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一、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1](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年走向成熟、从低谷走向高峰的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对外交往更是在这幅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彰显了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的能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的建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竞争与合作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总结历史经验,阐释当代启示,会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大有裨益。论文以此为核心,首先从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外部民族矛盾激化、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出发,阐明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对实现抗日救亡,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继而通过梳理,明确了马列主义的外交思想是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近代西方和中国传统外交思想是文化渊源,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交往则是对外交往的实践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主旗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人民革命的利益与要求。为实现争取外援,为抗日战争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这两大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指导原则:一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中国革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需要国际力量的援助。在处理中国革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奉行“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力更生是内因,争取外援是外因,只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才能赢得更多的外援;而更多的外援反过来又会促进自力更生。三是利用矛盾,为我所用。这项原则的提出和逐步贯彻到中共中央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教条主义束缚,走向成熟。以上对外交往的指导原则形成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论文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反美的“中间地带[1]”战略;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2]”战略。首先,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苏联对外政策和共产国际七大策略路线的转变,契合了中国共产党转变对外政策的自身需求。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一直以来“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思想桎梏,决定通过联合英美、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来克服民族危机,解决国共问题。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构想虽已提出,实施起来却是一波三折。英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对日绥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国共关系紧张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共产党一度抛弃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重回“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迅速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美国此时已成为对中国政局影响力最大的国家,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重提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实质就是联合美国,其实施也主要是围绕对美政策所展开,但中国共产党始终视苏联为中国革命最可靠的盟友这一立场从未改变。其次,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战后人民渴望和平,苏美寻求妥协,国民党内战准备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经历了短暂的和平民主新阶段。但只要蒋介石国民党武力灭共的阶级本性不改变;美国扶蒋反共,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和附庸的对华政策的本质不改变,内战爆发就不可避免。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非、亚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以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3]”。毛泽东认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应是“中间地带”的国家与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之间的矛盾,具体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据此,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中间地带”战略将斗争矛头直指美帝国主义,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欲突破美苏两个大国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垄断,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诉求。再次,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冷战爆发并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暂时放弃“中间地带”理论,提出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表明了在美苏冷战中,中国共产党支持苏联的坚定立场。在以上对外交往原则和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进行了既合作又斗争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揭露和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采取坚持抗战的长期战略方针援助苏联卫国战争,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等行动践行了独立自主原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从美、英、苏等国寻求外援。通过利用美日、美蒋矛盾,处理“皖南事变”;利用美苏与国民党矛盾,化解第三次国共危机;利用美苏与苏蒋矛盾,争夺东北,践行了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接待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和国际团体、组织,教育日本士兵成为反战勇士的“民间外交”,以及接待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的“半官方外交”践行了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突破“中间地带”,与美蒋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冷战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支持苏联。通过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所取得的成就,把对外交往的历史经验归纳为四条: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是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四是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全面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成就和经验,对继承发扬对外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厘清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论文最后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当代启示,即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重视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毛磊,殷昌友[2](1993)在《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始终占居重要地位,苏美日三国一直是直接影响乃至支配两党关系变化的三大国际势力,其中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两党第一次由合作到破裂,第二次合作由形成到高峰,到摩擦都有直接的影响。随着近几年国际形势的巨变:苏联的解体、日美抗衡的加剧、日本迅速崛起并极力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

汪力[3](2019)在《尾崎秀实与中日战争时代的东亚》文中研究表明尾崎秀实(19011944)是近代东亚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从事革命的情报活动传奇经历和在中国研究领域先驱性的贡献一直以来都得到高度的评价。但是,他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的多彩的言论活动并没得到充分的清理,他参与佐尔格谍报团的谍报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对东亚时局的认识,他个人的思想发展与他参与日本政府的“新体制”活动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的分析。本论文以尾崎在1930年代中叶到1941年被捕为止发表的大量着作和评论为主要文献,并以同时代的其他思想着作与时事评论相参照,分析尾崎秀实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以及对东亚时局变化的把握,并分析他参加“新体制”运动,赞成亚细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动因。导论部分对战后以来尾崎秀实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课题。第一章围绕尾崎秀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社会论的思想史背景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以往不受重视的尾崎与魏特夫及其“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间的深刻联系,并通过与中西功的中国社会论的对比,明确了尾崎“半殖民社会”论所蕴含的亚细亚主义的思想要素。第二章以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主要综合杂志所发表的各种评论为主要文献,考察了中日全面战争前夜日本知识分子中国认识的构造.这一时期出现了承认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意义的“中国统一化”理论和所谓左翼的中国论。但这些理论未能从根本上克服日本帝国主义的思想局限,从而未能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思想抵抗。第三章分析了尾崎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发表事实评论到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为止的东亚时局认识。尾崎寄希望于民族危机下中国革命的进展,因而未能及时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趋势。对东亚国际政治的力学结构的把握是尾崎时局认识的核心。第四章分析了尾崎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到1938年底开始参加日本政府的政治活动为止的时局认识。尾崎从分析战争扩大的必然性开始,逐渐转向认为战争扩大可能带来日本社会和整个东亚社会的社会变革。因此他开始积极参加“新体制”运动,其言论的亲政府色彩也迅速增强。第五章讨论了19381939年间席卷日本思想界的所谓“东亚协同体”论的思想意义,指出这一理论是对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所导致的日本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危机的一种回应,并指出其内在矛盾和失败的必然性。第六章分析了尾崎从1939年初到1941年被捕为止的时局认识。这一时期,日本利用傀儡政权进行的阴谋活动十分活跃,而国内也有兴起众多社会“革新”运动。尾崎寄希望于“东亚新秩序”和“新体制”能够实现日本社会的改革,而当这种希望幻灭之后,又寄希望于战争局势的进一步发展。结论将尾崎思想变化的过程置于20世界上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和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历史背景中思考,指出了其思想悲剧的必然性和历史启示。20世纪在留下宝贵精神遗产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跨越国境的思想与运动的艰难。“具体的国际主义”仍然是有待今日思索的课题。

胡槿,周新民[4](1996)在《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文中认为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论文一、总论近代中国的历史道路沙健孙高校理论战线8期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危兆盖光明日报2月20日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忧思录苏全有中州学刊5期中国近代史几个问题评价的再评价李锦全哲学研究10期近年来中国近代...

吕锡月[5](2019)在《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研究》文中认为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特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赴华调处国共矛盾,这一事件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辞职有直接关系。赫尔利在华后期,既无法遏制国共日益激烈的军事冲突,也失去了充当第三方调处者的中立属性,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赫尔利不顾中国国情,机械地执行美国对华政策。基于杜鲁门的对华声明,马歇尔的新使命似乎是试图改变美国在国共之间业已出现的失衡及维护其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道义上的形象,以使中国政局朝着可控的有利于美国的一面发展。然而,从马歇尔在华期间的实际作为来看:其调处第一阶段调处尚属中立,第二阶段则有助蒋内战之嫌。第一阶段中,马歇尔促使国共签订停战令,组织整军谈判,协调各方达成政协决议,此间国民党妥协较大,中共得利不少。第二阶段的调处,专注于东北地区,中共在东北捷足先登,马歇尔多有支持国民党接收东北之举动,以使东北形成势均力敌的态势。简言之,全国范围内中共处于弱势,马歇尔支持中共的政治诉求;国民党接收东北处于弱势,马歇尔则帮助国民党武力接收东北。尽管他一直试图扮演不偏不倚的角色,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国共都认为马歇尔支持对方。他一方面以军事禁运等手段逼迫蒋介石接受调处,一方面又同意美国出让战时剩余物资给国民党,其目的是支持国民党通过自我改革,容纳共产党,建立稳定、民主的统治,而又不失去共产党,引起苏联的干涉。毋庸置疑,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实际援助上,在国共两党之间,美国更倾向于国民党。而国民党也从美国获益甚大,甚至把美国当做支撑国内统治的靠山。由此造成的“援蒋”、“扶蒋”的意味甚浓,在中共一方看来,尤其如此。然而,“扶蒋”未必反共。一方面,与一个反对派在和平相处中来竞争,按照美国的政治思维,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中共也是美国在中国要打的牌之一,以要挟国民党政府,使美国在华利益最大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与中共保持接触,并建立一定的友好关系对美国在华利益都是积极的,更何况如此一来也能起到防止中共完全倒向苏联的怀抱。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的一个明显的战略意图,就是努力打造一个亲美的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特别是能容纳共产党的国民党政府。然而,在实际问题上,特别是具体介入国共之争的时候,美国的意图往往失衡失措。马歇尔调处试图维护国共在实际强弱上的平衡;强的让它继续强,弱的让它继续弱。问题是国民党要更强,共产党则不愿意过弱。国民党有一种实力上的优越感,共产党则有一种政治上和民意上的优越感,彼此的优越感使双方都不愿过多让步。他们之所以都同意马歇尔居中调停,乃是希望依靠美国的压力来获得自己更大的权益。在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背景下,无论蒋介石和国民党怎样对美国不满,在心理上与美国仍然会有“一体”的感觉;而中共与美国无论走的多近,都会有难以化解的隔膜。而美国对国共两党也自然会有同样的感觉,这也是少数美国外交官没有能够改变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唐洲雁[6](2006)在《毛泽东的美国观》文中研究表明在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中,几乎没有谁的美国观能像毛泽东那样影响历史至远至深。本文以毛泽东一生处理中美关系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外在的客观活动来发掘内在心路历程,把握他面对美国的世界眼光、发展思维和务实精神,理清他对美国认识发展变化的思想脉络,揭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的主客观原因,及其带来的外交策略转变与调整,从而把握中美关系的大致走向,为今天正确处理中美关系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本文共分五章,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研究毛泽东美国观的初步形成,探讨“美国精神”对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影响,以及选择“俄国革命”对这种“美国精神”的消解。第二章主要研究反对法西斯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探讨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认识的发展演变。这一时期逐步摆脱了过去“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认识框架的束缚,把美国看作是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国家”和中国人民的“友邦”,对美策略也随之作了较大调整。第三章主要研究“中国革命”视野下的美国观,探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美国认识的发展演变。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不仅作出了“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判断,形成了“中间地带”的理论,发展了“两个阵营”的思想,而且对一百多年来的中美关系进行了系统总结。第四章主要研究面向世界视野下的美国观,探讨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毛泽东对美认识的发展演变。一方面通过朝鲜战争、炮击金门、援越抗美等事件,阐明“美帝国主义是最危险的敌人”;另一方面通过“反修防修”,支援“世界革命”,阐明“美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第五章主要研究反对霸权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探讨毛泽东晚年对美国认识的发展演变。这一时期的显着变化,就是从60年代着眼于反对修正主义到70年代着眼于反对霸权主义,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更趋务实,对中美关系的处理更加注重国家安全和利益,体现了从革命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回归的显着特征。

李国亮[7](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遏制和最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反对国际绥靖主义、争取苏联及世界人民援助、推动英美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发展东方各民族反侵略统一战线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指导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维及中国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其理论内核、根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则是其内在气质、文化土壤。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法在远东均有保全殖民地的意图,美日在经贸上又有密切往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皆采取了妥协与绥靖的态度。从批评美国孤立主义者“不应隔岸观火”、批评英国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到揭露英日东方慕尼黑阴谋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坐山观虎斗”,再到揭穿、反对日美策动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严密关注美日谈判进程,奉劝美国不应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上述一系列实践均体现了毛泽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期望各国能够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抗战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首先,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内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得以树立和巩固,其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弱化并不妨碍双方继续保持基于相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其次,毛泽东也极为关注苏德战局的发展,并根据苏德战况灵活调整国共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苏、美三国四方是处在一种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中。这一链条包含三个要素:欧战态势、日苏关系、国共关系。作用机制则为:欧战态势影响日苏关系,日苏关系又进而影响国共关系。因此,毛泽东关注苏德战况就是关注中共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再次,毛泽东在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开展的国际统战活动中突出体现了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在苏德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其提供了情报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最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经历了由苏到美、由美到苏的转换过程,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并非缺乏现实主义的逻辑。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美国的形象认知实现了由帮凶到盟友的转变。皖南事变后,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上的举动一度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他逐渐将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置于美国,不仅主动邀请中外记者团及美军观察组来延,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与之展开密切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共七大期间,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反动,毛泽东的对美统战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即由刚开始的团结为主、斗争为辅转为斗争为主、团结为辅。抗战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揭示出中国民族解放经验对其他国家革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他还关心、支持、指导在华日本人民开展反战斗争,不仅阐述了运动的必要性、可能性、发展规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并大力援助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乃是一种常态,他的很多决策都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第一,认同、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世界战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舆论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过数次论战,借此可管窥这三种声音在当时社会的横向互动、竞争。此外,本文在论证毛泽东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的关注时,特别就中共“今年打垮德国,明年打垮日本”口号的出台、调整、废止,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互动过程作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抗战时期中共决策、执行机制的复杂性。第二,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抗战时期,面对同盟国间的高层互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沉默,其在关注、评论的同时,于决策层面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第三,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对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评价,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联合国创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面对国际形势剧变,毛泽东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经验、原则灵活运用到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其方法论原则可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毛泽东通过建立、驾驭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具体而言,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条件下,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的共同诉求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成为必要。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当前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因此,回顾研究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把握世界前进大势提供了重要启示。

李延龄[8](2008)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对国共两党政治角逐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清晰的梳理,和全方位的审视。深刻揭示了苏联因素给予国共两党的政治角力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成分,并通过在苏联对华双重政策,及对国共两党平行外交策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影响的历史成因及给予我们的现实启示。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通过对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的介绍,从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逐的影响的视角进行探讨,来阐明确立本选题的意义与创新所在,同时系统介绍本选题写作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苏联因素进行简单的历史回顾,扼要的了解此选题产生的历史成因,并对相关的一些概念予以澄清和界定。本文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以苏联因素对中国政治的介入,以及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所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研究内容,正文的第一章即着眼于此。苏联因素从一开始就介入国共两党的政治角逐之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对国共两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积极援助和推动下,推动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革命进程的加快。与此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也做出一些给中国革命带来消极影响的错误指导,不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失败的严重后果,而且给国共两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国共两党政治角力进程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正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探讨抗战时期苏联的援助及对国共两党的控制与影响,揭示出苏联对国共两党政治角逐进程的影响,其政策形成的基点所在,深刻分析抗战不同时期苏联因素对国共两党影响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原因。第二章以日本侵华为历史背景,阐述苏联因素在抗战初期对中国革命及两党政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借此苏联对国共两党实现了有效的控制和影响,是国共两党政治角力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第三章、第四章具体分析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的政治角力中的影响,在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后其作用逐渐弱化的过程,表明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日苏中立条约及苏德战争的爆发,使以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其外交政策基点的苏联,对华援助减少直至完全终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取代苏联成为最主要的援华国家,苏联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作用亦持续弱化,最终降至抗战爆发以来的最低点。直至1944年后,苏联在中国政局上的影响力又逐步增强,重新在国共角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正文第五章着重分析内战爆发后苏联平行外交对国共两党角逐的影响。重点分析苏联对两党采取平行外交政策的原因,以及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及政治取向。通过对苏联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共两党角力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研究与分析,以为今天的借鉴,正文的第六章的出发点即在于此。具体分析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角力中积极影响与消极成分,对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实用主义倾向进行深刻的探究与反思,以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深刻的启示。结语:对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进行总结分析,并给出本文的结论。

董秀兰[9](2002)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国为了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但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并非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都是如此,而是随着抗日战争进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在影响着国共关系。台湾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也是与美国的阻挠分不开的。 为此,本文试图在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客观地对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抗日战争的时间进程为序,对该问题予以论述。本文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史实分析了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对华的“中立”政策产生时的国际环境,该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第二部分:在抗日战争中期,以太平洋战争为分界点,比较研究了美国在战前及战后所采取的不同的对华政策,论述了这些政策对国共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阐述了抗日战争末期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与国共关系。 第四部分:论述了研究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这一问题对现实的一些启示。 总之,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我们以史为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妥善处理好现在和未来的中美关系,为更好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是本文撰着的宗旨所在。

黄玲[10](2013)在《抗战期间中共利用国际因素化解国共关系的三次严重危机研究》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期间,长期被国民党封锁和打击的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合法政党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和世界视野中。虽然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国民党一直未真正放弃消灭共产党的想法。因此,当国际形势有利于国民党时,蒋介石政府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对付共产党的机会。这决定了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有合作,也有矛盾和纷争。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场已不仅仅事关中国的存亡,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美苏等大国的态度也极大的影响着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一期间内发生的三次国共关系严重危机中,国际因素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应对这三次严重危机过程中,逐步改变了封闭时期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学会独立自主的判断国际形势,不仅继续发展了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长期关系,也开始探索与美英等国的交往,最后,通过利用国际有利因素化解了国共关系的危机,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关系的第一次严重危机发生在英美首次公开支持中国政府抗战时,而此时中共除了习惯性的向共产国际寻求指导和帮助,更多的还是依靠军事反击来应对国民党的反共行为。国共关系的第二次严重危机发生在德意日同盟建立,美苏等国都在拉拢国民党政府之时,这一阶段的中共已不再一味批评英美力量,而开始将其视为可以联合的对象,尝试性的向英美政府传递信息,取得了意外收获。国共关系的第三次严重危机发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蒋介石政府代表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又恰逢共产国际解散时。经过了几年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成熟的运用与美英苏等国建立的联系,牵制国民党的反共行为,最终将冲突扼杀在萌芽中。这一过程是中共日益走向成熟的过程。了解和研究这一过程,对认识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开展对外交往和处理国共关系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通过研究中共利用国际因素化解三次国共关系严重危机的历史,可以使我们从中认识到国际因素的利用对中国抗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交往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二、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
        二、对外交往
        三、战略
        四、对外交往战略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评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硏究方法
    第五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不足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缘起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二、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
        三、抗日建国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和文化渊源
        一、理论渊源——马列主义外交思想
        二、文化渊源——近代西方与中国传统外交思想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与共产国际的交往
        二、与苏联的交往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原则与战略方针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
        一、争取外援,为抗战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二、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原则
        一、独立自主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
        二、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方针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实践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原则的践行
        一、独立自主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方针的实践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的实践
        二、突破“中间地带”的革命实践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的实践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
        一、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三、扩大了国际影响,树立了党的正面形象
        四、确立了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构架
        五、提出了对外经济交往思想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
        三、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
        四、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
        二、重视开展民间外交
        三、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尾崎秀实与中日战争时代的东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尾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本论文的课题与方法
第一章 尾崎秀实的中国社会论与东亚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社会性质”与东亚
    第二节 “封建”与“亚细亚的停滞”
    第三节 “半殖民地”与“统一化论战”
    小结
第二章 西安事变与日本知识分子的东亚时局认识
    第一节 蒋介石的生死与围绕中国前途的争论
    第二节 “防共”话语及其批判
    第三节 “中国统一化论”的流行及其批判
    小结
第三章 尾崎秀实论中日全面战争前夜的东亚局势(1934.10─1937.6)
    第一节 “协调政策”的困境(1934.10──1935.11)
    第二节 走向“防共外交”(1935.12──1936.12)
    第三节 “东亚的战争危机”(1937.1──1937.7)
    小结
第四章 尾崎秀实论中日全面战争(1937.7─1938.12)
    第一节 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与扩大(1937.7──1937.10)
    第二节 走向“长期抗战”(1937.11──1938.5)
    第三节 尾崎秀实的“方向转换”(1938.6──1938.12)
    小结
第五章 “东亚协同体论”与日本帝国的话语秩序
    第一节 “帝国话语”的结构与危机
    第二节 蜡山政道:“近代”的再编
    第三节 三木清:“近代的超克”的形成
    第四节 尾崎秀实:“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
    小结
第六章 尾崎秀实论太平洋战争前的东亚局势(1939.1──1941.10)
    第一节 “东亚协同体”论的曲折(1939.1~1940.1)
    第二节 “新体制”与“南进论”(1940.2~1941.1)
    第三节 日美开战前夜(1941.2~1941.10)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选题的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创新点、难点
第一章 马歇尔调处的背景和缘起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以来的中美关系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策略
    第三节 赫尔利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第四节 马歇尔受命使华
    小结
第二章 马歇尔调处的序幕(1946.1-2)
    第一节 国内各方对马歇尔使华的态度
    第二节 一月停战谈判
    第三节 马歇尔调处与政协会议
    第四节 整军谈判
    小结
第三章 马歇尔调处的考验——国民党颠覆调处原则(1946.3)
    第一节 “顽固势力”对马歇尔调处的干扰
    第二节 六届二中全会上的反共与反政协决议
    第三节 国民党对整军方案的否定
    小结
第四章 马歇尔调处的转折——东北停战谈判(1946.3-5)
    第一节 马歇尔返美前的东北调处
    第二节 吉伦主持下的东北调处
    第三节 东北局势恶化与马歇尔返华调处
    第四节 中共批评马歇尔推行“双重政策”
    小结
第五章 马歇尔调处的关键——东北休战期谈判(1946.6-7)
    第一节 休战期谈判发端——再谈军调小组入东北
    第二节 休战期谈判延伸——整军方案修订
    第三节 休战期和谈终结
    小结
第六章 全面内战中的马歇尔调处(1946.7-8)
    第一节 全面内战爆发与马歇尔调处边缘化趋势
    第二节 马歇尔调处方式的调整
    第三节 全面内战下美国援华的立场与中共的态度
    小结
第七章 马歇尔调处的终章(1946.9-1947.1)
    第一节 非正式五人会议
    第二节 张家口停战的僵局
    第三节 马歇尔邀请民主党派调处
    第四节 马歇尔结束调处与美国对华态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毛泽东的美国观(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选题的确立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设想
第一章 毛泽东美国观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美国精神”在青年毛泽东思想中的积淀
        一、从书本中接受“美国精神”
        二、在新文化运动中接触美国思潮
        三、在社会改良运动中推广美国理念
    第二节 “俄国道路”对“美国精神”的消解
        一、巴黎和会后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的初步认识
        二、走俄国人的路──对“美国精神”的消解
    第三节 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定位
        一、华盛顿会议后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强化
        二、在“反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框架下
    小结
第二章 反对法西斯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 着眼于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
        一、只要加入反法西斯联盟,“都是受我们欢迎的友邦”
        二、现在是中美两国“进一步联合对敌的时候了”
        三、美国“已经在步英国的后尘”
        四、“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第二节 在抗日、民主与团结的旗帜下
        一、打好“美国牌”,制止国民党新的反共高潮
        二、“放手与美军合作”
        三、借助美国调处,促进民主改革
        四、联美策略的逐步转变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革命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一、“中立美国”
        二、“和平、民主”的曙光
        三、“准备斗争”
    第二节 “中间地带”的革命
        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二、从“中间地带”到“两个阵营”
    第三节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对美国出兵干涉的估计
        二、“不承认”与“一边倒”
    小结
第四章 面向世界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 反对帝国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一、朝鲜战场上的正面对抗
        二、打破美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
        三、“东风压倒西风”
        四、“金门炮战,意在击美”
    第二节 反对修正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一、中苏美国观的分野
        二、“反帝反修”
        三、“两个中间地带”与“世界革命”
    小结
第五章 反对霸权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 “联美抗苏”策略的确立
        一、“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
        二、再打“美国牌”
        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二节 从“一条线”到“三个世界”
        一、“联美抗苏”的“一条线”
        二、“三个世界”的划分
    小结
结语:毛泽东认识美国的历史轨迹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一) 资料汇编
        (二) 专着、回忆录
        (三) 报刊
        (四) 论文集
        (五) 档案
        二、外文部分
        (一) 中译本
        (二) 外文原版
后记

(7)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一)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史料
        (二)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借鉴吸收
        一、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国内统战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
        一、对大革命时期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汲取
        二、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批判总结
        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发挥
第二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1935 年 12 月—1939 年 9月)
        一、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二、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阐述
        三、“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
        四、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提出争取外援办法
    第二节 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1939 年 9 月—1941 年 6 月)
        一、用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
        二、利用矛盾,部分突破共产国际指示
    第三节 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一、重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关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与扩大
第三章 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第一节 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一、委婉、私下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二、直接、公开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第二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
        一、国民党反共投降危险的国际背景
        二、拉开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序幕
        三、掀起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高潮
        四、落下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帷幕
    第三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一、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二、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缘由
    第四节 关注、批评美日谈判
        一、“劝告英美勿对日容忍,勿蹈张伯伦覆辙”
        二、“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的妥协”
第四章 正确处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第一节 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
        一、灵活抵制苏联、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二、开展整风运动,强化独立自主政治路线
        三、支持共产国际解散,终止双方从属关系
    第二节 声援苏联卫国战争,调整国共关系
        一、关注苏德战局,坚信苏联必胜
        二、纠正党内悲观情绪,鼓舞全党必胜信心
        三、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相结合
    第三节 坚持爱国主义,践行国际主义
        一、坚持爱国主义,婉拒苏方不合理要求
        二、践行国际主义,战略策应苏军
    第四节 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与回归
        一、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
        二、苏联重拾远东影响力
        三、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回归
第五章 争取、开展同美国的合作
    第一节 对美国形象认知的转变
        一、批评美国充当日本侵华帮凶
        二、“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第二节 从中外记者团到美军观察组
        一、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
        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第三节 借助美国调处,促进国内政治改革
        一、签署《延安协定草案》
        二、“必须攻掉”美国政府的扶蒋主张
    第四节 批评、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一、美国对华政策从扶蒋容共滑向扶蒋反共
        二、“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
第六章 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日本人民反战运动
    第一节 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一、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二、关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节 支持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
        一、阐述支持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缘由
        二、提出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
        三、援助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
第七章 关注、参与国际政治、军事局势
    第一节 认同、支持同盟国反法西斯世界战略
        一、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论战
        二、关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
        三、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
    第二节 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
        一、对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二、对开罗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三、对德黑兰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四、对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第三节 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
        一、关注联合国创建事宜
        二、“旧金山会议我们要参加”
第八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节 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
    第二节 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
    第三节 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
    第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
    第五节 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第六节 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
第九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二、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四、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五、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年谱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苏联(俄)因素的介入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 苏俄的帮助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二) 孙中山对苏俄的向往
        (三) 苏俄的共产主义思想与远东政策
    二、苏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 苏俄因素与党内合作方式
        (二) 孙中山联俄与国民党改组
        (三) 苏联因素与国共两党实力的增强
        (四) 国共两党力促中苏建交
    三、苏联指导失误与国共合作破裂
        (一) 苏联对国民党反共势力的妥协
        (二) 苏联的错误指导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巨大挫折
        (三) 中东路事件与中苏断交
        (四) 九·一八事变与中苏复交
第二章 苏联的援助及对国共两党的控制与影响
    一、援华政策与苏联形象的改变
        (一) 国民党联苏制日,苏联影响力的增强
        (二) 苏联给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援助,对国民党政府政治筹码的加重
        (三) 中国共产党同苏联的友好关系,有利于苏联影响的扩大
    二、“一切服从于统一战线”——苏联力挺国民党
        (一) 苏联的援助增强了国民党的抗战实力
        (二) 承认蒋介石为抗战领袖,维护国民党的形象
        (三) 要求共产党一切服从于统一战线,保持国民党的所谓领导地位
    三、支持与压制——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双重影响
        (一) 对中国共产党的道义支持,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影响
        (二) 反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遏制国民党的反共之举
        (三) 对华援助对象的选择,不利中国共产党实力的增强
第三章 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作用的弱化
    一、苏援的削减与国民党的两面政策
        (一)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中苏关系逆转
        (二) 苏联影响力减弱,国民党反共气焰的嚣张
        (三) 避免过分刺激苏联,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相对宽容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提高与苏联的认同
        (一)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抗日评价的改变
        (二) 国共两党摩擦中苏联给予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三、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作用弱化的原因
        (一) 苏联对日的绥靖政策,给中国人民民族情感的伤害
        (二)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援助的停止
        (三) 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寻援对象的转移
        (四) 中国共产党自主倾向的增强,苏联负面影响的减弱
第四章 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因素在国共角力中作用的增强
    一、苏联因素再度受到重视
        (一) 苏联国际地位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二) 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的改善
        (三) 美国对苏联在中国政局再度受到关注的推动
        (四) 中国共产党抗衡英美对国民党的支持,确保同苏联的友好关系
    二、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选择
        (一) 顺应美国斡旋,全力支持国民党
        (二) 迎合国民党影响和控制中国共产党
    三、苏联对国共两党政治角力的影响
        (一) 国民党政府实力增强,中国共产党实力相对削弱
        (二) 中国共产党自主性增强、开始谋求多边外交
        (三) 苏联对中国问题的影响,加剧了战后国共两党政治角力的复杂性
第五章 内战爆发后苏联平行外交对国共两党角逐的影响
    一、苏联对两党采取平行外交政策的原因
        (一) 谋求亚洲地区安全——避免战火复燃
        (二) 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准则
        (三) 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偏差
    二、战后初期苏联与国共两党对中国东北的争夺
        (一) 苏联在东北问题上主要政策的取向
        (二) 苏联与国民党对东北的接收
        (三) 苏联的有限帮助,为中国共产党立足东北创造了条件
    三、批评但不放弃——苏联对国民党政策基点
        (一) 公开指责国民党为内战的主要根源
        (二) 寻求政治解决国共冲突,调节国共和解
        (三) 维持与国民党政府正式外交关系
    四、实力的怀疑与积极支持——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转变
        (一) 突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
        (二) 对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定的援助,增强对抗国民党的实力
        (三) 放弃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帮助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
第六章 对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逐中作用的评价与反思
    一、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积极影响
        (一) 苏联因素在制约国民党反共活动上起到的积极作用
        (二) 苏联援助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共产党角逐的实力
        (三) 苏联的援助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胜利
    二、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一) 苏联介入国共两党的政治角力,是以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干预为前提的
        (二) 苏联对国共两党的平衡不利于妥善处理两党纷争
        (三) 苏联因素的发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政策缺乏连续性
    三、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影响的主要启示
        (一) 处理国内党派之争应最大限度避免外部因素的介入
        (二) 处理国家之间关系,要时刻以民族利益为重
结语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与成熟,苏联功不可没
    二、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造成中国 革命道路的曲折发展
    三、民族利益是平衡国内政治派系纷争的杠杆
参考文献
参阅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 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对华的“中立”政策与国共关系
    (一) 抗日战争初期的国际局势
    (二) 美国对华的“中立”政策
    (三) 美国对华的“中立”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二 抗日战争中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国共关系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双重”对华政策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现实主义对华政策
    (三) 美国对华政策的这一变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三 抗日战争末期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与国共关系
    (一)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新形势
    (二)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三) 美国对华的“扶蒋反共”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四 研究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问题的启示
    (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正确处理对外关系、两岸关系的立足点
    (二) 人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排除外来因素和台湾当局的干扰,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 在与国际同盟者联合时,在对台湾当局的政策上,我们既要团结其积极有利的一面,又要提防其消极不利的一面,做到既联合又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抗战期间中共利用国际因素化解国共关系的三次严重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的梳理
        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研究的梳理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国共关系第一次严重危机的发生和中共的应对
    (一) 危机发生的背景
        1、在国际上,美、苏、德、日、中等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2、在国内,中共力量迅速发展
    (二) 中共面对危机的战略思考和解决危机的外交手段
        1、把握世界局势,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政策保持一致性
        2、依靠共产国际和苏联向国民党施压
    (三) 针锋相对,以战求和
        1、坚持以军事反击为主
        2、唯一的国际支持
二、国共关系第二次严重危机与中共的应对
    (一) 国共关系第二次严重危机发生的背景
        1、德意日同盟建立,英、美、苏加紧援华
        2、为争华中战略要地,国共再生摩擦
    (二) 应对危机的战略思考和解决危机的外交手段
        1、改变传统思维,将英美视为可以联合的对象
        2、准确把握大国关系变化,向英美的宣传获得意外之喜
    (三) 在国内外政治压力下化干戈为玉帛
        1、依据英美等国对国民党的重要影响,加强对英美的联系工作
        2、不再盲从苏联及共产国际
        3、政治宣传和外交攻势同时发挥积极作用
三、国共关系第三次严重危机与中共的应对
    (一) 国共关系第三次严重危机发生的背景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共产国际解散,国际上掀起反共浪潮
        2、抗日战争胜利指日可待,解决中共问题成为国民党头等大事
    (二) 中共面对危机的战略思考和解决危机的外交手段
        1、改变对战争性质的判断,在美苏合作背景下发展与国民党关系
        2、多渠道向英美苏等国人员传递信息
    (三) 将危机扼杀于萌芽之中
        1、是利用国际有利因素制止国民党反共行动最成功的一次
        2、在美苏两个因素中,美国成为对中国政局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3、国共两党斗争焦点转入战后建立何种性质国家问题
四、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一) 充分利用国际因素是中国赢得抗日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交流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一大法宝
    (三) 国家利益应高于意识形态分歧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D]. 王欢. 西北大学, 2021(10)
  • [2]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A]. 毛磊,殷昌友. 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3
  • [3]尾崎秀实与中日战争时代的东亚[D]. 汪力.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J]. 胡槿,周新民. 近代史研究, 1996(05)
  • [5]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研究[D]. 吕锡月.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毛泽东的美国观[D]. 唐洲雁. 复旦大学, 2006(02)
  • [7]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国亮. 湘潭大学, 2020(12)
  • [8]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 李延龄.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5)
  • [9]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D]. 董秀兰. 东北师范大学, 2002(02)
  • [10]抗战期间中共利用国际因素化解国共关系的三次严重危机研究[D]. 黄玲. 复旦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论日本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