 矿床地球化学 |
4.2.1 黄铁矿地球化学 |
4.2.2 石英地球化学特征 |
4.2.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
4.2.4 金成矿作用 |
第五章 蚌埠隆起金成矿模式 |
5.1 区域年代学 |
5.2 成矿流体性质 |
5.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 |
5.4 金沉淀机制 |
5.5 成矿模式 |
第六章 与胶东地区对比研究 |
6.1 区域地质特征对比 |
6.1.1 地层 |
6.1.2 岩浆岩 |
6.1.3 构造 |
6.2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6.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3.1 成矿时代对比 |
6.3.2 成矿流体性质对比 |
6.3.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对比 |
6.4 蚌埠隆起金矿床动力学模式及找矿方向 |
6.4.1 蚌埠隆起金矿床动力学模式 |
6.4.2 蚌埠隆起找矿方向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夏家店金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和氢、氧、硫同位素对矿床成因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 层 |
2.2 构 造 |
2.3 矿体特征 |
2.4 矿石特征 |
2.5 成矿阶段 |
3 样品信息及测试方法 |
4 结果分析 |
4.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2 同位素特征 |
4.2.1 S同位素组成 |
4.2.2 H-O同位素特征 |
5 讨 论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2 矿床成因 |
5.3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
6 结 论 |
(10)黔西南紫木凼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S-C-O-Pb-Sr同位素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 同位素特征 |
4.1 硫同位素组成 |
4.2 碳、氧同位素组成 |
4.3 铅同位素组成 |
4.4 锶同位素组成 |
5 讨论 |
5.1 硫的来源 |
5.2 碳、氧来源 |
5.3 铅的来源 |
5.4 锶的来源 |
5.5 金的来源 |
5.6 矿床成因 |
6 结论 |
四、Ore controls and depositional mechanisms in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盘县架底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J]. 张兵强,赵富远,杨清毫,黄毅,李俊海,刘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 [2]安徽省庐江—滁州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找矿方向[J]. 杨道堃,孙明明. 西部资源, 2021(06)
- [3]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 王瑞廷,冀月飞,成欢,刘凯,张启,李弦,任涛. 现代地质, 2021(06)
- [4]黔西南泥堡金矿床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意义[J]. 徐良易,刘建中,李应辉,郑禄林,李俊海,王泽鹏,杨成富,陈发恩,王大福,宋威方. 矿物学报, 2022
- [5]桂西孤立台地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卡林型金矿床——以隆林德峨金矿为例[J]. 陈懋弘,马克忠,陈港,王昱,乐兴文,李忠阳,陈忠斌. 矿床地质, 2021(05)
- [6]中国南方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的构建[A]. 刘建中,王泽鹏,宋威方,王大福,杨成富,李俊海,郑禄林,李松涛,谭亲平,谢卓君,陈发恩,覃永军,杨毓红,谭礼金,徐良易,汪小勇. 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 2021
- [7]黔西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应力场模拟分析[J]. 陈友智,杨贵来,唐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04)
- [8]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D]. 陈杨.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9]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夏家店金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和氢、氧、硫同位素对矿床成因的制约[J]. 丁坤,王瑞廷,刘凯,王智慧,申喜茂. 现代地质, 2021
- [10]黔西南紫木凼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S-C-O-Pb-Sr同位素制约[J]. 蔡应雄,杨红梅,卢山松,曾飞,杨文武,刘重芃,童喜润,张利国,何波. 地球科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