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我国MIS系统开发中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段芳婷[1](2021)在《基于分布式SOA架构的高性能MIS框架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和数据管理已是日常办公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对系统的不断使用以及用户的不断增加,大并发和海量数据带来的性能瓶颈日益突显,因版本迭代导致的模块更新也越来越频繁。如何能在大数据、高并发的情况下保证业务系统的高效运行,以及如何在模块迭代过程中保证其它业务模块正常运行,是当下行业信息化系统亟待解决的两大应用痛点。本文所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通用框架,从软件的可复用性角度出发,对常用MIS进行业务分解,抽取通用核心业务,包括:组织结构管理、用户管理、授权平台和日志管理,通过封装与数据共享,搭建通用MIS的核心框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响应式布局技术、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应用设计思想、前端编程技术以及数据分割策略,构建了一套UI、VI统一,适合团队快速开发且能够普适于绝大多数MIS的通用架构。本文工作主要特色及创新在于三个方面:(1)通过研究MIS的一般结构功能,进行业务抽取并封装,并对UI、VI、用户操作、系统界面、参数传递等进行统一,设计并开发了一套能够普适于绝大多数MIS系统的核心功能,封装好后的核心框架通过简单的数据库配置即可应用;(2)设计并完善基于.NET Frame Work的分布式SOA架构,使之易于功能拓展、易于团队开发、易于大型系统的分阶段实施。框架在性能方面运用“数据分割”理念,提出动态表分区策略,使项目在百万数据下也能达到秒级以内的查询速度;(3)将框架应用于江西省水库移民省级业务分中心,经过1年多的使用,验证了本文框架在大并发与大数据处理中的优势。系统不仅很好地适应了我省扶贫业务变化快、需求整改时间短、统计汇总要求及时的特点;而且在极其有限的硬件资源条件下实现了省级分中心在处理近百亿资金、2000人单点读写时的高效运行。
胡曙辉[2](2020)在《基于分布式架构与前端编程的通用MIS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数据、大并发时代的到来,传统管理系统在性能上的瓶颈日益显着,特别是大并发情况下,应用服务器往往因为瞬时访问量激增导致宕机,对用户体验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为保障应用程序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提高同等硬件资源情况下的并发处理能力、降低模块或子系统之间耦合程度、强化系统鲁棒性与稳定性,实现复杂应用的分布式实施,基于SOA的分布式架构逐渐成为大型管理系统的首选。SOA分布式架构遵循集中化、组件化、标准化等设计原则,构建层次分明的组件服务技术层。各层技术自下而上,层层递进;各个组件之间耦合松散,互通互联,相互组合,易于扩展,可有效阻止信息孤岛的产生。本文以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辖内闽赣两省站段网络协同办公系统为应用场景,针对其即有信息化系统所存在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低下、大并发情况下易发生网络拥堵形成死锁、可扩展性差、可复用性低、系统可维护性弱以及信息难以共享等问题,通过构建基于SOA的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分布式数据库、实行数据库的读写分离、使用前端编程方式以及采用业务封装等技术手段,在不增加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套稳定、高效、实用、扩展性强、易于维护的定制化行业应用系统。本课题的特色在于:1)提出了一种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普适性方法,将通用业务与专用业务进行分离,并对通用业务进行封装,使功能模块之间的耦合进一步降低,为大并发情况下系统性能的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2)通过融合分布式架构设计、读写分离、数据分割、前端编程等方法,极大程度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并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3)通过模块独立、功能封装、业务封装,实现了系统的高重用性,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其中:系统抽取出来的核心数据库与核心功能,可普适于绝大部分管理信息系统需求。
赵晟然[3](2020)在《基于PDCA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设计及开发》文中认为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成为加强国际教育互认,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驱动。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随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持续向好发展,认证覆盖的高校专业规模逐渐扩大,参与认证的高校专业数量不断提高,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方法创新和技术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课程管理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成为高校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自评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数据来源。由于认证工作需要梳理和计算的材料和数据繁杂,当前的传统工作方法存在工作效率低下、改进效果欠佳和技术辅助匮乏等问题。为了实现对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过程的高效化管控、标准化改进和信息化辅助,本文基于PDCA循环理论,将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过程划分为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四个阶段,结合信息化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原型。首先,通过分析高校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中的课程管理需求,结合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工作现状和要求,将具备持续改善能力的PDCA循环理论融入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过程;其次,建立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的PDCA模型,提出一种全面细致、量化结果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再次,运用UML统一建模语言,结合面向对象分析技术,展开应用系统原型的分析和设计;最后,使用Java语言,采用SSH框架和B/S架构对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进行开发,实施数据验证,对系统功能进行实现。本文实现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原型在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达成结果,有效提高认证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于今后工程教育认证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邓华丽[4](2016)在《校园网规划与基于校园网的MIS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日渐发展,而校园网的建设也成为校园教学、科研实现数字化的重要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电子图书馆、信息发布等都离不开校园网络建设规划。现代校园中采用MIS系统管理学习日常工作事物、处理记录相关数据得到广泛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校园网规划及基于校园网的MIS系统研发,针对校园网的规划层次结构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基于校园网的MIS系统开发特点及实现技术等问题。
崔蓓蓓[5](2016)在《船舶维修策略研究及系统开发》文中提出维修技术是保障设施稳定生产的前提,而维修作业与生产线的架构息息相关。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工艺逐渐涌现,尤其是在步入新世纪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通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工业企业能对设施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设施设备逐渐走向自身的机械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同时,与之“相伴而生”的维修管理系统也快速发展,融合高精度、微电脑与多元化信息技术的维修系统可以对设施、设备进行智能检测和控制,从而为顾客带来便捷化、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目前而言,随着船舶维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旧有的船舶维修系统的缺陷、弊端逐渐显露,由此,船舶维修工程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在施工技术、资源配置、维修策略、维修计划、维修资金等方面。本文通过对船舶维修管理阶段资料的整理,针对目前船舶维修的市场需求与背景,深入研讨了国内外船舶维修策略的研究现状,对船舶科学维修决策给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同时对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融合了运筹学、管理科学的维修管理及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编制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研讨。本文的研究实例是由长兴船厂自主开发的MIS系统,它是在符合中国目前船舶维修与保养制度的前提下,融合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与综合性维修系统到船舶维修管理中,并由此而开发出的船舶维修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以依托运筹学理论的网络计划技术为基础,对非生产线中维修阶段进行系统化的规范,针对实体船舶绘制出图像,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制使用端界面,后台融合数据库及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化的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全文以此为具体研究对象来研讨船舶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及构成。课题以理论文献为研究基础,针对维修时间、维修资金上的缺漏,提出船舶维修资源的科学配置,包括有:·根据维修故障程度科学配置维修部门。·以分类法对维修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包括有维修部件资源、船舶存储资源。·以遗传算法对系统资源配置进行科学求解,对某些部件进行侧重管理。·根据维修数据,编制出网络计划绘制图,同时集成出船舶维修决策。·融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与集成决策系统,研究系统远端控制技术。
肖乐林[6](2016)在《MIS系统在移动端扩展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IM平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交换产生在移动端上。因此许多企业想要把现有MIS系统扩展到移动端上,比如在移动端进行消息推送、业务的衔接。但是开发系统的移动端工程量不小,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而且完成开发后,还要进行客户端的部署、推广及维护。另一方面,对用户来说,面对铺天盖地的App客户端,很多装过后没多久就卸了,有的第一次使用后,就再也没有用过。面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调研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IM平台的通用移动客户端及其配套解决方案来满足企业和用户的这种需求。首先,各企业想要对移动端用户进行消息推送,必须先注册企业服务号,然后开发自己的应用服务器通过公共接口来对接通用移动端App。用户通过关注App上所需的企业服务号后,来进行具体消息的传递,业务的对接,达到一个App的安装,满足用户对各种企业的沟通需求。而对于企业,减少了App的完整开发工作量和推广的不便。基于以上思想,本文对此做出了具体实现,描述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各模块的设计、信息封装的协议与具体案例的实现过程。通过基于通用IM平台的提出,分析了系统的设计开发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技术上:一、移动客户端采用Android技术开发;二、Openfire服务器用来进行消息的底层传输;三、公共管理服务器用来管理服务号的注册和运行;四、企业自己开发私有应用服务器通过Openfire服务器与移动客户端对接。系统开发语言主要采用Java,并采用基于XMPP协议的即时通讯技术,实现信息交互的跨平台性。通过在一个教务管理系统上的案例开发,基本功能开发完成并通过测试后,实现了初步的运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于其他MIS系统,也可进行类似扩展开发。
刘伟[7](2016)在《省级基础税源事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税务部门来说,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保障税收工作合法、高效的进行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征管质量,加强税源管理,贵州地税提出设计并实现一套切实可行的,用于管理基础税源信息的系统,即"基础税源事务系统"。本文就基础税源事务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做了具体地分析与说明。按照系统开发的实际工作流程,分析系统需求,提出合理的系统设计方案,将系统实现。主要研究工作:(1)合理的运用UML分析系统业务流程、用例、类图及事务处理状态迁移,使用PL/SQL语言完成系统后台数据处理。(2)分析服务项目工作流程,设计出一套适合于基础税源事务系统的通用的事务处理流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服务项目流程控制类的设计。(3)分析基础税源事务系统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关系,完成业务类与业务数据同步方案的设计。基础税源事务系统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交换频繁,必须确保业务类设计的准确性,为接下来整体类图、业务数据同步与业务数据反写的设计打下基础。通用服务项目流程体系合理的设计满足了对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需求,有利于系统服务项目的增加与修改,减少了系统开发与运行维护的工作量。
刘琦[8](2016)在《基于LabVIEW的配电主站高级应用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专业应用软件在电力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之前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已逐步被计算机所替代。目前国内的很多供电企业在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上还不高,尤其是对于配网高级应用功能的实现,都是单一的实现其某一个功能,没有一个完整的软件将更多的功能结合起来,便于管理部门的管理和分析,所以说开发一套配电主站高级应用软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对配电主站高级应用软件中的相关功能进行了开发,并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配电主站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入研究了配电主站各个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了它们与配电主站建立数据连接的方式;详细分析了配电主站高级应用功能中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负荷预测、网损分析的原理和算法。(2)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对配电主站高级应用软件中的通讯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相关的计算模块进行了设计,使软件在基于状态估计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实现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负荷预测以及网损分析功能。(3)通过算例对配电主站高级应用软件中的网损分析功能进行了测试。在对配电网线损进行的功能测试中,实际线损和理论线损的差值超过一定值则可以实现报警,充分证明了本软件的实用性能。
徐丽军[9](2016)在《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研究 ——以S高校为个案》文中指出21世纪初的中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是人才结构重建的时期,是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创建的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成为这一特殊时期各行各业发展的杠杆性支点。高等教育中研究生质量成为支点中的关键。然而,现实中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着价值定位偏离、价值标准空泛、评价机制孤立、评价技术片面、评价行为粗疏等不足。本文以复归研究生学业成就评价的育人功能为主旨,以个案为切入点,系统解读、审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得失,为学术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性思考和对策建议。论文文本共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梳理解析核心概念。首先,区分“学业成就评价与学业成就评估、学业成就测量”概念,其区别在于,评价意在价值判断,评估旨在鉴定甄别,测量是一种方式。其次,“学业成就评价”是一种较为综合性的评价,但不是“综合素质评价”,后者内容更加全面,还包括先天和后天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是对全日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术硕士一定阶段在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践、专业情意等方面较为全面综合的价值判断,旨在实现其发展、促使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第二部分,学业成就评价取向研究。首先,梳理出学业成就评价的几种价值取向,即选拔取向、产品取向、目标取向、社会效用取向、人本取向。其次,在学业成就评价实践中,存在着社会评价取代学术评价、评价实践偏离评价理论、评价内容脱离评价形式等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质量外部评价的惯性延伸、评价主体多元化价值矛盾的存在以及目标取向评价价值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学业成就评价必须回归育人本质,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发展。第三部分,分析学业成就评价理性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评价标准构想。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理性标准具备结构合理性、层次清晰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特征;现行学业成就评价标准存在保守、空泛、落地性差等问题,问题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沟通不足,以及管理思维惯性影响。学业成就评价人才标准大致包括道德标准和专业素质标准,前者包括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法制素质和心里素质四个层面,后者专业知识、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标准,其中专业能力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第四部分,分析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的理性状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有自身的内在动力体系,有独立的实施机构和实施规则,有特定的实施人员,并与外部培养系统保持沟通。在实施机制运行中,存在落实不足,支撑力缺乏,与研究生培养事实性分离等问题。这些问题源于高校行政管理权力大以致行政管理惯性思维制约、评价实施利益相关主体众多而利益冲突交错、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影响。基于此,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协调各评价主体的利益诉求,理顺学期末评奖评优、中期考核、毕业评价之间的关系,并与培养环节紧密支持。第五部分,探讨学业成就评价方法技术问题。学业成就评价方法技术是价值取向中的方法技术,是情境中的方法技术,方法主要解决适用性问题,技术解决效率问题。单纯的方法和技术没有优劣之分,但在一定价值引领下,在具体情境中,方法和技术利弊兼具。学业成就评价平台建设、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工具的开发中,方法技术运用的充分性、适合性非常关键,充分得当则事倍功半,否则适得其反;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包括量化方法和质性方法,前者重在科学性,过度使用会忽视人的发展;后者注重真实性,但是,但相对主观性较强,易使学业成就评价活动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在学业成就评价中,宜综合考量。本研究始于研究者学业成就评价实践体悟,落脚于课程与教学论学业成就评价实践,意欲提供一种思考和一种操作可能性,以最终促进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育人功能的实现。
劳文浩[10](2015)在《基于SAAS模式的飞机故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公司在运行过程中,作为直接关系到飞机的飞行安全和维修成本的飞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研究。随着计算机、数字通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航空维修业市场竞争的加剧,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应用阶段,现在已在民航企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本文所叙述的飞机故障管理系统是维修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此系统来协助飞机维修人员完成对飞机故障的监控以及故障保留等工作。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发展,对于基于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的飞机故障管理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航企引入该系统的门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从而为保障飞行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本文首先对飞机故障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当下航空企业飞机维修工作管理的真实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飞机故障管理工作的特点,本文结合SaaS模式,提出了一套基于SaaS的飞机故障管理系统的设计构想。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以保障飞行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为飞机故障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按照软件设计的要求对飞机故障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以及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采用UML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确定系统的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以及层次结构等其他需求。采用基于SaaS模式,通过对各层体系结构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利用Spring、DAO等技术,实现对系统的架构设计。通过对数据库表的设计完成系统多租户、可扩展性和可配置性的需求,并对系统数据安全性进行设计,使设计出的飞机故障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维修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然后,本文对多租户数据隔离的代码实现以及利用时序图对数据安全性的实现进行阐述,并以飞行记录本的录入和故障保留管理两个用例为例,利用活动图等阐述了系统的实现细节。最后,本文对系统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进行了阐述。从飞机故障管理系统的运行来看,基本实现了设计目标,满足了对飞机故障管理的需要,通过网络完成对故障的监控以及对故障保留的管理,消除了各部门信息相互独立的现象。通过系统的使用,有效地实现维修故障管理的目标,推进飞机维修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日后将利用HTML5跨平台的特性进行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支持项目的设计,为以后维修现场全面实现网络实时办公提供服务。
二、关于我国MIS系统开发中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MIS系统开发中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布式SOA架构的高性能MIS框架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大并发的系统架构现状分析 |
1.2.2 海量数据管理现状分析 |
1.2.3 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技术背景与技术介绍 |
2.1 面向服务的SOA架构 |
2.2 分布式架构 |
2.2.1 分布式数据库架构 |
2.2.2 分布式系统架构 |
2.3 表分区技术 |
2.4 前端编程相关技术介绍 |
2.4.1 JQuery |
2.4.2 HTML5+ CSS3+ LayUI |
2.5 开发环境 |
2.5.1 Visual Studio2017 |
2.5.2 SQL Server2012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行性研究 |
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1 基于数据分割的性能提升分析 |
3.1.2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性能提升分析 |
3.1.3 基于前端编程的性能提升分析 |
3.1.4 基于业务封装的可维护性提升分析 |
3.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3 社会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需求分析 |
4.1 功能分析 |
4.1.1 MIS系统核心业务 |
4.1.2 移民人口信息管理 |
4.1.3 扶持项目信息管理 |
4.1.4 数据采集与同步 |
4.1.5 消息提醒与工作提示 |
4.1.6 综合查询与台账统计 |
4.2 数据及数据处理需求分析 |
4.3 性能分析 |
4.3.1 瞬时活跃用户及响应需求分析 |
4.3.2 数据钻取与统计分析 |
4.4 环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 |
5.1 总体设计 |
5.1.1 UI及VI设计 |
5.1.2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
5.1.3 数据库设计 |
5.2 详细设计 |
5.2.1 MIS系统核心业务 |
5.2.2 移民人口信息管理 |
5.2.3 扶持项目信息管理 |
5.2.4 数据采集与同步 |
5.2.5 消息提醒与工作提示 |
5.2.6 综合查询与台账统计 |
5.2.7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 |
5.3 系统安全设计 |
5.3.1 数据安全策略设计 |
5.3.2 访问控制策略设计 |
5.3.3 日志及信息回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实现与性能测试 |
6.1 系统各模块具体实现 |
6.1.1 MIS系统核心业务 |
6.1.2 移民人口信息管理 |
6.1.3 扶持项目信息管理 |
6.1.4 数据采集与同步 |
6.1.5 消息提醒与工作提示 |
6.1.6 综合查询与台账统计 |
6.1.7 微信小程序端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2.1 系统测试环境及内容 |
6.2.2 系统压力测试 |
6.2.3 系统线上运行情况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项目创新 |
7.1 基于业务封装的可配置系统设计 |
7.1.1 基础操作封装 |
7.1.2 核心业务封装 |
7.1.3 前端控件封装 |
7.2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并发分流 |
7.3 动态表分区 |
7.3.1 分区难点 |
7.3.2 难点解决方案 |
7.3.3 动态表分区策略设计 |
7.3.4 动态表分区应用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分布式架构与前端编程的通用MIS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架构研究现状 |
1.2.2 大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
1.2.3 铁路信息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技术背景与技术介绍 |
2.1 分布式架构 |
2.2 基于分布式的SOA架构 |
2.2.1 SOA的定义 |
2.2.2 SOA主要思想 |
2.3 数据库的读写分离 |
2.3.1 读写分离的定义 |
2.3.2 读写分离的架构设计 |
2.4 业务封装 |
2.4.1 业务封装的原理 |
2.4.2 业务封装的过程 |
2.5 其它相关技术 |
2.5.1 JSON |
2.5.2 JQuery |
2.5.3 SQL Server 2012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可行性研究及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研究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1.3 社会可行性 |
3.2 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数据库架构 |
3.2.2 单点登录 |
3.2.3 班组管理模块子系统 |
3.2.4 乘车证管理子系统 |
3.2.5 总务采购计划 |
3.2.6 退休人员管理 |
3.2.7 核心数据库管理 |
3.3 系统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核心框架及功能模块设计 |
4.1.2 基于SOA的分布式架构设计 |
4.1.3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1 核心框架数据库设计 |
4.2.2 E-R图及数据库表设计 |
4.2.3 数据库调优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单点登录模块设计 |
4.3.2 班组评价管理模块设计 |
4.3.3 乘车证管理模块设计 |
4.3.4 总务采购计划管理模块设计 |
4.3.5 退休人员管理模块设计 |
4.4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4.1 系统安全性 |
4.4.2 分布式系统数据一致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平台与环境 |
5.2 系统登录功能和统一授权平台 |
5.2.1 系统登录实现 |
5.2.2 权限分配实现 |
5.3 班组评价管理模块实现 |
5.3.1 基础字典 |
5.3.2 职工状况表 |
5.3.3 工作写实 |
5.3.4 出勤登记 |
5.3.5 评价写实 |
5.3.6 荣誉业绩备忘录 |
5.3.7 设备工装工具配置记录 |
5.3.8 业务成绩记录 |
5.3.9 干部抽查记录 |
5.3.10 查询统计 |
5.4 乘车证管理模块实现 |
5.4.1 基础字典 |
5.4.2 乘车证申请书 |
5.4.3 部门审核 |
5.4.4 劳人科审核 |
5.4.5 段领导批签 |
5.4.6 办公室审核 |
5.4.7 专员开票 |
5.4.8 乘车证查询 |
5.5 总务采购计划管理模块实现 |
5.5.1 基础字典 |
5.5.2 月度采购计划 |
5.5.3 拟定采购申请单 |
5.5.4 部门负责人审核 |
5.5.5 经办人审核 |
5.5.6 办公室审核 |
5.5.7 分管领导审批 |
5.5.8 主要负责人审批 |
5.5.9 收货入库 |
5.5.10 领货出库 |
5.5.11 查询统计 |
5.6 退休人员管理模块实现 |
5.6.1 标记退休 |
5.6.2 完善信息 |
5.6.3 分组管理 |
5.6.4 死亡标记 |
5.6.5 退休人员查询 |
5.6.6 导入历史退休人员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PDCA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设计及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理论及方法 |
2.1 PDCA循环 |
2.1.1 PDCA循环定义 |
2.1.2 PDCA循环流程 |
2.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2.2.1 面向对象技术定义 |
2.2.2 面向对象开发步骤 |
2.3 UML统一建模语言 |
2.3.1 UML定义 |
2.3.2 UML模型图 |
2.3.3 UML分析步骤 |
2.4 SSH框架 |
2.4.1 Spring框架 |
2.4.2 Spring MVC框架 |
2.4.3 Hibernate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的PDCA模型 |
3.1 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需求分析 |
3.1.1 明确课程理念 |
3.1.2 制订课程计划 |
3.1.3 记录课程实施 |
3.1.4 检查课程效果 |
3.1.5 调整课程问题 |
3.2 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PDCA模型 |
3.2.1 模型要素介绍 |
3.2.2 提出循环模型 |
3.3 课程量化评价方法 |
3.3.1 课程对应指标点达成度计算 |
3.3.2 计算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
3.3.3 计算课程达成率评价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原型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功能性需求 |
4.1.2 非功能性需求 |
4.2 系统数据流转分析 |
4.3 系统用例分析 |
4.3.1 课程计划管理 |
4.3.2 课程实施管理 |
4.3.3 课程评价管理 |
4.3.4 课程改进管理 |
4.3.5 用户管理 |
4.4 系统组成设计 |
4.4.1 系统设计原则 |
4.4.2 系统技术架构 |
4.4.3 系统功能架构 |
4.5 功能模块设计 |
4.5.1 课程计划管理模块 |
4.5.2 课程实施管理模块 |
4.5.3 课程评价管理模块 |
4.5.4 课程改进管理模块 |
4.5.5 用户管理模块 |
4.6 数据模型设计 |
4.6.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6.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实现展示 |
5.2.1 用户登录功能 |
5.2.2 课程计划功能 |
5.2.3 课程实施功能 |
5.2.4 课程评价功能 |
5.2.5 课程改进功能 |
5.2.6 用户管理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校园网规划与基于校园网的MIS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校园网建设规划 |
2.1 用户需求 |
2.2 针对用户需求设计网络规划工程 |
3 校园网规划网络技术层次结构 |
4 基于校园网的MIS系统开发 |
4.1 模式及特点 |
4.2 系统设计实现技术 |
5 结语 |
(5)船舶维修策略研究及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船舶维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对比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2 现代化船舶维修的基本框架及理论 |
2.1 船舶维修方式的划分 |
2.1.1 船舶维修模型的选择 |
2.1.2 维修系统权重的抉择 |
2.2 维修系统周期的求解 |
2.3 维修类型决策 |
2.3.1 维修类型决策的论述 |
2.3.2 维修类型决策的设计模型 |
2.3.3 维修系统的综合性决策 |
2.4 维修人员配置 |
3 船舶维修系统的开发 |
3.1 船舶维修系统网格计划的编制框架 |
3.1.1 关键线路法(cpm)的时间录入 |
3.1.2 计划评审技术(pert)的时间录入 |
3.1.3 工序时间输入的程序流程 |
3.1.4 系统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流程图 |
3.1.5 计算绘制网络图 |
3.2 MIS系统与DDS系统 |
3.2.1 维修管理信息系统(MIS) |
3.2.2 决策支持系统(DDS) |
3.2.3 MIS系统与DDS系统的关系 |
3.3 船舶维修系统的开发过程 |
3.3.1 MIS系统与DDS系统的集成技术 |
3.3.2 MIS与 DDS集成系统的优势 |
3.3.3 远端口数据库维修决策支持系统 |
3.4 长兴船厂MIS系统 |
3.4.1 长兴船厂MIS系统项目建设背景 |
3.4.2 长兴船厂修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情况 |
3.4.3 系统功能 |
4 MIS系统单船实例与分析 |
4.1 MIS系统对提升企业管理的作用 |
4.2 单船实例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MIS系统在移动端扩展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IM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即时通讯技术的简介 |
1.2.2 IM平台在移动端的应用发展现状 |
1.2.3 移动App发展现状和MIS系统的新需求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2. 相关技术综述 |
2.1 XMPP协议 |
2.2 即时通讯技术 |
2.3 Openfire服务器 |
2.4 加密算法 |
3. 基于IM的通用平台的提出 |
3.1 MIS系统在移动端扩展的解决方案 |
3.2 基于IM的通用平台简介 |
3.3 基于IM的通用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
4. 通用IM平台的整体设计 |
4.1 通用IM平台的需求分析 |
4.1.1 客户端功能需求 |
4.1.2 服务端功能需求 |
4.1.3 系统性能需求 |
4.2 通用IM平台的设计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系统模块设计 |
4.2.3 数据库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通用IM平台的信息封装协议的设计 |
5.1 协议简介 |
5.2 基本封装协议的设计 |
5.2.1 文字封装 |
5.2.2 图片封装 |
5.3 高级封装协议的设计 |
5.3.1 链接封装 |
5.3.2 音视频封装 |
5.3.3 图文封装 |
5.4 传输加密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教务管理系统在移动端的扩展 |
6.1 体系结构实现 |
6.2 功能模块实现 |
6.2.1 注册登录 |
6.2.2 好友管理 |
6.2.3 聊天对话 |
6.2.4 请求查询 |
6.2.5 推送服务 |
6.2.6 远程协助 |
6.3 系统测试 |
6.3.1 系统功能测试 |
6.3.2 系统性能测试 |
6.3.3 系统安全性测试 |
6.3.4 评价准则 |
6.3.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省级基础税源事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系统开发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ASP.NET及其相关技术介绍 |
2.1.1 ASP.NET介绍 |
2.1.2 ASP. NET相关技术 |
2.2 Oracle数据库相关技术介绍 |
2.3 UML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础税源事务系统需求分析 |
3.1 基础税源事务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 |
3.2 服务项目需求分析 |
3.3 系统业务流程 |
3.3.1 Eriksson-Penker业务扩展模型介绍 |
3.3.2 系统业务模型 |
3.3.3 事务发起流程 |
3.3.4 通用事务处理流程体系 |
3.4 系统用例 |
3.4.1 用例分析 |
3.4.2 用例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础税源事务系统设计 |
4.1 构建系统整体类图 |
4.1.1 业务类设计 |
4.1.2 服务项目流程控制类设计 |
4.1.3 系统整体类图 |
4.2 事务状态迁移分析 |
4.3 功能模块划分 |
4.4 关键功能模块设计 |
4.4.1 任务分配 |
4.4.2 事务发起 |
4.4.3 事务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础税源事务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5.2 用户功能界面实现 |
5.2.1 用户登录及注销 |
5.2.2 系统功能菜单 |
5.2.3 我的工作 |
5.2.4 事务发起 |
5.2.5 事务回退 |
5.2.6 事务取回 |
5.2.7 事务终止 |
5.2.8 事务查询 |
5.3 系统关键功能实现 |
5.3.1 事务抓取 |
5.3.2 数据同步 |
5.3.3 任务分配 |
5.3.4 文书制作及打印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
致谢 |
(8)基于LabVIEW的配电主站高级应用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主站高级应用功能分析 |
2.1 配电主站高级应用功能概述 |
2.2 配电网潮流计算 |
2.2.1 基本原理 |
2.2.2 潮流计算算法 |
2.3 短路电流计算 |
2.3.1 短路电流计算的假设 |
2.3.2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
2.4 负荷预测 |
2.4.1 负荷预测的分类 |
2.4.2 负荷预测分析方法 |
2.5 线损分析 |
2.5.1 基本定义 |
2.5.2 线损的分类 |
2.5.3 线损分析的计算方法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abVIEW环境下实现DPAS功能的关键技术分析 |
3.1 LabVIEW概述 |
3.2 TCP节点 |
3.2.1 TCP协议简介 |
3.2.2 TCP协议的参数说明 |
3.3 基于TCP协议的数据通信 |
3.4 ActiveX控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 DPAS功能设计 |
4.1 软件整体设计 |
4.1.1 潮流计算功能界面 |
4.1.2 短路电流计算功能界面 |
4.1.3 负荷预测功能界面 |
4.1.4 网损分析功能界面 |
4.2 计算模块 |
4.2.1 潮流计算 |
4.2.2 短路电流计算 |
4.2.3 负荷预测 |
4.2.4 网损分析 |
4.3 通讯模块设计 |
4.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4.1 基本数据类型与配置文件说明 |
4.4.2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
4.4.3 数据查询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应用实例 |
5.1 模型选择 |
5.2 参数显示 |
5.3 计算结果 |
5.4 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研究 ——以S高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1. 研究生质量提升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 |
2. 学业成就评价是研究生评价体系的核心 |
3. 研究生学业成就评价困境亟待突破 |
4. 个人学术探究基于专业和兴趣不断深化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硕士研究生”概念 |
2.“学业成就评价”概念 |
(三)文献研究与启示 |
1. 文献计量分析 |
2. 对硕士研究生学业成就评价研究总览 |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
1. 研究目标与问题 |
2. 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思路 |
5. 研究计划 |
(五)研究意义 |
1. 充实硕士研究生学业成就评价实践研究,探求评价实践框架 |
2. 丰富硕士研究生学业成就评价的行动策略,提供可借鉴操作思路 |
一、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的概念析解 |
(一)“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概念界定 |
1.“硕士研究生”概念界定 |
2.“学术硕士”概念界定 |
3.“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概念界定 |
(二)“学业成就”概念分析 |
1.“学业成就”概念分析 |
2.“学业成就”与“学业成绩”概念辨析 |
3.“学业成就”意涵明确 |
(三)“学业成就评价”概念解读 |
1.“教育评价”“教育评估”“教育测量”意涵区分 |
2.“学业成就评价”“学业成就评估”“学业成就测量”意涵辨析 |
3.“学业成就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 |
4.“学业成就评价”概念明晰 |
二、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价值取向研究 |
(一)学业成就评价价值取向理论结构 |
(二)学业成就评价价值取向现状管窥 |
1. 学业成就评价实用主义取向使社会评价代替学术评价 |
2. 学业成就评价管理主义取向使评价实践与理论偏离 |
3. 学业成就评价形式主义取向使形式评价脱离内容评价 |
(三)学业成就评价价值取向问题反思 |
1. 高校外部评价惯性延伸至硕士研究生学业成就评价 |
2. 学业成就评价主体的多主体性使评价价值判断出现偏差 |
3. 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思维制约着学术硕士研究生学业成就评价 |
(四)学业成就评价价值取向本质回归 |
1. 学业成就评价核心立足人才发展 |
2. 学业成就评价育人追求关键在落实 |
三、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人才标准体系 |
(一)学业成就评价人才标准体系的理性标准 |
(二)学业成就评价现行人才标准体系审视 |
1. 学业成就评价现行人才标准体系保守难持续 |
2. 学业成就评价现行人才标准体系落地简单化 |
(三)学业成就评价现行人才标准体系问题归因 |
1. 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等社会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
2. 高等教育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受到管理思维的惯性制约 |
(四)学业成就评价人才标准体系细化探讨 |
1. 学业成就评价人才标准体系之道德标准 |
2. 学业成就评价人才标准体系之专业素质标准 |
四、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 |
(一)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的理性状态 |
(二)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现状分析 |
1. 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与培养实施机制相辅相成 |
2. S校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基本状况 |
(三)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问题归结 |
1. S校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落地不到位 |
2. S校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缺乏有效支撑 |
3. S校不同类型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缺乏合力 |
4. S校学业成就评价实施与培养方案事实分离 |
(四)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原因探讨 |
1. 学业成就评价实施行政管理思维惯性延续 |
2. 学业成就评价实施相关利益主体多而乱 |
3. 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中缴费、奖励和资助制约学业成就评价机制的实施 |
(五)学业成就评价实施机制策略思考 |
1. 充分发挥学位委员会、导师团队作用,共促研究生培养 |
2. 理顺不同类型学业成就评价间关系,合力促研究生发展 |
3. 坚实研究生培养环节支撑作用,有效支撑研究生发展 |
五、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方法技术思考 |
(一)学业成就评价方法技术的利弊得失 |
(二)S校学业成就评价平台构建思考 |
1. S校课题资源调配系统亟待搭建 |
2. S校研究生管理系统(Mis系统)支撑力需考量 |
(三)S校学业成就评价技术运用思考 |
1. S校学业成就评价指标权重的制定伸缩性大 |
2. S校学业成就评价评价方法偏重量化方法 |
3. S校学业成就评价评价方法倚重外部评价 |
4. S校学业成就评价评价工具开发思考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10)基于SAAS模式的飞机故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飞机故障管理系统发展遇到的风险和挑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概述 |
2.1 SaaS技术 |
2.1.1 SaaS概述 |
2.1.2 SaaS特点 |
2.1.3 SaaS成熟度模型 |
2.1.4 SaaS模式数据库架构 |
2.2 统一建模语言UML |
2.2.1 UML简介 |
2.2.2 UML视图模型 |
2.2.3 UML的应用领域 |
2.3 系统相关技术特点 |
2.3.1 数据访问对象模式 |
2.3.2 动态代理模式的优点 |
2.3.3 Spring框架的优点 |
2.3.4 B/S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业务及需求分析 |
3.1 飞机故障管理业务分析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用户 |
3.2.2 功能视图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系统逻辑视图 |
4.2.2 系统部署视图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飞行记录本录入的数据表的设计 |
4.3.2 故障保留管理的数据表的设计 |
4.3.3 E-R图 |
4.4 多租户的设计 |
4.5 可扩展性设计 |
4.6 可配置性设计 |
4.7 数据安全性的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概述 |
5.2 多租户数据隔离的实现 |
5.3 数据安全性的实现 |
5.4 飞行记录本录入模块的实现 |
5.4.1 飞行记录本录入的时序图 |
5.4.2 飞行记录本录入的界面 |
5.5 故障保留管理模块的实现 |
5.5.1 故障保留管理的时序图 |
5.5.2 故障保留管理的界面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及应用 |
6.1 系统测试 |
6.1.1 系统功能测试 |
6.1.2 系统性能测试 |
6.2 测试的执行与结果 |
6.3 系统的应用 |
7 结论 |
7.1 研究成果 |
7.2 未来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关于我国MIS系统开发中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布式SOA架构的高性能MIS框架设计与应用[D]. 段芳婷. 南昌大学, 2021
- [2]基于分布式架构与前端编程的通用MIS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曙辉. 南昌大学, 2020(01)
- [3]基于PDCA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设计及开发[D]. 赵晟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校园网规划与基于校园网的MIS系统开发[J]. 邓华丽.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6(23)
- [5]船舶维修策略研究及系统开发[D]. 崔蓓蓓. 上海交通大学, 2016(11)
- [6]MIS系统在移动端扩展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IM平台[D]. 肖乐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省级基础税源事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伟. 湖北大学, 2016(06)
- [8]基于LabVIEW的配电主站高级应用软件开发[D]. 刘琦.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5)
- [9]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学业成就评价研究 ——以S高校为个案[D]. 徐丽军. 西南大学, 2016(02)
- [10]基于SAAS模式的飞机故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劳文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